人教a版高中必修1全部说课稿.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81317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67.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a版高中必修1全部说课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人教a版高中必修1全部说课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人教a版高中必修1全部说课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人教a版高中必修1全部说课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人教a版高中必修1全部说课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人教a版高中必修1全部说课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4页
人教a版高中必修1全部说课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4页
人教a版高中必修1全部说课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4页
人教a版高中必修1全部说课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4页
人教a版高中必修1全部说课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4页
人教a版高中必修1全部说课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4页
人教a版高中必修1全部说课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4页
人教a版高中必修1全部说课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4页
人教a版高中必修1全部说课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4页
人教a版高中必修1全部说课稿.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4页
人教a版高中必修1全部说课稿.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4页
人教a版高中必修1全部说课稿.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4页
人教a版高中必修1全部说课稿.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4页
人教a版高中必修1全部说课稿.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4页
人教a版高中必修1全部说课稿.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4页
亲,该文档总共5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a版高中必修1全部说课稿.docx

《人教a版高中必修1全部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a版高中必修1全部说课稿.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a版高中必修1全部说课稿.docx

人教a版高中必修1全部说课稿

大体过程:

自我介绍: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上(下)午好(鞠躬),我是____号考生。

毕业于,今年刚毕业,学的是专业。

说课: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_》(第_课时)(板书),本节课出自人教A版高中数学第一册第章第节。

我尝试利用新课标的理念来指导教学,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与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和教学的设计。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些思考,不妥之处,敬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谢谢!

答辩:

如果是评委直接提问,“谢谢老师的问题”,思考半分钟,“对于这个问题,我是这样思考的。

”、“回答完毕,请老师批评指正。

”(鞠躬)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既是在知识上的延伸和发展,又是本章的运用与巩固,也为下一章教学作铺垫,起着链条的作用。

同时,这部分内容较好地反映了的内在联系和相互转化,蕴含着归纳、转化、数形结合等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探究能力及创新意识。

概括地讲,本节课内容的地位体现在它的基础性,作用体现在它的工具性。

(与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如何?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了哪部分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

是对哪些知识的运用,又是后面学习哪些知识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通过前一阶段的教学,学生对函数和图象的认识已有了一定的认知结构,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

知识层面:

学生在已初步掌握了。

能力层面:

学生在初中已经掌握了用,初步具备了思想。

情感层面:

学生对数学新内容的学习有相当的兴趣和积极性。

但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等方面发展不够均衡.

(三)教学内容—课时安排

本节内容分课时学习。

二、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的具体学习内容和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掌握,熟悉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培养学生的转化能力,“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观察、分析、探求的学习激情、强化学生参与意识及主体作用。

在自主探究与讨论交流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通过对立统一关系的认识,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三、重难点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结合本课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教学难点是。

四、教法与学法分析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且考虑到高一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可能的发展水平,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本课我主要采用学生广泛参与,师生共同探讨的启发式教学法。

(一)教法分析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以引导发现法为主,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类比法为辅的教法。

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我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由于学生才是真正的学习主体,要转变以教师灌输知识为主的教学方式,指导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

采用情景式教学,因为情感的产生毕竟来自于直观的、具体的、生动的形象,所以采用多媒体等电化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学习氛围。

动手操作、分组讨论、合作交流、课后实践、引导发现式、启发探究式、启发式、讨论式以及讲练结合

(二)学法指导

让学生在“观察一归纳一检验一应用”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

组织他们进行合作学习,最大限度的使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通过讨论在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

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

因此在教学中要不断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本节课主要是教给学生“动手画、动眼看、动脑想、动口说、善提炼、勤钻研”的研讨式学习方法,这样做增加了学生自主参与,合作交流的机会,教给了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思考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了教学的主体;只有这样做,才能使学生“学”有新“思”,“思”有新“得”,“练”有新“获”,学生也才会逐步感受到数学的美,会产生一种成功感,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只有这样做,课堂教学才富有时代特色,才能适应素质教育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提问、分组讨论、合作交流、共同探索

(三)教学手段和教具

如多媒体:

目的性、实用性、可操作性、新颖性。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和探究能力,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理论联系实际、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兴趣,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探索过程中,由学会走向会学,由被动答题走向主动探究。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由

(一)复习引入

(二)新课探究(三)应用举例(四)反馈练习(五)归纳小结(六)布置作业,六个教学环节构成。

  为了使所有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我布置了“必做题”;又为学有余力者留有自由发展的空间,我布置了“探究题”。

(1)必做题:

(2)探究题: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立足课本,设计合理,层次分明。

在教学思想上既注重教师在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又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学生的交流和合作,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的美,体验求知的乐趣。

(包括提问和课堂练习。

练习要有针对性、系统性)》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1.1集合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集合语言是现代数学的基本语言,使用集合语言,可以简洁、准确地表达数学的一些内容,是数学以至所有科学的基础,应用广泛。

本章中只将集合作为一种语言来学习,学生将学会使用最基本的集合语言去表示有关的数学对象,发展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接触过集合的一些相关概念,如自然数的集合、有理数的集合。

学生对数学新内容的学习有相当的兴趣和积极性。

但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等方面发展不够均衡。

(三)教学内容

本节内容分2课时学习。

二、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的具体学习内容和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l.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实例,理解集合的含义,了解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2)知道常用数集及其专用记号;

(3)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经历从集合实例中抽象概括出集合共同特征的过程,感知集合的含义.

(2)掌握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到学习集合的必要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结合本课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集合的基本概念与表示方法,教学难点是正确运用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四、教法与学法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且考虑到高一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可能的发展水平,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本课我主要采用学生广泛参与,师生共同探讨的启发式教学法,并以多媒体为教辅手段。

五、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分析,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作如下安排:

1.引入课题

先引导学生回顾自然数的集合,有理数的集合,再提出问题:

集合的含义是什么呢?

如此,既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又为新知作好铺垫。

2.新课讲解

(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自然数的集合,有理数的集合,不等式的解集,归纳出它们的共同特征:

都是由一些确定的、互不相同的对象组成的整体.

(2)根据上面的分析与讨论,以及归纳出的共同特征,师生共同概括出集合的含义。

(3)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提出一些思考的问题,并注意个别辅导,解答学生疑难.帮助学生明确集合元素的三大特性,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4)引导学生回忆数集扩充过程,然后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写出常用数集的记号.

(5)为了化解教学难点,我将结合具体的例子,讲解列举法与描述法,然后指导学生分组讨论,比较自然语言、列举法和描述法在表示集合时,各自有什么特点,适用的对象是什么,这样学生可以清楚三种表示方式的优缺点和体会它们存在的必要性和适用对象。

3.课堂练习

组织学生做教材第5页的练习题,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如此学生可以及时巩固所学新知识。

4.归纳小结

总结可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整理,使新知有效地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建立更优的知识网络.所以完成以上的教学内容后,我将组织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做一个总结,强调重点.

5.布置作业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我将为学生布置书面作业:

习题1.1,第1-4题

六、板书设计与说明

结合中学黑板的特点,我将如下板书本节教学内容:

 

ppt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集合的含义

集合的元素的特征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常见数集

集合的表示方法

 

练习

 

作业

各位老师,以上只是我的一种预设方案,但课堂千变万化,我将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随机发挥.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1.1集合

1.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集合语言是现代数学的基本语言,使用集合语言,可以简洁、准确地表达数学的一些内容,是数学以至所有科学的基础,应用广泛。

本小节内容是在学习了集合的概念以及集合的表示方法、元素与集合的从属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是下一节学习集合之间的运算的基础,因此本小节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

在前两节课,学生已经学习了集合的一些相关概念,有了一定的基础。

本节课是学生正式学习集合语言的第3节课,学生对数学新内容的学习还保持有相当的兴趣和积极性,有利于学习活动的展开。

(三)教学内容

本节内容分1课时学习。

二、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的具体学习内容和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l.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集合之间包含和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和真子集;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之间的包含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复习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对照实数的相等与不相等的关系联系元素与集合之间的从属关系,探究集合之间的包含和相等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了解集合的包含、相等关系的含义,感受集合语言在描述客观现实和数学问题中的意义;

(2)探索利用直观图示(Venn图)理解抽象概念,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结合本课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如何确定集合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是集合关系与其特征性质之间的关系。

四、教法与学法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且考虑到高一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可能的发展水平,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本课我主要采用学生广泛参与,师生共同探讨的启发式教学法,并以多媒体为教辅手段。

五、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分析,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作如下安排:

1.引入课题

回顾以前学习的知识:

数与数之间有“相等”、“不相等”的关系;元素与集合有“属于”、“不属于”的关系;那么集合与集合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如此,既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又为新知作好铺垫。

2.新课讲解

(1)给出3个具体实例,包含了有限集、无限集、数集(包括不等式)、图形的集合。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探究两个集合之间的关系,在观察发现的基础上建构子集的概念,理解集合之间的包含关系。

第三个例子是无限数集,基于学生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启发学生可以通过数形结合的方式来研究集合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出Venn图。

(2)提供一些练习,引导学生学会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之间的包含关系;

(3)组织学生再次研究第三个实例,探究两个集合相互之间的包含关系有何特点,引导学生试着用子集的概念对集合的相等做进一步的数学描述;

(4)组织学生再次研究前两个实例,探究两个集合相互之间的包含关系有何特点,引导学生理解真子集的概念;至此,通过对具体例子的分析,学生对于子集、真子集和集合相等三者之间的关系也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

用特征性质之间的关系理解集合之间的关系,已经在前面具体实例的分析中逐渐渗透,最后将具体集合间的关系,抽象到两个一般集合间的关系,通过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突破难点。

(5)最后,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通过具体例子给出空集的定义并由集合间的基本关系得到子集的相关性质,完善学生对本节知识的理解。

3.课堂练习

组织学生做教材第7页的练习题,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如此学生可以及时巩固所学新知识。

4.归纳小结

总结可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整理,使新知有效地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建立更优的知识网络.所以完成以上的教学内容后,我将组织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做一个总结,强调重点.

5.布置作业

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对本节课学生知识水平的反馈,选做题是对本节课内容的延伸,强调学以致用。

通过作业设置,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获得成功的喜悦,看到自己的潜能,从而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兴趣。

我设计了以下作业:

(1)必做题:

习题1.1,A组第5题

(2)选做题:

习题1.1,B组第2题

六、板书设计与说明

结合中学黑板的特点,我将如下板书本节教学内容:

 

ppt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子集

Venn图

集合相等

真子集

空集

 

子集的相关性质

 

练习

 

作业

各位老师,以上只是我的一种预设方案,但课堂千变万化,我将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随机发挥.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1.1集合

1.1.3集合的基本运算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集合语言是现代数学的基本语言,使用集合语言,可以简洁、准确地表达数学的一些内容,是数学以至所有科学的基础,应用广泛。

本小节内容是在学习了关于集合的一些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学习集合,此部分的学习是以后研究函数的必然要求。

(二)学情分析

在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集合的一些相关概念,有了一定的基础。

本节课是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学生对数学新内容的学习还保持有相当的兴趣和积极性,有利于学习活动的展开。

(三)教学内容

本节内容分2课时学习。

二、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的具体学习内容和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l.知识与技能目标

结合集合的图形表示,理解并集、交集与补集的定义,掌握并集、交集与补集的表示法和求解两个集合并集、交集以及求解集合补集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并集、交集、补集定义的学习,认识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培养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结合本课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并集、交集和补集的定义、符号,以及各自的区别与联系,教学难点是并集、交集和补集定义的概括,并集、交集和补集的求解。

四、教法与学法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且考虑到高一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可能的发展水平,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本课我主要采用学生广泛参与,师生共同探讨的启发式教学法,并以多媒体为教辅手段。

五、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分析,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作如下安排:

1.引入课题

采用类比思想,在集合之间关系和实数之间关系相似的情况下,联想实数的基本运算,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集合是否也能进行基本运算?

从而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且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

2.新课讲解

(1)组织学生观察书上思考题给出的两组集合,在同学们对给出的几组集合有一定的认识之后,老师提出从集合元素的角度出发,要求学生根据其共同特征,归纳概括并集的定义.此环节为本堂课的难点之一,重在考察学生的抽象思维,培养学生的分类归纳能力,可通过引导和补充等启发式教学方法带引学生进行突破.给出定义之后,及时提出问题:

怎样将这个定义理解透彻?

引导学生分析定义,指出需要抓住定义的重点,比如一些关键词:

所有、或.

(2)在学习了并集的概念后,再引导同学们观察并集的Venn图,观察重合的那一部分,思考此部分所代表的元素有何特征,与两原集合有何关系,通过同学们思考得出交集的概念,然后分析概念以及做出Venn图,加强印象和理解.

(3)为了加深同学们对定义的认识,给出交集定义之后,采用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区分并与交的符号表示,以免做题时混淆.最后综合集合的并与交,通过比较,总结它们的联系与区别.当这部分知识讲解完后,我将通过两个例题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4)之后我将给出两个例子,引出全集的概念,在学生理解全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类比归纳概括并集定义的方法,概括出补集的定义,并且在此过程中学习求解补集。

3.课堂练习

组织学生做教材第11页的练习题,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如此学生可以及时巩固所学新知识。

4.归纳小结

总结可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整理,使新知有效地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建立更优的知识网络.所以完成以上的教学内容后,我将组织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做一个总结,强调重点.

5.布置作业

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对本节课学生知识水平的反馈,选做题是对本节课内容的延伸,强调学以致用。

通过作业设置,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获得成功的喜悦,看到自己的潜能,从而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兴趣。

我设计了以下作业:

(1)必做题:

习题1.1,A组第6-10题

(2)选做题:

习题1.1,B组第3题

六、板书设计与说明

结合中学黑板的特点,我将如下板书本节教学内容:

 

ppt

集合的基本运算

并集

 

交集

 

全集

 

补集

 

练习

 

作业

各位老师,以上只是我的一种预设方案,但课堂千变万化,我将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随机发挥.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1.2函数及其表示

1.2.1函数的概念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函数是中学数学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函数思想是整个高中数学最重要的数学思想之一,而函数概念是函数思想的基础;它不仅对前面学习的集合作了巩固和发展,而且它是学好后继知识的基础和工具。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初步探讨了函数的相关知识,有一定的基础;通过以前的学习,学生已有一定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有利于本节课的学习。

学生的思维活泼,积极性高,但在学习上存在个体差异。

(三)教学内容

本节内容分1课时学习。

二、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的具体学习内容和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l.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函数的概念;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能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观察,探寻变量和变量的对应关系,通过归纳、抽象、概括,自主建构函数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师生共同探索出函数的概念,总结出函数的要素,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刻苦专研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结合本课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函数的概念,教学难点是函数概念及符号y=f(x)的理解。

四、教法与学法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且考虑到高一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可能的发展水平,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本课我主要采用学生广泛参与,师生共同探讨的启发式教学法,并以多媒体为教辅手段。

五、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分析,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作如下安排:

1.引入课题

首先复习初中函数的概念,然后引导学生思考

是函数吗?

显然,学生此时还不能回答这个问题,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意识到继续学习函数的必要性,从而引出课题函数的概念。

2.新课讲解

(1)引入课本的三个具体实例,引发学生的探索,启发学生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描述函数关系,然后进一步提问:

“你觉得这三个问题有没有共同的特点呢?

”对于这个问题,首先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获得共识,并由各小组派代表发表探究成果,接着再让其它学生根据老师的叙述,评论、提炼出重点。

作为教学的引导者,我需要及时对学生的解答进行指引。

最终得出函数的概念 。

(2)教师概括总结学生的探究成果,形成函数概念,并进一步解释函数概念,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函数的三要素,再结合练习,加深学生对函数概念及符号y=f(x)的理解,突破难点。

(3)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学习区间的概念,再结合练习,这样学生可以深入理解并学会运用。

(4)采用课本例2,通过判断函数的相等认识到函数的整体性,并指出在三要素中,由于值域是由定义域和对应法则决定的,所以只要两个函数的定义域和对应关系相同,两个函数就相等;进一步加深函数概念的理解.

3.课堂练习

组织学生做教材第19页的练习题,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如此学生可以及时巩固所学新知识。

4.归纳小结

总结可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整理,使新知有效地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建立更优的知识网络.所以完成以上的教学内容后,我将组织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做一个总结,强调重点.

5.布置作业

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对本节课学生知识水平的反馈,选做题是对本节课内容的延伸,强调学以致用。

通过作业设置,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获得成功的喜悦,看到自己的潜能,从而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兴趣。

我设计了以下作业:

(1)必做题:

习题1.2,A组第1-3题

(2)选做题:

习题1.2,B组第1题

六、板书设计与说明

结合中学黑板的特点,我将如下板书本节教学内容:

 

ppt

 

函数的概念

函数的概念

函数的三要素

 

区间

 

函数相等

 

练习

 

作业

各位老师,以上只是我的一种预设方案,但课堂千变万化,我将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随机发挥.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1.2函数及其表示

1.2.2函数的表示法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函数是中学数学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函数思想是整个高中数学最重要的数学思想之一,学习函数的表示,不仅是研究函数本身和应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所涉及的问题,而且是加深理解函数的概念的过程。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接触过函数的三种表示法,有一定的基础;通过以前的学习,学生已有一定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有利于本节课的学习。

学生的思维活泼,积极性高,但在学习上存在个体差异。

(三)教学内容

本节内容分2课时学习。

二、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的具体学习内容和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l.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函数的三种表示法:

解析法,列表法,图像法;掌握映射的概念;初步培养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三种方法的学习,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数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