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纲解读专练文言文阅读 03doc.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81437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3.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纲解读专练文言文阅读 03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纲解读专练文言文阅读 03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纲解读专练文言文阅读 03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纲解读专练文言文阅读 03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纲解读专练文言文阅读 03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纲解读专练文言文阅读 03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纲解读专练文言文阅读 03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纲解读专练文言文阅读 03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纲解读专练文言文阅读 03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纲解读专练文言文阅读 03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纲解读专练文言文阅读 03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纲解读专练文言文阅读 03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纲解读专练文言文阅读 03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纲解读专练文言文阅读 03doc.docx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纲解读专练文言文阅读 03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纲解读专练文言文阅读 03doc.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纲解读专练文言文阅读 03doc.docx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纲解读专练文言文阅读03doc

文言文阅读03

一、阅读下文,完成8--10题。

江公皋传[清]蓝千秋

江公讳皋,字在湄,号磊斋,世居桐城之龙眠山下。

性敏慧,弱冠举于乡。

未几,成进士,除瑞昌令。

瑞昌隶九江,负山带湖,民疲苶多盗,逋赋①日积。

公至日,前令坐系凡三辈,其一竟以累死,妻子不能归,公慨然白府,身任所逋,悉罢遣前令,归其妻孥子女。

县郭并河,岸崩壅故道,公捐俸倡首集赀筑堤,为完久计,民号之曰“江公堤”。

是时闽、楚告警。

瑞昌与楚邻,奸民乘间行剽劫,吏议发兵剿,公曰:

“此辈迫饥寒为盗,抚之甚易.迫即走楚壤藉寇耳。

”因勒乡堡长宣谕利害,督丁壮材勇者巡察,时刺取其渠魁②击杀之,盗遂息。

未几,迁巩昌守。

时大军入蜀,道巩昌,军兴旁午③,民疲困,卒益骄悍,或窃出渔夺,无敢呵者。

公行部巡行所属部域,考核政绩。

出郊,见数骑驰突过车,斥止验问得实,立缚送大帅斩以徇,由是兵卫肃然莫敢犯。

越四岁,移刺柳州。

柳僻南服,俗犷悍。

时新收粤西,兵留镇柳州,军中多掠夺妇女,哭泣思归。

公白大府,缴营帅籍所掠赴郡讯之,恳归者量远近给资遣还,凡数百人。

明年,柳帅卒,饷不继,士擐穿甲哗军门,公遽出,与期匝一周月给,士卒信公,稍解去。

即驰书告台省趣发饷。

饷应期至,军乃戢。

粤西山峻削,柳尤连险,万石离立,斤斧所不厦,颇多巨木。

时上方修太和殿,使者采木且及柳,柳人大恐。

亡何,使者至,公即呼柳民问所产巨木地,令前导,公骑偕使者往视木。

行数里,至绝巘下,山石嶙峋,木森森挺出,下临崖谷,马不能前。

公解鞍,踞地稍憩,徒步邀使者登,使者有难色。

公日:

“上命也,木苟可出,守臣当先以身殉。

”遂短衣持筇,扶两小吏先登,使者强随之,半崖路绝,无置足所。

公仰视木顾使者日:

“何如?

”使者咋舌,大呼亟返,曰:

“是不可取。

”公曰:

“木具在是,赖使者为上言不可取状。

”使者遂还,奏免,柳民欢呼戴上恩德。

公享年八十有一,卒康熙乙未。

公性廉明,故所在有声绩。

为人孝友恬淡,通达时务,习吏事。

始终洁白一节,贤达皆叹仰之。

(有删节)

【注】①逋赋:

拖欠的赋税②渠魁:

首领③军兴旁午:

军队征敛繁多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檄营帅籍所掠赴郡讯之籍:

登记

B.即驰书告台省趣发饷趣:

通“趋”,前往

C.使者采木且及柳且:

将要

D.公仰视木顾使者日顾:

回头看

9.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江皋“所在有声绩”的一组是

①性敏慧,弱冠举于乡②为完久计,民号之曰“江公堤”

③时刺取其渠魁击杀之,盗遂息④饷应期至,军乃戢

⑤守臣当先以身殉⑥柳民欢呼戴上恩德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⑤⑥D.③⑤⑥

【答案】B

【考点】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C级(分析综合)。

本题基于对文句翻译理解,如果会翻译,那么就容易入手了。

①表现江皋的敏慧;⑤表现江皋忠于职守;⑥是柳州人民对皇帝感恩戴德,并不是对江皋。

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皋到瑞昌任县令时,当地贫困多盗,百姓长期拖欠赋税,前任县令也因此受到牵累。

江皋慨然承担所拖欠的赋税,让前县令和妻儿离去;又率先捐出俸禄集资修筑河堤,造福当地百姓。

B.江皋能体谅民情。

他反对发兵剿灭“迫饥寒为盗”的平民,只杀掉了贼寇首领,消除了盗患;对军中被掠夺而思归的妇女,量远近给资遣还,凡数百人。

C.江皋处理政事冷静果决。

有军人骄横凶悍,渔夺百姓,他严厉惩治,使军队不再扰民;驻柳州军队因欠饷喧哗军门,他迅速应对,设法应期发给军饷,平息了事端。

D.江皋通晓吏事,做事灵活有谋略。

朝廷修太和殿,派使者来粤西山中采集巨木。

江皋邀使者亲临巨木产地,其地势险要令人咋舌,使者返回后据实奏免,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答案】A

【考点】本道试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和“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等级为C级(分析综合)。

江皋慨然承担所拖欠的赋税有误,原文为“公慨然白府”,可见慨然的并非承担赋税,而是对前任县令的遭遇而言。

 

1l.

(1)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7分)

①此辈迫饥寒为盗,抚之甚易,迫即走楚壤藉寇耳。

(3分)

②斥止验问得实,立缚送大帅斩以徇,由是兵卫肃然莫敢犯。

(4分)

【答案】

①这些人是为饥寒所迫沦为盗贼的,安抚他们很容易,如果威逼,就会使他们跑到楚地去依靠强盗了。

②(江皋)呵斥他们停下来,审问得到实情,立刻捆绑起来送到大帅那里斩首示众,从此驻军纪律严明.没有谁敢危害百姓了。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B

①题“之”,“走”,“耳”为得分点。

“之”为代词,代指那些盗贼;“走”译为“跑”,“耳”语气助词,译为“罢了”“了”。

②题“以”、“徇”、“是”以及省略句的翻译是得分点。

“以”表承接,不译,“徇”译为“示众”,“是”译为“这”,句首为“斥”,动词,缺乏主语,根据上下文判断其主语为江皋,所以应该补全。

(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加曲线的部分断句(3分)

君子之于射也,内志正外体直持弓矢审固而后可以言中故古者射以观德德也者得之于其心也。

(明)王守仁《观德亭记》

【答案】内志正/外体直/持弓矢审目/而后可以言中/故古者射以观德/德也者/得之于其心也

【考点】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B(理解)

文言断句应考虑动词的位置,如“持”等,再进行主宾的划分,同时要照顾到文言句式特点,如“者……也”,以及文言的对称性,如“内志正,外体直”,这些都是断句不可忽视的细节。

【参考译文】

不久,江公升官做了巩昌的太守。

但是大军进入蜀地,取道巩昌,军队征敛繁多,民众感到疲乏窘困,士兵却更加骄横强悍,有的私自去民间掠夺,也没有人敢呵斥他们。

江公例行公事巡行他所管辖的地区考核下属政绩。

在郊外,看到几个骑兵飞快地经过他的车队,江皋呵斥他们停下来,审问得到实情,立刻捆绑起来送到大帅那里斩首示众,从此驻军纪律严明.没有谁敢危害百姓了。

四年之后,江公出任柳州刺史。

柳州地处偏僻的南方地区,风俗粗犷剽悍。

当时刚刚收复粤西,军队留在柳州镇守,军队中有很多掠夺来的妇女,她们哭泣着想回家。

江公禀告大府(官名),带着军营统帅登记被掠夺来的妇女并到郡上通知此事,请求回家的人根据路程远近派发路费让她们回家,总共资助了数百个人。

第二年,柳州统帅去世,军饷没有办法按时发放,士兵们穿着盔甲在军帐前示威抗议,江公很快就出了军帐,和他们定下一个月后发放军饷,士兵们相信江公,慢慢地就解散了示威活动。

江公立即快马送信到台省紧急发军饷,军饷如期发放,军队才收敛了。

粤西的山很陡峭,柳州更是连山险峻,山石错落,没有办法去砍伐,山上有很多大树。

当时皇帝正在修建太和殿,皇帝派来采伐巨木的使者即将到达柳州,柳州人很惊恐。

不久,使者到了,江公就询问

柳州民众柳州哪里产巨木,命令他在前面带路,江公骑马带着使者前往看巨木场地。

行了好几里路,到了绝壁之下,山上石头嶙峋,大树阴森而出,在它的下方就是深谷,马不能前行。

江公解下马鞍,蹲在地上稍微休息了一下,然后邀请使者徒步登山,使者面露难色。

江公说:

这是皇帝的命令,巨木如果可以得到,地方长官理当身先士卒。

于是卷起袖子拄着拐杖,扶着两个小兵先自登山,使者勉强跟随着他,走到半山腰路就断了,连放脚的地方都没有。

江公看着大树回头对使者说:

怎么样?

使者啧啧感叹,大叫着急切想回到山下,他说:

“这树没有办法砍,”公说:

“树都在这里,拜托使者将没有办法砍树的实情告知皇上。

”使者于是就回去了,向皇帝奏请免除,柳州人民欢呼皇帝的恩德。

江公享年八十一岁,死于康熙乙未年。

江公秉性廉洁清明,因为到哪里哪里都有名声功绩。

江皋为人既有孝道又友好,性格恬淡,对世事了解透彻,通晓为官之道。

一生清白,贤士达人都为他感叹敬仰。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

张文瓘,字稚圭,贝州武城人。

隋大业末,徙家魏州之昌乐。

幼孤,事母、兄以孝友闻。

贞观初,第明经,补并州参军。

时李勣为长史,尝叹曰:

“稚圭,今之管、萧,吾所不及。

”勣入朝,文瓘与属僚二人皆饯,勣赠二人以佩刀、玉带,而不及文瓘。

文瓘以疑请,勣曰:

“子无为嫌。

若某,冘豫少决,故赠以刀,欲其果于断;某放诞少检,故赠以带,俾其守约束。

若子才,无施不可,焉用赠?

”因极推引。

再迁水部员外郎。

时兄文琮为户部侍郎,于制,兄弟不并台阁,出为云阳令。

累授东西台舍人,参知政事。

乾封二年,迁东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遂与勣同为宰相。

俄知左史事。

 时高宗造蓬莱、上阳、合璧等宫,复征讨四夷,京师养厩马万匹,帑瓘浸虚。

文瓘谏曰:

“王者养民,逸则富以康,劳则怨以叛。

秦、汉广事四夷,造宫室,至二世土崩,武帝末年户口减半。

夫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

人罔常怀,怀于有仁。

臣愿抚之,无使劳而生怨。

隋鉴未远,不可不察。

”帝善其言,赐缯锦百段,为减厩马数千。

       改黄门侍郎,兼太子右庶子,又兼大理卿。

不旬日,断疑狱四百,抵罪者无怨言。

尝有小疾,囚相与斋祷,愿亟视事。

时以执法平恕方戴胄。

后拜侍中,兼太子宾客。

诸囚闻其迁,皆垂泣,其得人心如此。

性严正,未尝回容,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他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瓘议未若不者曰往共筹之。

曰:

“已议。

”即皆报可。

(节选自《新唐书·张文瓘传》)

【注】①戴胄:

唐初大臣,曾任大理寺少卿。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明经第:

考取。

B.子无为嫌嫌:

疑忌。

C.俾其守约束俾:

使

D.时以执法平恕方戴胄方:

仿效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吾所不及公之逮所由使也

B.因极推引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C.逸则富以康醉则更相枕以卧

D.保邦于未危室西连于中闺

【答案】B

A、与后面的动词构成所字结构,作名词性短语|与介词构成所字结构,表原因;B于是;C表并列|表修饰;D在|到。

【高考考点】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意义和用法的理解

【备考提示】要把文言虚词翻译成现代汉语进行比较,看是否能翻译成同一个词。

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注意辨明上下文的关系。

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

备考需要夯实课本中的基本篇目中重点实虚词的含义。

18.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选材合理,主要叙述了张文瓘与高宗、李勣之间发生的故事,生动地刻画了张文瓘为官的形象特点。

B.文章描写李勣赠物这一情节,巧妙刻画了张文瓘及同僚的性格特点,体现了作者运用写作技巧的独具匠心。

C.针对高宗造宫室、征四夷的做法,张文瓘在其谏言中,运用举例论证等方法,采用骈散结合的语言,成功说服了高宗。

D.文章描写了囚犯们因张文瓘贬谪移职而难过流泪的细节,从一个侧面表明张文瓘执法公允、深得人心。

【答案】D

不是“贬谪”,而是“后拜侍中,兼太子宾客”,是升官。

【高考考点】章内容要点的归纳,中心意思的概括

【备考提示】要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

中心、主旨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

总体把握文意。

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

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

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和选项相关的句子,仔细地进行对照,找出其中的差异。

有不少选项是对原文中的某一句中的一个词翻译得不对。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3分)

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他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瓘议未若不者曰往共筹之。

【答案】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他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瓘议未/若不者/曰/往共筹之。

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

或时移疾,他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瓘议未。

若不者,曰:

“往共筹之。

【高考考点】文中句子的理解

【备考提示】注意句式结构的对仗,注意虚词,注意词语的顶针,落脚在文意的把握上。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7分)

(1)若子才,无施不可,焉用赠?

(3分)

提示:

至于你的才能,没有什么不能干好的,哪里需要用赠物(的方式警策)?

(2)臣愿抚之,无使劳而生怨。

隋监未远,不可不察。

(4分)

提示:

我愿意去安抚他们,不要使(他们)因劳累而产生怨愤。

隋朝的教训离今天不远,(我们)不能不省察。

【高考考点】文中句子的理解和翻译

【备考提示】文言文翻译要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

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

审视句子特点,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

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翻译,要与上下文对应,这些字词是得分点。

由现代词、成语推导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注意词类活用、倒装、通假、偏义复词。

复杂句子要作句子成分分析,抓住主干,注意句间关系。

意译词语根据上下文推导,不拘泥于原文结构,由实到虚。

组合成句子,前后通顺。

 

三、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24题。

(5分)

子曰: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

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

也,而用

其不得为非也。

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

;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

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

(《韩非子》)

【注】①为吾善;自我完善。

②用:

使。

③不计数:

不能用十来计算,不用十个。

23.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

(1分)

孔子:

____________韩非子:

____________

【答案】孔子:

为政以德(或:

以德、礼治国);韩非子:

以法治国。

24.对这两种为政观进行简要评析。

(4分)

【答案】孔子认为“法治”虽有一定的作用,但也有缺陷,所以要“德治”;韩非子认为能够自我完善的人很少,要管理众人,必须以法治国。

两种观点各有侧重,各有偏颇,应相互补充。

点明两者的主要观点,进行正确解读和批判继承。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会试录》《乡试录》主考试官序其首,副主考序其后,职也。

凡书亦犹是矣。

且如国初时,府业县志书成,必推其乡先生之齿尊而有文者序之,不别官于其府州县者也,请者必当其人,其人亦必自审其无可让而后为之,官于是者,其文优,其于是书也有功,则不让于乡矣,乡之先生,其文优,其于是书也有功,则官不敢作矣,义取于独断,则有自为之而不让于乡与官矣,凡此者,所谓职也,故其序止一篇,或别有发明,则为后序【注】,亦有但纪岁月而无序者,今则有两序,有累三四序而不止者矣,两序,非体也,不当其人,非职业,世之君子不学而好多言也。

凡书有所发明,序可也,无所发明,但纪成书之岁月可也,人之患在好为人序。

唐杜牧《答庄充书》曰:

“自古序其文者,皆后世宗师其人而为之。

今吾与足下并生今世,欲序足下未巳之文,固不可也。

”读此言,今之好为人序者可以止矣。

县坚《重刻<元氏长庆集>序》曰:

“序者,叙所以作之指也,盖始于子夏之序《诗》。

其后刘向以校书为职,每一编成,即有序,最为雅驯矣,左思赋三都成,自以名不甚著,求序于皇甫谥,自是缀文之士多有托于人以传者。

皆汲汲于名,而惟恐人之不吾知也。

”至于其传既久,刻本之存者或漫漶不可读,有缮写而重刻之,则人复序之,是宜叙所以刻之意可也。

而今之这者,非追论者贤,则为优劣之辩,即过称好事,多设游扬之辞,皆我所不取也,读此者,今之好为古人文集序者可以止矣。

————选自[清]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九

【注】后序:

写在书后面的序文,类似于后记。

9.下面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之齿尊而有文者序之齿尊:

年长受尊崇

B.请者必当其人当:

充当

C.有累三四序而不者矣累:

累积

D、刻本之存者或漫漶不可读漫漶:

模糊不清

【答案】B

当应为相等,相当之意。

【高考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备考提示】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

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

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

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

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

一定要把对实词的解释带入到原句原文中,看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

下面加点的词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A且如国初时,府业县志书成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B、官于是者,其文优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C、其于是书也有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D、今则有两序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答案】A

A副词,/连词,尚且;B表地点对象,在;C、舒缓语气,可不译;D、表转折,却。

【高考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备考提示】要把文言虚词翻译成现代汉语进行比较,看是否能翻译成同一个词。

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注意辨明上下文的关系。

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

备考需要夯实课本中的基本篇目中重点实虚词的含义。

11.下列各句话都体现作者观点的一组是

①主考试官序其首,副主考序其后

②两序,非体也

③无所发明,但纪成书之岁月可也

④自是缀支之,多有纸,你以传者

⑤读此言,今之好为古人文集序者可以止矣

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③⑤D.①②③④⑤

【答案】C

【备考提示】要看清题目要求,一字一词地琢磨。

选出一两句不相符的,排除部分选项。

要注意从离中心最远的开始排除。

必须注意每一个句子和题干规定的中心要形成因果或解证关系。

1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A.作者认为可以有序文,但也可以有序文。

B.作者提出了对作者的看法,并运用引证法使自己生物观点更具有说服力。

C.给古人文集作序时,介绍了刊物情况是可以的,但不应该加褒贬。

D.杜牧认为给别人作序的人能够成为后世的宗师。

【答案】D

误解了“自古序其文者,皆后世宗师其人而为之”(自古以来为他人做序的,都是后世的人认为他是做宗师的人写的)的含义。

【高考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备考提示】要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

中心、主旨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

总体把握文意。

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

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

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和选项相关的句子,仔细地进行对照,找出其中的差异。

不少选项是对原文中的某一句中的一个词翻译得不对。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其人亦必自审其无可让而后为之。

(3分)

(2)今与足下并生今世。

(2分)

(3)皆汲汲于名,而唯恐人之不知吾也。

(3分)

【答案】

(1)那个人也一定要考虑(或审视)自己没有可以推让的人然后再作序。

(2)现在我和你共同生活在当今时代。

(3)都急切地追求名声,而唯恐人们不知道我。

(1)审、让;

(2)足下;(3)汲汲、不知我

【高考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备考提示】文言文翻译要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

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

审视句子特点,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

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翻译,要与上下文对应,这些字词是得分点。

由现代词、成语推导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注意词类活用、倒装、通假、偏义复词。

复杂句子要作句子成分分析,抓住主干,注意句间关系。

意译词语根据上下文推导,不拘泥于原文结构,由实到虚。

组合成句子,前后通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