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备课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819616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168 大小:111.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备课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8页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备课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8页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备课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8页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备课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8页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备课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8页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备课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8页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备课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8页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备课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8页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备课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8页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备课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8页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备课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8页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备课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8页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备课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8页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备课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8页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备课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8页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备课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8页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备课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68页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备课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68页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备课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68页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备课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68页
亲,该文档总共16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备课教案.docx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备课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备课教案.docx(16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备课教案.docx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备课教案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备课

一、教材特点;

1、     以小学生生活经验的发展为主线,以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为辅线进行构建,使整套教科书形成综合化、立体化和序列化的结构体系。

2、     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结构模块化,过程活动化,更具整体性、结构性和探究性。

3、     目标弹性化,内容综合化,评价多元化。

4、     以学生的自主体验学习为手段,落实“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的基本理念,力求使教科书成为“学材”。

5、     突出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

6、     背景和空间广阔,教科书更具开放性和发展性。

7、     科学、技术与社会有机结合,教科书更具人文性。

二、    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以主题单元的形式编排了“微小的生物”、“物质的变化”、“物体的运动”、“太阳、地球和月亮”、“生物与环境”、“研究与实践”六个单元。

每个单元围绕主题安排了4~6课文,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以生物的外部表象及内部结构、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和不生成新物质的变化、物体的运动状态和运动方式、生物与环境及其适应性等为主要内容展开科学探究活动,将“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整合。

促使学生在“事物宏观的外部表象与微观的内部特征”之间建立联系,进行以“逻辑推理”为主的思维技能训练。

内容结构框图

微小的

 生物

 

物质的变 化

 

物体的

运 动

 

太阳、地球和月亮

 

生物与环 境

 

研究与

实 践

 

  ↓       ↓        ↓         ↓          ↓       ↓

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根据已有知识做出猜想与假设----根据假象答案,制订科学探究活动计划---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得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探究结果,并参与评议探究结果----产生新问题。

↓                          ↓

生活经验

(引领)

                   探究活动

(提问、猜想、假设、预测、搜集、整理信息、观察、测量、实验、设计、制作、记录、表达、交流、质疑、解释、评价……)

↓↑                    ↓↑                   ↓↑

科学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科学知识

                                                                 

               ↘        ↓          ↙   

科学素养

 

三、    各单元课时安排

单   元

课      题

课 时

备  注

 

第一单元

微小的生物

1、病毒

1

 

2、细菌

1

 

3、馒头发霉了

1

 

4、食用菌

1

 

 

第二单元

物质的变化

5、蜡烛的变化

1

 

6、食盐和水泥

1

 

7、铁生锈

1

 

8、牛奶的变化

1

 

 

第三单元

物体的运动

9、静止和运动

1

 

10、距离和时间

1

 

11、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1

 

12、物体的运动方式

1

 

13、动物的运动

1

 

 

 

第四单元

太阳、地球和月亮

14、白天与黑夜

1

阶段考查(11.8--11.14)

15、昼夜与生物

1

 

16、四季更替

1

 

17、弯弯的月亮

1

 

18、日食与月食

1

 

19、登上月球

1

 

 

 

第五单元

生物与环境

20、蚯蚓找家

1

 

21、变色龙

1

 

22、植物向哪里生长

2

 

23、密切联系的生物界

1

 

24、珍稀动植物

1

 

25、生物的启示

1

 

 

研究与实践

*儿童常见疾病调查

1

 

*观察月相

1

 

*当地生物群落研究

1

期末考查(1.10—1.20)

 

 

第一课病毒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提出与病毒相关的问题;

2、会查阅与病毒相关的书刊和其信息源

3、能制作有关病毒的剪贴报.

4、会用多种形式表达、交流研究的方法和结果。

科学知识:

1、知道一些由病毒感染的病的种类\主要传播途径和防备措施.

2、了解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

三、教学预备:

教师准备:

有关病毒的资料

学生准备:

了解有关病毒的有关知识。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教师提问:

关于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你知道些什么?

如何预防呢?

2、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

(二)、新授

1、流感的症状有哪些?

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

如何预防?

2.学生讨论指名回答.

3.教师讲解.

4.狂犬病的症状有哪些?

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

如何预防?

5.脊髓灰质炎的症状有哪些?

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

如何预防?

6.麻疹的症状有哪些?

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

如何预防?

7.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

8.学生讨论后教师讲解.

(三)、拓展延伸(网上学习)

1、教师讲述:

关于病毒,你还知道些什么?

请回去以后在网上自主学习。

2、学生交流学习收获和体会。

3、课后作业:

(1)回去查资料了解人类与病毒的抗争史.

(2)利用作文、图画或小报的形式,说一说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收获。

教学反思:

第二课细菌

教学构思:

细菌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关系十分密切,在教学中用学生认识的现实生活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师生互动中求得共同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

主要采取以下方式:

1、以观察促思索,总结细菌的形态结构。

2、设疑促理解,探究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3、以知识促应用,了解细菌对自然界和人类的意义。

教学目的:

1、学生了解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特点。

2、使学生了解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重点:

细菌形态结构的特点和生命活动的特点;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难点:

细菌在促进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教具准备:

显微镜,三种类型的细菌的永久涂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观察、讲述与谈话相结合。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出示醋和小孩得痢疾的图片)

师:

哪位同学闻一闻这是什么调味料?

再看看图片上的小孩怎么会得痢疾?

生:

是醋;小孩的痢疾是由细菌引起的。

师:

一提起细菌,许多同学会马上想到细菌可使人患病,使食物腐败变质。

想到这些,许多人都会皱起眉头,心里感到害怕甚至于很讨厌细菌。

事实果真全都如此吗?

的确,细菌无处不在,那么为什么我们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怎样才能观察到细菌呢?

下面请同学们用显微镜观察细菌玻片标本。

同桌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各自的观察结果。

(由演示实验入手,发挥高倍显微镜的作用,巡视并注重指导高倍镜的使用方法。

对显微镜使用方法不纯熟的同学进行个别指导。

师:

通过显微镜的观察你发现了细菌有几种形态?

生:

细菌的形态有圆球状的、杆(棒)状的、螺旋(弯曲)状的。

师:

从形态上看,细菌可以分为三种:

球菌、杆菌、螺旋菌。

师:

是单细胞的还是多细胞的?

生:

是单细胞。

师: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以前我们学过的植物细胞在结构是什么样的?

生: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师:

你所观察到的细菌有细胞核吗?

生:

没有。

生:

有细胞核但不完整。

(使用多媒体展示植物细胞和细菌细胞的结构图,观察比较得出细菌的结构,细菌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有一个不成形的细胞核。

有些有鞭毛、有的有荚膜,有些细菌在一定的条件下,细胞里面形成一个椭圆形的休眠体,叫芽孢,芽孢有保护作用。

(拿出一小碗馊米饭让前排的学生闻)

师:

谁知道米饭为什么会变味?

估计夏季在室温下米饭多长时间会变味?

生:

因为米饭中有细菌,细菌繁殖速度快。

一天的时间米饭会变味。

师:

同学们再想一想,那么,细菌为何会生活在米饭中?

生:

因为米饭有营养。

生:

因为米饭里有糖。

生:

因为细菌也是生物,也要吃食物,也要消化。

师:

米饭变馊是细菌作用繁殖的结果。

大家想想,植物细胞的数目是怎样增多的?

生:

细胞分裂。

师:

细菌的细胞也可以进行细胞分裂,也就是一个细菌分裂成两个细菌。

(通过多媒体展示细菌的横向分裂过程,假如环境条件相宜,细菌20多分钟就可以分裂一次。

按照这样的速度来推算,一个细菌一昼夜可以繁殖72代,共繁殖出40多万亿亿个细菌,折合重量达4000吨。

生:

现实生活中细菌能繁殖这样多吗?

师:

不可能。

细菌的生殖对环境条件的依靠性很强。

温度、湿度、营养物质等条件时刻都在发生变化,外界条件不可能持续地满意细菌生殖对环境的要求。

生:

流行性感冒传播速度快是不是因为细菌大量繁殖的结果?

师:

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你问得真好,说明你的思路很开阔,能把我们所学的知识与生活中的现象联系起来,生活中有许多的问题都能用生物学知识解释,所以我们学习生物学知识要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但我要说流行性感冒有的是由细菌引起的,有的是由病毒引起的。

生:

病毒不是细菌,冬天细菌繁殖也这么快吗?

生:

不快。

师;同样是细菌,冬天和夏天繁殖速度为何不同呢?

生:

因为,细菌的繁殖需要一定的温度。

生:

在夏天为什么腌肉、罐头能长时间地保存?

生:

腌肉中盐分比较多,不利于细菌的生长和繁殖,所以腌肉可长时间的保存。

罐头经过高温消毒灭菌的,而且是密封的,没有氧气细菌无法繁殖。

师:

我们家庭中使用的冰箱就是通过降低温度抑制细菌的繁殖,从而延长食物的保存时间。

师:

大家回忆一下绿色植物的营养方式是什么?

生:

自养。

师:

(展示水绵图)大家想想细菌和水绵的营养方式是否一样?

生:

不一样,水绵能进行光合作用,而细菌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是靠摄取现成的营养来生活。

师:

同样是摄取营养,痢疾杆菌生活在人体肠道引起痢疾,枯草杆菌却使枯草腐烂,如果将两者的生活环境改变一下,那么它们是否还能生存?

生:

能,因为细菌无处不在,无处不有。

生:

能,因为细菌适应环境能力强。

师:

不能,因为痢疾杆菌只能寄生在生物体内,而枯草杆菌只能寄生在死了的生物体内。

师:

枯草杆菌生活在动植物遗体中并获得营养,我们称之为腐生。

现在,同学们总结一下细菌包括哪两种异养方式?

生:

寄生、腐生。

师:

细菌用手摸不着,用眼看不见,我们无法了解它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但是同学们真的很智慧,一想到身边的有关细菌的例子,就能理解细菌的生活习性,大家说的都很有道理。

师:

每年地球上都有大量的动植物死亡,每时每刻都产生出大量的尸体、枯枝落叶和粪便垃圾。

可是地球并没有像我们想像那样“垃圾”堆积如山,想一想,这些东西最终都到哪里去了呢?

生:

地球上一些细菌和真菌都能分解动植物的遗体、遗物。

师:

一提到细菌就感到害怕和厌烦。

这种观点全面吗?

生:

不全面。

师:

现在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细菌和人类的关系呢?

生:

细菌对我们是有好处的,比如,有些细菌能帮我们清垃圾,乳酸菌能制酸牛奶,醋酸杆菌能制醋。

生:

枯草杆菌能分解枯草。

生:

我认为细菌多数还是有害的,如,大肠杆菌能使人得肠道病,痢疾杆菌使人得痢疾,肺炎菌使人得肺炎,结核菌使人得结核病。

…………

师:

既然大家各持已见,到底细菌对人类和自然界有什么意义呢?

不如我们把讨论留到课后,同学们可以查阅资料,以“我看细菌”、“细菌的功与过”、“小议细菌”等为题写一篇小文章,字数不限,大家看如何?

生:

太好了。

第三课馒头发霉了

教学目标:

1、用显微镜观察物体上的霉,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探究物体发霉的基本条件。

*

2、了解霉菌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了解防止食物和物品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了解霉菌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教学准备:

发霉的馒头、显微镜。

教学过程:

一、熟悉和观察馒头或其他物体上的霉及其形态。

学生用眼去观察馒头上的霉,观察没是什么样子。

引导学生回忆以前见过的霉。

知道学生用显微镜观察霉的形态。

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话好图,并对颜色进行描述。

二、了解霉的功与过

让学生了解人类对霉的利用,然后指出没给人类和动物带来的危害。

描述抗生素的诞生情况。

三、探究合适霉生长的环境条件。

根据生活中物体发霉的事例,推测物体在什么条件下会发霉。

交代实验的方法,每个小组选择不同的的条件进行对比实验。

四、了解防止事物发霉和物体发霉的办法几依据。

夏天食物最轻易发霉,大人们一般怎么做防止事物的发霉。

指导学生认识真空包装防止事物发霉。

指导学生认识太阳晒防止物品发霉。

指导学生认识利用干燥剂方式食品的发霉。

五、巩固学习:

电冰箱能保鲜食物,是什么原因?

物体在什么环境下容易发霉。

第四课食用菌

一、教学目标

1.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2.知道单细胞真菌的结构。

3.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

4.了解识别有毒蘑菇的有关知识.

5.了解蘑菇生长需要的条件.

二、教学策略

真菌一节的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教师要留意引导学生不仅了解真菌的结构,更重要的是要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以及它们生命活动的特点,同时了解一些食用菌养殖的过程和方法。

在进行有关各种各样的真菌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交流一下他们对真菌的了解。

虽然蘑菇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但是学生可能没有仔细观察过它们,因此教师要利用观察与思考活动,引导学生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观察这些真菌,说出单细胞真菌的结构。

三.教学重点:

知道真菌的结构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

四.教学准备: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

五.教学过程

一.让学生思考:

蘑菇是在什么样的环境里生活?

(真菌适于生活在暖和、潮湿、有机物丰富的环境中。

观察蘑菇.

二.蘑菇分为哪几部分?

(地下菌丝菌丝柄菌褶菌盖.)

是怎样吸收营养的?

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有哪些?

四.如何识别有毒蘑菇?

(毒蘑菇与食用蘑菇,在形态特征上往往只有很微小的差异,不少种类还需要借助于显微镜观察其孢子的大小、颜色、表面特征,并参阅有关的科学资料进行核对,才能确定是否有毒。

有的人认为,毒蘑菇色泽鲜艳,形状美观,具有麻、辣、酸、苦的味道,有的毒蘑菇有乳汁,毒蘑菇子实体受伤后伤面变色。

这些经验有其可取之处,但也不是任何一种毒蘑菇都具有这样的特征。

例如,多种牛肝菌的伤面经常变色,松乳菇具有乳汁,然而它们都是味道鲜美的食用菌,有些毒蘑菇吃起来味道也是很鲜美的。

有人说毒蘑菇能使银器变黑,毒蘑菇不容易生蛆长虫,这些说法都是不确切的。

事实上,很多种毒蘑菇碰到银器并不变黑,有毒的豹斑毒伞往往会生蛆长虫。

总之,要想用一两个性状来概括蘑菇是否有毒,目前还做不到。

因此,在野外采集食用蘑菇时,一定要细心辨别。

对于不能识别的蘑菇,应该向当地有经验的群众请教。

五.了解蘑菇生长需要的条件.

观察与思考

1.腐烂柑橘皮上的青霉呈青绿色,长有孢子的菌丝看上去呈扫帚状;面包片上的曲霉呈黄、黑、褐或绿色,长有孢子的菌丝看上去呈放射状。

青霉和曲霉的共同点是:

它们都是多细胞真菌,菌体是由菌丝构成的,它们都能产生孢子。

2.在夏季或秋季的清晨或雨后,在潮湿的树干或草地上容易采到蘑菇。

这说明真菌适于生活在温暖、潮湿、有机物丰富的环境中。

3.霉菌和蘑菇都是真菌,在营养方式上的共同特点是利用现成的有机物,从中获得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和能量。

1.霉菌是靠孢子进行繁殖的,孢子很轻,可以在空气中飘荡。

夏天,受潮的粮食、衣物或皮鞋给孢子的萌发提供了必要的环境条件和营养物质,所以容易生长霉菌。

2.检查家里储存粮食的地方是否通风,环境是否干燥,存放衣物的衣柜是否受潮。

在晴好的天气里,晾晒粮食和衣物,防止霉菌的生长。

3.蘑菇生长需要一定的温度、潮湿的环境和丰富的有机物。

所以在养殖食用蘑菇时,一方面要保持养殖场所的清洁、温度和潮湿;另一方面要提供蘑菇生长所需要的有机物。

教学反思:

第五课蜡烛的变化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从蜡烛熔化和燃烧的现象中,发现物质变化的主要特征。

●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知识与技能:

●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

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另一类会生成新的物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

●体验实验获得证据、交流获得结论的重要。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通过蜡烛熔化和燃烧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2、难点:

寻找证据判定物质变化的种类。

教学准备:

各色蜡烛、酒精灯、烧杯、抹布、蒸发皿、火柴、生鸡蛋、白醋、可乐罐、锤子、澄清石灰水、吸管、碱快、白糖。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

大自然中物质千变万化,像小苗出土了,叶子变色了,小狗长大了,这些变化,我们用眼睛可以看见;但有些变化,我们用肉眼不能直接看见,你能举出生活中物质变化的例子吗?

2、学生发言。

3、同学们讲了许多有生命的物质变化,没有生命的物质会不会变化呢?

如果有,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出示蜡烛)看!

这是什么?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蜡烛的变化。

二、研究蜡烛的变化

第一个实验

1、仔细观察点燃前后的蜡烛,尽可能多地说出蜡烛的特点。

2.学生分组实验观察。

3.汇报交流。

第二个实验

1、谈话:

你们加热过蜡烛吗?

会发生什么变化?

冷却后呢?

学生讨论交流并汇报。

2、给学生提供实验材料:

各色蜡烛、酒精灯、烧杯、抹布、蒸发皿、火柴。

3、用这些材料设计实验,给蜡烛加热和冷却,并仔细观察现象记录下来?

4、小组讨论组装实验。

教师带领学生实验验证。

第一个实验:

把蜡块放在铁片上加热,观察变化;离开火焰冷却,观察又有什么变化。

5、学生分组实验,观察记录。

6、各组汇报,要求用自己的话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蜡烛加热时,由固体(蜡块)变成能流动的液体(蜡油),停止加热,冷却后,流动的液体又慢慢地变成了有一定外形的固体。

第三个实验

1、下面我们把蜡烛燃烧看看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1)指导学生观察30页燃烧蜡烛的三幅图的实验方法。

(2)师操作示范,提出实验注意事项及要求。

2.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

3.汇报交流实验现象。

4.讨论:

加热蜡烛和燃烧蜡烛都让蜡烛发生了变化,这两种变化相同吗?

你有什么证据可以证实你的说法?

蜡烛被加热时,仅仅是外形和状态的变化,没有变成新物质;蜡烛燃烧时,不但外形和状态发生了变化,而且变成了一些新的物质。

5.小结:

在自然界中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

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如蜡烛受热熔化;另一类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这类变化常常可以从颜色的改变、产生沉淀或气泡、发光发热等现象表现出来,如蜡烛燃烧。

三、通过寻找证据,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属于哪一类变化

1、谈话:

生活中物质变化的现象很多,看看31页都有哪些现象?

2、讨论交流这些现象各属于哪一类变化?

你的证据是什么?

3、小组讨论并填写书73页表格,汇报。

4、小结:

在观察一种物质的变化是属于哪类变化时,最主要的是观察它有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可以从变化中产生发光发热、沉淀、变色等现象中证明。

四、巩固训练

1、看书上图,每组任选两个实验做做,仔细观察现象并记录下来。

2、交流汇报实验现象。

3、讨论判断图上这些物质的变化是哪类变化,说出理由。

板书设计:

5.蜡烛的变化

形态、状态变化

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课后记:

附:

[蜡烛燃烧的原理]常见的蜡烛是用石蜡制成的,石蜡是从石油中提炼出来的,其化学成分是各种高级烷烃的混合物(烃是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石蜡受热熔化成液态,继承受热变成气态,遇冷又凝聚成液态、固态。

[生鸡蛋浸在白醋中,蛋壳上为什么有许多小气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它遇到醋,发生了化学反应,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

碳酸钙+醋酸→二氧化碳+醋酸钙+水

食醋中含有3%~5%的醋酸。

[碱块中倒入白醋为什么翻腾着大量的泡沫]碱块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钠,它遇到白醋,也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碳酸钠+醋酸→二氧化碳+醋酸钠+水

[往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为什么产生白色浑浊]澄清石灰水的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钙,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

当呼出的气体进入石灰水中,二氧化碳就和氢氧化钙发生化学反应,产生不溶于水的白色碳酸钙固体,从而导致澄清液体变浑浊。

氢氧化钙+二氧化碳→碳酸钙+水

[白糖烧焦了,为什么会变黑、变苦]在化学上,白糖属于“碳水化合物”,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白糖很甜,这与它的分子结构有关。

白糖烧焦后变苦,是因为它在受热时,白糖里的“羟基”(分子结构中的一部分)与氢原子结合变成了水分,水蒸发掉了,剩下黑乎乎的碳。

这样,颜色由白变黑,味也由甜变苦。

木头、油脂、石蜡、煤油……一切有机物中都含有碳,当它们受热发生分解后,同样会析出碳:

木头烧焦变黑,菜油熬久了颜色由黄变褐、变黑,蜡烛、煤油一烧起来黑烟滚滚……都是这个缘故。

第六课食盐和水泥

一、教学内容:

物质变化是多种多样的,根据其是否可以恢复原状来讲,可以分成可逆变化和不可逆变化两种。

本课就是借助学生熟悉的两种物质——食盐和水泥,认识物质的可逆变化与不可逆变化,并认识可逆变化与不可逆变化的利弊。

二、教学目标:

1、能用简朴的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探究物质的变化,并作实验记录;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到的现象做假设性解释。

2、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3、认识物质的变化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认识可逆变化与不可逆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

学生依据活动准备中的要求,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准备材料F姝子、筷子、食盐、火柴、水泥、盘子、小勺、锤子等。

为了课堂上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也要相应准备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酒精灯、水泥块等物品以及各种物质变化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四、活动过程:

主要包括两个活动。

活动一:

我们来观察食盐和水泥的变化。

可以分成三个环节。

一是观察食盐和水泥的变化。

首先教科书提供了一幅探究示意图,意图是提示探究食盐变化方法。

一位学生在搅拌水中的食盐,说:

“食盐在水中溶解了。

”目的是提示学生结合已有的溶解知识认识食盐的变化。

食盐在水中看不到了,说明它的颗粒大小发生了变化,也就是形态发生了变化。

一位学生说:

“溶解的食盐还会再看到吗?

”目的是提示学生从能否恢复食盐原状来思考,提出自己的猜想与假设,并设计相应的实验进行证明。

一位学生在用酒精灯给食盐水加热,坩埚上可以清楚的看到已经析出的食盐颗粒,说:

“你看……”目的是提示学生通过给食盐水加热的方法使溶解的食盐恢复原状。

教科书所设计的探究方法只是一种指向,目的是提示学生可以自由设计探究方法,探究食盐的变化,而不要受教科书的限制。

其次教科书又通过一幅探究示意图,提示探究水泥变化方法。

一位学生说:

“水泥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目的是提示学生,在认识食盐变化的基础上提出新的探究问题,展开新的探究活动。

一位学生在用杯子向盘子里倒水(盘子里有水泥),说:

“我们试一试。

目的是提示学生自由设计探究方法,探究水泥的变化。

教科书提示的探究方法是:

通过加水的方法使水泥发生变化。

借助探究食盐的方法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