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体育创新训练培训总结.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8222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3.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竞技体育创新训练培训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竞技体育创新训练培训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竞技体育创新训练培训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竞技体育创新训练培训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竞技体育创新训练培训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竞技体育创新训练培训总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竞技体育创新训练培训总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竞技体育创新训练培训总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竞技体育创新训练培训总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竞技体育创新训练培训总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竞技体育创新训练培训总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竞技体育创新训练培训总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竞技体育创新训练培训总结.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竞技体育创新训练培训总结.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竞技体育创新训练培训总结.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竞技体育创新训练培训总结.docx

《竞技体育创新训练培训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竞技体育创新训练培训总结.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竞技体育创新训练培训总结.docx

竞技体育创新训练培训总结

竞技体育创新训练培训总结

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

作为我院“1617”新周期基础开局之年推进“人才强校”战略的重要举措,在国家和浙江省外国专家局的积极支持下,我院首次以15名优秀教练员和3名科医人员组成竞技体育创新训练培训团,于2014年11月6日至12月10日赴德国进行了为期35天的培训学习,并取得了良好成效,具体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整个培训分为3周国内预培训和5周德国培训,其中,国内预培训阶段又分为1周的宁波大学培训和2周的本单位内部培训;赴德培训阶段又分为3周莱比锡大学、1周法兰克福歌德大学和1周科隆体育大学三个部分。

总体来说,整个培训过程繁而不杂、井然有序;培训内容学科交叉、丰富全面;学术观点先进前沿,充分交流。

为了赴德培训取得更好的效果,在9月份首先举办了3周的国内预培训,期间邀请了国内体育界知名专家学者15人,分别从当代竞技运动训练理论、大数据驱动下竞技体育的时代特征及发展趋势、体育人才成才规律、高原训练、能量代谢、核心力量训练、训练监控、运动拉伸、运动技战术分析手段、科学训练探究及运动心理学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

例如宁波大学陈小平教授直截了当指出目前国内教练存在三大问题:

1、重实践,轻理论,实践来源于经验,来源于自己的教练,没有注重理论学习,缺乏创新;2、训练方法手段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3、缺少生物学理论基础,直接影响专项训练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训练过程更像是自然淘汰过程,缺少有目标和有针对性的精细训练。

这些问题在德国培训期间教授们也经常提到,说明国内外都已经意识到国内教练缺什么,这也是此次培训的目的,要让教练员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国家体育总局体科所冯连世研究员讲到“科技兴体,先兴科技;科学兴练,先兴教练”,并指出,目前教练重计划,而轻制定计划的思路,缺乏理论支撑,周计划简单重复,运动员对教练的计划能“了如指掌”,形成一种惰性适应,不利于训练效果,甚至还会影响教练员与运动员间的关系,形成不信任感。

可见科学训练首先要有经过科学培训的教练员,有了理论基础,才能举一反三,避免一成不变的训练,提高训练乐趣,提升训练水平。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科研医务工作者。

通过3周的国内预培训,使学员们对运动训练理论有了更深的了解和理解,如什么是周期训练、间歇训练,怎样进行耐力训练、爆发力训练、速度耐力训练等等,对训练中存在的问题有了预判力,对某些伤病的发生机理有了新认识。

更重要的是为接下来的德国培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预培训结束后,经过一个月的消化吸收,11月6日至12月10日期间,培训团一行18人抵达德国开始为期5周的海外培训。

宁静的莱比锡是德国东部城市,此行培训的主要地点之一--莱比锡大学,拥有600多年的历史,创立于1409年,是欧洲最古老的大学之一,也是现今德国管辖地区内历史第二悠久的大学,仅次于海德堡大学(1386年)。

此次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德国体育体系及德国教练员培训教育体系;应用运动生理学和训练科学;运动训练过程中肌肉适应理论概论;运动动力学分析基础理论;运动训练中力学分析;应用运动科学与生理学;优秀长跑运动员训练、监控与分析;核心力量训练方法;跳高项目应用运动科学;三级跳远项目应用运动科学;运动能量供应机制与传统理论之比较;训练方法;力量训练等。

此外,学员们还参观和观摩了莱比锡体育学院运动生理实验室、游泳馆、莱比锡奥林匹克中心、奥林匹克柔道和田径训练中心、科隆体育大学田径俱乐部、科隆体育大学,现场观摩和交流了田径专项训练等。

二、心得体会

在为期35天的德国学习培训中,每一天每一刻的生活都充实而富有新鲜感,学员们不仅系统地学习了德国最新的体育教学理念,还了解了先进的竞技运动训练方法,并且对德国的历史、文化也有了更深的认识,收获不少。

(一)开阔了视野

此次培训学习开阔了学员们的眼界,拓展了视野,学员们深刻认识到德国职业体育教育有许多方面值得思考和研究、学习与借鉴。

在培训过程中,学员们了解了德国“双轨制”教练员培训体系,德国教练员级别从高到低共分四级即D、A、B、C级。

目前,德国的D级教练有405人(其中120名职业教练被全国体育协会聘用担任国家专职教练),A级教练有2500人,B级教练1.5万人,C级教练6万人。

德国在聘任教练员时,对各级教练员有相应的资历及业务上的要求,由5-6名资深专家组成教练员培训机构,常年为教练员提供相应的培训、授课和考核,做到聘用和培训考核双轨制,保证了培训过程的质量。

德国“双轨制”教练员培训体系有这样几个突出特点:

与竞技运动实践紧密结合、各类型培训教育形式可以互通、实行培训与考试真正分离的考核办法。

这为教练员职业培训教育的实施和完成提供了保证,有利于在培训过程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有利于培养出既懂专业理论又有运动技能的教练员人才。

这种培养体系值得学习借鉴。

学员们参观的科隆体育大学游泳馆,建于1975年,可设施依旧簇新,建筑质量过硬,更难能可贵的是,在40年前,他们已经架构了空中摄像轨道和水底摄像通道,科研理念非常先进。

游泳教练杨帆认为此次赴德国学习通过参观有名的体育大学以及认真聆听德国老师的课,不仅在训练学习上,还兼收了德国的文化,收获很大。

认为此次培训看到了德国的竞技体育发展是建立在全民体育的基础上,对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标准是他们是要培养体魄强健、精神健全、道德完善的合格体育人才,以模范的榜样去带动社会体育的发展。

教练员承担着对运动员教育的任务,深深感到教育对运动员的重要,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注意培养运动员的全面发展。

看到了德国的体育教练员大多数都拥有深厚的理论知识,有专门的体育教练员学院,教练必须具备理论、实践包括管理的能力。

教练员在各个方面都应该是运动员的榜样,起到表率作用,这也就更加要求教练员需要全方位的知识。

(二)丰富了知识

德国培训期间,学员们专心听讲,认真记录,学习刻苦,热情高涨,并且一致反映:

培训内容丰富,针对性强,进一步优化了知识结构,对拓宽思路、提高素质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收获很大。

1、力量训练国际新观点

法兰克福歌德大学的汉斯讲师从力量训练的生物基础原理到实际计划的实施,再结合实践讨论,深入浅出地进行授课。

印象最深的是他举了一个关于举重运动员和排球运动员纵跳谁跳得更高的例子,最后的测试结果是,举重运动员单次跳比排球运动员高,而排球运动员维持连续跳的高度比举重运动员好。

从这个例子切入问题,让学员们理解了如何解决爆发力和耐力之间的矛盾,跳跃高度明显下降与中枢神经系统和肌肉能量供应两点之间的关系,在训练中如何找出最佳方案,是突出单次力量,还是持续力量。

作为教练员首先要了解专项的运动特点,清楚自身项目的生理学指标,比赛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的测试,有针对性地制定力量训练计划。

在青少年力量训练中,他提出“力量训练要循序渐进,以免造成肌腱软组织损伤”。

教练员安排的计划有问题,或运动员自己加练都有可能造成运动损伤。

肌腱的横截面和骨骼的成长要比肌肉滞后,所以需要大量的时间来使双方速度平衡。

通过这样的分析和阐述,学员们理解了力量训练循序渐进的目的和原因,而不是以往简单字面意义上的理解。

在看待当前时髦的“核心力量”“功能训练”的新方法体系时,汉斯讲师也提出了自身的一些看法和解读,他认为通过传统的力量训练就已经可以达到锻炼核心肌群,提高身体功能的目的。

对待一项新事物,要了解项目本身的原理,才能真正的看清本质。

学员们在课堂上也就这个问题和他进行了讨论,不管最后谁对谁错,至少让大家学习到了一种看待问题的方法,也学到了一种态度,就是不盲从,面对新方法,既要勇于接纳,又要有所思考,它的作用是什么,目的是什么,是否适合自己的项目和当前的训练要求。

只有了解了内在的本质,才能合理有效地在训练中得以运用。

举重教练杨尧祥认为此次培训针对性强,富有启迪,每一堂课都让自己对训练有所感有所悟,冲击着他的训练思维。

作为一名举重教练,对于力量训练内容感触最多,一切体育活动的基础是力量素质训练,人体所进行的各种体育活动都是由作为主动运动器官的肌肉以不同的负荷强度、收缩速度进行工作而带动被运动器官骨骼的移动来完成的。

如果没有肌肉的收缩和舒张产生的力量牵拉骨骼进行运动,则连起码的行走和直立也不可能,更不要说要进行体能训练和体育运动了。

每个人跑、跳、投及攀登爬越等各种体育运动和体能运动均离不开力量素质,所以说力量素质是人体最基本的身体素质,是进行一切体育活动和体力劳动的基础。

然而,力量素质训练又能够有效促进其他身体要素的发展,力量素质的增长有助于速度素质的提高,力量、速度的提高会更加肌肉的弹性,促进灵敏素质和柔韧素质的发展,从而促进人体全面素质的提高。

德国教授的讲解让学员们对力量训练的认识进一步升华,在今后的工作中将用实践来践行理论,提升自我。

2、不同训练方法和周期训练的辩证认识

通过培训,标枪教练李荣祥对不同训练方法有了辩证的认识。

本次培训德国授课教授系统地阐述了不同训练方法的背景、历史发展以及运动生理学背景,例如持续训练的强度要求达到75%最大强度,但同时要注意营养和恢复,因为糖原的消耗需要3天左右的时间来恢复;间歇训练分为一般间歇训练(要求心率在170-180次/分,持续100秒左右)、高强度间歇训练(要求心率在190次/分以上,持续时间小于40秒)和发展性间歇训练(要求心率在120次/分左右,持续时间5分钟以上)。

进行间歇训练时,应考虑运动员的个体能力,可以先测量运动员的最大心率以及恢复情况,再制定针对性的个体间歇训练计划;重复训练要求强度达到90%最大强度以上,目的是提高肌肉刺激强度,但高强度的重复训练效果还没有准确的界定。

前苏联科学家马托维耶夫在1965年提出周期训练的概念,把1年分成各个阶段来进行训练。

他认为在开始训练时,应该以高训练量、低强度的方式,建立良好的体能基础,越接近比赛,加入越多技/战术训练,提高体能训练强度,降低训练量。

学员们通过培训结合自身的理解,认为周期训练要针对不同项目及不同的比赛时间,作出不同的安排。

体操教练叶盛谈到:

结合体操项目来说,国内比赛大致都在每年的5-11月份,因此教练要根据比赛时间来做出具有针对性的训练安排,将一年重要发展期安排在12-4月份的冬训时间,调整状态在5月份开始参加各类大赛,周期训练为整年的训练计划安排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同时个人身体的差异导致恢复情况和时间不同,个人能力不同,制定的训练周期时间也不同。

3、重视训练问题诊断和专项选材

赛艇教练孙杰通过学习也得到了启发,作为教练员,要具备丰富的训练理论,并与实践相结合,懂得寻找问题的根源,正确诊断问题,对症下药。

在体育这个行业里运动水平的进步就是对问题诊断的进步。

在大数据时代,数据的记录可以让教练更加清楚地知道成功与失败的原因,通过大数据可以让自己更了解每名队员的训练情况,在训练中更有说服力。

就最佳的选材年龄,孙杰教练也和德国教授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德国对于赛艇招生年龄几十年下来的统计,男10-14岁,女9-13岁,因为这个年龄更容易稳定发展基础能力,进入发育之后变化性就加大了,不利于基础能力的稳定发展,另外对招生年龄和身高体型要求之外,还得进行一项必不可少的100米全力以赴的测试来看个人潜能。

4、非耐力性项目也需要重视有氧训练

体操教练叶盛谈到:

通过培训了解到,虽然体操是有氧和无氧混合项目,但任何专项都需要进行耐力训练,来增加运动员的专项有氧能力。

可以说,有氧能力是一切体育项目的基础,特别是优秀运动员,达到较高竞技水平后对有氧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有必要长期跟踪监控运动员有氧能力的变化,对监控数据进行判断,调整训练计划。

自由操项目的比赛时间为70秒左右,为什么队员们在最后一串难度动作时往往体力不支,原因就是有氧能力不够了,线粒体的功能基本耗竭。

只有想办法增加线粒体的数量,才能大大地提高有氧能力。

教练员要评估有氧训练是否适量,要有个体差异,要遵循科学规律,及时调整。

5、重视专项技术分析

2014年11月18日上午,是这次德国学习网球教练於金星期待已久的专项课程。

为学员们讲课的是德国奥林匹克中心网球部的科研专家,授课主题是网球技术诊断,高水平的运动员技术诊断的主要作用在于提高运动范围、空间领域和肌肉力量平衡发力的能力。

例如对网球运动员肩、肘、拍和头对比挥拍的速度进行三维分析,分析技术动作是否规范,在力量器械部分安装力和距离传感器,将信号传到电脑做分析(等速测试最大力量、最快速度)。

其中教授传达给学员们一个重要的伤病诊断数据是:

很多运动员力量发展不平衡,前群肌和后群肌相差约30%,优势手和辅助手也出现同样问题。

在课堂讨论中,羽毛球一线教练王琳和於教练一致觉得技术诊断在运动员青少年时期就非常必要。

如果教练能在队员少年时期就发现并诊断这样的技术问题并予以纠正,及时作出个性化调整,那就可以大大地提高运动员的下肢爆发力和场上移动速度,帮助运动员在成绩上提高一个台阶。

於教练通过对这堂网球专项课的学习,得到了深刻的体会,并准备回国后立即付诸于行动:

1、青少年的技术诊断是绝对必要的,而且要长年收集统计数据,便于今后对比。

2、敢于应用多种训练方法,发现对运动员的个体差异刺激哪些更有效果。

3、把测试结果切实地结合到实战训练中去,运动成绩的提高才是训练效果的最终归属,要把德国培训学到的新理念和新方法切合实际地运用到今后的训练中去,希望能培养出中国网球的男子大满贯!

体操教练叶盛也深有体会,竞技性体操属于难美技能类项目,技术动作研究可以成为体操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其可涵盖基本技术、高难度技术和连接技术等。

体操技术的研究主要运用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学以及动力学分析等研究方法,对高难度、创新动作进行分析。

运动学研究手段的迅速快捷和现场反馈功能,将对竞技性体操技术的创新起到推动的作用。

从当前竞技性体操发展的趋势看,完善“大动作”的技术要领、探索连接技术的教法、提高动作质量的手段已成为竞技体操创新的三大主流,也是体操教练员在训练中需要努力的方向。

目前,我们国内常用的手段是摄像机拍摄,然后进行动作分析,通过学习才知道原来还有更先进的方法。

比如利用高速摄像机和三维摄像机对体操动作技术进行立体的运动学分析和运用计算机仿真技术设计新动作及分析技术,奥运会的转播已经开始运用这些技术。

叶盛教练认为,不能简单的把结合科研当作口号挂在墙上,要真正的相信科研,利用科研,同时还要把自己培养成半个科研人员,这样才能更好的了解运动员,制定出更具有针对性的训练计划,真正做到科学训练。

(三)创新思维

学员们通过多边互动为主的培训学习,提升了对既有体育理论的质疑能力和揭示事物本质的动力,改变了既有的思维模式,放弃对过去成功经验的迷信盲从,学习有创意的思考方法,开启了创新思维的闸门。

1、对杠铃深蹲动作危害性的质疑

体育医院胡小卫医师就体能训练中常见的杠铃深蹲动作同授课教授展开了深度探讨。

目前国内普遍认为深蹲对膝关节有损伤,使用率越来越低,更多的采用半蹲或卧式蹲来代替,但它对发展下肢的力量却是非常好的。

德国体能教练认为,目前教科书等认为深蹲对膝关节有损伤的论断并没有足够的证据,反而事实上深蹲在举重项目中被广泛使用来发展下肢力量,同时该项目中的运动员并不存在广泛的膝关节损伤。

还有人认为专项技术动作中并不存在深蹲时的姿势而放弃深蹲训练,讲者认为力量训练并不能完全按照专项技术动作来设计,而着重要考虑负荷对肌肉刺激的有效性来评价力量训练的方式。

半蹲的训练效果偏向于大腿以上部分,深蹲则包括了小腿力量,更有利于核心稳定;半蹲的重量比深蹲的重,对膝关节的刺激更大,损伤风险更高。

引起膝关节损伤的机制不在于深蹲动作的本身,而在于完成深蹲的动作标准性和训练目的性。

目前对深蹲动作多倾向于快下快起,为了发力更省会使用快速蹲起的惯性,恰恰是这个惯性加大了对膝关节的冲击力,而造成损伤。

另外,教练员一味地追求重量,轻质量,往往造成牺牲动作的标准性来完成重量,训练在失去核心稳定的情况下双膝颤颤抖抖完成动作,而造成损伤。

就上述这个知识点的探讨,给学员们带来了极大的启示,使学员们的思维得到了拓展和创新。

虽然德国培训的讲师多半来源于高校体育科研领域,专业的局限性可能会造成观点的偏颇,但观点的争鸣恰恰是追求科学有效途径。

学员们通过培训,对运动训练、运动生化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将有助于今后更好的开展工作。

胡小卫医师谈到:

作为运动队的医生,不仅要治伤,更重要的是防伤,而防伤最重要的就是从训练着手,特别是体能训练、运动前后的准备活动、运动员心理、队伍管理等等。

2、对超量恢复理论的质疑

游泳教练杨帆就著名的“超量恢复”理论与德方教授展开了热烈讨论。

长期以来,当一个运动员的运动成绩出现停滞时,在该理论的指导下,教练员的首选措施是增加训练的负荷,试图通过负荷的增加得到更高水平的超量恢复,而很少甚至忽视其它的原因。

当运动员已经进人高水平训练阶段,身体机能已经接近生理极限时,教练员仍然试图在负荷上有所突破,反复冲击运动员的生理极限,造成过度训练和损伤。

授课教授Hartmann对德国2000多名赛艇运动员进行了长达15年的跟踪研究,其中44位研究对象是奥运会、世锦赛和世界杯的冠军,他们发现,如果以18岁的能力水平作为基准线的话,44位世界冠军运动能力的提高速度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在22岁左右运动能力达到最高水平,22岁之后运动能力维持在0.3-0.5%之间呈波浪式发展。

从该研究成果显示,超量恢复只强调了方法学以及方法在训练上的运用,而没有充分考虑生理、生化的基础。

在该理论的误导下,人们简单地认为负荷量与超量恢复将一直呈正比例线性增长,无论给与运动员什么样的刺激都应该得到良性的应答。

我国许多教练员甚至认为高水平运动员训练的主要特征集中体现在“大运动量”和“高强度”上,排斥甚至拒绝中、低量的训练内容,将训练质量简单地与“高负荷”挂钩,单纯以“疲劳”程度作为评价训练效果的指标和依据。

Hartmann教授认为人体对训练负荷的反应并不总是以机能、能力的提高为结果,机体对刺激还会不产生反应或产生负面的反应。

必须认识到,最大的训练负荷并不一定能够获得最大的超量恢复效应,最佳的训练效果肯定应该位于运动员可承受的负荷区域。

运动训练是一个系统工程,大运动量和高强度必须建立在中、低负荷以及有效的恢复基础之上。

从另一方面看,人体机能储备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这种机能储备的自然减少必然影响到运动员。

尤其是成年高水平选手的训练,此时,运动损伤的机率随着机能储备的减少而增加。

运动员在进人高水平训练阶段之后,为了避免损伤和过度训练的发生,训练的负荷量应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下降,这种“下降”也许是维持高运动水平、延长运动寿命的必须措施。

Hartmann教授还提出了自己对训练负荷强度的曲线图来替代超量恢复理论。

虽然还伴有着时差的困扰,但是这两天12个小时的课对杨教练来说收获很大,不仅巩固了生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也学到了新的训练理论知识,为更好地从事游泳运动训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训练手段的创新思维

摔跤教练郑军深有感触,通过此次学习对于自己所从事的摔跤项目有了一个全新认识和体会,很多体育理论知识对于交手性项目的一种科学启发和不同思维定位模式的改进,以前训练过程中走的都是前人走过的路,根本没有太多的创新和改变,但是通过这次学习亲身体会到科学的训练手段对于一个项目存在的重要性。

要想有新的突破和改变,首先要在思维领域去改变创新,接受新的科技产物,丢掉原来的封闭式的训练手段,学会利用科研和训练双结合理论去提高队伍的训练水平。

郑军教练还谈到:

对于德国这个国家的崭新认识,在没有去德国之前只对德国的足球比较了解,特别是他们在球场上的永不放弃的精神,还有就是凶狠的拼抢,不放过任何一次机会,这就是他对德国的印象。

此次德国学习让郑教练更多地了解到德国人做事的严谨和充分的计划主义理想,从提前做好35天的学习计划和培训课程,从上课的时间到用餐到课间休息都是很有节奏的安排,同时,在理论学习上,他们一直坚持自己的观点,坚持自己的研究结果和理论,在融入外界新的创新之外,一切都以本国的科研为主题的一种保护主义精神。

这些,不是简单的人种区别,其实有很多我们需要向他们学习的东西,包括对于自己所从事项目的一种热爱,对于所培养自己学校的一种无私回馈。

尤其是在科隆体育大学学员们观看的一堂柔道课,对于郑教练的感触很深,因为柔道和摔跤是很接近的项目,他们的训练从准备活动开始,几个教练都一直穿着专业服装在和运动员互动,一直在提高训练的气氛。

当训练中出现一个高质量动作的时候,所有人都会鼓掌,所有人都会吼叫助威,这就是对抗性项目所需要的一种氛围。

他们当中一位已经63岁的老教练还亲自上场一遍又一遍的教动作,每个细节都不放过,很有耐心直到教会才让队员走,而且一直都是笑着很有亲和力进行教学。

这年龄在中国都已经退休了,而他还奋斗在体育的最前线,这种不被年龄屈服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其认真、敬业的态度更值得学员们学习。

4、科研测试方法的创新思维

在莱比锡大学体育学院,学员们观摩了一次运动生理生化测试过程,研究对象是一名14岁的足球运动员,开展测试的科研人员是两名体育学院的博士后。

测试方案为运动员在跑台上进行递增负荷运动5分钟,全程采集呼出气体成分,进行最大摄氧量测试,运动结束后进行单腿平衡能力测试,再进行射门准确性评估,每级负荷完成后即刻测试血乳酸和疲劳指数,循环测试5次,直至运动员力竭。

整个测试过程的实施有条不紊,两名测试科研人员分工明确,配合精密,数据的记录也非常客观翔实。

给学员们的最大启发是:

在实验室进行气体代谢能力测试的同时,能最大程度地模拟专项运动方式,进行专项运动能力的评估,体育科研和竞技运动训练实践紧密结合,创新科研测试方法,这是国内体育科研工作开展过程中十分欠缺的。

经过北京奥运会后,我国的体育科技工作已经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服务保障体系,建立了以运动训练为主体、体育实践需求为导向,以实践效果为主要评价指标,科训医一体化的体育科技创新体系,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但如何将科学研究和训练实践紧密结合,培养科研测试方法的创新思维仍需要继续努力。

在培训结束回国后的第一个星期,教练员和科研人员已经开始尝试相关的测试,虽然设备简陋,没有测力台,只有简单的摄像设备,但利用有限的设备,在科研人员的配合下,教练们仍得到了对训练有帮助的数据,这也是赴德学习的一个不小的收获,既了解了科研测试对于专项训练的有效结合所带来的帮助,又开阔了教练员的眼界,也启发了新的思路。

作为打造复合型团队的新理念,郑军教练表示将在今后的训练与比赛中,主动与科研结合,进行各种符合专项特点的测试,分析各项技术动作的影像资料,收集和统计有效的技术数据,把科技更好的融入到训练当中去,成为训练的一部分,使训练更加科学化,更有科学依据。

(四)提升了水平

参加此次培训的学员为我院优秀的中青年教练员和科医骨干,都曾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取得过一定的成绩。

通过此次培训,学员们感到进一步增强了自己的专业意识,更新了自己的训练理念,提升了自己的专业水平,拓展了自己的思维。

1、训练理论必须紧跟训练实践的发展

奥运冠军教练楼霞谈到,此次德国之行来之不易,35天的课程也安排得相当紧凑,对德国体育科学研究有了较为深刻地认识,对德国授课教授严肃、认真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值得学习和借鉴。

作为教练员,要不断学习钻研,经常更新知识,使自己的训练理论能够紧跟训练实践的发展,并经常与运动员进行互动式交流,融入到运动员中去。

不仅要从教练员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同时也要从运动员的角度来考虑,通过沟通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改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目的在于启发运动员进行自主学习,开拓思维,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要鼓励运动员多学习,多了解与专项相关的理论知识,增进对项目特点的深入理解,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充实自己,提高自己。

这是一种精神力量,即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动机,与外部所施加的强制命令相比,这种来自内心的动机更为重要。

教练员多与运动员进行互动式交流,不仅能加深教练员对运动员的了解,同时也可以加深运动员与教练员的感情,了解教练员的训练目的和意图,使两者更加默契,使训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希望经过这次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