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邓三期末复习.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823511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3.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毛邓三期末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毛邓三期末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毛邓三期末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毛邓三期末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毛邓三期末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毛邓三期末复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毛邓三期末复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毛邓三期末复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毛邓三期末复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毛邓三期末复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毛邓三期末复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毛邓三期末复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毛邓三期末复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毛邓三期末复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毛邓三期末复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毛邓三期末复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毛邓三期末复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毛邓三期末复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毛邓三期末复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毛邓三期末复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毛邓三期末复习.docx

《毛邓三期末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毛邓三期末复习.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毛邓三期末复习.docx

毛邓三期末复习

期末复习提纲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课本11页)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产生:

中国民主革命时期

主题:

“社会主义救中国”问题。

形成的历程:

经过对中国社会的调查研究,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开辟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经过遵义会议的转折,在中共七大上完成了历史飞跃,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

邓小平理论(课本19页)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

产生: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主题:

社会主义发展中国的问题。

形成的历程:

经过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实现了历史转折,开辟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党的十五大上实现了飞跃,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邓小平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论形态的伟大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课本第23页)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如何建设党的核心主题,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科学发展观(课本28页)

十六大以后,新的中央领导集体继续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两大战略思想。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哪些内容(课本第8页和第10页)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3、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及其特点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课本21页)

邓小平理论以“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为主题,提出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观点。

中共十四大指出:

“这个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果巩固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理论体系的特色:

(1)自主发展的立场

(2)辩证创新的思维

(3)和外强中的导向

(4)协调兼容的度量

(5)求是务实的风格

(6)改革开放的精神

4、邓小平理论的精髓(第21页)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补充:

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实事求是(课本12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精髓: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41页

5、党的思想路线(第二章第二节)(课本41页)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P40

1980年2月29日,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第三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

6、信息网络化对我国社会生活的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信息化建设成为顺应时代进步潮流和世界发展趋势所做出的重大决策,是我国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促进生产力跨越式发展、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维护国家安全的关键环节,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

受到党和国家的全面关注。

一个繁荣的信息产业,不仅推动中国知识经济的发展,而且有助于加强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领导地位和伙伴角色。

1、对人们生活带来广泛影响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广泛应用,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拉近人与人之间沟通的距离,信息的传递都实现了点对点的即时交流,足不出户,也能了解天下事。

资迅的及时互动交流,使远在偏僻的农业生产者也能掌握第一手资料,及时调整生产结构;在学习方面,通过网络远程教育,使求学者随时选择学习的时间,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在工作方面,特别是政府部门推行网上办事方式,给予我们极大的方便,去掉了不必要的麻烦及节省大量时间。

2、信息化给经济结构,经济产业的影响

信息技术创新和产业化进程加快,面临着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化的转型,为未来信息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在未来10年乃至更长时期内,信息产业的基础性、支柱性、战略性地位和作用将更加突出,产业规模将更加壮大,对世界各国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将产生新的更加深刻的影响。

3、信息化给教育改革带来深远影响

现代信息技术正全方位多层次影响着中学教育教学。

很多学校已经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校现代化办学的必要条件,在教学和管理中广泛运用多媒体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和网络化管理,充分发挥其容量大、节奏快、效益高的优势。

另外,中小学信息化有利于素质教育。

伴随着电子网络的迅速扩张和网络社会的逐步崛起,传统的时空观念和生存体验将发生巨大的变化,即将到来的网络社会并非是一片纯净的天空,一个数字化的乐园,它可能会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制度的解构、文化的消解、人格的分裂,并成为形形色色文明垃圾的衍生地,各种各样社会问题的温床。

我国应要汲取发达国家的教训,扬长避短,尽量少走弯路。

选择适合国情的信息化道路,重在务实,不搞形式主义。

7、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生活的影响

当前,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生活的影响,呈现出这样一些特点。

1、国际国内双向互动。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生活稳定产生直接的影响,我国经济政治发展也对国际社会经济政治的稳定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这种双向互动过程,集中表现为“国内经济政治国际化”和“国际经济政治国内化”。

2、呈现经济、政治和文化交叉渗透、相互转化和全面扩展的一体化发展态势。

经济全球化直接地推动各国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世界一体化,不仅是国家之间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一体化发展,而且是一个国家内部经济、政治和文化之间的一体化发展。

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国际政治经济化”和“国际经济政治化”。

但在文化上仍然是文明的冲突与文化的整合并存,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还没有出现一体化的可能性。

3、在结构—功能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政治稳定的影响,既有功能性影响,更有结构性影响,是一个结构功能关系的整体互动或者制度化发展过程。

总的表现为以市场调节为基础、政府控制为核心、文化整合为归属,使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社会稳定之间的关系逐步达到制度化的发展格局。

4、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共容并存。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生活稳定的影响,既有破坏安定团结的不利一面,也有促进政治稳定的有利一面。

总起来看是有利因素大于不利因素,但是不利因素具有巨大的破坏性。

5、政治稳定与政治不稳定交替发展。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政治稳定的影响,是一种客观的、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现实存在。

我们以新的姿态推进改革、扩大开放,保证持续稳定发展是回应经济全球化带来各种不稳定挑战的必然选择。

这是一种“冲击—回应”互动关系,其运动轨迹和结果总的说来就是一种“不稳定—稳定—不稳定”、不断循环发展以至无穷的过程。

8、“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涵及理论体系(第23到25页)

内涵: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体系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的主题是: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1、与时俱进论,解决党思想路线问题;

2、历史方位论,解决党身在何处问题;

3、第一要务论,解决党做什么的问题;

4、改革创新论,解决党怎么做的问题;

5、执政为民论,解决党为谁做的问题;

6、从严治党论,解决党建的指导方针。

9、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课本31页)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全面发展,就是要着眼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的发展。

协调发展,就是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的发展互相促进、良性互动。

可持续发展,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为子孙后代着想。

10、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首要问题(课本第1页)

毛泽东思想的首要问题:

谁是我们的敌人?

谁是我们的朋友?

邓小平理论的首要问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首要问题: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

怎样建党?

科学发展观的首要问题:

为谁发展?

靠谁发展?

发展什么?

怎样发展?

11、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社会性质(第三章第一节)(课本55页)

近代中国国情有两个基本特征:

一个是落后,一个是挨打。

因为落后招来了挨打,挨打以后更加落后。

其状况是:

领土被瓜分,主权受践踏,人民受欺凌,经济被掠夺。

中国的社会性质:

半殖民地半封建

12、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中国革命的性质(第三章第一节、第二节)(课本55页)

两个半

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中国革命的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民主革命(新旧共同点)

三种势力:

官府,洋人,民众

官府怕洋人:

这是中国官府在一次又一次被打痛了以后所作出的无可奈何的选择。

洋人怕民众:

因为中国民众始终是一支巨大的反侵略力量,这促使了洋人不愿意彻底地推翻中国的封建统治者。

民众怕官府:

中国民众的皇权思想使得它对官府总有畏惧心理,不被逼得走投无路不会轻易造反;同时,在每次反侵略战争中,居于领导地位的往往是地主、绅士,他们常常会动摇,屈服,最后出卖民众的利益

13、为什么说“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最凶恶的敌人”(第三章第一节)(课本55页)

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并未引导中国步入资本主义,而是侵略、剥削,阻挠中国正常发展。

帝国主义的侵略加剧了近代中国的落后状况,使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

14、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及其特点(课本62页)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引进外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机器,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兴办了近代工业,民族工业开始兴起。

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等,这些都是早期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即指革命性和妥协性。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它从一开始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

因此,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有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主义压迫的要求,也就是具有革命性的一面。

由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少、小、弱,又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一种割不断的依赖关系,这就使得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态度上又有同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相妥协的一面,即妥协性、软弱性的一面。

15、农民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P62第二段

16、近代中国封建主义的特点及其与帝国主义之间的关系(书上55页)

近代中国官府的特点:

第一,它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大国的统治者,这决定了它是一个十分傲慢的统治者;第二,它又是封建末世的统治者,这决定了它是一个既腐朽又反动的统治者。

清朝统治者历来蔑视洋人,和洋人格格不入,它最后与洋人勾结在一起,那是被迫的,是不平等的勾结,是以出卖自己的主权为前提的,因而也是痛苦的勾结。

17、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因素(书上55页)

(1)西洋文明已经出现危机

(2)新文化运动的启蒙

(3)十月革命的影响

(4)马克思主义更适合中国的文化传统和国情

18、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纲领(65页)

二大宣言规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

二大宣言指出: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政党。

他的目的是要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

”这是党的最高纲领,是党为之奋斗的最终目的。

二大宣言同时指出,在当前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奋斗目标是:

“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这是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即最低纲领。

19、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P60

第一段: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时期的总路线是在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它反应了中国革命的基本规律,指明了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领导力量。

总路线内容: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20、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前途和发展规律(64,65页)

P64第四点: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中国革命的历史任务,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但是,中国革命已不是旧式的、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而是新的民主主义革命。

(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在64页最后一段)

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

(64页倒数第二段)

中国革命的性质:

民主革命;

中国民主革命的前途:

社会主义。

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

(1)中国革命是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2)中国民主革命分为两个阶段:

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

(3)中国革命分两步走:

第一步,完成民主革命;第二步,社会主义革命。

21、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65-67页)

政治纲领:

P65最后一段

经济纲领:

P66第二点第一段

文化纲领:

P67第三点第一段

22、毛泽东关于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理论(书上70-72页)

1、无产阶级革命必须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

2、在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必须掌握领导权

(实现对农民阶级的领导,和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

3、在统一战线中,必须坚持又团结又斗争的策略

4、在统一战线中坚持原则立场,同时采取灵活的策略

(1)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

(2)实行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方针。

23、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及其意义(书上69页)

必要性:

1、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对内没有人民民主,对外没有民族独立,敌人既强大又凶狠,所以,中国革命只能走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2、中国农民人口占全国人口80%以上,是革命的主力军,必须发动农民、组织农民、武装农民,所以,只能到农村去。

3、敌人的力量主要集中在城市,农村是他们统治的薄弱环节,所以,到农村去容易生存并聚集革命力量。

可能性:

1、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农民占了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村经济可以相对独立,所以,革命力量可以在农村长期生存。

2、经过国民革命后,农村已经有了良好群众基础。

3、国民党统治的建立,没有解决中国的社会矛盾,革命的客观条件依然存在。

4、有相当力量的红军,可以创建和保卫农村根据地。

5、必须有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意义: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革命新道路的开辟,无论在中国革命史上,还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发展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农村包围城市道路革命新道路的开辟,实现了中国革命由城市转向农村的历史性转变,保存和发展了革命力量。

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最后胜利。

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暴力革命的学说,为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人民解放斗争提供了重要经验。

4、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

5、农村包围城市革命发展道路理论,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起到了启迪作用。

24、毛泽东关于“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书上70页)

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策略方针是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土地革命是中国革命的中心内容;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基地。

“工农武装割据”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把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三者密切结合起来的策略方针。

(1)土地革命是这一思想的中心内容。

进行土地革命,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广大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才能充分地调动起来,红军和革命战争才能得到广大农民的支持。

(2)武装斗争是工农武装割据的主要斗争形式。

建立革命武装,才能保卫根据地和土地革命的成果。

没有红军战争的胜利,根据地就不能得到发展壮大,土地革命也没有保障。

(3)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阵地,是进行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战略依托。

以上三者密切联系,缺一不可。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实际上是回答如何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问题,是毛泽东等人对中国革命的重大贡献。

25、武装斗争的必要性(书上72)

1、这是由中国社会的特点决定的。

中国的特点是:

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的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

2、敌人非常强大,而且控制严密。

3、敌人非常残暴。

26、“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论断与毛泽东的战略战术思想(70页)

毛泽东的战略战术思想,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人民军队作战的基本指导思想是着眼于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而不在于土地的得失。

(2)人民军队的主要作战方式是游击战,或者是带游击性的运动战。

(3)人民军队战胜敌人的最好办法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4)在战略上藐视一切敌人,在战术上重视一切敌人。

毛泽东指出: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真正强大的力量不是属于反动派,而是属于人民。

”从战略眼光看,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所以不要被反动派气势汹汹的样子吓住,应该树立敢打必胜的信心;同时,说反动派是纸老虎,这是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的,如果不是从长远的观点看,那么反动派就是真老虎、铁老虎,所以在战术上必须重视它。

如何重视呢?

第一,就是集中数倍于敌的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变战略上的劣势为战役、战斗中的优势;第二,注重研究斗争艺术,灵活机动地采取各种战略战术,知己知彼,一步步地孤立敌人、削弱敌人、消灭敌人。

纸老虎”战略思想的伟大意义

首先,使中国人民树立起战胜美蒋反动派的信心和决心。

其次,使军民树立起在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思想。

27、毛泽东建军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71页)

建设一支新型的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军队

(1)坚持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明确规定了党指挥枪,而不允许枪指挥党的原则

(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

(3)政治工作是军队建设的生命线

军队工作三原则:

官兵一致原则、军民一致原则、瓦解敌军和宽待俘虏原则。

军队工作三民主:

政治民主、经济民主、军事民主。

毛泽东还为人民军队制定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使人民军队成为一支举世公认的纪律严明的军队

三大纪律:

第一,一切行动听指挥;第二,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第三,一切缴获要归公。

八项注意:

㈠说话和气; ㈡买卖公平;

㈢借东西要还;㈣损坏东西要赔;

㈤不打人骂人;㈥不损坏庄稼;

㈦不调戏妇女;㈧不虐待俘虏。

28、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工作中心的转移(71页)

民主革命时期:

第一次工作重心转移是由城市转向农村。

1927年

第二次工业重心转移是由农村转移到城市。

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第三次工作重心转移是将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来上。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北京)

29、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和领导革命的基本经验(第三章第三节)c

(1)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课本70页)

(2)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作风”:

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

(3)毛泽东思想的理论精髓: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30、为什么说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书上无)

在旧中国的历史发展来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之所以在中国行不通,是由当时中国所处的时代条件和国内阶级的状况所决定的。

(1)帝国主义不允许。

帝国主义反对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的革命对象除了封建势力外,还有帝国主义。

帝国主义就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牢牢地控制了中国,成为阻碍近代中国独立发展的首要力量,也成为中国一切灾难和祸害的总根源。

(2)封建统治者不允许。

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北洋军阀和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政权是独裁专制的统治,为维护自己的阶级利益,他们必然排斥、镇压一切先进的思想。

(3)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不符合中国人民的意志。

在十月革命胜利以前,各方志士仁人都热心地提倡过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

但并没有改变中国落后挨打的局面。

相反,帝国主义列强日益加紧的侵略,彻底打破了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迷梦。

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帝国主义的侵略、剥削和社会主义俄国的支持、援助形成了鲜明对比。

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自然不为广大工农群众所欢迎。

(4)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本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也决定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夹缝中生存、发展起来的,他们在经济上依附于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力量过于软弱,没有勇气和能力去领导人民进行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武装斗争,提不出彻底的土地革命的纲领,得不到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根本不掌握军队。

同时,在近代中国,外有帝国主义的侵略、内有封建势力的残酷统治,中国民主革命的敌人是异常强大和残暴的。

民族资产阶级不可能也没有能力打败强大的敌人,不能独立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中国革命的历史充分证明: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资产阶级的共和国让位于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

31、为什么说“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发展中国

从经济环境看

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建立在对内剥削、对外掠夺的基础上,用坚船利炮把弱小国家变为自己的附属,用低价商品摧毁弱小国家的民族企业。

我国的发展只能靠社会主义,依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通过利用本国资源,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实行和平崛起的发展战略。

邓小平说:

“建国以后,我们解决吃饭问题,就业问题,稳定物价和财政统一问题,国民经济很快得到恢复,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了大规模经济建设。

靠的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

中国如果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的混乱状态就不能结束,贫困落后的状态就不能改变。

走资本主义道路,可以使中国百分之几的人富裕起来,但是绝对解决不了百分之九十几的人生活富裕的问题

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优越性

(1)改变了人民群众受压迫受剥削的社会地位;提高农民积极性,推动农业生产

(2)从根本上解决了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从而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3)社会主义提倡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方式,不断扩大社会福利,实现社会平等,避免两极分化。

(4)社会主义制度开创了全新的发展模式。

我国的社会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

1)帝国主义的势力被驱赶出中国大陆,并且丧失“卷土重来”的社会基础;

2)官僚资产阶级在大陆被消灭;

3)封建地主正在被改造成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4)民族资产阶级也被改造成社会主义劳动者;

5)知识分子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实践证明,只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才能发展中国。

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时代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沿着社会主义道路,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我国的经济建设成绩卓著,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