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武胜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825219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09.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武胜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四川省武胜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四川省武胜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四川省武胜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四川省武胜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四川省武胜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四川省武胜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四川省武胜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四川省武胜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四川省武胜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四川省武胜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四川省武胜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四川省武胜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省武胜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

《四川省武胜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武胜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川省武胜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

四川省武胜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武胜中学2018年春高二入学考试

历史试题

本卷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总计48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且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论语》提到天命的次数仅有三次,远远少于礼和仁的次数。

老子重视天人关系,他认为: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A.说明了顺天有为的主张B.反映了不同的时代背景

C.折射出不同的人生追求D.本质上都赞成天人感应

2.先秦时期,重农抑商是法家的主张;汉代以后,随着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这一思想才逐步融入儒家思想之中。

这一变化表明

A.儒家力图适应政治需要B.商人势力威胁汉代的政治统治

C.农民社会地位得到提升D.法家思想逐步成为儒学的内核

3.春秋时期,贵族、高官在形势于己不利时出奔逃亡的现象很普遍,而且能够为人们的道德观念所接受。

秦汉以后,对于贵族、高官出奔逃亡,舆论却多加贬斥,视为不义。

这种变化反映了(  )

A.分封制已难以为继     B.社会道德水准提高

C.民意左右官员行为       D.忠君伦理观念强化

4.分析我国宋代至清代不同性质书院比例状况表(下表)可知,从宋代至明清,官办书院比例总体上升并超过民办书院。

这一变化可以说明

官办%

民办%

其他%

不明%

宋代

15.28

70.69

0

14.03

元代

17.23

61.15

0.33

21.29

明代

57.21

29.84

0.24

12.71

清代

56.67

24.11

0.56

18.66

A.官办书院比例上升制约着古代文化的发展 

B.封建政府对思想控制呈现不断强化的趋势

C.书院比例变化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D.西方殖民侵略导致了明清民办书院的衰落

5.顾炎武说:

“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黄宗羲也说:

“扶危定倾之心,吾身一日可以未死,吾力一丝有所未尽。

”这说明他们都(  )

A.反对君主专制B.提倡公平法治

C.以天下为己任D.反对宋明理学

6.明清之际,思想界及文学界不断强化“贾而好儒”、“亦贾亦儒”的新动向。

同时,不少商人结交儒林,真心问学,慨然捐资,与儒士一道共襄文业,同赞义举。

材料意在说明

A.士商互动的社会风气B.商人政治地位的提高

C.统治阶级的腐朽没落D.文化变革的经济动因

7.中国在隋唐时期就出现了雕版印刷术,宋朝毕昇又发明活字印刷术。

但是宋元时代的活字书籍“一本难求”,古代中国并没有实现活字印刷术对雕版印刷术的取代。

这主要是因为

A.社会审美观的影响B.官营作坊垄断活字技术

C.活字技术效率低下D.缺乏市场经济利益推动

8.字形歧异,确实是战国时期文字发展演化的一个突出问题。

一个“马”字,齐有三种写法,楚、燕、三晋各有两种写法。

一个“安”字,齐、燕各有两种写法,三晋竟有四种写法。

这反映出

A.文化的发展具有多样性B.书写材料发生变化

C.政治分裂影响文化整合D.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9.下表是对1850 年至1899 年中国翻译西方著作的统计。

作为史料,它可印证当时中国

类别

数量

比重

自然科学与应用技术

399

70.4%

社会科学与史地哲等

113

19.9%

A.社会科学有较高学术水平B.近代化水平处于较浅层面

C.科学技术尚未应用于社会D.资产阶级主导了社会变革

10.19世纪七八十年代,总理衙门大臣文祥、两广总督张树声都在奏议中言及过西方政体。

前者说:

“中国天洋分严,外国上议院、下议院之设,势有难行,而义可采取。

”后者说:

“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

 ”这反映出当时

A.部分官员实现了从洋务派到维新派的转变

B.对西学的探索由格致之学而进入哲理学说

C.“中体西用”的内在矛盾推动了观念嬗变

D.洋务派坚持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广泛批判

11.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提出了的各种近代化方案,有人把其分别比喻成“自我疗伤”“温药治疗”“猛药重治”“开颅洗脑”。

其中“开颅洗脑”的意义是()

A.真正意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B.是移风易俗的社会革新运动

C.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D.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12.《新青年》最初连赠送交换在内,每期只印1000本,发行6号之后,就停刊了半年。

对此,陈独秀指出:

“本志出版半载,持论多与时俗相左,然亦罕受驳论,此本志之不幸,亦社会之不幸。

”陈独秀认为当时中国

A.思想争鸣B.西方文化被广泛接受

C.思想禁锢D.报刊行业竞争激烈

13.孙中山主张普遍建立消费合作社和生产合作社,认为建立合作经济是“地方自治团体”之“要事”,是避免“商家垄断”的有效办法。

还主张“累进税率,多征资本家的所得税和遗产税”。

这体现孙中山

A.节制资本的思想B.深受中国共产党的影响

C.关注工农的利益D.提倡建立公私合营经济

14.1928年,毛泽东发表文章指出:

“一国之内,在四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地存在,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

”这表明当时共产党人致力于

A.将革命重心放在国民党统治区B.探索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

C.保卫和巩固红色的苏维埃政权D.改变国共两党力量悬殊的局面

15.1958 年8月1日,中国第一台计算机——由张梓吕领衔研制的103型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斫制成功,运行速度每秒1,500次;1959年,由张效祥教授领衔研制的中国第一台大型数字电予计算机,运算速度达到每秒1万次。

这反映出

A.新中国在部分科技领域取得突破B.当时中国科研出现“左”倾冒进现象

C.当时中国科技人才大量涌现D.新中国计算机技术落后于欧美等国家

16.下表反映了1949 年和1998年山东教育的相关信息。

表中信息直接反映出山东

A.九年义务教育已基本普及B.普通教育结构进逃一步优化

C.教育的总体规模不断扩大D.经济发展带动了教育投入

17.古希腊神话中,最高神宙斯形象上看是一位中年健康的男性,身材匀称、肌肉发达;他还是“众神之父,万人之王”。

这体现出古希腊神话

A.神没有超自然的威力B.蕴涵了人文主义的因素

C.人始终处于从属地位D.人神之间没有丝毫差别

18.苏格拉底曾说过:

“我的母亲是个助产婆,我要追随她的脚步,我是个精神上的助产士,帮助别人产生他们自己的思想。

”下列最能印证这句话的名言是

A.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B.美德即知识

C.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D.无知即罪恶

19.伏尔泰在《路易十四时代》一书中深刻剖析了君主专制的种种弊端,认为“君主使人感到枷锁的分量”,主张以法治国,反对君主专制。

他断言,人以有在自己的人格与自由得到尊重与保障的前提下,才能发挥自己的理性,推动社会繁荣。

这表明伏尔泰

A.倍加推祟理性B.批判教会神权C.反对君主制度D.提倡天赋人权

20.对下表中黄宗羲和卢梭思想的共同之处解读正确的是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卢梭《社会契约论》

“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

‘此我产业之花息也。

’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以绞死或废黜一个暴君为目的的暴动,乃是一件与他昨天处置臣民生命财产的那些暴行同样合法的行为。

A.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变革B.主张实行民主共和

C.猛烈批判君主专制统治D.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

21.康德说:

“通过一场革命或许很可以实现推翻个人专制以及贪婪心和权势欲的压迫,但却绝不能实现思维方式的真正改革。

而新的偏见也正如镜子一样,将会成为驾驭缺少思想的广大人群的图套。

”这一观点强调

A.政治革命,推翻专制B.批判质疑,理性思考

C.主权在民,人人平等D.信仰自由,社会契约

22.有人认为牛顿的经典力学“成就了英国工业革命,在法国诱发了启蒙运动和大革命。

迄今为止,还没有第二个重要的科学和学术理论,取得过如此重大的成就。

”由此可见,牛顿经典力学

A.丰富了自然科学的内涵B.推动了人类文明进程

C.导致了科技和社会革命D.打下了思想解放闸门

23.1861年1月,马克思在一封信中说:

“达尔文的著作非常有意义,这本书我可以用来当作历史上的阶级斗争的自然科学根据”。

这说明达尔文进化论

A.从科学理论跃升为社会革命B.从默默无闻发展到妇孺皆知

C.从科学实验升华为理论阐述D.从自然科学影响到社会科学

24.“和启蒙学者的华美约言比起来,由‘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面。

”在此背景下出现的作品是

A.《巴黎圣母院》B.《战争与和平》C.《思想者》D.《老人与海》

25.东汉《说文解字》中解释“纸”字的构成,从“糸”,是因为其初丝絮为之,于水中击絮也。

“氏”声,是因为纸平滑如砥。

据此推知

A.早期的纸其原料与丝有关B.造纸术出现于东汉时期

C.东汉时期的纸价廉物美D.纸已经成为主要书写材料

26.民国成立之前,历史教科书中几乎没有关于“四大发明”的记载;民国以来,教科书编纂者们逐步把有争议的“四大发明”的知识镶嵌进历史教科书。

民国历史教科书编纂者们的主要目的是

A.培育民族精神B.弘扬传统文化C.倡导学术自由D.激发学史兴趣

27.英语和汉语在亲属的称谓上有很大区别。

在英语中,祖父、祖母与外祖父、外祖母一般不作区分,都统一使用grendpa和grendma,姑姑和姨妈在英语中也统一使用aunt。

汉语中这种细分的亲属称谓在形成过程中可能受到下列哪种观念的影响

A.细致精准的理学思维B.维护封建等级的礼法观念

C.区分内外亲疏的宗法意识D.辨别长幼尊卑的纲常伦理

28.清人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

元杂剧“其句则采街谈巷议,即有时偶涉诗书,亦系耳根听熟之语,舌端调惯之文,虽出诗书,实与街谈巷议无别者”。

这说明元代杂剧(  )

A.缺少精练的艺术特色       B.具有浓厚的生活化特征

C.实现了诗书的平民化       D.为民间艺术家所创作

29.某历史著作中包含有“蒸汽机引发的技术革命”历史……‘工场退位,工厂上位’……‘东方诸国的衰落’……‘无产阶级的出路’……‘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等小标题。

此著作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东西方的隔绝与冲突B.东方国家的徘徊与挣扎

C.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D.工业文明下的世界

30.针对新文化运动时期新学者们“灭国粹而后输入欧化”的论调,吴宓在《论新文化运动》中指出,正确的做法应是:

“西洋真正之文化与中国之国粹实是互相补充、相得益彰。

”这说明新文化运动(  )

A.对中西学犯了绝对主义错误     B.对国粹和西学辩证加以吸收

C.得到广大知识分子一致赞同     D.冲击了传统文化的社会基础

31.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确立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艰难历程”的研究课题,拟分五部分搜集资料:

第一部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第二部分,救亡图存,君主立宪;第三部分……;第四部分,欲变社会,先变思想;第五部分,柳暗花明,以俄为师。

其中,第三部分的标题应该是

A.五四精神,旗帜高扬B.民主共和,三民立宪

C.国共合作,国民革命D.武装割据,开创新路

32.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马基雅维利说:

“我们意大利人较之其他国家的人更不信奉宗教,更腐败,都是些不择手段的利己主义者。

”在莎士比亚的笔下,意大利人多为坏蛋,比如伊阿古(《奥赛罗》)、夏洛克(《威尼斯商人》)之流。

这反映了当时意大利(  )

A.资产阶级追求现实世界的享乐   B.天主教会势力遭到了严重打击

C.经济发展导致了两极分化严重  D.出现人文主义过于泛滥的弊端

本卷有三道材料分析题,33题24分,34题16分,35题12分,总计52分。

33.(2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明中叶以来出现的新思潮和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在根本精神上,有十分相似之点。

这就是“人”的觉醒,“人”的解放,“人”的主体意识的高扬。

李贽以“心本体”的学说为基础,将本质上非圣疑道的内容和体现历史新趋向的要求,理直气壮地运载进“心本体”所谓的“心”中,运载到“良知”之中,开始了从“圣心”到“俗心”的转化,打开了由“圣”转“俗”的通道,即由“禁欲”转为“顺情”由“圣贤”境界转为“俗世”境界,由旧时代迈向新时代,并且走出了相当远的路段。

——摘编自《从“神”到“人”与从“圣”到“凡”——中西近代启蒙思想文化运动差异一论》

材料二法国启蒙思想家马布利认为:

“自然界并没有创造国王、统治者、庶民和奴隶,人生下来是完全平等的。

”新文化运动的先驱陈独秀认为,专制制度是中国万恶之源,中国欲求生存,“必弃数千年相传之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而易以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

法国启蒙运动的开路先锋梅叶大声疾呼:

“世上穷人们受各种迷信及偶像崇拜欺骗的时间已经够久了……该是打开穷人的眼界,向他们说明全部真相的时候了。

”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指出,对于孔教“不可不有彻底之觉悟,猛勇之决心;否则,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卢梭的“人民主权”体现了民主的思想,《百科全书》更是一台以科学和民主为主题的“战斗机器”。

法国的启蒙运动开启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而中国的初期新文化运动不能开启资产阶级革命,也不可能直接开启社会主义革命,但为马克思主叉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摘编自《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与中国“五四”前新文化运动的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明清之际的新思潮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新思潮有何共同特点,分析指出两者的本质区别及出现这种差异的经济根源。

(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法国启蒙运动与中国新文化运动在内容上的相似之处,并分析“中国的前期新文化运动不能开启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

(10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应该如何认识中西方思想文化的发展。

(2分)

34.(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臣闻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皆积善承德之效也。

……上下不和,则阴阳缪淚而妖孽生矣,此灾异所缘而起也,”

——来自《汉书.董仲舒传》

臣闻人主所以制天下之事者,本乎一心,而心之所主又有天理、人欲之异,二者一分,而公私邪正之途利类,盖天理者,此心之本然,循之则其心公而且正;人欲者,此心之疾我,循之则其心私而且邪,故天下事有大根本,有小根本,正君心走大本。

——朱熹

材料二南宋思想家叶适认为程朱理学实际上并不是源于尧、舜、子思之道,而是发挥孟子的“新说奇论”,再掺之以佛学和老庄之学部分内容的产物.其结果是“道之本统晦矣”朱熹等人更是以《孟子》为宗主,视佛老为同道,“依于神而夸其表,耀于文而逞其流”,殊不知佛学与中国之学“皎然殊异,岂可同哉”。

——陈国灿《叶适与南宋反思理学思湖》

原始儒学,儒家源流,方孔之初立教也,黜古学,改今制,废君统,倡民主,变不平等为平等,亦汲汲然动矣,岂谓为荀学者,乃尽亡其精意,而泥其粗迹,反授君主以莫大无限之权,使得挟持孔教以制天下!

彼为荀学者,必以伦常二字,诬为孔教之精诣。

——谭嗣同《仁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朱熹二人制约君权主张上的不同,并分析形成不同的原因。

(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叶适和谭嗣同关于儒学认识的共同点及各自目的。

(8分)

 

35.(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西方国家消费观的演变

时期

国家(地区)

消费观念

中世纪

欧洲

提倡禁欲、节俭、苦干,非理性节俭为主流消费观。

14-16世纪

意大利

逐渐摒弃了传统基督教的克己私欲、守贫的价值观,开始追逐一切美好的东西,由俭入奢的炫耀式消费观开始形成。

18-19世纪

英国

富人和大人物的桌子上堆满了精致、充裕的物品,足以挑起最大的骄奢淫选的欲望。

过去被视为奢侈的商品和服务越来越多地进入中等阶层的消费清单。

20世纪20年代

美国

分期付款、抵押贷款、信用卡等消费方式引诱人们用手头还没有的钱买用不着的东西……新教伦理的节俭观让位于享乐消费观。

——据李琴《当代西方消费主义文化的唯物史现思考——消费问题研究的新视角》等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者两条以上的信息,围绕“消费观的变迁”提出一个观点并予以阐释。

(要求:

明确写出拟定的观点,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武胜中学2018年春高二入学考试

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选项

C

A

D

B

C

A

D

C

B

C

C

C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选项

A

B

A

C

B

A

A

C

B

B

D

A

题号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选项

A

A

C

B

D

A

B

D

二、非选择题(52分)

33.

(1)共同特点:

反对禁欲主义,主张个性的解放;追求现世的生活。

(4分)

本质区别:

明清之际的新思潮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发展(儒家思想的批评与继承);西方文艺复兴的新思潮是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4分)

经济根源:

中国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

(4分)

(2)相似:

反对封建专制,主张自由平等;反对传统思想权威;提倡民主与科学。

(6分)

原因:

辛亥革命的失败已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初期的新文化运动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4分)

(3)认识:

不同社会环境造就不同的思想文化;随着时代的进步,思想文化不断向前发展;中西方思想文化在相互学习中交流发展,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2分,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34.(16分)

(1)制约君权:

董仲舒通过灾异学说、天人感应劝诚君主实行德政;而朱熹则通过正君心,要求君主“存天理,灭人欲”而行德政。

(4分)

原因:

董仲舒主要吸收了阴阳五行家思想;而朱熹主要吸收了具有思辨化的佛教和道教思想。

(4分)

(2)共同点:

都认为孔子及其以前学术是正宗儒学;都否定孔子以后的儒学;都认为儒学应该因时而改变。

(4分,任意两点即可)

目的:

叶适为了回归原始儒学(孔子时代儒学);谭嗣同为了宣传维新变法。

(4分)

35.(12分)

【示例1】观点:

消费观念的演变是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

(3分)

阐述:

生产力水平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两次工业革命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

商品和物质财富,为消费水平的提升及消费观念的变化奠定了物质基础;对封建特权等级思想的否定,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人们对现实幸福生活的追求;相互仿效、攀比、追慕时尚的心理因素等,推动了消费观念的变化。

(8分)

总之,消费观念的演变,是一定时期内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

(1分)

【示例2】观点:

欧洲经历了由节俭性消费到炫耀式消费观的变迁。

(3分)

阐述:

中世纪的欧洲,由于宗教神学的束缚,禁欲主义的盛行,人们的消费被压抑,

形成了非理性节俭为主流的消费观;由于文艺复兴及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人们冲破宗教神学的束缚,更加注重对现实幸福的追求,逐渐形成了炫耀式消费观;工业革命进一步刺激了人们的消费欲望。

(8分)

总之,欧洲消费观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变迁。

(1分)

(若从消费观的变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等角度作答亦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