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内彩色速记口诀.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826009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1.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内彩色速记口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中内彩色速记口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中内彩色速记口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中内彩色速记口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中内彩色速记口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中内彩色速记口诀.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中内彩色速记口诀.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中内彩色速记口诀.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中内彩色速记口诀.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中内彩色速记口诀.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中内彩色速记口诀.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中内彩色速记口诀.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中内彩色速记口诀.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中内彩色速记口诀.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中内彩色速记口诀.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中内彩色速记口诀.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中内彩色速记口诀.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中内彩色速记口诀.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中内彩色速记口诀.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中内彩色速记口诀.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内彩色速记口诀.docx

《中内彩色速记口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内彩色速记口诀.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内彩色速记口诀.docx

中内彩色速记口诀

一、感冒:

寒荆热银暑新加,阴葳气参感冒解

--基本原则——解表达邪

1.风寒束表:

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荆防败毒散;2.风热犯表:

辛凉解表-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

3.暑湿伤表:

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1.气虚感冒:

益气解表-参苏饮

2.阴虚感冒:

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寒包火感冒:

解表清里-麻杏石甘汤

二,咳嗽:

寒三热菊燥桑杏,湿陈热清肝火泻,肺阴沙参咳嗽平

1.风寒袭肺:

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嗽散;2.风热犯肺: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

3.风燥伤肺:

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1.痰湿蕴肺:

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

2.痰热郁肺:

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3.肝火犯肺:

清肺泻肝,顺气降火-黛蛤散合泻白散;

4.肺阴亏耗证:

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

三,哮证:

哮冷射干热定喘,寒包青石风痰亲,虚哮固本喘脱回,肺脾六君肾生金。

冷哮:

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热哮:

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寒包热哮:

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加减;

风痰哮:

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加味;虚哮:

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

6.肺脾气虚:

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7.肺肾两虚:

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加减

六,肺痨:

痨肺阴月虚火合,气阴保真阴阳造

补虚培元,抗痨杀虫;

1.肺阴亏损:

滋阴润肺-月华丸;2.虚火灼肺:

滋阴降火-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散;

3.气阴耗伤:

益气养阴-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4.阴阳两虚:

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

五,肺痈:

肺痈初银成千如,溃脓桔梗恢沙桔

基本原则——祛邪——清热解毒,化瘀排脓;

初期——风热侵犯肺卫——清肺散邪-银翘散;

成痈期——热壅血瘀——清热解毒,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

溃脓期——血败肉腐——排脓解毒-加味桔梗汤;

恢复期——阴伤气耗——养阴益气-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

七,肺胀:

肺胀痰浊苏子亲,痰热越婢痰蒙涤,阳虚水泛武五苓,肺肾气虚固本肺

1.痰浊壅肺:

化痰降气,健脾益肺-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汤;

2.痰热郁肺:

清肺化痰,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汤或桑白皮汤;

3.阳虚水泛:

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

4.肺肾气虚:

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合补肺汤

四,喘证:

喘寒麻盖表麻石,热桑浊陈气闭五,肺气虚耗生脉补,肾虚不纳肾气蛤,正虚喘脱参黑蛤。

1.风寒壅(闭)肺:

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2.表寒肺热:

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加味;

3.痰热郁肺:

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4.痰浊阻肺:

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肺气郁痹:

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6.肺气虚耗:

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

7.肾虚不纳:

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加减;

8.正虚喘脱:

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

肺痿:

虚热-生津清热,以润其枯-麦门冬汤合清燥救肺汤加减;

虚寒-温肺益气,而摄涎沫-甘草干姜汤或生姜甘草汤加减;

上热下寒-寒热平调,清温并用-麻黄升麻汤加减;

肾虚血瘀-纳气定喘,活血化瘀-七味都气丸合柴胡疏肝散加减。

八,心悸:

悸怯定志血归脾,阴天阳桂水凌桂,瘀桃痰火黄连温

1.心虚胆怯:

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

2.心血不足:

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

3.心阳不振:

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

4.水饮凌心:

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苓桂术甘汤加减;

5.阴虚火旺:

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

6.瘀阻心脉:

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7.痰火扰心:

清热化痰,宁心安神-黄连温胆汤

九,胸痹:

胸痹瘀府气滞柴,浊栝寒枳气阴脉,心肾阴天阳参右

1.心血瘀阻:

活血化瘀,通脉止痛-血府逐瘀汤加减;

2.气滞心胸:

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柴胡疏肝散

3.痰浊闭阻:

通阳泄浊,豁痰宣痹-栝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

4.寒凝心脉:

辛温散寒,宣通心阳;-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

5.气阴两虚:

益气养阴,活血通脉-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

6.心肾阴虚:

滋阴清火,养心和络-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

7.心肾阳虚:

温补阳气,振奋心阳-参附汤合右归饮

真心痛:

1.气虚血瘀-益气活血,通脉止痛-保元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

2.寒凝心脉-温补心阳,散寒通脉-当归四逆汤加味;

3.正虚阳脱-回阳救逆,益气固脱-四逆加人参汤加减

十,不寐:

不寐肝龙痰热温,心肾不交六交泰,心胆安枣心脾归

--治疗原则:

补虚泻实,调整阴阳。

佐以安神之品。

1.肝火扰心:

疏肝泻火,镇心安神-龙胆泻肝汤加减;2.痰热扰心:

清化痰热,和中安神-黄连温胆汤;

3.心脾两虚:

补益心脾,养血安神-归脾汤;4.心肾不交:

滋阴降火,交通心肾-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

5.心胆气虚:

益气镇惊,安神定志-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

二十八,头痛:

头痛寒川热芎芷,湿羌肝天血四物,肾元痰夏瘀通窍

--1.风寒头痛:

疏散风寒止痛-川芎茶调散;2.风热头痛:

疏风清热和络-芎芷石膏汤;

3.风湿头痛:

祛风胜湿通窍-羌活胜湿汤;4.肝阳头痛:

平肝潜阳息风-天麻钩藤饮加减;

5.血虚头痛:

养血滋阴,和络止痛-加味四物汤;6.痰浊头痛:

健脾燥湿,化痰降逆-半夏白术天麻汤;

7.肾虚头痛:

养阴补肾,填精生髓-大补元煎;8.瘀血头痛:

活血化瘀,通窍止痛-通窍活血汤

二十九,眩晕:

眩晕亢天气血归肾左,痰湿(浊)半夏瘀通窍

--基本原则——补虚泻实,调整阴阳;虚证——滋养肝肾,补益气血,填精生髓;实证——平肝潜阳,清肝泻火,化痰行瘀;

1.肝阳上亢:

平肝潜阳,清火息风-天麻钩藤饮;2.气血亏虚:

补益气血,调养心脾-归脾汤;

3.肾精不足:

滋养肝肾,益精填髓-左归丸;4.痰湿中阻:

化痰祛湿,健脾和胃-半夏白术天麻汤;

5.瘀血阻窍:

祛瘀生新,活血通窍-通窍活血汤加减

三十,中风:

中风入络白丸子,风阳天麻阴虚镇,{痰热桃仁痰火羚,痰浊涤痰脱参脉},风痰解语气虚补,肝肾亏虚左地黄。

---虚(阴虚、气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外风)、痰(风痰、湿痰)、气(气逆)、血(血瘀)轻者——风痰横窜经络而为中经络;重者——肝阳肝风夹痰夹火上闭清窍而为中脏腑

中经络:

1.风痰入络:

祛风化痰通络-真方白丸子;2.风阳上扰:

平肝潜阳,活血通络-天麻钩藤饮;

3.阴虚风动:

滋阴潜阳,息风通络-镇肝息风汤;

中脏腑:

 闭证 4.痰热腑实:

通腑泄热,息风化痰-桃仁承气汤;

5.痰火瘀闭:

息风清火,豁痰开窍-羚角钩藤汤;

6.痰浊瘀闭:

化痰息风,宣郁开窍-涤痰汤;

脱证 7.阴竭阳亡:

回阳救阴,益气固脱-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味;

恢复期8.风痰瘀阻:

搜风化痰,行瘀通络-解语丹;9.气虚络瘀:

益气养血,化瘀通络-补阳还五汤;

10.肝肾亏虚:

滋养肝肾-左归丸合地黄饮子

十一,癫狂:

癫证痰气逍顺心脾心鞠,狂证痰火生铁火阴二琥,痰热瘀结癫梦醒

--癫证1.痰气郁结:

理气解郁,化痰醒神-逍遥散合顺气导痰汤;

2.心脾两虚健脾益气,养心安神-养心汤合越鞠丸;

  狂证3.痰火扰神:

清心泻火,涤痰醒神-生铁落饮;4.痰热瘀结:

豁痰化瘀,调畅气血-癫狂梦醒汤;

5.火盛阴伤:

育阴潜阳,交通心肾-二阴煎合琥珀养心丹

十二,痫病:

痫病风定痰龙涤、淤通窍,心脾六归肾左天

--病理因素——风、火、痰、瘀,又以痰为重要;肝、脾、肾的损伤是痫病发生的主要病理基础

1.风痰闭阻:

涤痰息风,开窍定痫-定痫丸;2.痰火扰神:

清热泻火,化痰开窍-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

3.瘀阻脑络:

活血化瘀,息风通络-通窍活血汤;4.心脾两虚:

补益气血,健脾宁心-六君子汤合归脾汤;

5.心肾亏虚:

补益心肾,潜阳安神-左归丸合天王补心丹;

十三,痴呆:

痴呆髄福脾肾少,痰浊蒙涤瘀血通

---肾虚关系密切以记忆力减退(首发症状),记忆近事(先)及远事(后)的能力减弱

开郁逐痰、活血通窍、平肝泻火治其标,补虚扶正、充髓养脑治其本

1.髓海不足:

补肾益髓,填精养神-七福饮;2.脾肾两虚:

补肾健脾,益气生精-还少丹;

3.痰浊蒙窍:

豁痰开窍,健脾化浊-涤痰汤;4.瘀血内阻:

活血化瘀,开窍醒脑-通窍活血汤

十五,胃痛:

胃寒良附食保肝柴,湿热清中瘀失笑,阴亏贯芍虚寒建

---气滞、寒凝、热郁、湿阻、血瘀;基本原则——理气和胃(通降)止痛

1.寒邪客胃:

温胃散寒,行气止痛-良附丸;2.饮食伤胃:

消食导滞,和胃止痛-保和丸;

3.肝气犯胃:

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散;4.湿热中阻:

清化湿热,理气和胃-清中汤;

5.瘀血停胃:

瘀停胃络,脉络壅滞-失笑散合丹参饮;

6.胃阴亏耗:

养阴益胃,和中止痛-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

7.脾胃虚寒:

温中健脾,和胃止痛-黄芪建中汤;

十六,痞满:

痞满食保痰湿陈,湿热连朴胃阴胃,肝胃柴疏脾胃补

---基本法则——调理脾胃升降、行气除痞消满。

1.饮食内停:

消食和胃,行气消痞-保和丸;2.痰湿中阻:

除湿化痰,理气和中-二陈平胃汤;

3.湿热阻胃:

清热化湿,和胃消痞-连朴饮;4.肝胃不和:

疏肝解郁,和胃消痞-柴胡疏肝散;

5.脾胃虚弱:

补气健脾,升清降浊-补中益气汤;6.胃阴不足:

养阴益胃,调中消痞-益胃汤;

十七,呕吐:

呕邪藿香食保和,痰饮夏苓肝四七,气香阳理胃阴麦

---1.外邪犯胃:

疏邪解表,化浊和中-藿香正气散;2.食滞内停:

消食化滞,和胃降逆-保和丸;

3.痰饮内阻温中化饮,和胃降逆-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4.肝气犯胃:

疏肝理气,和胃降逆-四七汤;

5.脾胃气虚:

健脾益气,和胃降逆-香砂六君子汤;6.脾胃阳虚:

温中健脾,和胃降逆-理中汤;

7.胃阴不足:

滋养胃阴,降逆止呕-麦门冬汤

十八,噎膈:

噎膈痰启津亏沙,气虚补气瘀血幽

---总的治疗原则——理气开郁、化痰消瘀、滋阴养血润燥

1.痰气交阻:

开郁化痰,润燥降气-启膈散;2.瘀血内结:

滋阴养血,破血行瘀-通幽汤;

3.津亏热结:

滋阴养血,润燥生津-沙参麦冬汤;4.气虚阳微:

温补脾肾-补气运脾汤

十九,呃逆:

呃逆胃中寒冷丁,胃火竹叶气五磨,胃阴益胃脾胃中

---基本治法——理气和胃、降逆止呃;重危病证中出现的呃逆——大补元气,急救胃气

1.胃中寒冷:

温中散寒,降逆止呃-丁香散;2.胃火上逆:

清胃泄热,降逆止呃-竹叶石膏汤;

3.气机郁滞:

顺气解郁,和胃降逆-五磨饮子;4.脾胃阳虚:

温补脾胃,降逆止呃-理中丸;

5.胃阴不足:

养胃生津,降逆止呃-益胃汤;

二十,腹痛:

腹痛寒良湿热承,脏寒小建食导滞,肝柴瘀血少腹逐

---以“通”字立法;实证——祛邪疏导,所谓“痛随利减”;虚痛——温中补虚,益气养血,不可滥施攻下。

久痛入络,绵绵不愈——辛润活血通络;

1.寒邪内阻:

散寒温里,理气止痛-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2.湿热壅滞:

泄热通腑,行气导滞-大承气汤;

3.饮食积滞:

消食导滞,理气止痛-枳实导滞丸;4.肝郁气滞:

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散;

5.瘀血内停:

活血化瘀,和络止痛-少腹逐瘀汤;6.中虚脏寒:

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小建中汤

二十一,泄泻:

泄寒湿藿湿热葛,食保脾胃虚参苓,肾阳四神肝乘痛

--治疗大法——运脾化湿;急性泄泻——湿盛为主—重在化湿,佐以分利;久泻——脾虚为主——当重健脾

1.寒湿内盛:

芳香化湿,解表散寒-藿香正气散;2.湿热伤中:

清热燥湿,分利止泻-葛根芩连汤;

3.食滞肠胃:

消食导滞,和中止泻-保和丸;4.肝气乘脾:

抑肝扶脾-痛泻要方;

5.脾胃虚弱:

健脾益气,化湿止泻-参苓白术散;6.肾阳虚衰:

温肾健脾,固涩止泻-四神丸

二十二,痢疾证:

痢湿芍药疫白芍,寒湿不正阴连驻,虚寒桃真休息连

---1.初痢宜通,久痢宜涩(补);2.赤多重用血药,白多重用气药—调气和血

  “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3.顾护胃气贯穿始终

  “人以胃气为本,而治痢尤要”4.治痢三忌:

忌过早补涩,忌峻下攻伐,忌分利小便。

  “屡发屡止,经年不愈,多因兜涩太早,积热未清所致。

1.湿热痢:

清肠化湿,调气和血-芍药汤;2.疫毒痢:

清热解毒,凉血除积-白头翁汤;

3.寒湿痢:

温中燥湿,调气和血-不换金正气散;4.阴虚痢:

养阴和营,清肠化湿-驻车丸;

5.虚寒痢:

温补脾肾,收涩固脱-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6.休息痢:

温中清肠,调气化滞-连理汤;

二十三,便秘:

热秘麻仁气六磨,冷秘温脾气虚芪,虚秘阴增阳济川

---通下为主,辨证论治,决不可单纯用泻下药。

实秘—邪滞肠胃、壅塞不通—祛邪为主—泻热、温散、通导—邪去便通;虚秘—肠失润养、推动无力—扶正为先—益气温阳、滋阴养血—正盛便通

1.热秘(肠胃积热):

泻热导滞,润肠通便-麻子仁丸;2.气秘(气机郁滞):

顺气导滞-六磨汤;

3.冷秘:

温里散寒,通便止痛-温脾汤;4.气虚秘:

益气润肠-黄芪汤;

5.阴虚秘:

滋阴通便-增液汤;6.阳虚秘:

温阳通便-济川煎;

二十四,胁痛:

胁痛郁柴胆湿龙,瘀阻血府肝络贯

---基本治则——疏肝和络止痛;实证——理气、活血、清利湿热;

 虚证——补中寓通,滋阴养血柔肝

1.肝郁气滞:

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2.肝胆湿热:

清热利湿-龙胆泻肝汤;

3.瘀血阻络:

祛瘀通络-血府逐瘀汤或复元活血汤;4.肝络失养:

养阴柔肝-一贯煎;

二十五,黄疸:

黄疸热茵湿五甘,胆柴疫毒犀角散,寒湿术附脾建中,湿四脾柴瘀逍鳖

---首辨阳黄、阴黄;次辨阳黄湿热之轻重、胆腑郁热及疫毒炽盛;辨阴黄之病因;辨黄疸病势轻重。

治疗大法——化湿邪,利小便。

阳黄:

1.热重于湿:

清热通腑,利湿退黄-茵陈蒿汤;

2.湿重于热:

利湿化浊运脾,佐以清热-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

  3.胆腑郁热:

疏肝泄热,利胆退黄-大柴胡汤;

4.疫毒炽盛(急黄):

清热解毒,凉血开窍-《千金》犀角散;

阴黄:

5.寒湿阻遏:

温中化湿,健脾和胃-茵陈术附汤;

6.脾虚湿滞:

健脾养血,利湿退黄-黄芪建中汤;

黄疽消退后:

7.湿热留恋:

清热利湿-茵陈四苓散;

8.肝脾不调:

调和肝脾,理气助运-柴胡疏肝散或归芍六君子汤;

9.气滞血瘀:

疏肝理气,活血化瘀-逍遥散合鳖甲煎丸

二十六,积聚:

聚证肝气逍木食痰六,积证气滞柴笑瘀膈君,正虚瘀结八珍化

---积证初期——邪实——消散;积证中期——邪实正虚——消补兼施;

 积证后期——正虚为主——养正除积。

聚证多实——行气散结

积聚的病理演变,与血证、黄疸、鼓胀等病证有较密切的联系

聚证:

1.肝气郁结:

疏肝解郁,行气散结-逍遥散、木香顺气散;2.食滞痰阻:

理气化痰,导滞散结-六磨汤;

积证:

3.气滞血阻:

理气消积,活血散瘀-柴胡疏肝散合失笑散;

4.瘀血内结:

祛瘀软坚,佐以扶正健脾-膈下逐瘀汤合六君子汤;

5.正虚瘀结:

补益气血,活血化瘀-八珍汤合化积丸;

二十七,鼓胀:

鼓胀气湿柴胃水困脾,水热中茵瘀水调,阳水附济阴水六贯

---1.首辨虚实2.次辨气血水三者轻重3.再辨寒热偏盛;标实为主——根据气、血、水的偏盛——行气、活血、祛湿利水或暂用攻逐。

同时配以疏肝健脾。

本虚为主——根据阴阳的不同——温补脾肾或滋养肝肾。

同时配合行气活血利水。

1.气滞湿阻:

疏肝理气,运脾利湿-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2.水湿困脾:

温中健脾,行气利水-实脾饮;

3.水热蕴结:

清热利湿,攻下逐水-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4.瘀结水留:

活血化瘀,行气利水-调营饮;

5.阳虚水盛:

温补脾肾,化气利水-附子理苓汤或济生肾气丸;6.阴虚水停:

滋肾柔肝,养阴利水-六味地黄丸合一贯煎;

7.鼓胀变证

(1)大出血:

清热凉血,活血止血-犀角地黄汤加参三七、仙鹤草、地榆炭、血余炭、大黄炭;

(2)昏迷:

清热豁痰,开窍息风-安宫牛黄丸合龙胆泻肝汤加减;

三十一,疟疾:

正疟柴截温白桂,寒柴桂宝劳何人,热瘴清瘴冷不换

---1.首辨瘴疟与一般疟疾的不同2.次辨寒热偏盛

  3.再辨正气的盛衰及病程的久暂,区分正疟、温疟、寒疟、瘴疟、劳疟的不同;正疟—先寒后热,寒热相当。

温疟—阳热偏盛,热多寒少。

寒疟—阳虚寒盛,热少寒多。

瘴疟—阴阳极度偏盛,热甚寒微,甚至壮热不寒者为热瘴;寒甚热微,甚至但寒不热者,则为冷瘴;劳疟—扶正为主,佐以截疟。

疟母——祛瘀化痰软坚;基本治则——祛邪截疟;服药时间一般以疟发前2小时

1.正疟:

祛邪截疟,和解表里-柴胡截疟饮或截疟七宝饮;

2.温疟:

清热解表,和解祛邪-白虎加桂枝汤或白虎加人参汤;

3.寒疟:

和解表里,温阳达邪-柴胡桂枝干姜汤合截疟七宝饮;

4.瘴疟——

(1)热瘴:

解毒除瘴,清热保津-清瘴汤;

     

(2)冷瘴:

解毒除瘴,芳化湿浊-加味不换金正气散;

5.劳疟:

益气养血,扶正祛邪-何人饮

三十二,水肿:

风水越术毒豆毒,水湿皮苓湿热凿,脾阳实脾肾济武,瘀水互结桃物苓

---1.首辨阳水、阴水;2.次辨病变脏腑,在肺、脾、肾、心、肝之差异;三条基本原则——发汗、利尿、泻下逐水

阳水:

1.风水相搏:

疏风清热,宣肺行水-越婢加术汤;

2.湿毒浸淫:

宣肺解毒,利湿消肿-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

3.水湿浸渍:

运脾化湿,通阳利水-五皮饮合胃苓汤;

4.湿热壅盛:

分利湿热-疏凿饮子;

阴水:

5.脾阳虚衰:

健脾温阳利水-实脾饮;

6.肾阳衰微:

温肾助阳,化气行水-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

7.瘀水互结:

活血祛瘀,化气行水-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

三十三,淋证:

淋热八石苇血蓟,气沉膏萆劳无比

--1.首辨六淋的类别;2.次辨证候之虚实;3.再辨各淋证的转化与兼夹

 热淋——起病多急,或伴发热,小便赤热,尿时灼痛,腰痛拒按。

 石淋——排尿时突然中断,尿道窘迫疼痛,腰腹绞痛难忍,尿出砂石而痛止。

 气淋——实证:

小腹胀满,小便涩滞疼痛,淋沥不宣。

 虚证:

少腹坠胀,尿有余沥。

 血淋——尿色鲜红或淡红或夹血块而痛(溺血而痛)。

 膏淋——小便涩痛,尿液浑浊滑腻如脂膏或米泔水。

 劳淋——久淋,遇劳倦、房事即加重或诱发,时作时止,小便涩痛不显著,余沥不尽,腰痛缠绵。

湿热蕴结下焦,肾与膀胱气化不利

《金匮要略》“淋家不可发汗”——治淋忌汗

  《丹溪心法》“最不可用补气之药……”——治淋忌补

基本治则——实则清利,虚则补益

1.热淋:

清热利湿通淋-八正散;2.石淋:

清热利湿,排石通淋-石韦散;

 3.血淋:

清热通淋,凉血止血-小蓟饮子;4.气淋:

理气疏导:

通淋利尿-沉香散;

 5.膏淋:

清热利湿,分清泄浊-程氏萆薢分清饮;6.劳淋:

补脾益肾-无比山药丸;

三十四,癃闭:

癃膀湿正肺热清,肝郁沉香浊瘀当,脾气补春肾阳济

---1.首辨虚实;2.其次了解病情缓急,病势轻重;

以“腑以通为用”为原则。

实证——清邪热,利气机,散瘀结;

  虚证——补脾肾,助气化。

1.膀胱湿热:

清利湿热,通利小便-八正散;2.肺热壅盛:

清泄肺热,通利水道-清肺饮;

 3.肝郁气滞:

疏利气机,通利小便-沉香散;4.浊瘀阻塞:

行瘀散结,通利水道-代抵当丸;

 5.脾气不升:

升清降浊,化气行水-补中益气汤合春泽汤;

6.肾阳衰惫:

温补肾阳,化气利水-济生肾气丸;

关格

---1.首辨脾肾虚损程度;2.次辨浊邪之性质;3.再辨是否累及它脏

基本病理变化——脾肾衰惫,气化不利,湿浊毒邪内蕴三焦

1.脾肾阳虚,湿浊内蕴-温补脾肾,化湿降浊-温脾汤合吴茱萸汤;

2.肝肾阴虚,肝风内动-滋补肝肾,平肝息风-杞菊地黄丸合羚角钩藤汤;

3.肾阳衰微,邪陷心包-温阳固脱,降浊开窍-急用参附汤合苏合香丸,继用涤痰汤

三十五,郁证:

郁证肝柴气郁栀,痰郁半厚心神甘,心肾天六心脾归

---六郁(朱丹溪)中总以气郁为先,而后才有湿、痰、热、血、食诸郁,且六郁相因,互为兼夹。

气郁、血郁、火郁—主要关系于肝;食郁、湿郁、痰郁—主要关系于脾;

虚证—与心的关系最为密切,其次是肝、脾、肾的亏虚;

1.肝气郁结:

疏肝解郁,理气畅中-柴胡疏肝散;2.气郁化火:

疏肝解郁,清肝泻火-丹栀逍遥散;

 3.痰气郁结;行气开郁,化痰散结-半夏厚朴汤;4.心神失养:

甘润缓急,养心安神-甘麦大枣汤;

 5.心脾两虚:

健脾养心,补益气血-归脾汤;6.心肾阴虚:

滋养心肾-天王补心丹合六味地黄丸

三十六,血证:

鼻衄热菊胃玉肝龙气血归;咳血燥桑肝泻阴虚合;吐血胃热泻灰肝火龙气虚归;便血肠湿地槐气虚归,脾胃虚寒黄;尿血下蓟肾虚知,脾不统归,肾不固比;紫斑血热灰,气不摄归阴虚茜。

---四个原则——治火、治气、治血、治虚

1.鼻衄

(1)热邪犯肺-清泄肺热,凉血止血-桑菊饮;

(2)胃热炽盛-清胃泻火,凉血止血-玉女煎

(3)肝火上炎-清肝泻火,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4)气血亏虚-补气摄血-归脾汤

2.齿衄

(1)胃火炽盛-清胃泻火,凉血止血-加味清胃散合泻心汤

(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凉血止血-六味地黄丸合茜根散

3.咳血

(1)燥热伤肺-清热润肺,宁络止血-桑杏汤

  

(2)肝火犯肺-清肝泻火,凉血止血-泻白散合黛蛤散

  (3)阴虚肺热-滋阴润肺,宁络止血-百合固金汤

4.吐血

(1)胃热壅盛-清胃泻火,化瘀止血-泻心汤合十灰散

  

(2)肝火犯胃-泻肝清胃,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

  (3)气虚血溢-健脾益气摄血-归脾汤

5.便血

(1)肠道湿热-清化湿热,凉血止血-地榆散合槐角丸

  

(2)气虚不摄-益气摄血-归脾汤

  (3)脾胃虚寒-健脾温中,养血止血-黄土汤

6.尿血

(1)下焦湿热-清热利湿,凉血止血-小蓟饮子

  

(2)肾虚火旺-滋阴降火,凉血止血-知柏地黄丸

  (3)脾不统血-补中健脾,益气摄血-归脾汤

  (4)肾气不固-补益肾气,固摄止血-无比山药丸

7.紫斑

(1)血热妄行-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十灰散

  

(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宁络止血-茜根散

  (3)气不摄血-补气摄血-归脾汤

三十七,痰饮:

痰饮脾阳苓夏饮留遂己,悬饮邪犯柴枳络气香,饮停椒枣阴沙泻,溢饮表寒小青龙,支饮寒饮青龙脾肾肾桂。

---以温化为原则,“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1.痰饮

(1)脾阳虚弱:

温脾化饮-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

(2)饮留胃肠:

攻下逐饮-甘遂半夏汤或己椒苈黄丸

2.悬饮

(1)邪犯胸肺-和解(少阳),宣利(枢机)-柴枳半夏汤

  

(2)饮停胸胁-泻肺祛饮-椒目瓜蒌汤合十枣汤或控涎丹

  (3)络气不和-理气和络-香附旋覆花汤

  (4)阴虚内热-滋阴清热-沙参麦冬汤合泻白散

3.溢饮

表寒里饮-发表化饮-小青龙汤

4.支饮

(1)寒饮伏肺-宣肺化饮-小青龙汤

  

(2)脾肾阳虚-温脾补肾,以化水饮-金匮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

三十八,消渴:

上消肺热消渴方,胃热玉女气阴七(中),肾阴六味阴阳肾(下) 

---1.首分三消的脏腑病位——肺胃(脾)肾;2.次辨标本3.三辨本症与并发症;治疗大法——清热润燥、养阴生津;病变脏腑——肺、胃、肾,尤以肾为关键;阴虚为本,燥热为标

1.上消肺热津伤-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消渴方

  2.中消胃热炽盛-清胃泻火,养阴增液-玉女煎

     气阴亏虚-益气健脾,生津止渴-七味白术散

  3.下消肾阴亏虚-滋阴固肾-六味地黄丸

     阴阳两虚-滋阴温阳,补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