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测量放线施工方案修改.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829095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20.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程测量放线施工方案修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工程测量放线施工方案修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工程测量放线施工方案修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工程测量放线施工方案修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工程测量放线施工方案修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工程测量放线施工方案修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工程测量放线施工方案修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工程测量放线施工方案修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工程测量放线施工方案修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工程测量放线施工方案修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工程测量放线施工方案修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工程测量放线施工方案修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工程测量放线施工方案修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工程测量放线施工方案修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工程测量放线施工方案修改.docx

《工程测量放线施工方案修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程测量放线施工方案修改.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工程测量放线施工方案修改.docx

工程测量放线施工方案修改

一、编制依据

1.1总平面施工白图,本工程电子版施工图

1.2由甲方提供的基准坐标点、建筑红线及水准控制点等;

1.3《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1.4浙江省东阳第三建筑工程有限施工测量工作的有关管理规定。

二、工程概况

工程简介:

本工程抗震设防按六度设防,建筑面积为53965.81㎡;其中住宅1#楼为-1F+2F+1F+10F层,建筑高度45米;住宅2#楼为-1F+2F+1F+10F层,建筑高度45米;住宅3#楼为-1F+2F+1F+10F层,建筑高度45米。

住宅7#楼为-1F+2F+1F+11F层,建筑高度48米。

住宅6#楼为-1F+2F+1F+11F层,建筑高度48米.±0.000绝对标高为1277.5

拟建项目东侧为金干南路,负一层为车库,地面标高为-5.1m;±0.000标高以上一到二层为裙楼,三层为架空层(转换层),以上为住宅楼。

三、施工测量准备

3.1施工测量准备

A、测量工作控制程序

B、测量总原则

本工程采用整体控制局部、高精度控制低精度、长方向控制短方向的原则。

C、技术准备

根据建筑结构形式和施工场地特点进行场地考察,并结合甲方所给建筑红线点进行建筑物的初步定位,现场项目技术负责人组织专业测量工程师和测量技术人员充分熟悉图纸,并编制测量施工方案,对关键施工部位和施工难点、重点进行测量技术交底。

3.2施工测量组织

施工现场以项目经理牵头、项目技术负责人负责组织专业测量人员组成一个专业测量组,并将相关测量人员资质进行报审。

确保建筑物定位和施工过程测量控制及成果能满足设计要求,并满足施工及验收规范要求。

四、总平面控制网布设

根据总的建筑平面定位图、甲方所给测量控制点,具体平面坐标和高程控制点如下所示:

(1)X=2372581.102;Y=455548.907;标高6.945m

(2)X=2372518.953;Y=455498.606;标高6.914m。

采用全站仪闭合导线二次回测法将业主、桩基施工单位提供的平面控制点1、2引测至地下室基坑开挖边线外控制桩上,经业主和监理复核认可后构成整个场区总平面控制网。

其控制桩点采取设置钢筋混凝土墩子(600×600),墩顶设置十字控制线,并用油漆进行标识。

周围并用钢管进行围护。

如下图所示意:

五、平面测量主控制线测定

5.1地基与基础部分

地下室(含基坑开挖线):

利用现场总平面控制网用全站仪和50m钢卷尺采取直接设站法、投影法和主轴线法相结合方法进行主控线的测定与复核。

5.2主体结构部分

主体结构±0.00平面:

利用现场总平面控制网用全站仪和50m钢卷尺采取主轴线(纵横轴线)法进行主控线的测定与复核。

主体二层以上结构:

采用内控法和主轴线控制法相结合。

利用现场总平面控制网用全站仪和50m钢卷尺采取二次回测法,在已浇筑成型的±0.00混凝土楼板上建立各施工区域(单元)的平面控制网,经业主和监理复核并签字认可后,作为二层以上结构平面传递内控控制点之用(用于平面和高程控制之用)。

内控基准点周围清理干净,并用铁板或是木板进行适当遮盖,防止杂物或混凝土落下进行破坏。

以上各结构楼层对应于低下一层的内控点处留置300mm×300mm大小的预留洞,便于使用垂准仪传递各轴线控制点之用。

传递轴线时,用垂准仪将±0.00内控基准点投测至相应楼层,并用经纬仪(全站仪)和50m钢卷尺复核无误后,报业主和监理复核确认后,作为该楼层平面测量控制点,并进行结构梁柱的定位放线施测工作。

六、高程水准测量控制网布设

利用水准仪、塔尺、钢尺采取往返联测结点平差法将业主和桩基施工单位提供的绝对水准点(经各相关部门进行复核后的)传递至各施工区域,并转换成各施工区域的±0.00相对标高或是控制标高,经业主和监理复核确认后用红“∇”标志在周围相应围墙上(塔吊塔身上)作为各区域(各栋楼)高程控制基准点。

七、高程控制测量

7.1地基与基础分部

地下室(含土方开挖):

利用水准仪、塔尺、钢尺采取往返联测结点平差法将各施工区域地下室(如+8m、+1.50m等)相对标高传递至基坑内,经业主和监理复核确认后作为地下室高程控制点。

7.2主体结构部分

主体结构±0.00平面:

用水准仪、塔尺利用就近高程基准点进行控制。

主体二层以上结构:

在首层平面易于向上传递标高、间距分布均匀并满足结构施工需要的位置(如外剪力墙大角、电梯井、每单元之间变形缝处)用水准仪往返联测结点平差法布设±1.00相对水准点,用红色油漆标记“∇”,并经业主和监理复核确认后作为±0.000以上各层基本传递高程点。

以上楼层以此为依据向上引测,在此竖向引一通长直线,消除钢尺的垂直误差。

±0.000以上各层的标高传递均利用首层红“∇”基本传递高程点,用检定合格的钢尺向上引测,并在投测层标记该楼层相对±1.00红“∇”水准点,经联测复核并报监理确认后,作为该楼层施工高程水准控制点。

该层施测在结构施工到一定高度后,可重新引测相应的基本传递高程点,保证拟建物的测量精度要求。

7.3装修及安装部分

装修及安装各分部以各楼层+1.00标高(相对于结构标高)(按照建筑图纸装修做法)进行控制。

八、施工细部放样

8.1楼层轴线加密放样

利用经纬仪和钢卷尺将各楼层平面测量控制点采用主轴线法逐一引测出建筑物各轴线,用墨线弹在混凝土面上,并在较重要部位用红“∇”予以标志,用于施工质检和模板安装控制之用。

8.2墙、柱定位及模板放样

定位:

根据控制轴线位置放样出墙、柱的位置、尺寸线,用于检查墙、柱钢筋位置,及时纠偏,以利于模板位置就位。

必要时候测放出施工控制线以便于检查模板安装定位情况。

模板放线:

方法一:

在混凝土楼面沿墙、柱位置线内侧用电钻钻取φ8孔径(孔深50~80㎜),然后植入φ10光圆钢筋(外露50㎜),模板施工时,将模板根部紧贴钢筋即可确保模板位置准确性;

方法二:

在墙柱位置线周围增放出模板线控制线,用于检查墙、柱模板定位准确性,保证的截面尺寸及位置。

 

8.3梁、板放样

由于墙、柱、梁、板一次性支模,因此,梁板模板定位利用楼层轴线采用线锤垂吊法引测至梁底满堂红脚手架水平横杆之上进行分中控制。

8.4围护结构放样

待墙、柱拆模后,进行高程传

递,立即在墙、柱上用墨线弹出+1.00m线,不得漏弹,同时根据主体结构施工时所施测的轴线控制线用经纬仪或线锤投测引测出梁、柱、板围护结构控制轴线及控制边线。

如右图所示

8.5楼梯踏步放样

根据楼梯踏步设计尺寸,在实际位置两边的墙上用墨线弹出,并弹出两条梯角平行线,以便纠偏。

如右图示:

8.6门窗、洞口放样

平面施测墙体位置控制线同时弹出门窗洞口的平面位置控制线,并在绑好的钢筋笼上放样出窗体洞口的高度,用红油漆标注,然后放置窗体洞口成型模体。

外墙门窗、洞口在已浇筑外墙(梁)竖向弹出通线与平面位置校核,以控制门窗、洞口位置。

8.7控制点、预留洞设置

控制点:

±0.00结构平面混凝土完成后,将各施工区域内控制基准点用十字交叉线弹出并用红油漆标志,并砌筑300㎜高保护台。

保护台平时采用钢板遮盖,未经同意不得蓄意破坏。

预留洞:

在控制点的正上方每层相应位置预留300mm×300mm大小的预留洞,平时采用厚模板遮盖,以免混凝土或杂物堵塞。

8.8外墙大角控制

外墙拆完模后,沿大角处

向内各量出300mm,用经纬仪竖向投测或吊垂线放出通线用以控制外墙转角模板位置,防止大角出现偏差。

在大角模板的相应位置做出标记,待上层大角模板合模时,通线与标记一定要相吻合。

如上图所示。

8.10施工细部标高与平整度控制

A、基础垫层(土方)标高与平整度

在基坑(槽)土方平整时,采用打1000mm×1000mm梅花桩(短钢筋或是竹片)控制标高,桩顶标高平垫层面标高。

浇筑垫层时,采用2m长刮尺下口平桩顶来控制垫层平整度与标高。

B、楼层面标高与平整度

楼层结构面混凝土浇筑前,将楼层+1.00m标高引测至柱(暗柱)主筋上,并用双面胶带纸粘贴在其上。

浇筑混凝土时,采取拉线量取法控制楼层标高,同时利用3m长刮尺控制楼面平整度。

九、沉降观测

9.1沉降观测方法和基本要求

9.1.1仪器设备要求

使用可测Ⅱ等水准的精密水准仪和铟合金水准尺,当不具备铟合金水准尺时,使用铝合金塔尺第一段标尺,确保观测误差小于变形值的1/10~1/20,

9.1.2观测时间和次数

沉降观测必须定期准时进行,不得漏测或补测;

首次沉降观测时间为首层结构施工完毕、观测点设置完成后进行。

以后每施工完一层观测一次。

装修期间每一个月观测一次。

竣工验收以后,第一年不少于4次,第二年不少于2次,以后每年一次,直到下沉稳定为止。

对于突然发生的情况,将及时通知有关部门单位。

9.1.3观测点设置与做法

根据图纸上观测点的位置,由专业测量单位负责观测,观测点采用先浇筑后钻孔设置,分为明装式和安装式。

沉降观测点距离地面高可取+0.50m。

9.1.4沉降观测工作要求

沉降观测是一项较长期的系统工作,为保证观测成果的正确性,应坚持“四定”的工作原则:

固定人员观测和整理成果;

固定使用的水准仪及水准尺;

使用固定的水准点;

按规定的日期、方法和路线进行观测。

9.2沉降观测精度要求

根据建筑物的特性和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的要求选择沉降观测精度的等级,本工程拟采用二等水准测量的观测方法。

各项观测指标要求如下:

往返较差、附和或环线闭合差:

式中:

n——表示测站数;

L——表示观测路线距离。

前后视距:

≤30m;

前后视距差:

≤1.0m;

前后视距累积差≤3.0m;

沉降观测点相对于后视点的高差容差:

≤1.0mm;

水准仪的精度不低于N2级别。

9.3沉降观测成果整理及计算要求

原始数据要真实可靠,记录计算要符合施工测量规范的规定,按照依据正确、严谨有序、步步校核、结果有效的原则进行成果整理及计算。

9.4具体施测程序及要点

9.4.1施测程序

布置沉降观测点→建立水准控制网→确定固定的观测路线并绘制观测路线图→沉降观测点的首次高程测定→沉降观测→沉降观测成果整理

9.4.2施测要点

建立水准控制网:

根据工程的特点布局、现场的环境条件制订测量施测方案,按照图纸要求单位提供的水准控制点(或城市精密导线点),根据工程的测量施测方案和布网原则的要求建立水准控制网。

确定固定的观测路线并绘制观测路线图:

由场区水准控制网,依据图纸设计的沉降观测点布点图,确定沉降观测点的位置。

在控制点与沉降观测点之间确定固定的观测路线,并在架设仪器站点与转点处做好标记桩,同时绘制沉降观测路线图,保证各次观测均沿统一路线。

沉降观测点的首次高程测定:

首次观测的沉降观测点高程值是以后各次观测用以比较的基础,其精度要求非常高,施测时一般用N2或N3级精密水准仪,并且要求每个观测点首次高程应在同期观测两次后决定。

沉降观测:

根据编制的工程施测方案及确定的观测周期及时进行沉降观测,观测时应遵守以下规定:

观测仪器应在成像清晰、稳定时进行;

仪器离前、后视水准尺的距离要用皮尺丈量,或用视距法测量,视距一般不超过50米。

前后视距应尽可能相等;

前后视观测最好用同一根水准尺;

前视各点观测完毕后,应回视后视点,最后应闭合于水准点上;

统计表汇总:

根据各观测周期平差计算的沉降量,列统计表,进行汇总;

绘制各观测点的下沉曲线,将统计表中各观测点对应的观测周期所测得沉降量画于坐标中,并将相应的荷载值也画于坐标中,连线,得到对应于荷载值的沉降曲线;

根据沉降量统计表和沉降曲线图,预测建筑物的沉降趋势;

定期将建筑物的沉降情况及时的反馈到有关主管部门,正确地指导施工;

利用沉降曲线计算出因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的建筑物倾斜度:

十、垂直度观测

10.1结构施工期间的垂直度观测

在楼层结构施工过程中,在每栋建筑物的四个大角的两个方向进行垂直度观测,观测时间每层结构施工完进行一次观测;并将每次测量数据进行如实记录和存档。

并及时对数据进行比较和分析。

10.2装修前的垂直度观测

装修前应对所有的大面的墙柱等进行一次全面的垂直度观测,可以吊垂线和采用经纬仪相配合进行,从女儿墙边或是檐口边(边轴线)吊垂线至一层结构,以测出所有外墙的垂直度偏差,作为外墙装修和变形测量的依据。

10.3装修后(竣工验收前)的垂直度观测

单位工程在装修结束,对建筑物的外墙垂直度再进行一次观测,本次主要以使用经纬仪为主进行观测,并刻度尺配合,测出建筑物的垂直度偏差,并将测量数据进行存档和进行数据分析。

并将测量数据报送相关单位和人员。

十一、竣工测量

竣工测量资料的整理

11.1测量控制点的点位和数据资料(如场地红线桩、平面控制网点、主轴线点及场地永久性高程控制点)。

11.2地上、地下建筑物的位置、坐标几何尺寸、高程、层数、建筑面积及开竣工日期。

11.3室外地下各种管线(给水、雨污水、热力、电力、电讯等)与构筑物(化粪池、污水处理池、各种检查井等)的位置、高程、管径、管材等。

11.4室外环境工程(绿化带、树林、园林、草地、设备的位置、几何尺寸及高程等)。

十二、施工测量工作的组织与管理

12.1人员配备及工作职责

  根据现场施工情况,测量人员配备:

技术主管一人,技术资料管理一人,测量负责人一人,测量工二人。

12.2仪器配备及维护

测量仪器配备包括:

全站仪一台;

数字经纬仪1台;

自动激光垂准仪1台;

自动安平水准仪2台;

钢尺(50m)2把;

工程用水准尺塔尺2只(5m);

墨斗、线坠、红兰铅笔若干。

仪器维护:

仪器应定期申报计量员到有关部门检定检校,测量班长负责仪器的保管及定期保养。

使用仪器时严格按照仪器操作规程及安全操作制度。

12.3自检复线及验线制度

12.3.1必须独立验线,验线须与放线分开进行。

12.3.2验线部位主要包括:

12.3.2.1定位依据桩位及定位件 

12.3.2.2场区平面控制网主轴线及其控制桩

12.3.2.3场区高程控制网及±0.000高程线

12.3.2.4控制网及其定位放线最佳部位。

12.3.3验线及误差处理

12.3.3.1场区平面控制网与建筑物定位须经平差计算评定其精度并实地验测精度,不符合要求必须重测;

12.3.3.2细部测量不低于原始测量放线精度进行验测。

两者之差须小于或等于限差;

12.3.3.3为避免测量差错,测量内业计算必须经技术人员复查,复查无误后方可采用。

互查方法:

两人对算;相互检验;以不同方法核算;采用“多余观测法”校核。

12.3.4建筑物的定位、基础开挖、结构底板、±0.000及以上,标高以及楼层放线以每四层为单位都邀请公司测量人员、工程监理、质量检查人员共同进行验线,栋号技术主管应共同参加。

同时填写楼层复核记录、楼层测量放线记录、测量放线报验单,并请有关人员签字。

12.4项目经理部测量人员岗位职责

12.4.1公司测量班交桩后,对所接桩位、高程进行复核,发现错误及时反馈给有关部门;

12.4.2认真进行细部放线工作;

12.4.3依据工程进度,及时通知有关人员进行验线;

12.4.4做好必要的沉降观测记录,配合好各个施工工序;

12.4.5测量人员固定,技术资料由专人负责;

12.4.6仪器要及时检测,杜绝质量事故发生;

12.4.7测量人员应该严格遵守安全等各项规章制度

十三、施工测量质量保证体系

现场成立的专业施工测量放线组,实行分级质量负责制,对于测量成果和测量过程实行平行检查和检验制度,施工测量质保体系如下图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