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下数学基于课程标准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831307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3.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一下数学基于课程标准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小学一下数学基于课程标准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小学一下数学基于课程标准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小学一下数学基于课程标准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小学一下数学基于课程标准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小学一下数学基于课程标准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小学一下数学基于课程标准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小学一下数学基于课程标准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小学一下数学基于课程标准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小学一下数学基于课程标准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小学一下数学基于课程标准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小学一下数学基于课程标准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小学一下数学基于课程标准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小学一下数学基于课程标准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小学一下数学基于课程标准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小学一下数学基于课程标准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小学一下数学基于课程标准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小学一下数学基于课程标准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一下数学基于课程标准教案.docx

《小学一下数学基于课程标准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一下数学基于课程标准教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一下数学基于课程标准教案.docx

小学一下数学基于课程标准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课程纲要》

课程名称:

数学

课程类型:

必修课

教材来源: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出版

适用年级:

小学一年级

课时:

58课时(义务教育)

设计者:

一年级数学备课组

背景:

1、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共安排了下面一些学习内容:

认识图形、20以内的退位减法、分类与整理、100以内数的认识、认识人民币、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找规律、总复习、这册教材出现的是口算部分,即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口算,同时,教材结合计算教学,安排了应用所学计算知识解决问题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学习解决现实生活中相关的计算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样,除了认数和计算以外,教材安排了常见平面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认识人民币、分类与整理以及找规律,有了这些内容不仅使学生得数学学习丰富多彩,形成了比较合理的数学知识结构,而且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学习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2、学生分析

学生经过上一学期的数学学习后,其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

特别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

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地数100以内的数,

会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

以内数的大小。

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2.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数,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初步感知所学的图形之间的关系。

4.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知道爱护人民币。

6.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知道珍惜时间。

7.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初步形成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8.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1.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内容:

实施内容

课时安排

认识图形

3课时左右

认识以内的退位减法

13课时左右

分离与整理

3课时左右

100以内数的认识

9课时左右

认识人民币

5课时左右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17课时左右

找规律

4课时左右

总复习

4课时

实施:

(一)教学方式

充分利用教学资源,采用直观演示、启发讲解、师生互动交流、讲练结合等方式进行教学。

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会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引导学生自学。

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4、充实教学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拓展教学空间,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密切联系,是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尽可能地向社会延伸。

(二)学习方式

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交流、班级展示、运用操作等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在探索活动、解决问题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

(三)实施对策

1、数与代数: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

应减少单纯的技能性训练,避免繁杂计算和程式化的叙述算理。

2、图形与几何:

教学中应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注重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获得对简单几何体的直观经验;注重教具和课件的合理运用。

3、实践活动:

教学中让学生参与一定的含有数学问题的实际活动,在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中应用数学,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情况,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与同伴合作、积极与他人交流。

使学生增进运用数学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信心。

评价:

(一)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1、当堂对学生学习状态进行点评,得分加入“数学小明星”评价栏内;

2、利用课堂学生自评、互评、交流式评价、表述式评价和教师评价等,及时反馈学习信息。

3、利用校信通信息交流平台、家访等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特性与家长定期进行交流。

4、单元学习进行及时复习整理,进行单元测试。

(二)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评价 

1、课堂上教师可以观察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

从学生是否认真听讲、回答问题是否积极、回答问题的正确率和自信心等方面进行及时的评价。

2、对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及时的测验,及时反馈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知识的运用情况。

这种方法要注意测验的难度、信度和效度。

以测验的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一个参考,同时要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对学生取得的进步要作出鼓励和肯定。

3、进行一次计算能力检测。

应主要考察学生对数与运算意义的理解和应用。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能否运用数与计算的知识描述并解决实际问题;是否能够运用合理的计算方法正确地进行运算。

4、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家长的评价相结合,给每位学生做出综合评定,学期末把评定结果记录在学生个人成长档案袋中。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进度表

周次

时间

课章节

授课内容

节数

1

3.9—3.15

第一单元

认识图形

4

2

3.16—3.22

第二单元

20以内的退位减法

4

3

3.23—3.29

第二单元

20以内的退位减法

4

4

3.30—4.5

第二单元

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整理和复习

4

5

4.6—4.12

第三单元

分类与整理

4

6

4.13—4.19

第四单元

100以内数的认识

4

7

4.20—4.26

第四单元

100以内数的认识

4

8

4.27—5.3

期中考试

9

5.4—5.10

第五单元

认识人民币

4

10

5.11—5.17

第六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4

11

5.18—5.24

第六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4

12

5.25—5.31

第六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4

13

6.1—6.7

第六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整理和复习

4

14

6.8—6.14

第七单元

找规律

4

15

6.15—6.21

第八单元

总复习

4

16

6.22—6.28

复习

4

17

6.29—7.5

期末考试

小学一年级数学学科下册第一单元《课程纲要》

课程名称:

数学

课程类型:

必修

教材来源: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适用年级:

小学一年级

课时:

3课时(义务教育)

设计者:

一年级数学备课组

背景:

1、教材背景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教材第2-7页的内容。

本单元包括两部分内容:

一部分是认识平面图形,另一部分是平面图形的拼组,充分利用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引入平面图形,即渗透了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又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利用旧知识去探索新知。

2、学生背景

本单元是学生正式学习平面图形的开始,由于学生难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与平面图形相似的物体的某一部分,因而,学生学习平面图形要比学习立体图形困难。

目标:

1、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分这些图形。

2、通过拼、摆、画折等活动,使学生直观感受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

3、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受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4、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感受图形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并学会教学的角度去观察周围的世界。

内容:

实施内容

课时安排

认识平面图形

1课时

图形的拼组

2课时

实施:

㈠、教学方式

充分利用班班通资源,采用直观演示、启发讲解、师生互动交流、讲练结合等方式进行教学。

㈡、学习方式

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直观演示等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㈢、实施对策

1、注重从现实情境中让学生能准确的确定物体的位置。

2、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对教材进行合理的整合,提高教学的效率。

3、重视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4、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学生的个别辅导。

评价:

(一)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1、当堂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点评。

2、以四人小组为评价小组,对学生的数学课堂表现进行互评。

3、有效利用“数学之星”的评比机制,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

(二)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评价 

1、本单元教学内容完成后及时进行知识检测与补缺。

  2、检测学生会不会运用所学知识数出生活中物体的个数。

《认识图形》教学方案

教材来源: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版

内容来源: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

主题:

平面图形的认识

课时:

共3课时,第1课时

授课对象:

一年级学生

设计者:

一年级备课组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能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圆。

2、教材分析

例1认识五种平面图形:

主题图中的3个学生借助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三棱柱等方式画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帮助学生体会“面在体上”,感受平面图形和简单的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在了解立体图形各表面的特征的同时,引入平面图形的认识。

3、学情分析

一部分学生对四种基本的平面图形已有了一定的认识。

他们基本能分清不同的平面图形,但对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关系还不了解。

而另一部分学生,对平面图形的认识还不够清楚明了,对它和立体图形的关系更是一无所知。

学习目标:

1、直观地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知道它们的名称,并能识别。

2、体会面与体的联系和区别。

评价任务:

任务1:

不将相同物体的放在一起。

任务2:

根据物体的特征抽象出他们的名称及特征。

任务3:

学生滚动物体进一步感知物体特征。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学生的学

教师的教

评价要点

环节一

创设情景,

激趣导入

指名学生汇报,在汇报时强调学生要说清楚,什么盒子的面是什么形状的。

教师:

小熊就要过生日了,朋友们送来了许多礼物,瞧这些礼物的包装盒或是礼物本身是由许多的面组成的。

你们认识这些面的形状吗?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现实生活中,引出数学内容。

 

环节二

自主学习

探究新知

学生操作实物,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组织展示学生画的面,并标注上各个平面图形的名称。

1.摸一摸。

教师:

你想摸一摸这些面吗?

摸一摸你们的桌面,笔盒的面、书面,看看有什么感觉?

2.画一画。

教师出示课本例题图。

教师:

你有什么好办法,能把这些积木的面画下来吗?

动手试一试

学习与同学合作交流,注意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体现实用性。

 

环节三

点拨归纳

突出重点

学生小组内进行分类活动,并说明分类的理由。

教师:

小组内利用尺子、绳子、剪刀等工具,量一量、比一比、折一折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比较三种图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小组活动.

教师:

我想把这几个图形分成三类,应该怎么分?

在小组内用学具图形,动手分一分,与小组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你是怎么分教师组织各小组汇报结果。

相同点:

三种图形都有四条边,都有四个角。

不同点:

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上下两边、左右两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的?

为什么这么分?

学生可以总结出各种平面图形的特征。

环节四

巩固练习

当堂检测

学生滚动物体感知物体特征

1、说一说。

(课本第3页做一做的第1题)。

能做得又对又快又好。

环节五

交流互评

体验成功

学生尝试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通过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学生至少能说出一方面的收获。

《拼一拼》教学方案

教材来源: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版

内容来源: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

主题:

平面图形的认识

课时:

共3课时,第2课时

授课对象:

一年级学生

设计者:

一年级备课组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能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圆。

2、教材分析

例2是一个拼组图形的活动。

通过用学过的、同样的平面图形拼成学过的或没有学过的其他平面图形,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平面图形的特征,初步感受平面图形的特征,初步感受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3、学情分析

一部分学生对四种基本的平面图形已有了一定的认识。

他们基本能分清不同的平面图形,但对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关系还不了解。

而另一部分学生,对平面图形的认识还不够清楚明了,对它和立体图形的关系更是一无所知。

学习目标:

1.通过有趣的拼一拼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形这些平面图形,并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评价任务:

任务1:

不将相同物体的放在一起。

任务2:

根据物体的特征抽象出他们的名称及特征。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学生的学

教师的教

评价要点

环节一

创设情景,

激趣导入

指名学生汇报,在汇报时强调学生要说清楚,什么盒子的面是什么形状的。

教师:

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说说这些图形边的特点。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现实生活中,引出数学内容。

 

环节二

自主学习

探究新知

个别学生猜学生动手操作,拼组。

学生汇报:

这样的两个长方形可拼成一个正方形,也可以拼出一个长方形。

汇报。

1.用长方形进行拼组。

教师出示:

用这样的2个长方形(宽的长度是长的长度的一半)拼在一起,你认为会拼出什么图形?

2.教师:

动手试试看,验证你的猜想。

学习与同学合作交流,注意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体现实用性。

 

环节三

点拨归纳

突出重点

学生上台展示:

(1)2个同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2)2个同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正方形。

(3)6个同样的三角形(三条边一样长)可以拼成一个六边形。

(4)4个同样的三角形(三条边一样长)可以拼成一个大的三角形。

……

2.用三角形进行拼组。

教师提出要求:

你能用三角形拼成什么图案呢?

动手试试看。

教师组织学生展示、汇报:

你用了几个三角形?

拼出的是什么图案?

学生可以总结出各种平面图形的特征。

环节四

巩固练习

当堂检测

学生自由操作,展示汇报。

1、完成课本第3页下方的做一做。

能做得又对又快又好。

环节五

交流互评

体验成功

学生尝试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通过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学生至少能说出一方面的收获。

《认识图形练习课》教学方案

教材来源: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版

内容来源: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

主题:

平面图形的认识

课时:

共3课时,第3课时

授课对象:

一年级学生

设计者:

一年级备课组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能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圆。

2、教材分析

例2是一个拼组图形的活动。

通过用学过的、同样的平面图形拼成学过的或没有学过的其他平面图形,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平面图形的特征,初步感受平面图形的特征,初步感受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3、学情分析

一部分学生对四种基本的平面图形已有了一定的认识。

他们基本能分清不同的平面图形,但对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关系还不了解。

而另一部分学生,对平面图形的认识还不够清楚明了,对它和立体图形的关系更是一无所知。

学习目标:

1、进一步理解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形这些平面图形。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空间观念以及探索、交流的能力。

评价任务:

任务1:

不将相同物体的放在一起。

任务2:

根据物体的特征抽象出他们的名称及特征。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学生的学

教师的教

评价要点

环节一

创设情景,

激趣导入

指名学生汇报,在汇报时强调学生要说清楚,什么盒子的面是什么形状的。

1.教师:

我们在上个学期和这个学期分别学过哪些图形?

2.教师:

说说看,从哪些物体的面上能找到我们这两天学过的五种平面图形。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现实生活中,引出数学内容。

 

环节二

自主学习

探究新知

个别学生猜学生动手操作,拼组。

学生汇报:

这样的两个长方形可拼成一个正方形,也可以拼出一个长方形。

汇报。

3.用长方形进行拼组。

教师出示:

用这样的2个长方形(宽的长度是长的长度的一半)拼在一起,你认为会拼出什么图形?

4.教师:

动手试试看,验证你的猜想。

学习与同学合作交流,注意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体现实用性。

 

环节三

点拨归纳

突出重点

学生上台展示:

(1)2个同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2)2个同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正方形。

(3)6个同样的三角形(三条边一样长)可以拼成一个六边形。

(4)4个同样的三角形(三条边一样长)可以拼成一个大的三角形。

……

2.用三角形进行拼组。

教师提出要求:

你能用三角形拼成什么图案呢?

动手试试看。

教师组织学生展示、汇报:

你用了几个三角形?

拼出的是什么图案?

学生可以总结出各种平面图形的特征。

环节四

巩固练习

当堂检测

学生自由操作,展示汇报。

1、完成课本第3页下方的做一做。

能做得又对又快又好。

环节五

交流互评

体验成功

学生尝试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通过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学生至少能说出一方面的收获。

 

小学一年级数学学科下册第二单元《课程纲要》

课程名称:

数学

课程类型:

必修

教材来源: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适用年级:

小学一年级

课时:

13课时(义务教育)

设计者:

一年级数学备课组

背景:

1、教材背景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一是十几减几需要退位的减法,简称“20以内的退位减法”;二是“解决问题”,主要是用“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以前学过的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学生背景

20以内的退位减法对进一步学习多位数计算和其他数学知识,与20以内的进位加法同等重要,都是最基础的知识,因此,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必须在理解算理得基础上学会计算方法,继续让学生理解解决问题的过程。

目标:

1、能借助操作、画图等方式,理解20以内退位减法的算理,掌握20以内退位加法的基本方法,能熟练、准确地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

2、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学习数学学习,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交流,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

内容:

实施内容

课时安排

十几减几

2课时

十几减8、7、6

1课时

解决问题

2课时

十几减5、4、3、2

2课时

解决问题

1课时

解决问题

2课时

整理和复习

3课时

实施:

㈠、教学方式

充分利用班班通资源,采用直观演示、启发讲解、师生互动交流、讲练结合等方式进行教学。

㈡、学习方式

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直观演示等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㈢、实施对策

1、注重从现实情境中让学生能准确的确定物体的位置。

2、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对教材进行合理的整合,提高教学的效率。

3、重视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4、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学生的个别辅导。

评价:

(一)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1、当堂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点评。

2、以四人小组为评价小组,对学生的数学课堂表现进行互评。

3、有效利用“数学之星”的评比机制,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

(二)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评价 

1、本单元教学内容完成后及时进行知识检测与补缺。

  2、检测学生会不会运用所学知识数出生活中物体的个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