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陕西省西安市高新一中高三下学期第十次大练习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838506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65.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陕西省西安市高新一中高三下学期第十次大练习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届陕西省西安市高新一中高三下学期第十次大练习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届陕西省西安市高新一中高三下学期第十次大练习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届陕西省西安市高新一中高三下学期第十次大练习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届陕西省西安市高新一中高三下学期第十次大练习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届陕西省西安市高新一中高三下学期第十次大练习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届陕西省西安市高新一中高三下学期第十次大练习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届陕西省西安市高新一中高三下学期第十次大练习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届陕西省西安市高新一中高三下学期第十次大练习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届陕西省西安市高新一中高三下学期第十次大练习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届陕西省西安市高新一中高三下学期第十次大练习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陕西省西安市高新一中高三下学期第十次大练习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

《届陕西省西安市高新一中高三下学期第十次大练习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陕西省西安市高新一中高三下学期第十次大练习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陕西省西安市高新一中高三下学期第十次大练习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

届陕西省西安市高新一中高三下学期第十次大练习历史试题及答案

陕西省西安市高新一中2017届高三下学期第十次大练习

文综历史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14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140分。

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将所选字母填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

24.《老子》说: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孝经》说:

“天地之性,人为贵。

”《左传》记载:

“夫民,神之主也。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易·贲卦·象辞》记载: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以上资料的共同点是

A.说明中国古代没有宗教神学B.体现了中国古代讲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C.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D.说明了中国古代要求统治者重视民意

25.《史记》有《河渠书》,《汉书》有《沟洫志》,主要针对黄河患害的严重而写的。

但是《后汉书》到新、旧《唐书》都没有《河渠书》或《沟洫志》等篇章。

学者归因于黄河基本上安流无事,无需专辟一章。

请问此一时期黄河安流的最可能原因是什么?

A.北方朝廷政治清明,治理黄河成效显

B.黄河中游西侧多属胡人居处,变农为牧

C.黄河中游西侧农业大为进步,水利发达

D.北方胡人政权重用汉人,不乏水利专家

26.英国思想家洛克认为,政府权威的正当性是建立在被统治者的基础上。

下列哪项叙述与洛克这项主张的涵义最为接近?

A.统治者通过选举获得人民完全的授权B.政府组织的分工应配合被统治者需求

C.政府的决策必须经由公民投票来决定D.民意机关的代表必须由公民选举产生

27.《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记载:

1950年以后,全国掀起削减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影响的运动。

好莱坞的电影受到批判,后来遭到禁演,苏联和中国的电影取而代之;西方人的服装和西服受到批判,旗袍和其他被视为“资产阶级的”中国服饰也遭到了批判;开始流行中国式的服饰,各种各样的制服大行其道,其中最有名的中山服、解放服或列宁装,以后又流行所谓的毛式短上衣。

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冷战与国内政治环境的影响B.受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影响

C.建国初期社会物资比较匮乏D.受苏联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

28.恩格斯指出,任何新的学说“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源深藏在经济的事实中”。

最能印证其主旨的是

A.商品经济催生了欧洲近代启蒙思想B.人文主义保留了天主教的神学色彩

C.古典文化孕育了意大利的人文主义D.人民主权学说丰富了法国启蒙思想

29.顾炎武《日知录》指出∶唐代州县政府,修筑的城郭必皆宽广,街道必皆正直,官署也多基址弘敞。

而宋代以降,州县政府所修筑的城郭、街道和官署,则相对简陋,且有越来越简陋的趋势。

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这种现象?

A.唐代国力强盛,宋代以降国力转趋衰弱

B.唐代建筑技术已达巅峰,后代难以超越

C.宋代以降财政集权中央,地方经费困窘

D.宋以后坊市制崩溃,无力维修城郭街道

30.中国人最早知道马克思是通过1898年的《泰西民法志》,而马克思主义真正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却是在五四运动之后,并且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其主要原因是

A.辛亥革命的直接影响B.民众力量的壮大及其觉醒

C.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D.中国革命实践发展的要求

31.中国共产党“二大”宣言指出:

“中国三万万的农民,乃是革命中的最大要素。

农民因为土地缺乏、人口稠密、天灾流行、战争和土匪的扰乱、军阀的额外征税和剥削、外国商品的压迫、生活程度的增高等原因,以至日趋穷困和痛苦。

”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A.决定以发动农民运动作为党的中心工作

B.认识到民主革命中农民阶级的重要地位

C.提出了由国民革命转向土地革命方针

D.决定以农村为基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32.1999年9月,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上海发表演讲时说:

“了解中美文化观念上的差异非常重要。

美国历史只有两百年,而中国有五千年历史。

中国人确信他们的历史至少有四千八百年不需要美国参与。

”(摘自凌志军《交锋》)基辛格这番讲话的真正意图是

A.高度赞扬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文化B.认为美国企图干涉中国内政是不明智的

C.强调世界格局的多极化不可逆转D.指出中美文化观念上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33.法国史学家布罗代尔在《文明史纲》中指出:

“我们所说的‘工业文明’正处于合成一个能够容纳世界整体的共同文明的过程之中。

所有文明已经、正在或将要受到它的冲击。

然而,即使假定世界上所有文明或早或晚终将采纳相同的技术……我们在长时期内仍然将面对事实上非常不同的各种文明。

”布罗代尔强调的是

A.工业文明正在以其独特优势席卷世界

B.不同文明在发展中不断相互吸收融合

C.不同文明在发展中仍保留其原有特征

D.文明在走向统一的过程中呈多元状态

34.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说:

“粟贵伤末,粟贱伤农。

乃当其贵,不能使贱,上禁止勿贵,而积粟者闭籴,而愈腾其贵。

当其贱,不能使贵,上禁止勿贱,而怀金者不售,则愈益贱。

”材料表明王夫之主张

A.加强政府调控平抑粮食价格B.实行农商并举的经济政策

C.发挥市场作用促进商品流通D.征收工商税减轻农民负担

35.下图是“1970—1993年美国、日本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曲线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中日之间的经济差距正在逐步扩大

B.中国崛起导致美国的经济急剧衰退

C.体制改革推动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D.社会福利开支增多使日本经济出现负增长

第Ⅱ卷(非选题共160分)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第36-41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需作答。

42-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6题,共135分)

40.(25分)民主政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古今中外的人们都在不断地进行探索。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的专制主义……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而变得更为凶暴。

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

他的原则是恐怖,在最初的那些朝代,疆域没有这么辽阔,政府的专制的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正好相反。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二 雅典公民大会的设置主要经历了梭伦、克里斯提尼和伯利克里的改革。

公民大会是全体公民参与城邦事务的政治机构,是雅典唯一的立法机构,以各种方式完全控制着雅典的行政和司法,一切重大问题都只能在公民大会上进行最终决议。

在形式上,它是唯一囊括了所有雅典公民的政治机构。

在实践上,它给予雅典公民最好的民主政治训练。

                                 ——《雅典公民大会初探》

材料三 在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资产阶级颁发了一系列法律文件来巩固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

1689年英国议会制定的《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被视为英国君主立宪制政体确立的标志;1776年北美大陆会议发表的《独立宣言》,以资产阶级启蒙思想为根据,宣告了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是美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被视为最早的“人权宣言”;1787年美国制定的1787年宪法,规定了美国的一整套国家体制,被视为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1789年法国制宪会议发表的《人权宣言》,以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原则,否定了封建主义的王权和特权。

1875年法国国民议会颁布《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了共和政体。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孟德斯鸠所说的“但是今天的情况正好相反”的历史依据。

对此你有何评价?

(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雅典公民大会“在形式上,它是唯一囊括了所有雅典公民的政治机构。

在实践上,它给予雅典公民最好的民主政治训练。

”(10分)

   (3)依据材料三,指出西方近代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确立的特点。

(6分)

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伦理思想,影响于政治,各国皆然,吾华尤甚。

儒者三纲之说,为吾伦理政治之大原,共贯同条,莫可偏废。

三纲之根本义,阶级制度是也。

所谓名教,所谓礼教,皆以拥护此别尊卑、明贵贱之制度者也。

近世西洋之道德政治,乃以自由、平等、独立之说为大原,与阶级制度极端相反。

此东西文明之一大分水岭也。

吾人果欲于政治上采用共和立宪制,复欲于伦理上保守纲常阶级制,以收新旧调和之效,自家冲撞,此绝对不可能之事。

盖共和立宪制,以独立、平等、自由为原则,与纲常阶级制为绝对不可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

倘于政治否认专制,于家族社会仍保守旧有之特权,则法律上权利平等、经济上独立生产之原则,破坏无余,焉有并行之余地?

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

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

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惝恍迷离之境。

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青年杂志》

评材料中关于伦理觉悟的观点。

(要求:

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二)选考题(共25分)

请考生在第42、43、44三道地理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请考生在第45、46、47三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戊戌变法以政变的形式收场,原因很复杂,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最近20多年的研究表明,在1898年秋天的北京,确实发生了一场政变,但这场政变的发生并不能简单地归因于清政府对维新势力进行镇压,也要看到先有康有为策划武装暴动,企图利用袁世凯在天津小站训练的新军及毕永年、唐才常等江湖力量,包围慈禧居住的颐和园,试图以暴力手段解决反对派,推动变法。

然而,改革者的这些举措很快被后党获悉,于是慈禧迅速出击,逮捕、杀戮六君子,康梁等人也被迫流亡海外。

——选自《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材料二改革之初,康有为们不但没有时时提醒光绪帝注意争取太后的支持,反倒是时时鼓励光绪帝学习俄国彼得大帝“乾纲独断”,这就远离了当时的政治现实。

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出台,从理论上说将会有利于社会进步,但也必然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

这就要求改革者不能没有周全的设计。

但康有为、光绪对此几乎是全然不顾,结果许多改革措施都遭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反对。

反对者并非都是上层的顽固分子,也有中下层官员、士子和民众。

——选自《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材料三关于戊戍变法的研究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运动过后不久出现的梁启超的《戊戍政变记》,和康有为的后来陈述如《康南海自编年谱》,由于作者就是当事者,所以很难作为信史。

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强化了康梁系话语,而来自清政府方面的解释几乎一直没有看到。

(1)材料一、二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提出了哪些看法?

你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9分)

(2)材料三认为戊戌变法研究中主要依据的两部文献史料存在着怎样的缺陷?

由此你认为史学研究应注意什么问题?

(6分)

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国家通过契约产生。

国家就是伟大的“利维坦”(国家),具有绝对的权力和至高无上的权威。

国家元首的权力是不可分割、不可剥夺的。

推翻他是毁约的不合法行为,是违反自然理性的叛乱。

——霍布斯《利维坦》

材料二国家通过契约产生。

如果国家是一个让社会成员畏惧的“利维坦”,那不啻说,人们愚蠢到如此地步:

他们为了避免野猫或狐狸可能给他们的困扰,而甘愿被狮子吞噬,甚至还把这看作安全。

统治者必须受契约的限制,如果他不履行契约,人民有权反抗、推翻他的统治。

——洛克《政府论》下篇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两位思想家关于社会契约的不同论点。

(6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洛克的思想对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产生了哪些影响?

(9分)

47.(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贞观四年,就如何处理东突厥的政策问题,唐太宗与君臣进行了一番争论)朝士多言:

“北狄自古为中国患,今幸而破亡,宜悉徙之河南兖、豫之间,分其种落,散居州县,教之耕织,可以化胡奴为农民,永空塞北之地。

”礼部侍郎李百药以为“突厥虽云一国,然其种类区分各有酋帅,今宜因其离散,各即本部署为君长,不相存属。

过分则弱而宜制,势敌则难相吞灭,各自保全,必不能抗衡中国。

仍请于定襄都护府为其节度使。

此安边之策也。

”温彦博以为“徙之于河南兖、豫之间,则乘违物性,非所以存养之也。

请准汉武故事,直降匈奴与塞下,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使为中国幸蔽,策之善者也。

”……彦博曰“王者之于万物,天翻地载,靡有所遗,今突厥穷来归我,奈何弃之而沉不受乎!

孔子曰有教无类。

欲救其死亡,授以生业,教之礼仪,数年以后悉为吾民,选其酋长,使入宿卫,畏威怀德,何后患之有?

”上卒用彦博策,处突厥降众。

上戒之曰:

“……今令尔为都督,尔宜善守中国法,勿相侵扰,非欲中国久安,亦使尔宗族永全也。

——《资治通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分别归纳提炼材料中的三种“民族政策”观点。

(6分)

(2)评价唐太宗的民族政策。

(9分)

 

2017届高三第十次大练习答案(历史)

24—28CBDAC29—33CDBBD34—35CC

40、

(1)明朝废除丞相,设置内阁,专制皇权发展到新高度;清朝设置军机处,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

(4分)

明清之际专制皇权的不断强化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稳定,提高决策效率;但皇权的极度膨胀,又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最终导致中国落后于西方。

(5分)(考生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梭伦执政时,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各等级公民均可参加;克里斯提尼执政时,在每年举行的公民大会上,实行“陶片放逐法”,成为维护民主政治的有力武器;五百人议事会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以十个部落为单元选举产生;伯利克里执政时期,向参加公民大会的公职人员发放工资,为提高公民的政治素养,特意发放“观剧津贴”;在公民大会上,公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可以行使表决权,可以参加国家事务的管理(如立法、行政)等。

(10分)

(3)特点:

通过立法确立民主政治;议会拥有立法权,并逐步健全议会民主制度;倡导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原则。

(6分)

41.(12分)参考要点:

观点1:

政治影响伦理思想。

观点2:

要建立共和立宪制必须改变传统伦理思想。

论据:

①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的关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三纲五常);②中国近代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的关系(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伦理道德改变);③西方近代政治制度与伦理思想的关系(资产阶级革命、改良——思想解放)。

评分标准:

一等(12~10分)

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9~5分)

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4~0分)

①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②未引用史实;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45.

(1)看法:

材料一认为是由于维新派铤而走险,企图武装暴动,招致顽固派镇压;材料二认为是由于对改革缺乏周全计划;缺乏斗争策略,没有尽量减少阻力。

(6分)

  根本原因: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政治上不成熟,与顽固派对比实力悬殊大。

(3分)

  

(2)缺陷:

是当事人的陈述,容易加进主观色彩,影响历史的真实性。

(3分)

  问题:

要重视史料的甄别、辨伪、互证;关注、收集正反两方面的史料。

(3分)

46.

(1)虽然霍布斯和洛克都认为国家是通过契约产生的,但霍布斯认为元首权力至高无上,不能被推翻;而洛克认为如果统治者不履行契约,人民有权推翻它。

(每点3分,共6分)

(2)对启蒙运动的发展、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确立产生深远影响。

(每点3分,共9分)

47.

(1)观点:

①主张强行内迁少数民族于中原的策略,把游牧民族变成农民②主张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分散各部,在其旧地设都督府管辖③主张采取怀柔政策,对归附者不加歧视,保全其部落,顺从其习俗,教之礼仪。

(6分)

(2)评价:

唐太宗实行的是开明团结的民族政策;促进了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了民族融合,巩固发展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9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