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838721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110 大小:209.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0页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0页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0页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0页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0页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0页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0页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0页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0页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0页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0页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10页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10页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10页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10页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10页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10页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10页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10页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docx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docx(1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docx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修订说明

本次局部修订系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14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2013]169号)的要求,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有关的设计、勘察、研究和教学单位对《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进行局部修订而成。

此次局部修订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

1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15》以及民政部发布2015年行政区划变更公报,修订《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附录A“我国主要城镇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设计地震分组”。

2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实施以来各方反馈的意见和建议,对部分条款进行文字性调整。

修订过程中广泛征求了各方面的意见,对具体修订内容进行了反复的讨论和修改,与相关标准进行协调,最后经审查定稿。

此次局部修订,共涉及一个附录和10条条文的修改,分别为附录A和第3.4.3条、第3.4.4条、第4.4.1条、第6.4.5条、第7.1.7条、第8.2.7条、第8.2.8条、第9.2.16条、第14.3.1条、第14.3.2条。

本规范条文下划线部分为修改的内容;用黑体字表示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次局部修订的主编单位:

本次局部修订的参编单位:

主要起草人员:

主要审查人员:

 

3.4.3建筑形体及其构件布置的平面、竖向不规则性,应按下列要求划分:

1混凝土房屋、钢结构房屋和钢-混凝土混合结构房屋存在表3.4.3-1所列举的某项平面不规则类型或表3.4.3-2所列举的某项竖向不规则类型以及类似的不规则类型,应属于不规则的建筑:

表3.4.3-1平面不规则的主要类型

不规则类型

定义和参考指标

扭转不规则

在具有偶然偏心的规定的水平力作用下,楼层两端抗侧力构件的最大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的最大值与平均值的比值大于1.2,大于该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平均值的1.2倍

凹凸不规则

平面凹进的尺寸,大于相应投影方向总尺寸的30%

楼板局部不连续

楼板的尺寸和平面刚度急剧变化,例如,有效楼板宽度小于该层楼板典型宽度的50%,或开洞面积大于该层楼面面积的30%,或较大的楼层错层

表3.4.3-2竖向不规则的主要类型

不规则类型

定义和参考指标

侧向刚度不规则

该层的侧向刚度小于相邻上一层的70%,或小于其上相邻三个楼层侧向刚度平均值的80%;除顶层或出屋面小建筑外,局部收进的水平向尺寸大于相邻下一层的25%

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

竖向抗侧力构件(柱、抗震墙、抗震支撑)的内力由水平转换构件(梁、桁架等)向下传递

楼层承载力突变

抗侧力结构的层间受剪承载力小于相邻上一楼层的80%

2砌体房屋、单层工业厂房、单层空旷房屋、大跨屋盖建筑和地下建筑的平面和竖向不规则性的划分,应符合本规范有关章节的规定。

3当存在多项不规则或某项不规则超过规定的参考指标较多时,应属于特别不规则的建筑。

3.4.4建筑形体及其构件布置不规则时,应按下列要求进行地震作用计算和内力调整,并应对薄弱部位采取有效的抗震构造措施:

1平面不规则而竖向规则的建筑,应采用空间结构计算模型,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扭转不规则时,应计入扭转影响,且在具有偶然偏心的规定水平力作用下,楼层竖向两端抗侧力构件最大的弹性水平位移或和层间位移的最大值与平均值的比值不宜大于1.5分别不宜大于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平均值的1.5倍,当最大层间位移远小于规范限值时,可适当放宽;

2)

凹凸不规则或楼板局部不连续时,应采用符合楼板平面内实际刚度变化的计算模型;高烈度或不规则程度较大时,宜计入楼板局部变形的影响;

3)

平面不对称且凹凸不规则或局部不连续,可根据实际情况分块计算扭转位移比,对扭转较大的部位应采用局部的内力增大系数。

2平面规则而竖向不规则的建筑,应采用空间结构计算模型,刚度小的楼层的地震剪力应乘以不小于1.15的增大系数,其薄弱层应按本规范有关规定进行弹塑性变形分析,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时,该构件传递给水平转换构件的地震内力应根据烈度高低和水平转换构件的类型、受力情况、几何尺寸等,乘以1.25~2.0的增大系数;

2)

侧向刚度不规则时,相邻层的侧向刚度比应依据其结构类型符合本规范相关章节的规定;

3)

楼层承载力突变时,薄弱层抗侧力结构的受剪承载力不应小于相邻上一楼层的65%。

3平面不规则且竖向不规则的建筑,应根据不规则类型的数量和程度,有针对性地采取不低于本条1、2款要求的各项抗震措施。

特别不规则的建筑,应经专门研究,采取更有效的加强措施或对薄弱部位采用相应的抗震性能化设计方法。

4.4.1承受竖向荷载为主的低承台桩基,当地面下无液化土层,且桩承台周围无淤泥、淤泥质土和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不大于100kPa的填土时,下列建筑可不进行桩基抗震承载力验算:

16度~7度和8度时的下列建筑:

1)一般的单层厂房和单层空旷房屋;

2)不超过8层且高度在24m以下的一般民用框架房屋和框架-抗震墙房屋;

3)基础荷载与2)项相当的多层框架厂房和多层混凝土抗震墙房屋。

2本规范第4.2.1条之1、3款规定且采用桩基的建筑及砌体房屋。

6.4.5抗震墙两端和洞口两侧应设置边缘构件,边缘构件包括暗柱、端柱和翼墙,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对于抗震墙结构,底层墙肢底截面的轴压比不大于表6.4.5-1规定的一、二、三级抗震墙及四级抗震墙,墙肢两端可设置构造边缘构件,构造边缘构件的范围可按图6.4.5-1采用,构造边缘构件的配筋除应满足受弯承载力要求外,并宜符合表6.4.5-2的要求。

表6.4.5-1抗震墙设置构造边缘构件的最大轴压比

抗震等级或烈度

一级(9度)

一级(7、8度)

二、三级

轴压比

0.1

0.2

0.3

表6.4.5-2抗震墙构造边缘构件的配筋要求

底部加强部位

其它部位

抗震等级

纵向钢筋最小量

箍筋

纵向钢筋最小量

(取较大值)

拉筋

(取较大值)

最小直径

(mm)

沿竖向最大间距

(mm)

最小直径

(mm)

沿竖向最大间距(mm)

0.010Ac,6φ16

8

100

0.008Ac,6φ14

8

150

0.008Ac,6φ14

8

150

0.006Ac,6φ12

8

200

0.006Ac,6φ12

6

150

0.005Ac,4φ12

6

200

0.005Ac,4φ12

6

200

0.004Ac,4φ12

6

250

注:

1

Ac为边缘构件的截面面积;

2

其它部位的拉筋,水平间距不应大于纵筋间距的2倍;转角处宜采用箍筋;

3

当端柱承受集中荷载时,其纵向钢筋、箍筋直径和间距应满足柱的相应要求。

图6.4.5-1抗震墙的构造边缘构件范围

2底层墙肢底截面的轴压比大于表6.4.5-1规定的一、二、三级抗震墙,以及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的抗震墙,应在底部加强部位及相邻的上一层设置约束边缘构件,在以上的其它部位可设置构造边缘构件。

约束边缘构件沿墙肢的长度、配箍特征值、箍筋和纵向钢筋宜符合表6.4.5-3的要求(图6.4.5-2)。

表6.4.5-3抗震墙约束边缘构件的范围及配筋要求

项目

一级(9度)

一级(7、8度)

二、三级

λ≤0.2

λ>0.2

λ≤0.3

λ>0.3

λ≤0.4

λ>0.4

lc(暗柱)

0.20hw

0.25hw

0.15hw

0.20hw

0.15hw

0.20hw

lc(翼墙

或端柱)

0.15hw

0.20hw

0.10hw

0.15hw

0.10hw

0.15hw

λv

0.12

0.20

0.12

0.20

0.12

0.20

纵向钢筋(取较大值)

0.012Ac,8φ16

0.012Ac,8φ16

0.010Ac,6φ16(三级6φ14)

箍筋或拉筋沿竖向间距

100mm

100mm

150mm

注:

1

抗震墙的翼墙长度小于其3倍厚度或端柱截面边长小于2倍墙厚时,按无翼墙、无端柱查表;端柱有集中荷载时,配筋构造尚应满足与墙相同抗震等级框架柱的要求;

2

lc为约束边缘构件沿墙肢长度,且不小于墙厚和400mm;有翼墙或端柱时不应小于翼墙厚度或端柱沿墙肢方向截面高度加300mm;

3

v为约束边缘构件的配箍特征值,体积配箍率可按本规范式(6.3.9)计算,并可适当计入满足构造要求且在墙端有可靠锚固的水平分布钢筋的截面面积;

4

hw为抗震墙墙肢长度;

5

为墙肢轴压比;

6

Ac为图6.4.5-2中约束边缘构件阴影部分的截面面积。

图6.4.5-2抗震墙的约束边缘构件

7.1.7多层砌体房屋的建筑布置和结构体系,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优先采用横墙承重或纵横墙共同承重的结构体系。

不应采用砌体墙和混凝土墙混合承重的结构体系。

2纵横向砌体抗震墙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宜均匀对称,沿平面内宜对齐,沿竖向应上下连续;且纵横向墙体的数量不宜相差过大;

2)平面轮廓凹凸尺寸,不应超过典型尺寸的50%;当超过典型尺寸的25%时,房屋转角处应采取加强措施;

3)楼板局部大洞口的尺寸不宜超过楼板宽度的30%,且不应在墙体两侧同时开洞;

4)房屋错层的楼板高差超过500mm时,应按两层计算;错层部位的墙体应采取加强措施;

5)同一轴线上的窗间墙宽度宜均匀;在满足本规范第7.1.6条要求的前提下,墙面洞口的立面面积,6、7度时不宜大于墙面总面积的55%,8、9度时不宜大于50%;

6)在房屋宽度方向的中部应设置内纵墙,其累计长度不宜小于房屋总长度的60%(高宽比大于4的墙段不计入)。

3房屋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宜设置防震缝,缝两侧均应设置墙体,缝宽应根据烈度和房屋高度确定,可采用70mm~100mm:

1)房屋立面高差在6m以上;

2)房屋有错层,且楼板高差大于层高的1/4;

3)各部分结构刚度、质量截然不同;

4楼梯间不宜设置在房屋的尽端或转角处。

5不应在房屋转角处设置转角窗。

6横墙较少、跨度较大的房屋,宜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楼、屋盖。

8.2.7偏心支撑框架构件的抗震承载力验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消能梁段的受剪承载力应符合下列要求:

(8.2.7-1)

取较小值

(8.2.7-2)

,取较小值

式中:

N、V

——

分别为消能梁段的轴力设计值和剪力设计值;

Vl、Vlc

——

分别为消能梁段受剪承载力和计入轴力影响的受剪承载力;

Mlp

——

消能梁段的全塑性受弯承载力;

、Aw

——

分别为消能梁段的截面面积和腹板截面面积;

Wp

——

消能梁段的塑性截面模量;

a、h

——

分别为消能梁段的净长和截面高度;

tw、tf

——

分别为消能梁段的腹板厚度和翼缘厚度;

f、fay

——

消能梁段钢材的抗压强度设计值和屈服强度;

φ

——

系数,可取0.9;

γRE

——

消能梁段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取0.75。

2支撑斜杆与消能梁段连接的承载力不得小于支撑的承载力。

若支撑需抵抗弯矩,支撑与梁的连接应按抗压弯连接设计。

8.2.8钢结构抗侧力构件的连接计算,应符合下列要求:

1钢结构抗侧力构件连接的承载力设计值,不应小于相连构件的承载力设计值;高强度螺栓连接不得滑移。

2钢结构抗侧力构件连接的极限承载力应大于相连构件的屈服承载力。

3梁与柱刚性连接的极限承载力,应按下列公式验算:

(8.2.8-1)

(8.2.8-2)

4支撑与框架连接和梁、柱、支撑的拼接极限承载力,应按下列公式验算:

支撑连接和拼接

(8.2.8-3)

梁的拼接

(8.2.8-4)

柱的拼接

(8.2.8-5)

5柱脚与基础的连接极限承载力,应按下列公式验算:

(8.2.8-6)

式中

Mp、Mpc

——

分别为梁的塑性受弯承载力和考虑轴力影响时柱的塑性受弯承载力;

VGb

——

梁在重力荷载代表值(9度时高层建筑尚应包括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作用下,按简支梁分析的梁端截面剪力设计值;

ln

——

梁的净跨;

Abr

——

支撑杆件的截面面积;

——

分别为连接的极限受弯、剪承载力;

——

分别为支撑连接和拼接、梁、柱拼接的极限受压(拉)、受弯承载力;

——

柱脚的极限受弯承载力。

ηj

——

连接系数,可按表8.2.8采用。

表8.2.8钢结构抗震设计的连接系数

母材牌号

梁柱连接

支撑连接,构件拼接

柱脚

焊接

螺栓连接

焊接

螺栓连接

Q235

1.40

1.45

1.25

1.30

埋入式

1.2

Q345

1.30

1.35

1.20

1.25

外包式

1.2

Q345GJ

1.25

1.30

1.15

1.20

外露式

1.1

注:

1屈服强度高于Q345的钢材,按Q345的规定采用;

2屈服强度高于Q345GJ的GJ钢材,按Q345GJ的规定采用;

3翼缘焊接腹板栓接时,连接系数分别按表中连接形式取用。

9.2.16柱脚应能可靠传递柱身承载力,宜采用埋入式、插入式或外包式柱脚,6、7度时也可采用外露式柱脚。

柱脚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实腹式钢柱采用埋入式、插入式柱脚的埋入深度,应由计算确定,且不得小于钢柱截面高度的2.5倍。

2格构式柱采用插入式柱脚的埋入深度,应由计算确定,其最小插入深度不得小于单肢截面高度(或外径)的2.5倍,且不得小于柱总宽度的0.5倍。

3采用外包式柱脚时,实腹H形截面柱的钢筋混凝土外包高度不宜小于2.5倍的钢结构截面高度,箱形截面柱或圆管截面柱的钢筋混凝土外包高度不宜小于3.0倍的钢结构截面高度或圆管截面直径。

4当采用外露式柱脚时,柱脚极限承载力不宜小于柱截面塑性屈服承载力的1.2倍。

柱脚锚栓不宜用以承受柱底水平剪力,柱底剪力应由钢底板与基础间的摩擦力或设置抗剪键及其它措施承担。

柱脚锚栓应可靠锚固。

14.3.1钢筋混凝土地下建筑的抗震构造,应符合下列要求:

1宜采用现浇结构。

需要设置部分装配式构件时,应使其与周围构件有可靠的连接。

2地下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构件的最小尺寸应不低于同类地面结构构件的规定。

3中柱的纵向钢筋最小总配筋率,应比本规范表6.3.7-1的规定增加0.2%。

中柱与梁或顶板、中间楼板及底板连接处的箍筋应加密,其范围和构造与地面框架结构的柱相同。

14.3.2地下建筑的顶板、底板和楼板,应符合下列要求:

1宜采用梁板结构。

当采用板柱-抗震墙结构时,无柱帽的平板应在柱上板带中设构造暗梁,其构造措施按本规范第6.6.4条第1款的规定采用。

2对地下连续墙的复合墙体,顶板、底板及各层楼板的负弯矩钢筋至少应有50%锚入地下连续墙,锚入长度按受力计算确定;正弯矩钢筋需锚入内衬,并均不小于规定的锚固长度。

3楼板开孔时,孔洞宽度应不大于该层楼板宽度的30%;洞口的布置宜使结构质量和刚度的分布仍较均匀、对称,避免局部突变。

孔洞周围应设置满足构造要求的边梁或暗梁。

 

附录A我国主要城镇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设计地震分组

本附录仅提供我国各县级及县级以上城镇地区建筑工程抗震设计时所采用的抗震设防烈度(以下简称“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以下简称“加速度”)和所属的设计地震分组(以下简称“分组”)。

A.0.1北京市

烈度

加速度

分组

县级及县级以上城镇

8度

0.20g

第二组

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丰台区、石景山区、海淀区、门头沟区、房山区、通州区、顺义区、昌平区、大兴区、怀柔区、平谷区、密云区、延庆区

A.0.2天津市

烈度

加速度

分组

县级及县级以上城镇

8度

0.20g

第二组

和平区、河东区、河西区、南开区、河北区、红桥区、东丽区、津南区、北辰区、武清区、宝坻区、滨海新区、宁河区

7度

0.15g

第二组

西青区、静海区、蓟县

A.0.3河北省

烈度

加速度

分组

县级及县级以上城镇

石家庄市

7度

0.15g

第一组

辛集市

7度

0.10g

第一组

赵县

7度

0.10g

第二组

长安区、桥西区、新华区、井陉矿区、裕华区、栾城区、藁城区、鹿泉区、井陉县、正定县、高邑县、深泽县、无极县、平山县、元氏县、晋州市

7度

0.10g

第三组

灵寿县

6度

0.05g

第三组

行唐县、赞皇县、新乐市

唐山市

8度

0.30g

第二组

路南区、丰南区

8度

0.20g

第二组

路北区、古冶区、开平区、丰润区、滦县

7度

0.15g

第三组

曹妃甸区(唐海)、乐亭县、玉田县

7度

0.15g

第二组

滦南县、迁安市

7度

0.10g

第三组

迁西县、遵化市

秦皇岛市

7度

0.15g

第二组

卢龙县

7度

0.10g

第三组

青龙满族自治县、海港区

7度

0.10g

第二组

抚宁区、北戴河区、昌黎县

6度

0.05g

第三组

山海关区

邯郸市

8度

0.20g

第二组

峰峰矿区、临漳县、磁县

7度

0.15g

第二组

邯山区、丛台区、复兴区、邯郸县、成安县、大名县、魏县、武安市

7度

0.15g

第一组

永年县

7度

0.10g

第三组

邱县、馆陶县

7度

0.10g

第二组

涉县、肥乡县、鸡泽县、广平县、曲周县

邢台市

7度

0.15g

第一组

桥东区、桥西区、邢台县1、内丘县、柏乡县、隆尧县、任县、南和县、宁晋县、巨鹿县、新河县、沙河市

7度

0.10g

第二组

临城县、广宗县、平乡县、南宫市

6度

0.05g

第三组

威县、清河县、临西县

保定市

7度

0.15g

第二组

涞水县、定兴县、涿州市、高碑店市

7度

0.10g

第二组

竞秀区、莲池区、徐水区、高阳县、容城县、安新县、易县、蠡县、博野县、雄县

7度

0.10g

第三组

清苑区、涞源县、安国市

6度

0.05g

第三组

满城区、阜平县、唐县、望都县、曲阳县、顺平县、定州市

张家口市

8度

0.20g

第二组

下花园区、怀来县、涿鹿县

7度

0.15g

第二组

桥东区、桥西区、宣化区、宣化县2、蔚县、阳原县、怀安县、万全县

7度

0.10g

第三组

赤城县

7度

0.10g

第二组

张北县、尚义县、崇礼县

6度

0.05g

第三组

沽源县

6度

0.05g

第二组

康保县

承德市

7度

0.10g

第三组

鹰手营子矿区、兴隆县

6度

0.05g

第三组

双桥区、双滦区、承德县、平泉县、滦平县、隆化县、丰宁满族自治县、宽城满族自治县

6度

0.05g

第一组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

沧州市

7度

0.15g

第二组

青县

7度

0.15g

第一组

青县、肃宁县、献县、任丘市、河间市

7度

0.10g

第三组

黄骅市

7度

0.10g

第二组

新华区、运河区、沧县3、东光县、南皮县、吴桥县、泊头市

6度

0.05g

第三组

海兴县、盐山县、孟村回族自治县

廊坊市

8度

0.20g

第二组

安次区、广阳区、香河县、大厂回族自治县、三河市

7度

0.15g

第二组

固安县、永清县、文安县

7度

0.15g

第一组

大城县

7度

0.10g

第二组

霸州市

衡水市

7度

0.15g

第一组

饶阳县、深州市

7度

0.10g

第二组

桃城区、武强县、冀州市

7度

0.10g

第一组

安平县

6度

0.05g

第三组

枣强县、武邑县、故城县、阜城县

6度

0.05g

第二组

景县

注:

1邢台县政府驻邢台市桥东区;

2宣化县政府驻张家口市宣化区;

3沧县政府驻沧州市新华区。

A.0.4山西省

烈度

加速度

分组

县级及县级以上城镇

太原市

8度

0.20g

第二组

小店区、迎泽区、杏花岭区、尖草坪区、万柏林区、晋源区、清徐县、阳曲县

7度

0.15g

第二组

古交市

7度

0.10g

第三组

娄烦县

大同市

8度

0.20g

第二组

城区、矿区、南郊区、大同县

7度

0.15g

第三组

浑源县

7度

0.15g

第二组

新荣区、阳高县、天镇县、广灵县、灵丘县、左云县

阳泉市

7度

0.10g

第三组

盂县

7度

0.10g

第二组

城区、矿区、郊区、平定县

长治市

7度

0.10g

第三组

平顺县、武乡县、沁县、沁源县

7度

0.10g

第二组

城区、郊区、长治县、黎城县、壶关县、潞城市

6度

0.05g

第三组

襄垣县、屯留县、长子县

晋城市

7度

0.10g

第三组

沁水县、陵川县

6度

0.05g

第三组

城区、阳城县、泽州县、高平市

朔州市

8度

0.20g

第二组

山阴县、应县、怀仁县

7度

0.15g

第二组

朔城区、平鲁区、右玉县

晋中市

8度

0.20g

第二组

榆次区、太谷县、祁县、平遥县、灵石县、介休市

7度

0.10g

第三组

榆社县、和顺县、寿阳县

7度

0.10g

第二组

昔阳县

6度

0.05g

第三组

左权县

运城市

8度

0.20g

第三组

永济市

7度

0.15g

第三组

临猗县、万荣县、闻喜县、稷山县、绛县

7度

0.15g

第二组

盐湖区、新绛县、夏县、平陆县、芮城县、河津市

7度

0.10g

第二组

垣曲县

忻州市

8度

0.20g

第二组

忻府区、定襄县、五台县、代县、原平市

7度

0.15g

第三组

宁武县

7度

0.15g

第二组

繁峙县

7度

0.10g

第三组

静乐县、神池县、五寨县

6度

0.05g

第三组

岢岚县、河曲县、保德县、偏关县

临汾市

8度

0.30g

第二组

洪洞县

8度

0.20g

第二组

尧都区、襄汾县、古县、浮山县、汾西县、霍州市

7度

0.15g

第二组

曲沃县、翼城县、蒲县、侯马市

7度

0.10g

第三组

安泽县、吉县、乡宁县、隰县

6度

0.05g

第三组

大宁县、永和县

吕梁市

8度

0.20g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