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阅读阶段性测试7.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838990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0.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述类文本阅读阶段性测试7.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论述类文本阅读阶段性测试7.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论述类文本阅读阶段性测试7.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论述类文本阅读阶段性测试7.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论述类文本阅读阶段性测试7.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论述类文本阅读阶段性测试7.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论述类文本阅读阶段性测试7.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论述类文本阅读阶段性测试7.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论述类文本阅读阶段性测试7.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论述类文本阅读阶段性测试7.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论述类文本阅读阶段性测试7.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论述类文本阅读阶段性测试7.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论述类文本阅读阶段性测试7.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论述类文本阅读阶段性测试7.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论述类文本阅读阶段性测试7.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论述类文本阅读阶段性测试7.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论述类文本阅读阶段性测试7.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述类文本阅读阶段性测试7.docx

《论述类文本阅读阶段性测试7.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述类文本阅读阶段性测试7.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论述类文本阅读阶段性测试7.docx

论述类文本阅读阶段性测试7

阶段性测试七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一、(吉林一中高三冲刺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有态度”的文化

单士兵

最近文化圈里流行的一个热词,叫“有态度”。

文化当然是应该“有态度”的。

不过,在我看来,不论是哪一种文化人,如果只是在刻意标榜自己“有态度”,以显示其孤高与特立独行的个性,其实未必是最值得激赏的。

毕竟,真正赋含价值的有态度,并不是一个人摆拍的表情与姿态,而应该是一种群体性的记忆唤醒与价值认同。

文化的最大价值,应该是由孤立的个体情感转向整个社会的情感共鸣。

农民工版《春天里》传递的情感与价值,完全是来自于一种自觉的意识,它是完全尊重社会现实自发的本真表达,彻底摆脱了一切约定俗成的文化框架与艺术惯习。

恰恰就是这种完全自发与自然的态度,不但让人不会嫌弃他们的粗陋,反而产生超越原唱者汪峰的力量感,引起普遍的艺术共鸣。

众所周知,摇滚乐多是以反叛的姿态进行文化对抗。

人们也总是用“反抗”与“愤怒”这样语词来诠释摇滚的艺术价值。

无疑,这首《春天里》就展现了社会底层沦陷的无奈挣扎,体现了一种为突破阶层固化的反抗。

它像社会传感器一样,让人在心灵深处清晰碰触到社会苦痛与不安的敏感神经,然后产生一种静水流深的愤怒。

摇滚从来也并不只是属于白领精英与小资群体的。

出身披头士的摇滚大师约翰·列侬,把摇滚乐视为表达信仰与挑战主流的方式,他被视为工人阶级的英雄,从中不难发现,摇滚乐与英国工人阶级之间的深刻关系。

这些年,我们从罗大佑、崔健以及汪峰的很多音乐作品中,也可以深切感受到一种反抗与愤怒,很多都属于底层声音,只是有些人不明白那就是摇滚。

当然,很多反映底层价值诉求的摇滚音乐,在现实中要么无法得到充足的传播空间,要么被一些所谓的主流观点异解扭曲。

音乐是一种文化载体,很多时候都自然承载着推动社会进步的功能。

这回农民工版《春天里》不仅唱哭了千万网友,还打动了湖南省委书记周强,让他也听得热泪盈眶,甚至两次推荐这首摇滚。

由此,很多人也期待能有更多的权力去关注社会底层的生存权利。

文艺介入政治的姿态,或者是批评,或者是建设。

而这二者有时在目的性方面,又会有其统一性。

现在看来,农民工版《春天里》就是真正“有态度”的文化,如果能够在倒逼权力赋还底层权利,或者唤醒权力关注社会公平方面,起到哪怕是极其微薄的作用,当然就是这首摇滚的最大价值。

在这个过度崇拜文化英雄、迷信文化权威的年代,农民工版《春天里》能够带来强烈情感共鸣,产生巨大的社会价值,说明那种刻意强调“态度”的文化表达,容易脱离公共基础而显得太过虚弱与伪饰。

这实际就要求,当前必须提供更多的公共平台,让那些真正反映人们普遍与真实的文化声音得到充分传播。

(选自2010年11月16日《中国青年报》)

1.从原文看,下列对“有态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态度”并不等同于孤高与特立独行的个性,不需要去刻意标榜。

B.“有态度”是一种群体性的记忆唤醒与价值认同,与个人态度无关。

C.“有态度”体现文艺介入政治的姿态,批评或建设,二者时有统一。

D.“有态度”是真正反映人们普遍与真实的文化声音,应该充分传播。

【答案】B

【解析】见第一段,“与个人态度无关”无中生有。

A项见第一段,C项见第五段,D项见最后一段。

2.从原文看,不属于“农民工版《春天里》打动人心”原因的一项是(  )

A.它尊重社会现实自发的本真表达,彻底摆脱了一切约定俗成的文化框架与艺术惯习。

B.它或许在唤醒权力关注社会公平方面,能够起到某种作用,从而实现其最大价值。

C.它展现了社会底层沦陷的无奈挣扎,让人清晰碰触到社会苦痛与不安的敏感神经。

D.它在这个过度崇拜文化英雄、迷信文化权威的年代,却能够带来强烈的感情共鸣。

【答案】B

【解析】见第五段,这是表现或者影响,而非原因。

A项见第二段,C项见第三段,D项见第六段。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化如能由孤立的个体情感转向整个社会的情感共鸣。

就可能实现其最大价值。

B.因为人们总用反抗与愤怒来诠释其艺术价值,所以摇滚乐多以反叛的姿态出现。

C.摇滚大师往往是工人阶级的英雄,罗大佑等人的音乐作品很多也属于底层声音。

D.农民工版《春天里》让很多人期待能有更多的权力去关注社会底层的生存权利。

【答案】A

【解析】B项见第三段,因果倒置。

C项见第四段,“往往”二字以偏概全。

D项见第五段,原文“由此”的“此”指代农民工版《春天里》的广泛影响,而非演唱本身。

二、(安徽省皖南八校第二次联考)阅读下列文字,完成4~6题。

五四散文作家将“以自我为中心”看作是“个人笔调及性灵文学之命脉,亦整个现代文学与狭义的古典文学之大区别”,正是情感表现层面音乐美之主导地位的确立,带来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创作主旨的充分实现。

由于晚明小品中体现了极为可贵的以情感表现层面音乐美为中心、并因此而“独抒性灵”的语言努力,被周作人等五四白话散文作家看作是“中国新散文的源流”。

五四白话散文语言正继承了晚明小品语言建构情感表现层面音乐美的历史成就,又在更贴近语言自然形态的白话形式中使其得以发展,并借鉴了西方文学语言的有关经验,终而确立了情感表现层面音乐美于语言组织中的主导地位。

在周作人对晚明小品经由清代散文而发展至五四白话散文的历史脉络的梳理中,俞平伯《西湖的六月十八夜》曾被置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几乎代表了五四白话散文的最高成就。

该文语言不仅如晚明小品那样不再受到规则语音节奏的限制,且熟练使用的白话使其获得了超越文言模式的结撰音乐美感的自由度,创造出颇为丰富、深入的音乐美。

如果说,俞平伯散文显示着与晚明小品一脉相承的五四白话散文语言的发展;那么,鲁迅散文集《野草》则更多包含着外国文学的影响。

尤值得注意的是鲁迅对象征主义的理解和借鉴。

鲁迅曾翻译过俄国作家安特莱夫的数部作品,称“其著作多属象征”,并指出象征主义的特征在于“暗示之力,较明言者尤大”,为“神秘之文,意义每不昭明,唯凭读者之主观,引起或一印象,自为解释而已”,具有对象征主义的深入理解;且鲁迅在创作中有意识地借鉴了象征主义的格调。

《野草》中很多作品的情感表现有一种重构现实的抽象、凝练,体现出“没有实践意义的现实”的“纯音”特质,显示着与象征主义音乐美建构的相通。

如《雪》中这样描写“朔方的雪花”:

“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从这样的文字中读到的,与其说是雪花飘荡之状的重现,不如说是对一种更加抽象、普遍的强大生命力之流动、扩展、弥漫而不断壮大起来的奔腾乐音的感受。

面对这样的散文语言的历史发展,我们又如何能再以属于古代的抑扬顿挫、整齐回环的语音层面音乐美来对之加以“引导”呢?

强调传统之不能割裂固然重要,强调不能陷入传统而迷失方向更为重要。

建构丰富多彩的具有拨动读者心弦之深层力量的情感旋律,将是当代散文语言的发展方向。

(节选自徐艳《试论散文语言情感表现层面的音乐美》)

4.从原文看,下列对“情感表现层面音乐美”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情感表现层面音乐美是个人笔调及性灵文学的命脉,也是整个现代文学与侠义的古典文学的区别。

B.情感表现层面音乐美是对一种抽象、普遍的强大生命力流动、扩展、弥漫而不断壮大起来的奔腾乐音的感受。

C.情感表现层面音乐美表现为抑扬顿挫、整齐回环的情感旋律,具有拨动读者心弦的深层情感力量。

D.情感表现层面音乐美是文学语言摆脱语音的束缚而获得的一种自由,其实质表现为不同于理性逻辑的情感的流动。

【答案】D

【解析】A项陈述的是“以自我为中心”;B项陈述的只是《雪》给人的感受;C项陈述的是“语音层面音乐美”。

5.下列关于对“情感表现层面音乐美”主导地位确立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晚明小品体现了极为可贵的以情感表现层面音乐美为中心的语言建构并经过“独抒性灵”的语言努力。

B.五四白话散文借鉴西方文学语言的经验,在白话语言形式中发展了情感表现层面音乐美。

C.《西湖的六月十八夜》不受规则语音节奏的限制,获得了超越文言模式结撰音乐美感的自由度,具有丰富、深入的音乐美。

D.《野草》中很多作品的情感表现具有重构现实的抽象、凝练,显示着与象征主义音乐美建构的相同。

【答案】B

【解析】文中强调“并借鉴了西方文学语言的有关经验”。

6.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以自我为中心”的创作主旨的充分实现带来了情感表现层面音乐美在散文中的主导地位。

B.情感表现层面音乐美要求文学语言追求充满想象性、弥漫性的情感的起伏、奔涌,是对语音层面音乐美的超越。

C.鲁迅对象征主义的理解与借鉴,使其作品获得了情感表现层面音乐美,并焕发出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D.在散文语言的历史发展中既要强调不能割裂传统,也要强调不能陷入传统而迷失方向。

【答案】B

【解析】A项以偏概全;C项“并焕发出强大的艺术生命力”文中无根据;D项,文中认为“强调不能陷入传统而迷失方向更为重要”。

三、(山东潍坊市质量检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儒释道互补与心态和合

对于和合文化,可以从多角度来解读。

有人从中读出一种文化战略,有人从中读出一种社会理想,都讲出了一番道理。

我别出心裁,想把和合文化解读为一种健全的心态。

在我看来,“和合”一词中的“合”,应该是指人的多种精神诉求的集合。

道理很简单,只有在具备两个以上要素的情况下,才能谈得上“合”;倘若只是单一要素,根本就谈不上“合”了。

多种要素凑在一起,有可能发生冲突,也未必就一定发生冲突。

即便发生冲突,也未尝不可以化解。

成功地化解冲突,便进入了“和”的状态。

所谓“和”,应该是指多样性的统一,是指冲突的化解。

显而易见,这种意义上的“和”,有别于“同”,故而孔子力主“和而不同”。

要想把人的多方面的精神需求统一起来、协调起来,进入“和”的心态,绝非易事,仅靠一种学说,显然也是不可能做到的,必须综合运用多种学说。

在传统文化资源中,对于和合心态的养成,儒释道三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三教分别满足中国人精神生活中某方面的需要,帮助人们养成和合的心态。

儒家的精神趣旨,可以概括成三个字,那就是“拿得起”;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有为”;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张”。

儒家主张立德、立功、立言,主张干事,主张积极有为。

道家的精神趣旨是“想得开”;用两个字来说,叫做“无为”;用一个字来说,叫做“弛”。

道家的趣旨与儒家似乎相反,实际上互为补充。

学会紧张,是一门学问;学会放松,同样也是一门学问:

对于人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

佛教精神趣旨是“放得下”。

用一个字来说,那就是“空”。

用佛教的术语说,“放得下”就是看破红尘,把精神追求的目标定位在彼岸的极乐世界。

儒道两家是中国固有的学问,主要是讲人生哲学。

儒家告诉人如何堂堂正正地度过一生,道家则告诉人如何轻轻松松地度过一生,至于人死后怎样,两家都不怎么在意。

佛教是从印度引入的学问,主要是讲人死哲学。

佛教为人设计了“终极关怀”之所,标示出超越的精神取向,告诉人如何干干净净地辞别尘世。

人死哲学与人生哲学似乎相反,惟其如此,才构成互补关系:

倘若悟不透死,焉能悟透生?

综合运用儒释道三家学问,连生死大关都能勘破,还不算是心态和合吗?

儒道互补,讲出“张弛和合学”;儒释道互补,进一步讲出“生死和合学”:

三教共同培育和合心态。

(选自2010年11月29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7.关于“和合”文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把“和合”文化解读为一种健全的心态,认为它涉及到人的多种精神诉求。

B.多种要素凑合在一起是“合”,只有“合”而不发生冲突才能进入“和”的状态。

C.孔子力主“和而不同”,强调的是多样性的统一协调,而不是简单的同化。

D.儒讲“拿得起”,道说“想得开”,佛言“放得下”,三者互补,成就和合心态。

【答案】B

【解析】原文说,即便发生冲突,也未尝不可以化解;成功地化解冲突,便进入了“和”的状态。

8.“在传统文化资源中,对于和合心态的养成,儒释道三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下列各项不能作为这一说法依据的是(  )

A.人的精神需求是多方面的,要把它们统一协调起来,进入“和”的状态,不能仅靠一种学说。

B.儒释道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分别满足中国人精神生活中某方面的需要。

C.只是单一要素,根本谈不上“合”,所以中国人同时信奉儒释道三教,借以养成和合心态。

D.儒释道三家可以说是各有各的精神旨趣,看上去有很多对立之处,但在精神实质上互为补充。

【答案】C

【解析】“要素”指人的精神诉求,不是指学说;另外。

三教不可或缺,是说接受其文化的渐染而并非一定要信奉。

9.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只有一种精神诉求是一种不健全的心态,所以才需要“和合”文化,才需要儒释道三家的互补。

B.综合运用儒释道三家的学问,才能讲“张弛”之道,破“生死”玄关,达成心态和合。

C.儒释道三家互补,缺一则“互补”之说即无从谈起,当然也就无法达到所谓心态的和合。

D.中国固有的学问,向来只是研究“生”,不研究“死”,而佛学的引入则作了必要的补充。

【答案】B

【解析】A项中,原文无“人只有一种精神诉求是一种不健全的心态”这一说法;C项“缺一则”互补“之说即无从谈起”错,只儒、道二教即有互补;D项中,“中国固有的学问”这是比“儒道两家”大得多的概念,不可混淆,且“只是”一词太绝对,原文为“主要是讲人生哲学”。

四、(陕西西安市五大名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关注天人关系是中国文化和人生智慧的显著特点。

从先秦时代到明清时期,我国大多数思想家、哲学家都有自己的“天人观”,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独特现象。

纵观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观,一是老子的“见素抱朴”、“回归自然”的“顺天说”,二是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的“制天说”,三是《易传》提出的天人和谐说。

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虽观点各有差异,但在他们看来,天与人、天道与人道、天性与人性是相类相通的,是可以统一的。

《易传》在天人关系上提出了一系列朴素而精辟的思想,主要包括: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有普遍规律,人也要服从普遍规律;人生的理想是天人和谐。

在今天,这些思想,特别是“人生的理想是天人和谐”的思想依然对我们为人处世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易传》主张天人和谐。

要达到天人和谐,首先要解决“穷神知化”的问题。

《系辞上》说:

“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

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

”深,指万物变化之神妙;几,指事物运动变化的苗头。

极深研几,即“穷神知化”。

这就是说,无论怎样的幽深不测,怎样的变化细微,都要穷研而知之。

唯此,方能通天下之志,成天下之务。

在当时就能提出“穷神知化”的观点,对于人类认识自然、认识自身、揭示大自然的奥秘,无疑是一个极大的推动力量。

人既遵循自然法则,又要自强不息,有所作为,以达到天人和谐的境界。

为此,《易传》又提出“裁成辅相”说:

“天地交泰。

后(君)以财(同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就是说应在认识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对自然加以辅助、节制或调整,使其更加符合人类的要求。

“裁成辅相”的观点,既要求深刻地认识自然,又要求能动地协调自然,朴素地表达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

《易传》认为人生的理想应当是与天地相合,达到天人和谐的最高境界。

主张人与自然的关系“不违”、“不过”,讲究天人和谐,比较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传统的天人和谐一方面强调天、地、人相统一,另一方面强调人的特殊性,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定位在一种积极的和谐关系上,不主张片面征服自然。

它肯定天道之创造力充塞宇宙,而人则“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并能够将仁的精神推及于天下,泽及草木禽兽有生之物,达到天地万物人我一体的境界,天、地、人合德并进,圆融无间。

这些思想启示我们,人生要“顺天”,才能实现天人和谐的目标。

中国文化与人生智慧向来主张亲近自然,关注自然,在思考人与自然关系时,重视自然资源的作用。

自然资源是自然奉献给人类的珍贵礼物,它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

自然资源可以理解为自然界中具有一定的时间空间格局、对人类生存和生活直接间接地产生影响的所有自然因素的总和。

自然资源包括一切具有现实价值和潜在价值的自然因素,对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满足人类多方面的需求,有着极其重要的功用价值。

除了具有显而易见的经济价值外,其功能和用途的多样性还决定了具有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如森林所提供的防护、救灾、净化、涵养水源等生态价值以及自然景观、珍稀物种、自然遗产等所体现的精神性价值等等。

要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的作用,既要通过向自然资源投资来恢复和扩大自然资源存量,又要运用生态学模式重新设计工业,还要通过开展服务和流通经济,改变原来的生产和消费方式。

(摘自《新华文摘》,有删改)

10.下列表述与原文有关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

A.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大多数思想家、哲学家都有关于自然和人的关系的思考,都有自己的“天人观”,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独特的现象。

B.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几种“天人观”,都普遍认为天与人是相类相通的,是可以统一的,虽然它们的观点都有所不同。

C.自然资源是自然界中具有一定的时间空间格局、对人类生存和生活产生影响的所有自然因素的总和。

D.只要想办法恢复和扩大自然资源的存量,运用生态学模式重新设计工业,改变原来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就能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的作用。

【答案】D

【解析】变原文中的必要条件为充分条件。

11.下列对《易传》有关内容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易传》提出了一系列精辟的思想,其中的天人和谐的思想,对我们今人的为人处世依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B.只有深入、细致地探讨研究事物的深奥、隐微之处,才能够通天下之志,才能够成天下之务。

C.《易传》主张人与自然的关系“不违”、“不过”,讲究天人和谐,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D.《易传》中提出“穷神知化”的观点,对于人类认识自然、认识自身、揭示大自然的奥秘,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答案】C

【解析】原文是比较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12.下列对《易传》中的“天人和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要实现天人和谐的最高境界,人必须要在了解自然规律的基础之上顺应自然。

B.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人既要顺应自然,又要改造自然;人既不屈从于自然,又不破坏自然。

人既不是大自然的主宰,也不是大自然的奴隶,人要参与大自然造化养育万物的活动。

C.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有普遍规律,人也要服从普遍规律,达到天人和谐。

《逍遥游》中的所说的“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就体现了这一观点。

D.人道应该效法自然之道,然而,这种效法又不是被动的,而是要自强不息有所作为,正如《易传》所说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答案】C

【解析】庄子主张一味地顺应自然,强调人的无为。

五、(湖南省十二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①最近《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用了个新闻标题《江苏给力“文化强省”》,其中的“给力”二字新鲜独特,让很多人感到意外,迅速成为网络热词并引起争议。

②这让我联想到日前公布的《中国语言生活绿皮书暨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

这份报告中收录了诸多有代表性的热字、热词和热语,即流行语。

有些人对此颇有微词,认为这些流行语所代表的语言现象不过是一时的时髦,会破坏语言的“纯洁”和“规范”。

这种失之狭隘的观点反复申说了好多年——年年有流行语新冒出来,年年就有人老生常谈。

其实语言像一面镜子,如实地反映着社会生活和社会文化的变化,而在语言三要素中,又以词汇对上述变化的反映最为迅速、最为活跃。

因此,流行语蕴含着超乎语言本身的意义,值得关注也值得研究。

③流行语记录着社会变化。

早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有社会语言学家提出了著名的“语言与社会共变”理论,指出:

语言对社会有依附性,即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因社会的变化而变化。

比如1977到1980年间我国集中出现的流行语“拨乱反正”、“党纪国法”、“平反”、“冤假错案”等等,就如实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特征;之后经济改革启动,“市场调节”、“关停并转”、“个体户”、“中外合资”等一系列流行语又扑面而来。

流行语对社会变化感知的敏锐度与应变力是极为突出的。

④一些流行语具有丰富的含义。

有时,人们对同一流行语的解读,会因立足点不同而产生分歧,甚至理解截然相反,但是这并不会削弱它,反而能增加这些词语的张力。

比如“山寨”一词,最初源于香港,专指一些不正规的产品,是“不正宗”、“不正统”的意思,最先进入公众视线的“山寨”是“山寨手机”,之后出现了“山寨建筑”、“山寨春晚”等系列衍生品,人们也渐渐把“山寨”等同于“盗版”和“侵权”,但同时有人解释“山寨”为一种奢侈品趋向的妥协,是追慕的表现形式,还有人认为“山寨”闪耀着草根阶层的智慧——众多对“山寨”的解读,使得这个词的意义在使用中丰富起来,“山寨文化”,“山寨现象”甚至成了颇有深度的理论研究命题。

⑤与一般的新词语不同,流行语是一种语言时尚,在一定时期内使用频率很高且被广泛传播。

它们丰富着汉语的表现力。

在形式上,流行语可以是一个词素,如“裸~”(如裸婚、裸官);也可以是词或短语,前者如“隐婚”,后者如“食品安全”等;还可以是句子或格式,前者如“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后者如“今天你了没有?

”等等。

在含义上,流行语相当丰富,比如,这几年流行的“晒”字,其含义已明显不同于传统的“晒”。

这个“晒”来源于英语的“share”,是“分享”的意思,最早是一名英国的旅游爱好者将自己的旅行趣闻发在网上与人“share”,引来众多网友跟帖,“share”就此开始蔚然成风。

在我国,北大一名副教授于2006年9月在其博客上公布月收入4786元的工资条后,网友们纷纷学样“晒工资”、“晒奖金”等,有了新含义的汉字“晒”也因此步入了流行语的行列,“晒”的内容则不断推陈出新,被“晒”的事物种类越来越多,从有形的收入、固定资产,到无形的回忆、新年打算,甚至伊朗政府公布拥有核技术,也被网民表述成“‘晒’核”。

仔细想想,我们实在很难在汉语中找出另一个词汇来替代这个鲜活的“晒”。

流行语对汉语现有语汇的贡献可见一斑。

⑥当然,流行语的影响也并不总是积极的、正面的,个别流行语失之粗俗,有些过于怪诞的流行语的使用给交流带来了障碍。

但是,如果“一刀切”地把流行语视作语言“纯洁”和“规范”的破坏者,在学理上说不通,在实践中恐怕也没几个人会响应。

13.符合本文第②段中“这种失之狭隘的观点”的一项是(  )

A.“给力”二字新鲜独特,让很多人感到意外,迅速成为网络热词并引起争议。

B.《中国语言生活绿皮书暨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中收录了诸多有代表性的热字、热词和热语,即流行语,有些人对此颇有微词。

C.流行语会破坏语言的“纯洁”和“规范”。

D.个别流行语失之粗俗,有些过于怪诞的流行语的使用给交流带来了障碍。

【答案】C

【解析】A、B项陈述的是事实;D项是作者的观点。

14.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给力”一般理解为“有帮助、有作用、给面子”的意思。

B.在语言三要素中,语音和语法要比词汇相对稳定一些。

C.“盗版”和“侵权”不是“山寨”的本义,而是引申义。

D.这几年流行的“晒”字,说明流行语在形式上相当丰富。

【答案】D

【解析】应为:

这几年流行的“晒”字,说明流行语在含义上相当丰富。

15.从全文看,流行语的魅力与活力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