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研究报告 精品.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845183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173.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某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研究报告 精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某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研究报告 精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某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研究报告 精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某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研究报告 精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某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研究报告 精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某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研究报告 精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5页
某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研究报告 精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5页
某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研究报告 精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5页
某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研究报告 精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5页
某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研究报告 精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5页
某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研究报告 精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5页
某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研究报告 精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5页
某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研究报告 精品.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5页
某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研究报告 精品.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5页
某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研究报告 精品.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5页
某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研究报告 精品.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5页
某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研究报告 精品.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5页
某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研究报告 精品.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5页
某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研究报告 精品.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5页
某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研究报告 精品.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5页
亲,该文档总共5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某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研究报告 精品.docx

《某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研究报告 精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研究报告 精品.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某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研究报告 精品.docx

某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研究报告精品

某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研究报告

某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研究报告

一、某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本背景

(一)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状况

1.高科技的迅速发展开创了新经济时代

20世纪中叶以来,以美国、西欧和日本为核心兴起的新技术革命迅速发展并波及到世界范围,不仅对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演进乃至教育、文化的进步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而且对世界经济发展潮流和格局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一种日渐澎湃的潮流,并开创和带动了以贸易全球化和信息化为特征的新经济时代。

新技术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继18世纪中叶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的第一次技术革命和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电的发明和电动机的应用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之后,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第三次规模空前、影响深远的又一次革命。

与前两次不同的是,前两次科技革命都是在科学革命进行到一定时期以后,才引发技术革命,而这次革命不仅在科学理论上,而且在技术上同时发生飞跃,几乎所有的科学技术领域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如以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为基本内容的系统科学的产生与发展同信息技术的发明与应用几乎是同步进行的。

这次以计算机和信息网络技术为标志的新技术革命促成了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空间和海洋等一大批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同时也大大加强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步伐,从而引导了一个以科技为第一生产力的新经济时代。

自1980年以来,世界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率近6%,1992~1995年上升为8%以上,而其他制造业产品的增长率只有2.4%。

人们还看到:

科技知识的创新与积累促进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愈益明显。

本世纪初,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只有5%依靠科技进步,现在发达国家这一比例已达70%~80%,主要发达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的50%是以知识为基础的。

2.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决定着区域经济竞争力

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带动着各国经济的增长,并日益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实力的标尺和国际竞争力的体现,决定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同时使得科学技术的进步日益成为国际经济竞争的焦点,因此,各国都纷纷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提高国际竞争力的一大战略。

尽管世界各国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定义不尽相同,但目前比较公认的定义是经合组织(OECD)1994年根据产业研究开发密集度作出的界定:

凡是研究开发经费(R&D)占销售额的比例超过7.1%的产业称为高新技术产业,超过2.7%的产业称为中技术产业,低于2.7%的称为低技术产业。

按照这一定义的高新技术产业有四个,分别是航空航天、计算机和办公机械、电子和通信设备以及制药。

目前,上述高新技术产品在全球正以二倍于其他制造产业的速度增长。

以高新技术产业中的信息业为例,根据美国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报道,1995~1997年信息技术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1/3以上。

国外经验还表明,研究开发经费的投入大小几乎与该产业的产出增长成正比,较高的研究开发投入使高新技术产业迅速扩张,产值已占到世界制造业产量的12%,其中,美国在1995年占32%,日本占23%,但中国只约占6%[1]。

3.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成为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的核心区域

美国是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发源地。

1951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在其校园内创办了斯坦福研究园,而后迅速发展成闻名于世的“硅谷”,这里接纳了美国自1965年以来建立的100家最大型技术公司的1/3,1986~1990年间,这些公司的销售额增加了250亿美元,1990年,在硅谷的制造商出口了价值超过110亿美元的电子产品,几乎占全美当年电子产品出口总额的1/3[]。

由于这种“科技工业园”能够满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许多要求,如土地、人力、技术、资金、管理和开放的地区网络环境等等,因而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基地,其强劲的创新能力带动了地区产业升级并极大地刺激了地区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国也纷纷把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作为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的“沃土”。

到1992年,美国已有398个科技园,几乎占当时全世界总数1008个的40%[]。

除了赫赫有名的硅谷外,世界著名的还有128公路高新技术产业带、北卡罗来纳三角研究园、日本的筑波科学城、英国的剑桥工业园、台湾的新竹科技工业园等等。

图1-1:

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数(1995)

纵观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发展,可概括为如下五种类型[]:

(1)技术工业园。

这类高技术密集区的核心是集聚效应。

集聚效应具有三种类型:

孵化器、主办和作用模式,外部条件包括基础设施、研究与开发、风险资本和社会支持。

利用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形成的高技术园属于这种类型。

(2)高技术园区。

这类园区以自主创新的高技术成果,经产品化和市场化形成基本技术公司,然后衍生出大大小小的高技术子公司,逐渐自发地发展为高技术园区。

美国的硅谷、128公路、明尼苏达城、洛杉矶和英国西伦敦等属于这种类型。

(3)科学研究园区。

该类型高技术密集区是规划的结果,它们依靠联系政府或公司主持的研究活动,很少出现高技术的公司。

英格兰的西伯克郡、美国的华盛顿特区和加拿大多伦多的西瑞丹园区属于这种类型。

(4)科学工业园区。

这种类型的园区以进口高技术成果为主,依靠政府、地方的资本和劳力投入,将高技术成果转化为商品,并占据较大份额的世界市场。

园区内有两种基本类型,一是基本技术公司组,参与国家、国际竞争的技术公司;二是地方技术公司组,参与地方市场的小技术公司。

高技术密集区内大多数公司都面向地方市场,提供部件、零件和服务。

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区、日本的高技术区、韩国的高技术小区都是这种类型。

(5)高技术产品装配园区。

这种类型的高技术密集区位于高技术的底层,由于工作人员众多和公共刺激而建立许多分厂。

装配型高技术密集区几乎不能成为有效自我维持的高技术园区。

中苏格兰、新汉普郡和蒙特利乐的布罗蒙特区等属于这种类型。

另外,从政府和市场的作用看,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可分为二类:

一种是市场自发形成的,最突出的是硅谷;一种是政府规划推动的,世界上大多数高新技术园区都是这样的。

如果从技术的角度来分,大致也有二类:

一种是技术创新主导型的,比如硅谷;一种是技术引进型的,如日本和一些后发展国家。

(二)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状况

1.高新产业发展迅速,带动增长作用渐增

20世纪60年代开始,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引发一场世界性的潮流,而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起步较晚。

1986年3月由四位科学家牵头、经邓小平亲自批示的“863”计划出台,成为我国高新技术研究发展的一个里程碑,自此,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开始走上快车道。

近5年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十分迅猛,其增加值从1993年的636.4亿元增加到1997年的1274.2亿元,年均增长率达18.95%,其中,计算机与办公设备制造业的增长率更是达到44.67%,增长速度最低的医药制造业也有6.25%。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带动了经济的增长。

1998年,我国GDP增长率是7.8%,而高新技术产业增长大大高于GDP的增长速度,如通信业务产值达2295亿元,比上年增长达25.4%;电子信息业产值达3100亿元,比上年增长14.1%,其中增加值为740亿元,比上年增长13.8%。

1998年,由于受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受挫,出口贸易额仅比上年增长0.5%,进口减少1.5%,而高新技术产品却有力地抵御了冲击,对我国的对外贸易做出了突出贡献,当年进出口总额达342.7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6.3%,其中进口额228.63亿美元,增长15.6%,出口额114.10亿美元,增长17.8%。

高新技术产业还对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带动地方经济增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如在某1999年的工业增加值中,高新技术产业的贡献达40.5%,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某经济发展的第一增长点;即使是在沈阳这样的传统重工业城市,1998年实现的高新技术产值也达263亿元,占其工业总产值的20%,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沈阳还通过技术创新,促进了传统产业的改造。

但是,应当看到,由于发展时间短,总体规模小,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尚属于幼稚产业,具体表现在:

——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仅占8%左右,而根据1992年OECD公布的数字,美国为27.6%,日本为31.9%,英国为20.2%,德国为19.6%,意大利为17.6%,这表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还不十分突出;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占工业制成品出口总额的比重,1994年仅为6.3%,1995年才增至7.9%,而在1992年一些发达国家就已达到相当大的比重,如美国49.6%,日本55.9%,英国26.4%,德国39.3%,意大利29.9%,表明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还比较弱。

——美国从1961年到1965年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7%,1991~1995年是24%,而到1996年更是达到33%。

我国1997年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是8.11%、60.75%、28.05%,其中工业达53.99%,而高新技术产业的贡献率只有4.2%。

这说明我国现阶段对经济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一般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可谓任重道远。

2.高新区间结构趋同,地域分布偏集沿海

1985年7月由中科院与某市人民政府联合创办的某科技工业园是我国第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988年5月,国务院批准建立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并制定了有关试验区的18条优惠政策,从而奠定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发展的基础,1991年、1992年又大规模批准了两批国家级高新区,至1998年底,全国共有国家级高新区53个,省级高新区57个,地市级高新区100多个。

8年来,高新区发展迅速,正在逐步成为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最重要的基地。

1991年至1998年,52个国家级高新区(不包括1997年批准的杨凌高新区)技工贸总收入从87.3亿元增长到4839.6亿元,增长了55.4倍;工业总产值从71.2亿元增长到4333.6亿元,增长了60.9倍;利税总额从11.9亿元增长到477亿元,增长了40倍;出口创汇从1.8亿美元增长到85.3亿美元,增长了47.4倍。

8年间上述主要经济指标的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77.5%、79.8%、69.4%、73.5%。

表1-1:

中国52个国家级高新区经济指标一览表

指标

单位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年均增长率

企业数

2587

5569

9687

11748

12980

13722

13681

16097

29.8

职工数

万人

14

34

55

80

99

129

148

174

43.3

技工贸收入

亿元

87.3

231

564

943

1529

2300

3388

4840

77.5

工业总产值

亿元

71.2

187

447

853

1403

2142

3109

4334

79.8

利税

亿元

11.9

33.7

74.5

110

176.4

238

350

477

69.4

出口创汇额

亿美元

1.8

4.1

5.4

12.7

29.3

43

64.8

85.3

73.5

人均收入[2]

万元

6.2

6.8

10.2

11.8

15.4

17.8

22.9

27.8

23.9

人均出口额

美元

1286

1206

982

1588

2960

3333

4378

4902

21.1

企业平均规模

万元

275

335

462

726

1081

1561

2273

2692

38.5

资料来源:

中国科学部,《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报告》,科学出版社,2000。

高新区企业规模不断壮大,经济效益有所提高,高新区在地方经济中所占的地位也越来越显著。

产值过亿元的企业从当初的7家发展到1998年的678家,过10亿元和50亿元的企业从无到有分别发展到68家和9家,这些企业的人均劳动生产率已达24万元,比1991年的5.1万元增长了4倍多,远高于一般的工业企业。

相当一批高新区对地方经济增长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其工业增加值在城市的工业增加值中占有较大份额,如苏州占47%、绵阳占36%、中山占22%、哈尔滨市占21%、长春市占16%、北京市占16%、西安市占15%等。

尽管高新区发展良好,但是也存在不和谐的一面,首先是各高新区产业结构出现相互雷同的现象。

各高新区在引进项目时没有明确的产业定位,竞相引进微电子和电子信息技术,光电子和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生物工程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由此发展成为国外高新技术产业的生产、制造和装配基地。

近年来,生物医药也成为各高新区竞相争建的项目,而依靠国家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开发的项目却相当少[]。

目前,许多高新区生产的所谓高新技术产品,实际上只是运用较先进的技术生产的一般产品。

由于产品技术含量低,缺乏研究开发能力,一些高新区发展后劲不足。

其次,高新区的分布和发展不平衡,相对集中于沿海地区。

在目前的53个国家级高新区中,有29个位于东部沿海地区,占总数的54.7%,中部地区有14个,占总数的26.4%,而西部地区只有10个,仅占总数的18.9%。

在产值上,尽管中西部高新区近年来发展较快,但目前高新技术企业实现总产值的65.9%,完成出口总额的90%都集中在东部地区。

尤其是,西部地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57%,人口占全国的22.8%,而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产值仅占12.7%,出口总额仅占1.8%。

表12:

1998年三大地带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情况

园区数

(个)

企业数

(个)

职工人数(万人)

总产值

总收入

(亿元)

出口总额

亿元

%

亿美元

%

全国

53

16097

174.05

4333.60

100.0

4839.64

85.25

100.0

东部

29

11351

98.92

2854.02

65.9

3278.48

76.74

90.0

中部

14

2764

49.13

931.24

21.5

1000.94

6.97

8.2

西部

10

1982

26.00

548.34

12.7

560.21

1.54

1.8

资料来源: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统计。

3.高新区三资企业集中,外向型经济特征明显

近年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不断加大对外招商引资的力度,积极扩大高新技术产业出口,从而促进高新区逐步向外向型方向迈进。

随着大规模基建的开展和投资环境的改善,我国高新区在利用外资、技术引进和出口创汇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基本形成了对外开放的国际化格局。

世界500家大公司中已有200多家已在我国高新区投资,“三资”企业比重很高,如北京在1997年有“三资”企业1000多家,占总数的17.7%,投资额占总投资的40.2%。

外商投资领域也从直接投资扩展到风险投资,并带动了民族科技企业的发展。

在北京、上海、西安、武汉等条件较好的高新区,由于科技力量雄厚,区位条件较好,外商投资数量逐步增加,所占比重也逐步提高,甚至有些跨国公司已开始在此建立研究开发基地。

同时,自90年代以来,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高新区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也连续高速增长,1998年已达到706亿元,占高新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已达到16.3%,比1993年提高了9.4个百分点。

其中,无锡该比重为63.5%,石家庄为60.4%,厦门为57%,苏州为42.9%,威海为40.9%,中山为33.2%,天津、佛山、惠州、大连、某、上海、常州等也在20%以上。

4.高新产业科研能力薄弱,技术创新不足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关键是技术创新,是人才的竞争,科研投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水平。

虽然我国科技队伍人才济济,从事R&D活动的总人数仅次于美国和日本而居世界第三位,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每万名劳动力中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不足7名的现状,暴露出我国劳动者总体素质的差距。

无论在科技人员投入还是技术创新经费投入我们都和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

1997年,我国每万个劳动力中R&D人员为12人,而同年日本142人,德国119人,法国125人,韩国73人。

1996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R&D投入占增加值的比重为4.8%,而发达国家则已达到18%以上,相差十几个百分点(见表1-3)。

表1-3:

各国R&D人力资源

国家

年份

从事R&D活动人员总数(千人)

每万名劳动者中从事R&D活动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人)

日本

1994

945.8

79.6

美国

1993

962.7

74.3

德国

1993

475

59.4

法国

1993

314.2

56.9

加拿大

1991

114.9

47.1

意大利

1993

142.2

31.2

英国

1995

274

46.7

韩国

1994

117.4

41.8

新加坡

1994

8.2

41.9

中国

1995

665.6

6.8

资料来源: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报告》,科学出版社,2000。

科研投入少直接导致科研成果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少。

更为严重的是,由于我国科技开发以科研机构和高校为主,企业在R&D中所占的比重不足1/3,而科教体系与产业体系又相互脱节,使本来就不丰裕的科研成果真正能够得到应用的比重很小。

据统计,每年约4万项科研成果中,能够实现产业化的只有10%左右,不能不说是个极大的知识浪费[]。

另外,我国的高新区一般都是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资金,来实现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和商品化生产基地,虽然国家鼓励自主创新,但由于自身科研能力不强,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吸收与创新能力弱,因而对国外技术产生一种依赖心理,实际上大多成为国外高新技术产品的加工基地,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本国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创造。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中最有国际竞争力的电子信息类产品,也大多是技术层次较低的产品,如显示器、打印机、磁头、应用软件等产量较大的产品,在关键技术领域(如系统软件)的产品品种却很少。

目前,亚洲新兴工业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在很多领域与我国的高新技术产品趋同,对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国际市场产生激烈的竞争,而且也可以预计,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会有更多的国外高新技术大公司进入我国,这对我国民族科技企业的生存发展将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因此,只有加强自身的科技创新活动,生产更多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才有可能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获得胜利。

5.园区环境营造侧重基础设施和政策,综合环境有待构建

我国的高新区虽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从园区环境上来看,还存在着一些误区。

首先,从硬件建设上看,我国大多数高新区的建设十分注重“七通一平”甚至“九通一平”等基础建设,舍得大量投资,而相对忽视园区自然环境的营造,只片面强调园区绿化覆盖率的高指标,而相对忽视建筑特色与周边环境的相互协调,创造宜人的工作与生活环境;另外,由于开发资金的限制,高新区多采用集中兴建核心启动区,规划一块、开发一块的“滚动式”开发战略,客观上也影响了园区环境的总体规划,造成园区内景观紊乱繁杂,缺乏统一的形象设计和独特的个性魅力。

其次,从软件环境的建设上看,我国各级高新区为引进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人才,在优惠政策相互攀比,甚至脱离了地方实际,但却往往不太重视后续服务;只注重人才、资金、区位、土地等生产要素的“豪华组合”,而相对忽视对园区内“创新氛围”的营造,而后者却被P.Hall等人[1]视为“科技园区的内涵和生命的源泉”,也是硅谷最本质的特征。

(三)某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状况

1.高新产业持续增长,经济效益日益提高

某的高新技术产业起步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

1991年,某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了“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战略,陆续推出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短短几年内,某高新技术产业迈入高速、高效发展的良性循环中来,并逐步成为某经济发展的第一增长点。

1992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仅为47.32亿元(现价,下同),1999年已达817.79亿元,是1992年的17倍之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也从12.2%提高到40.5%。

下表列出了1992~1999年某高新技术产品的系列数据。

某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改变了某以“三来一补”等粗放经营型为主的经济结构和经济运行方式,使之初步建立在依靠科技进步的集约经营型的基础上,提升了产业结构的层次,优化了全市经济结构,也提高了经济增长的质量。

 

表1-4:

某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及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

单位:

亿元%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高新技术产品产值

47.32

77.30

146.20

225.82

347.61

474.46

655.18

817.79

电子信息

38.90

66.60

127.99

210.90

299.34

432.18

602.12

740.84

机电一体化

5.03

4.80

6.67

4.30

30.26

19.94

25.92

40.16

新材料

2.43

4.60

8.43

6.64

8.80

12.91

9.61

10.73

生物技术

0.76

1.30

2.83

3.69

7.75

9.20

16.92

22.23

其他

0.20

0.00

0.28

0.29

1.46

0.28

0.62

3.83

产品产值比上年增长

107

63.36

89.13

54.46

53.93

36.49

38.09

25.12

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

12.2

14

17.2

20.52

28.7

35

35.44

(新口径)

40.5

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年增加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年增加值比重

13.54

16.03

25.33

31.53

109.4

85.07

61.95

31.33

资料来源: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报告》,2000。

近十年来,某高新技术产业在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产业的总体运行效果良好,达到了速度、质量与效益的统一。

产业的产销衔接较好,除1992年外,产业的平均产销率一直保持在91%以上的高水平上,明显高于其他产业,显示出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主要高新技术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占据一定地位,保持了良好的竞争态势。

1999年,全市生产高档微机153.45万台,占全国产量的34%,程控交换机1074.9万线,占全国产量的50%,其他如计算机显示器、打印机、高档无绳电话、硬盘驱动器、基因工程干扰素、SDH传输系统、磁共振、伽玛刀、有机硅材料、生物工程乙肝疫苗等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产量均居全国第一。

一大批高新技术产品也开始走向世界,如局用万门程控交换机1997年批量进入国际市场,比亚迪公司的高性能电池成功进入西欧市场;某生产的磁头占世界产量的1/3等。

某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量迅速增加,迅速成长为我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

1999年全市外贸受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而增长乏力,但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持续增长,全市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保持了15.84%的增长率,达到51.33亿美元,比上年增加7.01亿美元,占全市外贸出口增加值的36%。

某已是我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