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制度经济学的五位代表人物及其观点5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845768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49.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制度经济学的五位代表人物及其观点5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新制度经济学的五位代表人物及其观点5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新制度经济学的五位代表人物及其观点5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新制度经济学的五位代表人物及其观点5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新制度经济学的五位代表人物及其观点5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新制度经济学的五位代表人物及其观点5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新制度经济学的五位代表人物及其观点5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新制度经济学的五位代表人物及其观点5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新制度经济学的五位代表人物及其观点5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新制度经济学的五位代表人物及其观点5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新制度经济学的五位代表人物及其观点5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新制度经济学的五位代表人物及其观点5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新制度经济学的五位代表人物及其观点5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新制度经济学的五位代表人物及其观点5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新制度经济学的五位代表人物及其观点5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新制度经济学的五位代表人物及其观点5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新制度经济学的五位代表人物及其观点5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新制度经济学的五位代表人物及其观点5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新制度经济学的五位代表人物及其观点5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新制度经济学的五位代表人物及其观点5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制度经济学的五位代表人物及其观点5篇》.docx

《《新制度经济学的五位代表人物及其观点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制度经济学的五位代表人物及其观点5篇》.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制度经济学的五位代表人物及其观点5篇》.docx

《新制度经济学的五位代表人物及其观点5篇》

《新制度经济学的五位代表人物及其观点5篇》

第一篇:

新制度经济学的五位代表人物及其观点新制度经济学的五位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新制度经济学是二十世纪一支突起的异军,它的源头是大家公认的科斯教授1937年的那篇短文《企业的性质》。

之后几十年间,经济学家似乎对这篇文章视而不见,直到19

59、1960年科斯的另两篇宏文问世之后,他的思想才逐渐被大家注意。

然而,即便如此,仍然是引用者多而深入研究者少。

对此,科斯常有抱怨之词。

但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一些大经济学家认为1937年的文章太过空泛,从逻辑上看虽然无懈可击,毕竟难以操作。

新制度经济学的名字是威廉姆森给起的,在他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的一系列文章中他提出了一个所谓的新制度学派,之所以有一个新字冠在前头,主要是为了和以凡伯伦、康芒斯、密切尔为首的老制度学派相区分。

老制度学派曾一度在美国成为主流,那是大萧条之后的几年里,马歇尔和凯恩斯之间的过度时期,迷茫的美国人对自己国人的思想第一次重视,但是,可是说旧制度学派几乎没有给现代经济学留下多少东西,也许正如科斯所说他们本来也不愿留下些什么。

科斯在xx年的aer上发表的《关于新制度经济学》一文中说:

“老制度经济学的代表康芒斯、密切尔等都是一些充满大智慧的人物,但是他们却是反理论的,他们留给后人的是一堆毫无理论价值的实际资料,很少有东西被继承下来。

”虽然其中的代表人物都曾一度在美国经济学家中声名显赫,但对现代经济学范式的影响几乎看不到。

然而,新制度经济学(nie)的情形就大不相同,他们非常活跃,而且也逐渐得到了主流的承认。

xx年,matthews就任皇家学会主席的演说中提到:

“在我们的学科领域里,制度的经济分析已经成为一个极为活跃的研究领域。

”(maathews,xx)在他看来,nie所以能够如此,主要是他提出了两个有意义的命题,第一,制度是重要的;第二,制度现象将影响经济理论工具的分析。

对于第一点来说,倒算不上是新制度分析的功劳,因为无论新旧,两派都强调制度是重要的。

因此在我看来,nie之所以能大行其道,其关键之处还是在于它为经济分析提供了一种更为真实可行,更为敏锐的视角。

阿罗(xx)说:

“我现在思索新制度经济学运动的一个答案。

它并没有为传统的经济学问题--资源分配和效用度量--提供一个新的答案,但他回答了一些新问题,为什么制度是这种方式出现而不是其他呢。

它融入了经济史,但却提供了比传统的方法更为尖锐(微观分析)的推理方式。

”那么,这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独特视角呢,是一种什么样的微观分析方法呢。

在新古典框架里,“在瓦尔拉斯(walras)范式中,所有的行动权利被隐含地假定为自由的、简单的、不受限制的,而且拍卖商和监督人的服务都被假定为不花任何费用的。

因此就不存在律师,没有经纪人,没有银行,没有官员,没有企业家,没有警察,而且实际上也没有任何一类组织。

”而新古典大家马歇尔又过于急噪,总是太想把经济学象心理学、生物学那样挤入科学的殿堂,虽然他“完全清楚制度的重要性,但他用长期的与短期的概念、用均衡和不均衡概念回避了许多问题。

”在此以后,人们就在这样的基础上展开了经济学大厦的工程建设,力图从效用理论、局部均衡到一般均衡各个方面将新古典的大厦夯实,使得经济学以一种严谨的形式美展现在世人面前,它自己也急不可待的自我宣称自己是最接近自然科学性质的社会科学,是最成熟的。

然而,这一切在20世纪

5、60年代开始发生变化,奈特早在1924年就已经提出了不确定性概念,西蒙(1953)的有限理性,科斯(1937)、(1960)的交易费用范式和社会成本问题,哈耶克(1937,1945)的关于知识问题的讨论,以及迪克莱特对反垄断的口述传统都对新古典造成了冲击。

正如科斯所批评的那样,经济学不应该只是一堆分析工具,尽管他们也十分重要,更重要的应该是它的研究内容或论题,“我想经济学家应最哦的一件主要工作就是:

研究制度。

”(xx)如此以来,我们就不难看出新制度经济学本身正是在不满新古典日益成为一门抽象的语言而丧失了实际内容方面而兴起的,这个学派既吸收了传统的一些经济分析方法,又有自己的分析范式。

一、制度与价格任何制度的运行都需要成本,价格机制也是制度之一种,它的运行同样如此,但价格机制仍有它显著的优越之处。

任何一个社会,人们都不再是自给自足的,人与人之间既合作又竞争,因为资源相对于人类的需要来说总是不足,所以竞争和稀缺是同义的。

如果没有一定的规则,或称为产权或称为制度,无疑人们是无法走出霍布斯丛林的。

这是一种困境。

我们姑且不在此讨论霍布斯、卢梭以及洛克的思想,因为那显然是属于政治学的范畴,我们只来考虑分析制度的绩效。

讨论绩效,必然要假定人们已经走出了丛林状态。

然而,即便产权确定了,却有着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来表达产权人的需要,竞争的产权规则本身就是千差万别的。

这些方式中,价格机制只是其中的一种。

只不过,它的绩效最高,相对于租金消散所带来的人们的成本来说,是最低的。

我们从这里开始谈起。

租金是对使用资源的一种支付,这种支付就是一定制度安排下我们为满足最终享受收入而必须花费的成本,最早的租金概念专指地租。

xx图当年的概念是只土地使用的价格,它不随人们的需求的改变而改变供给状况,因为供给根本缺乏弹性。

其实,相对于人们的需求而言,几乎只要存在竞争就必然存在这种供给的缺乏弹性。

那么,对这些稀缺资源的分配就必须通过一种机制来完成。

在历史乃至现代,这样的机制都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古代的九品中正制就是对稀缺的政治资源的分配,现在机关里的论资排辈现象等等也是如此。

其实,这和男人凭气力、女人凭容貌来排列本质上讲并无二致。

虽然这些制度在现实生活中一再为人们所行使,但人们的代价有的时候常常会十分高昂,这一代价就是租金的消散。

在这种制度安排下,租金的消散是非常之大的。

这和排队成本一样,只不过它更夸张,都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它只是要达到最后分配的目的,即一个均衡状态而已。

如果石榴姐的心肠没那么软,而是很黑,让二人出价竞争,租金就不会消散,结局也不会这么悲惨。

因此,我们可以说,任何不采用价格或使得价格扭曲的情况,总会有另一种规则来代替它,但是代价会十分高昂。

正如哈耶克(1945)所说:

价格机制是人类的一个伟大发明,也许是所有发明中最伟大的。

可是,我们也必须看到,有些时候人类偏就是选择了非价格的配置规则,正如张五常(1974)所说“租金消散能导致均衡的观点是一种机械演习,不是经济学命题”,我们要解释的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一种制度安排,于是,接下来就引出了年轻的科斯当年的问题。

二、企业的性质与交易成本如果象我们上一节所言,那么价格机制就应该是最佳的,“看不见的手”可以解决一切问题,新古典辛苦了几十年,无非也是想把这一思想更为理论化、系统化,基础更为坚实。

然而,真实世界比理论显然要复杂的多,人类的智慧与相比,也许根本就是跟人类开的一个玩笑。

1930年代,一位大三的学生科斯拿到奖学金从英国来到新大陆,并巧妙的参观了福特的汽司--这是那个时代最伟大的公司之一,于是科斯开始问了他的两个问题:

一、既然“黑板经济学”告诉我们价格体系如此有效,那么为什么现代经济里还有依赖行政命令运行的企业的存在呢。

二、企业的边界在哪里,也就是说企业在市场的大海中在什么样的规模下被确定呢。

1937年科斯在文稿写成四年后终于发表,这就是《企业的性质》一文。

科斯首先表明,其实在新古典经济学家那里并没有对企业问题视而不见,新古典并不比古典经济学更狭隘,但他认为,那些重视及解释都不能回答他提出的问题。

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还有奈特的观点。

奈特利用风险和不确定性来作为工具进行分析,并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企业的产生。

风险是人们可知其概率分布的一种不确定,但是人们可以根据过去推测未来的可能性,而不确定性则意味着人类的无知,因为不确定性表示着人们根本无法预知没有发生过的将来事件,它是崭新的过去从来没有过的。

根据这样的分析工具,奈特认为,在现实世界中总有少数人,他们具有风险偏好的性质,勇于承担责任,勇于拓新,勇于为利润的生成而不懈努力;而绝大部分人是风险规避和中性的,他们愿意交出自己的权利让风险偏好者指挥他们,但条件是偏好者-企业家要确定的保证他们的薪水,于是,公司就在这样的权利划分中成立了。

这是《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一书中的思想。

但科斯不认同,他一方面认为奈特也承认管理者(非企业家)也负有日常管理的责任,这一现象奈特无法解释,奈特的分析无法给管理者以地位;另一方面,科斯认为如果仅仅只是风险偏好不同,那么雇主和雇员之间也完全可以通过契约的方式来以市场完成之。

科斯认为,企业之所以产生是因为市场价格机制的运作并非是无成本的,这个成本就是价格发现的成本,只有这一成本小于企业的组织成本时,人们才会通过市场来完成。

这个成本就是科斯首创,在新制度经济学中大行其道的交易成本,这一概念我们稍后再谈,下面我们还是先来科斯的第二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规模问题,关于这个问题是之后几十年nie乃至主流学者们不断追问的一个问题。

科斯的答案比较家但,这就是那几个著名的圈圈,他说,在一个城镇的消费中心a的外围有产业b、c,如果我们的企业处在外环c处,那么在交易成本边际上高于组织成本时,企业就在环内扩张,这就是规模效应,而这种扩张会带来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会增加管理的难度,以至于大于了市场交易成本,那么企业的边界在横向上就会被确定;而向内环b的扩张也是如此,即与b的市场交易成本与合并后的组织成本相比较,边界也可以通过边际分析确定。

应该说,科斯的这个分析是非常清晰的,因为他借用了交易成本范式,而交易成本则是一个应该加以解释的概念。

许多经济学家不满意科斯的分析也常常是从这个角度来非难的,的确,如果我们不能很好的定义科斯的交易成本概念,这里的分析显然会显得空泛。

后来的对纵向横向一体化的分析几十年间络绎不绝,其中最有名的有威廉姆森的资产专用性分析和套牢问题(hold-up),也有哈特提出的核心资产和剩余控制权概念,由于篇幅所限,我们就不进一步讨论了。

对于这两个问题,我们看到解释交易成本这个概念是多么重要。

但在简单讨论它之前,我们还是有必要略微提一下阿尔钦和德姆塞茨(1972)的观点,就是队生产问题。

阿尔钦和德姆塞茨不认同科斯,认为根本不存在一个企业内的“权威”(authority)的问题,企业内的雇主与雇员和杂货店的老板与顾客之间的关系并无二致,企业之所以出现,全是因为队生产的需要。

完成一件工作,由于分工的原因不可能不合作,而合作通常会面临对努力的计量和监督两个问题。

对于许多工作来说,计量问题几乎无法解决,因为努力程度有的时候很难观察,这需要一个监督人,而且我们还要给这个人以剩余的收入权,使他有动力防止人们的偷懒而不是合谋。

于是,企业家出现了,企业也因之产生。

在他们1972年文章里,他们还讨论了诸种企业的类型,并得出了企业作为市场上的信息搜集场所的结论。

对于这个观点,张五常一直无法认同(xx),他认为他们二人的分析在假设上就是不必要的,偷懒和理性是重复,本着奥卡姆剃刀的原则,张五常认为这一分析全无必要。

这中不用交易成本范式所进行的分析骨子里并没有脱离开,计量和监督问题,本身就是信息成本问题,而信息成本是交易成本的一个重要部分。

他们二人只从生产的角度谈论企业,似乎并不足以解释企业的存在。

我们现在开始讨论交易成本。

老实说,这是一个棘手的问题,极难理清。

罗宾斯说:

“一个定义得以存在的根本原因,通常要从该定义的实际运用中寻找。

”但是,在交易成本的运用中各人的理解也全然不一致。

科斯在他对张五常xx年文章的评论中写道:

“如果在个人之间交换的可能性被引进这种伊甸园,一系列新的活动将不得不接受。

购买者和出售者将彼此寻找:

购买者想知道供应商所能提供的,而供应商想知道购买者想购买的;双方都想知道另一方做生意的价格,对此要进行谈判,签订契约,确定他们观察到的条款是否无误,等等。

市场将会建立起来,专业的代销商和经纪人将出现以助于交易过程。

所有这些活动的成本就是我叫做交易成本的东西。

”在科斯的文章中,他的这个定义是合适的。

但张五常并不这么认为,在他的《中国会走向资本主义吗。

》一书中,他认为交易成本应该是鲁滨逊世界里不存在的一切费用,他更乐于称之为制度成本。

这样以来,在他看来,文革中的背语录,表忠心,跳忠字舞都是交易成本。

这样的定义显然和科斯的定义相去甚远。

威廉姆森则从有限理性和投机出发来论述交易成本的意义,人们由于有限理性,常常难以确切知道未来及他人的决策,因此需要测量成本和签定契约的成本,同时,人们又是会欺诈的,狡猾的,有投机行为,因此还需要监督,这几乎和阿尔钦与德姆塞茨的观点有些类似。

此外还有阿罗“经济系统运行的成本”以及巴泽尔“产权换手的成本”之类的概念,无不是出于自己的运用方便来定义。

第二篇:

教育学发展史上各个时期代表人物、著作及其主要观点教育学发展史上各个时期代表人物、著作及其主要观点

一、萌芽阶段

1、我国

人物著作

乐正克《学记》孔子《论语》墨翟

主要观点

评价

教学相长——“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尊师重道——“当其为师,则弗臣也。

”藏息相辅——“藏焉修焉,息焉游焉。

”课内

与课外、劳与逸相结合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

启发诱导——“道而弗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长善救失——“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也。

”循序渐进——“不陵节而施”。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知之”“温故而知新”注重实用技术——“亲

知”“闻知”和“说

知”

董仲舒《》“道法自然”

“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

重视品德教育——“明朱熹

人伦”

学习方法和读书方法

xx明王夫之

2、西方人物苏格拉

“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

多德昆体良

育》

二、创立阶段人物著作

《新工

经验化教学

具》

首次提出应把“教育学”作培根《论科学

为独立的学科分离出来。

的价值和发展》

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夸美《大教学

“泛智教育”

纽斯论》

父”

卢梭《爱弥自然主义儿童本位的教育观

标志,被称为“教育学之

科学归纳法主要观点

评价

习”三阶段

法的书

学家

《论演说家教学习过程分为“模仿—理论—练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学

“理性说”

早提倡者

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

“产婆术”

著作

主要观点

评价

“致良知”学思结合、知行结合

儿》

《教育漫洛克

话》康德

“白板说”

“绅士教育”

在大学里讲授教育学的第一

人。

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教裴斯《哈林德

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泰洛与葛笃奇德》

“慈爱的儿童之父”。

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

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被称为将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基础;标志着教育学作为规范、独赫尔《普通教教育性教学原则;“四阶段”教学理论立的学科正式诞生,被称为巴特育学》和“五段教学法”;“三中心”论即“科学教育学之父”是传统“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教育的代表

斯宾《教育塞论》《民主主杜威义与教

“教育预备说”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新三中心论即“儿童中心”“活动中

实用主义教育家

心”“经验中心”“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

现代教育的代表人物

育》

“学校即社会”“生活即教育”

陶行《中国教

“社会即学校”

知育改造》

“教学做合一”

三、发展阶段人物

著作

主要观点

评价加里宁

马卡连柯克鲁普斯卡娅

凯洛夫

杨贤江

赞科夫

布鲁纳瓦根舍因

克拉夫斯基

皮亚杰

苏霍姆林斯基

布鲁姆《论共产主义教

育》

《教育诗》集体主义教育思想

《国民教育与民

主制度》

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教育学》

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新教育大纲》

思主义为指导的教育学著作。

发展性教学理论

《教学与发展》高难度、高速度等五条教

学原则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教学过程》

倡导发现教学法

范例教学理论

《教育科学与儿

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童心理学》《给教师的建

议》《把整个心灵献

全面和谐教育理论

“活的教育学”

给孩子》《帕夫雷什中

学》《教育目标分类

掌握学习理论

学》

第三篇:

周其仁新制度经济学周其仁《新制度经济学》课堂笔记

第一章新制度经济学导论

从一支铅笔开始。

铅笔的来历

–铅。

1779年,瑞典化学家谢勒指出,“铅”原来是“石墨”(graphien,希腊字,意思是“书写”),是碳的一种形态

石墨矿主要分布在斯里兰卡、马达加斯加、墨西哥、加拿大安大略、西西伯利亚、美国纽约州和朝鲜

18xx首次偶然合成了石墨,取得专利权。

18xx开始石墨的商业性生产

19xx年后,主要用石油焦生产高纯度石墨-----《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

“铅笔”“石墨”–“前身”数之不尽

《我,铅笔》伦纳德·里德(1958),秋风译

“我的家谱得从一棵树算起,一棵生长在加利福尼亚北部和俄勒冈州的挺拔的雪松。

现在,你可以想象一下,锯子、卡车、绳子,以及无数用于砍伐和把雪松圆木搬运到铁道旁的各种设备。

再想想制造砍伐和运输工具的形形色色的人和数不胜数的技能:

开采矿石,冶炼钢铁,再将其加工成锯子,轴,发动机;要种植大麻,经过复杂的工序将其加工成粗壮的绳子;伐木场要有床铺,有帐篷,要做饭,要消耗各种食物。

哎呀,忘了说了,在伐木工喝的每杯咖啡背后,也有成千上万的人的劳作。

圆木运输:

平板大卡车、铁轨、火车头、整个交通体系;

木材加工厂:

切割、板条上蜡,烘干需要的热量,照明,电力,传动带,电动机,一家工厂所需要的一切设备,甚至工厂里的清洁工,还有天然气与电力公司;。

铅笔制造厂:

石墨:

开采、提炼、加工、包装、运输。

添加黏土:

精炼工艺过程,用到氢氧化铵,添加增湿剂,比如经过磺酸盐处理的油脂,经过一道又一道机器,这些混合物最后源源不断地挤出来,按尺寸切断,晾干,再在

华氏1850度的温度下烘烤数个小时,还要用一种滚热的混合物处理铅笔芯,其中包括

固体石蜡、经过氢化处理的天然脂肪和产自墨西哥的石蜡;

雪松木杆上涂了六层漆:

蓖麻子的种植者和蓖麻油的加工者,油漆调制;。

标签:

炭黑跟树脂加热混合而形成的一张薄膜(制造树脂和炭黑);

金属箍:

开采锌矿石和铜矿石,制作成闪闪发光的薄铜片,加上黑圈(黑镍);。

橡皮头:

硫化油胶(由荷兰东印度群岛出产的菜籽油跟氯化硫进行化学反应制造出),橡胶仅仅起粘合的作用,各种各样的硫化剂和催化剂,上色的颜料则是硫化铬。

“我,铅笔,是种种奇迹的复杂的结合:

树,锌,铜,石墨,等等。

然而,在这些大自然所显现的种种奇迹之外,还有一个更为非凡的奇迹:

人的种种创造精神的聚合——成百上千万微不足道的实际知识,自然地、自发地整合到一起,从而对人的需求和欲望作出反应,在这个过程中,竟然没有任何人来主宰。

”——《我,铅笔》

米尔顿·弗里德曼为《我,铅笔》写的导语

“成千上万的人卷入了生产铅笔的过程中,没有一个是因为自己想要一支铅笔而去干自

己的活儿的,他们中有些人从来没有见过铅笔,也从来不管铅笔是干什么用的。

每个人都把自己的工作仅仅看作是获取自己所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的一种办法,。

每次我们到商店购买一支铅笔,我们都是用我们的一丁点劳务,来换取投入到铅笔生产过程中的成千上万人中的每个人提供的极小量的一些劳务。

“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铅笔在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

没有一个人坐在一个中央办公机构对这成千上万的人发布命令。

也没有军警来执行这些无人发布的命令。

这些人生活在不同的地方,讲着不同的语言,信奉着不同的宗教,甚至可能彼此憎恶,——然而,所有这些差异,并没有妨碍他们合作生产一支铅笔。

这是如何发生的。

思考铅笔

–铅笔的所有相关生产者,大部分互相不认识,也不知道各自产品的最终目的,又没有统一的指挥,怎样就源源不断地制造出铅笔来。

–使用铅笔者对铅笔的知识为什么可以如此之少。

凭借如此之少的知识,花费如此之低的代价,就可以得到铅笔,道理何在。

(“理性的无知”)

–如何协调“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样生产”。

–以上生产秩序的基础是什么。

理论。

猜测可能的答案。

分工、专业化的理论

–分工与生产效率

–分工水平与市场规模

–分工与资本

–分工与国民财富。

价格理论

–协调分工、专业化

–经济人按照自利原则实现“合作”

关于信息和知识的理论※“没有分工,价格理论不重要”——周其仁

理论:

态度上的分歧

第一种态度:

经济解释

–解释可观察的经济现象中包含的问题

–提出理论后

对理论进行逻辑检查(批判竞争的理论)。

提出推测(推测vs预测)。

用经验事实检验理论

第二种态度:

“理性为自然立法”

–依托理性、确立规范;

–设计、指导和改造世界、使之变得更合乎理性原则;。

–回避用经验事实检验理论;

回到铅笔问题

除了市场协调分工,还能不能设计更好的办法产生铅笔。

–市场的波动以及由此带来的“浪费”和痛苦

–理性主义改造方案

中央计划经济能不能生产铅笔。

解释中央“计划”经济——case:

八套30万吨大化肥项目,学过去和猜将来。

一个仿照的体制。

僵硬的分工

–自给自足方案

经济学理论之间难以消除的哲学分歧

市场理论怎样发展。

不断用经验检验理论

–证伪

–修正、补充、扩充

–“范式革命”。

提出新问题、新理论、发现新的事实、发明新的检验方法。

“现有理论解释不了的经济现象”

–“价格协调分工”解释不了“企业”和组织

※斯密就对大企业的组织形式持观望态度

–“边际”理论解释不了“分工发生”

–怎样解释“制度变迁”。

新的聚焦。

“看不见的制度”至关重要经济现象里有制度。

案例(i)–科斯看企业

–迪雷克特辩论“搭配”——迪雷克托本科学历,从来不写文章,不教书,任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

思考“什么是好的学术传统”。

–斯蒂格勒研究管制

–鲍士门验证安全带法规——鲍士门:

强制实行安全带导致大事故下降,小事故上升,给行人的安全带来更大的威胁,佛里德曼评论说:

应该在开车人的胸前绑上一把刀子。

–巴泽尔解释奴隶自我赎买

–张五常分析香港租务管制

–德。

索托观察非西方世界的财产——“合上书本,睁开眼睛。

”——德〃索托《资本的秘密》,王小东(秋风)译。

案例(ii)-毒米事件:

微软案:

股市黑幕:

疯牛病:

非职务发明:

土地承包权„„经济人和理性行为

经济人(economicman)及其理性行为

–“性本善”还是“性本恶”。

–经济人的三个含义。

作为人性假设的经济人

认定“人的本性在生物学上是自私的”

亚当-斯密意义上的“经济人”:

在资源稀缺的约束下,人不得不自利。

(alchian:

生存检验)–利他主义:

把他人福利包含到自己的效用函数之内。

自利有害社会,还是有利于社会。

※“新制度经济学家不关心人理性还是不理性,重点在约束条件。

”——周其仁

制度约束是重点。

“看不见的手”。

亚当。

斯密究竟说了什么。

–自利行为产生不知觉的后果;

–形成自发的秩序;

–社会从其成员的利己中受益。

制度。

作为规则对行为的约束

“价格”从来只是“合约结构”中的一部分

从“解释行为”到“解释制度——行为的约束”

※张五常关于电影票的研究。

※科斯论马(。

新制度经济学。

新制度经济学是一批经济学家思想活动的结果–奈特、哈耶克、科斯、阿尔钦、张五常、巴泽尔、德姆塞茨

关怀的问题:

–真实世界里的行为约束

–协调大规模分工和市场交易活动的基础

–经济行为产生的复杂的互相影响

核心概念:

产权和交易费用

与经济学传统一脉相传

将来的经济学

方法论的教训。

灯塔的故事–事实很重要——科斯提倡的“真实而可操作的假设”。

–不能用现象解释现象归纳、规范、实证

研究真实世界的经济学

–真实世界

–假设和“前提性假设”(好的经济学家之间有分歧)——佛里德曼vs科斯。

–约束条件是难点和重点

–“用非真实的假设、解释并不存在的问题”(。

)——佛里德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