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科学上册 第三章《生命活动的调节》测试题 浙教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846365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41.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科学上册 第三章《生命活动的调节》测试题 浙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八年级科学上册 第三章《生命活动的调节》测试题 浙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八年级科学上册 第三章《生命活动的调节》测试题 浙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八年级科学上册 第三章《生命活动的调节》测试题 浙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八年级科学上册 第三章《生命活动的调节》测试题 浙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八年级科学上册 第三章《生命活动的调节》测试题 浙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八年级科学上册 第三章《生命活动的调节》测试题 浙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八年级科学上册 第三章《生命活动的调节》测试题 浙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八年级科学上册 第三章《生命活动的调节》测试题 浙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八年级科学上册 第三章《生命活动的调节》测试题 浙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八年级科学上册 第三章《生命活动的调节》测试题 浙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八年级科学上册 第三章《生命活动的调节》测试题 浙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八年级科学上册 第三章《生命活动的调节》测试题 浙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八年级科学上册 第三章《生命活动的调节》测试题 浙教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八年级科学上册 第三章《生命活动的调节》测试题 浙教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八年级科学上册 第三章《生命活动的调节》测试题 浙教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八年级科学上册 第三章《生命活动的调节》测试题 浙教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八年级科学上册 第三章《生命活动的调节》测试题 浙教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八年级科学上册 第三章《生命活动的调节》测试题 浙教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科学上册 第三章《生命活动的调节》测试题 浙教版.docx

《八年级科学上册 第三章《生命活动的调节》测试题 浙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科学上册 第三章《生命活动的调节》测试题 浙教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八年级科学上册 第三章《生命活动的调节》测试题 浙教版.docx

八年级科学上册第三章《生命活动的调节》测试题浙教版

第三章生命活动的调节

1、某校自然兴趣小组同学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培育了一批植株,发现其中部分植株出现了根系生长不均匀的现象(如图所示).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大家展开了讨论,众说纷纭.其中,杨红同学认为是由于施肥的不均造成的.她想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这一想法,请你帮助她完成实验设计(方法).

(1)实验的假设是;

(2)她选用的实验材料主要有:

细沙、有机肥、大花盆(2个)、若干幼苗、清水. 请依据实验假设,写出实验设计的简要步骤.(自定步骤,分步书写).

2、下列属于植物的向性运动的是()

A、含羞草在受到触碰刺激后叶片闭合B、凤凰木的叶片在受到光线明暗刺激后张开闭合或闭合

C、郁金香的花温度升高时开放,温度降低时闭合D、向日葵的花盘向着太阳转动

3.某同学进行如下的实验:

将一盆A植物放在暗箱内,而将B植物放在凿了一小洞的暗箱内,如图所示。

几天后发现A植物向上生长,而B植物向小洞处弯曲生长。

这个实验说明了()

A.阳光能促进植物生长 B.植物茎的生长表现出向光性

C.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不需水分D.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不需光线

4、材料一:

1880年,达尔文在研究光照对植物胚芽生长影响时,进行了向光性实验,并认为在单侧光照射下,胚芽的尖端可能会产生某种物质,对胚芽生长会产生影响。

 

材料二:

1928年,温特完成了图甲实验。

证实了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物质,能控制胚芽生长。

 

材料三:

1934年,郭葛等人从一些植物中分离出了生长素。

 

(1)材料一中划线句既是达尔文的实验结论,也可以作为材料二的温特实验探究中的_____环节。

 

(2)图甲的实验中,B组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3)为证明“胚芽弯曲是尖端下部生长不均匀引起的”猜想,小敏设计了如图乙实验,在胚芽尖端下部标上等距横线,用单侧光照射。

当横线左侧间隔____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横线右侧间隔,说明猜想成立。

 

(4)进一步研究发现:

在低浓度范围。

随着生长素浓度增大,促进作用增强;在高浓度范围,随浓度增大,促进作用减弱;超过一定浓度,表现为抑制作用。

把切去尖端的胚芽静置一段时间,将含有不同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块,分别放置在不同的切去尖端的胚芽切面左侧,如图丙。

图丁中,曲线能正确表示胚芽弯曲程度与生长素浓度关系的是____________。

 

1、如图为人体主要内分泌腺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有一家三代中都有身高不足一米的成年男子,但智力都正常,这是由于A分泌的较少引起的.

(2)经检验,某人空腹时血糖值为11mmol/L(正常值为3.6~6.1mmol/L),可能是C____分泌功能异常引起的.目前有效的治疗方法是给患者____(口服或注射)____.

(3)女孩随年龄增长,音调会变的高而尖细,这主要是由于E____起了作用.

(4)图中D为____位于肾的上方,而肾是主要的____器官.

2、如图为人体主要内分泌腺位置示意图,经观察思考,完成下列各题:

(1)写出各内分泌腺的名称:

[1]____,[2]____,[3]____,[4]____,[5]____,[6]____.

(2)青少年正处在生长和发育的时期,必需保证每天充足的睡眠时间.这是因为人体在睡眠状态时分泌的____激素较多,对身体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好处.

(3)根据血液里应该含有的各类激素量以及激素分泌异常导致发生的疾病,选择合适的字母填人表

激素

疾病

1

婴幼儿时期B分泌不足

____

2

婴幼儿时期C分泌不足

____

3

体内A分泌过少

____

4

幼年时期____分泌过多

巨人症

A.胰岛素;B.生长激素;C.甲状腺激素;D.呆小症;E.侏儒症;F.糖尿病.

3、如图为人体血糖含量的调节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请在图中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内容。

(2)正常人体内的血糖含量为毫克/100毫升。

(3)人体血糖含量的稳定性主要依赖于的调节作用,它对保证人体各组织和器官的,保持人体健康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4、下图为人体糖代谢调节相关的示意图。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标号表示的物质或结构分别是:

①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

(2)图中与胰高血糖素有协同作用的激素是__________(填标号)。

图中b表示________(促进或抑制)。

(3)正常人在饥饿开始时,图中激素含量下降的激素是____________。

(4)葡萄糖是人体的主要能源物质,正常人在寒冷环境时,_____________(填标号)的含量会上升,使体内物质的氧化分解加快,产热加快。

如果糖供应不足,就会消耗大量的脂肪和______,从而使人消瘦。

5、下列关于人体内血糖调节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人在饥饿时,胰岛素的分泌会增加

B.胰高血糖素会促进肌肉细胞从血浆中吸收葡萄糖

C.饭后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会减少

D.胰岛素分泌不足时,细胞对葡萄糖的氧化分解仍然正常

6、下图表示了一个健康人饭后血液中葡萄糖的浓度变化,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进食后血糖浓度升高的原因是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和 吸收

B.进食后的2h内,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 

C.2h~3h之间,胰高血糖素的分泌有所增加

D.3.5h时,血糖浓度较高是肌糖原分解为葡萄糖所致

 7、一项全国性的调查显示,很多初中生在晚上10时甚至11时之后才入睡.专家认为学生入睡的最佳时间是在晚上9时到10时之间,并睡足9小时,这有利于学生的生长发育,因为人体在晚上能更多地分泌()

A.胰岛素B.生长激素C.雄性激素D.雌性激素

1、下图是对刺激作出反应的测试实验,被测试者闭上眼抓直尺时,有哪些感觉器官参与整个过程()

A.眼,耳      B.眼,皮肤中的触觉小体C.耳,鼻D.耳,皮肤中的触觉小体

2、如图为神经元结构示意图,下列关于神经元说法错误的是()

A.神经元就是神经细胞B.神经元包括[①]突起和[②]胞体两部分

C.神经元受到刺激后能产生和传导冲动D.神经元是神经系统功能的基本单位

3、下列关于神经系统组成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中枢神经系统是由脑和脊髓组成

B.神经纤维末端的细小分支叫做神经末梢

C.神经集结成束.外面包有膜,就构成了神经纤维

D.各个神经元的突起末端都与多个神经元的突起相连接

4、下列情况属于大脑病变的是()

A.婴、幼儿尿床B.中风的患者出现偏瘫

C.摔伤腰部的病人大小便失禁D.小儿麻痹症患者下肢瘫痪

5、下图为反射弧与缩手反射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

(1)当手不小心受到火的刺激,会发生缩手反射,此反射的神经中枢在                内,该反射类型属于                  反射。

以后见到火就会有意识的躲避,此反射的类型为                  反射。

(2)【2】所示结构的名称是                   ,【A】与【C】共同的结构特点是                 

(3)如果【4】损伤了,重复该实验,人是否有反应和痛觉?

(4)听故事流眼泪属于                   反射,这类反射是                     特有的,必须在                  中枢的参与下才能完成。

6、如图为一位科学家曾经做过的实验,请据图回答问题: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________.

(2)图________表示非条件反射,图________表示条件反射.

(3)图①中的食物是________刺激,图④中的铃声是________刺激.

(4)建立条件反射的重要条件是使之与________多次结合.

(5)如果对图④中的狗只给铃声,不给食物,多次之后,会出现________.

7、阅读材料,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植物人”脑干功能是正常的,昏迷只是由于大脑皮层受到严重损害或处于突然抑制状态,病人可以有自主呼吸和心跳,“植物人”不同于“脑死亡”。

(1)“植物人”小便会失禁,原因是脊髓下部的            ;这一实例说明脊髓具有          __________功能。

(2)神经系统通过________________来控制和调节人体的生理活动,_______________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它可以调节全身各器官的活动。

(3)右图为人的反射弧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假如反射弧丁处受损,对反射活动的影响是             ;当手偶然接触到针尖,手就会立刻缩回来,这种反射方式属于              ;人类神经活动最突出的特征是能够对                                 的刺激建立条件反射。

1、图中几种动物的行为分别是:

(1)是行为,

(2)是行为,(3)是行为;这三种行为都属于动物的行为。

2、下列有关动物行为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动物的行为都是动物的本领B.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

C.鹦鹉学舌是它的行为之一D.大象“吹口琴”是条件反射

3、印度曾经有过“狼孩”的报道:

一只失去幼仔的母狼,疯狂闯入一户主人不在在的农舍,对园里的鸡群大肆捕咬.此时,留在家中的婴儿受到惊吓大声啼哭,于是母狼循着哭声便跃窗进入屋内…闻讯赶回的主人,正看到衔着婴儿的母狼遁进了山林.十余年后,人们终于在山林里发现了被母狼哺育长大的孩子:

一个赤身裸体、不懂人言、只会嚎叫,追随着母狼用四肢爬行,并用牙撕咬生肉为食的“狼孩”.

根据这一报道分析:

(1)母狼哺育婴儿长大的行为,从获得的途径来看属于    行为,从哺育婴儿的现象为看是    行为.母狼的这一行为的产生是受它体内的    所控制的.

(2)“狼孩”虽然是人类的孩子,其表现与一个正常人的表现截然不同,却很像狼的行为.这说明了正常人的行为是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学习和    逐渐建立起来的    行为.

(3)越是高等的动物,其生活过程中    (先天性或后天性)行为越多,越    (简单或复杂),解决问题的能力越    (强、弱),适应各种环境的能力也就越    (强、弱).

(4)动物的这些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是主要受    的调节控制,同时有一些还要受激素的控制,以及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共同产生.

1、恒温动物是指动物的体温()

A.维持在37℃B.不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C.维持在42℃D.在环境温度稳定时,体温基本不变

2、人体个器官产热情况如图所示,据图分析,正常人在运动情况下主要产热器官是(  )

A.脑   B.内脏   C.骨骼肌   D.其他器官

3、下图是人体体温调节的曲线图,请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当环境温度为25℃时,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B.当环境温度从25℃下降到10℃时,从时间t1到时间t2,散热量增加是由于人体体温与环境温度的温差加大造成的

    C.时间t2以后,散热量减少,这是体温调节的结果

    D.时间t3以后,产热量小于散热量

4、下列关于体温调节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体温调节的原理是产热过程和散热过程达到相对平衡

B.体温的恒定依赖于人体的神经-体液调节

C.人体内,有机物分解有热能散失是能源的浪费

D.人体的产热器官主要是肝脏和骨骼肌,散热主要通过皮肤

 5、如图表示某正常成年人在平静状态下手臂皮肤血管内血液在单位时间内的流量变化。

在A时刻,室内温度由15摄氏度快速上升至40摄氏度。

这个温度持续了50分钟,然后在B时刻又迅速下降至15摄氏度并一直持续至C时刻。

(1)在A时刻到B时刻期间,皮肤血管的血液流量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其作用是____

(2)从A到B期间,皮肤还发生了的其他两项变化是____

(3)如果室温在C时刻快速下降至5摄氏度,该曲线将___

 

 

八上第三章生命活动的调节参考答案

1分析:

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解析:

为验证根系生长有向肥性,实验设计的简要步骤:

①将两盆个体相似的同种植物放置在阳光底下,②其中甲盆只在一侧施肥,乙盆均匀施肥,其余条件都一样.③一段时间后观察根系的生长状况如图:

故答案为:

(1)根系生长有向肥性;

(2)①将两盆个体相似的同种植物放置在阳光底下,②其中甲盆只在一侧施肥,乙盆均匀施肥,其余条件都一样.③一段时间后观察根系的生长状况.

2.答案:

D解析:

向性是向单一方向(比如说植物的向光性、向肥性、向水性和根的向地性)而感性的方向具有不确定性。

含羞草受刺激合拢(震动)、凤凰木(明暗)、郁金香(温度)是感性运动,向日葵是向性运动(向光性)。

3.答案:

B

4.分析:

此题一是考查资料分析和识图作答能力;二是考查科学探究的过程,对照实验以及植物的向光性.资料的形式包括文字、图片、数据以及音像资料等.对获得的资料要进行整理和分析,从中寻找答案和探究线索.

解析:

(1)由材料一可知:

达尔文的实验结论:

在单侧光照射下,胚芽的尖端可能会产生某种物质,对胚芽生长会产生影响.由材料二可知:

温特完成了图甲实验.证实了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物质,能控制胚芽生长.达尔文的实验结论是温特实验探究中提出的问题.

(2)图甲实验的目的是研究研究光照对植物胚芽生长影响,所以在设置对照组时,要控制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条件.即除了光照的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应该相同,该实验变量是光照,B组是对照组.

(3)当单侧光照射植物,植物产生的生长素会在植物体内分布不均匀,背光侧生长素分布较多,细胞生长快,从而产生向光性生长.

(4)在低浓度范围.随着生长素浓度增大,促进作用增强;左侧生长素分布较多,细胞生长快,从而产生向右侧生长,曲线向右上升.在高浓度范围,随浓度增大,促进作用减弱;曲线略向左上升,但不能向背光方向生长.由图丙.图丁可知,曲线能正确表示胚芽弯曲程度与生长素浓度关系的是B.

故答案为:

(1)提出猜想;

(2)对照;(3)小于;(4)B.

1答案:

(1)垂体,生长激素

(2)胰岛,注射,胰岛素(3)卵巢(4)肾上腺,排泄

2.答案

(1)垂体,甲状腺,胸腺,肾上腺,胰岛,性腺

(2)生长

(3)E、D、F、B

3、答案:

(1)胰岛素分泌减少

(2)90(3)胰岛素能量供应

4.答案:

(1)①促甲状腺激素     ③胰岛B细胞

(2)⑤   促进

(3)胰岛素

(4)④、⑤     蛋白质

 5.解析:

人在饥饿时,胰岛素的分泌会减少,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会增加,A错误;胰高血糖素会促进肝脏细胞分解肝糖原产生葡萄糖释放到血液中去,以通过血糖浓度,B错误;饭后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会减少,胰岛素的分泌会增加,C正确;胰岛素分泌不足时,细胞对葡萄糖的氧化分解受阻,D错误。

答案C

 6、解析:

进食后血糖升高的原因与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和吸收有关,故A正确;进食后2h内血糖升高会刺激机体产生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故B正确;2h~3h之间,血糖偏低,会引起胰高血糖素增加,C正确;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肌糖原不会分解成血糖,故D错误。

答案D

7、解析:

生长激素是由垂体分泌的,有调节人体生长发育的作用.如果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则生长迟缓,身材矮小,但是智力一般是正常的,这叫侏儒症.学生入睡的最佳时间是在晚上9时到10时之间,并睡足9小时,这有利于学生在晚上能更多地分泌生长激素.故选B答案B

1.答案D

2.解析:

此图是神经细胞的结构图,也叫神经元,是神经系统功能的基本单位.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图示中:

①是树突,②是轴突.神经元的功能是神经元受到刺激后能产生兴奋,并能把兴奋传导到其它的神经元,神经元传导神经冲动是沿一定方向传导的,每个神经元可能有很多树突,但是只有一个轴突,树突将神经冲动传向细胞体,轴突则将冲动从细胞体传出.可见B符合题意.故选B答案B

3.解析:

A、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组成,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叫中枢神经系统;此项说法正确.

B、神经元的突起一般包括一条长而分支少的轴突和数条短而呈树枝状分支的树突,轴突以及套在外面的髓鞘叫神经纤维,神经纤维末端的细小分支叫神经末梢,神经末梢分布在全身各处,此项说法正确.

C、神经元的突起一般包括一条长而分支少的轴突和数条短而呈树枝状分支的树突,轴突以及套在外面的髓鞘叫神经纤维,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包结缔组织膜,构成神经,此项说法错误.

D、经元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神经元的突起一般包括一条长而分支少的轴突和数条短而呈树枝状的树突,轴突以及套在外面的髓鞘叫神经纤维,神经纤维末端的细小分支叫神经末梢,神经末梢分布在全身各处,与多个神经元的突起相连接,神经元的功能是受到刺激后能产生和传导兴奋.此项说法正确.

故选C答案C

4.分析:

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组成,脑位于颅腔内,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三部分,脊髓位于脊柱的椎管内,上端与脑相连,下端与第一腰椎下缘平齐.该题要从大脑的功能方面考虑解答.

解析:

大脑由两个大脑半球组成,大脑半球的表层是灰质,叫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大脑皮层上具有的中枢有:

躯体运动中枢、躯体感觉中枢、语言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等;中风是指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大脑的某一部位由于缺血或出血导致功能丧失,如损伤的是一侧的躯体运动中枢,则会导致身体对侧偏瘫.婴幼儿尿床是由于婴幼儿的大脑没有发育完善,不能控制排尿反射;腰部扭伤的病人大小便失禁是由于脊髓损伤,排尿和排便的神经冲动不能传到大脑,失去了大脑的控制;小儿麻痹症患者是由于脊髓灰质炎病毒损坏了脊髓的运动神经元,使患者下肢瘫痪.故选B答案B

5、答案:

(1)脊髓   非条件   条件

(2)传入神经   都是由神经元的胞体组成

(3)无反应   有痛觉

(4)条件  人类   大脑皮层中的语言(或语言)

6.分析:

此题考查的是对条件射过程建立的理解与认识.图示一只小狗建立听到铃声而分泌唾液的条件反射的过程.

解析:

反射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

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的反射,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是条件反射.

(2)图1是狗吃到食物而分泌唾液,这是狗重来就有的先天性的反射,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参与完成的.所以属于非条件反射.

(3)能引起机体非条件反射的刺激,也叫无条件刺激.如:

狗吃食物时就分泌唾液,食物就是引起唾液分泌的非条件刺激,故①图为非条件刺激.由条件刺激引起的反射称为条件反射.在日常生活中,任何无关刺激只要多次与非条件刺激结合,都可能成为条件刺激而建立条件反射.④图已经建立铃声响狗分泌唾液的条件反射,故铃声由无关刺激变为条件刺激了.

(4)条件反射形成的基本条件是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这个过程称为强化.条件反射建立后,如果只反复给予条件刺激,不再用非条件刺激强化,经过一段时间后,条件反射效应逐渐减弱,甚至消失,这称为条件反射的消退.初建立的条件反射还不巩固,容易消退.为使条件反射巩固下来,就需要不断地强化.

(5)如果在图中④之后,总是只给铃声,不给食物,那么狗对铃声建立的条件反射将会逐渐消退.条件反射建立后,如果只反复给予条件刺激,不再用非条件刺激强化,经过一段时间后,条件反射效应逐渐减弱,甚至消失,这称为条件反射的消退.

故答案为:

(1)反射 

(2)1;4 (3)非条件;条件 (4)非条件刺激 (5)对铃声刺激狗不再分泌唾液

7、分析: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参与反射的神经结构叫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解析:

(1)、排尿的中枢位于脊髓,排尿是简单反射,当膀胱内贮尿量达到一定程度,膀胱内压升高到15厘米水柱以上时,膀胱被动扩张,使膀胱壁的感受器受到刺激而兴奋,冲动沿盆神经传入纤维传到脊髓的排尿反射初级中枢.同时由脊髓再把膀胱充胀的信息上传至大脑皮层的排尿反射高级中枢,并产生尿意.“植物人”小便会失禁,原因是脊髓下部的排尿中枢不能把排尿冲动传导到大脑皮层,失去了大脑的控制.这一实例说明脊髓具有传导功能.

(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它可以调节全身各器官的活动.

(3)、当手偶然接触到针尖,手就会立刻缩回来,此反射是中枢在脊髓,不在大脑皮层,是非条件反射,反射由反射弧来完成,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反射弧必须完整,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如图丁传出神经处受损,其余部分完好,则传出神经不能把兴奋传到效应器,效应器就无法做出反应,不能把手缩回来,但是脊髓的中枢可以把兴奋传导到大脑皮层的痛觉中枢,产生痛觉,感到疼痛.

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人类有特有的语言、文字中枢,那么人类通过语言、文字中枢建立条件反射,动物是不可能建立的,人类神经活动最突出的特征是能够对语言文字的刺激建立条件反射.

故答案为:

(1)排尿中枢失去了大脑的控制;传导

(2)反射;大脑皮层;

(3)对刺激无反应;非条件反射;语言和文字

1答案:

(1)防御;

(2)觅食;(3)繁衍;先天性;

2.解析:

:

动物行为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一出生就有的一种行为方式,是动物的一种本能,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如:

刚出生的婴儿会吃奶等都属于先天性行为,而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环境因素的影响,由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新的行为活动,也称为后天性行为,鹦鹉学舌和大象吹口琴是在后天的学习中获得的行为,属于学习行为。

3、分析:

动物行为根据获得的途径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据此答题.

解析:

动物行为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一出生就有的一种行为方式,是动物的一种本能,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而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环境因素的影响,由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新的行为活动,也称为后天性行为,则是一种学习行为.

(1)动物对后代的哺乳属于先天性行为,是一种繁殖行为,是生来就有的行为,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

(2)“狼孩”的种种表现表明:

后天性行为是指动物出生后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环境因素的影响,由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新的行为活动.

(3)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活动,而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越能适应复杂环境,同样环境越复杂,要学习的行为越多. 

(4)动物的行为都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是适应环境的表现.动物行为直接受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动物越高等,神经系统越发达,动物行为越发达;动物行为还受激素的调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