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5.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848316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2.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精品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精品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精品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精品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精品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5.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精品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5.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精品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5.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精品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5.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精品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5.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精品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5.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精品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5.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精品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5.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精品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5.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精品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5.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精品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5.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精品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5.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精品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5.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5.docx

《精品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5.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品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5.docx

精品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5

龙海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

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座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课内相关知识点(每小题3分,共21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游说(shuì) 不可不语(yǔ) 美姬(jī) 飨士卒(xiǎnɡ)

B.约契(qì)从百余骑(jì)戮力(lù)奔驰(chì)

C.卮酒(zhī)按剑而跽(jì)刀俎(zǔ)参乘(shènɡ)

D.瞋目(chēng)目眦尽裂(zì)彘肩(zhì)樊哙(kuài)

2.(本题3分)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古人按字数的多少把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沁园春·长沙》属于长调。

B.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虽然反映的是现代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但因为采用的是古体诗的形式,因此这类诗歌仍属古典诗歌。

C.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的形象。

这受中国古代诗词的启发,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的愁心。

D.《雨巷》运用了象征的手法。

诗中的“我”“雨巷”“姑娘”并非是对生活的具体写照,而是充满了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

3.(本题3分)下列各句中的“之”字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顷之未发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④因击沛公于坐,杀之⑤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⑥臣请入,与之同命⑦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卻⑧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⑨秦之遇将军,可谓矣⑩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A.①⑨/②⑩/③⑤/④/⑥⑦⑧B.①③/②/④⑤/⑦⑩/⑥⑧⑨

C.①/②/③⑤⑨/④⑥⑩/⑦⑧D.①③/②⑩/⑤⑧/④⑥/⑦⑨

4.(本题3分)与“夫晋,何厌之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

A.取之百金B.大王来何操C.若属皆且为所虏D.使毕使于前

5.(本题3分)下列各句中不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共其乏困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B.秦伯说,与郑人盟   失其所与,不知          距关,毋内诸侯

C.卒起不意 ,尽失其度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要项伯

D.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令将军与臣有郤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6.(本题3分)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穷困:

走投无路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东道主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C.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

D.失其所与,不知与给予的

7.(本题3分)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相同的一组是()

A.①群臣怪之②项伯杀人,臣活之

B.①发尽上指冠②樊於期乃前曰

C.①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②阙秦以利晋

D.①常以身翼蔽沛公②范增数目项王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本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徐志摩的另一面

1897年1月15日,徐志摩出生在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

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是硖石镇首富,对于儿子,徐老先生不仅给他丰厚的物质、无私的爱和呵护,更多的是给他优越的教育条件。

徐志摩上的小学、中学,都是当地最好的学校。

1914年,徐志摩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攻读法律专业。

在北京求学期间,徐志摩最重要的收获是他在父亲的支持下,由内兄张君劢介绍,于1918年夏拜在了梁启超的门下。

带着亲友的厚望,1918年8月14日,徐志摩赴美,进入克拉克大学学习历史,当时他的抱负是未来在中国的政治经济舞台上大显身手,改造中国社会,使之尽快走向民主、独立与富强。

他选修了社会学、心理学、商业管理、19世纪欧洲社会政治学等课程,还参加了国防训练团,和同学一起携手并进,显示了中国留学生的气节。

1919年底,徐志摩来到纽约,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学习政治学。

徐志摩对于社会主义抱有同情的看法,在纽约的这一年,他购买了相关书籍,并撰写了一系列论文和书评,宣传社会主义学说。

他因此被叫作“鲍雪微克”,就是布尔什维克。

值得一提的是,徐志摩是从人道主义出发的,他接受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与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相距甚远。

为了追随罗素,徐志摩于1920年9月去往伦敦,此行的代价是他放弃了即将拿到的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学位。

这是徐志摩的又一次转折,从此,“中国少了一个政治经济学家,多了一个诗人、文人”。

在伦敦,徐志摩喜欢这里频繁的社交活动和自由的民主学术气氛,他和陈西滢、章士钊等留英中国学者混熟了,也结识了傅斯年、赵元任、刘半农等中国留学生,还认识了不少英国的作家、诗人。

这对于徐志摩从事文学创作并加深对文学的认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921年春,徐志摩进入剑桥大学皇家学院学习,从此开始了剑桥生活。

他说:

“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幸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甜蜜的洗礼。

”可以说,康桥的美唤起了徐志摩心中的灵性,让他苏醒。

康桥的一切给了徐志摩新的洗礼——生命的蓬勃、自然的和谐。

在这里,他开始步入文学殿堂,情感的孤独与美景的融合,个性的追求与现实的困顿,使徐志摩在康河的波光潋滟中沉淀了丰富的文学孕思。

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

1922年10月,徐志摩回国。

在他回国之前,已经出现了两个颇具声势的文学社团,一个是1921年年初在北京成立的文学研究会,一个是同年7月在东京成立、很快移师上海的创造社。

这两个文学社团可以说都是由五四运动精神催生的,都有不可抹杀的功绩。

但赓续五四精神、影响广泛的还要数1923年徐志摩首倡成立的新月社。

他是新月派的中坚分子,曾一度出任《新月》的主编。

梁实秋晚年回忆说:

“胡适先生当然是新月的领袖,事实上志摩是新月的灵魂。

领袖要的是德高望重,应者云从。

而灵魂即生命,有他在,不管人多人少,这一轮新月升起落下、落下升起,运转自如;没了他,这轮新月只会落下,不复升起。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1931年11月,徐志摩遇难后,标志着新月派活力的《新月》月刊,虽经叶公超等人艰难支撑,终是气数已尽,不久便寿终正寝。

徐志摩是这么悄悄地来,又这么悄悄地去了。

他虽然不曾带走人间的一片云彩,却把永远的思念留给了中国诗坛。

像徐志摩这样做一个诗人是幸运的,因为他被人们谈论。

徐志摩以他短暂的一生而被人们谈论了这么久(相信今后仍将被谈论下去),而且人们的谈论中毁誉的“反差”是如此之大,这一切就说明了他的价值。

不论是人们要弃置他,或是要历史忘掉他,也许他真的曾被湮没,但他却在人们抹不掉的记忆中顽强地存在着。

(摘编自韩石山《揭秘徐志摩的另一面》、孙晓娅《读懂徐志摩》等,有改动)

相关链接

①我觉得在他所有努力过的文学体裁里,他最高的成就是在他的散文方面。

(梁实秋《谈徐志摩的散文》)

②徐志摩是一位说不清楚的复杂的人。

他的思想驳杂这一事实,长期受到了忽视。

一些评论家论及他的艺术,往往以漫不经心的方式进行概括,判之以“唯美”“为艺术而艺术”一类结论;论及他的思想倾向,则更为粗暴,大概总是“反动、消极、感伤”一类。

在徐志摩那里,由于视野的开阔,培养了一个世界性的文化性格。

(谢冕《云游》)

8.(本题3分)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徐申如先生具有长远的教育眼光,徐志摩能成为现代中国著名的诗人,与他的教育和支持是分不开的。

B.徐志摩在国外结交中西方贤达名流,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游学于西方名校,涉猎广泛,在多个领域均有建树。

C.徐志摩对社会主义学说抱有同情,他购买相关书籍、撰写论文和书评、获称“鲍雪微克”等都是很有力的证据。

D.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是20世纪20年代初国内很有影响的文学社团,但就文学创作的实绩而言,二者远远不如新月社。

9.(本题3分)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志摩进入克拉克大学学习历史,立志在中国的政治经济舞台上大显身手,这是他人生中的一次最重要的转折。

B.在康桥的学习经历,对徐志摩而言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创作灵感是康桥唤醒的,这一时期是他的文学观和美学观形成的重要阶段。

C.徐志摩是一位具有世界性文化性格的著名诗人,同时也是著名的散文家,其散文创作获得同时代名家梁实秋的高度评价。

D.徐志摩的思想性格复杂多变,对这样一位文化名人不应该只是简单地肯定或否定,而应站在历史的高度作出全面评价。

10.(本题6分)徐志摩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本题27分)

阅读以下片段,完成下列各题。

史记项羽本纪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

初起时,年二十四。

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项梁怒之。

籍曰:

“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项梁尝有栎阳逮【注】,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

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

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

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

籍曰:

“彼可取而代之也。

”梁掩其口,曰:

“毋妄言,族矣!

”梁以此奇籍。

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起大泽中。

其九月,会稽守通谓梁曰:

“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

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

”是时桓楚亡在泽中。

梁曰:

“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

”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

梁复入,与守坐,曰:

“请召籍,使受命召桓楚。

”守曰:

“诺。

”梁召籍入。

须臾,梁眴籍曰:

“可行矣!

”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

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

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

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

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

使人收下县,得精兵八千人。

梁部署吴中豪杰为校尉、侯、司马。

有一人不得用,自言于梁。

梁曰:

“前时某丧,使公主某事,不能办,以此不任用公。

”众乃皆伏。

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

【注】栎阳逮:

因案件牵连被栎阳县捕去。

1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略:

大致

B.以故,事得已故:

缘故

C.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阴:

暗中

D.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将:

将领

12.下列各组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封于项长于臣

B.梁以此奇籍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

C.独籍知之耳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D.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13.下列语句全部表现项羽有大志、有勇力的一组是()

①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②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③籍曰:

“彼可取而代之也。

④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⑤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⑥籍所击杀数十百人

A.①②⑤⑥B.②③⑤⑥

C.①③④⑥D.②③④⑤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籍小的时候,学写字、学武艺都没学成,学兵法也浅尝辄止,半途而废。

B.秦始皇巡游会稽时,项籍竟然敢说将来可以取代他,可见项籍少怀壮志,抱负不凡,所以项梁认为他不寻常。

C.项籍年轻时虽然对读书识字没多大兴趣,但他身材高大,才能、勇气、胆识超出常人,周围的人都怕他。

D.陈涉起义后,项籍立即带领项梁起事,砍下郡守的头,杀掉上百个郡府的侍从、护卫,收取属县的壮丁,用兵力降服了地方。

15.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译文:

(2)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译文:

(3)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译文:

四、名篇名句默写

16.(本题7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中,通过环境描写来渲染气氛,表现荆轲慷慨赴难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3).《再别康桥》写诗人离去的时候很低调,静谧,离开也不带走任何东西,除了回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五、诗歌鉴赏

(本题11分)阅读下面的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易水

[唐]胡曾

一旦秦皇马角生①,燕丹归北送荆卿。

行人欲识无穷恨,听取东流易水声。

【注】①《燕丹子》载:

“燕太子丹质于秦,秦王遇之无礼,不得意,欲求归,秦王不听。

谬言曰:

‘令乌白头、马生角乃可许耳。

’丹仰天叹,乌即白头,马生角。

秦王不得已而遣之。

渡易水

[明]陈子龙①

并刀②昨夜匣中鸣③,燕赵悲歌最不平。

易水潺湲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

【注】①陈子龙:

明末抗清义士。

②并刀:

一种锋利的刀。

③匣中鸣:

相传楚国剑工铸成的干将、莫邪雌雄双剑,将要杀敌饮血时常作匣中鸣。

17.(本题5分)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易水》前两句从咏史写起,用高度概括的语言,交代易水送别的背景。

B.《易水》后两句回到现实,以行人的口吻说“东流易水声”中包含“无穷恨”。

C.《渡易水》前两句运用典故,借名刀在匣子里发出鸣响,抒发不平之气。

D.《渡易水》后两句写易水美景,以议论作结,强烈表达了英雄失路的悲愤之情。

E.两首诗都写到“易水”的景物,胡诗是静态写景,陈诗是在船上动态观察。

18.(本题6分)这两首诗分别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六、语言表达(12分)

19.下列各句中划横线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比赛过后,教练希望大家重整旗鼓,继续以高昂的士气、振奋的精神、最佳的竞技状态,在下一届赛事中再创佳绩。

②今年,公司加大公益广告创新力度,制作出一批画面清晰、意味深长的精品,有效发挥了公益广告引领社会风尚的积极作用。

③世界各国正大力研制实用的智能机器人,技术不断升级,创新产品层出不穷,未来有望在多领域、多行业发挥更大的作用。

④赵老师学的是冷门专业,当年毕业时,不少同学离开了该领域,而他守正不阿,坚持致力于该专业的教研工作,最后硕果累累。

⑤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给古丝绸之路的沿线城市带来了活力,很多城市对未来踌躇满志,跃跃欲试。

⑥目前,快递业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行业,快递服务虽不能说万无一失,但的确为百姓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A.①③⑥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

20.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我们曾说,中学生初学文言文时  ①  不要依赖译文。

  ②  并不是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绝对不去参看译文。

其实,  ③  肯动脑筋,   ④  不盲目机械地看待译文,   ⑤  ,只要译文不是太差,看着译文也无妨。

有时候把译文跟注释对照起来揣摩学习,  ⑥  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法。

 

A

/

如果

而且

那么

B

最好

当然

一旦

/

而且

C

一定

如果

并且

因此

/

D

尽量

/

因为

进而

所以

2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为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从现在起到年底,国家大剧院宣布承办31场精心策划的演出。

B.根据国宝统计局发布的数据,4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出现自去年12月以来的最大的涨幅,但仍低于相关机构的预测。

C.这部小说中的“边缘人”是一个玩世不恭、富有破坏性却真实坦白的群体,人们面对这类形象时会引起常常的思索。

D.为进一步保障百姓餐桌安全,国家对施行已超过5年的《食品安全法》作了修订,因加大了惩处力度而被冠以“史上最严”的称号。

22.根据下面语言材料,运用对偶知识对出下联。

(3分)

春天,湖水涨满,湖天一色,船行湖中,如行天上;

秋日,山色斑斓,山景如画,人游山中,如行画中。

上联是:

春水船如天上坐;下联:

七、作文

23.(本题60分)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家是一本书,有读不完的故事;家是一座舞台,上演喜剧也上演悲剧;家是一个蜜糖罐,有尝不尽的甜美与幸福;家是一个牢笼,有被关闭的苦恼与叛逆的冲动……

请你以“家”为话题,结合自己的家庭情况和经历感受,自拟标题,完成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要求中心明确,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1.C

【详解】

试题分析:

题干要求选出“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汉字的读音,考生应结合字形和字义进行辨析。

A项,“不可不语”的“语”应读yù;“语”读yù的时候意思是“告诉”,而“不可不语”意思是“不可以不告诉他”。

B项,“奔驰”的“驰”应读chí。

D项,“瞋目”的“瞋”应读chēn,意思是瞪大眼睛表示愤怒。

2.B

【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

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B项,“因此这类诗歌仍属古典诗歌”错误,应该是属于现代诗歌。

故选B。

3.C

【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对于文言虚词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

解答此题时,需要逐项分析。

①,助词,不译。

②动词,到。

③⑤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④⑥⑩,代词,分别代指他、项羽、他。

⑦⑧,助词,的。

故选C。

4.B

【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

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等。

例句,“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A项,“之百金”,状语后置句;B项,“何操”,宾语前置句;C项,“为……所”,被动句;D项,“于前”,状语后置句。

故选B。

5.C

【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对通假字的考查一般都不会离开课内所学内容。

做题时,首先要认真阅读选文,特别是课外文言文,要根据试卷所提供的注释把选文读懂。

然后再仔细审视被考查的通假字所在的语境,调动知识储备,根据上下文文意,推敲其意义。

A项,“共”通“供”,“倍”通“背”,“有”通“又”;B项,“说”通“悦”,“知”通“智”,“内”通“纳”;C项,“卒”通“猝”,“要”通“邀”;D项,“反”通“返”,“郤”通“隙”,“振”通“震”。

故选C。

【点睛】

因为对通假字的考查一般都不会离开课内所学内容。

做题时,首先要认真阅读选文,特别是课外文言文,要根据试卷所提供的注释把选文读懂。

然后再仔细审视被考查的通假字所在的语境,调动知识储备,根据上下文文意,推敲其意义。

6.D

【详解】

试题分析:

题干要求选出“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这是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

考生应结合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分析。

D项,“失其所与”,“与”如解释为“给予的”,则与语境不合,从文中来看,文中说“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这段话意思是“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句中的“与”意思是“结交,交附”。

7.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判断文言文实词中词用活用词活用类型能力。

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相同的一组”,A项,①怪: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

②活: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活。

B项,①上:

名词作状语,向上。

②前:

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C项,①从:

动词使动用法,使……跟从。

②阙:

动词使动用法,使……受侵损。

D项,①翼:

名词作状语,像鸟翅膀一样。

②目:

名词作动词,示意,向……眼色。

故选C。

8.D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传主精神品质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

解答这类体的方法是:

解读标题,确定文体,找出传主,联系现实思考传主的人生及经历;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把握传主精神品质,概括作者观点态度评价;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总结文章手法技巧;将选项与原文对照,一一排除得出答案。

D、“就创作实绩而言,二者远远不如新月社”于文无据。

故选D

9.A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

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

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A.“最重要的转折”依据不足。

原文只是说“1918年8月14日,徐志摩赴美,进入克拉克大学学习历史,当时他的抱负是未来在中国的政治经济舞台上大显身手,改造中国社会,使之尽快走向民主、独立与富强”。

10.①优越的教育条件和良好的教育环境。

求学于名校,受教于名师,结交名流贤达,是徐志摩学有所成的重要原因。

②具有远大的抱负。

改造中国社会,使中国走向民主、独立与富强的宏愿,是徐志摩研究和传播社会主义学说、投身社会活动的内在动力。

③海纳百川的学术素养。

法律、历史、政治、经济等领域的专业训练,再加上努力好学,勤奋热情,使他具有与众不同的视野与眼光。

④身体力行的社会实践。

创办新月社,出任《新月》杂志的主编,使五四精神得以赓续,也使新月社产生了广泛影响。

试题分析:

题干问的是“徐志摩取得成功”的原因。

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对传主形象的把握以及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

可以从客观和主观方面来答题。

客观方面包括家庭和社会的环境,以及他人的影响;主观方面包括个人的兴趣爱好、志向抱负、付出努力等。

从本文来看,徐志摩的家庭条件很优越,“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是硖石镇首富”,所受到的教育也很优越,“对于儿子,徐老先生不仅给他丰厚的物质、无私的爱和呵护,更多的是给他优越的教育条件。

徐志摩上的小学、中学,都是当地最好的学校”,上的是名校,求教的是名师,结交的是名流,这些都属于客观方面的助益;主观方面,徐志摩有远大的抱负,“当时他的抱负是未来在中国的政治经济舞台上大显身手,改造中国社会,使之尽快走向民主、独立与富强”;学习内容很多,“他选修了社会学、心理学、商业管理、19世纪欧洲社会政治学等课程,还参加了国防训练团”,等等。

从这些方面概括。

点睛:

传主成功的原因是常考题型,一般从内外因或主客观方面答题。

内因包括:

个人的努力、兴趣、美好品质等;外因包括:

他人的帮助、时代机遇、前辈指导等。

正面的人物形象一般具有如下特点:

有眼光,具有远见卓识、前瞻性;有责任,恪尽职守;战争时期都爱国,心怀祖国,情系民生;理想现实两不误,有理想有追求,并有行动,脚踏实地,为之努力,敢创新,静守心灵有态度,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等。

11.【答案】D

【解析】将:

动词,统领军队。

12.【答案】B

【解析】两个“以”都是介词,因为。

A项,第一个“于”,在;第二个“于”,比。

C项,第一个“之”是代词,代“桓楚在何处”这件事;第二个“之”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D项。

第一个“乃”是“于是、就”的意思;第二个“乃”是“却、竟然”的意思。

13.【答案】B

【解析】①是写项羽缺乏坚持的精神;④是太守说的话。

14.【答案】D

【解析】D项“项籍立即带领项梁起事”错误,应为项梁带领项籍,也不是立即起事。

15.

【答案】

(1)项梁的父亲是楚国的将领项燕,就是被秦将王翦所杀的那个人。

(2)即使是吴中当地的年轻人,也都很畏惧他。

(3)我听说,做事情占先一步就能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