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爱国的故事.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849460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8.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爱国的故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关于爱国的故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关于爱国的故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关于爱国的故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关于爱国的故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关于爱国的故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关于爱国的故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关于爱国的故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关于爱国的故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关于爱国的故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关于爱国的故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爱国的故事.docx

《关于爱国的故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爱国的故事.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关于爱国的故事.docx

关于爱国的故事

关于爱国的故事

  【篇一:

三国名将赵子龙】

  赵子龙,三国时代刘备部下大将军。

在进取四川之时,奉命攻打桂阳城,守将赵范战败,献城投降,赵范仰慕赵子龙英勇超群,又是同宗,要求结拜为兄弟。

结义当日,赵范备酒席庆贺,酒至半醉,忽然一位美如天仙的少妇,为赵子龙斟酒,赵子龙问她是何人?

赵范答道:

『她是家嫂樊氏,家兄刚去世不久,又没有儿子,常劝她改嫁,但是至今未有合她心意之人。

而且声言,必须如将军这般相貌堂堂,名震四海的人,才愿意下嫁。

今天适逢将军,真是天缘巧合,若是将军不嫌弃,家嫂愿意终生奉侍将军。

  赵子龙听了大声严厉斥责赵范说:

“你我既然已经结义为兄弟,你嫂即是我嫂,怎么可以如此乱伦,不仁不义……。

”赵范被赵子龙严词义正一番话,说得羞愧无地自容,赵子龙愤愤离席而去,其凛凛正气,备受世人敬佩。

  赵子龙助刘备攻取四川,屡建奇功,建立蜀国后,被封为五虎将之一,英名盖世。

  后人作诗赞赵云:

虽非认义哥哥,也仿着关公秉烛。

不学多情叔叔,羞杀他曹植占甄。

  【篇二:

林则徐】

  清朝的后期,西方的英、法、美等国的殖民主义者和投机商人,纷纷向中国走私毒品鸦片他们的目的,一是掠夺中国的财富;二是用毒品残害中国人的身体,便於他们侵略。

当时,很多正直的官员看透了英国人的险恶目的,坚决主张查禁鸦片。

林则徐的态度最坚决。

他说:

再不禁烟,中国就不会有白银当军饷,就不会有强壮的士兵抵抗侵略了。

为了国家的尊严,必须禁烟。

皇帝就让他去广州查禁鸦片。

林则徐到了广州,命令外国商人把全部鸦片缴出来并保证不再私运鸦片到中国来,否则给予严惩。

有些外国商人照办了,可英国商人不肯缴,英国政府的代表义律还策划阴谋,企图顽抗。

林则徐当机立断,坚决行使主权,中断与英方的贸易并不再供应食物和水。

英国人没办法,只好缴出了鸦片。

1839年6月3日这一天,林则徐亲自到虎门海滩,主持销毁害人的毒品鸦片。

他以无比的勇气和决心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

  【篇三:

徐特立】

  徐特立出生在1877年。

青年时期,他就酷爱读书,认为读书可以“明人生之理,明社会之理”。

18岁时,为了谋生,他在做医生还是当塾师之间选择了后者,从此开始了“一生都教书”的道路。

然而,他白天教学生读书,晚上自己还要去拜先生学本领,因为“自己明理了”,才能“把所明之理教给学生”。

  徐特立读书时很讲究方法,积累了一套自学经验。

20岁的时候,他准备读八股文,参加那时候的科举考试。

有一次,他步行80里路,跑到长沙城里,拜访有名的陈云峰先生,想请陈举人看看自己的八股习作写得怎样。

老举人看过他的八股文,下了一个评语:

尚有“一隙之明”。

接着问他:

为什么不读书,而要读八股?

陈举人耐心地告诉徐特立:

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八股文形式死板,是束缚人们思想、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半年之后,徐特立又去拜访陈云峰,陈举人这次送给他一把扇子,并在扇面上题写了一段话:

“读书贵有师,尤贵有书。

乡村无师又无书,但书即师耳。

张之洞《书目答问》即买书之门径,《輶轩语》即读书门径,得此二书,终生受用不尽。

”徐特立非常高兴,马上跑到书铺买了《书目答问》和《輶轩语》带回家,当做自学指南。

以后,他再也不做八股文了,而把“读书贵有师,尤贵有书”牢记在心。

后来回忆往事时,徐特立很有感触地说:

“我一生知道读书的方法,就得益于那位举人先生。

  读古书很费时间和精力,徐特立从不贪多,他遵循着两条原则:

一是“定量”,一是“有恒”。

比如《说文解字》中部首有540字,他每天只读两个,计划一年读完。

他认为光贪多,不能理解和记忆,读了等于不读。

他在教中学生的时候,也是这本书,要求学生每天课余记一字,两年学完,有些学生偏要星期六同时学6个字,结果,到默写的时候,多半人都写不出来。

他说这就是“不按一定分量、不能保持经常学习的害处”。

  “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徐特立的一句名言。

在湖南一师教书的时候,他发现一般学生都存在这样一个问题:

阅读时贪多求快,不求甚解。

他就把自己长期刻苦自学得到的经验介绍给大家。

他认为,不怕书看得少,只怕囫囵吞枣不消化。

他教育学生,读书要注意消化,要学会思考并评定所读的书的价值。

他教给学生,读的时候,要标记书中的要点,要在书眉上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和意见,还要摘抄自己认为精彩的地方。

这样读书,读一句算一句,读一本算一本。

那时,他的学生中实行这种方法最坚决、最有成绩的是毛泽东。

他几年中就写了几网篮的读书札记,文学和思想修养水平提高很快。

  徐特立读《联共党史》的时候,开始书店只出了上册,他就买了一本阅读。

后来听说有了苏联版本的上下册,他就借了下册抄读,因为是节抄,就要做详细分析后再抄,结果,他对于《联共党史》下册的了解比上册深刻。

于是,他再回来把上册节抄一次。

由此,他又得出了一个结论:

买书不如借书,读书不如抄书,全抄不如摘抄。

  1919年,43岁的徐特立已经是一位在湖南省颇有声望的教育家了。

但是,当他得知蔡元培、李石曾等教育家发起了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时,又积极地加入了这个行列。

许多人表示惊讶,但是徐特立是慎重考虑后才决定的。

勤工俭学的宗旨是“勤于工作,俭以求学,以增进劳动者之知识”,徐特立很赞赏这个宗旨,他说:

“我今年43岁,不觉就到44、45,一混60岁就来了。

到了60岁,还同43岁时一样无学问,这17年,岂不枉过了日子?

这17年做的事情,岂不全无进步了?

到了60岁时后悔,那更迟了,何不就从今日学起呢?

”于是,他放下教师的架子,以一名普通的老年学生的姿态,和青年们一起奔赴法国,去学新知识、新本领了。

  【篇四:

刘罗锅智告贪官】

  一天傍晚,乾隆皇帝来到午门散步。

抬头一望,只见午门至正阳门那段御道由于年久失修,不少处已磨损得坑坑洼洼,觉得有失皇家体面,非整修一下不可。

于是他便令和坤承办此事,让他造出预算,限两月之内竣工。

和坤得皇上宠信,但贪婪成性,是个雁过拔毛的角色。

他奉旨之后非常高兴,觉得又得了个发财的良机。

  三天后早朝时,和坤就带本奏道:

“皇上,这段御道确实有碍观瞻,必须全部换新。

由于所需石料要从数百里外的房山采办,石匠精雕细刻,故而工程浩大,即使从紧开支,至少也需白银十万两。

”乾隆皇帝二话没说,立即照准。

  此后,御道旁立即搭起了不少工棚,并将御道两旁用草苫遮住,数百匠人叮叮当当地日夜干了起来。

结果,不足一月,御道就提前峻工了。

  乾隆皇帝在和坤陪同下一看,果然见御道平坦,焕然一新,不由龙心大喜,连声赞好。

  次日早朝时,乾隆皇帝就当众宣旨:

“和爱卿这次主修御道,夜以继日,既快又好,提前一月完工,劳苦功高,朕赏你白银一万两,再升官一等。

  和坤得意洋洋,名利双收,连忙谢恩。

  谁知过了没几天,此事的底细被刘墉无意中发现了:

原来和坤根本没有去房山采办石料,只是将原来的石块撬起来,令石匠在反面雕刻了一下,把下面的路基平整后,一铺上便跟新的一样。

因此,工期缩短,成本又省,总共只花了一万两银子。

  刘墉便决心将它揭露出来,让和坤当众出丑。

  第二天上早朝时,刘墉待大家进太和殿后,飞快地将身上的朝服脱下,反过来套上,然后悄悄跟了进去。

  乾隆皇帝端坐在九龙椅上,居高临下,抬头一看,忽见群臣后面站着个衣着与众不同的人,觉得奇怪,再细一看,却是协办大学士刘墉。

心想:

他向来十分注重仪表,办事小心谨慎。

今天怎么昏头昏脑地将朝服也穿反了,这是怎么一回事?

  这一细节很快被向来看着皇上眼色行事的和坤发现了。

因当时明文规定:

上朝时如果朝服不正,要判罪的。

他心想:

刘罗锅,这下你有好果子吃了。

便故意幸灾乐祸地说:

“刘大人,你今天怎么啦?

和坤这么一咋呼,群臣见了都为刘墉捏了一把冷汗。

  奇怪的是,那刘墉却低着头置若罔闻。

  要是换个大臣,乾隆皇帝早就发火降罪了,但念及刘墉一向忠心耿耿,便改用责备的语气问:

“刘爱卿,你怎么将朝服穿反了,快出去穿好了再来见朕。

”刘墉这才恍然大悟地出去,穿好了又进来,跪地奏道:

“启奏皇上,微臣今日将朝服反穿了,确实不该,请皇上恕罪。

不过,朝服穿反显而易见,可如今有人将御道仅仅翻了个面,再略加修饰,就侵吞公款,大肆渔利,虽发生在大家的鼻子底下,恐怕就不易察觉了吧?

  刘墉话音一落,刚才正趾高气扬的和坤,顿时像矮了一截,脸色大变。

  “什么?

你说这御道是翻个面铺的。

”乾隆皇帝一听,连忙追问,“刘爱卿,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快细细奏来。

  刘墉大步向前,伏地奏道:

“万岁,此事为臣偶然听说,并已去现场查勘。

不过,还是请皇上先问和大人为妙。

  乾隆皇帝暗吃一惊,便问和坤:

“你还不实说?

  和坤见东窗事发,再也无法隐瞒,忙跪倒在地,说:

“为臣该死,确实未去房山采石,只是将原有的石块翻转过来雕刻了一下,重新铺上。

  乾隆皇帝顿时怒形于色:

“你好大的胆,那么你总共花了多少银子?

  “一万两。

  “那其余的九万两呢?

  “这——”和坤光是拚命叩头,再也答不出话来。

刘墉奏道:

“皇上,这还用问,其余的早落入了和大人的腰包。

嘿,想不到这么一项小工程,和大人竟能变出大戏法。

望皇上明断。

”直到这时,群臣才知道刘墉反穿朝服的用意。

乾隆皇帝早已怒气满胸,可和坤与自己情投意合,凡事又离不开他,只得高高举起,又轻轻放下:

“大胆和坤,竟敢欺君罔上。

朕命你速将贪污和赏赐给你的银两退回国库,并免去你的官职一级。

而这段御道须按你原来方案重新建造,所需银两则罚你出。

下不为例,否则严惩不贷。

  和坤只得自认倒霉,表示认罚,并连连谢罪。

纪晓岚奏道:

“皇上,刘大人参奏有功,理该有赏。

  乾隆皇帝朝刘墉笑道:

“好,朕赏刘爱卿朝服三件。

不过,下次你切勿将它再穿反了。

  刘墉忙道:

“谢主隆恩。

如今御道之案已正,为臣岂会再将朝服反穿!

  【篇五:

传说中的双枪女英雄】

  她努力镇静自己,思考怎样更好地对付敌人。

她看看云梯上的敌人还只爬了一半,上半截梯子还是空的,心想,如果等敌人爬满了梯子再动手,不是可以一次消灭更多的敌人吗?

她决定再等一等。

站在旁边的贺敏学大概明白了她的意思,向她点了点头,表示赞成她的做法。

这更增加了贺子珍的信心。

她紧握着枪,在城墙后面严密地监视敌人。

  敌人乱喊着,继续往上爬。

眼看着他们罪恶的爪子快要爬到城楼顶了,贺子珍猛地喊了一声:

“打!

”赤卫队员们马上跳起来,有的使劲往外掀云梯,有的举起梭镖直刺刚冒出城墙垛的敌人的脑袋。

有几架云梯比较短,离城墙还有一段距离,队员们就搬起石头往下砸,只听得城外一片鬼哭狼嚎声。

一架架云梯翻倒了。

梯上的敌人被抛在半空中,然后重重地摔到地下,许多人当场摔死,不死的也跌成重伤。

敌人第一次攻城失败了。

  敌人接着又组织了第二次进攻。

他们把云梯重新驾起来,一面向城上打枪掩护,一面向上爬。

贺子珍看到离她最近的一架云梯下,站着一个指挥官模样的敌人,手里拿着枪,正逼着敌军往梯上爬。

她举起枪。

对着这家伙的脑袋开了一枪,敌军官应声倒下了。

敌军看到他们的一个头目被打死,一阵慌乱,有人连忙从梯子上退了下来。

  正在这时,另一个敌军的小头目跑过来,重新逼迫敌兵往上爬。

贺子珍愤怒地举枪瞄准,一扣扳机,这个敌人又倒下了。

  当赤卫队员第二次把云梯掀倒时,南乡的农民自卫军点起了土炮,朝敌人密集的地方放。

儿童团员也点响了空铁桶里的鞭炮。

噼噼啪啪的鞭炮声震耳欲聋,更增添了土炮的声威。

一时间,敌人弄不清赤卫队使的是什么武器,阵脚一下子乱了。

他们攻城不下,忽然又听到营地方向传来激烈的枪声,猜出是老窝遭到袭击,于是无心再战,赶忙下令分东西两路撤退。

  贺子珍一看敌人要溜,立即命令赤卫队员打开城门,冲出城去,踏着敌人丢得满地的死尸,追击敌人。

队员们的梭镖全派上了用场,向逃跑的敌人背后猛扎过去。

有的队员同敌人展开了肉搏战,给了敌人很大的杀伤。

  溃逃的敌人在半路上又遇到了埋伏的自卫队,被打得溃不成军,丢盔卸甲,狼狈逃窜。

  这次战斗,共消灭100多名敌人,缴获了一百多枝枪。

  战斗结束后,贺子珍两枪撂倒两个敌人的事迹传开了,而且越传越神,有人说她是“神枪手”、“百发百中”,还有人说她是“双枪女将”。

直到五十多年后的今天,永新还流传着不少有关她的种种传说。

  【篇六:

共和国骑兵的骄傲】

  马春雨,我军骑兵部队的一位功勋卓着的战斗英雄。

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他手中的战刀在阳光下和征尘里挥动,划出道道耀眼的弧形白光……

  击毙土匪“二柜”

  1945年12月参加东北民主联军的马春雨,半年后已经是一名战斗经验丰富的骑兵班长了。

  1946年7月的一天,正在围场县白查地区剿匪的马春雨,从一个行色慌乱的小伙子那里得知,土匪“二柜”(土匪二号头子)带了一伙人躲藏在附近的大陶沟。

  这伙土匪很狡猾,把岗哨派在了南山的树丛里。

马春雨只身摸到离土匪哨兵20来米的开阔地,想开枪,可前面有障碍物挡着。

急中生智的他大喊一声:

“来人啦!

”懵懵懂懂的敌哨兵掉头奔过来问:

“人在哪?

  马春雨抬手一枪,把他“报销”了。

  听到枪声,土匪们纷纷冲出屋子上马。

有个土匪刚上马,马春雨一枪就打了他个“倒栽葱”;另一个土匪骑上马刚跑出大门,又被马春雨打下马来……土匪落荒而逃,马春雨和全班战士继续猛击敌人,又有几个土匪落马。

  经老百姓辨认,“二柜”在战斗中被击毙。

  力挽狂澜立奇功

  一次,马春雨所在的二连奉命到白查山区剿匪,当晚住在靠近山边沟口的一个村庄,村庄周围是长满青草绿树的山岭。

  宿营的第三天早上,马春雨从马棚牵出“雪里站”——他行军途中捡到的宝马,正在备鞍子……突然,东南山上有五六十个敌人居高临下,一齐向村里开火,火力非常密集。

  一时间,全连都被封锁在屋里。

  村庄到东南山之间,是800米开阔地。

马春雨乘敌人火力间隙跳上战马,冲向东南山。

土匪还没弄清是怎么回事,马春雨已经冲上山来。

  土匪慌忙向马春雨射击。

马春雨躬身贴紧马背,土匪们没打着他。

  没等土匪们再打枪,马春雨已冲到他们面前,举起驳壳枪,一枪一个,连续击毙了3个匪徒。

这时,连长带领官兵也冲杀过来,乘势掩杀,夺取了胜利。

  狭路相逢勇者胜

  1947年10月底,我军在义县西阁家屯包围了一大股敌人,马春雨所在的部队奉命插到敌后阻击。

  敌人从义县城里出来的1000多名步兵和骑兵,攻占了一连防守的山头。

  团长命令二连反击敌人,夺回山头。

已经担任副排长的马春雨两腿用力一夹“雪里站”,带着3名战士冲在最前面。

  正面敌人约有一个连,七八挺机枪一齐扫射,六○炮弹就在马前马后炸响。

马春雨冒着弹雨,跃过弹坑,边冲边用马枪射击,带着全排战士吼叫着把敌人赶下山头。

  这时,敌人又以一个营的兵力在炮火支援下扑入右翼四连阵地。

二连奉命前往支援四连,抢占和巩固四连山头阵地。

  敌机来了!

两只可恨的“铁鸟”低空扫射,打得满山火星乱飞。

马春雨心想:

冲得越快越好,与敌人“粘”在一起,飞机就不起作用了。

  于是,马春雨大吼一声,那“雪里站”似解人意,载着主人,蹬岩跨石,四蹄腾空,冲上山顶。

  这时,“哇哇”乱叫的敌人距山顶也就二三十米了。

  马春雨来不及下马卧倒,立马举枪就射,接连打死五六个敌人。

余下的敌人被打懵了,抱头鼠窜而去,二连乘机重占了山头阵地。

  溃逃的敌人失去侧翼屏障,暴露在我军火力之下,先后有XX多人成了俘虏。

  【篇七:

方红霄】

  方红霄,湖南岳阳人,1970年出生,1990年入伍,现任武警云南总队司令部训练处副处长。

在担负昆明火车站执勤任务的5年间,面对无数次复杂情况和生死考验,始终牢记忠诚卫士职责,与各类违法犯罪分子作坚决斗争,做出了突出贡献。

1998年7月荣获武警部队首届“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荣誉称号。

  自荣获武警部队首届“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荣誉称号至今,方红霄成名已十年。

  十年风雨,可以让人们淡忘许多东西,但方红霄这个英雄的名字在春城人民心中永不褪色。

  在方红霄离开那个曾经历过无数次生死考验的执勤哨位10个年头的今天,昆明火车站附近的老百姓仍能给记者绘声绘色地说起英雄当年的战斗故事。

一位在站前从事旅游业的生意人对方红霄记忆犹新:

“我那时亲眼见过方红霄抓贩毒人员和票贩子,他是‘人民心中一颗星,罪犯眼中一根钉’啊!

  车站附近的群众七嘴八舌地给记者讲了方红霄一次惊险的抓通缉犯的故事——那是一个冬日的夜晚,从昆明开往上海的特快列车就要开车了,一个小伙子弯着腰双手捂着肚子表情痛苦地走进了进站口,可进站没走几步,便直起身,迈开步子跑了起来。

火眼金睛的方红霄,一下子追了上去。

就在方红霄要抓住他时,这家伙“嗖”地从腰间掏出一支手枪。

“你可以开枪打死我,但你今天无论如何是跑不掉的!

”面对歹徒,方红霄义正词严。

乘歹徒分神时,方红霄飞起一脚,正中歹徒手腕,手枪飞出丈外,接着挥起一记狠拳,将其打倒在地,就地生擒。

后查,这是一名被公安机关通缉的罪犯,手枪里的子弹已上膛。

  见到方红霄时,记者把在火车站的所见所闻讲给他听,方红霄一脸憨笑,他说这样的事以前碰到许多,都记不住了,但有件事他一直记在心里——一次,方红霄与爱人一起去菜市场买菜,卖菜的老阿婆认出了方红霄,“这不是那个电视里放的在车站抓坏人的武警吗?

”于是,方红霄买菜的钱,老阿婆说什么也不收,“抓坏人辛苦,这菜算阿婆慰劳你们了。

今后抓坏人可要多加小心,别伤了自己!

”老阿婆的这番话一直温暖着方红霄的心。

方红霄经常与战友们说起这件事:

“这是老百姓对红霄个人的关怀与厚爱,更是对千千万万个党和人民忠诚卫士的肯定与褒奖。

  在十一中队荣誉室,记者看到了方红霄和他的战友们创造的一个个以正压邪、扫除黑恶的辉煌记录——在担负昆明火车站执勤任务的5年间,他们先后查缴各类毒品40余公斤,假钞近12万元,各种枪支41支,子弹2165发,管制刀具3万多把,抓获各类违法分子和犯罪嫌疑人1462人,为维护驻地社会稳定、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

  采访即将结束时,方红霄小心地拿出一张胡锦涛主席与他亲切握手的照片,这是6月18日胡主席在接见一至十届“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时记者拍摄的一张照片。

方红霄清晰地记得,当时胡主席亲切地询问他,“你还在云南工作吧?

”“是到了机关吧?

”并勉励他“要好好工作,要再创佳绩!

”胡主席的亲切关怀和巨大鼓励,方红霄时刻铭记在心。

  【篇八:

南洋华侨游击队抗战故事】

  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挑起了太平洋战争。

中国抗日战争也进入最艰苦的阶段。

在祖国的号召下,南洋华侨很快行动起来,成为当地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一支重要力量。

  “大验证”成了大屠杀

  偷袭珍珠港得逞后,日军兵临新加坡城下。

此时,新加坡华侨以林江石为领导人,组织成立了1300多人的星洲华侨义勇军投入战斗。

  1942年2月6日,义勇军先后7次打退敌人进攻。

9日,义勇军将附近英军遗弃的两个油库的汽油倒入海中燃起大火,烧毁30多艘日军登陆艇。

据当时日本媒体报道,骄横的日军在受到义勇军打击后,怎么也不相信他们面对的只是华侨游击队。

但是,由于驻守新加坡的英军向日军全面投降,加之义勇军势单力孤,新加坡华侨游击队被迫解散。

英军一位中尉曾经感慨地说:

“义勇军组织得太晚了,否则,相信一定能够阻止敌人的前进。

  2月16日,气势汹汹的日军进入新加坡市区后,随即开始以屠杀华侨抗日分子为主要目的的“大验证”行动,命令男性华侨“听候良民登记”。

在“验证”中,几乎每一个华侨都受到了日寇的严厉审问,各界华侨成功人士更是日军迫害的重点对象。

凡是被日军“认定”的抗日华侨,或被捆绑后推入海中淹死,或被活埋,或被毒死,或被集中枪杀,其状惨不忍睹。

许多华侨甚至仅仅因为接受审问时有点紧张就被当作抗日分子杀死。

后来,日寇几乎每攻占一个地方,都要进行类似的“验证”,致使槟城、怡保、吉隆坡、马六甲等大中城市中成千上万的抗日华侨蒙难。

  “英雄业绩传遍美国”

  日本侵略者的这种屠杀政策更激发了南洋华侨的抗日热情。

1941年12月底,抗日华侨许敬诚率领300多名华侨青年从菲律宾马尼拉一路转战到阿拉悦山的茂密森林里,与日军打起了游击战。

他们专门组织游击队员阅读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和朱德的《论抗日游击战争》,认真学习新四军和八路军的游击战术,成立了菲律宾最大的华侨抗日反奸大同盟,随后由52名华侨青年成立菲律宾华侨抗日游击支队,简称“华支”。

  组建之初,“华支”仅有一支短枪、两枚手榴弹和一支枪托被火烧坏的步枪。

可是仅仅3个月后,“华支”凭借从战斗中夺取的日军武器,发展到全副武装的78人。

1943年1月,在阿拉悦山脚下的干伦巴,“华支”一个排伏击100多名日军,敌人死伤30多人,而“华支”仅有1人受伤。

随后,在邦板牙省的万里利村,10多名“华支”队员又成功伏击了100多名日伪军,毙伤日军指挥官。

1943年3月,恼羞成怒的日军纠集5000多人发动大扫荡,“华支”队员与敌人周旋4天后,成功突围且无一损伤。

后来,为保存抗日力量,“华支”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经过26天急行军,穿越全菲6个省36个城镇,成功转战到南吕宋,写下了华侨抗日战争中最艰苦、最动人的一页。

  1945年1月31日,“华支”队员经过浴血奋战,攻入内湖省罗斯万口牛示社集中营,成功解救了被囚禁的2100多名美国侨民。

此举赢得了美军的高度赞赏,称其“实属伟举”。

2月3日,“华支”首先攻入马尼拉市区。

一位美国军官在庆祝马尼拉解放的群众大会上说:

“如果没有华侨游击队的配合,美军就要多花两个月的时间,才能占领马尼拉,而且还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时任美军第十军军长的史迪威将军在检阅菲律宾华侨游击队时,称赞这支队伍“军容严肃”,并说:

“你们华侨健儿的英雄业绩,已经传遍了美国!

”最后,他还举起手用华语高呼:

“最后胜利一定是我们的!

  坚强的盟军战士

  有些华侨抗日游击队还直接由盟军统一指挥,成为盟军对日作战的重要力量。

其中,最负盛名的是由华侨林谋盛领导的136部队。

林谋盛原籍福建南安,16岁时移居新加坡求学、经商,曾任中华总商会董事。

抗战爆发后,他被委派担任中英共同组织的136部队马来亚区华人区长。

136部队隶属东南亚盟军司令部,是由中英两国武装人员共同组成的一支抗日部队,骨干和主体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留在印度的XX多名中国海员组成的“中国留印海员战时工作队”,其任务主要是在马来亚从事敌后情报和游击活动。

  1943年5月至1945年8月,该部队已陆续派遣18批人员潜入马来亚。

在林谋盛的指挥下,136部队在联络敌后抗日武装力量、增强马来亚人民抗日军的军火物资供应、协作训练作战技术、搜集情报、联络电讯最后配合盟军登陆反攻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令人惋惜的是,1944年3月27日,林谋盛因营救抗日战友不幸被捕。

在日寇狱中的几个月里,他受尽各种酷刑,但始终不屈,最后光荣牺牲,年仅35岁。

1954年,新加坡政府和人民为表彰他的抗日功绩,在新加坡海滨和平纪念碑旁,专门建立了林谋盛烈士纪念碑。

  除了136部队,还有很多华侨抗日游击队也积极配合盟军作战,为此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曾亲眼目睹苏门答腊岛华侨英勇抗日的联军司令,在致遇难家属的信中说:

“抗日反法西斯的华侨战士,为人类之正义和平而偿付最高之代价,彼等之英勇与盟国之忠勇战士,同垂不朽。

  鲜血铸就丰碑

  日本军国主义的铁蹄践踏到哪里,哪里的华侨就拿起武器,协同当地人民一同抗击敌人,浴血保卫自己的第二故乡。

在印尼,抗日华侨先后创建了两个武装根据地,打击日军巡逻队和日军驻地。

在泰国,以华侨华人为主体的抗日义勇队坚持“驱逐日寇出泰国,保卫泰国独立自由”的行动宗旨,队伍发展壮大到650多人。

在越南,华侨积极参加了胡志明领导的“越南独立同盟”,还建立了“越南华侨救亡会”等组织。

在缅甸,华侨参加了缅甸民族英雄昂山领导的抗日队伍,与日军展开激战。

  究竟有多少南洋华侨在抗击日寇的行动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至今没有确切的统计数字。

据当地实际情况推算,牺牲的华侨最少有50万人。

在抗日斗争中涌现出的许多华侨英烈,都成为当地人民景仰的英雄。

至今仍散落在南洋各地的华侨抗日纪念碑,依然在向前来瞻仰的人们诉说着那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