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课下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849765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48.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次课下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第一次课下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第一次课下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第一次课下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第一次课下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第一次课下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第一次课下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第一次课下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次课下午.docx

《第一次课下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次课下午.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一次课下午.docx

第一次课下午

下午学习五个词汇(3至5章):

1、教育规律

2、教育原则

3、教育艺术

4、教育目的

5、教育改革

第三章:

教育规律、教育原则与教育艺术

1、人们常说,要按规律办事,那么什么是“教育规律”?

(名解)P81

教育系统在其运动发展过程中内部诸要素之间、教育系统与环境之间的一种本质或必然的联系。

2、教育的构成要素,从共时的角度来划分可以分为哪三种?

从历时的角度来划分可以分为哪三种?

(多选或者填空)⊿提示:

先理解什么叫做“共时”,什么叫做“历时”。

P82

从共时的角度划分,教育活动可以划分为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三个构成要素;从历时的角度可以划分为教育目的、教育手段和教育结果。

3、教育规律有哪些分类?

a)教育的结构规律;教育结构内部各要素之间必须相互协调和谐,才能保证教育系统的问题,促进教育系统的进化;结构必须保持相对稳态,才能保证教育系统的健康发展;结果把必须保持其开放性和动态性,才能促进教育系统的健康发展;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的协调程度,决定其功能的力度和推度

b)教育的功能规律;

c)教育的发展难规律;教育系统整体随经济的发展而发展,上层建筑各部门对教育的发展有重要作用,教育的文化继承性与革新性均是教育发展所必须的,教育目标与受教育者的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因

4、教育的主题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如何科学的认识和利用规律?

(1)认识教育规律;学习教育科学理论,向实践学习,向同行学习,向教育对象学习

(2)利用教育规律;表现在:

人们可以创造条件使一定的教育规律得以实现;人们可以使一种教育规律同其他教育规律协同发生作用,使多种规律协同作用的结果服务于一定的教育目的;人们可以利用教育的客观规律加速或延缓教育系统某一方面发生和发展的进程;人们可以将对教育规律的理性认识转化为教育实践活动的行动指南

5“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做什么事情都需要“得法”,那么在我们教育过程当中就是“教育原则”,那么什么是“教育原则”?

现代教育的一般原则有哪一些,如何体现?

(简答)P95

教育原则是人们在总结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对教育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整个教育的根本性准则。

现代教育的一般原则:

人道性原则、个性原则、活动性原则、创造性原则、民主性原则。

选择的基本依据有二:

一是现代教育的一般性准则,二是我国教育改革的现实需要。

6、什么是“教育艺术”?

教育艺术的四大特点分别是什么?

教育的言语艺术包括哪两种言语艺术?

(填空)P108-113

教育艺术是教育者在长期艰苦的教育实践中,在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综合地、灵活地运用教育原则,并通过比较完美的教育双边活动,在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方法等方面稳定、综合地表现出来的具有创造性和感染力的教育个性特点和美感。

教育艺术的特点:

(填)

、情感性;

、双边性;

、创造性;

、审美性

教育艺术包括教育口语艺术与体态艺术。

7、从形式角度看,教育口语具有哪些特点?

、语流相对清晰、畅达;

、词句比较准确、简练和规范;

、逻辑性相对较强;

、语气变化有致,情绪饱满、丰富,但一般不夸张。

从内容的角度看,其特点及要求主要有以下几点:

针对性,诱导性,说理性,感染性,教育性。

8、教育有哪些口头言语艺术?

(1)说服语;特点和要求:

说服的目的要明确;采取疏导与规劝相结合的方法;态度一定要真诚。

方式:

正面说服;劝导;以情动人

(2)激励语;基本要求:

要善于一分为二地看问题,从消极中看到积极;要富有激情;不言过其实。

(3)表扬语;基本要求是客观公正及时真挚;表彰主要以讲究事实为主,赞扬侧重于主观判断。

(4)批评语;基本要求:

坚持以正面教育以鼓励学生进步为主,辅之以批评处罚;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要与人为善;要讲究方法。

方式:

直接批评与间接批评。

(5)群体教育口语,面向全体学生进行集体教育的语言形式;特点:

目的明确,面向全体学生,简单严谨。

(6)处理偶发事件的语言技巧。

9、和家长谈话有哪些技巧?

教师与家长谈话大体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教师与家长寒暄,向家长表明诚意,不要以“告状”或“兴师问罪”的姿态出现,接近与家长的情感距离,消除家长可能产生的误解或戒心,为下面的谈话作好心理上的铺垫;第二阶段,教师向家长介绍学校教育情况及学生在校表现,这基本是以教师独白形式进行;第三阶段,教师向家长了解学生在家里的情况,包括学生家长的基本情况、家庭对学生的教育情况、学生在校外的情况等,这基本以教师发问的形式进行;第四阶段,教师与家长共同商谈教育学生的措施与策略,这基本是以双方交谈的形式进行。

家访谈话策略和技巧。

首先,分析家长特点,寻找共同话题;其次,从正面肯定入手,创造良好的谈话情景;再次,掌握谈话的主动权;最后,不亢不卑,维护教师尊严,面对个别不尊重教师的无理取闹者,教师要充分发挥教育机智和语言机智,维护教师的尊严和正当权利。

 

第四章:

教育目的

1、什么是“教育目的”?

什么是“教育方针”?

(名解)P116

教育目的就是依据一定社会需要和对人的认识而形成的关于教育对象的总体发展规格的预期设想或规定,他以观念或思想的形式存在并发挥作用。

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的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针。

2、教育目的、教育方针、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是什么?

你能从大到小把它们排列出来吗?

P117

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

 

3、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P117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基本观点概括如下:

第一、人的发展是与人的活动相一致的。

第二、旧分工是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源。

第三、社会化大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并提供了可能。

第四、自由时间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第五、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进程。

第六、生产劳动与教育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4、造成人片面发展的根源是什么?

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的是什么?

P122

旧分工与社会化大生产

5、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P124

所谓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素质的多方面、多层次和多样化的发展。

具有以下的素质要素:

体能、智能;活动能力;道德品质;情感、意志、性格。

6、如何理解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它们的代表人物分别有哪些?

如何评价?

P126

个人本位论:

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需要为根本出发点,强调以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需要为主制定的教育目的赫尔建构教育活动的一种教育目的理论;主要代表人物:

卢梭、裴斯泰洛奇、福禄贝尔、爱伦凯。

类型:

以卢梭为代表的最为极端,具有明显的反社会倾向;以爱伦凯为代表的热衷于颂扬儿童真善美的天性和自由个性;新人文主义性质不拒绝教育的社会目的,知识认为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社会本位论:

主张教育目的应以社会需要为根本或出发点,强调以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主来制定教育目的和构建教育活动的一种教育目的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

孔德、迪尔凯姆、凯兴斯泰纳、纳托尔普。

类型:

以迪尔凯姆为代表,并为把个人和社会对立起来,只是认为射而回;是目的,个人是手段;以凯兴斯泰纳为代表的非常极端,是国家主义的教育目的。

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也没有一个谁也没有一个谁对、谁错的问题。

从理论上讲,二者具有同等的合理性与同等的局限性。

所以,如果一定要抽象地问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谁对、谁错,谁更合理,这个问题是无法笼统回答的。

(判)

 

7、我国有哪些教育目的观?

如何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完美融合?

(P139-141)

(1)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

以人为中心和以人自身精神上的完善和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教育目的观。

哲学基础:

人性不变;理性是人的最高价值;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基本特征:

追求永恒化的教育目的;追求理想化的教育目的;追求人性化的教育目的

(2)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

以社会性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以科学为中心的功利性教育目的观。

哲学基础:

实在是变化的而不是永恒的;食物应该具有有用性。

基本特征:

重视教育目的的社会适应性;重视教育目的的社会功利性;重视科学教育

(3)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

以科学精神为基础,以人文精神为价值方向的教育目的观。

基本精神:

科学精神是教育目的的基础;人文精神是教育目的的价值方向。

8、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是什么?

我国教育目的在实践中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是什么?

 P142

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时期,基本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坚持培养劳动者,坚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在我国教育目的的实践中,多年来一直存在着中小学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

9、何为“五育”?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P144-147

德育:

是塑造人灵魂的教育。

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伦理教育和法制教育。

智育:

是传授系统科学文化知识、形成科学世界观、培养基本的技能技巧和发展智力的教育。

体育(了解):

是全面发展体力、增强体质、传授和学习健身知识和体育运动技能的教育。

美育(了解):

是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发展鉴赏美和创作美的能力。

培养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了解):

是传授基本的生产技术知识和生产技能,培养劳动观点和劳动习惯的教育。

10、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P146-147

首先,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对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而培养目标是根教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级或某一类学校或某一个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是国家总体教育的在不同教育阶段或不同类型学校、不同专业的具体化;

其次,培养目标的确定必须建立在教育目的的基础上,而教育目的又必须通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培养目标而实现。

“五育”之间的关系(或“五育”的作用)(大题:

p146~147)(这段话有助于理解人全面发展的必要性)。

(1)、“五育”各有其相对独立性;

(2)、“五育”之间具有内在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3)、“五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地位存在不平衡性(记住)。

“五育”并举并不意味着教育上的平均主义。

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德育和智育的地位和作用更具基础性。

 

第五章:

教育改革

1、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强大动力是什么?

P149

教育理论的创新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伟大动力。

2、舒尔茨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如何理解它的内涵以及如何客观地评价这个理论?

(P156)

3、美国从“传统教育”到“现代教育”的转变过程中有一次非常著名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潮,主要有哪些实践?

发展到后来,谁的教育迅速成为进步主义教育的旗帜?

P162

昆西实验学校约翰逊有机实验学校道尔顿实验学校华虚朋文纳特卡计划葛雷计划克伯屈设计教学法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迅速成为进步主义教育的旗帜。

4、“终身教育”的提出者是谁?

 保罗·朗格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