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丹巴燕子沟金矿床地质特征及其成矿规律.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850687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2.1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丹巴燕子沟金矿床地质特征及其成矿规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四川丹巴燕子沟金矿床地质特征及其成矿规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四川丹巴燕子沟金矿床地质特征及其成矿规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四川丹巴燕子沟金矿床地质特征及其成矿规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四川丹巴燕子沟金矿床地质特征及其成矿规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四川丹巴燕子沟金矿床地质特征及其成矿规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四川丹巴燕子沟金矿床地质特征及其成矿规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四川丹巴燕子沟金矿床地质特征及其成矿规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四川丹巴燕子沟金矿床地质特征及其成矿规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四川丹巴燕子沟金矿床地质特征及其成矿规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四川丹巴燕子沟金矿床地质特征及其成矿规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四川丹巴燕子沟金矿床地质特征及其成矿规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四川丹巴燕子沟金矿床地质特征及其成矿规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四川丹巴燕子沟金矿床地质特征及其成矿规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四川丹巴燕子沟金矿床地质特征及其成矿规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四川丹巴燕子沟金矿床地质特征及其成矿规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四川丹巴燕子沟金矿床地质特征及其成矿规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四川丹巴燕子沟金矿床地质特征及其成矿规律.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四川丹巴燕子沟金矿床地质特征及其成矿规律.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四川丹巴燕子沟金矿床地质特征及其成矿规律.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丹巴燕子沟金矿床地质特征及其成矿规律.docx

《四川丹巴燕子沟金矿床地质特征及其成矿规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丹巴燕子沟金矿床地质特征及其成矿规律.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川丹巴燕子沟金矿床地质特征及其成矿规律.docx

四川丹巴燕子沟金矿床地质特征及其成矿规律

四川丹巴燕子沟金矿床地质特征及其成矿规律

摘要:

燕子沟金矿构造背景为松潘一甘孜造山带,大地构造位置位于扬子准地台西缘。

是典型的金、银、铜、铅多金属矿床。

本文对燕子沟矿床的研究包括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资料整理。

矿体主要赋存于泥盆系危关组炭质千枚岩、板岩中,矿体包括层状-似层状及石英脉型两种,层状矿体主要分布在磨子沟矿段,产状受赋矿岩层、断层及脉状矿体影响;脉状矿体在燕子沟矿段、磨子沟矿段及泥冲沟矿段均有分布,产于断层内。

其成矿过程分为沉积成矿期、热液成矿期和风化期。

其中热液期是主要成矿期,又可划分出3个成矿阶段:

石英-金-硫化物阶段,硫盐-金(银)-石英阶段和铅锌硫化物-金-碳酸盐阶段。

目前主要的研究是对于外围找矿,其深部找矿更具找矿前景。

关建词:

矿床地质特征矿区构造成矿规律

 

第1章引言

1.1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1.1.1研究区交通区位

丹巴燕子沟金矿为四川省丹巴县东谷乡永西村的辖区,矿区位于丹巴县城南西约20公里,县城距成都375km,矿区由东至灌西经小金县和灌县城到成都约405km。

303省道从矿点东侧不远处处通过,总体交通较为方便(如图1-1)

区内交通主要是公路,有国道317线横穿整个矿区。

东部有丹巴-康定公路、丹巴-马尔康与川-藏公路和成都相连,西部有川藏公路(北线)和雅江-道孚公路纵、横贯穿。

各主要区、乡均有简单的公路相通。

但其余地区大部分是山地,灌木丛生,运输全靠人力、牲畜,甚至很多地区没有道路,人力也无法通行,交通情况的限制对矿区找矿工作的开展造成一系列困难。

1.1.2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研究区内为高山峡谷地貌,气候温和,冬无严寒。

区内属无人区,山高、坡陡、沟谷纵横,灌木丛生,悬崖峭壁随处可见。

区内滑坡现象随处可见(图1-1)。

研究区具有良好的成矿条件,金、银、铜、铅等金属矿床资源。

图1-1矿区地貌图

1.2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黄金这种贵金属有着神奇的魔力,它稀少、珍贵,值稳定,是财富和身份的象征,历来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且地位长盛不衰。

人人都知道,拥有黄金就等于拥有财富,这是黄金独特的特性决定的,因此一直以来人们主要用它作金融储备、货币、首饰。

当然,黄金的用途不只局限在这几个领域。

随着科技的日益进步,黄金的运用越来越广,特别是在现代高兴技术产业如电子技术、通讯技术、宇航技术、化工技术、医疗技术等方面离不开黄金,这些都是影响国民经济的重要因素。

因此开展金矿的研究对我国经济的增长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燕子沟金矿处于松潘一甘孜造山带东缘。

其中松潘-甘孜造山带是一个及其特殊的造山,带经历了印支晚期和燕山晚期两次造山事件,两次的造山作用带来了两次的构造岩浆作用,第一次造山运动下金矿初步富集,在之后的造山运动作用下金矿进一步富集达到工业开采标准。

故以本地区优越的成矿条件为选题依据。

本文通过燕子沟金矿床的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及控矿构造特征来探讨燕子沟金矿床的成矿规律,为进一步找矿工作有着重要作用。

 

1.3金矿研究现状

近些年来,国内外学者对金矿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主要是在造山型金矿、卡林型金矿、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细脉侵染状金矿、韧性剪切带型金矿等方面的进展。

近年来对于造山型金矿的研究成为热门话题。

1.3.1国外造山型金矿研究现状

造山型金矿床被Groves等(1998)正式定义已有十多年,这期间对其成矿物质来源、迁移过程以及沉淀机制以及成矿规律等重要问题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

浅成低温热液金矿也是金矿床中十分重要的类型之一,学者们对此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在成矿理论研究方面发展很快,取得了很大成果,是目前金矿地质学研究的热点,有关矿床方面的杂志刊登了大量浅成低温热液金矿的研究成果。

细脉侵染型矿床于60年代初期最早发现于美国西部内华达州,以产于古生代碳酸盐沉积地层中的卡林型金矿为典型代表,故又称“卡林型金矿”今年来围绕该类型矿床的成矿规律、地质特征、构造背景及热液机制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性进展。

Groves等(2005)认为造山型金矿已经在地壳至少30亿年前就形成了,其矿物的一致特征表明在这些主要造山事件中,地壳流体的运动具明显的地球化学特征。

造山型金矿床通常出现在造山运动活跃的造山带,它与造山作用存在紧密的时间、空间关系。

国外地质学家对于造山型金矿做了大量研究,Groves等(1993)指出造山型金矿床有其显著的特征:

在各个时代的变质体中,源区岩石发生中-低程度区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流体,同时,来自地壳深部或幔源的流体可能混合进入变质流体形成富CO2的混合流体,这种流体在通道运移中不断萃取围岩中的金、银、铜等成矿元素及硫等矿化剂后形成含矿热液。

在断裂及其发育的造山环境中,含矿热液在区域脆-韧性剪切带中发生迁移,使得围岩发生一系列的蚀变如钾化、绢英岩化、硫化物矿化及碳酸盐化等,最终由于围岩蚀变、温度、压力降低等的变化使得矿物富集而成矿。

关于造山型金矿的定义造山型金矿与浅成热液矿床有差别,二者在成因上成因是截然然不同,首先其形成环境不同:

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形成于伸展环境中,而造山型金矿床则形成于挤压或走滑挤压的构造环境中(Heinrich等,2004;Richards等,2006)。

Groves等(1998)提出造山型金矿床是指在板块汇聚边缘发生增生造山作用过程中形成的金矿床,其形成与中低温(绿片岩相)的变质作用有密切关系;成矿时间长远,从太古宙跨越到显生宙;在空间上,矿体主要受次级逆冲脆-韧性剪切带的控制,成矿流体为近中性、低盐度、富CO2的混合流体;其围岩蚀变通常具有一定宽度的水平分带,但热液温度与周围温度基本无差别而缺乏垂直分带。

1.3.2国内造山型金矿研究现状

近年来,国内研究在造山型金矿方面作出了大量研究,对中国各成矿带造山型金矿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成矿流体特征

对造山型金矿的成矿流体研究是研究其成矿过程的重要条件。

成矿流体

和成矿物质的源、运、储是在热液矿床成因研究中最基本的三个问题。

造山型金矿的成矿流体来源一直存在争议,地质学者对此提出了他们自己的见解(邱正杰等,2015)。

造山型金矿床流体包裹体中CO2含量变化范围很大,但并不能简单地认为具有这种特征流体的金矿床就是造山型金矿床,如一些与侵入岩有关的热液型金矿床的成矿流体成分和造山型金矿床的流体成分极为相(Hart等,2002)。

造山型金矿床的流体包裹体以低盐度、富CO2的特征明显区别于其他类型的金矿床。

具体可以分成3种成分类型,即富CO2包裹体、含CO2水溶液包裹体和水溶液包裹体(陈晓磊等,2015)。

折木朗金矿床成矿流体具有富含CO2、低盐度、低密度、中低温度的特征,与造山型金矿成矿流体相似(周峰等,2011)。

产于柴北缘深断裂南侧的柴北缘造山带西段的造山型金矿(包括野骆驼

泉、千枚岭、红旗沟—红灯沟、红柳沟、青龙沟、滩间山等矿床(点),以及昆中深断裂北侧的昆中古陆块中段的造山型金矿(包括打柴沟、五龙沟)中的流体有2种:

低盐度的H2O-CO2-NaCl-CH4流体和低盐度的H2O-CO2-NaCl±CH4流体;而产于昆南深断裂北侧的昆南造山带中段(开荒北)和北巴颜喀拉深断裂南侧的巴颜喀拉带造山带(东大滩、西藏大沟、大场)的造山型金矿中的流体只有低盐度的H2O-CO2-NaCl±CH4流体一种类型(张德全等,2007)。

云南哀牢山金矿带是我国最重要的喜马拉雅期金矿带,而老王寨是其中最大的金矿。

流体包裹体研究显示:

老王寨金矿含金石英脉中流体包裹体类型主要为NaCl-H2O型和CO2-H2O型,其均一温度为102~302℃,峰值为160~180℃;流体盐度范围变化较大,介于2.5%~12.9%NaCleqv之间,峰值为6.0%~7.5%NaCleqv,显示老王寨成矿流体具有中低盐度和中低温度的特征(梁业恒等2011)。

孙清钟等(2012)对西藏邦布金矿的研究得出该金矿典型的碰撞造山型金矿,成矿主要与区域内巨厚石英脉密切相关。

矿床主要发育四期成矿阶段:

石英-粗粒硫化物阶段、金-细粒硫化物阶段、碳酸盐阶段和胶黄铁矿阶段,前两个阶段为主要金成矿阶段。

通过手标本样品统计、显微镜观察、电子探针扫描等综合技术对金矿石中金的赋存状态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金主要以独立矿物相存在,自然金成色为750~931,Au/Ag为11.3~17.6。

矿石中金的粒度以细粒金、微粒金为主。

主要赋金矿物有石英、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和闪锌矿等,自然金主要呈裂隙金、包裹金形式嵌布在硫化物和石英中。

在青藏高原造山运动的主碰撞过程中,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碰撞,使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带地壳缩短加厚,软流圈上升。

喜马拉雅板片向北与冈底斯板片汇聚,使新特提斯洋消亡,雅江缝合带闭合,在其两侧发育大型脆-韧性剪切带,包括曲松-错古-折木朗脆韧性剪切带。

地壳加厚使地热梯度增加,释放出大量变质流体,同时软流圈上涌带来了深部地幔流体,与变质流体汇合,形成富CO2的成矿流体,沿曲松-错古-折木朗大型脆韧性剪切带及其次级断裂运移,不断萃取围岩中的成矿元素,并在构造松弛部位发生流体相分离,使金属元素沉淀成矿。

(2)构造及成矿模式

对于造山型金矿的成矿过程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造山型金矿床受板块边缘挤压或压扭的构造环境所控制,与变质热液关。

其形成在时间上同步或尾随于造山事件,与造山作用存在着成因联系,记录了造山带的演化历史对于造山型金矿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陈晓磊等,2015)。

青海东昆仑复合造山型金矿成矿流体形成机制为:

区域上的俯冲和碰撞作用,产生强烈的构造变形和变质作用,形成了一些边界断裂和一系列的大型剪切带,变质作用使地层岩石脱水、脱挥发份产生变质流体,在俯冲或碰撞产生的地热增温驱动下,沿深断裂或大型剪切带迁移,并不断与围岩反应,从中萃取成矿物质,从而逐步形成较高温度的含矿流体(丰成友等,2004)。

南秦岭夏家店金矿床属构造-流体成矿作用而形成的造山型金矿,多期构造作用形成了薄弱带,再经地热或岩浆驱动、地下热卤水循环萃取矿源层中的矿质,最终形成了这一典型的造山型金矿(任涛等,2014)

 

1.3.3燕子沟金矿研究现状

四川丹巴燕子沟金矿床地处川西高原,构造复杂,是松潘一甘孜褶皱带内一个典型的金银铜铅锌多金属矿床。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研究人员对矿床地质特征、矿床地球化学、矿床成因及基础地质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

后续又有更多的研究者参与燕子沟金矿床研究,为找矿提供了大量的信息。

李葆华等(2014)通过样品采集法对丹巴燕子沟金矿床成矿流体不混溶的流体包裹体进行研究指出:

四川丹巴燕子沟金矿床是产于泥盆系碳质板岩、千枚岩中的石英脉型金矿床,矿体形态呈脉状、似层状,明显受断裂构造和顺层韧性剪切带或层间破碎带控制。

分为沉积期、热液期和表生期3个成矿期,其中热液成矿期为主要成矿期。

该成矿过程可期石英脉中的流体包裹体分H2O包裹体、CO2包裹体和CO2-H2O包裹体3大类,并以富含CO2-H2O包裹体为显著特征。

矿床属高温高压的变质热液金矿床。

熊发挥等(2009)对燕子沟金矿地区的主要断裂进行统计分析从而对控矿主应力进行系统的研究。

燕子沟金矿区节理大量发育,且以剪节理为主,由节理密集发育而成的断层对矿体的控制作用也比较明显,因此,系统测量矿床内与成矿有关的节理产状与数量对于探讨矿床的成矿规律进而进行成矿预测显得尤为重要。

基于此,笔者系统测量了20个主要矿(化)脉、地表露头节理及4号中段的节理与成矿关系密切的剪节理产状与数量,结果可以得出,4号中段节理主要为2组走向:

一组是10b-20b之间,另外一组是310b-320b之间。

并利用数据做出的等密图可以得出主要为2组优势矿体产状:

一组是115°∠63°,另外一组是314°∠45°。

经由主应力图分析可知,矿床中矿体成矿期主要受SE-NW向挤压力的影响,最大主应力方向为NEE,最小主应力为近SWW向。

共轭节理组交线的倾伏方向为NNW或SSE,据矿体的分布及与铜炉房的空间位置可知,本矿床中的矿体主要是一种剪切型北东-南西走向的雁列状分布,部分矿体呈近东西走向。

肖渊甫等(2010)通过显微镜观察,扫描电镜、电子探针成分分析,矿物晶体化学式算等手段和方法,研究了矿床中Au、Ag的赋存状态和主要载金矿物的特征。

金以裂隙金、包裹体金、粒间金为主,银主要以类质同像赋存于方铅矿和硫盐矿物中。

载金矿物黄铁矿生物结构发育,表明生物成矿作用是金矿床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矿体受特定层位和断裂的控制,围岩蚀变强烈。

根据矿床产出的大地构造环境、赋矿围岩特征、构造控矿、层位控矿、矿物共生特点等分析结果,丹巴磨子沟金矿床为沉积-热液改造型金矿床。

牛刚等(2012)对川西丹巴燕子沟金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进行实验分析,从流体包裹体类型、均一温度、含盐度、密度、压力及本区相邻金矿床的氢氧同位素组成等几个方面分析了燕子沟金矿的成矿流体特征。

从而得出以下结论:

(1)成矿期次的划分。

丹巴燕子沟金矿有3个成矿期,即沉积成矿期、热液成矿期和风化期。

其中热液期是主要成矿期,又可划分出3个成矿阶段:

石英-金-硫化物阶段,硫盐-金(银)-石英阶段和铅锌硫化物-金-碳酸盐阶段。

(2)成矿的物理化学条件。

流体中包裹体均一温度在270~306℃之间,多数集中在285~295。

C,故成矿温度为中高温;成矿压力为3.04~25.33MPa,拟合成深度为0.11~o.92km,则成矿深度应属浅成;包裹体的盐度(NaCl)为-2.22%~9.21%,盐度较低;密度较低,在0.75~0.85g/cm3之间变化。

因此,燕子沟金矿床属浅成中温热液型矿床。

(3)成矿物质的来源。

依据本矿床的包裹体类型及成矿温压条件特征,结合前人对区域成矿地质特征总结,推测本矿床成矿流体可能来自深部岩浆热液,混有大气降水。

1.4完成工作

(1)前期通过大量阅读相关文献、期刊等大致了解研究区位置及矿床的基本特征;

(2)毕业生产实习:

主要包括野外地质工作和室内资料整理两大部分。

主要掌握野外地质工作的主要流程和方法;(3)室内分析:

岩矿石的薄片、光片等,利用学校的偏光显微镜和矿相显微镜观察。

完成工作量统计见下表1-1:

 

表1-1完成工作量表

查阅文献

中文35篇,英文15篇

翻译文献

1篇

矿区地质填图

1份

清绘插图

室外工作

30天

室内工作

70天

地质剖面测量

500m

踏勘路线

8条

观测点

50个

手标本采集

100件

新手剖面图

50幅

野外素描图

80幅

断层及节理数据

150组

地质现象照片

300张

岩矿薄片的磨制

30片

岩矿光片的磨制

20片

岩矿薄片的鉴定

30片

岩矿光片鉴定

20片

论文

1篇

 

第2章矿区位置及其大地构造背景

燕子沟金矿位于丹巴县西南部,其所处的大地位置构造运动十分活跃,燕子沟金矿床地处于特殊的松潘-甘孜造山带东部。

而松潘-甘孜造山带形成于北部的劳亚板块、东部的扬子板块及西部的昌都—羌塘板块这三个不同方位的板块相互之间的俯冲、碰撞及陆内会聚的而形成一个倒三角的结果。

正是由于处于这样的特殊位置,该区域经过独特的板块运动和造山过程极其一系列的地质演化,如褶皱、断裂的发育,导致该区域的构造十分复杂,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十分强烈,矿区内有区域性大断裂和穹隆构造,以及在构造作用中产生的一系列次级构造,矿区的构造特征为成矿物质的迁移和富集成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区内发育的泥盆系危关组板岩千枚岩,为成矿物质的赋存提供了场所。

其大地构造图(如图2-1)

 

 

第3章成矿地质特征

3.1区域地质特征

区域地质简图(如图3-1)

图3-1区域地质简图

 

3.1.1区域地层

矿区出露地层分布由元古界到新生界均由分布,地层整体倾向北西与成矿有关的地层主要是泥盆系危观组,岩性为一系列变质程度中等偏低的变质岩,如石英千枚岩、炭质千枚岩、炭质板岩等,且见较多基一超基性岩脉侵入。

其中处于泥盆系底部的炭质千枚岩厚度较大,为矿化体的主要赋矿围岩。

地层简表见表2-1:

 

表3-1地层简表

地层单位

代号

上统

新都桥组

T3x

侏倭组

T3zh

中统

杂谷脑组

上段

T2z2

下段

T2z1

下统

菠茨沟组

T1b

 

 

上统

板岩组

P22

玄武岩组

P2β

下统

P1

第四段

Dwg4

第三段

Dwg3

第二段

Dwg2

第一段

Dwg1

第五段

Smx5

第四段

Smx4

第三段

Smx3

第二段

Smx2

第一段

Smx1

上统

灯影组

Zbdn

陡山沱组

Zbd

下统

Za?

各系岩层简单描述如下:

震旦系(Z):

分布于矿区北侧东谷公社旁(如图3-1),其中震旦系下统仅出露少许,地层分组不祥。

震旦系下统包括灯影组和陡陀山组,岩性为海相碎屑岩、泥质岩及碳酸盐,与上覆志留系岩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

志留系(S):

志留系岩层为茂县组,包括五段。

其岩性和震旦系基本一致,表明由震旦系到志留系,矿区所处的沉积环境均为海相沉积。

泥盆系(D):

泥盆系地层主要是危观群的四段岩层,在矿区铜炉房北侧出露,岩层被断裂破坏。

岩性为一套海相变质岩碎屑岩、泥质岩及碳酸盐岩。

从岩性来看,泥盆系地层的岩性与震旦系和志留系一致,表明从震旦系到泥盆系沉积环境稳定。

泥盆系地层和上覆二叠系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二叠系(P):

从泥盆系到二叠系之间,地层有缺失,表明在石炭纪地壳经历了抬升剥蚀,到二叠纪地壳下降继续沉积。

二叠系上下统均有地层,岩性为一套海相枕状玄武岩夹碳酸盐岩。

从岩性看,其沉积环境与泥盆系不同,该时期有海底喷出岩形成的枕状玄武岩。

与下层泥盆系和上层三叠系均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三叠系(T):

三叠系下中上统均有岩层出露,岩性主要为一套海相泥质岩碎屑岩夹少量碳酸盐岩组成。

与下层二叠系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3.1.2区域构造

整个区域位于松潘-甘孜造山带东缘,松潘-甘孜造山带经历了印支晚期和燕

山晚期的两次造山作用,从而导致其构造十分复杂,区域性大断裂以及产生的小

断裂贯穿矿区,又由于双向挤压作用导致矿区的穹窿构造发育。

区域构造纲要

(如图3-2)

区内的区域大断裂主要有NW、NE及EW向延,断层分布见图2,其中主要

为NW延伸,为一系列逆断层包括F1、F3、F4、F6、F10、F12、F14、F15;向EN延伸

的为逆断层,包括F2、F8、F9;NE向为两条平移断层F7和F13,其中F7是右行平

移断层,F13是左行平移断层。

根据该区域的断层构造特征可推断该区域早期受

到南北向的挤压作用形成由北向南的逆冲推覆构造,后期受到近东西向的挤压作

用形成次级小断裂(F1、F3)。

最后受到北东向的挤压力作用对前期断裂有一的

改造作用,由北东向南西推覆形成一系列逆断层(F4、F6、F10、F12、F14、F15)和平移断层(F7和F13)。

呈北西向展布的两河口断层(F12)及东谷断裂(F10)与

成矿关系密切。

两河口断裂(F12):

断层为逆断层,呈北西-南东向延伸,倾向北东,倾角约40°~60°断层延伸规模巨大,延伸达几十公里,并被延伸北东向的左行平移断层牦牛沟断层(F13)割破坏。

断层切割的地层较深,所切割的地层从上二叠统到上三叠统。

因此在矿床成因上它为含矿热液的运移提供了通道,也为矿体的形成提供了局部容矿场所。

在印支造山运动的末期开始形成,到燕山期和喜山断层继续活动,断层的活动为成矿提供了优越的构造条件。

东谷断裂(F10):

断层穿过矿区旁东谷乡一带,走向北西-南东向,北西端末端在上三叠统新都桥组中,南东向延至图幅外,区内延伸100公里以上。

断层性质为逆断层,倾向北东,倾角60°左右。

由于强烈的构造运动,下盘地层发生倒转。

该断裂自形成以来经历了巨大变化:

泥盆纪时期南东侧沉积物以粗碎屑岩为主,西侧沉积一套泥质岩。

②从二叠纪至三叠纪早期,西侧较为稳定地层发育较全,且发现有海底喷出的基性岩;

图3-1:

区域构造刚要图

东侧构造强烈,其下段超覆于泥盆系危关群第四岩组(Dwg4)之上。

由上述现象可推测该断裂经历了多起活动,可能成生于加里东运动末期,在燕山至喜山早期活动最为强烈。

区域的褶皱构造为铜炉房背斜,位于铜炉房一带,走向北西南-东向,在区内延伸约100公里。

核部地层由泥盆系危关群第四组黑色炭质千枚岩夹炭硅质岩组成,其形态整体不协调,表现为的近似轴状的“穹窿体”,炭质千枚岩层特性及核部形态特征成矿提供了良好的容矿场所,其中矿床就位于铜炉房背斜的东南段。

两翼为二叠系至三叠系地层均有分布。

该背斜仅北西、南东两段形态较完整,中段由于断裂及花岗岩题的侵入形态变得十分复杂。

背斜两翼岩层基本对称,倾角20°~40°左右,离核部越远倾角越陡。

3.1.3岩浆岩

岩浆活动十分强,侵入岩和喷出岩均有分布。

超基性到酸性均有。

其中以基

性、超基性岩体较为发育,形态为岩墙、透镜状等,规模较大,长几百米到数公

里,与围岩呈平直接触,且围岩常有一定蚀变。

岩浆活动与成矿作用有着密切关

系。

区内大地构造背景位于松潘-甘孜造山带,这一造山带经历的两次造山运动

带来的两次岩浆活动,因此区内岩浆活动具有多时代期次的特征。

3.1.4变质作用

该区的变质作用具有延续时间长,期次多的特点。

区域变质叠加动力变质,

而动力变质过程中仍然延续区域变质,提供了相关元素的活化条件;变质作用过

程中发生的脱水作用,为矿质运移提供了变质热液流体。

所以该区变质作用对金矿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3.2矿区地质特征

3.2.1矿区地层

矿区地层由泥盆纪到第四纪直接缺失了很多地层,出露地层由泥盆系、二叠系及第四系(表4-1),其中泥盆系微观群在矿区分布最广,也是和成矿密切相关的地层。

各地层简要描述如下:

表3-2矿区地层简表

地层

代号

分布

岩性

厚度(m)

冲积层

Q4al

矿区河床及河漫滩

砾石、砂、泥质

3~17

残破积层

Q4edl

矿区地势平坦低洼处

碎石、细砂土及富含有机物的腐殖土

2~11

二叠系上玄武岩段

P2β

上新草坪及以上部分

中低温变质岩(灰色阳起石片岩、绿泥片岩等)

300以上

二叠系下统

P1

在矿区出露不好

灰色结晶灰岩夹绿片岩

46

泥盆系危关群第四岩组

Dwg4-1~4-3

矿区主要出露上段及中段部分

黑色石英千枚岩、炭质千枚岩加少量碳酸盐、硅质岩

700以上

泥盆系危关群第四岩组(Dwg4):

在矿区仅出露上段及中段部分地层,为一套黑色石英千枚岩、炭质千枚岩、炭质千枚岩夹少量碳酸盐、硅质岩及变粒岩组成,裂隙的发育导致较多基性-超基性岩脉侵入,该层顶部的炭质千枚岩是金矿分赋矿岩层。

该组厚度796~1000m,与上覆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二叠系(P):

以玄武岩夹碳酸盐岩为特征。

其与下伏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第四系(Q4):

主要分布于河谷及山麓及边缘、山坡等地,厚0~15m。

3.2.2矿区构造

矿区构造十分发育,以断裂为主。

要发育有F1、F2、F3、F4、F5、F6、F7、

F8共8条断层(图3-1),这8条断层中,主要为成矿前期形成的断裂,分

为北东南西向及近东西向断裂,另外还出露有其它含矿断层约20条。

此外矿区还出露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