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复习参考资料中国传媒大学继续教育学院.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852083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8.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现代文学复习参考资料中国传媒大学继续教育学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中国现代文学复习参考资料中国传媒大学继续教育学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中国现代文学复习参考资料中国传媒大学继续教育学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中国现代文学复习参考资料中国传媒大学继续教育学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中国现代文学复习参考资料中国传媒大学继续教育学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中国现代文学复习参考资料中国传媒大学继续教育学院.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中国现代文学复习参考资料中国传媒大学继续教育学院.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中国现代文学复习参考资料中国传媒大学继续教育学院.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中国现代文学复习参考资料中国传媒大学继续教育学院.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中国现代文学复习参考资料中国传媒大学继续教育学院.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中国现代文学复习参考资料中国传媒大学继续教育学院.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中国现代文学复习参考资料中国传媒大学继续教育学院.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中国现代文学复习参考资料中国传媒大学继续教育学院.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中国现代文学复习参考资料中国传媒大学继续教育学院.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中国现代文学复习参考资料中国传媒大学继续教育学院.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中国现代文学复习参考资料中国传媒大学继续教育学院.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中国现代文学复习参考资料中国传媒大学继续教育学院.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中国现代文学复习参考资料中国传媒大学继续教育学院.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中国现代文学复习参考资料中国传媒大学继续教育学院.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中国现代文学复习参考资料中国传媒大学继续教育学院.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现代文学复习参考资料中国传媒大学继续教育学院.docx

《中国现代文学复习参考资料中国传媒大学继续教育学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现代文学复习参考资料中国传媒大学继续教育学院.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现代文学复习参考资料中国传媒大学继续教育学院.docx

中国现代文学复习参考资料中国传媒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简明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参考资料

吴军

复习要点

第一编第一个十年的文学

(1917—1927)

一、名词术语解释:

(1)文学研究会

(2)创造社(3)湖畔诗社(4)小诗

二、重点分析论述思考题:

·“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呐喊》和《彷徨》的思想意义。

·试论阿Q的典型形象及其现实意义。

·谈谈《伤逝》中涓生、子君形象的悲剧意义。

·谈谈《凤凰涅槃》所体现的时代精神。

·分析历史剧《屈原》中的主人公屈原的典型形象。

·《繁星》、《春水》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

·以《死水》这首诗为例,论述闻一多提倡新格律诗的理论和实践。

·全文默写并分析徐志摩的诗歌名篇《再别康桥》。

第二编第二个十年的文学

(1927—1937)

一、名词术语解释:

(1)“左联”

(2)“新月派”(3)“新感觉派”

二、重点分析论述思考题:

·“左联”的成立及其重大的贡献。

·分析《子夜》主人公吴荪甫的典型形象及其意义。

·谈谈《子夜》的艺术成就。

·分析巴金《家》中高觉新和高觉慧的典型形象。

·谈谈《骆驼祥子》中祥子形象的悲剧意义。

·分析《雷雨》中主人公周朴园和周蘩漪典型的形象。

·简论《雷雨》的艺术特色。

·谈谈沈从文中篇小说《边城》的思想和艺术特色。

第三编第三个十年的文学

(1937—1949)

一、名词术语解释:

(1)“文协”

(2)“孤岛文艺”运动

二、重点分析论述思考题:

·谈谈艾青的诗歌名篇《大堰河——我的保姆》。

·分析华威先生的形象,兼论张天翼讽刺小说艺术手法的主要特征。

·试论《围城》中方鸿渐形象的塑造。

·从《小二黑结婚》和《李有才板话》看赵树理小说的艺术特色。

·从《荷花淀》看孙犁小说的艺术特色。

 

名词术语解释举例

吴军

文学研究会

我国新文学史上成立最早、影响最大、成绩最突出的一个文学社团。

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后迁上海。

它是由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叶绍钧、王统照、许地山等12人发起组成。

主要成员还有朱自清、谢冰心、俞平伯、黄庐隐、王鲁彦、陈毅等,其成员多达170余人。

他们的文学主张是“为人生的艺术”,倾向于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其机关刊物是《小说月报》,还先后编辑了《文学旬刊》和《诗》月刊等,并出版了“文学研究会丛书”125种。

文学研究会的三项宗旨是:

一是联络感情,二是增进知识,三是建立著作工会的基础。

文研会是一个以小资产阶级为主的文学团体,它的组织松散,成员的政治态度和文学主张也不尽一致,但在两个问题上,他们持相同的态度:

第一,在反封建问题上,他们都反对旧礼教、旧文学,提倡新文学,普遍关注社会人生,同情劳动者的疾苦,继承了我国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

第二,他们都反对鸳鸯蝴蝶派,反对世纪末的颓废主义和唯美主义,注重对外国现实主义文学作家作品的翻译和介绍。

到了大革命时期,它的活动减少,成员逐渐分化。

有的投身于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洪流,如茅盾就是这方面的优秀代表;更多的作家仍然带着“人生派”的艺术主张,从事于漫长的文学活动,如王统照、朱自清、谢冰心等;还有的人则低吟着人生的哀歌,唱着灰色低沉的调子,向着相反的方向转化,如周作人。

1932年“一·二八”事变的炮火使《小说月报》烧毁,文研会无形之中解散。

创造社

我国新文学史上成立较早、影响很大、成绩很突出的一个文学社团。

1921年6月成立于日本东京。

由留日青年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穆木天等人组成。

先后创办了《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创造月刊》、《文化批判》等刊物多种。

他们倾向于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他们的文学主张是“本着内心的要求从事于文学活动”。

早期的创造社的文学主张,给人一种矛盾和含混的感觉:

一方面他们强调“内心的要求”和“尊重自我”、“尊重天才”,追求艺术的“全”与“美”,的确受到了“为艺术而艺术”的文艺思想的影响;另一方面他们同时又主张文学要表现“时代的使命”,要“反抗资本主义的毒龙”,要“打破毒龙的宫殿”,要“反抗一切既成的道德”。

“五卅”运动后,它的主要成员参加了革命实际工作,这期间他们提出了“革命文学”的主张,提倡“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写实主义文学”,标志着创造社开始转变。

大革命失败后,郁达夫因与其他人主张不一,退出了创造性;张资平因专写多角恋爱的色情小说和挑拨创造社成员之间的关系被清除出去,同时并增加了冯乃超、彭康、李初梨、朱镜我、阳翰笙、李一氓等一批从国外回来的新成员,更使创造社向左转化。

1928年经过整顿了的创造社和太阳社共同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遭到了反动派的压迫和摧残。

1929年2月,创造社被国民党反动政府查封。

湖畔诗社

1922年春,在杭州西湖湖畔由四位青年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汪静之组成的新诗社团。

他们出版了诗歌合集《湖畔》和《春的歌集》,汪静之还出版了诗集《蕙的风》和《寂寞的国》。

他们歌唱纯洁的友谊和爱情,歌唱祖国美好的河山,歌唱爱与美,特别是以讴歌爱情著称于世。

他们坦露了青年率直纯真、充满稚气的美好情怀,显示了大胆向封建道德挑战,勇敢追求个性解放的时代精神,具有积极的反封建意义。

他们既受到了守旧派的诋毁和攻击,也受到了鲁迅等新文学倡导者的支持和卫护。

湖畔诗社诗人的诗大多是自由体,感情真挚,形式活泼,格调清新,诗风健美,新鲜自然,富有节奏感。

汪静之的《一步一回头》,应修人的《妹妹你是水》,潘漠华的《问美丽的姑娘》,冯雪峰的《落花》等,均为佳作,在当时青年中引起过较大的反响。

1925年以后,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先后投入革命的洪流,湖畔诗社不复存在。

小诗

1921年至1924年间形成的一个诗歌流派。

它是受日本的短歌、俳句和印度泰戈尔的《飞鸟集》的影响,把一些零碎的思想和一刹那间对生活的特殊感受和思索,熔铸在篇幅极短的诗行中,既能抒情、写景、也能表达一种哲理的意味。

在小诗运动中,冰心的成就最为突出,有诗集《繁星》和《春水》行世。

冰心的这些小诗,清新晶莹,构思精巧,赢得了不少人的喜爱而风靡一时。

这些小诗由于思想情绪的抑郁和狭小天地的爱的吟诵,所以兴盛一时也就逐渐衰落下去了。

小诗又有“冰心体”、“繁星格”、“春水体”之称。

小诗的作者还有宗白华、徐玉诺等人。

左联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

这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领导下的一个革命文艺界的群众组织。

1930年3月2日成立于上海。

“左联”的成立,标志着革命文艺运动的新阶段。

大会推选出沈端先(夏衍)、冯乃超、钱杏邨(阿英)、鲁迅、田汉、郑伯奇、洪灵菲七人为常务委员。

茅盾、周扬随后也参加了领导工作。

大会制定了理论纲领和行动纲领,建立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等组织,开展工农兵通讯员运动,提倡文艺大众化。

鲁迅在成立大会上发表了极其重要的讲话——《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

鲁迅是“左联”的旗手。

“左联”先后创办了《前哨》、《文学导报》、《北斗》、《文学月报》等多种刊物,并同“新月派”、法西斯的“民族主义文学”、“自由人”、“第三种人”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宣传和捍卫了无产阶级文艺思想。

“左联”对于团结和组织进步作家反击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围剿”,推动无产阶级革命文艺事业的发展,提倡革命文艺创作,努力培养新人等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但“左联”也存在着教条主义、关门主义、宗派主义的错误倾向。

1936年初,为了建立文艺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左联”宣布自动解散。

 

新月派

“新月派”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一个政治和文学的派别。

“新月派”的前身是1923年在北京成立的新月社。

“新月派”是以1927年春在上海创办的新月书店和翌年3月出版的综合性的《新月》月刊而得名。

其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梁实秋、陈西滢、叶公超、罗隆基、潘光旦、闻一多、林徽音、朱湘、陈梦家等。

新月诗坛的盟主是徐志摩。

“新月派”的理论家是梁实秋。

在梁实秋的文章中,宣扬资产阶级的人性论、天才论,否定和反对无产阶级文学,受到了以鲁迅为首的左翼作家的严肃批判。

1931年徐志摩飞机失事,新月诗坛群龙无首。

1933年《新月》月刊停刊,“新月派”也就销声匿迹了。

“孤岛文艺”运动

1937年11月至1941年12月,在长达四年零一个月的时间里,留在上海沦陷区的文艺工作者郑振铎、钱杏邨、王任叔、于伶、柯灵、林淡秋、许广平等人,在地下党领导下,利用英法租界这个“孤岛”的特殊条件,进行公开或隐蔽的活动,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他们在十分困难的环境中,出版了《鲁迅全集》、《鲁迅三十年集》、斯诺的《西行漫记》、黄镇的《长征画集》、巴人的《文学初步》以及方志敏、瞿秋白的著作或译作,他们还创办了《文艺》、《文艺新潮》、《鲁迅风》、《剧场艺术》等刊物多种,并对日本帝国主义及汉奸文人宣扬的“大东亚文学”与“和平文学”进行了批判和斗争。

于伶领导的上海剧艺社等演出了一批现实题材和历史题材的话剧,有力地鼓舞了上海广大人民群众抗日救国的斗争意志。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政治形势急剧恶化,在“孤岛”的文艺工作者大部分转移到国统区或敌后抗日根据地去,还有一部分人留在上海坚持斗争,直到抗战胜利。

 

中国现代文学重点作品简析举例

吴军

一、阿Q的典型形象及其意义。

1921年12月创作的《阿Q正传》是一篇震撼世界的文学名篇,是鲁迅小说创作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杰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

阿Q是一个贫穷落后而又不觉悟的农民,是一个生活在清末民国初年农村、受三座大山压迫极深的流浪雇农。

他的一生,是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思想上受凌辱的一生。

但他仍然具有勤劳、朴实、向往革命等劳动人民的本色。

但阿Q的革命只是“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欢喜谁就是谁”,渗杂了许多错误的糊涂观念。

即便如此,也使得统治者吓得丧魂落魄。

由于不准阿Q革命和辛亥革命的最终失败,阿Q最后被当成替罪羊稀里胡涂地送上了刑场。

作为小生产者的贫苦落后的农民,他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存在着严重的精神胜利法。

他夸耀过去,幻想将来,忌讳缺点,以“粹”为荣,自高自大,瞧不起人,他被人家打了,认为总算被儿子打了;赌博赢来的钱被人抢走,他用力打自己两个嘴巴,觉得被打的是别人;他被假洋鬼子欺侮了,又去欺辱比他更弱小的小D和小尼姑;“恋爱”悲剧刚刚发生,见吴妈又哭又闹,他居然凑过去看热闹;偷萝卜被人当场抓住,却死皮赖脸的不认账……这些劣根性概括起来就是妄自尊大、自轻自贱、自欺欺人、欺弱怕强、麻木健忘、狡猾抵赖等。

这些精神胜利法主要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畸形产物,烙上了民族耻辱的深深的印记。

而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他长期受封建思想毒害而沾染上的病症,极大的妨碍了他的觉醒和反抗。

阿Q“大团圆”的悲剧,实际上就是辛亥革命的悲剧。

作者怀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沉痛心情,深刻地总结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提出了启发农民的民主主义觉悟的严肃课题。

阿Q形象塑造的成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

作为历史的一面镜子,从中可以映照出大千世界各类人物的众生相。

《阿Q正传》可以说是以空前的民族自信心执行着民族自我批判的伟大作品。

当鲁迅燃烧着愤怒去批判阿Q主义、去批判农民身上的愚昧落后和麻木时,我们在这些屈辱形象背后看到的是一个不屈的伟大民族的灵魂。

二、谈谈《伤逝》中涓生、子君形象的悲剧意义。

《伤逝》是鲁迅小说唯一的以爱情悲剧为题材的杰作,是一首以男主人公的手记方式写成的悲情缱绻的悼亡散文诗。

涓生和子君是接受了“五四”新思潮影响的青年知识分子。

他们在争取恋爱自由、婚姻自主、个性解放的过程中,是封建礼教和专制家庭的勇敢叛逆者。

“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

”这就是子君反封建的宣言,体现“五四”新一代知识女性的初步觉醒。

她终于和胞叔闹翻,和父亲断绝关系,并敢于直面社会的讥笑、冷遇和轻蔑,大无畏地和涓生相爱。

涓生也不顾子君胞叔的当面辱骂,并和几个不够朋友的人绝了交。

他们终于建立了一个满怀希望的小小幸福的家庭。

然而,他们的反抗和相爱,是建立在个性解放、个人奋斗、爱情至上的思想基础上的,因而是软弱和不堪一击的。

个性解放不能离开社会解放而单独获得。

没有远大的理想,爱情也失去了附丽。

子君只是用爱来维系他们的关系,将全部精力用于做饭、喂鸡、养狗等家务劳作中,把自己囿于小家庭牢笼里。

不久,涓生失业了。

社会的压力,经济的威逼,使他们的爱情很快失去光彩,感情有了隔阂和裂痕。

涓生为开辟生路做了不少徒劳的努力,子君却显得颓唐、凄苦和冷漠。

涓生只得逃避到通俗图书馆度日,而且最终说出了绝情绝义的话。

子君终于被她父亲接走,肩负着虚空的重担,在逆境中凄然死去。

而涓生重回破旧的会馆,长歌当哭,永远悔恨悲哀,不知如何向新生路迈步。

涓生、子君是勇于反对黑暗势力而没有正确的政治方向,没有投身到社会解放斗争中去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作者对他们反封建精神予以赞扬,对他们的悲剧命运寄予同情,对旧势力给他们的迫害摧残给予愤怒谴责;对他们的个性解放、爱情至上、个人奋斗的思想弱点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彻底的否定。

鲁迅殷切期待着他们能正视现实,树立理想,参加社会革命,从而走上正确的斗争道路。

三、谈谈《凤凰涅槃》所体现的时代精神。

《凤凰涅槃》是郭沫若第一个新诗集《女神》中最优秀的抒情长诗,是体现着五四时代精神的代表作,是一首庄严的时代颂歌。

它借古代神话传说作题材,通过凤凰“集香木自焚,复从死灰中更生”的故事,象征着旧中国的灭亡和新中国的诞生,象征着旧我的焚毁和新我的再生,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眷恋之情和对未来世界的光明理想。

诗中的凤凰是叛逆、创造、再生的化身。

它寄托着诗人真挚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

面对着如屠场、囚牢、坟墓、地狱般的冷酷世界,诗人借凤鸟的哀鸣,对无比黑暗的旧社会发出了强烈的诅咒,借“凰歌”哀诉着旧社会深重的历史灾难,慨叹着逝去的欢爱年华。

这一切都没有继续存在的理由,期待的是凤凰的更生。

一群凡鸟从天外飞来观葬,自鸣得意,喋喋不休,疯狂争夺统治权,显得那么丑恶猥琐,反衬出凤凰形象的高大美丽。

“凤凰更生歌”是全诗的高潮,也是诗人理想的结晶。

凤凰在死灰中复生了,在烈火中更生了,到处都充满了新鲜、净朗、华美、芬芳的气氛,到处都是热烈、挚爱、欢乐与和谐的场面。

诗人以汪洋姿肆的笔调和重叠反复的诗句,尽力渲染了凤凰更生后的无限欢乐和谐。

全诗喷发着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自我牺牲精神,包含着毁灭一切和创造一切的勇气和毅力,洋溢着浓烈的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的情调,鲜明地体现着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五四时代精神。

凤凰,这分明是一个象征,象征着祖国和中华民族,象征着革命的精神。

全诗充溢着革命浪漫主义的思想光辉,人们可以从这个具有重大意义的火凤凰身上,去进行自我改造和社会改造,从而获得祖国的新生。

 

四、分析历史剧《屈原》的主题思想及主人公屈原的典型形象。

郭沫若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历史剧《屈原》写于1942年1月,正是“皖南事变”一周年之际。

剧作家把时代的愤怒复活到屈原的时代里去了。

剧作通过伟大爱国诗人屈原一生的遭遇,反映在合纵抗秦问题上,以屈原为代表的人民爱国力量,和以郑袖、靳尚为代表的卖国投降势力之间的尖锐激烈斗争,歌颂了屈原不畏强权、坚持真理正义、爱祖国爱人民的思想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有力地讽喻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抨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法西斯统治和反共卖国的丑恶本质。

主人公屈原是一个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不畏强暴,刚直不阿,为坚持真理正义而英勇斗争的光辉形象,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兼诗人的典型。

他忠于祖国人民,为实现联齐抗秦的政治路线而奋斗不息。

但是屈原的政敌强大,斗争环境险恶。

剧作通过诬陷、罢官、羞辱、囚禁、毒害等几个主要情节,将矛盾冲突逐渐引向高潮。

面对着卖国统治集团的阴谋陷害和种种打击,屈原发出了悲愤的控诉和抗议:

“我是问心无愧,我是视死如归,曲直忠邪,自有千秋的判断。

你陷害的不是我,是我们的楚国,是我们整个儿赤县神州呵!

在屈原受到当众羞辱后,他忍无可忍,当面揭穿了张仪的狼子野心和南后暗中勾结张仪的隐秘,使他受到进一步迫害,被囚禁在东皇太一庙里。

南后还下密令要用毒酒杀害他,并烧庙焚尸灭迹。

屈原身陷囹圄,悲愤不已,面对着狂风暴雨、电闪雷鸣,他满腔怒火象火山一样喷发出来。

他呼唤着咆哮的风、轰隆隆的雷、利剑般的闪电,把这黑暗的宇宙爆炸开来,把比铁还坚固的黑暗世界彻底毁灭,充分表达了他对光明自由的追求和向往,传达了国统区人民的共同心声。

当然,作为历史人物的屈原,也有他的阶级的和时代的局限性。

他对统治者还抱有一定的幻想。

赶来探望他的侍女婵娟,误饮了毒酒很快死去,卫士杀死太卜郑詹尹,并从他身上搜出南后密令他毒死屈原并放火烧庙焚尸灭迹的密旨时,屈原才真正清醒起来,认清了统治集团的真面目。

他下决心与统治集团决裂,跟着卫士(仆夫)在熊熊烈火中冲出牢笼,到汉北去,到人民中间去。

至此,屈原的形象升华到崭新的境界,闪耀着真理和理想的光辉。

五、以《死水》这首诗为例,论述闻一多提倡新格律诗的理论和实践。

闻一多是新格律诗的积极倡导者,1926年5月13日,他在《晨报副刊·诗镌》上发表的《诗的格律》,就是一篇相当重要的文章。

他主张“越是有魄力的作家,越是要戴着脚镣跳舞,才跳得痛快,跳得好。

只有不会跳舞的才怪脚镣碍事,只有不会做诗的人感觉得格律的缚束。

”因此,他明确要求新诗要具有美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他还非常重视诗的格式、音尺、平仄和韵脚。

他认为新诗的格式是相体裁衣。

应该具有时代精神、地方色彩和民族特色。

闻一多倡导新格律诗,是针对着新诗发展过程中有过于散文化的流弊而提出来的。

他认为这不是复古,它与古代传统的格律诗有三个方面的不同;第一,“律诗永远只有一个格式,但是新诗的格式是层出不穷的。

”第二,“律诗的格律与内容不发生关系,新诗的格式是根据内容的精神制造成的。

”第三,“律诗的格式是别人替我们定的。

新诗的格式可以由我们自己的意匠来随时构造。

闻一多自己的新诗,就是这一理论的忠诚实践者。

《死水》这首诗就是最典型的例证。

《死水》写于1926年4月,是一首思想性很强的诗。

诗人把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比作“一沟绝望的死水”,而且指出它“断不是美的所在”,充分表达了他对黑暗腐败的旧社会的强烈不满,渗透着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愤怒,以及对旧社会的批判精神。

“在《死水》里感觉出我的火来”,就是开启这首诗奥秘的钥匙。

《死水》全诗分五节,每节四行,每行九字,是排列整齐的“方豆腐块”诗。

且看第一、二节: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锈出/儿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很明显,每句都由一个“三字尺”和三个“两字尺”、共四个音尺组成,而“三字尺”的排列是错综变化不固定的。

每节结尾都是双音节词押韵,而且每节一换韵。

这种整齐的音尺,产生强烈的节奏感,使人感到一种旋律的美和音韵的和谐美。

绘画美主要是指诗人运用富于色彩的词藻。

《死水》可谓色彩斑驳陆离,它用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绿酒、珍珠等美丽的词藻来形容丑恶而使人绝望的死水,更反衬出它的绝顶的肮脏,从而产生一种反效果,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建筑美是要求新诗讲究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死水》在形式上非常整齐匀称,堪称典范。

由于闻一多倡导新格律诗,不仅使新月诗派获得了“格律诗派”的称号,而且还开了一代诗风。

六、分析徐志摩的诗歌名篇《再别康桥》。

1920年10月,徐志摩违背父亲要他做银行家的初衷,远渡重洋,从美国来到英国研究文学。

他在剑桥大学以特别生的资格,随意选听课程,度过了一年多悠闲自在的时光。

他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或在葱绿的草坪上看书,或仰卧看天上的星星或行云,或骑车在梦境似的绿雾中飞奔,或在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

康河之畔,也是徐志摩与貌若婵娟、才思飘逸的心目中的女神化身的林徽因热恋过的地方。

他曾经深情地说过:

“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1925年和1928年,他又再次来到康桥。

1928年他要离别伦敦的前夕,在一个美丽的黄昏,他又在康桥上漫步,流连忘返。

同年11月6日,在他归国途中的中国海上,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抒情诗。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首段一连用三个“轻轻的”,抒发了诗人与康桥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

诗的节奏轻快,旋律柔和,音乐性很强,既写出了诗人飘逸潇洒的风度,轻盈的脚步,温柔的神态,又托出了他那一份惜别之情。

他非常喜爱大自然,那夕阳下的柳枝,镀上了一层富丽妩媚的金色。

它随风轻摇,倒映在水中,象位美艳的新娘。

它的波光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心中荡漾。

绿油油的水草随波摇摆,似乎在向诗人招手致意。

在这美丽的康河里,诗人甘愿去做一条水草,这就写出了他对康河的一片痴情。

他不禁要撑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去寻找他的梦想,到晚上归来时,满载一船星辉,也载回他的梦想与快乐。

他情不自禁地要放声歌唱了。

然而他又不禁想起今晚要和康桥告别,情绪又沉默低落了,因为什么样的歌声也无法表达诗人的一片离别之深情。

就连草丛中的夏虫也为之保持沉默,往日欢愉的康桥今晚也沉默了,一切都为诗人的离去而沉默了。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这种夸张的手法,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真挚深厚的情意,同时也流露了他空虚幻灭的心境,抹上了一层淡淡哀愁的色彩。

这首诗感情真挚,意境深邃,给人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

诗句非常富于音乐美,宛如一首动人的小夜曲,轻盈柔和,带着梦的情调,有着美妙而又神秘的境界。

诗句如行云流水,平易近人,丝毫不露出雕琢的痕迹,但在语言的选择和锤炼上狠下了一番功夫,能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有一种回味无穷的隽永。

七、分析吴荪甫的典型形象及其意义。

茅盾的革命现实主义巨著《子夜》中的主人公吴荪甫,是三十年代初期具有时代特征、阶级特征和个性特征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典型形象。

这位上海裕华丝厂的老板,游历过欧美,深受资本主义的熏陶,是一个有胆略见识、魄力手腕、刚毅果断、敢做敢为的人。

他既有雄厚的资金,又有一套较先进的企业管理方式。

他希望他的企业能摆脱帝国主义的控制独立地得到发展,沿着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前进。

然而,吴荪甫生不逢时,他发展资本主义的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帝国主义的扼杀、国民党新旧军阀的混战、国民经济的萧条、社会生活的动荡、工农运动的烽起,都使吴荪甫处在腹背夹击之中,他得用全副精力在几条战线上进行挣扎和苦斗。

在与其他民族资本家的关系上,他喜欢和那些有胆识、有实干精神的人合作共事,而痛恨那些没能耐、没见识、没手段,把企业搞得不死不活的庸才。

他毫不怜悯地将他们打倒,把企业拿到自己的铁腕中来。

他吞并了朱吟秋的丝厂、陈君宜的绸厂,联合孙吉人、王和甫等开设益中信托公司,并廉价收买八个日用品工厂,打算将产品销售到全国的四面八方、穷乡僻壤去。

在与买办资本家赵伯韬的关系上,他的刚毅自信表现为倔强好胜,不肯低眉让人;他的魄力手腕表现为大胆的冒险,不惜倾家荡产而作孤注一掷;他的机智敏捷表现为收买赵伯韬心腹和情妇的手段高明。

在与工农的关系上,他的刚强化为凶残,魄力化为刚险。

他残酷地剥削工农群众,镇压和分化他们的反抗,仇恨工农革命。

他的凶残阴险又往往和他的怯懦恐惧、色厉内荏结合在一起。

他的兽性的狂暴,正是他内心空虚和惶恐的表现。

在他的家庭关系上,他的刚毅自信表现为专横粗暴、冷酷无情。

他是这个资产阶级家庭里的一个众叛亲离的封建暴君。

他和妻子同床异梦,貌合神离;对待妹妹、弟弟专横冷冷漠;姐夫对他心怀鬼胎,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而他的私生活却虚伪堕落,荒淫无耻。

吴荪甫是我国现代文学史第—个成功的民族资产阶级的艺术典型。

他的悲剧形象,充分地说明了中国不可能走上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而是更加殖民地化了。

作家从而用艺术形象为武器,参加了当时关于中国社会性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