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考试.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852275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8.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辩证法考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自然辩证法考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自然辩证法考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自然辩证法考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自然辩证法考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自然辩证法考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自然辩证法考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自然辩证法考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自然辩证法考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自然辩证法考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自然辩证法考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自然辩证法考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自然辩证法考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自然辩证法考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自然辩证法考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自然辩证法考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自然辩证法考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然辩证法考试.docx

《自然辩证法考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辩证法考试.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自然辩证法考试.docx

自然辩证法考试

自然辩证法考试

1.在人类历史上,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哪几个重要形态?

简述其主要思想。

1

2.结合所学专业分析,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1

3.什么是科学精神?

举例说明它的重要性。

3

4.如何理解技术的本质特征?

3

5.怎样正确地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和关系,谈谈你对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想法。

3

6.论述生态自然观的特征和基本思想。

4

7.请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技术创新的理解,并分析我国怎样才能建设成为一个创新型国家?

4

8.为什么说科技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关键?

5

9.如何看待科技对人类异化和对自然异化?

5

10.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6

11.试述生态自然观的产生及其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

6

12.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7

13.谈谈你对在中国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看法。

8

14.什么是技术创新?

它有哪些机制?

8

1.在人类历史上,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哪几个重要形态?

简述其主要思想。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肯定世界的物质性,并力图从某种具体的实物中寻找世界的本原,如中国古代的五行说,古罗马关于水、火、气是世界本原的学说。

在方法论上我们称之为实物观。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以近代自然科学为依据,但背离了古代哲学把世界看成是相互联系的整体的辩证法观点。

方法论上以结构主义为代表。

(3)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以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思维科学为依据,把世界看成是一个运动、变化、发展的整体,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整体观的否定之否定。

方法论上以系统观为代表。

2.结合所学专业分析,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4)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意义:

1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

2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加快我国科技发展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生产技术主要依靠引进,是奉行一种“以市场换技术”的策略,而实践证明,核心技术不可能引进,是靠市场买不来的。

我们至今依然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没有抢占到信息技术革命的制高点,没有成为这次革命浪潮的弄潮儿,因此在诸多技术领域受制于人。

3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

为了在竞争中赢得主动,依靠科技创新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建立国家创新体系,走创新型国家之路,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政府的共同选择。

4 总之,建设创新型国家,既顺应了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也体现了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战略需求,必须贯穿于我们事业发展的全过程,因此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刻不容缓。

(5)我们如何做出自己的贡献

新世纪的大学生,要进一步认清自己的历史使命,明确成才的目标,确立为国家、为民族奋斗的志向,努力成长为对党和国家、对人民有所贡献的人。

5 认识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历史使命不能超越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而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又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不同时代的青年面对不同的历史课题,承担着不同的历史使命。

当代大学生承担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创业的时期,正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时代位同学们提供施展才华的大好机遇和广阔空间。

同学们要珍惜历史机遇,自觉把人生追求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在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不懈奋斗中,创造无愧于人生的业绩。

6 在现实的基础上迎接挑战。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社会主义在中国显示出蓬勃生机和活力。

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的发展还面临一系列的挑战。

这些挑战,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挑战,也是对当代大学生的挑战。

1)是面临着世界技术文化发展的挑战。

科技文化竞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

2)是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的挑战。

当代大学生应当具备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宽广的世界眼光,保持清醒的头脑,培养大无畏的胆略和气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做一个有理想、有远见的人,为振兴中华贡献力量。

3)是面临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任务的挑战。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确定的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

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当代大学生肩负着特殊的责任。

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任何时候都面临着挑战,挑战与机遇相伴而生。

只有敢于迎接挑战、战胜挑战,才能把握和创造机遇,才能把握和创造未来。

同学们应该自觉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起来,树立为祖国繁荣富强贡献青春力量的远大志向,珍惜年华、刻苦学习,磨练意志、砥砺品格,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

7 视野开阔、胸怀宽广。

当代大学生应当学会以开阔的视野观察不断发展的中国,观察日新月异的世界;用宽广的胸襟向历史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

新时代的大学生,要把个人的“小我”融入国家和集体的“大我”之中,在维护和实现国家与人民利益的过程创造个人的辉煌人生。

8 当代大学生面临很多时代和社会的形式和要求。

一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提出,二是知识经济的兴起,三是市场经济的现实,四是科技的快速发展。

这些形势都对研究生同学们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面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当代研究生将是创新大军中的主力,肩负着光荣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面对知识经济,要求研究生更加注重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为知识经济的灵魂就是创新;面对市场经济和人才市场,研究生就业也要接受用人单位的挑选和检验,也要服从优胜劣汰的法则,这就要求各位增强竞争意识,培养综合素质,提高竞争能力;面对科技的快速发展,要求研究生更加注重学会学习,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提高学习能力,因为科技发展越快,知识的更新越快,新的知识不断出现,已有的知识大量被淘汰,这种形势下,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所以会学比学会更重要。

所以作为一个大学生,面对时代和社会的形式和要求,学习是首要任务,成为创新人才是应有的成长目标。

在学习方法上我们应该自我发挥,主动专研,培养独立自主的能力;

在学习状态上,我们应该围绕学过的内容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学习中要勤于思考,乐于提问;在学习层次上,要继承,但更要发展、创新。

在当代,创新能力如何已成为一个民族的优劣,一个国家的兴衰,一个人的强弱的极其重要的因素。

创新是21世纪人才的本质特征。

如何成为创新人才?

一是创新意识的激发。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一份报告中指出:

“教育具有开发创新精神和窒息创新精神的双重力量。

”在创新方面,我们要唤起自己的创新意识,激发起自己的内在动力。

有了创新意识,就会利用一切机会,充分调动自己的一切潜力,时时处处进行创新活动。

二是创新思维的培养。

创新思维是创新的核心因素,是创新教育的关键。

创新思维包括发散思维、灵感思维、逆向思维、形象思维、非逻辑思维等等。

总之,凡是能想出新点子,创造出新事物,发现新路子,以新颖、独特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都属于创新思维。

总的来说,大学生应具有创新思维、要向唯一挑战、向完美挑战、要同时具有横向思维和纵向思维,要向概念挑战,向“毋庸置疑”挑战,要具有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要学会缺点逆用法,要懂得类比法,要激发团队创造力。

同时,我们要落实贯彻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做贡献

3.什么是科学精神?

举例说明它的重要性。

科学精神是指从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中所显示出来的科学本身所独有的一种精神气质,以及与之相应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

它是科学价值的核心。

科学精神有广泛而深刻的涵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9 求真务实的精神,指在科学活动中应坚持实事求是,用于探索真理和捍卫真理;

10 有条理的怀疑精神,指提出的问题是有道理的、有证据的,而不是怀疑一切;

11 开拓创新精神,创新是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对于新问题的分析和创造。

科学不仅改变了世界,而且改变了人类本身。

作为最先进的生产力,科学必须产生出高于那个时代其他文化因素的科学精神,从而不仅缔造了科学本身,而且能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影响人的价值取向,形成一系列先进的行为规范,对人类精神生活产生决定性影响。

4.如何理解技术的本质特征?

(6)技术的本质

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或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它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技术活动,二是技术成果,包括技术理论、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

技术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属于直接生产力。

(7)技术的特征

12 自然性和社会性

技术活动必须符合自然界物质运动规律,技术手段必须依靠自然过程,因此技术具有自然性。

技术作为变革自然、调控社会的手段,必须服务于人类的目的,满足社会的需要才能为社会所接受,因此技术具有社会性。

13 物质性和精神性

技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不仅是改造自然的资料和手段,包含物质因素,而且是运用于实践的科学,是实践的知识体系,包含精神因素。

14 中立性和价值性

任何技术都既具有中立性又具有价值性,其统一源于技术的内在价值与技术的现实价值的统一。

15 主体性和客体性

技术是主体的知识、经验、技能与客体要素工具、机器设备等的统一。

16 跃迁性和累积性

人类的不同历史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技术不同,表现出技术的跃迁性。

技术在发展变化过程中具有累积性。

5.怎样正确地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和关系,谈谈你对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想法。

(8)人与自然的三重矛盾关系

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有限性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矛盾关系;尊重自然的价值与尊重人类发展权利的矛盾关系;技术开发与自然保护的矛盾关系。

(9)人与自然的关系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

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

与此同时,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

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

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的关系处理得不好,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

中国和世界正处在关键的十字路口。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消耗以及随之产生的废物也大幅度增长,为了取得长期的经济增长,中国必须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中国的环境恶化很严重,加上庞大的人口和前所未有的经济发展,这些都对中国走向可持续发展形成了重大障碍。

这些都导致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

(一)人口方面的挑战

(二)资源方面的挑战(三)生态环境方面的1、自然生态环境破坏日趋严峻2、自然生态环境污染日趋严峻:

(1)水污染严重2)大气污染严重(3)土地污染严重(4)固体废物问题严重(5)噪声污染(6)电磁污染(7)光污染(8)热污染

在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首先要改变观念,科学认识自然,掌握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发展,科学地协调、改造自然,善待自然,改变过去那种“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其次要珍惜资源,节约资源;最后要唤起公众可持续发展意识,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自然观。

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中国的必然选择,但这条道路同时是十分艰难的,首先经济实力薄弱是一大障碍,其次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科学技术的支持,要达到这一点尚需长期努力,最后是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尤其是西部地区水土流失等生态恶化现象更加严重。

虽然有上述不足,但我们同时要看到,只要中国政府坚持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运用科技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公众参与,再加上国际社会的有力支持,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增长方式转变和科技进步的支持,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前景是光明的。

6.论述生态自然观的特征和基本思想。

17 生态自然界是系统的自然界——是由人类及其他生命体、非生命体及其所在环境构成的整体。

18 生态自然界是和谐的自然界——人类通过遵守可持续性、共同性和公平性等原则,通过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19 生态自然界是演化的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协调发展应以人类为主体,应包括改造自然的内容;同时需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防灾减灾,生态自然界是天然自然界和人工自然界的统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目标。

7.请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技术创新的理解,并分析我国怎样才能建设成为一个创新型国家?

(10)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以技术成果的商品化为目的、与研究和开发活动密切相关向市场推出新产品和新服务的活动过程。

技术创新本质上是技术资源和产业资源整合配置的过程和结果。

它包括原始创新、集合创新和自主创新三种。

(11)创新型国家

创新型国家是把一般微观性的创新活动上升到国家宏观层面把一个国家内的各种创新活动看成一个系统的整体。

(12)我国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创新型国家

20 政府在国家创新中具备举足轻重的作用要加大科技投入完善宏观管理体系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转变增长模式整合北京、上海等地研发能力使之成为先进的制造中心生产中心、研发中心、运营中心。

21 使企业纳入国家创新体系平台让它们扮演好信息守门人、创新倡导者、创新构思者技术难题解决者、项目管理者这五种角色。

22 形成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创新体系

23 紧跟世界“绿色浪潮”在节能减排、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上花大力气大力发展我国新能源技术和产业。

8.为什么说科技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关键?

24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已经提出现代化的任务。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洞察世界历史的重大转变,指出中国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

25 20世纪90年代知识经济时代来临,世界银行在世界发展报告《知识与发展》中指出,新时代的特点是:

穷国与富国的差别不仅在于资本,而且在于知识。

知识是经济发展的核心。

发展中国家必须制定政策,以缩小它们与富国之间的知识差距。

26 党的十五大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应用于分析新的世界形势,提出“要充分估量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

27 党的十六大报告深刻地指出,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

9.如何看待科技对人类异化和对自然异化?

马克思一方面充分肯定了技术在社会中,特别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技术的运用所产生的异化现象——技术成为一种异己的力量,既压榨、剥削、奴役工人,又压榨、剥削、奴役自然,成为人自由发展的桎梏。

然而,马克思并没有因此把技术本身当做罪恶之源,而是把批判的锋芒指向资本主义社会制度。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技术异化的根源并不在于其自身或其物化,而在于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的逻辑,它使得技术的使用成为资本家阶级攫取利润、霸权的工具。

10.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13)生态自然观的主要观点

28 生态自然界系统具有整体性、多样性、层次性、开放性、动态性、自适应性和自组织性等特征,它是多样性和整体性、平衡和非平衡的统一。

29 生态自然界是天然自然界和人工自然界的统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目标。

30 通过从自然界的人工化转向其生态化,从非生态型人工自然界转向生态型人工自然界,实现人和自然界的可持续发展。

31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

(14)生态自然观的基本特征。

32 全球性。

它是以生态视角,代表地球人类(包括后代人)的利益,研究全球生态或环境问题形成的自然观。

33 批判性。

它从生态视角反思和批判人类的理念和行为及其后果,“这种生态视角的批判可以说是人类视角的批判或代表人类的批判”

34 和谐性。

它强调了科学技术与自然及社会之间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了人类社会和其他生命体和非生命体的和谐统一。

(15)生态自然观的科学基础。

35 生态科学认为人处于食物链金字塔的顶端,人是生态系统的调控者和协同者;人和生物共同遵守“物物相关”、“相生相克”、“协调稳定”等生态规律。

36 生态科学主张以整体、循环、平衡和多样性的生态理念,研究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作用、生态系统的存在和演化,研究人和生态系统之间的辩证关系。

(16)生态自然观的技术基础。

37 生态技术是包括环保技术在内的“一种积极控制或事先控制”的“持续技术”,它被用于对风能、太阳能、地热和水资源的利用和对废物的再利用以及造林、治沙、滴灌等;它“不仅是一类技术的总称,更主要是一种技术观和技术选择战略”。

38 生物技术不仅包括传统生物技术,更主要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以及“生物冶金技术”(细菌浸矿)、“环境生物技术”(生物降解)等现代生物技术。

39 生态技术和生物技术等对于“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等都具有重要作用。

(17)生态文明

40 生态文明是指通过不断完善社会制度、改善人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新的社会文明,它有助于实现生态自然观,有助于持续、健康地搞好现代化建设,它“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41 生态自然观强调重新审视和辩证理解“人类中心主义”,正确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的关系,为建设生态文明奠定了理论基础。

42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11.试述生态自然观的产生及其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

(18)生态自然观的产生

第一,马克思、思格斯的生态思想是生态自然观的直接的理论来源。

在19世纪,人类的生态环境问题尚没有像现在这样严重,马克思和思格斯不可能就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专门而系统的研究,但是在他们的理论体系中包含了极其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基本观点是:

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2.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

3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

4.人要与自然和谐一致。

5.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统一、人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人的内在尺度与自然的外在尺度的统一以及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的统一是马克思、思格斯生态思想的“四大”特征。

第二,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是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生态科学是生态自然观的科学基础。

自20世纪中叶新技术革命以来,人类掌握了强大的科学力量和物质力量,迫使自然界竭尽所能地为人类服务,物质财富大量涌流,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各种灾难性的传染病得到有效的控制,死亡率下降,平均寿命延长.如此等等。

然而,现代新技术革命所带来的并非全是福音,全球性的。

生态危机”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与此相联系,生态科学受到了人们普通的关注,获得了迅速的发展。

以生态科学为基础的生态自然观是当代人类对“生态危机”进行反思和对生态科学进行概括与总结的结晶。

(19)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

生态自然观是对马克思、思格斯生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在人类反思全球性“生态危机”的过程中和总结现代生态科学的最新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

其基本思想大体可以概括为下述几个方面:

其一,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

生态系统是生物系统和环境系统共同组成的自然整体,是以生命的维持、生长、发育和演替为主要内容的活生生的系统。

生物因所以被称为生态困,就是因为它普通存在着生命现象。

在整个生物困中,森林、草原、海洋等地带有大量的生物生存,即使“死寂”的沙漠或冻土带中,也有生命存在,也分别构成了沙漠生态系统和苦药生态系统。

因此,生态系统的平衡、破坏和演化,都是围绕生命物质来进行的。

生态系统的活力是生态系统本身所固有的。

其二,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

生态系统就是各个相互关联的部分有机构成的一张生命之网,无论哪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都会对整个系统产生雹大的影响。

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主要表现在购个方面:

一是生物与非生物之间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离开了非生物各种因素所构成的环境,生物就不能生存,就无所谓生态系统;二是每—‘种生物物种都占据着特定的生态位,各种生物之间以食物关系构成了相互依赖的食物铭或食物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就会影响整个生命系统的生存。

其三,生态系统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

生物系统和环境系统的相万关联、相互作用,由外来能量(主要是太阳辐射能)的输入维持。

外来能量的输入及其在系统内的流动、消耗、转化,形成生态系统复杂的反馈联系,使系统具有自我调控、保持平衡的能力。

其四,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

生态系统的动态过程由系统内的物质运动决定。

系统内的物质和输入系统的能量从植物的光合作用开始循环和转化,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由天机元素合成的有机物质,经草食动物、肉食动物一级一级地转移,组成食物链,物质和能量从一种生物传递到另一种生物,最后被微生物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和元家,再回到环境中。

这种循环和转化构成了生态系统不断发展利演化的动态过程。

其五,生态平衡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相统一的平衡。

维护生态平衡不只是保持其原来的稳定状态,不是单纯的消极适应和冈归自然,而是遵循生态规律,自觉地积极保护自然。

那种认为人类对生态系统的任何厂预都是破坏生态平衡的观点是错误的。

当人们运用生态平衡的规律时,不必要也不可能完全不去打破生态系统的原有平衡。

生态系统在人为的有益影响下,可以建立新的平衡,达到更合理的结构、更高的效能和更好的生态效益。

生态自然观主张把人的角色从大地共同体的征服者改变成共同体的普通成员与公民,强调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组成的共同体,人则是这个共同体的平等一员和公民,人类和大自然其他构成者在生态上是平等的:

人类不仅要尊重生命共同体中的其他伙伴,而且要尊重共同体本身;任何一种行为,只有当它有助于保护生命共同体和谐、稳之和美丽时,才是正确的;人与自然之间要协调发展、共同进化。

12.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科学技术的使用在一定方面产生对人有益的效果,但若使用不当,就产生对人有害的效果。

技术的使用有时在短期内对人有益,可有时长期使用就给人带来害处。

 

这由于技术发挥作用的过程是“非常态”向“常态”间接引入过程,但由“非常态”向“常态”的引入机制是非常复杂的, 稍有不慎, 这种间接引入就可能变为直接引入过程;由于人类还不是非常了解天然自然,有时发明的科学技术一定程度上不符合规律就对人带来害处;由于尽管人类了解天然自然但缺乏技术手段无法防止带来的弊端;由于人心贪婪,出于利益,不做预防。

科学技术就表现出双刃剑效应:

一方面对科学技术的崇拜呼唤出了无以伦比的生产力, 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方式因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另一方面, 科学技术也产生了破坏作用,构成了对当代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严重威胁。

因此在技术使用过程中我们需要有一些对策。

加强基础科学的研究,是天然自然更多转化成人化自然,人类更加了解天然自然;加强对技术的研究开发,使人化自然和天然自然更多转化成人工自然,加强技术评估等手段防止和消除技术的负效应;加强社会改造和社会变迁,把科学技术私有观变成公有观。

13.谈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书信模板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