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河北省五校联盟新高三摸底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852284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799.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河北省五校联盟新高三摸底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届河北省五校联盟新高三摸底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届河北省五校联盟新高三摸底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届河北省五校联盟新高三摸底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届河北省五校联盟新高三摸底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届河北省五校联盟新高三摸底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届河北省五校联盟新高三摸底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届河北省五校联盟新高三摸底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届河北省五校联盟新高三摸底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届河北省五校联盟新高三摸底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届河北省五校联盟新高三摸底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届河北省五校联盟新高三摸底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届河北省五校联盟新高三摸底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届河北省五校联盟新高三摸底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届河北省五校联盟新高三摸底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届河北省五校联盟新高三摸底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届河北省五校联盟新高三摸底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届河北省五校联盟新高三摸底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届河北省五校联盟新高三摸底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届河北省五校联盟新高三摸底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河北省五校联盟新高三摸底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届河北省五校联盟新高三摸底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河北省五校联盟新高三摸底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河北省五校联盟新高三摸底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届河北省五校联盟新高三摸底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河北五校联盟2022届新高三(2021年6月)摸底考试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经内质网加工的蛋白质进入高尔基体后,S酶会在其中的某些蛋白质上形成M6P标志。

具有该标志的蛋白质能被高尔基体膜上的M6P受体识别,经高尔基体膜包裹形成囊泡,在囊泡逐渐转化为溶酶体的过程中,带有M6P标志的蛋白质转化为溶酶体酶;不能发生此识别过程的蛋白质经囊泡运往细胞膜。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M6P标志是经高尔基体加工过的蛋白质

B.S酶功能丧失的细胞中,衰老和损伤的细胞器会在细胞内积累

C.M6P受体基因缺陷的细胞中,带有M6P标志的蛋白质不会聚集在高尔基体内

D.溶酶体酶是由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的

【答案】A

【解析】

【分析】1、高尔基体对其加工的蛋白质先进行分类再转运至细胞的不同部位。

2、分泌蛋白的合成、运输和分泌过程

【详解】A、M6P标志是某些蛋白质进入高尔基体后与S酶专一性结合,不是经高尔基体加工过的蛋白质,A错误;

B、S酶功能丧失的细胞中,不能正常合成溶酶体酶,不能分解衰老和损伤的细胞器,会导致衰老和损伤的细胞器在细胞内积累,B正确;

C、M6P受体基因缺陷的细胞中,不能发生M6P标志与M6P受体识别,不能发生识别过程的蛋白质会经囊泡运往细胞膜,不会聚集在高尔基体,C正确;

D、溶酶体酶需要经内质网加工,是由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的,D正确。

故选A。

2.植物接受过多光照会对叶绿体造成损害,因此植物需要“非光化学淬灭”(NPQ)的机制来保护自身,在NPQ的作用下多余的光能会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该机制的启动和关闭特点如下图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NPQ直接作用于光合作用中的光反应阶段

B.状态②时通过NPQ避免叶绿体受创

C.叶绿体中ATP的合成量下降可能导致NPQ机制关闭

D.状态③NPQ机制缓慢关闭过程中ATP含量升高

【答案】D

【解析】

【分析】1、植物接受过多光照会对叶绿体造成损害,需要“非光化学淬灭”(NPQ)的机制来保护自身,所以该机制在光照过强的状态下启动。

在NPQ的作用下多余的光能会以热能的形式散失,NPQ直接作用于光合作用中的光反应阶段。

2、NPQ机制关闭过程缓慢,由于部分光能仍以热能形式散失,从而使光合作用强度减弱。

【详解】A、由题中信息“在NPQ的作用下多余的光能会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可以得出NPQ直接作用于光合作用中的光反应阶段,A正确;

B、植物接受过多光照会对叶绿体造成损害,因此植物需要“非光化学淬灭”(NPQ)的机制来保护自身,状态②时通过NPQ避免叶绿体受创,B正确;

C、叶绿体中ATP的合成量下降,光反应减弱,色素需要吸收的光能减少,可能导致NPQ机制关闭,C正确;

D、由于NPQ机制关闭过程缓慢,导致色素吸收的光能减少,光反应减弱,导致类囊体内[H]浓度下降,导致ATP的合成量也下降,D错误。

故选D。

3.物膜系统在细胞生命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对图中三种不同生物的膜结构及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三种生物膜的功能不同,主要原因是膜蛋白的种类和数量不同,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B.图1表示线粒体内膜进行有氧呼吸的部分过程,ATP的合成依赖于H+梯度

C.图2表示细胞膜进行信息交流的部分过程,受体蛋白接受信号分子刺激会使细胞原有生理活动发生变化

D.图3表示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进行的光反应,ATP的用途与图1中ATP的用途不同

【答案】A

【解析】

【分析】1、图1表示H+与O2反应生成H2O,表示的生理过程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真核细胞中该生物膜结构属于线粒体内膜,原核细胞中该生物膜是质膜。

2、图2表示信号分子能与其受体蛋白结合,表示生物膜具有信息交流的功能,其中上面有糖蛋白,说明上面是膜的外面。

3、图3表示H2O分解成H+与O2,属于光反应,发生于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

【详解】A、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体现者,图1-3是三种不同生物中的生物膜,其功能不同,主要原因是含有的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不同,根本原因是遗传物质不同,A错误;

B、图1表示的生理过程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其中ATP的合成依赖于H+梯度,H+顺浓度梯度穿过生物膜的同时合成ATP,B正确;

C、图2表示信号分子能与其受体蛋白结合,来调节生命活动,从而引起细胞原有生理活动发生变化,C正确;

D、图3表示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进行

光反应,其中合成的ATP可用于暗反应中三碳化合物的还原,图1表示的生理过程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合成的ATP可用于各种生命活动,所以功能不同,D正确。

故选A。

4.凋亡素基因能选择性诱导黑色素瘤细胞凋亡,而对正常体细胞无影响。

研究者将凋亡素基因导入黑色素瘤细胞后,检测黑色素瘤细胞的凋亡率及细胞周期中各阶段所占比例如下表,以下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组别

凋亡率(%)

DNA复制准备期(%)

DNA复制期(%)

分裂期(%)

对照组

6.38

66.73

24.68

8.59

实验组

52.09

32.66

48.45

18.89

注:

DNA复制准备期和DNA复制期均属于分裂间期

A.未导入凋亡素基因的黑色素瘤细胞中也存在细胞凋亡基因

B.凋亡素基因导入黑色素瘤细胞后,具有明显的致凋亡作用

C.凋亡素将黑色素瘤细胞的分裂阻滞在DNA复制准备期

D.从表格数据中不能得出凋亡素通过延长细胞周期来抑制黑色素瘤细胞的分裂的结论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表格可知,实验组中凋亡率增加,处于DNA复制准备期的细胞比例减少,而DNA复制期和分裂期的细胞比例增加。

【详解】A、对照组中凋亡率大于0,说明未导入凋亡素基因的黑色素瘤细胞中也存在细胞凋亡基因,细胞也发生了凋亡,A正确;

B、实验组中凋亡率明显大于对照组,说明凋亡素基因导入黑色素瘤细胞后,具有明显的致凋亡作用,B正确;

C、根据实验组中DNA复制准备期的细胞比例减少,而DNA复制期和分裂期的细胞比例增加,可知凋亡素将黑色素瘤细胞的分裂阻滞在DNA复制期或分裂期,C错误;

D、表格数据只显示了各个时期占细胞周期的比值,没有显示细胞周期的时长,所以不能表明凋亡素通过延长细胞周期来抑制黑色素瘤细胞的分裂,D正确。

故选C。

5.关于哺乳动物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

B.精细胞到精子的过程是精子形成中特有的变形过程

C.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D.卵细胞未受精时,细胞呼吸和物质合成进行得比较缓慢

【答案】A

【解析】

【分析】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

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

①前期:

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

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

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

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

①前期:

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

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

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

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染色体数目减半的原因是同源染色体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时,A错误;

B、精细胞到精子的变形过程是精子形成过程中特有的,B正确;

C、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C正确;

D、卵细胞未受精时,细胞呼吸和物质合成进行得比较缓慢,受精过程卵细胞变得十分活跃,D正确。

故选A。

6.下列有关生物体遗传物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所有生物都只有一种遗传物质

B.大肠杆菌中的RNA也能携带遗传信息,其上的启动子是RNA聚合酶的识别位点

C.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使其比RNA更适合作遗传物质,且DNA一般比RNA分子大

D.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使DNA具备自我复制的可能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1、细胞类生物(包括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但它们的细胞核遗传物质和细胞质遗传物质均为DNA。

2、病毒只有一种核酸,因此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详解】A、所有生物都只有一种遗传物质,DNA或者RNA,A正确;

B、大肠杆菌中的RNA也能携带遗传信息,启动子是DNA上RNA聚合酶的识别位点,B错误;

C、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比单链RNA的结构更稳定,更适合作遗传物质,且DNA一般比RNA分子大,C正确;

D、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使DNA具备自我复制的可能性,两条链上的碱基严格按碱基互补配对原则配对,保证DNA分子能准确无误地进行自我复制,D正确。

故选B。

7.以下关于遗传变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伴性遗传中亲本正交和反交的结果可能不同,不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

B.一对表现正常的双亲生出白化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孩子的概率是1/4

C.遗传信息是指DNA中的碱基排列顺序

D.细胞内任何一个DNA分子都可以发生基因突变,说明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这会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进而产生新基因。

表现为如下特点:

普遍性:

基因突变是普遍存在的;随机性:

基因突变是随机发生的;不定向性:

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低频性:

对于一个基因来说,在自然状态下,基因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多害少益性:

大多数突变是有害的;可逆性:

基因突变可以自我回复(频率低)。

【详解】A、伴性遗传正交反交的结果不同的原因是这些相关性状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其遗传总是与性别相关联,而不是不遵循孟德尔的遗传规律造成的,A错误;

B、若双亲正常,双亲的基因中不含致病基因,所生孩子都是正常人,B错误;

C、DNA中的碱基排列顺序代表遗传信息,C正确;

D、细胞内不同的DNA分子都可以发生基因突变,说明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D错误。

故选C。

【点睛】

8.实验表明:

交换也可以发生在某些生物体的有丝分裂中,这种现象称为有丝分裂交换。

某高等动物体细胞内DNA均被放射性同位素32P标记,在无放射性(31P)培养液中连续进行2次有丝分裂,细胞甲是处于第2次分裂过程的一个细胞。

如图为细胞甲A/a基因所在染色体发生有丝分裂交换的示意图。

细胞甲继续分裂得到子细胞乙和丙。

不考虑新的可遗传变异,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细胞甲分裂过程中含放射性的染色体最多5条

B.乙和丙细胞的基因组成不可能不同

C.乙细胞再次有丝分裂的子细胞基因型可能为AABB

D.乙和丙细胞含放射性

染色体可能均为3条

【答案】A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

某高等动物体细胞内DNA均被放射性同位素32P标记,在无放射性(31P)培养液中连续进行2次有丝分裂,形成的子细胞含有放射性的染色体为0~2n(假设体细胞2n条染色体),如图为细胞甲A/a基因所在染色体发生有丝分裂交换得到的乙、丙基因型为AABb,aaBb或者AaBb。

【详解】A、细胞甲是某高等动物体细胞内DNA均被放射性同位素32P标记后,在无放射性(31P)培养液中连续进行2次有丝分裂后形成的子细胞,该细胞中含放射性染色体最多有4条,还有交换过来的一部分,分裂后期时最多有五条,在无放射性(31P)培养液中分裂过程最多有5条含有放射性,A正确;

B、乙和丙细胞的基因组成可能均为AaBb,但也可能是一个AABb,另一个aaBb,可能不同,B错误;

C、乙细胞基因型有可能为AABb,再次有丝分裂的子细胞基因型不可能为AABB,C错误;

D、细胞甲中放射性条数最多为5条,乙和丙细胞含放射性的染色体之和最多为5条,不可能均为3条,D错误。

故选A。

9.如图为膝反射示意图,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一根神经纤维可与一个肌细胞之间形成多个神经肌肉接点

B.⑤处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中间神经元能产生兴奋

C.刺激③处,电流表指针发生两次反向偏转,可引起伸肌收缩

D.伸肌和屈肌协调配合,一起收缩完成膝反射

【答案】D

【解析】

【分析】图可知,①为传入神经,②为突触,③为传出神经,④传出神经,⑤为突触。

【详解】A、由图可知,一根神经纤维末梢有多个突触小体,可以与一个肌细胞形成过个神经肌肉接点,A正确;

B、中间神经元兴奋,⑤处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抑制传出神经元的兴奋,B正确;

C、刺激③处,电流表两极先后兴奋,故指针会发生两次反向偏转,会引起伸肌收缩,C正确;

D、伸肌和屈肌协调配合,伸肌收缩,屈肌舒张完成膝反射,D错误。

故选D。

10.“小养殖、小种植、小加工、小工匠”四小农场是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的重要力量,如图所示为一个小型人工生态农场的模式图以及该小型人工生态农场中农作物和鸡的部分能量值(单位:

104kJ),请根据图和表格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项目

净同化量(同化量-呼吸消耗量)

呼吸消耗量

流向分解者

未利用

农作物

110

70

21

58

8

10

2

3

A.该小型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物成分及它们之间形成的营养结构

B.该小型生态系统通过食物网流向人的能量值为1.7×105kJ

C.该生态系统中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

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7.2%

D.与常规农业种植模式相比,人工生态农场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传递效率

【答案】C

【解析】

【分析】1、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①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②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2、可以认为,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量+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十分解者释放的能量。

但对于最高营养级的情况有所不同,它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量+分解者分解释放的能量。

3、生态农业能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

【详解】A、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除了生物成分还有非生物成分,A错误;

B、据表分析,农作物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为110-21-58=31×104kJ,鸡的同化量为10+8=18×104kJ,所以农作物流向人的能量是13×104kJ,鸡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为8-2-3=3×104kJ,所以人通过食物网获得的能量为1.6×105kJ,B错误;

C、该生态系统中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31×104kJ)÷[(110+70)×104kJ]=17.2%,C正确;

D、生态农场提高了能量利用率,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D错误。

故选C。

11.下列关于模型制作及模拟活动的操作或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建立血糖调节模型时,有两名同学代表胰岛B细胞

B.制作DNA结构模型时,每条脱氧核苷酸链上的相邻碱基通过“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相连

C.在减数分裂模型的制作中,要制备4种颜色两种长度的8条橡皮泥制成的染色单体

D.若模拟玉米(Yy)自交产生子代的过程,可在“雌”和“雄”信封中各放入20张Y卡片和10张y卡片进行模拟实验

【答案】B

【解析】

【分析】模型是对研究对象简约、概括的描述,包括物理模型、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

【详解】A、在建立血糖调节模型时,其中一名同学代表胰岛A细胞,一名同学代表胰岛B细胞,A错误;

B、单链上相邻的碱基通过“一脱氧核糖一磷酸一脱氧核糖一”连接,B正确;

C、减数分裂过程中,要用两种颜色的橡皮泥分别代表来自父方和母方的染色体,C错误;

D、模拟玉米(Yy)自交产生子代的过程,“雌”和“雄”信封中两种不同的卡片数量应相等,D错误。

故选B。

12.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本庶佑发现T细胞表面存在负向调控的受体分子PD-1。

当PD-1与某些特定分子PDL1结合后,能导致T细胞“自杀”,从而终止正在进行的免疫反应。

一些肿瘤细胞进化出了一种防御机制,它们的表面也带有PDL1,从而诱导T细胞过早地进入自我破坏程序。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部分T细胞会在PD-1的作用下发生细胞凋亡

B.T细胞上有PD-1分子说明只有T细胞含有PD-1分子特有基因

C.药物与肿瘤患者T细胞表面PD-1结合会降低免疫治疗效果

D.接受器官移植的个体T细胞PD-1增加,可以降低免疫排斥

【答案】D

【解析】

【分析】

1、体液免疫过程为:

(1)感应阶段:

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

(2)反应阶段:

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

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2、细胞免疫过程为:

(1)感应阶段:

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

(2)反应阶段:

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

(3)效应阶段:

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

【详解】A、部分T细胞在其表面的PD-1与PDL1发生特异性结合后,能导致T细胞“自杀”,该过程属于细胞凋亡,A错误;

B、T细胞上有PD-1分子,是PD-1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其它体细胞都有该基因,B错误;

C、药物与肿瘤患者T细胞表面PD-1结合,将阻碍PD-1与PDL1的结合,避免T细胞“自杀”,会提高免疫治疗效果,C错误;

D、接受器官移植的个体T细胞PD-1增加,使T细胞活性被适当抑制,不引发对该细胞的“杀伤”,所以降低免疫排斥,D正确。

故选D。

13.下列关于动物稳态及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手和脚有时会磨出“水泡”,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和淋巴

B.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小肠黏膜分泌的促胰液素

C.HIV最初侵入人体时,免疫系统可以摧毁大多数病毒

D.人体的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因此体内要源源不断产生激素

【答案】A

【解析】

【分析】激素

作用特点:

1.微量和高效:

激素在血液中含量很低,但却能产生显著生理效应,这是由于激素的作用被逐级放大的结果;

2.通过体液运输:

内分泌腺没有导管,所以激素扩散到体液中,由血液来运输。

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激素的作用具有特异性,它有选择性地作用于靶器官、靶腺体或靶细胞,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因此体内需要源源不断的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

激素种类多、含量极微,既不组成细胞结构,也不提供能量,只起到调节生命活动的作用。

【详解】A、手和脚有时会磨出“水泡”,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A错误;

B、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黏膜分泌的,B正确;

C、HIV最初侵入人体时,免疫系统没被破坏,抗原刺激T细胞大量增殖、分化,免疫系统可以摧毁大多数病毒。

C正确;

D、人体的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保证了机体激素调节的灵敏性,因此体内要源源不断产生激素,D正确。

故选A。

【点睛】

二、选择题

14.用于基因治疗的基因有三类,其中一类是反义基因,即通过其产生的反义RNA分子,与病变基因产生的mRNA进行互补,来阻断非正常蛋白质的合成,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基因不能直接指导蛋白质的合成,它必须通过转录出mRNA并以此为模板合成蛋白质

B.以病变基因产生的mRNA为模板,通过反转录可合成反义基因

C.若患者接受该基因治疗,患者体内的反义基因和病变基因都不能翻译

D.反义基因通过逆转录合成反义RNA

【答案】ABC

【解析】

【分析】1、基因表达载体包括启动子、终止子、目的基因和标记基因;启动子位于目的基因的首端,终止子位于目的基因的尾端。

2、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1)分子水平上的检测:

①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DNA分子杂交技术;②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分子杂交技术;③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

(2)个体水平上的鉴定:

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

3、反义基因,即通过产生的mRNA分子,与病变基因产生的mRNA进行互补,来阻止合成非正常蛋白质。

【详解】A、基因不能直接指导蛋白质的合成,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通过转录、翻译实现,A正确;

B、反义基因通过转录产生的反义RNA分子能与病变基因产生的mRNA互补,所以以病变基因产生的mRNA为模板,通过反转录可合成反义基因,B正确;

C、反义RNA分子能与病变基因产生的mRNA互补,阻断非正常蛋白质的合成,所以反义基因和病变基因都不能翻译,C正确;

D、反义基因通过转录合成反义RNA,D错误。

故选ABC。

15.研究发现,Rubisco是绿色植物细胞中由核基因控制合成的小亚基和叶绿体基因控制合成的大亚基组成的一个双功能的酶,当CO2浓度较高时,该酶催化C5与CO2反应,完成光合作用;当O2浓度较高时,该酶催化C5与O2反应,产物经一系列变化后到线粒体中生成CO2,这种植物在光下吸收O2产生CO2的现象称为光呼吸。

根据以上信息,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Rubisco在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上合成

B.在较高CO2浓度环境中,Rubisco在类囊体薄膜上催化的反应产物是C3

C.当胞间CO2与O2浓度

比值减小时,有利于植物进行光呼吸而不利于光合作用有机物的积累

D.在干旱和过强光照下,光呼吸对植物也有重要的正面意义

【答案】AB

【解析】

【分析】1、根据题干信息分析:

植物的Rubisco酶具有两方面的作用:

当CO2浓度较高时,该酶催化C5与CO2反应,生成C3,C3在ATP和[H]的作用下还原成有机物;当O2浓度较高时,该酶催化C5与O2反应,产物经一系列变化后到线粒体中会产生CO2,这种植物在光下吸收O2产生CO2的现象称为光呼吸。

2、植物的光合作用原理是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放出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制造的有机物里。

光合作用又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光反应的物质变化有水的光解和ATP的合成,暗反应的物质变化为二氧化碳的固定和三碳化合物的还原,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有温度、二氧化碳浓度及光照强度。

【详解】A、根据题干信息可知,Rubisco在细胞质和叶绿体中的核糖体上合成的,A错误;

B、当CO2浓度较高时,Rubisco催化C5与CO2反应,故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B错误;

C、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当胞间CO2与O2浓度的比值减小时,有利于植物进行光呼吸而不利于光合作用有机物的积累,C正确;

D、在干旱和过强光照下,植物蒸腾作用强,气孔大量关闭,此时的光呼吸产生的CO2可以作为暗反应阶段的原料,因此光呼吸在该条件下对植物也有重要的正面意义,D正确。

故选AB。

16.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于1964年袁隆平院士在我国率先开展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并提出通过培育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和雄性不育恢复系的三系法途径来培育杂交水稻,以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

该项研究成功的关键是在野生水稻中发现了雄性不育株,它的外部形态和普通水稻相似,但它的花粉不育、雌蕊正常。

进一步研究发现,雄性不育现象是由细胞质基因和细胞核基因共同控制的。

根据以上信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物植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