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个为什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852718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65.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万个为什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十万个为什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十万个为什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十万个为什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十万个为什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十万个为什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0页
十万个为什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0页
十万个为什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0页
十万个为什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0页
十万个为什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0页
十万个为什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0页
十万个为什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0页
十万个为什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0页
十万个为什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0页
十万个为什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0页
十万个为什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0页
十万个为什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0页
十万个为什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0页
十万个为什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0页
十万个为什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0页
亲,该文档总共5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十万个为什么.docx

《十万个为什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万个为什么.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十万个为什么.docx

十万个为什么

为甚么地球及其它行星也是圆的?

这是与万有引力的现象有关。

物理学家牛顿发现,所有物质相互的吸引力,叫作万有引力或重力。

这吸引力和物质的质量及距离有简单的关系:

物质愈多,质量愈大,吸引力就愈大;而物质之间的距离愈近,引力亦愈大。

即使是两个人之间,也有引力;当人处身于重力极小的太空,人与人之间的引力便会将大家的身体拉近;两个大胖子的引力就比同样距离的两位小朋友大。

万有引力支配着宇宙内各星体的运动。

比如说月球围绕着地球转,就是月球和地球之间的万有引力造成。

每个行星都包含很多物质,例如地球,把它的质量以公斤写出来,就要在6之后加上廿四个零!

而在宇宙中,地球只是一颗比较小的行星哩。

地球有那么多的物质,引力就很大了,这也是我们站在地面不会飞出太空的原因。

既然地面上的所有物质都被地球的引力吸着,地面就很难「起角」,山不可以太高,因为地球的引力要把山峰的物质拉向地心,所以地球就很圆了。

月球的质量只有地球的八十分之一,所以月球的引力比地球小很多,月球上的山就比地球的高很多。

依照以上的理论,一颗星球质量愈大便愈圆。

相反,若质量很小,引力也小,星体便未必是圆的。

事实上,太阳系内除了九大行星外亦有很多质量很小的小行星,它们的形状不甚规则,就如一块大石的模样。

不过,即使最大的行星──木星,也不是完全圆的。

这是因为木星自转的速度很快(每十小时便自转一周,是九大行星中自转最快的一个),自转造成离心力,而在赤道附近离心力最大,以致整个星球扁了少许。

其实所有的行星都发生同样的情形,我们要很小心才能观察到。

 

海水会越来越咸吗?

海水是咸的,其原因是海水中含有各种盐分,平均每1000克海水中含35克盐。

有人估计,如果把海水中所有的盐分都提取出来,铺在陆地上,可得到厚153米的盐层;如果铺在我国的国土上,可使我国平均高出海面2400米左右。

海洋刚形成时,海水和江河湖水一样,是淡的。

后来,雨水不断地冲刷岩石和土壤,并把岩石和土壤中的盐类物质冲入江河,而江河的水流到大海,使海洋中的盐分不断增加。

与此同时,海中水分不断蒸发(盐几乎不会蒸发),这就使盐的浓度越来越大。

当然,这个过程是很漫长的。

这么说来,海洋一定会越来越咸了。

含盐量高达25%的死海似乎肯定了这种推测。

其实不然。

因为海洋也通过以下几种方式"释放"盐分、把盐分"归还"于陆地:

1.海洋中含盐类的可溶性物质的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会互相结合成不溶性化合物,沉入海洋的底部。

  

2.海洋中的生物体内吸收了一定的盐类物质,当海洋生物死去后,它的尸体沉到海底。

  

3.台风暴发时,狂风巨浪,海水被卷到陆地上,海水中的盐类物质也被带到陆地;从漫长的陆地变迁历史看,在海洋的海湾地带,由于地壳的升高而与海洋隔断。

这些被隔离的地带,在太阳光的"肆虐"下,变成陆地,留下大量盐分。

那么,海水会不会越变越淡呢?

这也不大可能,雨水和江河湖水每天连续不断地流入海内,海水的咸度会保持相对的平衡状态。

当然,这不排除在某一个海域某一段时间,海水会变咸或变淡。

 

动物为什么不会迷失方向?

两项新的研究揭示了动物是如何利用自身固有的"指南针"来识别方向的。

研究人员发现的海龟是依靠地域性磁场引导它们在北大西洋中游动的。

海龟通过沿着一个被称为北大西洋环流的回圈流动系统确定自身的方位,避免了进入危险的寒冷水域中。

来自美国佛罗里达州东部的海龟幼仔在一进入大海后,就开始漫长的迁徙。

它们游向环绕着马尾藻海域的北大西洋环流,并用几年的时间沿着该环流游动。

科学家把海龟放置在一个大水缸中,水缸由电脑控制的线圈环绕着,以此来研究海龟幼仔对不同磁场的反应。

每个海龟身上装有一个电子跟踪仪,可以记录下海龟的位置。

海龟可以通过改变它们游动的方向,对磁场中的某些变化做出反应。

在另一项对尚比亚地下鼹鼠的研究中,捷克和德国的研究人员发现在名为上丘脑的大脑结构中有些神经细胞是这种动物生物"指南针"的一部分。

这些细胞组对不同磁场方向会做出有选择性的反应。

鼹鼠利用这些磁感觉资讯合成了一幅它们周围环境的心理地形图,而其他的动物用不同感官资讯来达到同样的地形图。

 

人为什么能感到鲜味?

除了酸、甜、苦、咸这四种味道,我们还能感受到鲜味,科学家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人类能够享受鲜美味道的原因。

在亚洲,味精是很流行的调味品,它能增加食物的鲜味。

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它是由日本科学家1908年在海带中找到的。

谷氨酸钠是一种氨基酸--谷氨酸的钠盐,氨基酸能够组成蛋白质,而蛋白质在生命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氨基酸也被称为蛋白质的"砖块",它们是人体必需的物质。

在最新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一个美国研究小组发表了他们对于人类感受氨基酸味道的研究成果。

他们发现,在人的味觉细胞表面存在着T1R1和T1R3两种蛋白质。

作为氨基酸的受体,这两种蛋白质共同作用可以使人感受到20种L氨基酸的味道,特别是谷氨酸的味道。

这两种氨基酸受体不能使人敏锐地品尝出D氨基酸的味道。

L氨基酸与D氨基酸互为对映体,它们的空间结构如同人的左手和右手。

而人体内的蛋白质都是由L氨基酸构成的,D氨基酸对人体没有用处。

科学家认为,正是由于长期进化才使人类拥有了品尝鲜味的能力,L氨基酸对人类不仅仅是一种享受,更是生存的必要,而D氨基酸不被人类的味觉"青睐"也是理所当然。

 

长颈鹿的脖子为什么那么长?

实际上长颈鹿的祖先的脖子也不是太长。

在很早的时候,因为地球上的树木越长越高,长颈鹿为了吃到树上的叶子,就必须伸长脖子去吃树叶。

脖子短的长颈鹿因为长期吃不上食物,就死去了,剩下脖子长的长颈鹿。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长颈鹿为了吃到更多的树叶,就把脖子长的特点遗传了下来。

所以现在我们看到的长颈鹿的脖子都特别长。

 

为什么地球上"三极"臭氧层破坏严重?

众所周知,臭氧具有强烈吸收有害紫外线的功能,臭氧层是保护地球上生物的天然屏障。

然而,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特别是进入现代社会以来,由于人类向大气中排放大量氯氟烃,导致地球上空的臭氧层变薄,严重地危害了人类自身以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安全。

据观测,目前臭氧层破坏比较严重的地方在地球的"三极"上,即北极度地区、南极度地区和青藏高原的上空。

而地球上的这"三极"自然条件恶劣,人烟稀少,当地人们向大气中所排放的氯氟烃数量有限,为什么"三地"上空臭氧层所受的破坏反而比较严重呢?

原来包围在地球周围厚厚的大气层,在垂直方向上可以分为五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层。

臭氧层就位于平流层当中。

对流层是高度最低的一层,它和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人类在向大气中排放的有害气体首先进入到该层当中。

它的高度就是该层空气对流运动所能到达的顶端,因而其高度随纬度和地势高低而变化;赤道地区因所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多,空气对流运动旺盛,因而对流层较高;两极地区因所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少,空气对流运动较弱,对流层较低;南极相对于北极更冷一些,因而其对流层就更低;青藏高原虽然纬度不是很高,但由于它作为"世界屋脊"的较高的地势,使其表面温度降低,空气对流运动不够旺盛,因而对流层也较低。

正是由于"三极"地区上空的对流层也较低,相应的平流层的高度也随之降低。

人们向对流层大气中排放的氯氟烃会随着大气的环流运动而到达"三极"地区的上空,正是因为"三地"的平流层较低,所以氯氟烃能到达平流层中而破坏臭氧层。

实际的观测结果也最低,臭氧层破坏最为严重,已经出现了臭氧空洞;北极度地区臭氧层破坏较南极地区轻一些,青藏高原地区臭氧层破坏较北极度地区又轻一些。

 

为什么有淡水鱼和盐水鱼之分?

全世界目前约有2.2万种鱼,它们分布在几乎所有尚未受到严重污染的咸水或淡水环境中。

生活在海洋、湖泊、江河和溪流中的这些鱼类经历了数百万年的漫长进化期,并已习惯了各自不同的生存环境。

不同的鱼类具有不同的生理机制:

淡水鱼生活在缺盐的水域中,所以它们需要把盐聚集到体内;而咸水鱼则恰恰相反,它们生活在高渗环境中,所以须把多余的盐排泄出去。

既可以在淡水中生存也可以在咸水中生存的鱼类则更加奇妙,它们同时具有聚盐和排盐这两种生理机制!

实际上,鱼是按照盐分耐受性进行分类的。

只能在狭盐分范围的水域中生存的鱼被称为狭盐性鱼;金鱼等淡水鱼和金枪鱼等海鱼,都属于这种鱼类。

能在盐分各不相同的水域中生存的鱼被称为广盐性鱼,如大麻哈鱼、鳗、产于北美大西洋沿岸的眼斑拟石首鱼等,它们既可以从淡水地区迁徙到微咸的水域,也可以从微咸的水域迁徙到很咸的水域--当然,如果盐分变化很大,它们就需要一段适应期。

 

肥皂为什么能产生泡沫?

泡沫实际上是由空气和水与肥皂所含的表面活性剂相互作用产生的,即由肥皂与皮肤或衣物磨擦产生的。

肥皂含有亲水和亲油两种成分。

亲油成分把皮肤或衣物表面的油性污垢分解,亲水成分使油性污垢浮起,从而可以用水将其冲走。

肥皂在下列情况下泡沫不丰富:

水中的矿物质含量过高;水温过低;皮肤或衣物上污渍油渍过多;肥皂在水中浸泡的时间过长等。

 

为什么许多动物在水面在墙面上如走平地?

最根本的原因是这些动物的躯体都很小。

蜘蛛攀岩走壁靠的是附着力,而水黾在水面上行走则靠的是表面张力和流体阻力。

这些支撑力只与昆虫-水面或蜘蛛-墙的接触面积有关;它们的反作用力-地心吸力-则只与这些动物的质量有关。

所以,一般的情况是,大型动物更多地受地心吸力和惯性的控制;小型动物则更多地受附着力和流体张力等表面力的控制。

但是,攀岩走壁和水上行走这两种现象是截然不同的。

当苍蝇在竖着的玻璃板上行走时,它的跗垫和玻璃板之间的附着力足以防止它下滑或掉下来。

但是,一旦苍蝇的体积增加10倍,其体积-重量比就会增加大约1000倍,而它与玻璃板的接触表面积却只增加约100倍。

在这种情况下,苍蝇就会掉下来,因为尽管附着力增加了,但是地心吸力增加的幅度更大,附着力已无法与地心吸力抗衡;况且,此时苍蝇的翅膀已显得太小了,根本飞不起来。

水黾的腿上有一层蜡质的疏水表面,既具有疏水功能,又不会被水沾湿。

所以,除非地心吸力(水黾的重量)超过水面控力的垂直反作用力,否则水黾就不会淹死。

此外,由于水黾的腿部在水面上产生了压力,所以它可以在这种摩擦力近乎为零的环境中悠哉游哉。

 

电风扇转快时为什么像在倒转?

当两幅图像出现的时间间隔不超过0.1秒时,两幅图像将重叠起来。

这样,如果电风扇的转数适当,第二幅图像时电风扇转了若干圈后叶片到达比第一幅图像稍后的位置,我们就会以为电风扇在倒转,事实上,这是我们的大脑给我们开的一个玩笑。

如果你注意看,很多地方都有这种现象!

 

为什幺极光出现在地球两极?

我们已经知道,极光是高空稀薄大气层中带电的微粒所致,在带电微粒流的作用下,各种不同的气体所发出的光也不相同,因此就出现了各种不同形状和颜色的极光,美丽又壮观。

极光大多在南北两极附近出现,而很少发生在赤道地区,这是为什幺呢?

原因是地球像一块巨大的磁石,而它的磁极在南北两极附近。

我们所熟悉的指南针因受地磁场的影响,总是指着南北方向,从太阳射来的带电微粒流,也要受到地磁场的影响,以螺旋运动方式趋近于地磁的南北两极。

所以极光大多在南北两极附近的上空出现。

在南极发生的叫南极光,在北极发生的叫北极光。

我国在北半球,所以在我国只能看到北极光。

为什幺不用纯酒精消毒?

酒精能渗入细菌体内,使组成细菌的蛋白质凝固。

所以酒精在医疗卫生上常用它作消毒杀菌剂。

为什幺用70%~75%的酒精而不用纯酒精消毒呢?

这是因为酒精浓度越高,使蛋白质凝固的作用越强。

当高浓度的酒精与细菌接触时,就能使菌体表面迅速凝固,形成一层包膜,阻止了酒精继续向菌体内部渗透。

细菌内部的细胞没能彻底杀死。

待到适当时机,包膜内的细胞可能将包膜冲破重新复活。

因此,使用浓酒精达不到消毒杀菌的目的。

如果使用70%~75%的酒精,既能使组成细菌的蛋白质凝固,又不能形成包膜,能使酒精继续向内部渗透,而使其彻底消毒杀菌。

经实验,若酒精的浓度低于70%,也不能彻底杀死细菌。

海水为什幺会流来流去?

风是造成海水流动的主要原因。

除了风以外,引起海水流动还有以下几个原因。

在大江大河的入海口,由于大量河水流入海里,入海口的海平面就会略高于远离海岸的海平面。

海水有了落差,它就会从近海流向外海。

这种海流,叫「坡度流」。

水有一个特点,即浓度高的流向浓度低的。

大海里的海水含盐量并不是均匀的,有的地方含盐量高,有的地方含盐量低,这主要是下雨或融冰、结冰等原因造成的。

由于海水含盐浓度不同,于是含盐高的地方的海水会流向含盐低的地方,这叫「密度流」。

海洋浩瀚无边,它们在地球上跨越了热带、温带和寒带,所以海水的温度是不一样的。

正是由于海水温度不同,温暖海洋的海水会流向寒冷海洋,而寒冷海洋的海水会流向温暖海洋,这分别叫「暖流」和「寒流」。

天文学家发现,星球之间都有吸引力。

地球受月球引力的影响,海水每天会出现两次涨落,同时也会产生水平方向的流动,这叫「潮汐」。

为什幺说化石是地球历史的见证?

在远古时代,动植物死亡后,它们的遗体大部分被其他动物或微生物吃掉。

一些不能吃的部分,如骨骼、牙齿、坚硬的外壳等,通常会被破坏成碎片,只有极少数能保存下来。

这些残骸被埋在湖底或海底,很快被泥沙覆盖。

天长日久,当这些泥沙成为岩石后,这些生物遗骸也就变成了化石。

灰岩中,找到了杜鹃叶片的化石。

这类杜鹃植物,一般生长在3400-3900米高的地方。

由此科学家推断,这片山区在最近1万年以来还在不断上升。

「海拔」是甚幺意思?

我们经常用海拔多少,来表示某地的高度。

例如,珠穆朗玛峰是世界上第一高峰,海拔8848米。

这里所指的海拔,是以海平面为零点的一种测量方法多少米。

海拔多少米,就是高于海平面多少米。

为什幺用海平面作为测量的零点呢?

我们知道,测量任何一个物体,都要有一个标准。

由于海平面的位置一年到头大致是不变的,而且全国甚至全世界的海平面高度都相差不大,加上海洋包围着所有岛屿和大陆,所以用海平面作为测量物体高度的零点是最方便的。

为了测量方便,世界各国都把海平面的位置固定下来,称为零点。

我国以青岛附近的黄海平均海平面作为零点,并在岸上用记号固定下来。

根据这一标准进行测量,就能准确地把一个国家或全世界的地形图绘制出来。

 

为什幺夏天晚上星星越多,隔天的天气越热?

夜间,星星的多少和当时的天空状况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天空有云层的时候,由于星星被云层遮去一部分;同时星光经过水滴,也会被反射和吸收掉一部分光,因此从地面望去,星星就很稀少,星星的光度也弱。

如果天空没有云,空中的水汽比较少,那幺从地面望去,星星就会很多。

夏季,当有些地区受副热带高气压系统笼罩时,这些地区由于空气多作下沉运动,在下沉过程中,空气由于气压逐渐变小,气层变得比较干燥,以致出现碧空无云的天气。

入夜以后,太阳辐射热源中断,地温迅速减低,水汽的蒸发作用减弱,下层空气温度下降,气层变得更加干燥和稳定,人们看到的星星就会较多。

因此,人们可以从夏夜星星较多,判断出当地正被副热带高气压所笼罩。

由于在这种气压笼罩下,天气多晴朗少云,白天太阳能充分照射到地面,使地面增热强烈,而且在这种高气压盘据时,天气常稳定少变,因此,可以进一步从夏夜星星多这一现象,判断第二天天气将较热,这就是「满天星,明天晴」,「夜里星星光明,明朝依旧晴」说法的道理。

但是,由于天气澄朗的程度,有一个最大限度。

然而,温度升高却不受这个限度的限制,而且副热带压也不可能长期盘据,天气冷热变化的原因也很多。

因此,「星星越多」也并不一定「明日越热」。

 

世界上有「幽灵岛」吗?

本世纪70年代初,一批美国军事科研人员,居住在北极一个名叫「弗莱彻」的小岛上岛长约11千米,宽约5千米。

过了若干年,这个岛却不见了。

后来人们在距离北极冰盖断裂而成的小岛。

它漂浮在海面上,随洋流、大风移动,所以会飘忽不定。

如果漂到北大西洋,它将会被那里的温暖海水融化而彻底消失,这种会「走路」的岛,人们称它为「幽灵岛」。

海底火山喷发时,泥沙会在火山口堆积形成岛屿。

但是当火山停止活动后,已经形成的小岛会在强劲的海浪冲蚀下,逐渐被摧毁而消失。

等到这座火山再一次活动时,岩浆和泥沙又涌出来,岛屿便重新出现。

这种时隐时现的岛屿,也被称为「幽灵岛」。

 

为什么沙漠中会有绿洲?

提起沙漠,人们就会想起那一望无际的黄沙和死一般的荒凉。

可是在我国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中的哈密和吐鲁番等地,却到处一片绿,人烟稠密,物产丰富,哈密瓜、吐鲁番葡萄等闻名中外,被人们称为「绿洲」。

这是因为,哈密等地的地底下有着丰富的水源,流淌着一条条地下河。

这些地下河的水来自「绿洲」附近的高山。

高山上积有厚厚的冰雪,雪水穿过山谷的缝隙流到沙漠的低谷地段,夏季冰雪消融,雪水穿过山谷的缝隙流到沙漠的低谷地段,隐匿在地下的沙子和黏土层之间,形成地下河。

这些地下水滋润了沙漠上的植物,也可供人畜饮用,给沙漠带来生机,形成了一个个绿洲。

在撒哈拉沙漠,人们甚至能从沙漠的地下河里钓鱼呢!

 

为什么烫伤后不可以乱涂红药水或紫药水

日常生活中,有的小孩不小心烫伤了,为了防止细菌感染,有些家长急忙用大量红药水或紫药水涂在烫伤创面上,然后再送医院。

其实,这样做不太好,反而会给医生诊断和急救带来困难。

烫伤程度决定于烫伤的范围(面积)和深度(皮肤受伤程度)。

正常皮肤碰到各样热的东西(如开水、热粥、热油、火焰等),即可引起不同程度的皮肤烫伤。

由于温度不同,及接触皮肤时间的长短,造成皮肤烫伤后所表现的颜色也不一样。

烫伤的伤势一般可分成一度、二度浅、二度深和三度四种不同程度的烫伤。

这四种烫伤的治疗方法、愈合过程和后果也都是不一样的。

烫伤后,医生先要根据皮肤的颜色,来判断烫伤的深度和面积,以制定治疗方案。

一旦在烫伤的皮肤上涂满了红药水或紫药水,不但烫伤部位染上了红色或紫色,甚至连健康的皮肤也被大片染上颜色,使人难以辨认,医生就不能正确地鉴别烫伤的深度和面积,给诊断带来困难,造成错误。

另一方面,红药水(即红汞)中所含大量的汞被创面吸收后,还会引起汞中毐,反而给治疗带来更多麻烦。

所以,烫伤后不能随便涂药,特别是那些不易洗掉的颜色,如红药水、紫药水等药物。

懂得了这些道理,我们在平时一旦遇到烫伤事故发生,就应尽快脱去烫伤人的衣裤、鞋袜(尤其是冷天穿卫生衣、毛线衣等裹身的衣裤),用冷水冲洗数分钟(它的作用是使局部温度降低、减轻损伤程度),然后再用一块干净毛巾或被单包裹(以防空气中细菌感染),再立即送附近医院抢救。

至于平时生活中发生的局部小范围的浅度烫伤,如红肿(一度伤)、小水泡(二度浅伤),则不一定要到医院治疗,只要经冷水冲洗后,涂些消炎药,用清洁纱布包扎一下就行了。

 

为什么河流总是弯弯曲曲的?

打开地图,我们可以看到,不论是长江、黄河,还是黑龙江、珠江,所有的河流都是弯曲曲的。

河流所以会弯曲,主要是两岸河水的不同流速造成的。

河流在河水的长期冲刷下,有的地方河岸冲坍了,有的地方掉下一棵大树,或者在某一段流进一股支流,这样两岸的河水流速就会不一样。

河水流速大的一边,河岸受到的冲击力也大。

加上两岸士层结构不尽相同,有的比较松软,有的比较坚硬。

天长日久,松软的河坍塌,使河流变成弯弯曲曲。

河道一旦弯曲以后,就会继续发展,水流方向直冲凹岸,而凸岸的地方水流速度较慢。

这样,河流在水流的长期作用下,凹岸会变得越来越凹,凸岸会变得越来越凸。

 

为什么地球上最热的地方不在赤道?

地球上最热的地方不是在赤道,而是在沙漠地区,如撒哈拉沙漠白天的最高温度可达到55℃,平常也都在45℃以上。

戈壁沙漠离赤道很远,白天最高温度也可达45℃左右。

而赤道附近的高温记录很少有超过35℃的。

赤道一带大都是海洋。

白天那里太阳虽然高照,但是浩淼的海水能把太阳的热量储起来,加上赤道上降雨多,因此温度不会升得很高。

而沙漠地区是光秃秃的,很少有植物,只要太阳一照射,温度就会直线上升。

而且,沙漠里几乎不下雨,所以温度也就高得多了。

 

为什么日出时间的早迟与天气变化有关系?

地球每天不停地绕着太阳公转,同时又绕着地轴在自转。

按理说,在同一个季节相近的日子里,太阳进入地平线的时间是差不多的。

但是,当连日天阴,夜雨一直下到清晨,正当天亮的时候,云层消失,太阳比前些时提早照耀到大地上。

根据老农民的经验,像这种现象,不久还会下雨。

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在晴朗的夜晚,近地面的空气温度也随着下降。

而离地面稍远的高层空气却冷却较慢,这就使得空气变得稳定起来。

夜愈深,稳定性愈强。

到了清晨,正是稳定性最强的时候,空气下沉也最盛,于是云层就会下沉而消散,因此,产生了太阳提早露面的现象。

但是,这种云层因冷却下沉而消散的现象是暂时的,当日出之后,热力作用加强,对流作用加强了,云层又会合并而发展起来,天气就又会出现阴雨。

日出早,其实是久阴后清晨云消,使太阳早些露面,并不表示天已转好,反而是继续下雨的先兆。

因此有「日出时间早,天气不会好」的说法。

有些地区的人说:

「慢开天,天气好。

」这意思是说连日夜雨,但云的消散并不在清晨云层最稳定的时候,却是在太阳已升高,太阳的热力作用较强的时候。

这时云层因蒸发而消散,太阳才露面。

但这时,已不在清晨,而比较迟了。

日出后,它的热力作用愈来愈强,云层蒸发也愈来愈剧烈,因此,云层将不可能再度合并,只能加快消散,使天气逐渐转晴。

所以,「慢开天」的现象,预示着天气晴朗。

到现在为止,对日出时间的早迟,存在着多种解释,说法不一,还需要在今后的实地观测中,对这种现象逐步加深认识。

 

为什么体育活动能使肌肉发达?

体育活动会使肌肉发达,这是不争的事实。

体操运动员的上肢和胸背肌肉、跑跳运动员的腿部肌肉都很结实粗壮,无需用力收缩就能看到明显的轮廓。

那么,为什么体育活动能使肌肉发达呢?

人体在安静时,参与周身循环的血液占全身血量的55%-75%,其余贮存在人体血库肝脏等器官里。

肌肉里的毛细血管(每平方毫米有好几千根)大部分都关闭着。

在体育运动时,由于肌肉活动的加强,需要消耗许多能量。

为了适应肌肉活动的需要,这时在大脑的指挥下,血库里的血液便流入血管,增加全身的循环血量;心脏跳动加快,收缩力加强,肌肉里的毛细血管大量开放(比安静时多20-50倍),使全身的血液循环加速,流过肌肉组织的血量增加。

这样,肌肉新陈代谢过程加强,得到更丰富的营养物质。

经常锻炼,肌肉内蛋白质含量就会增加,肌纤维增粗,肌肉间的结缔组织增厚,肌肉里的毛细血管的数量增多,结果整个肌肉的体积增大,重量增加。

一般人肌肉只占体重的40%左右,而经过系统的体育锻炼的运动员可达体重的45-50%。

当然,体育活动使肌肉纤维变粗仅是肌肉发达的一个因素,由于肌肉的收缩性蛋白质增多,能量物质的贮备增加,肌肉收缩时进行化学过程更灵活,因而通过锻炼,在机能上肌肉收缩也更快速、有力和耐久。

 

为什么夏天晚上星星越多,隔天的天气越热?

夜间,星星的多少和当时的天空状况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天空有云层的时候,由于星星被云层遮去一部分;同时星光经过水滴,也会被反射和吸收掉一部分光,因此从地面望去,星星就很稀少,星星的光度也弱。

如果天空没有云,空中的水汽比较少,那么从地面望去,星星就会很多。

夏季,当有些地区受副热带高气压系统笼罩时,这些地区由于空气多作下沉运动,在下沉过程中,空气由于气压逐渐变小,气层变得比较干燥,以致出现碧空无云的天气。

入夜以后,太阳辐射热源中断,地温迅速减低,水汽的蒸发作用减弱,下层空气温度下降,气层变得更加干燥和稳定,人们看到的星星就会较多。

因此,人们可以从夏夜星星较多,判断出当地正被副热带高气压所笼罩。

由于在这种气压笼罩下,天气多晴朗少云,白天太阳能充分照射到地面,使地面增热强烈,而且在这种高气压盘据时,天气常稳定少变,因此,可以进一步从夏夜星星多这一现象,判断第二天天气将较热,这就是「满天星,明天晴」,「夜里星星光明,明朝依旧晴」说法的道理。

但是,由于天气澄朗的程度,有一个最大限度。

然而,温度升高却不受这个限度的限制,而且副热带压也不可能长期盘据,天气冷热变化的原因也很多。

因此,「星星越多」也并不一定「明日越热」。

 

为什么豆腐最好不要与菠菜同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业技术培训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