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考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856347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77.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心理学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心理学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心理学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心理学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心理学考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心理学考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心理学考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心理学考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心理学考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心理学考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心理学考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心理学考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心理学考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心理学考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心理学考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心理学考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心理学考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心理学考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心理学考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考试题.docx

《心理学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考试题.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心理学考试题.docx

心理学考试题

3、积累一些句式,如:

谁干什么。

什么时候,谁在哪里干什么。

并能运用指定的句式来写话。

长长的小路了不起的创举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

妈妈一边洗手,一边说话。

(22)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收)——(放)(去)——(来、回)死——(活)(答)——(问)

()月()日是元旦节。

()月()日是中秋节。

(1)、()替/给/帮/为()。

我正忙着写作业呢!

高兴=开心=快活=快乐时刻=时时=时常

()把()。

()被()。

全国2005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心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

0003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思维敏捷,反应迅速,对于特定的问题情景能够顺利地做出多种反应或答案,反映了创造性思维的哪种特征?

( B  )

A.敏感性B.流畅性

C.洞察性D.独创性

2.下列哪个不是界定一个人心理健康的基本原则?

(  C )

A.心理活动与外部环境是否具有同一性

B.心理过程是否具有完整性和协调性

C.知、情、意、行是否具有一致性

D.个性心理特征是否具有相对稳定性

3.奥尔波特于1937年首次提出了人格特质理论,他把人格特质分为两类,它们是( B  )

A.首要特质和次要特质B.共性特质和个性特质

C.首要特质和中心特质D.根源特质和表面特质

4.智力三元理论是由下列哪位心理学家提出来的?

(A   )

A.斯腾伯格B.卡特尔

C.吉尔福特D.斯皮尔曼

5.下列哪项不是影响人际吸引的主要条件?

( D  )

A.相似性与互补性B.接近性与熟悉性

C.个人品质D.身体健康状况

6.人在整个夜晚的睡眠过程中,从慢波睡眠到快速眼动睡眠要经过数次循环,在每次循环中,快速眼动睡眠持续时间变化的特点是( A  )

A.早期所占时间较短,后期所占时间逐渐延长

B.早期所占时间较长,后期所占时间逐渐缩短

C.早期与后期所占时间是不变的

D.早期没有,后期仅有较短时间

7.以下哪种动机驱使青少年特别重视伙伴关系?

(   A)

A.交往动机B.成就动机

C.自尊动机D.自身价值动机

8.人类短时记忆的容量有一定的限度,其平均数量为( A  )

A.7±2个组块B.8±2个组块

C.9±2个组块D.10±2个组块

9.以下哪个是人格结构中自我调控系统的内容?

(  C )

A.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

B.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体验

C.自我认识、自我控制、自我体验

D.自我意识、自我评价、自我调节

10.下列不能说明挫折内涵的是( C  )

A.个体在通向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或干扰

B.目标不能达到、需要无法满足时,所产生的不愉快情绪反应

C.挫折对人的影响都是负面的

D.挫折既包括挫折情境,又包括挫折感受

11.对学习困难、适应困难或具有某种问题行为的中小学生,进行诊断和辅导的心理学分支学科属于(  B )

A.理论领域B.应用领域

C.兼有理论与应用领域D.边缘领域

12.飞行时差常常导致旅行者在到达目的地后出现较长时间的身心困扰,原因在于( D  )

A.长时间飞行导致的旅途疲劳

B.环境改变后需要一定时间的适应

C.地球引力的作用

D.人自身生物节律被干扰

13.青少年的主观化自我阶段反映了他们的自我意识发展处于哪种层次?

( B  )

A.对自己肢体活动状态的意识

B.对自己思维、感情、意志等心理活动的意识

C.区别“自我”与“非我”的意识

D.对自己机体及其状况的意识

14.人在知觉事物时,从复杂的刺激环境中将一些有关内容抽出来组织成知觉对象,而其它部分成为背景,反映了知觉的哪种特性?

( C  )

A.整体性B.恒常性

C.选择性D.理解性

15.在问题解决过程中,采取从目标状态出发,按照子目标组成的逻辑顺序逐级向初始状态递归的策略,称作(  A )

A.逆向工作法B.爬山法

C.手段—目的分析法D.算法式

16.教师想了解学生对作文的态度,让学生填写了问卷,与部分学生座谈,与个别学生谈话,找到了问题及原因。

他用的是(  B )

A.观察法B.调查法

C.测验法D.实验法

17.婴儿发展最早的感知觉是( D  )

A.视觉B.听觉

C.味觉D.触觉

18.下列不能说明学习内涵的是(  D )

A.学习是一种适应活动

B.学习是通过相应的行为变化得以体现的,而且这种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C.学习是主体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的过程

D.学习是生理成熟引起行为变化的过程

19.平行的铁轨向远方延伸时,看起来趋向于相交,因此,在画面上两条直线越趋向接近,

就表示距离越远,这是哪种深度线索在起作用?

( D  )

A.纹理变化B.遮挡

C.视野中的高度D.线条透视

20.《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多愁善感,聪颖多疑,孤僻清高。

心理学上把类似于林黛玉式的气质叫做(  D )

A.胆汁质B.多血质

C.粘液质D.抑郁质

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21.气质

22.感觉阈限

23.心境

24.人际沟通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25.影响创造性的因素

26.儿童如何知道自己是男孩或女孩?

27.用信息加工观点阐述记忆的基本过程。

28.用适当的知觉知识解释立体电影的原理。

29.什么是心理研究的测验法?

使用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30.失眠的类型。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32小题任选1题,2题均答者,以前1小题计分,8分。

第33小题必答,10分。

共18分)

31.试述服从与从众的联系与区别

32.教师用激励性评语、作业纠错后得好分、为进步学生发奖状等方法使学生努力学习。

请用需要、诱因、动机的关系加以解释。

33.二十年前,大学毕业的刘姓夫妇与初中毕业的张姓夫妇各自的女儿在同一间产房出生,由于护士的疏忽,刘姓夫妇的女儿彤彤与张姓夫妇的女儿娟娟被调换。

现在,被刘姓夫妇抚养的娟娟已经是音乐学院三年级的大学生,被张姓夫妇抚养的彤彤中专毕业后在家待业,两人命运迥异。

有人认为,该实例说明,在人的智力发展中,环境的作用要远远大于遗传的作用。

请从心理学的角度对这种现象加以分析。

 

2005年10月自考答案心理学

 

全国2006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心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

0003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心理学是一门科学,其准确的属性是(C)

A.自然科学B.社会科学

C.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性质D.思维科学

2.表情是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也是人们交往的一种手段。

它可分为(C)

A.言语表情、面部表情、身段表情

B.言语表情、身段表情、语调表情

C.言语表情、语调表情、面部表情

D.面部表情、身段表情、语调表情

3.对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在人的一生中发展变化趋势的正确描述是(B)

A.流体智力一直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晶体智力则经历一个倒U形变化趋势

B.流体智力经历一个倒U形变化趋势,晶体智力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

C.流体智力保持不变,晶体智力经历一个倒U形变化趋势

D.晶体智力保持不变,流体智力经历一个倒U形变化趋势

4.在催眠状态下,有些被催眠者可能会根据催眠者的指示,去做那些在一般情况下依据社会准则不能做的事情,该催眠状态下的心理特征是(C)

A.感觉麻痹B.感觉扭曲或幻觉

C.解除抑制D.对催眠经验的记忆消失

5.下列哪一项不是群体的功能(D)

A.给成员以归属感B.使成员具有认同感

C.使成员获得社会性支持D.满足成员的自我实现需要

6.经过评价当前的问题状态后,限于条件,不是去缩小,而是去增加这一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差异,经过迂回前进,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总目标,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称为(C)

A.手段—目的分析法B.逆向工作法

C.爬山法D.算法式

7.身体残疾的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以事业的成功赢得别人的尊重,这种人运用的心理防御机制是(C)

A.反向B.转移

C.补偿D.文饰

8.当两个强度相差较大的声音同时到达耳朵相混合时,我们只能感受到其中的一个较强的声音。

这种听觉现象称为(D)

A.混合音B.拍音

C.纯音D.声音的掩蔽

9.瑞文标准推理测验,属于典型的(B)

A.文字测验B.非文字测验

C.难度测验D.速度测验

10.在困难复杂的学习或工作中,其活动效率与动机强度的关系是(B)

A.正比关系B.反比关系

C.中度最适宜D.两者无关

11.在四种典型的生物节律中,对人的心理状态影响最大的是(D)

A.年B.月

C.90分钟D.日

12.知觉恒常性通常包括三类,下面不属于知觉恒常性的是(B)

A.大小恒常性B.重量恒常性

C.形状恒常性D.颜色恒常性

l3.一些从农村转入城市上学的学生,常因担心自己的农村方言会被别人讥笑,而表现为上课不敢发言、下课羞于交际。

这种行为表现的心理特征是(C)

A.气质B.能力

C.性格D.认知方式

14.医生根据病人的体温、血压、心电图等检查资料确诊病患,反映的思维特征是(A)

A.间接性B.概括性

C.预见性D.抽象性

15.某中学教师从初一到初三对几位学习困难学生的发展变化一直进行追踪研究。

他的研究方法是(B)

A.横断研究法B.纵向研究法

C.群体序列研究法D.调查研究法

16.下列关于长时记忆的说法不正确的是(D)

A.容量大

B.保持时间长

C.信息编码是相对深度水平加工的结果

D.扮演着意识的角色,使我们知道在接收什么、做什么

17.在实验过程中,由实验者操纵刺激条件或实验条件以引起被试反应的因素是(B)

A.控制变量B.自变量

C.因变量D.无关变量

18.人们更容易喜欢那些对社会上重大事件的看法与自己比较一致的人,在感情上更加融洽的人。

这符合下列影响人际吸引的哪一个条件(C)

A.熟悉性B.接近性

C.相似性D.互补性

19.对于动物中的“母亲印刻”以及印度狼孩回归人类社会后难以学会人类基本行为方式和生活技能等两种现象,可以用来解释的观点是(A)

A.个体心理发展存在关键期

B.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相互作用论

C.环境决定论

D.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论

20.心情好时,人们往往回忆出更多美好的往事;心情不佳时,人们更多记起的是倒霉的往事。

这种现象的提取线索是(C)

A.与编码信息的联系B.环境依存性

C.状态依存性D.联想的作用

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21.意识

22.心理定势

23.诱因

24.焦虑障碍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25.简述学习心理学知识对于人们认识内外世界的意义。

26.简述常见的两种学习策略。

27.简述气质与性格的区别。

28.简述群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29.简述压力的影响因素。

30.简述青少年情绪表现的矛盾性特点。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32小题任选1题,2题均答者,以前1小题计分,8分。

第33小题必答,10分。

共18分)

31.试比较比率智商和离差智商的异同。

32.有人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让两组大学生分别看一张女童的照片。

其中一张长相丑陋,另一张长相甜美;照片下面有同样一段文字,说明该女童有些过失行为;然后,请大学生对女童的日常行为作出推测性描述。

结果发现,长相丑陋的女童,大学生倾向于认为她平时就是一个“问题儿童”;长相甜美的女童,大学生则认为其平时行为良好,纵有过失也情有可原。

请结合此实验分析人的社会认知过程。

33.小宝活泼好动、乐观灵活、精力旺盛,但做事经常粗枝大叶、缺乏耐心和毅力。

请问:

(1)小宝属于哪种气质类型?

(2分)

(2)说明影响儿童人格发展的可能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8分)

 

 

2007年4月全国自考心理学历年试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

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

无分。

1.从复杂的刺激环境中将有关内容抽出来组织成知觉对象,其他部分则留为背景,这是()

A.知觉理解性

B.知觉整体性

C.知觉选择性

D.知觉恒常性

答案:

C

2.在心理学中,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称为()

A.随意注意

B.随意后注意

C.不随意注意

D.集中注意

答案:

A

解析:

(P28)

3.“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的译音,其含义是()

A.行为

B.精神

C.整体

D.人本主义

答案:

C

4.有一种记忆系统的特点是:

保持时间为几十至几百毫秒,存储形式为视觉表象和声音表象

,如果不被注意或编码,就会自动消退。

此种记忆系统是()

A.瞬时记忆

B.工作记忆

C.短时记忆

D.长时记忆

答案:

A

5.学习者利用原有经验进行新的学习,理解新的信息,此种学习称为()

A.接受学习

B.发现学习

C.意义学习

D.机械学习

 

答案:

C

6.在认知心理学中,表征是指()

A.客观事物在头脑中的呈现方式

B.客观事物的表面特征

C.形象代码

D.语义代码

答案:

A

7.心理学家常用“人工概念”的方法研究概念的形成。

首创这一方法的心理学家是()

A.赫尔

B.詹姆士

C.梅耶

D.吉尔福特

答案:

A

8.已学过的旧信息对学习新信息的抑制作用,称为()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倒摄干扰

D.前摄干扰

答案:

D

9.在学习新知识和解决新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来、且主要受人的生物学因素影响的能力是()

A.流体能力

B.晶体能力

C.模仿能力

D.创造能力

答案:

A

10.一名儿童的智力年龄是10岁,实足年龄是8岁,他的比率智商是()

A.80

B.100

C.120

D.125

答案:

D

11.当活动难度较大时,有利于提高活动效率的动机强度为()

A.低

B.中等偏低

C.中等偏高

D.高

 

答案:

B

12.马斯洛需要层次中,由低到高排列的第四层次为()

A.归属与爱的需要

B.自我实现的需要

C.安全的需要

D.尊重的需要

答案:

D

13.俗话说“江山易改,禀性难移”。

这表明人格具有()

A.独特性

B.复杂性

C.稳定性

D.综合性

答案:

C

14.反应慢、但精确性高的认知方式属于()

A.冲动型

B.沉思型

C.系列型

D.同时型

答案:

B

15.林黛玉的“清高、率直、聪慧、孤僻、内向、抑郁、敏感”等特质,属于()

A.共性特质

B.首要特质

C.中心特质

D.次要特质

答案:

C

解析:

(P195)

16.把自己的不当、失误转嫁到他人身上,或把自己不能接受的欲望归结为他人,这种心理防

御机制是()

A.反向

B.投射

C.转移

D.退行

答案:

B

17.导致去个体化的主要原因是()

A.群体极化

B.社会惰化

 

C.从众性

D.匿名性

答案:

D

18.在全新的生活环境中,陌生的风俗习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会使人产生心理压力。

这种压

力源属于()

A.躯体性压力源

B.心理性压力源

C.社会性压力源

D.文化性压力源

答案:

D

19.儿童知觉开始形成并有所发展是在()

A.儿童前期

B.婴幼儿期

C.儿童后期

D.青少年早期

答案:

B

20.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有时他人在场不但不能促进个体行为效率的提高,反而会使工作效

率下降。

这种现象称为()

A.从众

B.群体思维

C.去个体化

D.社会干扰

答案:

D

 

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道德感

答案:

根据一定社会的道德标准,(1分)对人的认识、行为做出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2分)

2.实验法

答案:

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2分)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1分)

3.聚合思维

答案:

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

(2分)是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件的

思维方式。

(1分)

4.关键期

答案:

个体在早期发展过程中,某一反应或一组反应在某一特定时期或阶段中最容易获得,最容

易形成,(2分)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或阶段,就不容易再出现这样的“好时机”。

(1分)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简述学习心理学的意义和作用。

答案:

(1)认识内外世界;(2分)

(2)调整和控制行为;(2分)

(3)直接应用在实际工作中。

(1分)

2.简述社会认知的过程。

答案:

(1)信息搜集与选择;(3分)

(2)信息的整合过程。

(2分)

3.简述使用问卷法进行心理调查的优缺点。

答案:

(P18)优点:

能同时搜集许多人的同类问题的资料,省人力省物力。

缺点:

不能保证回收率及被调查者的认真合作。

4.简述斯腾伯格的智力三元理论。

答案:

(1)一个完备的智力理论必须对智力的三个方面予以说明,即智力的内部构成成分、这

些成分与经验的关系,智力成分的外部作用;(2分)

(2)内部构成的三种成分分别为:

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1分)

(3)内部成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是指根据经验调整所运用的成分从而获益的能力;(1分)

(4)智力是适应环境、塑造环境和选择新环境的能力。

(1分)

5.简述动机的功能。

答案:

(1)激活功能;(1分)

(2)指向功能;(2分)

(3)调节与维持功能。

(2分)

6.简述学习心理学的意义和作用。

答案:

(P19)

(1)认识内外世界;

(2)调整和控制行为;

(3)直接应用在实际工作中。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2小题任选1题,2题均答者,以前1小题计分,8分

第3小题必答,10分。

共18分)

1.试述问题解决的概念、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答案:

问题解决是指具有一系列目标指向性的认知操作。

(1分)

其特征:

(1)目标指向性;(1分)

(2)操作系列性;(1分)(3)认知性操作。

(1分)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问题表征的方式;(1分)

(2)无关信息的干扰;(1分)

(3)功能固着性;(1分)

(4)心向。

(1分)

 

2.试述培养青少年良好性格的意义,并对如何培养提出建议。

答案:

意义:

(1)有利于帮助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2分)

(2)有利于帮助青少年学会正确的评价自我、提高自我教育和自我调控的能力;(1分)

(3)有利于帮助青少年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1分

具体建议根据回答情况给分,满分为4分。

3.试述问题解决的概念、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答案:

(P115、118~120)问题解决是指具有一系列目标指向性的认知操作。

其特征:

(1)目标指向性;

(2)操作系列性;

(3)认知性操作。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问题表征的方式;

(2)无关信息的干扰;

(3)功能固着性;

(4)心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