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隐者不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857295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1.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寻隐者不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寻隐者不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寻隐者不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寻隐者不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寻隐者不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寻隐者不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寻隐者不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寻隐者不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寻隐者不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寻隐者不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寻隐者不遇.docx

《寻隐者不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寻隐者不遇.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寻隐者不遇.docx

寻隐者不遇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作品,本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平白如话”,因此导课时,我先讲《推敲》的故事,让学生对诗人有所了解,然后以贾岛作诗爱推敲为主线,贯穿整堂课。

引导学生细心地品味诗句,激发学生抓住古诗一问三答的留白处进行想象推敲,了解诗人寻访隐者的过程,理解诗意,推敲诗人在问答中的情绪变化,体会隐者高洁的性格及诗人对他的敬仰,从而感悟诗歌意境。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古诗,培养对古诗的兴趣。

2、学会2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3、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并感受诗歌的内蕴美。

4、初步学习将古诗改写成文。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内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会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讲推敲的故事。

2、揭题并板书课题

3、范读

二、探究过程

(一)解诗题,知作者

1、理解诗题。

〔寻,寻访。

“隐者”是什么样的人?

(古代隐居山林的人,一般都是有学问的贤士。

)遇,遇到,碰到。

〕谁能说说课题的意思?

(诗人贾岛寻访隐者没有遇到)

2、再读诗题,这次,你带着什么感情读?

(崇敬、失望)

3、学习2个生字。

(二)初读诗句、感知诗意

1、指名朗读。

2、分组读,齐读。

3、初读了古诗,你知道诗中涉及了哪些人物?

(三)精读古诗(提问题、想画面)

1、(出示插图)那么,图上画的这两个人是谁?

(诗人和童子)  

2、诗人是在哪里碰到这个童子的?

从诗中的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松下”指出了事情发生的地点,也是隐者的隐居之地。

3、这个童子与隐者是什么关系?

从哪句诗可以看出来?

4、隐者采药的地点你找能到吗?

这是怎样的一座山呢?

理解“云深”(山深云雾浓),因为云深所以——“不知处”。

5、请同学们认真默读古诗,读着读着,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诗中的人在说话,也就是对话)他们在问什么?

说什么?

请你试着填一填。

  问答

  松下问童子

(你师傅到哪去了?

)言师采药去贾岛

(你知道他在哪里采药吗?

)童子只在此山中

  (具体是在山的什么地方呢?

)云深不知处

6、你怎么知道贾岛这样问?

  小结:

通过童子的回答,这首诗中哪些是童子的回答呢?

我们来对读一次,师是诗人,你们就是——童子。

同学们,你们真会揣摩,通过童子的回答能推测出贾岛在问什么。

明明三番问答,贾岛采用了以答含问的手法,把诗精简为二十字,可见他在谋篇布局上的“推敲”,真了不起。

7、指名分角色扮演读。

8、诗中涉及了三个人物,哪个才是是这首诗的主角呢?

从哪里

  看出?

(看诗题你一定知道)

(四)品诗句、悟诗情

1、这首诗的成功,不仅在于简炼,还贵在善于抒情。

让我们再细细品读这首诗,从中你还能读出诗人在问答中的情感变化。

(1)首先,我们看这个“问”字,当贾岛去拜访隐者时,是怎么的

 心情?

一个问字,就透露出诗人饱含仰慕之情,他满怀希望而来。

(板书:

问满怀希望)

(2)古时候交通不便,诗人千里迢迢前来寻访隐者却听童子“言师采药去”,诗人心情如何?

答非所想,不遇隐者,满怀的希望一下子坠入失望,感情起伏跌宕,真如从沸点降至冰点。

(板书:

不遇失望)

(3)当得知隐者在山中采药,“只在此山中”,这时如果进山寻找,

有没有可能遇上?

这又使失望之中萌生了了什么?

一丝希望:

隐者没有远去,或许还有见面的可能。

(板书:

可遇一线希望)

(4)可是,当听童子说“云深不知处”,他一阵茫然:

看,云海漫漫,深远飘渺,隐者究竟在什么地方呢?

此时,他又是怎样的心情?

(板书:

难遇彻底失望)是呀,满怀希望去拜访隐者,结果失望、又怀一线希望,最后彻底失望,一问一答,几起几伏,曲折、尽情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波澜。

你们能再次通过童子的回答体会到诗人心情的变化吗?

2、我们再来演一演这首诗的情景,注意人物的表情和心情的变化。

评价。

3、诗人以答代问,六句话简化成三句,而且一波三折,很了不起,同学们的表演也像这首诗一波三折,这是很难做到的,真不简单!

4、再齐读《寻隐者不遇》(配乐吟诵)。

三、拓展

1、再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背诵《寻隐者不遇》。

四、小练笔

我们体会了《寻隐者不遇》一诗所描绘的情景,现在,让我们动笔把它写下来吧。

(把古诗改写成一篇短文)

板书:

寻隐者不遇【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问满怀希望

言师/采药去。

不遇失望

只在/此山中,可遇一线希望

云深/不知处。

难遇彻底失望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

口前镇中心校官马山分校李暁红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贾岛的这首《寻隐者不遇》通俗简洁,学生一般自读几遍就能理解其大意。

但考虑到本班学生阅读量小、理解能力有限的实际,我在备课时着重让学生从读入手在反复的读中体会问答中的情境,从而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课堂上,我让学生充分了解诗人“推敲”的故事和作诗风格,为理解诗意奠定基础。

所以在导入的环节我讲推敲的故事,然后在读诗中适时的提醒学生体会诗中的一字一句,让学生能有意识对这一通俗易懂的小诗能读的津津有味,细细咀嚼、品味。

学习这首古诗,我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读诗掌握大意然后继续探究。

所以在学生将古诗读通顺以后,我让学生再读古诗,找出问的诗句,回答的诗句。

有的学生几乎不费什么功夫,就从诗歌表面的语言文字看出“松下问童子”是诗人的问,而下面的三句则是童子回答的话。

当学生说出这些以后,我引领学生再读古诗,思考:

在松树下,诗人会问童子什么问题,学生回答的大致内容都是“你师父在家吗?

”听到学生的回答,我立刻将话锋一转:

“那么童子怎么回答了三个问题了呢?

”这样引导学生轻而易举说出诗中省略了两个问句。

我接着让学生通过童子的回答推断诗人的问句,水到渠成地,第二问第三问的内容就出来了。

第二问“你的师傅到哪里采药了?

”第三问“你能帮我找到他吗?

   在品诗一字一句中点拨、体会诗人感情。

诗人的感情变化是理解本首诗的难点。

汉语言文字的表意功能很强,每首古诗中更是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

透过诗句尤其是贾岛的诗,通过品诗句意思来揣摩作者的感情变化,也是这节课不能忽视的教学内容。

经过解读每一句诗,通过小组讨论,我再点拨学生也大致说出了作者的情绪变化,“满怀希望——失望——一丝希望——彻底失望。

”当说到诗人听到“云深不知处”的时候,我让学生揣摩此时诗人的心理。

一个孩子站起来说:

“是绝望。

”我听后没有立刻否定,而是让他再联系前面的问答,重新选择合适的词语。

经过引导,孩子终于体会到了“彻底失望”这层含义。

这样这首诗的诗意就很容易理解了,这样学生便很容易走近作者的内心,感受到作者渴望见到隐者的心情。

可以说,本课的教学目标已基本达成。

但在某些环节上,还存在些许问题,比如:

在对“云深”一词的理解上,没有将插图运用到位。

另外,最后在对“隐者”的认识,应该将话语权交与学生,而不应该由教师小结。

本节课在时间和内容含量的把握上有偏差,由于学生理解及引导的关系,小练笔这一环节没有进行。

今后,我将更加深入地挖掘教学内容,让语文教学的内容更丰富。

 

《倍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初步建立“倍”的概念,把几倍与以前学过的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联系起来。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及语言表达能力。

3、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操作,初步理解“倍“的含义。

难点:

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用具:

课件、各种萝卜图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拍手游戏)

上课之前老师想和你们玩个游戏,你们想玩吗?

同学们把手伸出来,老师先拍两下,请你们拍3个2下,每2个之间停顿一下;接着老师拍3下,请你们拍2个3下;最后老师拍4下,请你们拍3个4下。

引导学生用手中的小棒摆出刚才拍手游戏中第一次拍手的情形,一根小棒代表拍手一次(小棒要2根2根的摆),图示如下:

师:

∣∣

生:

∣∣∣∣∣∣

其实拍手的过程也是有学问的。

你们表现的真棒,听到这样节奏明快的拍手声,小兔子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

出示教材50页主题图。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1、初步认识“倍”

(1)看一看这幅图中有什么?

数一数它们分别有多少?

学生边说教师边在黑板上贴萝卜图片(次环节引导学生说出胡萝卜2根、红萝卜6根、白萝卜10根)

师:

同学们看一看红萝卜的根数与胡萝卜的根数有什么关系呢?

指名学生说出:

胡萝卜2根(一份)红萝卜有3个2根(板书)

课件演示圈图,把红萝卜每2根圈起来,同组同学互相说一说,在指名说。

引导学生说出:

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板书)

(2)摆一摆,进一步认识“倍”

白萝卜的根数与胡萝卜的根数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让学生用自己手中的小棒摆一摆,想一想:

怎样摆能看出它们的根数关系?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学生汇报(你是怎样摆的?

为什么这样摆?

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说出:

胡萝卜2根(2根为一份)白萝卜是5个2根

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5倍

同桌互相说一说

(3)圈一圈

让学生打开教材第50页,观察白萝卜的图片,为了更清楚的表示白萝卜与胡萝卜的根数关系,我们可以怎样做?

(学生动手圈画)

汇报:

(你是怎样圈的?

为什么这样圈?

它们的根数有怎样的关系?

学生边说教师边用课件演示:

胡萝卜2根白萝卜是5个2根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5倍(板书)

同桌互说,看看你圈对了吗?

2、进一步理解倍的概念

(1)红萝卜5根白萝卜10根现在白萝卜的根数与红萝卜的根数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学生自主探究并板演汇报说一说

(2)9根白萝卜2根胡萝卜现在白萝卜与胡萝卜的根数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学生小组内(可以摆小棒)交流、汇报:

4倍多一根,5倍少1根......

(3)揭题。

今天我们在比较各种萝卜的数量时都用到了一个什么字?

(倍)板书课题:

倍的初步认识

师引导学生说出:

两个数进行比较,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就说这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三)当堂训练、巩固新知

1、比较跳绳的长度(练习十一第2题)

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填空,全班汇报交流。

2、完成做一做、圈一圈1—2题

先组织学生观察审题(可以摆一摆)再填空,最后全班汇报

提问:

你有什么发现?

3、涂一涂(思维拓展)

4、在你的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倍的知识,举例说一说。

四、课堂总结,课后作业

1、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个新知识——倍。

了解了“倍”的含义,知道了几的几倍几个几。

2、作业:

观察家中的东西,看能不能从中发现有倍数关系的事物并用倍数句表达出来。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

  本课时的教学任务是通过操作等活动使学生获得“倍”概念的直观体验,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几倍”和“几个几”的联系,建立“倍”的概念。

   首先,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教材是将“倍的认识”从原教材二年级下册移到了三年级上册。

而建立倍的模型恰恰离不开“几个几”,也就是二年级上下两册书中乘除法的初步认识。

学生对于“几个几”的认识和理解已经被搁置了几个月的时间,要重新唤起学生的记忆,所以“回顾旧知”这个环节用时比较长。

我设计了拍手游戏来导入,一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动态中来激活学生的思维,也是为了唤醒学生对几个几的知识的记忆。

使之与新知“倍”形成了知识的对接做好铺垫。

   接下来在学习新知时,我主要利用书中的主题图,选择了红萝卜、白萝卜分别与胡萝卜进行比较,主要意图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连贯性。

先出示2根胡萝卜、6根白萝卜,引出3倍的概念,使学生知道2根一份,有3个2根就是3份也就是3倍;然后让学生回到教材中10根白萝卜与胡萝卜的比较,并自己动手圈一圈、填一填,得出5倍的结论,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连贯性。

通过教师的不断追问:

白萝卜的数量有6个胡萝卜那么多呢?

有10个胡萝卜那么多呢?

让学生明确“有几个胡萝卜那么多就是它的几倍”。

然后出示3个红萝卜,再拿红萝卜被小兔子吃掉1根剩5根与白萝卜10根进行比较,白萝卜9根与胡萝卜2根比较,通过数量是的变化是学生明确了:

两个数之间不仅有比多少的关系,还有表示几个几即:

倍数的关系或不够整倍数的情况等,以此引导学生舍弃各种不相干的因素,在变中抓不变,更为深入地体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重点,由此实现对“倍”认识上的突破。

   当堂训练环节1-2题这些练习的设计目的是通过基本练习到变式练习,避免学生的思维定式,在辨析中深化学生对倍的认识。

接下来拓展的练习是从实物逐渐抽象成了符号,还要抛开不相干的多余条件,对学生是一种挑战;为下一课时学习打基础、做铺垫。

当时我给予了适当点拨,然后让学生亲手摆一摆或让学生同桌合作摆图片,只要摆出两种图片的倍数关系即可。

这样可以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变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能理解的数学事实。

(但总体上看学生的理解还是有一定的困难)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于倍的认识,我始终抓住“把什么当成1份,有几个这样的1份就是这样的几倍”这个数理来帮助学生建立“倍”的概念,并且努力创造机会,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这节课上完发现有许多不足之处,比如:

学生对数理的表达能力没有充分培养,学生已经掌握了“倍”的概念,但不会表达,导致教学环节不够紧凑;教师话多显得学生的主体性不够明显。

最后,我重点反思了导入环节拍手的游戏,当时没有做好,是教师的教学语言还不够明确,对学生没有起到快速引导的作用,若在课结束时教师能带领学生再次回到课前的拍手游戏中进一步引导一下,本节课的教学就会使学生由先前对的“几个几”认识上升到新知“几倍”更加透彻。

对“倍”知识获得更多方面的感知,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

教无止境,学无止境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