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资源与广州城市风格.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857768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4.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文化资源与广州城市风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城市文化资源与广州城市风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城市文化资源与广州城市风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城市文化资源与广州城市风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城市文化资源与广州城市风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城市文化资源与广州城市风格.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城市文化资源与广州城市风格.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城市文化资源与广州城市风格.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城市文化资源与广州城市风格.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城市文化资源与广州城市风格.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城市文化资源与广州城市风格.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城市文化资源与广州城市风格.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城市文化资源与广州城市风格.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城市文化资源与广州城市风格.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城市文化资源与广州城市风格.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城市文化资源与广州城市风格.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城市文化资源与广州城市风格.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城市文化资源与广州城市风格.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城市文化资源与广州城市风格.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城市文化资源与广州城市风格.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城市文化资源与广州城市风格.docx

《城市文化资源与广州城市风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文化资源与广州城市风格.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城市文化资源与广州城市风格.docx

城市文化资源与广州城市风格

城市文化资源与城市风格 

-- bucengcui的日志-网易博客

     城市文化资源与城市风格

     鉴于一直以来对文化资源的地域意义与世界意义的认知程度低,本课题组选取了“城市文化资源与城市风格”这一课题进行研究和调查,拟解决一个普遍性的认识误区:

为什么作为2000多年的历史文化名城被认为缺乏文化根源?

并致力于在深厚的文化资源中遴选出对于塑造城市风格最具意义的相关元素,提出恰当的设计解决方案,目标指向历史文化名城与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发展目标的统一性;通过借鉴古今、中西在城市风格设计的对比实例和有关的实地调查,提出城市建设的总体风格与主要区域分工的概念设计;并探讨文化资源作为资本运作(文化不仅是生活方式,更是文化力)的可能性,以增强城市的聚集、辐射功能以及竞争力。

{1}

     第一部分:

城市识别理论以及有关对城市风格的讨论

         一、城市识别理论

         城市识别理论来源于企业形象设计理论。

20世纪30年代前后,美国著名设计家雷蒙特•罗维和保罗•兰提出了企业形象设计(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的理念,被称为“CI”或“CIS”。

意在对企业以及产品进行个性识别,增加市场的认知。

这一理念对城市形象识别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形成了城市识别系统(City

     IdentitySystem)。

         城市识别系统由三部分组成:

         MI理念识别(mindidentidy)→BI行为识别(behavioridentity)→VI视觉识别(visual

identity)

         

     城市理念是识别系统的核,指得到公众普遍认同、体现城市自身个性特征,以及一套反映城市明确意识的价值体系,包括观念、形式形态、俚语、习俗等。

由于它是非空间的观念和价值,也是一种主动的感知行为。

         行为识别是识别系统的中间层面,是城市整体的行为文化。

通过城市的组织、管理等行为传播城市的行为信息;也指以制度的方式规的城市的特定活动。

         视觉识别是通过一系统外在的城市物质载体,表现城市独特的外表风格。

如建筑、民宅、雕塑等。

         城市识别理论的建立旨在从核到外观设计城市的特性。

把城市实体与城市精神、市民行为等一些非物质因素相结合。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建设的深入,这一理论被广泛地应用国城市形象的设计中。

1992年出版的《地区形象理论及其应用——省花都市形象建设课题报告》的专著,被视为国第一部有关地区形象设计的专著,对地区形象理论体系、花都市总体形象的定性评价、未来形象的设计与塑造、形象建设的实施意见都进行了系统论述。

         本报告讨论的城市风格就是在城市识别理论中展开。

         

     城市风格指的是城市与众不同的存在与发展方式。

风格既指个性、标识,同时也是一个综合的概念。

如贡布里希(E.H.Gonmbrch)在《论风格》一文中对风格的解释是:

“风格是表现创作者所采取的或应当采取的独特而可辨认的方式”(城市的风格是人设计的结果,因此它是一种识别符号。

显然,独特性和可识别性是风格的属性。

没有可识别性,就不具有风格。

创造风格,本质上是凸现“惟一性”的同时创造可识别性。

         近20年来,在识别理论三大层面上展开的对城市个性的识别讨论,集中在如下几个视域:

         一是以岭南文化的讨论作为主题。

         

     对城市文化讨论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

与京味、海派三足而立的地域文化讨论,强调的是以文化风格作为城市风格的主体,对社会现象进行“文化学”的概括和正名,主要以地域概念强调其特质。

如《的文化风格》一书,{2}是对的地域特色进行文化学的概括。

一方面呈现它对传统的传承,一方面体现对自我的创新。

90年代以来,随着“岭南文化”成为被认同为学术概念,的地域特色更被强调;它所具有的个性魅力更被广泛关注。

         

     刚刚启动的国家建设部和省联合进行的珠三角城市发展规划,可以视为对未来珠三角城市群协调发展的重要指南。

其中,珠三角经济要素的整合以及社会发展目标的制定,同样离不开文化的因素。

因此,“新岭南文化”再度被提出,以更广阔的空间和业已经得到认同的文化资源作为基础,以整合泛珠三角的人文精神。

         二是以城市精神的揭示作为标识。

         以城市精神为特质作为理解城市的钥匙,是新世纪以来“重新”认知的主要途径。

《南方都市报》对城市精神的解释说明了这一问题:

         

     “我们坚持认为,的城市精神需要重新叙说。

这种叙说的目的不是停留在“如数家珍的层面上,更不是为了制造一种地域性的文化自恋,而是指向一种城市文化自我意识的觉醒。

以往习以为常的所谓“平民精神”、“实用主义”乃至对于“岭南文化”的偏狭理解,在这里都要重新受到质疑。

”{3}

         

     始于2003年的“新时期人精神”以及“新时期人”精神大讨论,以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为背景,着力于发掘人的精神品质。

持续了大半年、覆盖了岭南社会各层面的这一活动,通过组织座谈会、开展有奖征文活动、网上论坛、社区讨论等形式,对岭南文化再次进行了深层次的整理和检阅。

20多年间,对岭南社会从文化的讨论到精神的发掘,显然是对岭南社会深度认识的整合。

         “敢为人先,务实进取,开放兼容,敬业奉献”被概括为新时期人精神,而“团结、和谐、宽容、奉献”则被概括为新时期的人精神。

         三是城市形象设计的展开,表明对的认知进入了科学化与整体化的阶段。

         

     作为城市发展战略,城市形象的研究在国还是走在前列的。

最集中的成果体现在1997年由经济出版的《城市形象建设战略研究》一书中。

它由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持完成。

      该成果运用了经济学、社会学、哲学及生态学等跨学科理论,并借鉴了国外城市学理论的观点,探讨了城市形象与城市形象战略、城市形象的综合评价、城市形象的历史演进与现状评析、城市形象建设的总体布局、城市形象建设的目标、原则和对策、城市设计和城市形象建设、城市政府形象建设、城市环境保护形象建设、城市市容市貌形象建设、城市园林绿化形象建设、城市公共交通形象建设、城市道路形象建设、城市标志性建筑与标志性景观形象建设、城市灯饰景观形象建设、城市文明小区形象建设、城市文化设施形象建设、城市体育设施形象建设和文明城市形象工程建设等问题。

         

     该成果将定量分析与定性研究所提出的城市形象设计与建设中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可视为创新之处。

这一系统的成立,使城市形象建设从功能、定位,空间布局等诸方面,都落实到一个可供具体运作的科学方法论中。

         

     随着岭南社会在近20年间的经济改革成功,的地域文化成为学术研究中的“显学”,对城市各种现象的讨论也在各层面上得到关注。

但是,至今,对的整体标识还是模糊的,还是“最说不清”。

以下的意见颇有代表性:

         

     “来到这个地方不算久,总感觉这是个很难用一句话简单概括的城市,有点说不清楚的意思;有顶级世界名牌的豪华卖场,也有状元坊、上下九这样的平民街市,人摩登时髦,热爱追逐时尚潮流,人也淳朴怀旧,念念不忘传统风俗。

问我的那些外地朋友对的印象怎样?

只有一句:

“经济发达的沿海开放城市。

似乎就是中学地理课本上的原句,思维单一明晰,直截了当;再问有何补充,便只有沉思,困惑,语塞…{4}

         

     显然,对城市的识别已经不能限于精神意义,它还应该是一种设计意义。

但由于城市设计不是“简单地扩大平面和管线系统,在一定时间按设计图完成建造工作——城市设计是一门几乎未开发的艺术,一种新的设计方式和新的看待问题的观念。

”{5}在此,必须引进城市形象的识别理论。

目前正面临着历史上最大的城市格局的改变,而且由于申亚成功,使获得了向世界展示个性的极佳机会。

因此,城市风格的定位正当其时。

         

     从管理城市到经营城市,再到营销城市的转换,这是城市形象的战略的实施过程。

风格设计是形象设计的基础。

本报告设计的城市风格将结合以下三大原则:

         ●历史文化的独特性。

         ●自然景观的惟一性。

         ●审美追求。

         二、城市功能定位对风格的影响

         

     城市风格服务于城市功能,功能高于一切,这是一直以来城市发展的要求和方向。

因此,功能定位深刻地影响了城市风格。

近半个世纪以来,从城市的发展战略看,主要是反复进行了经济意义上的功能定位,忽略了形象设计定位。

         

     历史上,一直是区域中心城市。

由于处于珠江三角洲北部的优越的地理位置上,广袤富裕的珠江三角洲天然地成为的经济腹地,如罗兹•墨非所言,“一座大城市的最重要、最天然的基础,就是附近农村地带要人口稠密、劳动力充沛、这就为粮食给养、工业制造和对外贸易提供物质资源”。

{6}两者互相依存,共同发展。

珠江三角洲地区发达的商品经济、所拥有的四通八达的华南物流中心的地位,促使成为发展成商业中心和国际贸易中心。

新中国成立前,一直就是一个消费城市,被认为是“商城”,是有历史渊源的。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的近30年间,根据把建设成为生产城市的指导思想,城市建设则按照生产城市的目标来布局。

如发展了西村、南石头、赤岗、员村、鹤洞等工业区和黄埔港口区。

在房屋建设,市政设施建设、公用设施建设等方面,都是以工业为中心,这时期的城市风格重点体现为新兴工业区的勃兴和一批新兴居民区的建设。

         

     改革开放,也使的城市建设先行一步,围绕着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这个目标,早在上世纪的80年代初期,就先期编制了《城市总体规划》。

这一总体规划并在1984年经国务院正式批准。

这一总体规划已经考虑到城市建设从城市功能向城市美学全面发展的需要,因为规划中要求在全市开展了以加强规划管理为主题的清理违章建筑、清理非法用地等的工作,力图解除的“大乡村”观感。

最重要的是,该规划在优化总体同时,着力加强了对一些重点地段的规划建设,如路、五路、江南大道、环市东路西段、天河体育中心区、石牌高教科研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使呈现出大都市气象。

         

     但同时,这一规划并没有对新兴的房地产开发进行有效的规,尤其是未对整体的城市人居环境进行有效的提升、对历史名城进行深度保护,造成了以牺牲环境、牺牲城市形象为代价换取经济繁荣的重大损失。

仅以商城名片老字号而言,2000年,总共有29家老字号从版图上消失。

直到本世纪初,这一问题才得到正视。

         

     1996年,提出“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目标,正式开展了大规模的城市改造,连续8年每年超过150亿元的城市建设投入,超过500多亿元的环境综合整治。

目标是“适宜创业发展,适宜生活居住”的现代化大都市。

2000制定的“十五”发展计划,也提出了要实现“两个适宜”、“三个发展”的城市发展目标,把人的因素放到首位:

“适宜创业发展、适宜生活居住”;以人为本,做到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显然,在此目标下,城市建设已经进入了以人的发展为导向的理性时期。

         

     根据城市生态学理论和建设可持续发展城市的需要,在新的城市规划中,对提出的要多层面的:

生态化、中心的、审美的等。

1998年,市委、市政府提出把建设成为“山水城市”。

2001年,荣获“国际花园城市”称号,获得中国人居环境例奖;2002年,又被联合国授予“国际改善人居环境最佳例”(迪拜)奖。

2004年,又提出“创建国家环保模城市”的目标。

市民对城市环境的满意率由1997年的27%增加至现在的95%。

         

     根据的发展规划,市未来几年,将重点发展汽车、造船、会展、物流四大产业,以此带动全市经济增长。

规划目标是:

成为全球主要的汽车制造基地之一、世界一流造船基地、华南的会展之都和中国南方国际物流中心。

这“四好牌”将会带动、经济的发展,使真正成为带动全省、辐射华南、影响东南亚的大都市。

同时,省委,省政府也对提出了“精心打造经济中心、文化名城、山水之都,把建设成为带动全省、辐射华南、影响东南亚的现代化大都市”的发展目标要求{7}

         

     都市圈和城市带的建构,是打破行政区域的发展目标。

从市未来的规划看,城市布局将分为核心层、紧密层、联系层和辐射层四个层次,多中心布局体现了多层次的优势。

         

     2001年《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获得通过,开始实施“南拓北优、东进西联”的城市发展战略。

将市划分为都会区、花都片区、从化片区、增城片区、南沙片区五个片区。

并通过有机疏散、开辟新区、拉开建设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形成一江多岸,两轴三带,两个转移带,三个大港,四个物流中心的格局。

其中,从科学城、国际会展中心、国际生物岛、大学城到新城、南沙开发区到南沙港区的“南拓轴”是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核心,正在形成“山、城、田、海”的城市发展新格局。

         

     经过建国后40多年,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建设,城市建成区面积已从原来的54平方公里扩大到203平方公里,布局从单一组团发展为沿珠江三组团结构,并形成了以建成区为中心,以市桥、新华为卫星城,有荔城、街口、新塘等重点镇的市域城镇体系。

   

           

     目前城市发展的重要特点是:

从城市格局看,是从单中心向双中心组团发展;从城市结构看,是从单体城市向都市圈发展;从城市功能看,从追求功能化向生态化与审美相结合发展。

         显然,从城市功能组团布局出发,由于功能不同,也将产生不同的城市风格。

         

     ●旧城中心组团以越秀、东山、荔湾等旧城区组成。

既是居民密集区,也是权力决策机构的主要集中地,主要功能以政治经济、行政管理、历史文化、商业和民居为主。

         ●新城中心区组团包括珠江新城和天河区小组团,本区域将发展成为以金融、商业信息、技术研究开发以及对外交流、生活服务为主的多功能现代化新城区。

         

     从区域性中心城市向国际化大都市目标的发展,城市风格设计也应随着城市发展模式的变化作出充分的战略性考虑。

实际上,目前“历史文化名城”的思路定位以及风格是比较明确的。

如越秀区塑造“古城文化”风貌;荔湾区的西关文化风情特色;东山区的近、现代历史文化特征;海珠区的滨水文化、水乡果林特色;黄埔区的古港文化特色;芳村区的“千年花乡”特色,以及天河、白云、番禺、花都区和从化、增城市都形成了相对的特色定位。

{8}但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发展目标的衔接是不明朗的。

正如解决建设与保护的矛盾一样,传统与现代化如何完成传承与转换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文化名城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关系、现代城市意识与历史文化名城意识问题的体现。

     第二部分:

对城市识别的设计建议方案

         

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资源,发展道路独特。

以下的方案致力于

(1)将传统元素进行现代的转换;

(2)以城市识别理论提出城市风格营造的解决方案。

         

     20世纪中叶,美国著名学者K•林奇教授通过对城市公众意向的调查,认为“城市设计有五项要素,即边缘(edge)、街道(Street)、区域(District)、节点(Node)、标志(landmark)。

抓住这些要素,就能够创造出好的城市意象(UrbanImage)。

”{9}这是对城市形象实体要素的首次界定。

         融合这五项要素,本方案建议对城市风格设计的方向是:

         ●具有传承力的历史文化名城。

         ●生态城市。

         ●具有集聚功能与辐射功能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一、塑造“外滩”:

城西风情的现代价值

         

     城西指的是长堤商业区、十三行、沙面区域。

广而扩之,包括了西关地区。

这一区域最具有旧城市特质,集中了旧最重要的生活元素,因此,坊间俗语说:

未识,先识西关。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城西”对于人们认知的标志性价值和代表意义。

城西是历史的“完成区”,是人们产生历史与心理依赖的对象,是城市建设中不变的“定点”。

         这一区域囊括了四大重要的建筑类型:

公共建筑、租界建筑、酒店以及最有特点的民居。

直到今天,房地产商卖的“城西概念”,也直指这一旧风情。

         作为最早的三大商业中心之一,集中了大新公司、先施公司、爱群大厦、东亚酒店、大三元酒家、中央大酒店、海关等商贸大厦和酒店。

     历史上外贸发达、水运繁忙。

最繁荣时有银行银号10多家,全市四大百货公司中占了3家。

光绪12年(公元1886年),在天字码头堤岸修筑的马路是修筑马路之始。

         

     创办于1902年的海珠大戏院曾是市规模最大的戏院,3层2000座位。

原名明珠电影院的羊城电影院是电影人卢根1921年创办的第一家电影院,后来又有西濠、等几家影院,是影院最密集之地,加上大新公司等的天台游乐场,堪为旧的娱乐中心。

         

     20世纪的20、30年代,随着第一代“跨国公司”的建立,的第一代金融中心也形成于此。

沙面的银行、十三行的钱庄,天字码头附近的中央银行,成为金融机构最为集中的地区。

直到现在,沿江路一带仍然聚集了不少金融机构,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等金融监督管理机构均座落在此。

         

本案的设计依据以下的思路:

一是重现旧风情与“旧城”概念;二是展示传统商厦以及酒店的经营特色和恒久魅力;三是重构以珠江为依托的现代休闲方式。

    

           

     1、“旧风情”的现代价值

         

     就一个地区而言,区域个性实际上是城市个性的符号,由于城市布局东移,当今“新城”、“旧城”的格局已经定型,因此,“旧概念”具有城市学中重要的“持久性”意义,这正如地标作用,是人们对一个城市最稳定的记忆。

与“新城”的现代性和瞬间性相比较,“旧城”则具有不可替代的稳固魅力。

发展于清末民初的城西与真正的2000多年不移的“旧城”越秀区相比较,这一区域具有最重要的三大特点:

其一是近现代城市结构与元素的完整性。

由电影院、商业中心、民居、骑楼、码头、租界、饮食等元素组成,城西是微缩的旧。

其二是中西风情浓郁,最大程度地呈现出作为口岸城市特质。

第三是商业文化营造的风华风雅生活方式的总体呈现。

“十里楼台千顷月,几曾歌舞让姑”。

         表一是现存的组成“旧城”元素的归纳,是体现旧风格的主体。

         表中列举的建筑以及各种娱乐设施都跨越了百年历史,但类别完整,堪为旧生活方式的元素的集合。

旧概念在塑造城市风格上的潜力有:

         

     ●一个怀旧的平台。

有历史而不在乎历史之美、背负历史而没有历史感的人可借此重温历史;而在当前持久的怀旧热潮下,“旧城”除了提供完整地观摩风格的本外,具有不可估量的发展旅游业的潜力。

         ●一个与现代性相对应的样本;现代化的成长需要传统的对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对应更加必须——旧城更是“持久性”的记忆与见证。

         2、亦游亦商:

以南方大厦(大新公司)为例

         

     大新公司与1914年在长堤开业的先施公司曾是华南最宏伟、最华丽的大厦。

它楼高9层,是20年代初期最高峻的大厦。

大新公司不仅是20年代的标志性的建筑,最重要的是开创了粤式商业的模式:

人气与财气的结合。

         

     大新公司以经营“环球百货”为号召,兼营亚洲酒店、觉天酒家、理发、照相、餐饮等,把商业模式集中化,已经真正地“以人为本”:

创造了集游玩、购物、休闲为一体的亦游亦商的“商业模式”,实现了今天综合商厦的所有功能。

         

     自大新公司设立以来,“游公司”就成了人时髦的节日。

透过“百货”花色繁多的品种,接触了欧风美雨;通过公司现代化的设施和服务信誉,认识了现代化企业经营的方式。

“游公司”使商业经营成为生活的消遣方式。

在这一传统下,才形成了此后来该大厦的“游览”盛况。

         

     上世纪的60、70年代,承继30年代的商业传统,以大新公司南方大厦为代表的传统商厦是最繁盛的商业中心之一,四乡的人们“进省城”购物首先到的是南方大厦。

“不到南方大厦,就不算到过”。

         作为一个商业城市,商业经营的模式是城市风格重要的组成部分。

传统商厦所创造的“商业文化”区别于以天河城为代表的新商业模式是:

         

     ●以老字号作为号召、以商誉作为生命。

最有名的老字号大多集中在这里,如华厦公司(原先施公司)是上世纪30年代中国南方最有名的百货公司,驰名东南亚。

         ●第一代商厦大多由华侨投资管理,具有中西结合的色彩,拿来主义使之别具环球特色。

         ●老派经营的人文色彩。

         

     同样耸立在珠江边的1987年2月7日开的白天鹅宾馆直接秉承了这一“人文色彩”——自开始就坚持“四门大开”。

投资者霍英东先生这样认为:

“我们应该让任何人都能进入宾馆,就是入来参观照相的,也该让他们进来,让群众看看一些新的事物。

就是从经济观点来考虑,也是开放好,先有人气,然后才有财气,当时大家还是担心会不会由于人潮拥挤而出事故。

最后经过春节期间向大量群众开放之后,反映很好,大家都觉得宾馆开放是正确的,所以坚持开放下去。

这是地第一家对群众开放的高级宾馆。

”{10}

         人气足才能财气旺。

重建这一“老派”商业模式,白天鹅已经是一个先例。

如果认同商业是生生不息的动力和城市风貌,那么重整传统商厦模式是必须的。

         3、“呼应性”的建筑群落:

对亮点的再擦亮

         

     “现在所有的建筑每个都在唱高调,没有一个合声,缺乏和谐的建筑基础,每一个建筑都在走自己的路”。

{11}身为人的设计史和建筑史研究学者、美国洛杉矶“艺术中心设计学院”理论系和研究生院全职终身教授王受之这样评价当代的建筑。

         

     建筑是最显著的城市特征,它是城市风格的符号;建筑也是综合的艺术,一个城市和地域的个性和涵在很大程度上总是以历史存留物的方式体现在各种类别的建筑风格上,有力地凸现着城市文化。

         

     城西一批以爱群大厦、海关大楼、邮政大楼、骑楼、洋行、学校、医院等组成的新古典式、新巴洛克式、券廊式、仿哥特式、古典折衷中西合璧风格的建筑,除了给全城带来了欧风美雨的冲撞外,今天的价值主要就在于它的“呼应性”——实现了城市建筑群落中的对话。

城市空间交接中的建筑群落应有相互依存、相互解释的意义,这才能呈现建筑美的气质。

正如王受之教授评论说:

“这些殖民时期的建筑比要早,除了澳门,就数具有最早的殖民地的特点,而且又是被改良的,我认为这是现代建筑最突出的一个特点。

比如海关大楼并不比外滩上任何一座建筑差,而爱群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