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少版八年级生物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860613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60 大小:90.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冀少版八年级生物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冀少版八年级生物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冀少版八年级生物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冀少版八年级生物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冀少版八年级生物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冀少版八年级生物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0页
冀少版八年级生物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0页
冀少版八年级生物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0页
冀少版八年级生物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0页
冀少版八年级生物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0页
冀少版八年级生物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0页
冀少版八年级生物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0页
冀少版八年级生物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0页
冀少版八年级生物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0页
冀少版八年级生物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0页
冀少版八年级生物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0页
冀少版八年级生物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0页
冀少版八年级生物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0页
冀少版八年级生物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0页
冀少版八年级生物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0页
亲,该文档总共6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冀少版八年级生物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docx

《冀少版八年级生物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冀少版八年级生物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docx(6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冀少版八年级生物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docx

冀少版八年级生物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种子萌发的过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探究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以及各部分的功能,绘出简图。

【过程与方法目标】

过解剖,观察种子的结构,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习种子休眠、科学选种及播种育苗的知识,使学生关注生活,理论联系实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单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及各部分功能

【教学难点】

1、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

2、种子萌发的过程。

3、种子萌发时所需营养物质的转化和利用。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准备浸软的大豆种子和玉米种子。

(2)准备大豆种子及玉米种子结构图。

学生准备:

(1)预习本课内容。

(2)准备解剖针、放大镜等工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有关于植物的知识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同学们还能不能回忆起我们曾经学过的知识呢?

无论是参天大树还是矮小的花草,都是由一粒小小的种子萌发而来的,这节课我们就以被子植物中的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为例来了解种子的结构,看看它究竟是怎样成长为一株植物的呢?

c【讲授新课】

【讲授】

(一)种子的结构

1、双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

双子叶植物的特点和代表植物。

本课以花生和玉米种子为例讲解双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

花生的种子结构:

子叶(2片),胚芽,胚轴,胚根,种皮

玉米的种子结构:

子叶,胚芽,胚轴,胚根,果皮和种皮

【观察】

a、寻利用解剖针小心的分开种子,观察内部结构。

b、结合挂图寻找相似结构,认识种子的结构。

自己动手寻找答案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并且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有利于知识的记忆和掌握。

【小实验】

将玉米切面滴碘液,观察实验结果。

结果:

一部分变成蓝紫色,这部分的结构叫胚乳,胚乳中贮存大量的养料,其中淀粉遇碘变蓝紫色。

另一部分变成了黄色,这部分叫胚,它分四部分。

【讨论】:

双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中最重要的是什么结构?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的问题:

双子叶植物种子结构中最重要的是胚。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为接下来即将学习的知识做铺垫。

2、单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

观察玉米种子和菜豆种子结构图。

【讨论】

1、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的结构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2、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1、相同:

都有胚并且胚的构成相同;

不同:

子叶数量不同

2、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的本质区别是子叶数量不同。

区别单双子叶植物种子结构上的不同,并且强调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不在于是否有胚乳而在于子叶数量不同,避免只是混淆;教师还可举例说明并不是双子叶植物都无胚乳,反之亦然。

最终由老师列出表格,总结其相同点和异同点。

(二)种子萌发的过程:

给出种子萌发的相应步骤,让学生进行讨论排序。

讨论结束后,由老师进行总结。

(三)小结,随堂练习

最后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带领学生进行习题训练。

加深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理解。

 

《种子萌发的条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简述种子萌发时内在和外界条件,知道植物种子萌发的过程,并能指出种子结构与幼苗各结构的对应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提高自主设计实验,探究问题的能力。

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

2、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实验现象,分析种子萌发的原因,继续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自己设计完成探究实验,提高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2、通过分析种子萌发的条件,初步树立内、外因辩证统一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种子萌发的内、外界条件。

【教学难点】

各种外界条件影响种子萌发的途径。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预习本课内容。

◆教学过程

【讲授新课】

【讲授】

一、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提出问题:

哪种环境条件下种子才能萌发?

做出假设:

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由于实验需要提前进行,由老师安排学生提前进行实验。

(1)分析学生的实验,指出其中不科学或不准确的内容。

(2)引导学生分析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有哪些,并设计对比实验。

(3)组织学生观察教师提前完成的实验结果,并对其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问题:

由此实验可知道种子萌发需要什么环境条件?

根据是什么?

根据对实验的结果分析,得出结论:

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是:

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和水分。

除此之外,有些植物的种子萌发时还受到一些其他的因素的影响,如:

光照条件、酸碱性等。

分析结果,论证假设,由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论证。

几号瓶的种子萌发?

几号瓶的种子没有萌发?

为什么不萌发?

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由此论证即可。

通过实验总结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二、探究种子萌发的内在条件

接下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提供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种子就一定能萌发吗?

问题:

(1)煮熟的种子能萌发吗?

(2)大米或豆瓣种在地里萌发吗?

(3)存放七八年的小麦种子萌发吗?

(4)子叶或胚乳干瘪的种子易发芽吗?

(5)处在休眠阶段的种子能顺利萌发吗?

讨论之后,进行一下知识链接,让学生学习一点小知识。

知识链接(种子的寿命)

种子从完全成熟到丧失生活力所经历的时间,被称为种子的寿命,即种子所能保持发芽能力的年限,一般以达到60%发芽率的贮藏时间为种子寿命的依据。

种子的寿命因植物种类的不同而不同。

可以是几个星期,也可以长达很多年。

柳树种子的寿命极短,成熟后只在12小时以内有发芽能力。

杨树种子的寿命一般不超过几个星期。

大多数农作物种子的寿命在一般贮藏条件下约为1-3年。

例如,花生种子的寿命为1年;小麦、水稻、玉米、大豆的种子寿命为3-6年。

在良好的贮藏条件下,种子的寿命可以加长好几倍。

不过,作为生产上用的种子,还是以新鲜的为好。

即使在适宜的条件下,种子保存过久,也会逐渐零部件失发芽能力。

这是由于种子细胞内蛋白质变性的缘故。

在高温和潮湿的情况下,种子呼吸作用加强,这不仅消耗了大量的贮存物质,同时还放出热量,加速蛋白质的变性,从而缩短了种子的寿命。

接下来,由老师总结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

胚必须是活的;胚必须是完整的;充足的营养物质;种子在寿命期限之内;已度过休眠期。

三、测定种子发芽率的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为什么测?

怎么测?

发芽率=(萌发种子数)/(全部被测种子数)×100%

四、实际应用

由老师总结一些应用:

1、播种之前先松土:

为了给种子提供充足的空气。

2、浇水:

为了给种子提供适量的水分。

3、春播:

为了使种子得到适宜的温度。

4、地膜覆盖:

为了提高土壤的温度,使种子得到适宜的温度。

5、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五、总结

对种子萌发的条件进行总结,并带领学生进行随堂练习,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芽的发育》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描述芽的类型和叶芽的结构

2、识别常见植物的叶芽、花芽和混合芽

3、阐明芽和枝条之间的发育关系

4、举例例说明植物的顶端优势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实际应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尝试整枝打杈的一般方法

2、运用顶端优势原理解决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整枝、打杈等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参加农业生产中的摘心、除芽练习,养成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叶芽的结构。

【教学难点】

因为芽的发育是个动态的过程,所以叶芽的发育是本章的难点。

◆课前准备

课前,教师要根据本地实际,多准备集中植物的枝条,如杨、桃苹果等,以便让学生进行分组观察、比较。

◆教学过程

【温故知新】

1、种子萌发所必需的外界条件?

2、种子萌发所必需的内在条件?

让学生对上节课的内容进行巩固练习

【新课导入】

教师可以通过常见枝条上的芽开始引入新课,枝条在一般情况下都可以采到,因此,也可以用几个有代表性的枝条,用边让学生观察边提问的方法引入。

【讲授新课】

一、芽的种类

给出两组图片,从从外部形态上区别叶芽和花芽。

观察两者有何不同,并总结不同。

由学生进行讨论,并由老师针对图片,进行总结。

顶芽

按着生部位区分:

侧芽

叶芽

按将来发育情况区分:

芽花芽

混合芽

二、叶芽的结构与发育

叶芽是由生长点、叶原基、幼叶、芽轴、芽原基五部分构成。

叶芽将来发育成枝条。

顶端分生组织点位于叶芽的顶端,---使芽轴不断地伸长

叶原基位于生长点的周围----幼叶。

幼叶位于叶原基的外侧---叶。

芽轴位于芽的中轴部位---茎。

芽原基位于幼叶的叶腋处---侧芽。

生长点——使芽轴不断伸长

叶原基——发育成幼叶

幼叶——发育成叶芽

芽轴——发育成茎

芽原基——发育成新芽

三、顶芽与侧芽的关系

观察图片,提问:

你能从图上分析出顶芽和侧芽的生长关系吗?

由老师提出顶端优势的概念,并举例说明如何利用顶端优势。

总结顶芽与侧芽的关系:

顶芽生长旺盛时,会抑制侧芽的生长发育,如果顶芽停止生长,和顶芽相邻的一些侧芽就会迅速生长。

植物的这种顶芽优先生长,抑制侧芽生长发育的现象叫顶端优势。

生产中,为了促使侧芽发育,多长侧枝,常常要摘除顶芽,这叫打顶或摘心。

最后进行随堂练习,巩固今天所学的内容。

 

《根的生长》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识别根尖的基本结构,说出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2、描述根的生长于根尖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使用放大镜观察根尖,培养相应的观察能力。

2、测量比较根的生长,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大胆实践的精神。

2、形成关心植被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识别根尖的基本结构,说出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教学难点】

1、描述根尖各部分细胞结构及其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2、探究根的生长的原因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预习本课内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

出示蒲公英的根系数据,蒲公英的地面部分不过一只铅笔那么高,根呢?

却有一米多深?

学生:

思考回答。

c【讲授新课】

学生:

对照教材插图,利用放大镜认识根尖的结构。

教师:

结合图片介绍根尖各部分结构,再请同学观察。

学生:

利用低倍镜观察根尖的永久切片,分辨根尖各部分细胞

的大小、形状和排列状况,并填入表格,总结根尖的结构。

教师:

请同学展示实验结果。

探究一、根生长的原因

教师:

我们观察了根的结构,下面开始探究根的各个部分都是等量伸长生长的么?

请你先思考几分钟,设计一个实验。

教师:

请你先思考几分钟,设计一个实验。

取菜豆种子使其萌发,当幼根长到1.5cm左右,在幼根上画间距相等细线,让幼根继续生长。

过一段时间后,观察每一段细线间距离的变化,并分析根的哪部分生长最快。

再进行第二个实验,选取饱满的、没有损坏的种子,让其萌发,把长势良好的幼根用不同的颜色做上标记,分成四个区,给充足的条件让根生长,然后观察。

实验预期是,如果是分生区在使根伸长,那标记分生区的一段应该明显伸长;如果真是伸长区在使根伸长,那标记伸长区的一段应该明显伸长。

师生共同分析实验结果。

归纳总结:

根的生长主要是因为伸长区细胞体积的增大和

分生区细胞的增多。

探究二、根的生长方向

我们通过试验证明了根主要是靠分生区部分伸长的,那么,根生长的方向又是怎样的呢?

准备实验材料,引导学生进行实验。

实验材料:

蚕豆或其它豆类的种子,玻璃杯,水,塑料泡沫,比玻璃杯口大的玻璃一方,大头针。

步骤:

1.蚕豆或其它豆类的种子,浸在水里一昼夜。

2.大头针刺穿子叶,把种子固定在塑料泡沫上。

3.玻璃杯里注入少量水,把塑料泡沫直立地放在玻璃杯里,用玻璃一方盖在玻璃杯上。

4.玻璃杯放在温暖、黑暗的地方。

5.种子在良好的环境中萌发了。

等到幼根长到2厘米的时候,把塑料泡沫横放,让幼根保持水平的位置,观察幼根的生长方向。

6.第二天,将塑料泡沫直放,让幼苗倒转来,同样地,把它放在温暖、黑暗的地方,观察幼根的生长方向。

实验结束后,你的实验结果将显示出幼根的生长方向,那时,可知你的假设是否正确。

总结根的生长方向,根的向水性,向地性,另外,根还具有向肥性。

(三)课堂小结[来源:

学科网ZXXK]

学生:

畅谈收获,构建知识体系。

[来源:

学|科|网Z|X|X|K]

教师:

指导学生总结概括,尽可能扩大学生的参与度。

(四)随堂练习

教师:

通过多媒体出示练习。

学生:

独立完成练习。

教师:

反馈、释疑。

教学反思

在探究活动中,要

求教师尽可能地放手,不能包办代替。

但这并不等于要忽视教师指导作用的发挥,事实上,教师适时、适度、恰到好处地指导,在探究性学习中是十分重要、必不可少的,它决定着探究活动的走向和深度。

因此,在这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加强对探究活动指导策略的研究,提高对探究学习的指导能力,保证探究活动高效而有序地进行。

如果教师对学生不敢放手,介入太多。

就会剥夺学生探究的机会。

如果教师过于放手,指导不到位

、不充分,也常常会导致探究活动偏离目标和方向,或使学生不知所措,从而降低探究效率。

因此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把握介入的时机和指导的分寸,适时、适度、适当地发挥指导作用。

 

《根对水分的吸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说出根吸水的主要器官和部位。

2、得出根吸失水的原因并在日常生活中应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尝试探究根是吸收水分的主要器官。

2、运用简单的材料和用具,分析细胞吸失水的原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体验科学探究成功的乐趣。

2、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根吸失水的原因。

【教学难点】

细胞吸失水的原理。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土豆、食盐、小麦苗、烧杯。

3、根尖吸收水分的挂图。

学生准备:

预习本课内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炎炎烈日下,农田里的秧苗由于缺水而萎焉,当浇水后时间不长就变得郁郁葱葱;菜市场上的蔬菜被喷水后,茎叶就会又变得光亮鲜嫩,引人驻足。

植物为什么能吸收水分?

吸水的主要器官是什么?

【讲授新课】

【讲授】

知识点一根是植物吸水的主要器官

(一)学生根据上述“吸水的主要器官是什么?

”的问题设计一个实验,分小组讨论并发言(参考课本),培养学生认同实验的科学性。

教师演示课前准备的实验:

取两只盛有清水的烧杯,分别将10株大小相同的麦苗放入其中,一组根接触水,一组叶接触水。

得出结论:

根吸水的主要器官是根。

(二)观察小麦苗的根尖四部分结构及图玉米幼苗的根分析根吸水的主要部位:

小组根据根尖结构讨论分析。

得出结论:

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成熟区。

最终由老师解释为什么根尖成熟区吸水能力强呢?

知识点二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

将两个胡萝卜条,一个放清水,另一个放浓盐水,让学生观察其变化。

观察后,总结现象,得出结论植物细胞可以吸水,也可以失水。

接下来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与细胞周围水溶液浓度是否有关

分别将胡萝卜条放入清水、10%食盐溶液、20%食盐溶液、30%食盐溶液中,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论:

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与细胞周围水溶液浓度有关。

知识点三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周围溶液浓度时,细胞吸水,

当细胞液浓度小于周围溶液浓度时,细胞失水。

知识点四根吸水的过程

1、根毛细胞吸水的条件:

根毛细胞液的浓度>土壤溶液的浓度

2、根毛适于吸收水分的结构特点:

细胞壁薄,细胞质少,液泡大

3、根毛吸水的途径:

(水分)土壤溶液→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液泡

4、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过程:

(水分)土壤溶液→根毛→表层内层层细胞→茎和叶等器官→导管

由上述所学知识,带领学生讨论为什么盐碱地种植庄稼一般难以成活?

讲解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

知识点五合理灌溉

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讲解。

最后利用树状图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并进行随堂练习,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无机盐与植物生长》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举例说出氮、磷、钾等无机盐对植物生长的作用。

2、分析不同肥料的特点及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尝试探究某种无机盐在植物生活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让学生懂得合理施肥的原理,使学生了解事物之间是相互影响的。

2、体验科学探究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植物生活需要无机盐,含氮、磷、钾的无机盐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及缺乏症。

【教学难点】

植物缺氮、磷、钾时所表现的症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预习本课内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

出示农民伯伯施肥的画面。

提问:

农民伯伯为什么要施肥呢?

肥料对植物的生长有何作用呢?

【讲授新课】

教师:

出示农家肥与化肥的图片。

提问:

这两类化肥有何不同呢?

学生:

阅读教材,分析农家肥与化肥的优点和不足。

最终由老师播放农家肥和化肥的区别的表格,进行总结。

教师:

我们该如何证明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呢?

学生:

小组合作,讨论探究方案。

教师:

出示实验装置及实验结果。

师生得出结论:

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

教师:

出示生长正常的植物及缺乏氮、磷、钾不同元素的植株图片。

学生:

对照图片描述植物缺乏氮磷钾时的特点。

推测氮磷钾在植物生活中的作用。

由老师播放总结表格,让学生进行比较记忆。

教师:

除了氮、磷、钾三种不同元素,植物生长还需要如钙铁锌,硫镁硼,铜钼锰等微量元素。

教师:

不同植物对无机盐需要量不同;同种植物不同生长时期对某种无机盐的需要量不同。

故要对植物进行合理施肥。

教师:

出示无土栽培的图片或者比方有关视频。

讲述无土栽培技术。

学生:

阅读教材,了解无土栽培的优点和前景。

(三)课堂小结

学生:

畅谈收获,构建知识体系。

教师:

指导学生总结概括,尽可能扩大学生的参与度。

(四)随堂练习

教师:

通过多媒体出示随堂练习。

学生:

独立完成练习

教师:

反馈、释疑

◆教学反思

这节课注重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和人际交流合作能力,发挥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发散思维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

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得出结论,共同体验成功的喜悦。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性比较强,营造出了良好的课堂氛围,达到了比较好的学习氛围。

 

《光合作用的产物》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淀粉和氧气。

2.了解光合作用的原理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分析淀粉、氧气的鉴别方法。

2、尝试探究光合作用的产物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大胆实践的精神。

2、形成关心植被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淀粉和氧气。

【教学难点】

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淀粉和氧气。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预习本课内容。

◆教学过程

【讲授新课】

(一)探究光合作用的产物

实验一

实验材料

盆栽天竺葵

方法步骤

1.把盆栽的天竺葵在暗处放一昼夜。

2.选一叶片,把其一部分从下下两面用不透光的纸遮起来,而后放在阳光照射2~3小时。

3.摘下叶片,去掉遮光纸

4.并把叶片放到盛有酒精的小烧杯里,水浴加热。

5.待叶片变成黄白色,取出叶片,用清水漂洗,然后放到培养皿中,向叶片滴加碘液。

6.用清水冲掉叶片上的碘液后观察。

讨论实验步骤,分析讨论:

(1)为什么对天竺葵先进行暗处理?

(2)为什么让叶片的一半曝光,另一半遮光呢?

(3)为什么要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

分析结果

想一想:

这个实验说明什么问题?

叶片被遮盖的部分,遇到碘液后没有变蓝;叶片未被遮盖的部分遇到碘液后变蓝了。

这说明绿叶在光下制造了淀粉。

实验二

方法步骤

将新鲜的金鱼藻(或其他水生绿色植物)放在透明的广口瓶中,加满水,盖上带有两根导管的瓶塞,放在光下。

当瓶内气体约有2cm高时,打开导气管的管塞,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

想一想:

快要熄灭的火柴棍,遇到金鱼藻在光下释放的气体,立刻猛烈燃烧起来。

说明金鱼藻在光下能够产生什么气体?

分析结果

快要熄灭的火柴棍迅速复燃。

这个实验证明光合作用可以产生氧气。

(二)光合作用利用光能:

通过光合作用,可以把太阳能的光能转化为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这些能量是植物、动物和人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来源。

煤炭、石油等燃料中的能量是古代动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贮藏起来的。

(三)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

1.延长有效光照时间

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光,所以延长有效光照时间,可以使植物体内积累更多有机物,提高农作物产量。

2.增加光合作用的有效面积。

增加光合作用的有效面积也可以使作物增产。

农业生产中常用合理密植、立体种植等措施增大光合作用的总面积,从而提高对光能的利用率。

3.植树造林、爱护植被

绿色植物是氧气的生产者。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氧绝大部分以气体的形式排放到大气中。

植树造林、爱护植被是改善我们赖以生存的大气环境质量的有效途径。

(四)小结,随堂练习

最后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带领学生进行习题训练。

加深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理解。

 

《光合作用的原料》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

2、说明绿色植物有利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分析、处理光合作用的有关资料,得出相关的知识或结论。

2、尝试光合作用的有关实验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探究精神。

2、体验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3、初步明确从现象到本质的科学思维方式。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探究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和水。

【教学难点】

探究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和水。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预习本课内容。

◆教学过程

【讲授新课】

在缺少二氧化碳的情况下,植物不能制造出光合作用的产物(淀粉),说明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光合作用放出的氧来自光合作用的水,这说明水也是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原料。

探究一21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展示实验装置,介绍实验步骤

第一步剪取带有5-8片叶的天竺葵枝条,插入盛有等量清水的细口瓶中。

第二步在两个培养皿中分别放入浓度为25%的NaOH溶液和清水。

将第一步的细口瓶放在培养皿上。

第三步用广口瓶将它们扣住,在瓶口涂抹一些凡士林防止漏气。

第四步把两套装置放在暗处一昼夜。

(想想这是为什么?

第五步一起光照2~3个小时。

第六步检验这两套装置中的植物叶片是否产生了淀粉?

前面咱们已经做了这个实验了?

想想该如何做呢?

第七步从这两种装置中取大小基本相同的一片叶子。

第八步水浴加热

第九步滴碘液

实验结束后,由学生观察实验结果:

装置一中的叶片没有变蓝,而装置二中的叶片变成了蓝色。

带领学生推断实验结论

1.空气中的成分:

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

2.二氧化碳是酸性气体,NaOH溶液是强碱溶液,二者容易发生反应,即二氧化碳气体容易被NaOH溶液吸收。

接下来根据实验结果观察到的现象,以及上述小结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