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考试作弊原因及应对措施分析论文doc.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866724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考试作弊原因及应对措施分析论文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大学生考试作弊原因及应对措施分析论文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大学生考试作弊原因及应对措施分析论文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大学生考试作弊原因及应对措施分析论文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大学生考试作弊原因及应对措施分析论文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大学生考试作弊原因及应对措施分析论文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大学生考试作弊原因及应对措施分析论文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大学生考试作弊原因及应对措施分析论文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大学生考试作弊原因及应对措施分析论文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大学生考试作弊原因及应对措施分析论文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大学生考试作弊原因及应对措施分析论文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大学生考试作弊原因及应对措施分析论文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生考试作弊原因及应对措施分析论文doc.docx

《大学生考试作弊原因及应对措施分析论文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考试作弊原因及应对措施分析论文doc.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大学生考试作弊原因及应对措施分析论文doc.docx

大学生考试作弊原因及应对措施分析论文doc

大学生考试作弊原因及应对措施分析(论文)

大学生考试作弊原因及应对措施分析(论文)

摘要:

当今高校考试中,作弊现象时有发生,对高校的教学管理和学生的成长成才都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大学生作弊行为的产生既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有客观因素的影响。

在实际工作中,应从制度建设、环境优化、学生自我约束等方面,寻求减少作弊现象及转变学风、考风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大学生;考试作弊;原因;措施

高等学校的课程考试是高等学校课程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衡量学生学业水平的重要手段。

考试结果既是学生自我认知评价的对照标准,又是检查教师教学效果、促进教学改革乃至社会选拔优秀人才的客观依据。

然而,随着高校扩招以及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日益频发,各种作弊手段层出不穷,严重背离了考试初衷。

因此,应从大学生的作弊现状着手,探究诱发大学生作弊的动因,寻求应对大学生作弊行为的有效路径,切实转变学风、考风,维护风清气正的校园环境。

一当前大学生考试作弊的现状分析

(一)现状及方式

高校考试作为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一个必要环节,发挥着检验教学效果、督促学生学习的重要作用。

但近年来,随着考试种类的不断增多,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在各类高校中呈现高发趋势,且作弊范围日趋广泛,手段更为现代化。

现阶段大学生的作弊行为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将与考试相关的书籍、笔记本、等复习资料藏在文具盒、衣物等物品中带入考场,放在桌内或座位旁;制作小抄,将一张

张手掌大小的要点摘要藏匿在身上,或在身体上记录与考试有关的内容;利用电

子通讯设备,包括手机短信和手机电子书、高科技微型耳机,以及查阅电子存储器等;利用上厕所的机会在考场夕卜偷看有关资料,或与他人谈论有关考试内容;

考场上左顾右盼抄袭他人试卷,甚至强拿他人试卷或草稿纸;雇佣〃枪手〃替考等。

[]

(二)社会危害性

考试作弊危害巨大,不仅违背公正原则,严重败坏学校的校风学风,毒害青年大学生的心灵,更挫伤了部分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阻碍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加剧了社会的信用危机。

L破坏社会公平,影响考试作用的正常发挥。

考试的公平性在一定程度上是相对准确地判定学生学习成绩优劣的重要保证以及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

但是,通过考试作弊,一些平时不努力学习的学生却能够取得良好成绩,这容易引起部分学生心理失衡,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班级内形成一种不公平的竞争氛围;同样,虚假的分数使教师难以掌握学生的真实情况,失去了教学检测的应有之义,破坏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严重影响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2.混淆是非,造成整个教育系统的价值观混乱。

—方面,大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受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部分学生不能正确辨别是非、抵制诱惑,将考试作弊作为取得好成绩的捷径,诱发投机行为。

另一方面,部分学生对作弊行为持无所谓态度,甚至将其视作可以炫耀的资本,久而久之这种是非不分、黑白颠倒的行为,会造成整个教育系统价值观的混乱、诚信观念的缺失。

3.导致学生荒废学业,付出惨重代价。

大学是人生的关键阶段,步入大学校门意味着学生终于可以放下高考的重担,真正开始追逐自己的理想、兴趣;同时大学也是系统性地接受教育、夯实基础、集中精力充实自我的重要阶段。

但是,大学里作弊现象的泛滥使得学生的虚荣心日渐膨胀,养成了自我怀疑且不劳而获的坏习惯,增长了惰性,荒废了学业,等到步入社会时才追悔莫及。

另外,部分大学生由于作弊被发现受到了行政处分,甚至面临被勒令退学、取消学位资格证等处罚,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

4.助长投机取巧的心理和弄虚作假的歪低。

靠作弊通过考试、获取高分这种投机取巧心态的背后,既有利益的驱动,也有所谓荣誉的刺激。

事实上,作弊行为本身所暴露出来的是部分学生的贪婪本性及其自制力的脆弱。

在严肃的考试纪律及严密的监考制度之下,学生为获得高分铤而走险,待将来踏上工作岗位,遇到更大诱惑而又无人监控的时刻,学生将很难控制住自己的贪欲。

这种缺乏诚信、投机取巧的做法很可能将学生从当今的残酷竞争中淘汰出局。

二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动因分析

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的发生,是由多方面因素推动的,既有现行考试制度规范不完善、考试监督控制力量不健全、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等客观动因,也有学生个体规范意识薄弱等主观动因。

(-)客观动因

1.现行教学与考试制度不完善。

(1)课程内容设置与教学方式不够合理。

虽然素质教育理念已倡导多年,

但当前我国部分高校的课程设置仍不能适应时代发展需要。

一是〃一元化”的课程体制泯灭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这种一元体制重在强调学生学习的统一性、标准性,将所有学生置于同一教学层次上培养,部分来自偏远落后地区或自身基础较弱的学生难以跟上老师的教学节奏。

为避免补考、重修等情况产生,他们在考场上不惜铤而走险采取作弊手段。

二是陈旧的课程内容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部分高校课程的内容设置不能紧跟时代步伐做好修订和更新,任课教师的教学讲义没有及时优化调整,教师上课职业倦怠情绪较强,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因此在考试时只求顺利通过,从而采取作弊行为。

三是教学手段滞后。

在信息化时代,部分教师仍思想保守,仅仅停留在教师讲、学生听的陈旧模式上,学生对这种教学手段无法产生学习兴趣,丧失学习动力,甚至出现抵触情绪。

如此导致学生在学习中较易出现敷衍了事、得过且过的负面情绪,滋生作弊行为。

[]

(2)教学评价机制不够完善。

目前,国内高校仍然以课程考试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成效和优秀学生选拔的主要测评方式,存在较大局限:

一是课程考试内容和形式的局限。

标准化的考查方式扼杀了部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能满足其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题型设计方面,选择题、判断题和填空题等客观题占比较大,更容易滋生学生的作弊取巧心理。

二是课程考试在制度设计上的局限。

按照目前的考试制度设计,尽管各门考试出现不及格以后可参加补考和重修,但补考和重修在时间占用上对学生来说也是负担,而且大多数学校在进行保研分数排名、奖学金评定、先进个人评选、入党资格审核等涉及学生核心利益的关键环节时,都采用第一次考试的原始成绩,实施不及格的〃一票否决制"。

由此,学生在首次考试中形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部分学生为了确保及格不得不选择作弊。

2.考试监督控制力量不健全。

(1)我国考试相关法规制度不健全,对作弊行为的惩处力度不足。

国家层面对考试作弊的法律法规相对而言是一个薄弱领域,《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在法律效应和适用范围上也存在盲区,且学校对学生的普法教育和法律意识培养严重不足。

高校在处理学生作弊行为时的法律依据不够完备,学生将考试作弊视为违法行为的心理底线也明显不足。

在这种情况下,考试监督的外在控制力减弱,使得部分抱有侥幸心理的学生愿意放手一搏,通过考试作弊获取良好成绩。

[]

(2)现行的高校课程考试管理力度不够。

一是监考不够公正严格。

不同监考教师在处理学生作弊行为时的态度有所不同,有的教师对学生持怜悯态度,对作弊行为往往给予〃制止性保护措施",不对其进行上报,而有的教师则严格按照规定,秉公处理。

这种不同考场监考松紧程度的区别以及对待作弊行为的不公平处理容易让学生轻视学校纪律,以身犯险。

二是监考设施配套不足。

标准化考场在高校尚未普及,不能通过有效的监控录像、扩音设备等实现监考自动化管理,对高科技作弊手段的信息屏蔽还存在漏洞,这也为部分学生考试作弊提供了可乘之机。

3.不良风气的影响。

(1)社会不良风气和价值观念的负面影响。

高校扩招、教育产业化,就业

1!

1

压力、竞争压力骤增等都深度冲击着大学生原有的价值观念。

一方面,社会的浮躁情绪不选消解公平的价值信仰,不少大学生目睹社会风气不良、贪污腐败盛行的现状,对公平正义缺乏信心,并未将考试作弊视作严重行为,对待考试作弊容易不计后果,产生急功近利的思想。

另一方面,社会转型带来的职业价值观世俗化使得部分大学生为了将来毕业后能够找到更好的工作,将文凭、证书等荣誉作为发展坐标,在考试过程中失去了对不当行为的耻辱感,不以作弊行为为耻,甚至将不择手段顺利通过考试作为最终目标。

(2)校园内的社会网络交往强化大学生对作弊行为的认同。

大学生的校园

社会网络深刻影响其作弊行为。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作弊行为不是自然获得的,是在与他人的相互交往中习得的。

依照社会结构导向理论的解释,大学生采取作弊行为是出于无法克服学习压力,通过选择破坏考试规则的形式取得更好的成绩,而当越来越多的人打破现行的规则设置,就会形成一种逐渐认同作弊行为的文化氛围。

在此过程中,大学生仅将作弊行为视作一个普遍现象而非道德事件。

随着大学生对作弊行为的认同感提升,作弊行为也随之增加。

而社会网络的同伴群体交往,增强了与传统道德相抗衡的力量和勇气,由此也形成了对作弊行为不加谴责甚至包容的校园文化风气。

[]

(二)主观动因

实践表明,仅通过外在的制度约束来杜绝考试作弊行为的传统做法已经落后于形势发展,还需要突破传统视野,深层次分析大学生作弊的主观动因。

1.虚荣心理诱导。

在现有的高等教育体制和考试制度下,考试成绩成为衡量学生在评优、评奖、入党、就业、免试保送研究生等方面的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标准。

有些学生平时表现积极,学习态度认真,这部分学生在考试中作弊是为了获取更高分数,以便获得更多的荣誉和各种奖学金,继而为以后的顺利就业增加筹码。

为了名利双收,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是这部分学生考试作弊的心理诱因。

[]

2.投机心理驱使。

学习本身是一项漫长而艰苦的脑力劳动,大学生经过多年苦读迎来了自己的大学生活。

一部分学生在步入大学后,失去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态度发生转变,放松了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把学习当作副业,将主要精力转向了各种社会活动、谈恋爱、泡网吧、玩游戏等学习以外的事情。

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敷衍了事,期末考试前松散懈怠。

因担心考试不及格,无法向父母交代,遂考试时就想通过作弊这一投机手段达到及格目的,欺骗老师与家长,以求得心理上的安慰。

3.不平衡心理作祟。

事实上,在考试作弊的大学生中,有一部分人起初对考试作弊持否定态度,认为考试作弊是有违道德与诚信的。

但是看到别的同学尤其是一些平时学习不努力,却因考试作弊侥幸逃脱而取得好成绩的同学,还有可能参与评奖评优以及获得入党机会时,这部分学生就会感到不公,认为自己不作弊就会吃亏,会落后于人,于是产生了不平衡心理。

在感慨不公的同时,自己也不由自主加入到考试作弊的队伍之中。

作弊队伍的不断壮大更助长了考试的不良风气,从而更多学生开始寄希望于考试作弊,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4.冒险心理助长。

在近些年的高考招生录取中,全国各地考生的成绩差异较大,部分学生学习态度良好,但基础不牢,进入大学后虽然也努力学习,仍然出现了多门功课虽历经考试、补考、重修依旧不能及格的局面。

按高校学籍管理的有关规定,此类学生只能留级或自动退学。

面对来自学校、家长、社会等各方面的压力以及对前途的担忧,这些学生就会产生考试作弊的冒险心理。

[]

三减少与杜绝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对策分析

从心理学角度来解读,大学生的上述心理都属于认知偏差和心理误区。

如此,要遏制和杜绝考试作弊现象,必须从内外部多方面入手,采取有效措施,创造积极向上的育人环境,助力大学生成长,进而培养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才。

(-)强化制度建设

1.促进教学评价机制改革,建立更为科学合理的育人评价体系。

多元化、科学化的教育评价机制可以为大学生实现学习目标提供更多的制度化途径和手段,消除大学生采取不当手段达到目的的可能性。

[]应深化改革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唯分数论评价体系,引入更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

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学生为了应对考试而带来的学习压力,也更符合新时代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人才培养需求。

此外,要在社会范围内呼吁企事业单位转变用人观念,给予毕业生求职时多方面展示自身能力水平的机会,而不再将成绩单、荣誉证书、过级证明等当作唯一的评价手段和筛选标准。

2.促进考试制度的优化与变革。

首先,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考试方式与学生作弊行为存在的相关性,偏重于记忆性知识的考试方式容易诱发学生的作弊动机。

并且,考试方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反映教师的教学目标。

学校要真正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必须改革考试方式。

威尔伯特・J•麦肯齐建议,教师在设计考试内容时首先要列出教学目标,依据教学目标来确定考试内容。

[]当教学目标是重在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和应用能力时,机械记忆性考试题型的比重就应当减少,而分析、判断、思考等应用性题型占比应该增大。

其次,教师应采取多种评定方式,如通过作业、小论文、课堂讨论、试验报告等形式,将闭卷考试与开卷考试、实验操作、口试等相结合,平时考试、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并行。

通过多种考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摆脱为考试而学习的状态,成为真正具有自我评价能力的终身学习者。

3.强化考试过程中的内外部控制力量。

(1)规范考务管理,严肃考试纪律。

考试监管部门的监督能力越低,大学

生所能觉知到的作弊机会就越多,考试作弊发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要加强对监

考教师进行监考职责及考务事故处理的宣传,增强教师的责任意识,严格要求监考教师服从分工、坚守岗位、规范操作。

明确监考的具体工作规程,使监考教师能以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和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认真履行自己的监考职责。

在具体的监考工作中,认真对待每个工作细节,严格纪律、统一要求,及时发现和制止学生的作弊倾向。

严格执行违纪处分制度,坚持处罚和预防相结合,对于违反考试制度的作弊学生,一经调查核实,根据其作弊情节和学校有关规章制度,给予其严肃地批评教育和纪律处分。

[]

(2)建立学生考试诚信档案制度。

建立完善的大学生考试诚信档案制度,一旦认定为作弊行为,要在学校范围内给予集中公示,并记录在学生的诚信档案中,直接与学生将来的学位获取、评奖评优等挂钩,直至将这一诚信档案和人才市场进行有效衔接,会同拖欠助学贷款、消费失信等记录一同纳入学生的诚信系统中,实现考试作弊〃黑名单“制度。

通过增加关联性惩戒措施,大幅度提升考试作弊可能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成本,提高风险性,降低可能性。

[]

(3)完善考试相关的法律法规。

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要协调立法机构,在法

律框架内制定相关具体领域,包括高校考试运行的相关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有规可循,以此来加强高校对作弊学生的教育惩戒。

促使学生在内心深处将诚实考试作为法律来尊崇,树立〃作弊等同于犯罪”的意识,用法律的权威来震慑有作弊倾向的学生,减少考试机会主义的行为,也有利于我国诚信社会的构建。

[11]当然,这些考试法律、法规的制定,必须要尊重学生的权利,要有完备的调查、处理、申诉和复核等程序,增强考试在学生心目中的神圣感和敬畏感。

(二)加强教育管理

L抓好新生入学教育,使其尽早适应大学生活。

大学新生的入学教育,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日后能否很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中学阶段的应试教育模式使学生严重依赖教师,学生自主学习、探索求异与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和意愿降低,这成为新生进入大学后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

在新生入学教育中,专业思想教育尤为重要,即要使学生了解在大学主要学习什么(如教学计划及学分要求)、如何学习(大学课程学习方法)、今后自身发展的方向等,帮助学生明确自身定位,树立专业学习信心,激发学习动力,以积极的心态尽早适应大学学习生活。

[12]

2.加强大学生励志教育和诚信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作弊行为的出现以及"作弊文化〃的形成,其根源在于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和道德行为失范。

因此,高校应在学生中深入开展励志教育和诚信教育。

通过励志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高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通过诚信教育稳守学生的行为尺度,让学生不仅在思想上认识到诚实守信是个人的生存之本,也要自觉用诚信来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从而将诚信考试视为一种自觉的、正常的以及必须行为。

此夕卜,高校要特别加强对正能量环境的培育和营造,加大对励志、诚信先进典型的选权寸、激励和宣传,努力形成积极向上、人人向善、见贤思齐的良好校园氛围和学习环境。

3.做好学生考试期间的良好心理维护和保健工作。

考试是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的一种手段,对于学生而言是既重要又有一定困难的,因而很多学生容易受到因考试产生的焦虑心理的困扰。

考试心理困扰是一种综合性的反应不适症,除考试焦虑外还存在注意障碍、记忆障碍以及由此弓I起的学习效率下降、自信心降低等症状。

因此,做好学生考试期间的良好心理维护,确保学生以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去参加考试,对减少和杜绝作弊念头的产生和作弊行为的发生是十分重要的。

考试期间良好的心理维护要求教师从实际出发做好以下工作:

明确考生心理困扰的主要来源,帮助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自我分析及改善;对于学习暂时有困难的学生,应帮助他们寻找原因,总结经验,给予学习方法上的指导,教给学生自我激励的方法,从而减轻学生对自我的否定,帮助学生走出焦虑困境;指导学生构建积极的自我认知体系,对其进步应适时给予肯定,让学生享有成功的愉悦感,增强其自信心。

[13]

4.正确对待成绩,减少考试附加价值。

学校管理者看待成绩的态度,也将影响学生对待成绩的态度。

学校的唯分数论,或者将分数同时作为衡量学生其他^学习行为如入党、当选学生干部、评先争优等的必要标准,考试成绩就会被赋予超出其本来意义的过多价值。

从经济学看人的行为,高风险的行为如果带来高利润,不可避免地会有人铤而走险。

因此,应减少考试的附加意义,降低考试收益,使考试回归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正确轨道上来。

5.各部门通力协作,构建校院诚信体系,形成良好的考风环境。

就目前而言,要从根本上减少和杜绝作弊行为,首先,需要在大学校园中形成一种求真务实、诚信做事的校园文化^勤奋学习、刻苦努力的优良学风。

其次,学校要严肃校纪校规,进一步完善对学生的奖惩机制,做到奖罚分明、教育与惩戒并重。

再次,通过各部门的协作配合,构建多层次的诚信体系,有效减少作弊行为。

就目前仅仅以各院辅导员单方面的努力为主要预防学生作弊的力量稍显单薄,这就需要学生本人、各学院辅导员、专业教师、教务考务部门、宣传部门等的通力合作,在各个工作环节都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

教务部门在做好

监考工作的同时,还应在教学环节中展开诚信教育,从根本上杜绝学生作弊的心理动机;任课老师则应在教务部门指导下,根据自身经验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

宣传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引导学生自我约束

1.提高学生的自我修养,增强学生个体的自控能力。

增强学生自控力的过程,其实质是引导大学生对相关道德标准、制度规范的内化过程;通过学习、理解、认同、遵循乃至付诸实践的一系列过程,激起学生对作弊行为的羞耻感,重塑内心世界的责任意识,从而表现为一种高境界的自律、自控行为。

为此,高校应加强对学生自律意识的引导,强化对遵守考试规范、诚信做人行为的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

此外,高校还可以通过开展无监督考试,试行考试日程自主选择,开设〃隐性课程〃等方式,倡导师生间的彼此尊重,深化学生对考试自律问题的认识。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相关研究表明,具有内在学习动机的学生比具有外在学习动机的学生,其作弊可能性相对较小。

因此,高校还要积极调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转变学生为考试而学习的心理,以此有效提高学生的考试自我约束意识。

[14]

2.尝试学生注重自身荣誉的自治理。

纠正大学生的考试机会主义行为也需要自我约束的自治理,即学生要自主地注重自身、班级及学校的荣誉,自觉地诚信考试而不是因为害怕惩罚而不作弊;并且将诚信考试视为一种自觉和必须的行为。

例如,美国很多大学都通过〃荣誉规则〃而不是一般的〃学生守则"或者〃惩罚条例〃来规范学生的行为,在考试前要求学生进行自觉诚信考试的宣誓,或者抄写〃荣誉誓言”的内容,有的学校甚至实行无人监考制度。

[15]在目前我国构建诚信社会的背景下,我国高校也可考虑逐步试点无人监考的考试形式。

当然,学校和老师也应当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和尊重,相信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顺利通过〃诚信"这门考试。

四结语

竺可桢曾说:

〃大学犹如海上之灯塔,吾人不能降落道德之标准,诸生在校应犹切记。

异日逢有作弊之计划,是否能涅而不溜,磨而不鳞,此乃现代教育试金石也。

〃[16]大学作为育人机构,尽管身处在这个诚信问题日益凸显的社会中也不应随波逐流,而应在人才培养和教育方面尽可能有所作为。

通过分析诱发

大学教育的应有之义,对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和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均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张艳萍:

《大学生作弊动因及应对路径分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年第4期,第115—117页。

[]范伟:

《失范理论视角下的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分析》,《教育与职业》2015年第26期,第37—39页。

[]范伟:

《失范理论视角下的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分析》,《教育与职业》2015年第26期,第37—39页。

[]于成文、张娜、段晓芳:

《大学生作弊行为影响因素的社会学研究》,《中国青年研究》2016年第4期,第103—108页。

[]刘海云:

《当代大学生考试作弊心理解读》,《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第122—124页。

[]刘海云:

《当代大学生考试作弊心理解读》,《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第122—124页。

[]于成文、张娜、段晓芳:

《大学生作弊行为影响因素的社会学研究》,《中国青年研究》2016年第4期,第103—108页。

[]威尔伯特・J•麦肯齐:

《麦肯齐大学教学精要高等院校教师的策

略、研究和理论》,徐辉译,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

[]刘海云:

《当代大学生考试作弊心理解读》,《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第122—124页。

[]范伟:

《失范理论视角下的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分析》,《教育与职业》2015年第26期,第37—39页。

[11]刘芹,刘晓玉,冯彦博:

《基于演化博弈的大学生考试作弊的机会主

义行为治理研究》,《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5年第4期,第25-30页。

[12]刘健,江文,张敏强,黎煜新:

《大学生考试作弊影响因素的研究》,

《中国大学教学》2010年第7期,第85-88页。

[13]刘海云:

《当代大学生考试作弊心理解读》,《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

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第122—124页。

[14]范伟:

《失范理论视角下的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分析》,《教育与职

业》2015年第26期,第37—39页。

[15]刘芹,刘晓玉,冯彦博:

《基于演化博弈的大学生考试作弊的机会主

义行为治理研究》,《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5年第4期,第25-30页。

[16]竺可桢:

《竺可桢日记》,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第80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