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梧州市中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869650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4.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西梧州市中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广西梧州市中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广西梧州市中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广西梧州市中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广西梧州市中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广西梧州市中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广西梧州市中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广西梧州市中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广西梧州市中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广西梧州市中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广西梧州市中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广西梧州市中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广西梧州市中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广西梧州市中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广西梧州市中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广西梧州市中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广西梧州市中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广西梧州市中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广西梧州市中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广西梧州市中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西梧州市中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广西梧州市中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西梧州市中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广西梧州市中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广西梧州市中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广西梧州市2018年初中学业水平语文试题

一、积累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荣膺(yīng)佳肴(yáo)菜畦(qí)相得益彰(zhāng)

B.遒劲(qiú)德馨(xīn)阔绰(chuò)兀兀穷年(wù)

C.襁褓(qiǎng)孕育(yùn)峰峦(luán)黄发垂髫(tiáo)

D.娴熟(xián)骊歌(lì)滑稽(jī)孜孜不倦(zhī)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在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这样才能轻松应对该种题型。

D.“骊歌”的“骊”应读作“lí”,“孜孜不倦”的“孜”应读作(zī)。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搏学迁徙恍然大悟浑为一谈

B.亢奋睿智断章取义恪尽职守

C.诘责宽怒粗制滥造无可质疑

D.嘻闹干涩巧妙绝轮人声鼎沸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

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这样才能轻松应对该种题型。

A.“搏学”应写作“博学”,“浑为一谈”应写作“混为一谈”;B.正确;C.“宽怒”应写作“宽恕”,“无可质疑”应写作“无可置疑”;D.“嘻闹”应写作“嬉闹”,“巧妙绝轮”应写作“巧妙绝伦”。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愿意在相向而行的前提下增加自美进口贸易量,推动中美经济的共同发展。

B.晚会上,梧州市粤剧名家潘楚华将成名作《女驸马》唱得字正腔圆,令观众刮目相看。

C.《厉害了,我的国》展示了祖国改革开放40年来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备受国人追捧。

D.梧州市市树六旺树,树形美观,四季常绿,它的大量栽种,将使市容市貌焕然一新。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成语的积累与理解能力,平时要有一定的成语积累,做题时还要会根据句子的意思,理解成语的意思。

选择题一般可用排除法选择出正确答案。

B.“刮目相看”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不能用来形容“粤剧名家”。

故B项不正确。

点睛:

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成语的积累与理解能力,要求学生在日常读书与写作中,注意多积累,多思考,正确使用成语,拿不准的,多查字典。

要想正确地运用成语,必须准确理解成语的意义,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词义的范围、词义的轻重、感情色彩等。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推进自治区CEPA示范基地,加大对外资企业的服务力度。

B.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赛场上,球迷们的疯狂表现,令人不得不否认足球的魅力。

C.西江机场建设全面提速,力争实现年底试飞目标,向自治区成立60周年献礼。

D.文化和旅游部近期部署查处恶搞英雄烈士的违法行为,进一步规范文化市场经营制度。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修改病句。

常见的病句类型有:

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语意不明、不合逻辑。

修改病句要尽量不改变原意,在原意的基础上进行修改,改动的字数要尽量少。

A.“推进”与“自治区CEPA示范基地”搭配不当,应在“自治区CEPA示范基地”前加“建设”;B.滥用否定词,应改为“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赛场上,球迷们的疯狂表现,令人不得不承认足球的魅力”;C.正确;D.“规范”与“制度”搭配不当,应将“制度”改为“秩序”。

5.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

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

②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

③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④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⑤用这两个词语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恰当没有了。

A.②①③④⑤B.③①②④⑤C.②①④⑤③D.①②④③⑤

【答案】C

【解析】该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

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阅读各个句子,准确判断它们共同表达的中心意思,再分析各句之间的关系。

注意其中的关联词、次序语、衔接语。

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

此题可运用排除法。

阅读文段可知,②句是总起句,应放在第一位,故排除B、D两项。

再分析A、C两项,确定③、④两句哪一个放在①句后边,即可解答。

分析句意可知,④句是对第①句的解释,所以④句应放在①句后边。

故正确选项是C。

6.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古诗词的意象内涵富,如:

“月亮”常代表思念,“鸿雁”可抒发乡愁,“梅花”有高洁之意。

B.中国文化历史中的“史圣”“书圣”“诗圣”分别指司马迁、柳公权、杜甫。

C.中国“二十四节气”中表示四季开始的四个节气是立春、夏至、立秋、冬至。

D.《范文正公集》《柳河东集》《李太白全集》,这几部作品集命名方式分别是谥号式、封号式、表字式。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学常识的积累、识记与理解能力,要求学生在日常读书与学习中,注意多积累,多背诵,这样才能轻松应对此种题型。

A.正确;B.“书圣”是王羲之;C.表示四季开始的四个节气是立春、立夏、立秋、立冬;D.《柳河东集》中“河东”是柳宗元的家乡,不是封号。

7.下列对名著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僧师徒四人行至五庄观,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各自偷吃了一个人参果,猪八戒囫囵吞咽下肚,不知是啥滋味,于是央求悟空再去给他摘。

B.“万千的天使,要起来歌颂小孩子;小孩子!

他那细小的身躯里,含着伟大的灵魂。

”此诗出自冰心的《繁星》,歌颂的是一个充满童真的世界。

C.保尔在身体残疾、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以文学作为继续战斗的武器,靠顽强的毅力创作《暴风雨所诞生的》。

D.林冲武艺高强,是京城禁军教头,他误入白虎堂,被陷害充军,后来在鲁智深的引荐下,雪夜上梁山,成为梁山第一等好汉。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和理解。

名著的考查越来越深入,因此名著的学习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的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

D.林冲因为杀掉了暗杀他的奸贼陆谦等人,遭到官府的追捕。

在无处可去的情况下,经柴进的引荐,最后入了梁山。

所以“后来在鲁智深的引荐下”说法不正确。

现代文阅读

(一)

AI是如何做决策的?

吕之品

①最近一段时间,AI(人工智能)被炒得神乎其神,似乎它无所不能。

但事实上,据社交网站“脸谱”披露,要想欺骗AI把某个不存在的东西当作真实存在,比你想象的要容易得多。

②譬如,在一张高清晰度的图片中,随机地降低某些地方的像素。

这么一点微不足道的变化,人眼根本难以觉察,也不会影响我们的判断;但AI却能觉察出来其中的差异,并因此严重干扰了判断,比如说把图中的猫误认作了狗。

③这个低级错误揭示出当前AI的一个重大缺陷:

太拘泥于细节,“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让无谓的细节影响了对整体的判断。

如果这个弱点被黑客利用,后果将不堪设想。

他们将能够操纵无人驾驶汽车狂奔,无视红绿灯;或者让犯罪嫌疑人轻易躲过AI控制的监控摄像头。

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先去了解AI是如何自我学习,如何做决策的,但这一直是个难题。

因为AI在自我学习过程中,经过海量的数据训练之后,会自创一套决策规则,但它最后创立的规则到底是什么,这对于AI的设计者有时候都是一个谜。

这一点其实跟人也是相似的。

譬如,老师在课堂上向你传授知识,但你是如何把这些知识点组织起来的,他也不见得清楚。

⑤最近,美国布朗大学的克里斯·格林和他的同事开发了一个系统,有望突破这个困难。

这个系统能够分析,当AI对一个图像做判断时,它是根据图像的哪一部分做出判断的。

为开发这个工具,研究小组用数码噪声依次替换图片的一部分,看看这样替换之后,是否会对AI的判断产生影响。

如果AI改变判断,那说明图片的这块区域可能正是影响AI判断的关键所在。

⑥格林在给图片分类的一个AI上测试了他的系统。

这个AI被训练把图片分成10个类,包括飞机、鸟、鹿和马等。

格林的系统能够暗中查看,当AI对图片进行分类时,什么是它所倚重的,什么是被它忽略不计的。

结果表明,AI先是将图片上的物体分解成不同的元素,然后搜索图片中的每一个元素以确定把图片归到哪一类。

⑦举个例子。

当AI观察马的图片时,它首先关注的是其腿部,然后,寻找它的头部。

在观察鹿的图片时,它也采用类似的办法,不过在关注了鹿的腿部之后,它接下去搜寻的不是头,而是鹿角,因为鹿角是最能把鹿跟其他动物区别开来的,所以鹿角被置于优先的地位。

至于图片的其他地方,则被AI完全忽略了。

⑧从这里我们看出,AI做决策的过程迥异于我们人类。

我们是不会如此拘泥于局部的。

面对一张鹿的图,即使把它的角打上马赛克,我们也还是可以根据分叉的蹄子认出鹿来的,但对于“死板”的AI,它很可能就把它认作驴了。

⑨格林的软件可以帮助我们测试现有的AI,以便确保它们下判断时,关注的是我们认为重要的东西,这对于改进AI有重要的价值。

(选自《大科技·百科新说》2018.05B有删改)

8.下列不属于本文说明内容的一项是()

A.AI的重大缺陷

B.AI发展的前景

C.AI决策的过程

D.AI决策的特点

9.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AI太拘泥于细节,会一叶障目,影响对整体的判断。

B.除设计者外,AI的决策规则不易被人所知。

C.格林软件的出现才让我们认识到AI有重大缺陷。

D.AI在进行决策时,其决策过程是一成不变的。

10.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主要介绍AI是如何做决策的。

B.文章是按照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进行说明的。

C.第⑤段加点词“可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D.第⑦段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是举例子和分类别。

【答案】8.B9.A10.D

【解析】

8.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取信息并概括的能力。

解答时要结合相关段落来分析。

第一至三段说明了AI的重大缺陷,第四至六段说明的是AI决策的过程,第七、八段说明的是AI决策的特点。

所以B项“AI发展的前景”不是本文说明的内容。

9.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及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

解题的关键是要统观全文,注意提示性语言,把握中心句。

A.根据第三段“这个低级错误揭示出当前AI的一个重大缺陷:

太拘泥于细节”可知此项说法正确;B.根据第四段“因为AI在自我学习过程中,经过海量的数据训练之后,会自创一套决策规则,但它最后创立的规则到底是什么,这对于AI的设计者有时候都是一个谜”可知“除设计者外,AI的决策规则不易被人所知”说法有误;C.根据第一至三段的内容可知此项说法不正确;D.根据第六段的“AI先是将图片上的物体分解成不同的元素,然后搜索图片中的每一个元素以确定把图片归到哪一类”可知此项说法不正确。

10.此题考查多个说明文知识点,包括说明的主要内容、说明的顺序、说明文的语言和说明方法。

我们要对说明文知识熟练掌握,才能从容应对这种综合性试题。

D.分析第七段可知,此段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了AI做决策的过程。

此段没有运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三、古诗文阅读

(一)古诗赏析

11.下列对该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A.颔联的“随”“入”二字,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和江水奔向广阔原野的气势,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了。

B.颈联承接上联,变换视角,通过水中映月图和天边云霞图来展现令人陶醉的江上美景。

C.尾联“送”字用得妙,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故乡水因可怜诗人而不辞劳苦送行万里的深情。

D.全诗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既写出诗人初次离家的新鲜、欣喜的体验又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对故乡的不舍之情。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对诗人思想感情的把握。

回答此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

C.根据“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的意思“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不远万里送我行舟”可知,“故乡水因可怜诗人而不辞劳苦送行”说法不正确。

课内文言文阅读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

“何以战?

”公曰: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

“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

“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

“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

“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

”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

”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神弗福也福:

福气

B.小信未孚孚:

为人所信服

C.虽不能察察:

明察

D.夫大国,难测也测:

揣测,估计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何以战以伤先帝之明

B.再而衰,三而竭广起,夺而杀尉

C.公将鼓之陈胜佐之

D.公问其故安陵君其许寡人

1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剪裁别具匠心,围绕“论战”,详写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略写战争的过程,突出曹刿的“远谋”。

B.文章巧妙运用了对比,如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家卫国的热情.

C.文章语言十分精炼,如写齐军,仅用“齐人三鼓”四字就表现出他们依仗数量上的优势急切取胜的心理。

D.文章内容前后照应,如“肉食者鄙”与“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公问其故”等相照应,表明鲁庄公是一个昏君。

15.把上文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彼竭我盈,故克之

【答案】12.A13.B14.D

15.

(1)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2)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

【解析】选自《左传》作者:

左丘明年代:

春秋时期

参考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

鲁庄公将要迎战。

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

他的同乡说:

“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曹刿说:

“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

曹刿问:

“您凭借什么作战?

”鲁庄公说:

“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

”曹刿回答说:

“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

”鲁庄公说:

“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

”曹刿说:

“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

”鲁庄公说:

“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

”曹刿回答说:

“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

曹刿说:

“现在不行。

”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

曹刿说:

“可以击鼓进军了。

”齐军大败。

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

曹刿说:

“还不行。

”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

“可以追击了。

”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

曹刿回答说:

“作战,靠的是士气。

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

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

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

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

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

文言词语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义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

A.根据句意“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可知“福”,用作动词,“保佑”的意思。

13.此题考查一词多义。

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

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

A.凭借/表结果,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以致”;B.都表承接;C.,音节助词,不译/代词,他;D.代词,指曹刿不鼓、下视登望等这些动作/用来加重语气的助词。

故选B。

14.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D.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但不是一个昏君。

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切求战,又说明他军事上无知。

但在曹刿的启发下终有所悟,在作战中听从曹刿指挥,说明他跟一般的昏君还是有区别的。

所以“鲁庄公是一个昏君”说法不正确。

1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

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

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

注意以下关键词语的意思:

“肉食者”,指居高位,得厚禄的人;“间”,参与;“盈”,充沛,旺盛。

点睛:

翻译文言句子是文言文的一个重要考点。

翻译句子要把握的原则:

1.语句通顺,成分完整。

(注意翻译省略主语宾语时要补充完整,并添加括号。

)2.落实字词,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方法是:

吃透课内文言文,反复诵读,熟练掌握,再适当拓展。

(三)课外文言文阅读

卫南之战

泽①兵进至卫南,度将孤兵寡,不深入不能成功。

先驱云②前有敌营,泽挥众直前与战,败之。

转战而东,敌益生兵③至。

王孝忠战死,前后皆敌垒。

泽下令曰:

“今日进退等死,不可不从死中求生。

”士卒知必死无不一当百斩首数千级金人大败,退却数十余里。

泽计敌众十余倍于我,今一战而出其不意,势必复来。

使悉其铁骑夜袭吾军,则危矣。

乃暮徙其军,金入夜至,得空营,大惊,自是惮泽,不敢复出兵。

(选自《宋史》)

【注释】①泽:

宗泽,南宋将领。

②云:

报告。

③生兵:

新兵。

1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今日进退等死()

(2)泽计敌众十余倍于我()

17.用“/”线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限断三处)

士卒知必死无不一当百斩首数千级金人大败

18.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宗泽在卫南之战中取胜的原因。

【答案】16.

(1)同样

(2)考虑

17.士卒知必死/无不一当百/斩首数千级/金人大败

18.善于鼓舞士气,又能审时度势灵活用兵。

【解析】选自《宋史》作者:

脱脱年代:

参考译文:

宗泽领兵到达卫南,考虑到自己将孤兵少,不深入敌营不能取得成功。

先锋官回报说前面有敌营,宗泽指挥士兵径直向前与敌人接战,将敌人打败。

他又领兵向东转战,敌人不断派兵增援。

王孝忠战死,前后都是敌人的营垒。

宗泽下令说:

“现在进退都是一死,我们不能不死里求生。

”士兵知道总会一死,全都以一当百,斩杀敌人数千。

金人大败,退却几十里。

宗泽估计敌人比自己兵力强十多倍,今天一战而出其不意,他们势必会再来。

假如金兵全部触动夜袭我军,就危险了。

于是趁黑夜将军队转移。

金人当晚到达,只剩下一座空营,非常惊恐,从此开始害怕宗泽,不敢再出兵了。

16.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字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

注意识记“等(同样)、计(考虑)”这些常在文言文中出现的词语的意思。

17.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

主谓之间要停顿;谓宾之间要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关联词后面要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根据句意“士兵知道总会一死,全都以一当百,斩杀敌人数千。

金人大败”来划分即可。

18.本题考查对文言文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解答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

通过具体事例分析人物的形象。

从“度将孤兵寡,不深入不能成功”“泽计敌众十余倍于我,今一战而出其不意,势必复来”可以看出宗泽善于分析战情做出正确决策。

从“下令日:

‘今日进退等死,不可不从死中求生’”可以看出宗泽善于做战前动员。

从“士卒知必死,无不一当百,斩首数千级”可以看出宗泽带领的军队骁勇善战、忠君爱国。

四、名篇名句默写

19.按要求填空。

(1)正是江南好风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2)海内存知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禅房花木深。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4)会挽雕弓如满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5)___________________,背灼炎天光。

(白居易《观刈麦》)

(6)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7)万里赴戎机,____________________。

(《木兰诗》)

(8)_____________________,在乎山水之间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9)走进六月,回首初中三年,我们感慨良多。

但是,李白《行路难》(其一)有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信自己,我们的明天一定更美好!

【答案】

(1).落花时节又逢君

(2).天涯若比邻(3).曲径通幽处(4).西北望(5).足蒸暑土气(6).生子当如孙仲谋(7).关山度若飞(8).醉翁之意不在酒(9).长风破浪会有时(10).直挂云帆济沧海

【解析】这是考查学生默写古诗文的能力。

复习古诗文名句,首先是要熟练背诵古诗文名篇、名段和名句;其次是要字字落实,默写中不能出现错别字、更不能丢字添字;第三是要正确理解古诗文篇段和名句的大意和基本内容。

默写时,要注意涯、径、幽、蒸、暑、醉、济几个易错的字形。

写完之后,要重新读一下诗句,看有没有张冠李戴的现象发生。

五、综合性学习

20.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答题。

材料一:

有专家认为,“20世纪人类最糟糕的发明就是塑料的发明”。

塑料垃圾最大的特征就是难以降解。

塑料瓶子、塑料盒和塑料袋等,人们使用过后,它们的降解至少需要几百年。

材料二:

某机构透露,仅某家跨国软饮料企业每年生产的塑料瓶就超过1100亿只。

另据统计,按照每个订单平均使用两个餐盒估算,目前国内互联网订餐平台一天使用的塑料餐盒量约达4000万个。

快递行业一年需要120亿个塑料袋、247亿米的封箱胶带。

材料三:

目前,美国加州大学芭芭拉分校的工业生态学家罗兰博士及其同事在《科学进展》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计算出人类迄今为止生产的所有塑料为83亿吨。

其中约63亿吨如今成为塑料垃圾,这些垃圾有7%被填入垃圾填埋场或置于自然环境中。

统计表明,现在全球每年消耗2.45亿吨塑料,全球范围内,只有14%的塑料包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