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与中国文化的关系.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870025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学与中国文化的关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国学与中国文化的关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国学与中国文化的关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国学与中国文化的关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国学与中国文化的关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国学与中国文化的关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国学与中国文化的关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国学与中国文化的关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国学与中国文化的关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学与中国文化的关系.docx

《国学与中国文化的关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学与中国文化的关系.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国学与中国文化的关系.docx

国学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国学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根据南怀瑾先生11月15日给人大国学院讲课整理)

大家轻松一点,不要那么严肃。

今天我也很高兴,有幸见到了人民大学国学院的同学们,这么多未来的国家优秀人才。

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胜友如云,高朋满座”,就是今天这个样子啊。

今天我们要讲到的主题是国学和中国文化的关系。

国学院与国学热

贵校(指中国人民大学)的纪宝成纪校长,在你们国学院成立的时候,受到了很多人的攻击,说他是在开倒车。

当时他也请了我到场参加,可惜呀,我实在是年纪大了,就像元朝的元好问写的那样:

老来行路先愁远,贫里持家倍觉难。

走路不方便了,所以没能参加。

纪校长请了我两三次,都没有去。

今天也是,很对不起大家,大家都是千里迢迢地过来的。

中国人民大学成立国学院是一个创造。

据我所知,全国的大学也出现了国学热。

据说,只是据说啊,我也没有深究,有几个大学成立了国学班,学生都是大老板,十几万的学费哟。

社会上的国学热,好么?

坏么?

观察国家和社会,好坏是很难定论的,希望大家要冷静面对。

国学与汉学

讲国学和中国文化的关系,这里有个问题大家要弄清楚。

什么是中国文化,中国文化的特色是什么,一两句话很难概括得清楚。

中国文化的名称是怎么来的,人大用国学院这个名称,何谓国学?

严格地说,每个国家自己的文化都可称作国学,美国国学,日本国学,埃及国学,等等。

那么中国的国学是什么?

要倒退从六七十年前说起,那个时候叫国粹,是梁启超他们创造出来的说法。

这里需要先给大家说说汉学。

“汉学”这个说法,其实是外国人讲的。

中国好几百年前就有了,特指东汉、西汉的文化。

很多人说秦始皇“焚书坑儒”,其实不是这样的。

秦朝的时候,把书和文人集于咸阳,加以清理,成立了博士馆,秦始皇经常召集博士们讨论问题,请大家发表意见。

这些文人不厚道啊,当面的时候很乖,背后意见很多,腹诽,一肚子的意见,下来乱讲,才有了这个结果。

坑儒也并没有搞没了中国文化。

当时书是没有焚的,是项羽后来焚烧了咸阳,书才被烧掉了,书啊,其实是项羽焚的。

咸阳被烧这个事情还有个相关的诗词和典故。

清末的时候,湖南人易时甫写了一首诗《与丘逢甲》:

二十有才能逐鹿,八千无命欲从龙;

咸阳宫阙须臾火,天下侯王一手封。

易时甫写这首诗时正是李鸿章割据台湾给日本,他要赴台领导请命的时候。

再说说项羽。

当时项羽才28岁,“天下侯王一手封”,汉高祖都是他一手封的,这样的风光,为什么会失败。

哈,年轻人好玩,咸阳地处西北苦寒之地,况且“格老子发了财了”,富贵不归如锦衣夜行,于是执意要回江南。

于是,被刘邦、张良、韩信他们轻易取了咸阳要地。

焚书坑儒之后,中国文化断层了。

书虽然烧了,但是读书人还没有死光,民间还有读书人,所以说不是消亡了,而是断层。

这个时候,汉文帝上台,实行了“休养生息”发展经济的政策。

“休养生息”是道家的思想,在南越、戎狄等环伺的大背景下,安定第一,发展第一。

直到汉武帝上台了,进一步扩展实力,在父祖辈的基础上安定了二三十年以后,开始恢复中国文化,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所以说,汉学是在有汉一代形成和初步发展的形成的有时代风格的学问,喊出休养生息,至武帝时军事上致力于解决东西南北问题,文化上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尊孔孟,立诸经博士。

汉学是由“文字学”和“训诂”组成的。

文字学是小学哟,为何这个字要这么写,研究中国文字的来源,很重要,很了不起。

我有一个老友叫吕佛庭,在台湾是很著名的画家、文字学家,自号“半僧”,他就花了很多功夫去研究中国文字,出过一本着作《文字画研究》,这是很了不起的工作。

“训诂”么,就是对文字的注解。

西方人研究中国文学,多是先从汉学开始的,所以外国人叫中国字“汉字”,四书五经也都有翻译本。

但是国人如果不懂,跟着外国人人云亦云,那就牛头不对马嘴了。

学会诵读

很多人都说我南怀瑾是国学大师,我呀,一听见就脸红得发黄发青。

我真的是一无所成,一无是处啊,研究中国文化,国学大师之名实在是很大的一顶高帽子。

我常常说,我不过是一个“白头老宫女”罢了。

为什么这么说啊,唐人刘方平有一首《代春怨》是这么写的:

竟日残莺伴妾啼,开帘只见草萋萋;

庭前偶有东风入,杨柳千条尽向西。

大家学古文要学会吟唱诵读,固定的朗诵有固定的读法,会读了,对写诗也有帮助。

(南老示范诵读)这样诵,自己也代入了诗的意境,读完自己一感慨,眼泪就下来了。

我就像那个白头老宫女啊,自觉偶有东风入的时候,全社会的风气却都如杨柳千条——尽向西。

(接着南老请宏忍师用闽南语发音示范诵读了一遍这首诗)

诵读不要管声音好听与否,要脑想口念,代入意境。

古人在书房读书都是这样诵读的(南老示范),听起来好像是“无病呻吟”,但是这样的诵读胜于当今读书千百遍。

所以中国的北方叫“读书”,要读出来,南方叫“ロ念书”,脑想口念,都是这个意思。

中国文化与中国文字

1930年以来,推翻满清到现在(2007年11月15日),只差两个月就97年了,中国文化被五四运动拦腰砍断了。

中国文化是相对外国文化而言的。

世界上有四大文化古国:

印度、希腊、埃及和中国,美国和日本等等这些国家和文化是不搭界的,区区几百年历史而已。

印度文化非常高深,所有的宗教都是从印度而来。

希腊文化根源在埃及,《摩西出埃及记》,比周朝还早,大约在商朝时期的事情。

希腊文化发展出来西班牙文、拉丁文等等。

西方的文化基础是契约行为,民选即是由此发展而来。

中国文化如同一朵奇葩,是自由生长出来的,老子道德,孔子仁义,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

文化的基础是言语、文字、思想和生活习惯,这是文化的四大要素。

秦朝统一了中国的文字,在此之前“书不同文,车不同轨”,因文字的统一,奠定了文化。

统一,包括文字的统一,文化的统一。

英文就不行,变化太快,百年前的英文单词到现在都已经不能认识了。

对中国文字的贡献,以满清为最大。

满清入关以后,出了一本《康熙字典》,收录了4万7千多个中国字。

这是很了不起的,能默写出一千个不同的中国字,学问就不得了了,诸子百家,不过两千多个中国字,延续了几千年的历史与文化。

所以说,康雍干三代对中国文化贡献很大。

所以,读国学院,学国学,第一要注重研习中国字。

学习中国文化要从研究文字开始,中国的文字有六书,大家要记住了: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中国字的这六种构造条例,是东汉许慎(着有《说文解字》)等人根据汉字的形成所作的整理,其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项是造字的原理,称为“造字法”,而转注、假借两项是使用的方法,称为“用字法”。

书院与儿童教育

刚才讲到了中国文化的四大要素,以及与中国文化并世的四大文化。

中国文化是不用宗教,用科学(数学、天文等等)建立起来的自己的文化体系。

说到学习中国文化,曾经有人找过我说要办书院,我说,好啊,你知道什么叫书院么?

你读过书院么?

书院朱熹办过,它不是也不像大学。

师生各读各书,老师可能三年不语,忽然又可能滔滔不绝三日。

师生同在,学生有意见,老师也会静听,说得好了,就夸“孺子可教也”。

书院的学生,“见于师齐,减师半德;见过于师,方堪传授”。

这才是书院啊。

满清实行的是导师制,过去的教授,待遇很好,很受尊敬。

现在的教授啊,我听说有人已经说是“会叫的野兽”、“穷得像教授一样”了。

我可以把我推广儿童读书的经验给你们办国学院参考。

我从国外回来以后,悄悄地推广儿童读书,不搞组织,中英数,十几个省市搞起来。

我们老古有一个出版社,就是郭姮妟、刘雨虹两个人做这件事情,我们不搞组织,一搞就有人争名争利。

儿童教育我们推广《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等等,现在已经有十三四岁的孩子通读《资治通鉴》了。

教育的目标

提一个口号:

现代教育无用。

为什么这么说呢,一个乡村的孩子,教得很辛苦,出来了,却去争名逐利求权,不回来了。

就像金字塔,人人都奔塔尖去了,农村损失一个人才。

古人也说,“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啊。

这里我想提请年轻人的注意。

不敢说是你们的目标是什么,是社会教育出了问题,父母们出了问题,升学主义、升官发财成了目标以后,好好的考试制度也成为了坏的方面。

中国三千年以来,我这个老头子,就像那个白头老宫女一样,常常只能看到“杨柳千条尽向西”。

古代时候,政府未出一毛钱办教育,虽然唐朝有国子监,明清有太学,但是都如同中央党校一样的地位。

中国人“诗礼传家”,古代的文化人都是民间自己培养的,政府选拔使用。

想想雍正皇帝下令赐银办书院,范仲淹办私塾,而当今……我就不多言了。

中国文化包含那么多的内容,各位同学要学习中国文化,要准备凄凉寂寞一辈子。

宋朝的大学问家张载(字横渠)年轻的时候到西北投军,适逢范仲淹为元帅,看到张载学问后很感慨,让他回去读书去,后来张载终于成为一代大儒。

张载对读书的目的有很精辟的概括: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先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推荐经典

读国学院,你们要读懂我后面说的这些东西:

一、诸葛亮的《诫子书》

“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

慆慢则不能研精,险躁则不能理性。

年与时驰,意与岁去,遂成枯落,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也!

”(课堂下发的讲义材料)

    慆慢就是傲慢的意思。

险躁意思是蹦蹦跳跳,情绪很乱。

诸葛亮说得好,学习要宁静,才能要靠学问培养。

他的信都很简短,只有几十个字几句话。

他一生也只有两篇文章传世(指《隆中对》和《出师表》),但是他的学问非常高,一生淡泊明志。

    二、陈同甫的一段话

    陈亮字同甫,曰:

研穷义理之精微,辨析古今之同异。

原心于秒忽,较礼于分寸。

以积累为工,以涵养为正。

(目卒)面盎背,则于诸儒,诚有愧焉。

至于堂堂之阵,正正之旗;风雨云雷,交发而并至;龙蛇虎豹,变现而出没,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自谓差有一日之长。

(课堂下发的讲义材料)

   陈同甫是南宋人,和辛弃疾的关系很好,他反对朱熹理学穷研义理,认为对家国无用。

为什么告诉你们这段话,我听闻现在的文章,哪怕是博士论文,常常“大题小做,小题大做”,堆起来的东西,有什么用呢,我是做不到这一套。

我希望你们也能“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

《史记》记有老子教育孔子有的一段话,送给大家:

君子乘时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蔂而行。

    三、传说是黄石老人传于张良的《素书》

    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

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

若时至而行,则能及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

如其不遇,没身而已,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

    兴盛衰亡有规律,成功失败有定数,太平动乱有它的内在原因,去留进退也有它的一定道理。

德才兼备的贤人君子,能洞察事物兴盛衰微的规律,通晓成功失败有其定数,详悉天下安定与纷乱的变化趋势,明达自己该仕该隐的道理。

如果时势不宜,不能出仕,就守道隐居,静观其变,等待时机。

如果时机到来,乘势而行,就能位极人臣;如果抓住机遇,乘势而动,就能建立盖世之功。

如果遭逢不到这样的机会,就守其道而终身。

掌握了道的深微奥妙之义,就能建立盖世之功并流传后世。

其实啊,在我看来,现在的中国的文化已经很可怜的没有了寄托,现代人写文章,句法太长动不动20多字,看了下半句忘了上半句,恐怕后人将来看现在的文章都要考古了。

应当重新建立今天的文化,但如何建,真是个问题。

我建议大家去看看梁启超的《饮冰室合集》,尤其是看看康有为的《大同篇》大同思想,必须要开创新的气象。

我常常说,未来中国文字会变成世界第二种语言,我和外国朋友们也说:

40年后,不懂中文就吃不开啦。

所以我推广儿童读正。

十三亿人口,多少人才啊,清朝的赵翼不就写了嘛,“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大家要读古文的话,“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是应该读的,还有《古文观止》、《归去来兮》、《岳阳楼记》,等等。

《古文观止》、唐诗、《千家诗》、《幼学琼林》等是代表中国文化的几个经典。

还有《朱子治家格言》: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

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

饮食约而精,园蔬胜珍馐。

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

童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

勿贪意外之财,莫饮过量之酒。

 

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

见穷苦亲邻,须多温恤。

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

兄弟叔侄,须多分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

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

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

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

娶媳求淑女,毋计厚奁。

 

见富贵而生谗容者,最可耻。

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

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

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毋恃势力而凌逼孤寡,勿贪口腹而恣杀生禽。

乖僻自是,悔误必多。

颓惰自甘,家道难成。

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

屈志老成 ,急则可相依。

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

因事相争,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暗想。

 

施惠勿念,受恩莫忘。

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

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

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

善欲人见,不是真善。

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见色 而起淫心,报在妻女。

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

 

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余欢。

国课早完,即囊橐无余,自得至乐。

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

守分安命,顺时听天。

为人若此,庶乎近焉。

 (课堂下发的讲义材料)

这个《朱子治家格言》是我们小时候8岁就会背的,影响了几百年来的很多的人。

那个时候书房里贴一个“功过格”,每天好事坏事都记下来,其中一个对照就是这篇文章。

这篇文章不得了,满清入关,孤儿寡妇300万人统治了四万万人,靠的就是它,教人治家,也教人安分守命,顺时听天。

这里我给大家推荐了一些影响中国文化的书目名录,大家有兴趣可以研读一下。

(书目附后)

    

谈谈诗词对联

中国几千年的文化,都是老百姓创造的。

文化的基础是文学,文学的基础是诗。

最近几十年,已经没有哪个文章可以谈得上传世了,实在是文化的衰退。

各位同学不要做酸不溜丢的诗人,很多当下的诗人有好词而无好句,有好句亦无好诗。

    今天来的有人民大学新风雅诗社的同学,我们就谈谈诗吧。

懂了诗的韵味,再读古文就容易了。

    先和大家一起看看乾隆时期四川的大诗人张问陶的《冬日遣怀》,这是一首性灵派的诗,收录在《随园诗话》里。

冬日遣怀

今古茫茫貉一丘,功名常笑烂羊头。

 戏拈银笔传高士,醉掷金貂上酒楼。

未老已沾秋气味,有生如被梦勾留。

此身可是无仙骨,石火光中闹不休。

 

这首诗第一句首先就说今古生死之间并无二致,所谓了生死;第二句继而说,功名也是他瞧不起的,“烂羊头”这个典故从汉代民谣来,“关内侯,烂羊头”,关内侯是极大的官品,作大官也没什么了不起。

平日这个了生死、齐古今、看功名不值得人都在做些什么呢?

三、四句就说了,也就是写写诗给朋友赏观,典当财物好换酒来喝,看来非常潇洒不羁。

然而,自己还没有老就沾染了“秋气味”,已经暮气沉沉了,活在世上就有如梦中一般鴆鴆。

最后两句不禁感叹了起来,说自己是凡俗身骨,即使人生短暂如石火之光,烦恼却是永恒的,人生的众多端绪总是骚动不已。

应的是道家名言:

“此身未有神仙骨,纵遇真仙莫浪求。

     再看一首吴伟业(吴梅村,《圆圆曲》作者)的《过淮阴有感》。

过淮阴有感

登高怅望八公山,琪树丹崖未可攀。

莫想阴符遇黄石,好将鸿宝驻朱颜。

浮生所欠只一死,尘世无由拾九还。

我本淮王旧鸡犬,不随仙去落人间。

吴伟业的诗歌多写哀时伤事的题材,富有时代感。

这首诗写在国破之际,诗人唯恨不能如张良,推翻满清恢复汉室。

学国文有一个捷径,一边读诗一边看注,经史子集就全看通了。

孔子讲:

玩索而有得。

学中国文化,学诗,是需要玩味的。

我小的时候,诵读古诗,忽然就通了,觉得会吟了。

于是就在一次回家的路上,做了我平生第一首诗:

诗      谶

西风黄叶万山秋,四顾苍茫天地悠。

狮子岭头还晓月,彩云飞过海东头。

先生当时给我的评价是:

好,但有点“衰”,哈哈。

前面说过了,文化的基础在于诗词。

好的小说,如《茶花女》、《红楼梦》都是写的苦命的短命爱情。

李后主李煜曾经写过一首“高成本”的好诗:

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和李煜同一时期的宋太祖文化程度不高,对诗词对联也很有兴趣,据说他曾经给一个理发匠写过一幅对联:

“毫末生意,顶上功夫”,又给一个阉猪人写过一幅对联:

“两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两个都堪称佳对。

他还有一句吟太阳的诗,“未离海底千山黑,一到中天万国明”,很有气势。

好了,时间差不多了,就给大家讲到这里了。

各位同学要多读书,读好书,切莫死读书,要能“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先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附:

南先生向国学院师生推荐的影响中国文化的必读书目名录

《古今图书集成》 《古文辞类纂》

《续古文辞类纂》 《经史百家杂抄》

《幼学琼林》 《古文观止》

《龙文鞭影》 《增广诗韵合璧》

《古诗源》 《宋诗评注》

《清诗评注》 《随园诗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