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普洱市墨江县二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870822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08.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普洱市墨江县二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云南省普洱市墨江县二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云南省普洱市墨江县二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云南省普洱市墨江县二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云南省普洱市墨江县二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云南省普洱市墨江县二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云南省普洱市墨江县二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云南省普洱市墨江县二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云南省普洱市墨江县二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云南省普洱市墨江县二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云南省普洱市墨江县二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云南省普洱市墨江县二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云南省普洱市墨江县二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云南省普洱市墨江县二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云南省普洱市墨江县二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云南省普洱市墨江县二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云南省普洱市墨江县二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云南省普洱市墨江县二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云南省普洱市墨江县二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云南省普洱市墨江县二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云南省普洱市墨江县二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docx

《云南省普洱市墨江县二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普洱市墨江县二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云南省普洱市墨江县二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docx

云南省普洱市墨江县二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

 

云南省普洱市墨江县二中2017-2018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历史试卷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将第Ⅰ卷的答案涂在答题卡上,第Ⅱ卷的答案写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不在指定区域答题的不给分。

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1.戊戌变法在文化教育方面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A.开办京师大学堂

B.废除八股

C.设立译书局

D.废除科举考试

【答案】D

2.1861年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的原因不包括

A.自由劳动力充足

B.国内市场扩大

C.政府政策支持

D.沙皇专制制度被推翻

【答案】D

【解析】沙皇专制制度被推翻是1917年的二月革命,不是1861年改革后,1861年改革后仍保留沙皇专制制度,D符合题意;A、B和C均是1861年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的原因,不符合题意。

3.商鞅变法给我们的启示包括

①只有改革才能求生存

②只有改革才能促进发展

③只要适应历史发展,改革都会一帆风顺

④改革者往往要面临巨大的风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促进了秦国的强大,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说明只有改革才能求生存,改革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但商鞅变法也遭到了守旧派的反对,最终商鞅被车裂而死,说明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改革者往往要面临巨大的风险,要求改革者要有坚强的意志力,由此可知,①②④正确,③说法错误,排除ABD,故选C。

点睛:

对于改革考查,经常考查改革的启示和特点等,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一些一般性的规律应该加以重视,加以整理和收集,以便在答题中加以使用。

4.下列关于一战前科技成果应用于军事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人类科技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

B.两大军事集团扩军备战的需求

C.为世界规模的战争创造了条件

D.增强了战争的残酷性和破坏性

【答案】A

【解析】科技成果应用于军事取决于人的主观因素,不是科技发展的必然属性,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故选A;B项是一战前科技成果用于军事的背景,C、D两项是科技成果用于军事的影响,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

科技成果不是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A项表述过于绝对,应该是人类科技发展进步为科技成果应用于军事提供了可能。

5.第二次世界大战促进了科技的发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二战后才开始应用

B.为战后的科技革命奠定了基础

C.与原子能的和平利用和现代火箭技术的诞生有联系

D.交战各国为克敌制胜而发展科学科术

【答案】A

【解析】新科技适用于战争并不是在二战之后使用,二战中原子弹使用是明显的例子,A错误,符合题意;A、B和C均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促进了科技的发展有关,不符合题意。

6.1936年,埃塞俄比亚呼吁国联贷款给埃塞俄比亚购买武器,国联以23票反对,25票弃权予以否决,只有埃塞俄比亚一国投赞成票。

这件事情表明

①德意在国联中起重要作用

②反映了英法的绥靖意图③表明国际形势对意大利有利

④反映了国联的虚伪性违背了其宗旨及义务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D

【解析】埃塞俄比亚之所以在国联中遭受这种待遇,主要是由于英法推行绥靖政策,①说法明显错误,排除带①的选项,②③④表述正确,故选D。

7.梭伦的演说词中提到:

“我注目凝视,悲哀充溢着我的心,这爱奥尼亚最古老的地方,竟至陷入绝境”,我们可以从中看出

①梭伦忧国忧民的思想

②雅典的阶级矛盾相当尖锐

③对雅典民主政治的绝望

④雅典的社会危机相当严重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据材料“我注目凝视,悲哀充满着我的心,这爱奥尼亚最古老的地方,竟至陷入绝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梭伦改革的背景,体现了梭伦忧国忧民的思想,故①正确。

当时雅典的阶级矛盾相当严重,故②正确。

由于阶级矛盾,当时雅典的社会危机相当严重,故④正确。

故①②④组合正确,故B项正确。

梭伦改革说明他对雅典民主政治没有绝望,故③错误。

故①②③④组合错误,故A项排除。

①②③组合错误,故C项排除。

①③④组合错误,故D项排除。

考点: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梭伦改革背景

8.二战后初期确立的雅尔塔体系的实质是

A.美苏两分天下

B.美苏战时同盟

C.美苏和平共处

D.美苏争夺霸权

【答案】A

【解析】雅尔塔体系,是对1945年-1991年间国际政治格局的称呼现,实质是美苏两分天下,A正确;美苏战时同盟此时被打破,B错误;和平共处不符合美苏当时特点,C错误;D中争霸不属于实质。

9.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就组成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作战,在装备极其落后的情况下先后取得了两次战役的胜利。

其主观原因是

①联合国军装备落后于苏式装备的志愿军

②配备了苏式武器的军队战斗力空前提高

③美军指挥官和士兵轻敌

④中朝人民的正义抗争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D

【解析】朝鲜战争中联合国军装备并不是落后于苏式装备的志愿军,排除①,美国的指挥官也不是轻敌,排除③;主要原因是美国为首侵略朝鲜属于非正义,中朝人民使用的苏式武器加上战斗力的提升,导致战争胜利,②④符合题意,选择D正确。

10.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到:

“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

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

”这说明

A.康梁意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

B.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外国经验

C.康梁认为变法不能依靠朝廷

D.戊戌变法是发自民众的运动

【答案】A

【解析】由材料“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可知,康、梁认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性,故A项正确;材料中有“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可知戊戌变法是借鉴了外国经验的,故B项错误;材料中有“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可知,康有为是把希望寄托在朝廷的,C和戊戌变法依靠皇帝的史实相违背,故C项错误;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发动群众,而且从题干中得知康梁只是意识到发展民众的重要性,但是题干中并没有提及康梁事实上的发动了民众,故D项错误。

11.科举制改革是王安石变法中的重要内容。

下列有关北宋科举制改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进一步扩大北宋统治的阶级基础

B.为地主阶级各阶层入仕参政提供了条件

C.有利于平民参与政权

D.加强了中央集权

【答案】C

【解析】王安石是地主阶级的代表,他改革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

其中科举制改革就是王安石为统治者选拔人才进行的改革,他调整的是考试内容,有利于从地主阶级各阶层中为统治者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巩固统治者的阶级基础,维护了国家的统一稳定,所以ABD是正确的。

C忽视了王安石的阶级立场,说法错误,所以选C。

点睛:

注意从王安石的阶级属性入手,他是地主阶级的代表。

12.有人反对王安石变法中的某项法令,认为它“将笼诸路杂货,买贱卖贵,渔夺商人毫末之利”。

该法令是

A.青苗法

B.均输法

C.免役法

D.市易法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将笼诸路杂货,买贱卖贵,渔夺商人毫末之利”的信息可以看出,这符合市易法的特定,故D项正确。

ABC项与题干信息不符,故排除。

考点:

历史上重大改革·王安石变法·市易法

13.北魏孝文帝“汉化政策”的采用,反映着当时

A.鲜卑与汉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达到新高度

B.鲜卑与汉族地主合作,形成了新的统治集团

C.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矛盾彻底消失

D.落后的民族终将被强大的民族代替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化政策能够推行,说明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相互影响很深,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

B选项错误,材料只涉及到了文化的内容;C选项错在“彻底”二字;D选项错误,这种想法就是有问题的。

14.康有为曾说:

“设上下议院,无事讲求时务,有事集体会议,议妥由总理衙门代奏。

事虽议于下,而可否之权仍操之于上,庶免泰西君民争权之弊。

”这种观点主张

A.议院的功能在于限制君权

B.议院独立于政府之外

C.议院是朝廷的咨议机构

D.议院由民选,君民共治

【答案】C

【解析】材料中的“事虽议于下,而可否之权仍操之于上”说的是议院的建议可以为皇帝提供参考,最后决策权仍然在皇帝手中,因此议院只是朝廷的咨议机构。

故答案为C项。

由材料中的“可否之权仍操之于上,庶免泰西君民争权之弊”可以看出,康有为并不主张以议院限制君权,排除A项;由材料中的“议妥由总理衙门代奏”可知,康有为认为议院应在政府控制之下,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议院的产生方式,排除D项。

15.王安石的新法被废止的最主要原因是

A.最高统治者的变法态度发生动摇

B.新法推行中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

C.新法遭到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

D.王安石迫于社会的压力而被迫离职

【答案】C

【解析】王安石变法触动了原先特权阶层的利益,遭到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这是导致新法失败的主要原因,C正确;A、B和D都是新法废止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

点睛:

变法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阶级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司马光曾经多次上书皇帝取消新法。

有效的募役法也被废除。

同时改革的最主要支持者宋神宗在关键时刻发生了动摇,宋神宗死后司马光出任宰相,彻底废除新法。

16.“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

”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直接改变这一状况的措施是

A.实行均田制

B.推行重农抑商

C.整顿吏治

D.迁都洛阳

【答案】A

【解析】使“州郡之民”由流民变为农业居民的措施是均田制。

政府把手中掌握的无主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让他们承担赋税和徭役。

故选A。

B项是商鞅变法时期的改革措施;C项是政治制度的改革;D项为进一步封建化改革创造了条件。

点睛:

均田制是封建国家把无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者少地的农民耕种,让他们承担徭役和赋税。

北魏实行的均田制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

通过实行均田制,无地或者少地的农民得到了一定的土地从而缓和了社会矛盾,同时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随着土地兼并的盛行,均田制走向瓦解。

17.中东问题具有复杂性,下列与此无直接关系的是

A.领土之争和石油资源之争

B.宗教矛盾和民族矛盾

C.大国插手和地区霸权主义

D.贸易之争

【答案】D

【解析】中东问题最基本问题是宗教矛盾和民族矛盾,因此B选项正确。

随着大国插手,这一地区的问题又逐渐演变为霸权主义问题,因此C选项正确。

A选项正确,领土和石油资源之争是爆发两伊战争的直接原因。

D选项错误这一地区之间并没有涉及到贸易之争。

18.20世纪80年代,在联合国安理会的斡旋下,中东和平进程正式启动。

中东和平进程启动的前提条件是

A.埃及和以色列建立外交关系

B.阿以双方接受“以土地换和平”原则

C.成立巴勒斯坦自治政府

D.以色列同意巴勒斯坦国将耶路撒冷作为首都

【答案】B

【解析】20世纪80年代,阿以双方基本接受“以土地换和平”原则,中东和平进程得以开启,B正确;A、B和D均属于结果,不是前提条件。

排除。

19.“废藩置县”对资本主义发展最重要的影响在于

A.彻底结束了日本封建割据的局面

B.有利于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

C.有利于明治政府各项改革措施的实行

D.彻底破除了旧的政治体制

【答案】B

【解析】“废藩置县”主要是打破日本原有国内藩镇割据局面,建立县制有利于国内市场的统一,B正确;A中彻底说法绝对;该项措施主要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是各项改革措施,C错误;D中彻底说法绝对。

点睛:

废藩置县,指的是日本明治政府在1871年(明治4年)7月废除全国各藩,统一为府县,是建立中央集权政权的一项划时代的政治变革。

"废藩置县"的措施,结束了日本长期以来的封建割据局面,为建立中央集权国家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奠定了基础。

20.对于秦国来讲,商鞅变法起到的最大的历史作用是

A.旧制度被废除,封建经济得到发展

B.秦国军事力量日渐强大

C.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D.加速了秦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发展

【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对于秦国来讲,商鞅变法起到的最大的历史作用是推动秦国的社会转型,使旧制度被废除,封建经济得到发展,故A项正确。

秦国军事力量的壮大,属于秦国势力壮大的表现,但与设问不符,排除B。

商鞅变法使秦国实现富国强兵,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但与设问不符,排除C。

秦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发展,属于秦国社会制度变革的表现,排除D。

点睛:

抓住关键信息“决定性历史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正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从社会转型的角度分析材料即可知道答案。

21.梭伦注重在制度上和社会风气上为经济发展创造条件,主要表现在

①改革币制与度量衡制

②确立私有制,承认财产继承自由的原则

③倡导节俭,抑制奢侈浪费

④惩罚游手好闲之徒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答案】A

【解析】改革币制与度量衡制、确立私有制属于梭伦注重在制度上为经济发展创造条件,而倡导节俭,抑制奢侈浪费、惩罚游手好闲之徒属于梭伦注重在社会风气上为经济发展创造条件,所以正确答案只有选A才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22.以作战时间长达八个月、战况惨烈,每一座房子、每一个街道都成为德军的坟墓而著称的战役是

A.莫斯科保卫战

B.阿拉曼战役

C.库尔斯克战役

D.斯大林格勒战役

【答案】D

23.在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引起隐匿田亩、逃避赋税之人最激烈反对的是

A.均输法

B.市易法

C.方田均税法

D.青苗法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方田均税法就是针对隐匿田亩、逃避赋税的不正常的社会现象而制定的一个措施,所以引起隐匿田亩、逃避赋税之人最激烈反对的只能是选项C。

考点:

历史上重大改革•王安石变法•方田均税法

24.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不包括

A.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旧有的生产关系

B.欧洲列强的干涉

C.改革的措施不适合时代发展的潮流

D.连年战争的影响

【答案】C

【解析】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促进了埃及的近代化,符合当时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潮流,不是导致失败的原因,C错误,符合题意;A、B和D均属于改革失败的原因,不符合题意。

25.下列关于平民与贵族的斗争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原因上,既有经济的,又有政治的

②没有出现过暴力冲突

③二者的斗争直接促成了梭伦的改革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

D.②③

【答案】C

【解析】雅典贵族和平民斗争处理政治地位不平等,经济上也存在严重不平等,贵族和平民之间矛盾是梭伦改革的原因,①③符合题意;贵族和平民也出现过暴力冲突事件,如基伦暴动,排除②,选择C正确。

26.1899年俄国进行人口调查,下面展示的是其中一张调查表,下列相关的推断不正确的是

A.该调查表调查的对象是俄国在位沙皇

B.当时的俄国已确立君主立宪制

C.废除农奴制后沙皇仍代表地主的利益

D.1861年改革保留了封建的残余

【答案】B

【解析】1861俄国农奴制改革之后,俄国仍然是沙皇专制的国家,不是君主立宪制,B错误,符合题意;A、C和D均是当时俄国现状的正确表述。

27.德、意、日法西斯兴起的社会根源不包括

A.封建残余严重,民主基础薄弱

B.军国主义和专制主义气氛浓厚

C.民族主义情绪极其强烈

D.30年代经济危机的冲击

【答案】D

【解析】社会根源主要是国内民族情绪、封建势力影响以及制度,30年代经济危机的冲击属于经济根源,D符合题意,A、B和C均属于社会根源,排除。

28.19世纪末,只进行了短短百日的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极其悲壮的一页,注定其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

A.缺乏深厚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

B.康有为等维新思想家的宣传不全面

C.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不支持

D.领导者的软弱及维新思想的局限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戊戌变法的理解。

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戊戌变法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缺乏深厚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

其它选项不符合事实。

所以选A。

29.当日本幕府统治陷入危机,而又出现了西方侵略的时候,尊王论和排外论相结合,形成了“尊王攘夷”的思潮。

“尊王攘夷”运动在政治上主张

A.协助幕府抵制外国侵略

B.推翻幕府统治,还政天皇

C.尊崇天皇,抵御外国侵略

D.推翻封建统治,建立资本主义国家

【答案】C

【解析】由于日本幕府统治陷入危机,而又出现了西方侵略的时候,尊王论和排外论相结合,“尊王攘夷”中的“尊王”是指尊崇日本天皇,而“攘夷”则是要攘除外国侵略者,故选C;A错在了“协助幕府”,B错在了缺少“攘夷”内容,D与题意无关,故排除ABD。

点睛:

概念学习和理解是历史考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有些题目就是在偷换概念,考生如果不是很熟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很难做对,在考题选项设计中的偷换概念中导致理解失误而丢分。

还有的题涉及的是几个概念的区分和准确理解,只有把握每个概念的具体含义才可以,这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就深入理解才能做对。

日本明治维新过程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如“大政奉还”、“尊王攘夷”、“戊辰战争”、幕府、倒幕派等,只有深入理解了这些概念,才可以真正理解明治维新的意义和重要价值。

30.沙皇政府参照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模式进行了政治体制改革,突出表现为

A.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自治机构由选举产生

B.选举资格有严格的财产限制

C.在村社之上建立乡级行政机构

D.地方掌握实权的行政官僚由沙皇任命

【答案】A

【解析】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之后,进行上层建筑近代化改革,首先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自治机构由选举产生,A正确;B、C两项是加强专制和加强对农民阶级控制的措施,不属于向西方学习政治体制改革的表现;D不符合农奴制改革政治近代化措施。

分卷II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5分)

31.阅读下列材料:

请回答:

(1)观察以上两幅地图判断,它们指的是哪两场战争?

(2)请结合所学历史及时政知识分析这两场战争发生的原因。

(3)两场战争反映了当今国际政治形势的哪些特点?

(4)对你有何重要启示?

【答案】

(1)图一反映的是海湾战争,图二反映的是伊拉克战争。

(2)原因:

①图一:

两极对立的旧格局被打破后,一些国家和地区内部长期以来抑而不发的深层次矛盾,如民族、种族、宗教、领土等矛盾开始突现出来,导致地区的冲突加剧;冷战结束后,美国不断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干扰世界和平与发展。

②图二:

美国发动对伊战争的直接目的是推翻萨达姆政权,但真正目的是控制中东地区丰富的石油资源,借此推行美国的全球战略,企图形成美国一家主宰世界的单极格局,推行美国的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确保美国在全球的利益。

(3)特点:

两极格局结束后,一方面世界形势总的趋势是走向缓和,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主流是和平与发展;另一方面,美国企图独霸世界,到处施威,同时地区冲突不断,因此,天下并不太平,明显呈现出缓和与紧张并存的局面。

(4)启示:

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霸权主义是导致世界及地区动荡不安的根源之一;对此我们应保持高度警惕,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国力,一心一意谋发展。

【解析】

(1)依据图一伊拉克和沙特可知是海湾战争;图二中巴格达可知是伊拉克战争。

(2)海湾战争可以结合所学从地区冲突加剧以及美国对于该地区插手回答,伊拉克战争结合所学从美国控制中东地区石油资源回答即可。

(3)依据两次战争均有美国发起,结合所学从两极格局之后世界局势以及美国企图独霸世界,到处施威回答。

(4)本题属于开放题型,依据所学从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以及霸权主义是导致世界及地区动荡不安的根源之一等角度思考回答。

点睛:

选择题答题技巧:

1.需明确宗旨。

对历史事件的比较决不是随意的为比较而比较,而是有一定目的,通过比较同,或阐明某一问题、观点,或揭示历史发展的某一规律。

2.比较需求同存异。

不同是绝对的,相同是相对的,绝对的相同是不存在的,相同只是从某种意义上说的。

因此,比较时应做到求大同存小异,即要适当放宽比较的要求与条件。

3.比较需分开层次。

要全面回忆要求比较的内容,从基本内容入手找异同。

3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克里米亚战争后,俄国人意识到)文明现正以它的力量反对我们,我们已为与文明的这场斗争做什么准备工作了吗?

……当我们谈论反对拿破仑的光荣战役时,我们忘记了自那时以来,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而我们却一直停步不前。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如果总得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的道路上的一步。

这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

——列宁

请回答:

(1)怎样理解“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而我们却一直停步不前”?

为此进行的1861年改革在俄国历史上占有怎样的地位?

(2)结合所学知识论证列宁所说的“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

列宁观察这一问题的着眼点是什么?

【答案】

(1)理解:

欧洲主要国家已经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工业革命迅速发展。

而俄国政治上仍延续着沙皇专制制度,经济上存在着农奴制度。

地位:

1861年改革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推动了俄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或:

使俄国开始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2)俄国参照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模式,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

司法制度的改革促进了俄国政治的法制化。

(答具体措施也可)着眼点:

国家结构的变化(答生产力也可)。

【解析】试题分析:

(1)本题主要考察考查俄国农奴制改革,意在考查考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从政治上欧洲主要国家已经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和经济上工业革命迅速发展两个方面理解欧洲“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进”和俄国“停步不前”。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61年改革在俄国历史上占有的地位。

(2)本题主要考察学生阐述和论证问题的的能力。

注意从政治角度来分析,注意“国家全部结构的改革”“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的信息:

俄国参照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模式,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

司法制度的改革促进了俄国政治的法制化。

着眼点:

国家结构的变化。

考点:

选考一历史上重大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

3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一战后,数百万死伤的人和城乡冒着烟雾的废墟,使得广大民众易于接受进行革命和实现社会新秩序的号召。

为了模仿布尔什维克革命,柏林、汉堡和布达佩斯都建立了苏维埃。

伦敦、巴黎和罗马街头也出现了示威游行。

1919年3月22日,威尔逊的密友豪斯上校在日记中写道:

“不满的呼声每天都有。

人民需要和平。

布尔什维主义正越来越为各地的人们所接受。

匈牙利刚刚屈服。

我们正坐在一座露天火药库上,总有一天,一颗火星便能将它点燃。

材料二只有少数几个人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美国黑人领袖W.F.B.杜波伊斯就是其中的一个,他于1918年写下了以下这一有关即将到来的世界的非凡预测:

这场战争既是一个结局,也是一个开端。

世界上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