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行业调研投资展望分析报告.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871222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2.0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医药行业调研投资展望分析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中国医药行业调研投资展望分析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中国医药行业调研投资展望分析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中国医药行业调研投资展望分析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中国医药行业调研投资展望分析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中国医药行业调研投资展望分析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中国医药行业调研投资展望分析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中国医药行业调研投资展望分析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中国医药行业调研投资展望分析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中国医药行业调研投资展望分析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中国医药行业调研投资展望分析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中国医药行业调研投资展望分析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中国医药行业调研投资展望分析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中国医药行业调研投资展望分析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中国医药行业调研投资展望分析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中国医药行业调研投资展望分析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中国医药行业调研投资展望分析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中国医药行业调研投资展望分析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中国医药行业调研投资展望分析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中国医药行业调研投资展望分析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医药行业调研投资展望分析报告.docx

《中国医药行业调研投资展望分析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医药行业调研投资展望分析报告.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医药行业调研投资展望分析报告.docx

中国医药行业调研投资展望分析报告

 

 

(此文档为word格式,可任意修改编辑!

 

2017年11月

 

正文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1.中国医药业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历程

1.1.初期以接受外商直接投资为主

医药产品生产的区域性和消费的全球性,决定了医药产业是一个国际化程度比较高的产业。

在全球的医药并购浪潮中,我国医药企业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国内外竞争。

国外大型医药集团在我国的并购加速,市场控制力不断增强,目前,世界前20名的跨国医药公司都在我国设立了合资工厂。

从2002年诺和诺德率先在我国建立药物研发中心以来,近几年跨国制药企业掀起中国研发热潮。

到目前为止,诺和诺德、罗氏、阿斯利康、礼来、诺华、辉瑞等制药巨头已在我国设立了研发中心,完成其药物研究、药品开发、生产制造和市场销售环节等整体布局。

我国医药行业的所接受的外商投资已从港澳台资金为主和以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企业为主的第一阶段,进入规模较大、技术含量较高的大型跨国医药公司为主并进行系统化投资的阶段。

2006年以来,我国医药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总体呈上升趋势,合同项目数量下降,表明单个项目规模增大。

图1:

医药制造业接受外商直接投资

根据《2016中国外商投资报告》,2015年,高技术制造业整体发展良好,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增长接近一倍,信息化学品制造业增幅超过65%,医药制造业以及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增幅都在三成以上。

随着医药市场的演进,大量外资药企、跨国医药企业并购对国内市场产生的“挤压”,形成了剧烈、多头的竞争,使得我国医药企业同时面临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竞争,也迫使我国医药企业在正视自身劣势的同时,迅速提升国际竞争力,“走出去”寻找新的发展空间。

1.2.逐步尝试对外直接投资

目前我国很多医药企业都已经开展了产品的出口贸易,在此基础上开拓了国外市场并积累了对于国外市场的了解,一些医药企业开尝试对外直接投资,以此更好地实施“走出去”的国际化经营策略。

图2:

我国医药品出口金额

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医药行业中一些发展好、实力强、经济效益好、长期从事经营出口业务的企业开始试探性地对外直接投资。

比如1987年,中国青春宝加拿大分公司成立;1998年,上海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在苏丹喀土穆设立工厂,生产青篙素产品;1998年,山东新华制药集团选择在非洲投资建厂进行化学药品生产;2006年,中国国药集团在越南河内设立的化学药制剂工厂,开始生产青霉素类和头孢类粉针,年产量约为1亿支。

北京同仁堂作为中国最大的中药企业,在欧美和东南亚等地开办二十多家分公司(药店),通过“以医带药”产品加服务的方式逐步发展。

中国生物技术产业并购事件成倍增长,相较于2007年并购交易额增长近10倍。

图3:

中国生物技术产业并购事件

图4:

中国生物技术产业并购与IPO

随着国内医药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对国外市场的了解日益加深,以及我国生命科学、基础生物、医学方面的不断发展进步,我国医药类企业开始积极探寻海外发展的机会。

图5:

生命科学、基础生物、医学论文数量

图6:

中国专利申请授予量及占世界的比例

三九集团曾尝试收购日本东亚制药,成为第一个敢于兼并国外企业的中国药企。

2007年,以研发外包为主业的药明康德收购了美国生物学服务和医学设施供应商AppTech公司,成为国内医药界首个获得成功的海外购并案。

我国医药企业在中国香港、美国、新加坡、日本等国家和地区都进行了绿地投资或者并购,成功实现了对外直接投资,而且实现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也覆盖化学制药、中药、生物制药与研发等领域。

2016年对外投资数量比2010年增长近6倍。

图7:

对外投资项目数量

虽然相对于医药产品出口,我国医药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无论是在数量、资金和效益上都不算理想,但是我国医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热情和兴趣却越来越高。

美国和香港还是我国医药行业投资的主要市场,对外投资数量基本等于其他地区的总和;在印度,例如南希、瑞迪等大型医药企业,其生产规模与我国的扬子江药业、华北制药集团等相当,但是这些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对外直接投资的成绩远远好于我国同等规模、同类型的大型企业。

我国医药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有待更好地探索。

图8:

2010后中国医药行业对外直接投资项目目的地

中国医药行业对外直接投资涉及研发、生产和销售等方向,以央企为例,如表1所示。

表1:

中国医药行业对外直接投资经营范围

1.3.并购发展逐渐增多

14年以后海外并购的活跃程度明显上升,影响境外并购活跃的因素有多种。

首先是宽松的政策以及国家对医药大健康产业的关注,国内公司希望获得海外先进技术的产品后抓住政策红利。

其次,在国内近几年氛围影响下,并购整合火热导致优质标的逐渐减少,同时估值价格水涨船高,国内企业纷纷向海外寻找拥有高技术高质量产品而估值合理的收购对象。

加上人民币贬值的背景,收购海外资产对国内公司的吸引力增强。

表2:

2017年上市企业出境并购情况

在经营方面国内公司对海外医药企业并购的原因也有多种,大致能分为以下几类。

一是开拓中国以外的市场,用并购标的在其市场本有的渠道实现交叉销售。

加速国际化和提高全球市场占有率是很多企业的并购原因。

二是快速获取相关技术来加快研发进程。

三是横向丰富产品种类以及纵向延伸到不同的产业链。

除了医药行业内的相关产业并购,投资型的公司也非常积极地参与在海外医药企业的并购之中以获取较高的回报。

1.4.中国药企对外直接投资的省级特征

目前医药行业对外直接投资各省间差异较大,地区分布不平衡。

北广江浙沪仍是对外直接投资数量排名前五的省份,这与经济发展状况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图9:

2010年-2016年各省对外直接投资项目数量合计

与此同时,我国医药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数量还不多、规模还不大,从2010年以来对外直接投资数量排名前五省和地区的实例来看,其目的地较为集中,主要集中在美国和中国香港,同时各地区主要目的地不同,如图9-图13所示。

图10:

江苏2010年以来对外直接投资主要目的地

图11:

浙江2010年以来对外直接投资主要目的地

图12:

上海2010年以来对外直接投资主要目的地

图13:

北京2010年以来对外直接投资主要目的地

图14:

广东2010年以来对外直接投资主要目的地

各省对外投资的主要目的也有所差别,虽然都已以研发和销售为主(例如爱斯医药科技(南京)有限公司在美国境外投资机构的主要经营范围是新药研发、原料药生产销售、技术咨询、服务),但是浙江、江苏、北京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中研发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存在较多只以研发为主要目的的企业(如精华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境外投资机构主要从事肿瘤、单基因疾病、代谢病、自身免疫类疾病创新药的研究)。

广东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集中于香港地区,主要是基于香港独特优势,出于增强对外贸易便利性、避税、便于海外再投资等目的。

随着广东经济结构升级,近两年来出口贸易规模下降,特别是深圳已逐渐成为全国IT、金融、电子、生物医药等高科技产业聚集区,传统出口贸易比重快速下降,因此广东企业在香港设立境外企业促进外贸发展的动机有所降低,然而相对于其他地区而言,广东省对于香港的医药类直接投资仍然占比较高。

1.5.中国药企对外直接投资的目的地特征

对于中国医药行业对外直接投资项目目的地进行分类,可以看出中国医药行业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香港地区、美国和周边东南亚国家,主要是基于贸易促进和效率寻求动机的对外投资。

我国目前每年审批的药品数量中90%是改剂型和仿制药,创新药的比例偏低。

不仅如此,生物医药科研成果的产业转化状况困扰着产业发展。

以设立分支或兼并、收购等方式去美国、日本、新加坡等科技创新高地直接投资是培育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方式之一,利用当地的技术溢出、人力资源和高端市场,提升技术创新水平、经营管理水平及品牌影响力等核心竞争力,争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对发达国家企业的赶超,从而有足够竞争力进军发达国家巨大的市场。

同时对发展中国家投资集中在劳动力资源充足且廉价的国家,特别是邻近的东南亚国家,周边国家固然有地缘优势,但是同时这些国家的市场容量有限;在投资规模较大的离岸注册地(开曼群岛、英属维尔京群岛)设立境外企业数量较多,企业在离岸注册地投资主要是出于避税及投资便利等目的,并未涉及生产、投资实体经济等活动,对于避税天堂的直接投资以新建投资为主。

对于不同目的地其外商直接投资的来源省份构成也不同,以美国和中国香港为例即可看出。

图15:

2010年以来中国对美国直接投资项目来源

图16:

2010年以来中国对中国香港直接投资项目来源

2.中国医药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类型及发展原因

2.1.中国医药行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类型

对外直接投资方式主要有绿地投资和跨国并购两种,其动因主要分为四种类型:

①资源导向型目的地,旨在获得自然资源,如矿物、农产品、非熟练或半熟练劳动力;②市场导向型,旨在进入东道国市场,或保护与扩大现有产品的国外市场;③效率导向型,旨在通过对外直接投资以实现一种更为有效的劳动分工和更高效的国内外资产组合;④战略资产导向型。

目的在于从战略上保护或扩大现有的所有权优势,或者是为了减少竞争对手的数量并增强竞争优势。

对于不同的动因目的地的选择也不相同。

从投资方向来看,大致可以分成三类。

第一类是在发展中国家设立工厂和生产线,生产出来的药物销售于该国当地市场。

在过去的2013年到2016年中,例如在中亚的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还有非洲的埃塞俄比亚和纳米比亚的投资。

生产的药物包括药片、胶囊、注射剂、药液、疫苗等。

以人福医药在埃塞俄比亚的投资为例,公司的主要目的是拓展东非市场。

影响该投资的因素有埃塞俄比亚众多的人口和该国的政策支持。

在发展相对落后、人口比较密集的地区投资能够较快的在当地市场占领主导地位,掌握潜在市场。

第二类是在发达国家设立研发中心,投资方在考虑项目的时候最主要会想到人才的招聘以及该地研发氛围。

以尚华医药为例,该公司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开设了一个两千多平方米的研究所,公司注释这项投资的原因是该地区有顶尖的行业人才以及良好的生物医药社区。

前两类投资方向动用的资金大,创造的就业岗位多。

第三类主要是在被投资国设立公司以进行推广和销售,涉及金额小,人员少。

2.2.中国医药行业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内部推动因素

2.2.1.迅速获取战略性资产

从全球医药行业的竞争看,焦点在于新药研发能力和营销渠道,而这些也正是我国医药企业所欠缺的。

相对于跨国医药业在我国研发的加速,我国本土医药研发能力较弱。

通过对发达经济体的直接投资有助于迅速获得某些战略性资产自己开发需要大量资本与时间的战略性资产,如技术诀窍、专利、商标、品牌、资本等;可迅速进入目标市场,获得现有的分销体系及其与各方沟通联系的渠道。

横向并购还可提高医药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借助竞争对手的减少来增加对国际市场的控制力;纵向并购可使医药企业控制关键原料药的供应和产品销售渠道,有力地控制竞争对手的活动,提高企业所在领域的进入壁垒。

例如:

2008年迈瑞医疗国际有限公司并购了美国Datascope公司的生命信息监护业务。

Datascope公司具有40多年的技术积淀,在美国300床以下中小医院监护市场占据了50%的份额,在欧美拥有高效的直销和服务网络,这些营销网络可帮助迈瑞开拓更广阔的国际市场,使其成为在全球生命信息监护领域的第三大品牌。

2.2.2.利用香港作为平台

由于香港投资推广署为内地企业到香港投资提供了无偿的一站式服务,内地企业站投资推广署协助投资的专案比重逐年上升。

而且香港特区政府为配合国家“走出去”的政策,会举行一些介绍会,旨在通过介绍香港的投资和经商环境,吸引内地医药和生物科技企业走进香港地区并走向国际市场。

2.2.3.分散经营风险

通过跨国并购,我国医药企业可依靠产品或地域市场的多样化来分散经营风险,降低各种不确定性。

随着国际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面临的不确定性也在增加。

通过跨国并购,可在增大市场力量的同时降低市场竞争风险。

在众多的并购案例中,并购双方大多是所在行业的巨型企业,实力相当,并购后形成的新实体,在市场份额、产品开发、人才资源等方面的实力都会加强,在全球市场的覆盖面更广,由此使其国际竞争力与分散风险能力同步提升。

2.2.4.化解国内产能过剩危机,拓展海外市场

在2003年结束的GMP改造中,医药行业设备的质量和数量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医药企业相应扩大了生产能力,通过生产更多品种来增加设备使用率,但行业设备空臵率仍然较高,加之部分医药企业营销手段单一、营销方式类似,导致医药领域产能过剩,面临日趋激烈的价格竞争。

同时,我国医药行业尚未摆脱粗放式经营格局,药品市场同质化现象较为普遍,药品核心竞争力不足。

为化解国内产能过剩危机,国内医药企业通过对外投资,拓展海外市场。

图17:

国有企业医药工业利润

图18:

中小企业医药制造业资金利润率

2.3.中国医药行业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外部因素

2.3.1.经济因素

规避技术转移中的限制。

直接投资可以规避普通技术转移中涉及的授权范围、授权时效、后续开发等方面的种种限制。

但并购所涉及的工作也比单纯的技术合作要广泛的多,需要收购企业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尽职调查,同时也意味着更高的费用和更大的风险。

因此,这种方式对企业自身的商务和技术实力有更为严格的要求。

自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经济危机以来,全球陷入经济寒冬期,大量国外优秀跨国企业倒闭和资产缩水,而中国依然保持较高的外汇储备,这也为拥有较多资产、急需提升企业知名度、进行企业扩张的中国企业提供了对外直接投资的绝佳机会。

2.3.2.政治因素

“走出去”企业税收政策

表3:

对外投资企业税收政策

对外投资综合性政策。

作为对外投资合作的主管部门,2015年以来,商务部进一步加强了该领域的政策制度体系建设,完善了多项规范性政策文件,更加全面的为“走出去”战略提供政策指引。

印发《关于境外投资备案实行无纸化管理和简化境外投资注销手续的通知》,进一步便利企业办理境外投资备案和注销手续。

2012年7月由发改委牵头,13个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积极开展境外投资的实施意见》。

2015年以来,发改委充分发挥多双边产能和投资合作机制作用,推动合作国出台便利措施,在劳工准入、工作签证、业资质和标准互认等方面减少企业实际困难,着力降低企业跨国经营的制度性交易成本。

2016年1-6月备案登记企业境外发债规模715亿美元,有效支持企业获取境外低成本资金。

3.中国药企对外直接投资案例

3.1.渠道类(外延式增长)

3.1.1.药明康德

借助国际资本市场的力量,药明康德得以通过并购手段迅速建立规模优势。

药明康德是为数不多的几家借助国际市场力量完成跨国并购的中国企业之一。

药明康德2007年在美国上市,筹得约1.52亿美元,隔年即1.51亿美元收购美国生物制药和医疗器械研发公司AppTecLaboratoryServices.。

但由于时机选择的问题,收购AppTec.让药明康德在短期内承受很大压力。

收购完成后不久,金融危机爆发,AppTec资产严重缩水,迫使药明康德在收购完成当年(2008年)就一次性减记商誉6,050万美元,导致当年公司大亏。

严峻的经济形势迫使AppTec中止了生物制剂生产业务,并以250~350万美元的代价裁员约100人,AppTec年销售额也由正增长转为负增长,缩水约19%。

图19:

药明康德净利润

从长期效果来看,收购AppTec对药明康德的竞争力有提升作用。

AppTec主营业务包括生物制药和医疗器械研发,与药明康德主营的小分子化学药业务形成互补。

AppTec在2007年为超过700家制药企业提供服务,这一广泛的客户网络帮助药明康德在美国这一全球最大医药市场拓展业务。

2008年药明康德中国业务的客户总数为105家制药企业,到2010年底,这一数字变为约260家。

从各项财务指标来看,2009年药明康德的财务指标已经恢复,之后的实现了持续增长。

表4:

药明康德国内外实验室收入情况

3.1.2.上海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医药的并购标的主要集中在医药流通领域,也都集中在国内,境外投资也以绿体投资为主。

相比复星医药以及其他医药集团出海并购纪录其实是非常少的。

表5:

上海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对外投资

上海医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出海并购,是2016年8月斥资9.38亿元收购澳大利亚保健品公司Vitaco,进军保健品领域。

根据上海医药发布的2016年度报告,其实现营业收入1207.65亿元,同比增长14.45%,可能揭开对外并购的大幕。

表6:

上海医药国外收入情况

3.2.资源技术类(内涵式增长)

3.2.1.绿叶制药

绿叶制药近年也在加速海外布局,扩大产品组合。

2007年,绿叶制药成功并购了在新加坡的分销合作伙伴WBM公司(后更名AsiapharmBiotech),借此拓展了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药品和保健品的自营分销网络,现在已凭借该公司的业务网络不断经营扩充,在东南亚区域形成了专业的本土化自营业务网络,东南亚业务已成为集团整体业务的有力补充。

但是2010年以后,绿叶制药海外直接投资的重心在对于技术的获得上。

2011年绿叶制药收购新加坡生物技术公司A-Bio,并借此进入生物制药领域。

2013年绿叶制药多个新制剂开始海外临床注册研究,其中5个产品目前已经在美国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2016年7月26日,绿叶制药集团宣布与瑞士Acino公司签约,以2.45亿欧元(约合18.11亿元人民币)购买其旗下透皮释药物业务,即AcinoAG和AcinoSupplyAG(下称标的公司)全部发行之股本。

标的公司是位于欧洲的全球领先的先进透皮释药系统(TDS)公司,并且是欧洲最大的独立TDS制造商之一。

绿叶此次收购的透皮释药业务包括开发、生产、分销系列先进释药系统的产品及服务,特别是透皮释药及植入体释药系统。

绿叶制药的创新药品开发主要集中在四大领域:

肿瘤、心血管、代谢和中枢神经系统(“CNS”)领域。

标的公司业务主要来自于发达国家市场,其拥有美国FDA和欧盟GMP认证的高质量工厂。

其产品线主要集中于中枢神经系统和疼痛领域,有望与绿叶现有业务线产生协同效应。

且透皮释药和皮下植入产品的市场竞争相对较少,其现有和在研发的产品都具备较大的增长潜力。

从财务指标来看,2011年以来各项指标均呈现改善趋势。

图20:

绿叶制药净利润

图21:

绿叶制药收入构成

3.2.2.海普瑞并购加拿大PLI

2014年利用20.75亿元收购美国SPL公司的海外并购事件,是上市公司直接在海外设立SPV,通过“自有资金+银行贷款”直接收购国外公司的典型案例。

收购完成后,海普瑞2014年、2015年净利润分别增长6.6%、79.67%,并且完成肝素产业链整合,实现医药研发企业的成功转型。

然而,2012年底,海普瑞曾以约1000万美元的对价参与了加拿大上市公司PLI公司的增发事项,持有其10.02%股权。

但这是一次广伴质疑的收购,“溢价收购资不抵债资产”。

从各项财务指标来看,虽然2012当年利润率等指标还维持着较高水平,但是次年显著下降。

然而这种下降趋势很快被扭转,之后的发展趋势基本向好。

图22:

海普瑞净利润

并购SPL将使海普瑞在全球市场的掌握更强的市场话语权,也有利于海普瑞更积极的开拓国际市场,逐渐改善毛利率水平。

SPL有望作为该胰酶制剂的商业化获得FDA批准后的原料药供应商,是海普瑞重金收购的主要原因之一。

此外,SPL经过近40年的行业经营,较为熟悉欧美地区等肝素类药物主要市场,整体市场竞争力较强。

如此大手笔收购,显然是海普瑞“走出去战略”的延伸,这一战略寄望于通过跨国并购提振肝素原料药市场的疲软带来的利润滑坡,并且借此迅速切入欧美市场。

完成对SPL后的收购后,海普瑞近几年通过实施肝素产业链整合,促使公司由单一肝素原料药企业向肝素全产业链一体化经营企业转变。

表7:

海普瑞国内外收入情况

3.2.3.爱尔眼科

2017年4月12日,爱尔眼科医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关于拟向ClínicaBaviera,S.A.股东发起要约的公告》。

标的公司是欧洲最大的连锁眼科医疗机构,已有25年的运营历史,在西班牙、德国、意大利、奥地利等国家共经营76家眼科医疗中心;其屈光手术在西班牙、德国市场占有率第一;有174名眼科医生和110名视光医生,包括创始人JulioBaviera医生在内的骨干医生在欧洲享有很高声誉;公司自主开发了高效的实时医疗管理和信息系统,为远程诊断、会诊、临床科研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爱尔眼科欲通过此举形成在欧洲和全球的领先地位,大幅度提升爱尔品牌的国际影响力,实现临床、科研、人才的全球一体化,加快推进全球化基础上的眼健康生态圈战略;引进欧洲先进的诊疗技术和服务体系,公司提升医疗水平和服务品质,满足中国日益增长的高端医疗服务需求;并完善分级连锁体系,进一步强化公司的创新优势。

3.2.4.人福医药

2016年3月人福医药集团股份公司同意全资子公司HumanwellHealthcareUSA,LLC(“人福美国”)以5.29亿美元收购EpicPharma,LLC100%的股权,以0.21亿美元收购EpicREHoldco,LLC100%的股权。

美国管制类药物市场准入十分严格,不允许进口,EpicPharma具备美国管制类药物资质,依托EpicPharma生产资质,未来人福将把国内核心麻醉药引入美国,美国上市管制类药物引入国内。

3月23日人福子公司普克药业宣布成立普克国际,并收购Blu制药和BluCaribe,获得了其厂区以及物流和仓储中心,同时还获得了Blu的ANDA产品所有权。

普克国际的总裁SeanWeeks认为,本次并购不仅使得普克获得了仿制药生产、零售渠道,而且有助于打通美国政府招标采购通道。

然而由于时间较短,并购对于公司的长期影响尚未从各项财务指标中体现出来。

3.3.中国医药企业对以色列的直接投资

3.3.1.以色列医疗产业

虽然以色列国土面积不大,但不论是从满足医疗还是研发需求的角度来说,它在全球都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以色列有1000多家从事生命科学或健康科学的企业,人均医疗器械领域的专利数位居世界前列,在跨领域创新方面表现尤为突出。

1967年,被阿拉伯国家联合抵制的以色列处于政治孤立期,但本土制药企业却拥有了难得的发展机会。

为解决药品短缺的问题,Teva创造性地提出了本地解决方案,并很快掌握了生产工艺,不仅为药品本地生产作出了贡献,也为以色列仿制药的逐步崛起奠定了基础。

生物制药行业的飞速发展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

以色列两大生物制药初创企业—以色列生物技术有限公司(Bio-TechnologyUeneral)和InterPharm也在这一大背景下应运而生。

这两家企业的业务覆盖了生物制药的全产业链,证明了以色列在先进药物研发方面的实力。

到20世纪90年代,在政府的激励政策下,出现了一大批生物技术初创型企业。

以色列政府还成立了一个生物技术的指导小组,为新创建的生物技术企业提供孵化器和资金支持。

实际上,过去二十多年来,以色列药品出口数量一直保持着快速的增长,近10年来己经成为以色列对外出口的重要产品。

1990年,以色列药品出口额为1.4亿美元,2013年已经增长到68亿美元,翻了48倍,年均增幅达到18%。

2011年和2012年,以色列对美药品出口总额分别达到56亿美元和54亿美元,以色列也成为美国的第四大药品进口来源地。

2011年,以色列药品销售额达到29.8亿美元,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人口自然增长和对特殊产品的需求不断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