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必修下册《第10课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同步练习卷.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873598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69.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必修下册《第10课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同步练习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人教部编版必修下册《第10课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同步练习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人教部编版必修下册《第10课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同步练习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人教部编版必修下册《第10课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同步练习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人教部编版必修下册《第10课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同步练习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人教部编版必修下册《第10课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同步练习卷.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人教部编版必修下册《第10课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同步练习卷.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人教部编版必修下册《第10课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同步练习卷.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人教部编版必修下册《第10课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同步练习卷.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人教部编版必修下册《第10课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同步练习卷.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人教部编版必修下册《第10课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同步练习卷.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人教部编版必修下册《第10课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同步练习卷.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人教部编版必修下册《第10课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同步练习卷.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人教部编版必修下册《第10课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同步练习卷.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人教部编版必修下册《第10课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同步练习卷.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人教部编版必修下册《第10课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同步练习卷.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人教部编版必修下册《第10课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同步练习卷.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必修下册《第10课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同步练习卷.docx

《人教部编版必修下册《第10课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同步练习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必修下册《第10课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同步练习卷.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部编版必修下册《第10课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同步练习卷.docx

人教部编版必修下册《第10课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同步练习卷

人教部编版必修下册《第10课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2020年同步练习卷

一、单选题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很多大学生职业梦想由起初的追求高远演变成浅尝辄止。

不断追梦的过程中,可以有所改变,但不断跳槽可能白白耗费时间。

②本来藏在叶底下的那盏路灯格外明亮,马路豁然开朗,像拓宽了几尺。

③“高雅艺术进社区”活动让高雅艺术不再束之高阁,而是通过切实有效的方法贴近百姓,真正走进百姓的生活。

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震古烁今的伟大事业,需要坚韧不拔的伟大精神,也需要振奋人心的伟大作品。

⑤我家这个孩子呀,基础不太好,读书又无动于衷,这样的学习态度,怎能指望他的成绩会提高呢?

⑥决战脱贫攻坚,没有终南捷径,中国已经在这砥砺奋进的五年里踏出了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脱贫”之路。

A.①③⑥B.①②④C.③④⑥D.②④⑤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由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主办的第十五届“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决赛,设在中国传媒大学的报告厅举行,现场将揭晓个人和团队的获奖名单。

B.这位生前默默无闻的画家在去世很多年以后,世人才像发现新星一样赞叹他,他的作品也开始备受追捧,收藏价格飞涨,而这一切,都与他毫不相干了。

C.《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是一篇形象、生动的演讲,是一篇关于无产阶级的世界历史使命的著名演讲,因而文笔清新自然,耐人咀嚼。

D.基于近两年国内大城市过低的生育水平降低了经济潜在增长率,经济增长面临巨大挑战的情况,中央调整了我国的人口政策,全面二孩政策于2016年1月起正式实施。

 

3.下列为中国传统节日所编写的对联,对应恰当的一组是()

①入酒菊香由我醉,向秋山色带云看。

②柳枝袅袅报春意,杏花团团念祖恩。

③芳草美人屈子赋,冰心洁玉大夫诗。

④高天冬去苏万物,大地春回放百花。

A.①七夕节②重阳节③寒食节④春节

B.①重阳节②清明节③寒食节④元宵节

C.①重阳节②清明节③端午节④春节

D.①中秋节②重阳节③端午节④元宵节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出的“差序格局”,被认为是中国社会学的一个基本理论概念,它有多个思想或学术来源。

“差序格局”受到多种西方学术思想的影响,其中受美国社会人类学家雷德菲尔德和人类学奠基人摩尔根的学说影响最为显著。

费氏在1948年9月1日写给雷氏的信中曾表示:

“我读了你的《乡土社会》一文,而且实际上,在我的中文新书《乡土中国》中采用并发挥了你的思想。

”费氏与雷氏都认为乡土社会基本上由亲属关系构成,亲属关系可向外扩展至所有的社会关系。

但费氏的“差序格局”与雷氏的“向外扩展”又有所分别,雷氏论及的是“个人处于多重家族关系聚结中的某一特定位置”,而费氏认为亲属关系“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

实际上,费氏提到的以自己为中心的亲属记认体系,同摩尔根的亲属制度研究有关。

在摩尔根看来,每个人即自我,以自我为中心点,周围形成一个亲属圈亦即亲属群体。

摩尔根的亲属制度理论用于人类学实地调查,其基本途径是亲属称谓体系研究。

费氏受过人类学训练,在“江村”调查中,运用这种研究法绘制了当地的亲属称谓体系图表。

该图表所呈现出的“蜘蛛的网”,就是“差序格局”的形象化体现。

“差序格局”的形成与当时中国学术界的研究也有一定的关系。

费氏的“差序格局”有多个内容,既有李树青的三个“主义”,尤其是其中的“自我主义”,也有潘光旦的“伦”“格局”“推或扩充”论。

李树青和费氏都对“自我主义”有所论述,主要是针对当时中国人“贫病愚私”中“私”的问题作出的回应。

潘氏深入研究儒家社会思想,他对“伦”的分析和考据(如“沦”指水的纹理)则成为费氏“同心圆波纹”的来源。

他还对“人伦差等”进行辨析,并提出人作为有自我意识的主体,各自有其“格局”。

有学者指出,费氏根据潘氏的研究提出“差序格局”几乎是水到渠成的。

其实,“差序格局”概念形成的背后存在着一个学术圈。

这个学术圈的学者来往密切,其中不但有潘光旦、李树青、费孝通、袁方等老中青社会学人,还有闻一多、吴晗等文史专家。

“差序格局”是聚集中西方相关学术智慧产生的。

以往的研究,无论是费氏本人,还是相关学术史论著,对雷氏等中西方学者的贡献肯定是不够的。

事实上,学术工作往往难以独自完成,要有多人数代积累之功。

即便因缘际会使个人的贡献格外耀眼,其背后定有各种形式的学术研究群体的支撑及学术思想的汇聚。

(摘编自阎明《“差序格局”探源》,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费氏和雷氏都认为亲属关系是乡土社会中重要构成部分,对亲属关系的特征看法也一致。

B.费氏把乡土社会中亲属关系比作“蜘蛛的网”,形象地说明了人际关系的密切性、复杂性。

C.费氏受摩尔根亲属制度研究影响,运用其学术方法调查研究,提出了“差序格局”概念。

D.费氏“同心圆波纹”源自潘氏的研究,突出乡土社会人际关系从中心向外扩展的特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段引用费氏写给雷氏的信,是为了证明“差序格局”受雷氏理论影响,又有所创造。

B.第二段运用比较分析法,肯定费氏的学术贡献,辨明费氏对其他学说的借鉴之处。

C.第三段列举多个事实材料,证明“差序格局”概念的产生深受当时中国学者启发。

D.文章从中西两方面考求费氏“差序格局”的学术渊源,有理有据,学术视野开阔。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费氏对相关学者的贡献肯定不够,可能是作者学术的视角和取向与费氏不同。

B.费氏的学术交往圈既有社会学家,也有文史专家,呈现出类似“差序格局”的特征。

C.“差序格局”受到众多学者的影响,这些学者的研究也可能受到了费氏学说的启迪。

D.费氏的学术交往、所受学术训练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促进了他对乡土中国的思考。

三、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04年中国就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垃圾生产国。

目前全国生活垃圾年产量为4亿吨左右,并以大约每年8%的速度递增。

        垃圾在不分类的情况下,往往只有两种处理方式:

填埋和焚烧。

然而,填埋浪费土地资源,产生有害渗滤液,存在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的隐患;焚烧会产生有害的灰渣和气体。

那些未经安全处理的垃圾,兜兜转转,甚至可能回到我们的身体内。

美国CNN做过一个调查,追踪8名志愿者的一周饮食,在他们体内发现了几乎所有的塑料类型。

当我们还在为站在食物链最顶端而沾沾自喜的时候,殊不知,链条的底端早已一片疮痍。

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所以,垃圾分类,不仅是分类,更是在自救。

有分类,才可能更好地无害化处理。

        最近,网络上嘲笑上海强推垃圾分类的段子铺天盖地,因为对很多人来说,垃圾分类的最大影响就是自己的生活变得不那么便捷了。

其实早在2000年,北京、上海、南京等城市就被确定为全国首批8个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但19年过去了,收效甚微。

看来,垃圾分类绝非只是“政府重视,资金到位”就能快速达成的。

        (摘编自新浪微博2019年8月21日《垃圾分类,刻不容缓》)

        材料二:

        

        1962年,林恩(LynnW.R。

)提出废弃物综合管理理念,其中垃圾管理的“金字塔”优先度层级已被全世界广泛接受。

2017年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简易处理比例为2.3%,卫生填埋处理比例为55.9%,焚烧处理比例为39.3%,生物处理比例为2.5%。

        (摘编自《垃圾处理与利用的“金字塔”层级》,《科学世界》2019年第9期)

        材料三:

        垃圾生命周期管理的策略依次为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尤以减量化为优先。

减量化要求从产品的设计、生产过程中就要考虑产品废弃后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例如通过减少材料用量、降低重量和缩小体积等一系列手段减少产品废弃后的生活垃圾产量。

在产品的消费过程中推进可持续消费模式,通过缩减不必要的消费、减少不必要的包装以及尽可能重复利用产品等策略,减少消费过程产生的生活垃圾。

生活垃圾处理要坚持大力推进资源化,尽可能回收资源和能量,例如从电子废弃物中提炼金、银、铜等金属资源,废弃塑料进行再生和建材化处置,有机垃圾进行堆肥和厌氧发酵等生物处理回收有机肥和生物燃气,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等。

对于最终无法资源化的生活垃圾要进行安全的填埋处置,实现生活垃圾的无害化。

        (摘编自杨建新《生活垃圾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科学世界》2019年第9期)

        材料四:

        垃圾随意抛掷意味着社会文明还没起步;能够集中堆放,可认定社会文明的开始;如果进行分类处理,就算融入现代文明;只有精细化管理,该国家和地区方能进入先进社会行列。

        德国是世界上垃圾分类回收做得最好的国家之一,其垃圾循环利用率达65%左右。

其城市垃圾分类实施开始于1904年,至今累计出台与垃圾管理相关的法律800余项、行政管理条例近5000条。

从前端收集到末端处理,德国实现了全覆盖和全方位垃圾管理。

配有专门的环境警察,每天展开专项巡逻,每周抽查各居民区的垃圾分类情况。

        日本人认为“资源使用不当是垃圾,垃圾利用恰当是资源”,所以日本的垃圾分类环保教育从幼儿园开始,小学四五年级还专门开设了垃圾分类的课程。

日本每户家庭的墙上都贴有两张时刻表﹣﹣《电车时刻表》和《垃圾回收时间表》;每个社区都有垃圾分类的咨询电话,政府编有详细的《垃圾分类手册》。

如果乱丢垃圾,很可能被处以5年以下有期徒刑,最高罚款可达1000万日元。

        (摘编自汪中求《垃圾分类管理,企业来“接招”》,《企业管理杂志》2019年7月)

(1)下列对材料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这句话说明说垃圾造成的环境污染,我们谁也无法撇清自己的嫌疑,每个人都要对此负责。

B.根据林恩的生活垃圾全过程管理的优先度层级示意图判断,2017年我国在城市垃圾的处理和利用方面上还停留在中低级的水平。

C.垃圾生命周期管理的无害化策略排在减量化策略、资源化策略之后,需要进行无害化处理的生活垃圾通常是已经无法资源化的。

D.日本人认为“资源使用不当是垃圾,垃圾利用恰当是资源”,在他们的眼中,只要恰当的利用,就能把垃圾都变成有用的资源。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垃圾生产国,虽然我们也曾推行垃圾分类试点,但政府重视程度不够,企业缺乏行业自律,效果欠佳。

B.因为嘲笑上海强制推行垃圾分类的段子在网络上大行其道,许多人深刻地意识到自己的生活从此变得不再那么便捷了。

C.“减量化”意味着在产品设计、生产时就要考虑到将来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后续消费过程中也要尽量减少垃圾的产生。

D.从材料中我们国家垃圾分类的现状来看,我国正处于材料四中所说的社会文明的开始阶段,但和现代文明还沾不上边。

(3)请结合材料四,谈谈我国在推行垃圾精细化管理上有哪些方面可加以改进。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柳州峒氓

        柳宗元

        郡城南下接通津,异服殊音不可亲。

        青箬裹盐归峒客,绿荷包饭趁虚

人。

        鹅毛御腊

缝山罽

,鸡骨占年拜水神。

        愁向公庭问重译,欲授章甫

作文身。

        【注】①趁虚:

即“趁墟”,赶集。

②御腊:

腊,腊月。

御腊,义同御寒。

③山罽(jì):

山民用毛制作的毛毯一类的织物,这里指用鹅毛缝制的被子。

④章甫:

古代的一种礼帽,这里指代士大夫的服装。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吸收了地方方言词汇,语言质朴无华,形象地描绘出柳州少数民族百姓的日常生活。

B.第四句描写了当地赶集百姓饮食上的特点,从侧面反映出当地百姓为生计而奔波的辛劳。

C.“鸡骨占年”是指用鸡骨来占卜年成吉凶,这是当时柳州民间迷信风俗盛行的突出刻画。

D.尾联叙写了作者因语言不通需要通过翻译才能处理政事的艰难,表达了辞官归隐的心愿。

(2)本诗为柳宗元调任柳州刺史后所作。

诗歌流露出了作者哪些情感?

请结合全诗进行概括并作简要分析。

四、语言表达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对对子一直是训练学生文字基本功的重要方法。

鲁迅少年时曾以“比目鱼”巧对先生所出的“独角兽”,颇受夸赞。

红楼梦第48回“香菱学诗”中林黛玉有这样一番话:

“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

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仄声对平声;虚的对实的,________。

”虽然是谈诗,________。

对联讲究炼字,更讲究炼意,做对联需要对每个字反复推敲,仔细琢磨,但是好的对联却又要求不见斧凿之痕,信手拈来,宛若天成。

________,凡身边事、眼前景等皆可入对联。

有人路过一小镇时曾做过一副对联:

“一条大道通南北,两边小店卖东西。

”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人教部编版必修下册《第10课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2020年同步练习卷

一、单选题

1.

【答案】

C

【考点】

成语的使用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恩格斯)

【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运用成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解答这类题,正确理解语义是前提,能辨明语义的轻重、色彩的褒贬、适用的对象的差异等方面是保证。

在具体的语境中,考查其搭配是否得当,使用是否得体,照应是否周密是关键。

【解答】

①浅尝辄止:

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对知识、学问等不做深入研究。

此处用于“追求高远梦想”,用错对象。

②豁然开朗:

由昏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也形容突然明白了某种道理,心情十分舒畅。

此处用于形容“马路”,用错对象。

③束之高阁:

把东西捆起来,放在高高的架子上面,指扔在一边,不去用它或管它。

使用正确。

④坚韧不拔:

形容信念坚定,意志领强,不可动摇。

使用正确。

⑤无动于衷:

心里一点儿也不受感动,一点儿也不动心;指对令人感动或应该关注的事情毫无反应或漠不关心。

此处用于形容读书不专心,不合语境,可改为“心不在焉”。

⑥终南捷径:

比喻达到目的的便捷途径。

使用正确。

2.

【答案】

D

【考点】

病句辨析修改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恩格斯)

【解析】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解答时可运用紧缩法,先将句子的附加成分(定语、状语、补语)去掉,提取出主干(主语、谓语、宾语),检查主干是否存在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的语病;如果主干没语病,再检查附加成分,看修饰语与中心词之间的搭配有无毛病,修饰语内部是否存在语序不当的问题。

【解答】

A.句式杂糅。

“设在中国传媒大学的报告厅举行”表述有误,“设在”和“举行”杂糅,应改为“在中国传媒大学的报告厅举行”或去掉“举行”。

B.中途易辙。

句子开头的主语是“画家”,还没有出现与之对应的谓语动词,主语就偷换成了“世人”,将“在”移到“这位”之前。

C.不合逻辑。

“是一篇形象、生动的演讲,是一篇关于无产阶级的世界历史使命的著名演讲,因而文笔清新自然,耐人咀嚼”表述有误,连词“因而”使用不当,前后分句不存在因果关系,将“因而”改为“而且”。

D.正确。

3.

【答案】

C

【考点】

对联

【解析】

此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掌握能力

【解答】

①根据“菊香”“秋”可知是秋天、赏菊,应该是重阳节,排除AD;④“冬去”“春回”可知是刚入春天,且内容与元宵节不相关,故为“春节”。

二、现代文阅读

【答案】

D

A

C

【考点】

《乡土中国》

信息筛选与概括

分析论证结构

分析评价作者态度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A项,“对亲属关系的特征看法也一致”错误,原文表述为“费氏与雷氏都认为乡土社会基本上由亲属关系构成,亲属关系可向外扩展至所有的社会关系。

但费氏的‘差序格局’与雷氏的‘向外扩展’又有所分别”。

B项,“说明了人际关系的密切性、复杂性”错误,是说明了“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

C项,“提出了‘差序格局’概念”错误,原文表述为“就是‘差序格局’的形象化体现”。

故选D。

(2)A项,“证明‘差序格局’受雷氏理论影响,又有所创造”错误,第二段应是为了说明“‘差序格局’受到多种西方学术思想的影响,只是其中受社会人类学家雷德菲尔德的影响较为显著”。

(3)C项,“这些学者的研究也可能受到了费氏学说的启迪”于文无据,无中生有。

三、阅读。

【答案】

D

C

①重视和完善相关立法,通过法律的合理惩戒规范居民垃圾分类的行为。

②加强垃圾分类的指导和检查,帮助和督促民众自觉进行垃圾分类。

③抓好幼儿园及学校的垃圾分类环保教育,通过学校宣传、开设相关课程等方法从小培养国民的环保意识。

【考点】

社会科学类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做这类题,通常是先整体把握文意,获取作者的观点或态度;然后对照选项在文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细致比对后判断正误即可。

(2)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选项的内容不一定是原材料中句子的照搬,可能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以变通、转换,甚至添加了出题者或客观或主观的理解。

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的变通,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探究文本中某些问题并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

从文本出发,就某个问题让考生来谈自己的观点,这是实用类文本常考的题目。

这类题目解答时要注意读懂题干要求,明确探究方向,然后从文本中梳理出相关信息,再从分析这些信息入手,联系现实谈自己的见解。

【解答】

D.“只要恰当的利用,就能把垃圾都变成有用的资源”错误,由材料四原文“日本人认为‘资源使用不当是垃圾,垃圾利用恰当是资源’,所以日本的垃圾分类环保教育从幼儿园开始,小学四五年级还专门开设了垃圾分类的课程”可知,“只要……就……”、“都变成”的表述绝对化,过度解读原文信息。

A.“但政府重视程度不够,企业缺乏行业自律”错误,由材料一原文“其实早在2000年,北京、上海、南京等城市就被确定为全国首批8个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但19年过去了,收效甚微。

看来,垃圾分类绝非只是‘政府重视,资金到位’就能快速达成的”可知,并没有说“政府重视程度不够”和“企业缺乏行业自律”。

B.因果倒置,由材料一原文“最近,网络上嘲笑上海强推垃圾分类的段子铺天盖地,因为对很多人来说,垃圾分类的最大影响就是自己的生活变得不那么便捷了”可知,人们是因为意识到自己的生活变得不再便捷,才导致网络段子的产生和泛滥。

D.“我国正处于材料四中所说的社会文明的开始阶段”错误,由材料四原文“垃圾随意抛掷意味着社会文明还没起步;能够集中堆放,可认定社会文明的开始;如果进行分类处理,就算融入现代文明;只有精细化管理,该国家和地区方能进入先进社会行列”可知,我国应处于“融入现代文明”的初级阶段,因为我国已经开始了“垃圾分类”。

由原文“德国是世界上垃圾分类回收做得最好的国家之一,其垃圾循环利用率达65%左右。

其城市垃圾分类实施开始于1904年,至今累计出台与垃圾管理相关的法律800余项、行政管理条例近5000条”可知,我国在推行垃圾精细化管理上应重视和完善相关立法,通过法律的合理惩戒规范居民垃圾分类的行为。

由原文“从前端收集到末端处理,德国实现了全覆盖和全方位垃圾管理。

配有专门的环境警察,每天展开专项巡逻,每周抽查各居民区的垃圾分类情况”可知,我国在推行垃圾精细化管理上应加强垃圾分类的指导和检查,帮助和督促民众自觉进行垃圾分类。

由原文“所以日本的垃圾分类环保教育从幼儿园开始,小学四五年级还专门开设了垃圾分类的课程。

日本每户家庭的墙上都贴有两张时刻表﹣﹣《电车时刻表》和《垃圾回收时间表》;每个社区都有垃圾分类的咨询电话,政府编有详细的《垃圾分类手册》”可知,我国在推行垃圾精细化管理上应抓好幼儿园及学校的垃圾分类环保教育,通过学校宣传、开设相关课程等方法从小培养国民的环保意识。

三、诗歌鉴赏

【答案】

D

①“不可亲”的疏离感。

诗人初到柳州时,对当地百姓服饰不同和语言迥异并不适应,产生了难以亲近的距离感。

②对工作不便的忧虑和愁苦。

诗人需要经过翻译才能处理政事,常常对着公庭发愁。

③想要亲近百姓的心愿。

因语言不通政事受阻,诗人便萌发了随地方风俗“作文身”以融入民间的想法,表达了愿意亲近乡民、勤政造福百姓的心声。

译文:

柳州城南连接着四通八达的渡口,峒人服饰不同言语不通无法亲近。

回家去的人拿青箬竹叶裹着盐巴,赶集来的人用绿色荷叶包着食品。

用鹅毛装填被褥抵御冬寒,以鸡骨占卜年景祭拜水神。

为判决案件要靠翻译发愁,真想脱掉官服当纹身峒人。

赏析:

此诗头二句写初到柳州时的感受。

“郡城南下接通津,异服殊音不可亲。

”这两句是总起,“不可亲”三字,深含感叹之情,很自然地开启下文。

中间四句接着写峒氓的生活、习俗。

柳州峒氓,多住在山村,日常生活必需品尤其是盐,要到郡城集市去买,所以三、四两句接着描写他们赶集的情景:

“青箬裹盐归峒客,绿荷包饭趁虚人。

”这两句是用倒置法,说峒氓们赶集买盐往返甚是辛苦。

第五句“鹅毛御腊缝山罽”,写峒氓御寒之物,说在天气寒冷的腊月里,峒氓们用鹅毛制成的被子来抵御寒冷。

下句接着写峒氓的迷信风俗。

“鸡骨占年拜水神”。

“鸡骨占年”,是峒氓的迷信风俗,以为占卜可以知道年景的好坏。

“拜水神”,即向水神礼拜。

峒氓们用鸡骨去占卜,问水神祈祷一年的好收成。

以上四句描写了柳州峒氓的贫苦生活和迷信风俗,富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最后两句抒写心意,表示愿意随俗。

“愁向公庭问重译,欲投章甫作文身。

”《庄子•逍遥游》里说:

宋国人到越国去贩卖章甫这种礼帽,越国人断发文身,用不着这种礼帽。

这里化用这个故事,表示愿意随俗。

作者不乐意只在公庭上通过译员来和峒氓接触,而宁愿抛掉中原的士大夫服装,随峒氓的习俗,在身上也刺上花纹,学习他们的样子,与他们亲近。

这首诗用朴素的语言,如实地描写出诗人和柳州少数民族人民生活接近的情况。

起初虽然感到“异服殊音不可亲”。

最后却“欲投章甫作文身。

”诗人自己本来不信神,而民间有迷信风俗,但他不肯疏远他们,而愿意和他们在一起,表现出了入乡随俗的思想。

对一个封建社会中的地方官来讲,这是难能可贵的。

正因为这样,他在柳州刺史任上,施政能够从人民的生活实际出发,为他们兴利除弊,做了不少有利于民的好事,如减轻赋税,引导人民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兴办学校,培养人才,特别是想方设法赎回许多被典质的贫苦人民的子女,使他们从奴隶的命运中解放出来,因此作者任柳州刺史虽仅四年便病逝了,却一直深为柳州人民感激和怀念不已。

至今柳州还有纪念他的“柳侯祠”。

【考点】

古诗词比较阅读

【解析】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了鉴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