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875281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docx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docx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新特点新变化

分享到:

转载发布时间:

2012-12-2215:

27:

39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新特点新变化

课改十年的成就

 1历史课的地位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对中小学课程进行了整体的规划和编制,确保了历史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应有地位,将其作为一门基础性的课程,规定了课程实施的计划、学时等,使得历史课程的地位与作用得到保证。

历史课程已被视为人文教育的核心课程,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得到了认可和重视。

2教学理念观念的变化:

新鲜的名词扑面而来,如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课程资源、发展性评价、文明史观、人格教育、公民教育、建构主义、校本教研、教育叙事、教学设计等广大历史教师对新课改的理念逐步接受并不断深入理解,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教学指导思想,主动地更新教学观念,并尝试将其运用到历史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之中,新的教育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3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新课改所倡导的基本理念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转变僵化的、单一的教学方式,鼓励教学方式的创新,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使教学充满活力。

从以往的注重教师传授历史知识转变为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尤其是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注重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变化与提高。

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们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如通过讨论、交流、合作、小组学习等方式,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如身临其境般地去感知历史。

我的做法有:

借助历史图片、实物、模型,再现历史情境,把历史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开展专题探究、实地考察等活动,创设课外活动情境,为学生提供真实而复杂的学习资源,给予学生多样化的选择,给学生提供表现创造性的空间。

 使教学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局面,取得了很多优秀的教学成果。

4课程资源意识大大增强

大量的社区资源、乡土资源、人力资源、网络资源都被开发出来。

新课程强调教师要拓展视野,成为开发课程资源的主体。

改变了以往只重视教科书、只教教科书的观念和做法,而是将课程资源和教学材料的视野大为扩展,积极开发校内校外的多种历史课程资源,搜集、整理和运用各种类型的教学材料。

其中,乡土历史资源、视频图像资源、网络资源,以及教师资源和学生资源得到了很好的开发,使得各种有教育意义的历史信息资源得到适当的运用,从而使历史课程资源在渠道上、种类上、形式上多种多样,教学材料丰富多彩。

5教育评价方面

各地在实验中不断探索各种具有灵活性和有效性的评价方法,如历史习作、历史制作、历史作业、历史活动、历史考试以及档案袋、观察、记录、访谈等方式方法,改变了以往只注重笔纸考试的单一方法。

发展性评价:

在每节课开始的5分钟,我组织学生开展课前演讲,以学过的或即将要学的内容组织演讲内容,作为讲课内容的深化或补充,要求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不能有科学性错误。

学生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两人合作;可以制作PPT或网页,采用图片投影、播放视频等手段辅助演讲。

要求学生讲演熟练,生动形象;语言得体,姿态大方、声音洪亮。

同时设计了评分表,学生演讲得分取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三个分数的平均分,并作为平时成绩计入学期总评成绩中。

从实践来看,这种做法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全程评价,有利于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对历史进行感知、理解和探究。

2011版新变化新特点

第一,课程标准的制定,要坚持时序性,要突出历史发展的主线。

原《标准(实验稿)》中以“学习主题”编排内容标准的呈现方式:

《标准(实验稿)》将学习内容分成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个学习板块,并在每个板块下分别设置了若干学习主题。

这个设计思路的初衷是好的,希望以这种体例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但是实验的结果却发现,“学习主题”的呈现方式,使历史的时序性、系统性受到了一定影响。

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是时序性和线索性,对于初学历史的初中学生,应该让他们正确地了解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这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因此,对他们的要求应以感知为主,应根据历史发展的时序,在了解历史上重要的人和事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理性要求。

首先,根据历史学科的时序性特点,坚持历史的时序性特征,将《标准(实验稿)》中有关史实进行重新排列,删除较难和较偏的部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建立时序意识和时空概念。

    第二、确定中国史和世界史的主线。

中国古代史以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和独特文明,及历代基本特征为核心。

中国古代史的学习以掌握历朝历代的基本特征、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和独特文明为核心。

   中国近代史以救亡图存为主线,兼顾现代化因素。

  中国现代史突出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世界史则注重全面反映多元文化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以及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联系的不断加强。

三大板块下共细分为23个主题,其中中国古代史中确定了9个主题,在中国近代史中确定了7个主题,在中国现代史中确定了7个主题。

这23个主题是经过课标的制订者对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提炼而成的,语言高度简洁概括,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原课程标准精选了各阶段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特点的史实作为教学内容,突出以点带面的特点。

这样的设计有非常突出的优点,它把历史的时序和历史的阶段性特征有机结合起来,细心分析中国通史教学内容,我们可以清晰感觉到一条“气韵相连”、“精神贯通”的时间主轴和主题线索。

授课教师或者学习者从中既可以轻便地把握到中华文明的产生和发展这一基本线索,也可以清晰地把握不同历史阶段的基本特征。

它遵循了一般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有利于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原课标有优点,但也有其明显的不足之处。

主题彰显,但时序弱化,这导致了学习者学习后时序混乱、颠倒,甚至连中国古代的朝代更替顺序都弄不清楚。

此外,基于主题的需要,原课标删减了某些朝代,例如“两晋”与“南北朝”的历史隐而不书,“安史之乱”和五代十国的历史略而不书,太平天国运动等重大历史事件也出于淡化“斗争”和“革命”色彩,突出“文明史”主题的需要进行了大量的删减。

历史教学内容的不完整必然会导致学生历史知识结构的断层或残缺。

新课标的教学内容严格以时序为线索,较为详尽地列举出各阶段的历史知识,力图选择出反映不同侧面的历史内容。

中国古代史按照时间顺序划简单划分为不同时期:

史前时期、夏商周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等七个阶段;

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按照时间顺序进行编排,不作时段的划分。

第二,《标准(实验稿)》的容量和难度和新度

尽管试验区认为新课标难易适度,但也有意见指出了课程内容存在的问题。

比如,对世界史中要求掌握的该亚与厄瑞斯忒的传说、琅城起义、查理马特改革和丕平献土、科索沃战争、《美国的悲剧》等,就认为有“难、繁、偏”等问题,“历史课标的内容标准太多,课上完不成教学任务,有些内容明显不符合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增加时代发展所出现的新内容,如“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恐怖主义”“加强史学研究新成果”,等等。

 

第三,对原课标的课程目标不具体,不好操作。

为落实课程目标,提出具体的课程内容要求和教学活动建议,并采用双栏表格的形式,将课程内容要求和教学活动建议列表显示,相互对应,使之更为直观,更易于教师的教学,同时为教科书的编写和教学创新留下一定的空间。

设计了很多学生运用知识的活动,包括讨论、辩论、讲述、调查、访谈、比较等,旨在加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加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互动与交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在编排形式上,将课程内容要求和教学活动建议以双栏表格的形式,列表对应显示出来,使之更为直观,更易于教师的教学。

 如:

课程内容

教学活动建议

●知道北京人的特征,了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

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

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参观我国境内的古人类遗址。

 

 

●根据教学用图,想象原始人的一天是怎样度过的。

新课标对“过程与方法”这一方面作了比较详尽的规定和阐释,阐释沿着“感知历史现象—形成历史概念—理解和判断历史事实—探究、分析、评价历史—交流历史研究的心得”的思路进行,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的基本原则,充分反映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的发展过程。

“过程与方法”提出具体的目标:

“初步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初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证据意识和处理信息能力的方法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逐步提高对历史的理解能力,初步学会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

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中,新课标增加了这些方面的内容:

如史前时期的内容增加了“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的要求。

“证据”和“依据”频繁出现在新课标中,在新一轮的课改教学实践过程中要强化“史由证来”、“论从史出”这一史学原则的渗透。

“对学习历史的具体方法提出了具体目标,如“逐步掌握学习历史的一些基本方法,包括计算历史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

年代的方法、阅读教科书及有关历史读物的方法、识别和运用历史地图和图表的方法、查找和收集历史信息的途径和方法、运用材料具体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等。

第四: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特别要求

《新课标》特别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

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需要注意两点

v     第一、《纲要》明确提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v     第二、《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在课标修订稿中明确提出初中历史课程要“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

这实际上就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公民意识教育融为一体。

历史教师在观点问题上要依据课标,正面教育

 思想不禁锢,课堂有纪律;学术要自由,教学应规范;求真与求实,导向要坚持。

第五:

对课程内容的修改

 

(1)根据课程设计思路,弱化学习主题,依照历史发展时序的原则,重新编写每一个学习板块中的导言。

   导言将该学习板块所涉及的历史发展基本线索、主要特征和重大史事进行了概述,揭示出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和阶段特征,使教师能够了解该学习板块教学内容的总体框架和结构。

中国古代史

v     增:

文景之治、东汉、两晋南北朝、安史之乱、五代十国、宋朝重文轻武、宣政院、清朝前期的兴盛、李自成起义。

v     减:

元谋人、尧舜禹传说、禅让制、世袭制、《九章算术》、《水经注》、《资治通鉴》

v     增:

中国近代史:

洪秀全和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袁世凯独裁统治和复辟帝制、北洋军阀政府和国民政府统治、北洋军阀混战、荣氏家族与中国民族资产主义的兴衰、解放区土改、齐白石

v     减:

左宗棠收复新疆、魏源、严复、詹天佑、侯德榜

如中国现代史部分:

增:

雷锋、建国后的镇压反革命运动、中共十六大、08年北京奥运会、科学发展观等

减:

西藏和平解放、《土地改革法》、1954年宪法、国企改革、《民法通则》、《刑法》、万隆会议、“亚太经合组织”、计算机网络技术、“863计划”、杂交水稻、教育、文艺、体育、就业制度、医疗保险。

(16处)

如世界古代史部分:

增:

法兰克王国、西欧庄园、早期大学、《查士丁尼法典》。

(4处)

减:

南方古猿、三大人种、该亚与厄瑞斯忒的传说、母系社会和父系社会、布匿战争、丕平献土、琅城起义、希波战争、马可·波罗、阿拉伯数字、象形文字、楔形文字、《荷马史诗》等古典文学、阿基米德、麦加清真寺、巴黎圣母院。

(16处)

世界近代史

v     增:

世界近代史租地农场、手工工场、

v     减:

克莱武在印度掠夺、宪章运动、伏尔泰、爱因斯坦

v                      世界现代史

v     增:

“甘地领导的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和凯末尔领导的土耳其革命”“德国分裂”、社会保障制度、苏联模式社会主义、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生态与人口问题

v     减:

国会纵火案、反犹暴行、绥靖政策、二战后美国经济的特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印度独立、中东战争、科索沃战争、生物工程技术、德莱赛、毕加索、爵士乐、好莱坞

新课标在克服原课标的缺点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某些缺陷。

如新课标的教学内容缺乏主题统摄,把同一时期不同侧面的内容不加分类地罗列在一起,内容庞杂,点点俱到,繁琐而不成系统,零散而缺乏逻辑,这不利于授课者和学习者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内容。

新课标在增加了一些重要内容的同时,也删减了一些重要内容,在某种程度上也会使历史线索出现断续的现象。

如删减了尧舜禹的内容会导致“传说时代”的历史内容欠完整;删减“禅让制和王位世袭制”的内容不利于理解传说时代是过渡到文明时代的过程;删减了张骞这个西汉时期的重要的历史人物不利于了解丝绸之路的开辟过程;删减了武则天这个唐朝承前启后的历史人物不利于把握唐朝盛世景象出现的过程。

此外,新课标还删减了左宗棠、邓世昌、詹天佑、侯德榜、魏源、严复、黄继光、邱少云等对中国近现代史产生重要影响的标志性人物,这不利于学习者完整把握历史。

新课标删减了大量的内容。

新课标中世界通史的内容以人类成型的文明为起点,如一开篇就阐述古代及、古巴比伦、古印度文明,而原始人类和氏族社会这些没有确切定论的内容略而不谈。

人类的起源、原始人类生产生活状况、原始社会的演变,我们至今可能还没有一个确切的认知,但对这些内容的研究可以说也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

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对早期人类基本状况的认识,对于促使学生构筑完整世界历史知识结构,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学生探究“我们从哪里来”的欲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然而,课标对这些内容略而不谈的确是一种遗憾。

那么,授课教师是否因课标略而不谈的缘故就忽略对这些内容的介绍呢?

我们认为在授课教师应该根据需要把有关内容补充介绍。

新课标删减了一些世界历史重要的、核心的知识点,给教学带来一定程度的困难。

如删减了“查理·马特改革”等内容,不利于了解西欧封建社会的确立和发展过程。

删减了“丕平献土”的内容,不利于了解基督教在中世纪的西欧产生的影响。

删去“希波战争”、“马可·波罗来华”、“阿拉伯数字的发明和传播”等内容,取而代之的是“初步了解亚历山大帝国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作用”。

仅仅通过亚历山大东征的事件了阐释古代社会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情况,是不全面的,学习后学生可能无法全面准确把握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情况,所以授课老师很有必要适当补充部分内容。

删减爱因斯坦、伏尔泰、托尔斯泰世界近现代历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任务有点欠妥当,爱因斯坦作为20世纪和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对人类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介绍爱因斯坦的科学成就就较难让学生对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的产生有清晰的认识。

伏尔泰作为启蒙运动最重要的思想家,如果不介绍他以及他们所掀起的启蒙运动,学生可能难以正确把握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以及这场革命为什么能成为欧洲近现代历史上最为彻底的资产阶级大革命。

删减了“琅城起义”,学生可能难以把握中世纪西欧城市争取自治权的斗争过程。

这些缺失的内容,授课教师都应该给予补充。

原课标共设有16个主题,这些主题都是各大时段的主要特征或者主要内容。

在主题统摄下,各个时段的教学内容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体现了主题性和时序性相结合的特点。

学习者通过学习世界通史的内容,既可以梳理出一条明晰的时间线索,也可以把握各时段的基本特征。

原课标对世界通史内容的设计和编排是精当合理的。

新课标取消纲领性的主题,课标内容只根据大时段进行粗线条的划分。

课标内容简单地“堆放”在某个大的时段框架内,没有标识更明细的时间分界。

所以,课标出现了时序模糊,线索不明晰的缺点。

如世界古代史的内容,缺乏必要的时间分段,内容杂乱组合,这会令初次接触世界历史的学习者很容易混淆各大文明产生的时间顺序。

又如属于18世纪的彼得大帝改革被挪到与19世纪中期的亚历山大二世改革一起介绍,容易导致学生在时序上出现混乱。

因此,授课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借鉴原课标的一些做法,运用主题统摄的方法,给世界通史以恰当的时间划分。

如对世界古代史我们可以这样划分:

5000—6000年前—公元1世纪,上古人类文明;公元1世纪—公元14世纪,中古亚欧文明。

对世界近代史可以这样划分时段和设立主题:

14世纪—19世纪中叶,世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巩固;20世纪初—20世纪30年代,一战和一战后的世界格局;20世纪30年代—20世纪40、50年代,二战和二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20世纪50年代—20世纪90年代,冷战时代;20世纪90年代至今,冷战后时代和世界多极化发展。

授课教师可以在主题统摄下,对有关内容进行合理的组织和编排,使之形成逻辑性较强、为学生容易理解和把握的知识结构。

新课标的世界通史内容的表述形式更为精简,更多地以以点带面为主,更多地以“通过……了解……”为呈现形式,不拘泥于零碎的知识点,表述精简,以点带面,这些特点增加了授课教师的难度,授课教师要深入研究课标和教学内容,准确把握基本史实背后蕴涵的意义,才能把课上好。

同时,也为授课教师开展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对课标和教学内容的研究,进行富有个性的“二次创作”,正如“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基于同一课标内容,一千个教师可以创造出一千种课堂。

第六:

吸收新的历史研究成果,体现新的观念。

   如将第一次世界大战放在世界现代史的学习板块之中。

这是根据国内外近几十年来的研究成果,将19世纪末20世纪初作为世界现代史的开端,已经基本得到公认。

   实际上,毛泽东早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就已经指出:

“第一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和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十月革命,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

如将中国古代史上的“民族融合”的提法,改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因为从概念上讲,“融合”是合成为一体,容易产生误解;而“交融”则是相互融合,更符合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相互交流的情况,也体现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

  再如将七七事变后全面抗战开始,改为全国性抗战开始。

因为“全面抗战”是与“片面抗战”相对应,而“全国性抗战”则与“局部抗战”相对应。

新颁布的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在课程的

定位上更为明确,在课程目标上更为清晰,在课程的内容体系上做了新的调整,在教学的难度上有所下降,这些都为历史教师搞好初中历史教学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只要我们认真地领会课标精神,深入钻研课标内容,以课标要求为指导,勇于实践,善于创新,一定能够推进历史教学改革的持续和深入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