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题普通用卷.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8769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90.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练习题普通用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练习题普通用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练习题普通用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练习题普通用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练习题普通用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练习题普通用卷.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练习题普通用卷.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练习题普通用卷.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练习题普通用卷.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练习题普通用卷.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练习题普通用卷.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练习题普通用卷.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练习题普通用卷.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练习题普通用卷.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练习题普通用卷.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练习题普通用卷.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练习题普通用卷.docx

《练习题普通用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练习题普通用卷.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练习题普通用卷.docx

练习题普通用卷

练习题

一、单选题

1.下图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文字的频繁使用B.书写材料的不同

C.各国变法的实施D.“书同文”的推行

2.1900年,在甘肃敦煌发现的木刻印刷物《金刚经》,末尾题有唐“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等字样。

扉页上是释迦牟尼说法图。

印品雕刻精美,图文浑朴凝重,印刷浓厚匀称,清晰显明。

由此判断正确的是(  )

A.活字印刷术提高了印刷效率B.唐代雕版印刷进入黄金时代

C.此经书是我国最早的印刷品D.印刷术推动佛教在中国传播

3.许仙与白蛇的故事,最早见于唐人小说《白蛇记》.经宋话本的发展,到明末时,不仅内容与唐宋传奇有本质的差异(由神怪故事变为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婚恋自由的故事),而且主人公身份也由仕宦子弟,一变而为“生药铺主管”了。

这种变化可以反映出(  )

A.封建制度日益衰落B.社会风气渐趋败坏

C.市民价值观念变化D.社会主流思想改变

4.从汉赋、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文学表达由词藻华丽、对仗工整到句式灵活,这种现象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学(  )

A.大一统的时代背景B.多元化的创作风格

C.理性化的思想诉求D.世俗化的发展趋势

5.下图所示的艺术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其走向成熟时期可追溯至()

A.明末清初

B.元末明初

C.清同治、光绪年间

D.清雍正、乾隆年间

6如图为清中期杰出画家郑板桥创作的《竹石图》.画面简洁,三五枝竹竿依着瘦石一块神态挺拔潇洒,充满生机,而老竿新篁,墨有浓淡,层次分明。

该画作(  )

A.突出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

B.体现了工笔重彩画的风格

C.抒发风神消散的傲世风骨

D.追求自然风景的写实描绘

7.1859年,达尔文《物种起源》一书中提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命进化规律。

随后,很多西方宣扬白人种族优越的人用此理论来解释社会发展,并在西方政界和学界形成了风靡一时的社会达尔文主义。

这种解释社会发展的理论(  )

A.鼓舞了北美人民的抗英斗争B.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C.正确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D.是资本主义国家侵略扩张的说辞

8.贝尔纳在《历史上的科学》中提到:

“从法拉第发现后到爱迪生的应用,中间隔了五十年,并非由于科学或技术的滞后,而主要是由于经济的和社会的原因。

十九世纪中叶还无法可以使得有组织地利用科学的意图达到能生利的阶段。

”贝尔纳旨在说明()

A.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长

B.理论转化为生产应用所需的条件是逐步形成的

C.科学理论的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

D.法拉第的发现源于社会生产的直接推动

9.《西方文明史》写到:

“启蒙思想家认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世界很快也可以用认识自然界的方法去认识,这已成为一种共识。

”据此可知促成启蒙运动的因素是()

A.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B.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

C.宗教改革对天主教会的打击D.近代科学知识的进步

10.达尔文进化论对近代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

康有为把进化论与中国的传统思想相结合;严复在翻译进化论著作《天演论》时突出“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等危机思想;陈独秀用进化论研究伦理道德和文学艺术。

这反映了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进化论的态度是(  )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B.“与时俱进,发展创新”

C.“西学中源,合理利用”D.“取明深义,取便发挥”

11.不合宜者,渐渐澌灭,其合宜者,得以永存,此为天道自然之理。

但其说与耶稣之旨相反,故各国儒士,均不服其言。

初始辩驳蜂起,今佩服者渐多,而格致之学从此大为改变。

”文中“其说”是指(  )

A.牛顿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B.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C.伽利略发现自由落体定律D.达尔文的进化论

12.在近代。

中国文化的忧患意识、变易观念、华夷之辨、民本思想等精神传统,通过现代诠释获得了新的生命,转换为近代救亡意识、“变法一自强”思潮、革命观念以及近代民族主义、民主主义等。

这主要表明

A.西方思想影响着中国文化进程B.政治变革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

C.民族危机推动中国文化的转型D.传统文化是近代革命的指导思想

13.在中国历史上,人们习惯以“夷”称呼西方国家。

然而,徐继畬《瀛寰志略》(1848年)对西方各国的称谓是“外国”“英吉利”“葡萄牙”等,很少称“夷”。

同治初年,清廷下旨不再以“夷”称呼西方各国。

这反映了(  )

A.中国半殖民地社会形成B.天朝观念已被摒弃

C.清朝政府接受国际惯例D.洋务运动成为共识

14.1919年,鲁迅在《药》发表后说:

“《药》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说,因群众的愚昧而来的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接地说,革命者为愚昧的群众奋斗而牺牲了,愚昧的群众并不知道这牺牲为的是谁…”这说明该作品的真正主题是(  )

A.抨击封建统治的愚民政策B.号召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

C.揭露中国社会的愚昧落后D.呼唤广泛深刻的思想解放

15.20世纪初,中国翻译出版的书籍有《政治学》、《经济通论》、《美国独立战争史》、《万国宪法比较》、《法国革命史》等;同期近代中国的文献中多次使用“维新”、“革命”等词汇,这反映出当时(  )

A.欧洲启蒙思想已经控制中国舆论界

B.民主革命力量完全超过改良势力

C.革命思想逐步成为近代思想界主流

D.资产阶级政体之争仍然持续进行

16.1861年,曾国藩攻占太平军军事重镇安庆之后,立即兴办了安庆内军械所,制造枪弹、火轮.他在日记中说:

“欲制洋人…欲求自强之道…但使彼之所长,我皆有之.”据这段日记可知,曾国藩设立安庆内军械所是为了(  )

A.剿灭太平天国,以平内乱B.学习西方科技,以求自强

C.实施军事改革,以强国防D.兴建近代工业,以谋国富

17.新文化运动把反对儒家传统道德作为斗争矛头所向,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儒家思想是维护封建统治的理论依据

B.当时北洋军阀推崇儒家思想

C.儒家思想比资产阶级文化落后

D.儒家思想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发展

18.1853年,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在《荒凉山庄》的开篇描述伦敦的雾:

“烟雾从烟囱管帽降下,形成浅黑色的毛毛雨,中间带着煤灰烟尘,像成形的雪花那么大……让人觉得太阳已经死去”。

这一描述反映出19世纪中期的伦敦:

A.工业化带来环境污染B.城市拥堵人口膨胀

C.重工业成为经济主导D.化学工业污染严重

19.“说话”(讲故事)是宋代的文学形式。

《陆游集•剑南诗稿》中有载:

“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做场。

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

”这说明宋代文学(  )

A.适应市民阶层需要B.集中表现农村生活

C.内容凸显历史故事D.世俗化的趋势加强

20.《墨梅图》是写意画中的精品,画中题诗为:

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观察绘画和题诗可以得知(  )

A.宋代花鸟画艺术造诣高超B.风俗画是商品经济繁荣的表象

C.中西间文化交流源远流长D.理学对个人道德修养影响深远

二、材料解析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引自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材料二 晚清以降,国人科技意识因“师夷”而增长。

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冲决专制制度和伦常之网罗,接引“西学”以启蒙。

进入民国,各主要报刊加入对《临时约法》的大讨论,民主与科学思想得以倡扬。

北洋军阀上台,妄图复古倒退,陈独秀等奋起反击,掀起新文化运动。

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起因,有学者侧重于从晚清以来西学东渐的演变历程分析,也有的侧重于从1915年前后各种主客观因素分析。

——据李侃等《中国近代史》整理

材料三 陈独秀提倡启蒙运动,并不是仅仅在唤醒国人起来救中国于危亡之际,这固然是他的直接的目的,他的更长远的目的是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几千年形成的封建纲常伦理的奴隶思想,把国人推进到自由、民主与科学的现代观念,从而为中国进入现代国家先进之林创造条件,这才是陈独秀发起启蒙运动的真正目的。

——余孚《重新启蒙:

五四运动九十周年反思》。

材料四 “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断不可调和迁就。

“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国情的话来捣乱。

”——陈独秀

(1)材料一中“光明世界”是指一种怎样的社会形态?

“德先生”“赛先生”可以救治中国的一切黑暗吗?

你如何看待?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归纳新文化运动的起因。

(3)根据以上四段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多元史观的角度评价新文化运动。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

 A.中国古代汉字发展的总体趋势是由繁到简,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变化是由于中国的现实,西周到战国时期社会政治经济不断的发展,文字在社会发展中的表述功能越来越强,被频繁地使用,所以必须由繁到简便于书写. B.从西周到战国时期,我国出现了简牍,都是写在竹和木片上,而且都用笔和墨. C.各国变法从春秋时期开始,但是各国变法中并没有都涉及到文字的. D.书同文是秦始皇推行的措施,和材料时代不符. 故选A.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汉字的发展历程,那就要求学生结合西周到战国时期的中国社会现实来分析.

2.【答案】D

【解析】

活字印刷出现在北宋,不是唐代,故A错误;

从材料上看,唐代的雕版印刷技术成熟,但无法体现进入黄金时代,故B排除;

从所学知识可知,此经书是现存我国发现最早有确切时间的印刷品,但不一定是我国最早的印刷品,故C不正确;

用雕版印刷佛经,有利于佛经内容的传播,推动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故D正确,

故选:

D。

本题考查我国古代科技中的四大发明。

了解四大发明的出现和西传,以及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促进作用。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正确解读和所学知识的记忆运用能力。

要求了解我国的四大发明发展情况,并认识西传对欧洲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所发挥的作用。

3.【答案】C

【解析】

依据题干“由神怪故事变为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婚恋自由的故事”、“而且主人公身份也由仕宦子弟,一变而为‘生药铺主管’了”可知,反映的是市民文化的兴起,体现市民价值观念变化,故C项正确。

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文化。

需要掌握市民文化的特点。

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由神怪故事变为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婚恋自由的故事”、“而且主人公身份也由仕宦子弟,一变而为‘生药铺主管’了”,结合市民文化的特点解答即可。

本题以许仙与白蛇的故事为背景材料考查中国古代的文化,考查对市民文化的特点的把握,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答案】D

【解析】

宋代中国并未完成大一统,故A项错误;

汉赋、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说明其创作风格并不是多元化,故B项错误;

从汉赋、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其思想内容并未体现出理性化的特点,故C项错误;

从汉赋、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文学表达由词藻华丽、对仗工整到句式灵活,体现出其内容出现通俗化的趋势,故D项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了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古代中国文学成就有《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

本题考查了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解题的关键在于抓住材料“从汉赋、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文学表达由词藻华丽、对仗工整到句式灵活”分析发展趋势.

5.【答案】C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京剧发展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知识的再现及运用能力。

【解答】材料中图片是京剧脸谱,据此可知右图所示的艺术形式是京剧,联系已学知识可知京剧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

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涌现出程长庚、谭鑫培等号称“同光十三绝”的著名艺人,排除ABD,故选C。

6.【答案】C

【解析】

依据题干材料“画面简洁,三五枝竹竿依着瘦石一块神态挺拔潇洒,充满生机,而老竿新篁,墨有浓淡,层次分明”和图示可知,这是文人画特点,注重借物抒情,C项就是借物抒情的表现,正确。

文人画是士大夫画,故A项错误。

依据题干“画面简洁”、“墨有浓淡,层次分明”可知,B项错误。

D项是山水画的特点,应排除。

故选:

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绘画艺术。

需要掌握文人画的特点。

解题的关键是对“画面简洁,三五枝竹竿依着瘦石一块神态挺拔潇洒,充满生机,而老竿新篁,墨有浓淡,层次分明”和图示的分析理解,结合文人画的特点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对文人画特点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图示、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

7.【答案】D

【解析】

A.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北美人民的抗英斗争时代还没有生物进化论。

B.现在自然科学的产生应该是在生物进化的产生之前。

C.正确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是马克思主义。

D.从材料可以看出,西方利用生物进化论来解释白人优越论,这是为西方列强在近代殖民扩张提供理论方面的依据,是对生物进化论的一种错误的理解和应用,成为西方列强对外殖民扩张的辩解的说辞。

故选:

D。

本题主要考查生物进化论,要求学生结合生物进化论的内容和生物进化论在社会学领域的运用,以及,近代西方列强在全球的侵略扩张的基本事实来分析材料。

社会达尔文主义曾在欧洲的一些社会圈子里-特别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德国知识分子之间-广泛流传。

哲学家尼采创造了“超人”这个概念。

在国际政治上,各帝国之间的竞争鼓励了军事化和对世界依照殖民势力范围进行划分。

当时对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解读更侧重于物种间的竞争而非合作。

社会达尔文主义可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纳粹德国的领土扩张和种族灭绝政策有重要影响。

8.【答案】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旨在考查正确解读相关史料并评述的能力。

材料中未涉及不同时期,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的比较、社会经济发展对科学理论突破的促进作用及法拉第的发现出现的原因,故无法得出ACD三项的结论;材料“从法拉第发现后到爱迪生的应用,中间隔了五十年......主要是由于经济的和社会的原因”表明电力技术的发展所需要的条件是逐步形成的,B正确。

故选B。

9.【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启蒙运动,旨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和对材料的理解能力。

“启蒙思想家认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世界很快也可以用认识自然界的方法去认识,这已成为一种共识”表明当时认识自然界的方式已经出现并逐步成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认识自然界的方式是近代科学的发展,如经典力学的提出,故D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而不是经济的发展,排除A;BC是思想领域的发展,排除。

故选D。

10.【答案】D

【解析】

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康有为把进化论与中国的传统思想相结合;严复在翻译进化论著作《天演论》时突出“优胜劣败”、“适者生存”等危机思想;陈独秀用进化论研究伦理道德和文学艺术,说明这三个人为代表的知识分子都把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思想加以应用,对社会领域认识进行阐述,体现取便发挥的特点,故D项符合题意.

AC两项与题意不符,应排除.

B项表述错误,不能认为与时俱进,发展创新,应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需要掌握进化论对中国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

本题考查对进化论对中国的影响的把握,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分析理解的能力.

11.【答案】D

【解析】

从材料中的“不合宜者,渐渐澌灭,其合宜者,得以永存,此为天道自然之理“可以看出它体现了生物进化论,适者生存的原则,从材料中,耶稣之旨相反也可以看出生物进化论冲击了天主教的上帝造人说,故而可以看出这一学说是指纹的生物进化论,牛顿的运动定律没有体现出适者生存的道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不能体现出对,天主教思想的冲击,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定律不能体现出适者生存的特点。

故选:

D。

本题主要考查生物进化论的影响,要求学生结合近代中国维新思想传播和生物进化论的内容来共同分析。

进化论自传入中国之日起,就对中国历史哲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中,进化论成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提倡变法和革命的理论依据;在初期新文化运动中,进化论为激进革命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转变提供了必要的思想条件;生物进化论还使得中国史书的编撰开始注意历史发展的相互联系和因果关系,表述历史发展的进化情况。

总而言之,它始终与当时中国的社会政治状况密切结合,适应着革命实践需要不断发展,极大程度地影响了这一时期的历史哲学,成为从变易史观发展到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环节。

12.【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依据材料“近代救亡意识、“变法一自强”思潮、革命观念以及近代民族主义、民主主义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鸦片战争的发生,民族危机推动着中国文化的转型,故C正确;A说法片面,故排除;政治变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文化,故排除B;D说法错误,传统文化没有成为近代革命的指导思想,故排除D。

故选C。

13.【答案】C

【解析】

依据题干材料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对西方国家的称谓不再使用“夷”,说明中国外交观念发生变化,清朝政府开始接受国际惯例,故C项正确。

中国半殖民地社会形成是在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

B项中的摒弃不符合史实,应排除。

洋务运动发生在19世纪60到90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故选:

C。

本题考查新思想的萌发。

需要掌握新思想萌发对中国外交观念的影响。

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

本题以中国对西方国家称呼的变化为切入点考查对新思想萌发对中国外交观念的影响的把握,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4.【答案】D

【解析】

材料“1919”“愚昧”“革命者”“悲哀”等关键词可知,群众对革命毫无认识,思想非常愚昧,所以中国人必须进行思想解放运动.而这个时候中国已经进行了新文化运动,这是一场崇尚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猛烈抨击几千年封建思想的文化启蒙运动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故D项正确.

材料并没有提到封建统治的愚昧政策,故A项错误,

材料也没说实现真正的民主,故B项错误,

材料主旨不在揭露中国社会的愚昧落后,而在导倡思想解放,故C项应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考查民主与科学思想,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民主与科学思想:

即德先生和赛先生.

赛先生:

是指英文science,意为科学,即“以科学说明真理,事事求诸证实”.实指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

德先生:

是指英文democracy,意为民主.就是每个人“各有自主之权”,“脱离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主要是指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

资产阶级宣扬民主,反对封建专制,把斗争矛头直指封建专制的理论支柱儒家思想;宣扬科学,反对封建迷信和愚昧.这一口号反映了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的迫切需要,有力地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但这一口号仍属于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性质,有它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它不能同群众运动相结合,不能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待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因而不能从根本上推翻封建思想.

15.【答案】C

【解析】

20世纪前中国发生维新改良运动,但结果被清政府镇压,《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的反动本质暴露无遗,资产阶级兴起了民主共和革命的道路.因此材料中时间“20世纪初”、翻译出版“《美国独立战争史》、《万国宪法比较》、《法国革命史》”等说明资产阶级革命成为当时的思想主流.故C项符合题意;B项”“民主革命力量完全超过改良势力”在材料中并不能体现,故排除;材料中并没有体现“资产阶级政体之争”故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内容,了解中国由维新改道路向民主共和道路发展必然趋势.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掌握在20世前后中国由于列强的侵略和民族危机的加深,在寻求救国之路的方式上发生了变化,由改良转向革命,了解变化的原因和表现.

16.【答案】B

【解析】

材料“欲制洋人…欲求自强之道…但使彼之所长,我皆有之”可知,曾国藩设立安庆内军械所的目的是学习西方先进科技,以求自强,抵御外辱.故B项正确.故选B.

本题考查洋务运动.考查曾国藩创办军事工业的目的.

洋务运动:

(1)背景:

①第二次鸦片战争后;②清朝内外交困(内指太平天国运动,外指列强侵略).

(2)目的:

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镇压人民,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

(3)发动者:

封建地主阶级洋务派.

(4)代表人物:

(中央)奕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地方).

(5)时间:

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6)口号(思想主张)和任务:

师夷长技以制强.

(7)内容:

①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②开办了一些民用工业:

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③筹建海军:

19世纪70~80年代中期,筹建南海、北洋、福建三支水师;1885年成立海军衙门.④兴办新式学堂,派留学生出国深造.

(8)评价:

①性质:

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②局限性:

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洋务派的主观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③积极性:

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对外国经济势力扩张也起到一些抵制作用.对中国的影响:

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是,它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生产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

17.【答案】A

【解析】

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在思想文化领域展开的反封建斗争,而儒家思想是维护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所以新文化运动把反对儒家传统道德作为矛头所向,故A正确;B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D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A.

18.【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由材料“1853年……烟雾从烟囱管帽降下,形成浅黑色的毛毛雨,中间带着煤灰烟尘,像成形的雪花那么大……让人觉得太阳已经死去”并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带来的环境污染严重,亟待加强环境法制建设,A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人口膨胀的内容,B错误;C项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出现的现象,是在19世纪70年代后;D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

故选A。

19.【答案】D

【解析】

”赵家庄“”盲翁“”满村听说蔡中郎“表明宋代文学世俗化的趋势加强,故D正确;ABC均不符合题意,故ABC错误.故选D.

20.【答案】D

【解析】

A、花鸟画是明清时期主要成就,故A项错误;

B、材料体现的是墨梅,反映的是文人画,不是风俗画,故B项错误;

C、材料没有体现中西文化的交流,故C项错误;

D、根据材料中“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体现了注重个人正义、责任的道德修养,体现了宋明理学的影响,故D项正确。

故选:

D。

21.【答案】

(1)资本主义社会。

不能。

“德先生”是指民主,“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