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毕业总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881950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95.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科版小学科学毕业总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毕业总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毕业总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毕业总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毕业总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毕业总复习提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毕业总复习提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毕业总复习提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毕业总复习提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毕业总复习提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毕业总复习提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毕业总复习提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毕业总复习提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毕业总复习提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毕业总复习提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毕业总复习提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毕业总复习提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毕业总复习提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毕业总复习提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毕业总复习提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科版小学科学毕业总复习提纲.docx

《教科版小学科学毕业总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小学科学毕业总复习提纲.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科版小学科学毕业总复习提纲.docx

教科版小学科学毕业总复习提纲

小学科学复习资料(三——五年级)

1.生物与环境

植物

植物的一生:

种子――芽――苗――开花――结果

植物一般分为六个部分:

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根:

土壤中的水和养分依靠植物的根吸收到植物体内

茎:

把水输送到叶子和植物的其它部分。

(大树的茎有支撑作用)

叶:

叶片(叶脉),叶柄,

1蒸腾作用:

说从植物体表面蒸发散失的一种生理现象。

蒸腾可以降低植物体内的温度。

叶是蒸腾的器官,植物的气孔是蒸腾的主要出口。

白天,气孔开启;夜晚,关闭。

2制造植物所需的养料:

多数植物能自己制造养料,这些养料是由植物绿色的叶(叶绿素)依靠阳光中的能量,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制成。

同时放出氧气。

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

雄蕊产生的花粉传播到雌蕊柱头上会使雌蕊子房里的胚珠受精,胚珠受精以后,果实和种子开始成长,花朵开始凋谢。

果实。

种子的数量和果皮的软硬、厚薄有关,果皮硬或厚实的果实种子数量少

种子:

种皮:

保护种子胚芽

植物种子胚:

最重要的部分胚根

胚轴

子叶

胚芽发育生长后变成茎和叶;胚根发育生长后变成根。

两瓣子叶变成幼苗的第一对叶。

种子的传播:

水(莲花),风(蒲公英),动物(携带-----苍耳,粪便---苹果)、自己喷射(喷瓜)来传播的

蚕豆种子的构造分种子适宜的环境:

足够的水分和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动物

蜗牛的观察

蜗牛:

分头部,腹部,尾部。

头部分眼睛,触角,嘴。

蜗牛壳:

有一条螺线,由里向外绕圈,并不封闭,而是一圈圈地展开。

根据螺线的方向分为右旋蜗牛和左旋蜗牛。

蜗牛壳大小是相对稳定的。

蜗牛的爬行:

腹足出现细波浪状的运动,并分泌出黏液,干后形成蜗牛爬行的痕迹。

蝗虫的观察

体长:

从蝗虫头部前端到尾部末端

蝗虫大小

展翅长:

翅展开后,两翅末端间的距离

比较蜗牛和蝗虫的大小:

测量它们的重量。

三、蚂蚁的观察

蚂蚁的爬行:

沿途释放起追踪作用的化学物质——追踪激素。

蚂蚁依靠这种化学物质传递信息。

动物的分类:

哺乳类、鸟类、鱼类、昆虫类、爬行类和两栖类。

世界上最小的鸟--------蜂鸟

陆地上最大的动物-------非洲象.成年公象体重可达6000千克

世界上最高的动物-------长颈鹿成年公鹿高达6米

蚕:

卵――幼虫――蛹――成虫(蛾)

有些动物一生中要经历很大的变化,它们幼年期与成年期的样子很不同,从一种形态变成另一种形态,这种变化叫做变态。

雌性动物产的卵,必须和雄性动物产的精子结合,使卵受精,才能发育成新一代生命。

生物的基本特征

都有细胞组成(除病毒外)

都有新陈代谢作用

都有生长、发育和繁殖的现象

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非生物因素:

温度、阳光、水、大气、土壤等等

一、生态因素

生物因素:

植物、动物、微生物

二、生物链

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小鱼虾—>大鱼

生物之间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成为食物链。

人们根据食物链中不同生物的食物来源把能自己制造食物的叫生产者,把吃别人制造的食物的叫做消费者。

动物的生活环境叫做动物的栖息地,包括它生活区域内的各种生物和非生物。

动物的生活受到很多条件的影响。

如其他动物,植物,气候,水,光,空气,避难的地方及生活的空间。

栖息地是能满足动物生活需要的

以植物为食物的动物的叫植食动物。

以动物为食物的动物叫肉食动物。

两种食物都吃的动物叫杂食动物。

生态系统是群落里的各种生物和非生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2.人体

身体分:

头,颈,上肢,躯干,下肢

指纹:

手指尖的皮肤上有很多细纹组成的图样。

分类(斗形、箕形、弓形)。

视野:

眼睛能看到的上下左右的范围叫做视野

在所有的感觉器官中,眼睛从周围的世界中接受的信息最多.

消化系统:

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呼吸系统:

血液是人体的运输兵。

它在全身循环流动,将氧气和营养输送到,又把二氧化碳和废物运送到一定的部位排出体外。

3.物体的三态(固液气)

液体

液体的概念:

有一定的体积没有一定的形状,随着装它的容器形状的变化而变化的

量筒:

是一种有刻度的玻璃筒,专门用来测量液体的多少。

(读数据时,视线要和液面持平)

液体的多少:

用毫升表示。

观察水

眼睛看:

无色

鼻子闻:

无嗅

舌头尝:

无味

耳朵听:

水没有形状,可以流动

溶解:

溶解的特性:

溶解后的物质不能用过滤法从水中分离出来

物质在水中溶解的过程是慢慢扩散,之后均匀分布在水中

溶解后的物质在较长一段时间里不能自行沉淀,溶液是稳定的

溶解不仅发生在液体和固体之间,还发生在液体与液体、液体与气体等多种状态的物质之间

加快溶解的方法

增加液体的量

增大物体表面积(把物体捣碎)

提高液体温度

加快物体运动(搅拌)

二、在一定量的水中,食盐溶解的量是有限的。

沉和浮

重量相同,体积大的浮,小的沉

(橡皮泥成块状的会沉,把同样的橡皮泥变成饼状的会浮。

体积相同,重的沉,轻的浮

(潜水艇的体积是不变的,当水仓里灌满海水时,它会沉。

当把水仓里的水放掉,它就浮起来了。

物体相同,水的密度,大的浮,小的沉。

盐水浮马铃薯

气体

空气的性质:

无色、无味、无嗅,无形。

空气:

空气可以占据空间,有重量,空气会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空气会流动,流动的空气叫做风。

没有一定的体积也没有一定的形状,会自动充满任何容器的―――――气体

如何利用压缩空气:

气垫船,打气筒,皮球

天气

降水量:

从天空中降落到地面的液体或固体的水。

雨的强度:

小雨,中雨,大雨,暴雨

风向:

风吹来的方向

风向标指风吹来的方向,和物体飘动的方向相反。

风向符号显示风的运动方向,和物体飘动的方向一致。

风分为8个方向,5个等级

气象学家——竺可桢

气温

百叶箱:

安放在观测场的偏北的位置,为了防止观测时阳光直接照射箱内的仪器。

固定在1.25米的支架上,地面离干球温度表水银泡之间的距离为1.5米。

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固体

《观察与实验》

热胀冷缩(固体,气体,液体)

1、固体的热胀冷缩

2、液体的热胀冷缩

3、气体的热胀冷缩

应用:

瘪掉的乒乓球,放在开水中,能重新圆起来.

温度:

物体冷热的程度,我国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

温度计原理:

液体的热胀冷缩

测量方法:

手拿温度计的上端。

将温度计下端浸入水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和壁。

视线与温度计液持平

在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读数

测量

4.食物

米饭是含糖类十分丰富的食物,米饭中所含的糖类就是淀粉。

淀粉+碘酒===颜色会变蓝,+唾液===不变蓝。

营养:

蛋白质,糖类,脂肪,矿物质,维生素,水。

一、观察米

剥去稻谷的外壳,就是糙米,经过加工,成为精米。

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

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促进我们的生长发育,维持我们的生命活动。

二、食物搭配

搭配原则:

荤素搭配,粗细粮搭配,多种搭配,适当吃一些新鲜水果和蔬菜,喝一些水。

三、食物变质

霉菌的生长与湿度、温度、空气的有无及光照的强弱有关。

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的方法:

冷冻法、曝晒法、腌制法、密封包装法、高温或低温灭菌法等等。

(即破坏微生物的生长环境)

5.地球结构及其运动

岩石和矿物

化石―――一些岩石上保留有古代生物的遗体或足迹。

地球分地壳,地幔,地核。

岩石经过热胀冷缩,风力,植物的根,水等长期联合作用下发生变化的现象叫风化。

一、岩石

岩石的形成:

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由一种或多种造岩矿物有规律组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

岩石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沉积岩包括页岩、砂岩、砾岩、石灰岩等

石灰岩由微小生物或溶解在水里的石灰质沉积而成,滴上稀盐酸回嘶嘶作响,猛烈冒气泡。

四、岩石的改变

自然界中引起岩石变化的几种基本力量:

风、水、植物。

地球的运动

经线,纬线,赤道。

地球绕着地轴自西向东转及―――地球的自转地球上昼夜交替现象

极地又极昼极夜现象

地球绕着太阳转――――地球的公转地球的四季交替现象

亚里士多德————<<天论>>

哥白尼―――――《天体运行论》

布鲁诺―――――-宇宙无限

伽利略――――――天文望远镜

6.电和磁铁

磁铁最强的地方是磁铁的磁极,磁极有两个磁极。

向南的叫南极用“S”表示,向北的叫北极用“N”表示。

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磁化

一、关于电

一节干电池:

1.5V生活中,一般都使用220V

低于36V的电压是安全的。

富兰克林的实验证明了闪电是电。

物体与物体之间互相摩擦会产生静电。

二、点亮灯泡

见书本

画简易电路图

通路断路短路

有开关

串联和并联

 

串联

并联

三、电路故障

检测方案:

利用排除法。

1、先检测一根电线,把电路检测器的两头接在电线的两端,看看检测器的灯泡是否亮。

2、仔细检测电池盒,确保电池紧紧夹在支持物中,测试灯座的两端,看灯泡亮了没。

3、检测小灯座,确保它紧紧拧在底座上。

测试小灯座的两端,看现在亮没亮。

4、还不亮的话,就拿出灯泡,检测是否有问题。

5、如果灯泡也是好的,那就检测电池。

如果灯泡和电池都是好的,那么应该推断电路中肯定存在某些小松动的连接处或电线有断开的地方。

电路检测器

四、导体和绝缘体

导体:

能使电流通过,如金属、不纯净的水,湿布等。

绝缘体,则相反,如玻璃、塑料、橡胶、木头、棉花、瓷器等。

描述绝缘材料的用处。

电路实验

7.混合

混合身边的物质

混合身边的物质没有变化――――――沙和豆子

混合身边的物质发生了变化―――――小苏打+白醋====新的物质+有汽泡的产生(二氧化碳)

一、混合物

由多种成分组成的物质,只是简单地混合在起,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二、混合物的分离

蒸发、结晶、沉淀、过滤、萃取、纸上层析法、离心分离法、蒸馏法、磁析法等

土壤里有小石子,草根,空气,沙,粘土,水,小虫子等。

8.光

光的反射(彩虹)

当阳光射到一个不透明的物体上时,光会被物体反射和吸收。

我们看到的物体的颜色就是被反射的光,而其他颜色的光被物体吸收了。

太阳、竿子顶端、影子的末端始终在一条直线上,说明太阳光是按直线传播的。

]

太阳的颜色:

赤、橙、黄、绿、蓝、靛、紫

三、光的强弱

将光集中反射可以提高温度。

放大镜是折射。

四、太阳能

太阳能是一次性能源,也是可再生能源

9.声音

声音的产生:

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声音的传播:

大多通过空气,在气体中传播最慢,在固体中传播最快。

密度越小,弹性越差,温度越低,传播速度越慢。

传播媒介:

固体,气体,液体。

当物体快速振动时,我们听到的声音就高。

当物体慢速振动时,声音就低。

声音的高低成为音调。

10.运动

像气球这样推动的车的力叫反冲力。

小车是靠气球里的空气的反冲力运动的。

物体运动会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叫摩擦力。

11.时间

我国古代把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为二小时,从夜间十一时起算。

古代计时方法:

太阳计时,光阴(太阳的影子),日晷。

12材料

一、棉布的吸水性较强,毛料的吸水性也较强,丝绸的防水性很差,透水性很强。

二、不同材料的导热性和导电性

如铝>铜>铁

实验题

1、斜面对比实验

2、要研究的问题:

斜面是否省力?

3、所需材料:

弹簧秤、小方块、斜面

4、实验过程:

(1)用弹簧秤拉住小方块直接升高40厘米。

读取弹簧秤的读数即所需要的力。

(2)用弹簧秤拉住小方块沿斜面向上拉40厘米的高度,读取弹簧秤的读数即所需要的力。

(3)比较两次实验所需要的力。

4、结论:

用斜面所需要的力比较少。

所以斜面能省力。

5、注意问题:

小方块的重量一样;上升的高度一样。

二、纸的抵抗弯曲

1、要研究的问题:

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大小

2、所需要的材料:

1厘米厚度的纸;2厘米厚度的纸;3厘米厚度的纸;4厘米厚度的纸;垫圈;书

3、实验过程:

(1)把两堆书垫成一定的高度。

(2)把不同倍数的纸放在两堆书之间。

(3)将垫圈分别放在不同厚度的纸上,测量它的抗弯曲能力。

(4)将测试结果记录下来。

4、注意的问题:

纸条长度相同;架空后长度相同;放垫圈的位置相同;垫圈的大小相同。

5、结论:

纸的厚度增加一倍,抗弯曲能力不止增加一倍。

6应用:

增加梁的厚度,来增强抗弯曲能力。

实验分析题

研究的问题:

铁生锈与空气有关吗?

我们的假设:

铁生锈与空气有关。

因为我们发现铁钉暴露在空气中的部分已经生锈,钉在木板中的部分没有生锈。

实验材料:

3个盘子、3枚铁钉、水、菜油

实验方法:

1、用同样大小的盘子,其中两个分别装上水、菜油。

2、把一枚铁钉放在空盘子中与空气接触,另一枚铁钉完全浸没在菜油里,还有一枚铁钉一半放在水里。

3、每天观察一次。

观察到的现象

时间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第四天

空盘子

无变化

无变化

无变化

有点生锈

水盘子

水变色

生锈

锈多了

锈更多了

油菜盘

无变化

无变化

无变化

无变化

实验结果:

铁钉生锈与空气有关。

原因分析:

空盘子和水盘子里都含有空气,也都有铁钉都有生锈的现象。

而油菜盘子里的铁钉被油菜包裹隔绝了空气所以没有生锈的现象。

因此铁钉生锈与空气有关。

除了空气,铁钉生锈还跟什么因素有关?

除了空气,铁钉生锈还跟水有关。

它是水跟空气共同作用的结果。

分析:

从铁钉生锈的程度来看,水盘子里最快,空盘子里次之,油菜盘没有。

水盘子里含有空气和水。

而空盘子里只含有空气,但空气里含有少量的水蒸气。

所以,虽然生锈但速度没有水盘子里那么快。

因此,铁钉生锈是水跟空气共同作用的结果。

缺一不可。

根据上述实验的结论,我们怎样做才能防止、减缓铁生锈?

(参考六下书本42页、43页)

1.生物与环境(1-2)

2.人体(2-3)

3.物体的三态(固液气)(3-6)

4.食物(6-7)

5.地球结构及其运动(7-8)

6.电和磁铁(8-9)

7.混合、8.光、9.声音、10.运动、11.时间、12材料(10)

实验题(11)

实验分析题(11-12)

(注:

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