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古典与浪漫主义文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886209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1.5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方古典与浪漫主义文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西方古典与浪漫主义文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西方古典与浪漫主义文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西方古典与浪漫主义文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西方古典与浪漫主义文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西方古典与浪漫主义文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西方古典与浪漫主义文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西方古典与浪漫主义文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西方古典与浪漫主义文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西方古典与浪漫主义文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西方古典与浪漫主义文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页
西方古典与浪漫主义文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页
西方古典与浪漫主义文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页
西方古典与浪漫主义文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页
西方古典与浪漫主义文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页
西方古典与浪漫主义文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页
西方古典与浪漫主义文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页
西方古典与浪漫主义文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页
西方古典与浪漫主义文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页
西方古典与浪漫主义文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方古典与浪漫主义文学.docx

《西方古典与浪漫主义文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古典与浪漫主义文学.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西方古典与浪漫主义文学.docx

西方古典与浪漫主义文学

PeriodsofEuropeanartmusic

ØAncientGreece&Rome古希腊&罗马(B.C.3500-2000)

ØMedieval中世纪  (400–1400)

ØRenaissance文艺复兴(1400-1600)

ØBaroque巴洛克(1600-1760)

ØClassical古典主义(1750-1830)

ØRomantic浪漫主义(1815-1910)

Ø20th-century(1900–2000)

ØContemporary当代(1975–Present)

古典主义时期音乐

古典主义

“古典的”(Classic)一词原指古希腊和罗马的艺术和建筑中的经典

“古典主义”(Classicism)则多指后人运用古典的风格和原则创作的文学艺术作品。

这些作品意味着很高的艺术标准,高贵而单纯、平衡而完美的形式,严肃的艺术目的,以及对装饰性的约束。

这个词被广泛地出现在艺术史上,用来指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

Ø在“启蒙运动”的影响下,欧洲音乐文化发生了深刻变化。

前古典主义的三种风格

大约从1720年到海顿和莫扎特成熟的古典风格出现前这段时间被称为“前古典主义时期”。

这个时期主要存在着以下三种音乐风格。

Ø罗可可风格(Rococo)France

Ø华丽风格(Galant)Italy

Ø善感风格(Empfindsamer)Germany

巴赫的两个儿子是“善感风格”的代表。

WilhelmFriedemannBach,1710~1784的一些作品在风格上比较保守,常有自由随想的性质和突然的情绪对比。

二儿子CarlPhilippEmanuelBach,1714~1788的一些键盘作品最典型地体现了“善感风格”的特点。

 

前古典时期的器乐—奏鸣曲

古典奏鸣曲(sonata)

古典奏鸣曲已不同于巴罗克时期的奏鸣曲,它是一种由3~4个乐章构成的独奏体裁,以键盘乐器(钢琴)为主,乐章间不仅在情绪和速度上有对比,而且在调性上也有对比,同时,各乐章在主题和调性上又有联系。

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快板、奏鸣曲式;第二乐章慢板、三部曲式;第三乐章慢板、小步舞曲或诙谐曲;第四乐章快板回旋曲或回旋奏鸣曲。

奏鸣曲式(sonataform)

奏鸣曲式是乐曲的结构形式,而奏鸣曲则是音乐作品的一种体裁。

通常被运用在奏鸣套曲(包括交响曲和大多数类型的室内乐)的第一乐章(也称奏鸣曲快板乐章)中。

标准的结构一般包括三个部分:

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

前古典时期的器乐—交响曲

交响曲

这种体裁的直接来源是意大利歌剧序曲(sinfonia),采用乐队合奏的演奏形式。

音乐结构和奏鸣曲十分相似以,“快-慢-快”三个段落的结构模式,后来逐渐脱离歌剧的演出环境,作为单独演奏的管弦乐形式出现在音乐会舞台上。

曼海姆乐派

早期古典时期最重要的音乐流派,由当时聚集在德国曼海姆(Mannheim)地区的艺术家们构成,他们成立了最早的交响乐团,在斯塔米茨(JohannStamitz,1717-1757)指导下,成为技术高超、素质优良、闻名全欧的交响乐团。

从客观上为交响曲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不可或缺的基础。

前古典交响曲的发展中心

发展中心地代表人物

意大利萨玛蒂尼

曼海姆施塔米兹

柏林格劳恩、C.P.E.巴赫

维也纳莫恩、瓦根泽尔

乐队的器乐配置丰富

双簧管、大管或长笛,有时还加圆号或小号,另外还有定音鼓的配置。

由小、中、大和低音提琴组成的弦乐组,依旧是陈述作曲家乐思的主要乐器声部。

羽管键琴弹奏通奏(数字)低音的重要作用,已逐渐减弱直至取消。

咏叹调(Aria)

即抒情调。

这是一种配有伴奏的一个声部或几个声部以优美的旋律表现出演唱者感情的独唱曲,它可以是歌剧,轻歌剧,神剧,受难曲或清唱剧的一部分,也可以是独立的音乐会咏叹调。

咏叹调有许多通用的类型,是为发挥歌唱者的才能并使作品具有对比而设计的。

宣叙调(Recitativo)

即朗诵调。

是歌剧中用来对话和叙述剧情的,其实就是“附有旋律的对白”。

介于歌唱和朗诵之间的独唱段落。

歌剧中要让故事进行下去,宣叙调是最好的音乐形式。

还有一种界于两者之间的“咏叙调”(Arioso),它比起宣叙调来要多一些音乐性。

 

前古典主义时期喜歌剧的兴起与繁荣

意大利喜歌剧(Operabuffa)

定义:

一种小短的音乐喜剧,源于幕间剧。

特征:

角色不多,包括喜剧类型的,常有讽刺性。

采用现实生活的题材,常用方言。

咏叹调简单悦耳,也用宣叙调。

对男低音比较重视,终场采用重唱。

代表作:

佩格莱西—幕间剧《女仆作夫人》(1733)

法国喜歌剧(Operacomique)

特征:

混合了意大利和法国因素的喜歌剧,采用了以宣叙调咏叹调为主的分曲结构,法国喜歌剧在音乐中插用对白代替宣叙调。

代表作:

卢梭—《乡村卜者》(1752)

英国民谣剧(BalladeOpera)

特征:

英国的喜歌剧形式是民谣剧,它的音乐大多是用现成的流行曲调或民谣拼凑而成,经常在旧曲中填入新词。

代表作:

盖伊-佩普什—《乞丐歌剧》(1728)

德国歌唱剧(Singspiel)

特征:

德国歌唱剧最早的例子是对英国民谣歌剧和法国喜歌剧的改编之作,以民歌风的曲调为基础。

代表作:

约翰﹒亚当﹒希勒—《魔鬼出笼》(1766)

喜歌剧的历史意义

顺应了启蒙运动对艺术的要求:

“返回自然”。

作为的正剧的反抗,以轻松愉悦的手法丰富的歌剧的表现形式。

预示了19世纪音乐中的民族主义潮流。

前古典主义时期正歌剧的改革

正歌剧

意大利正歌剧以古代的经典题材为基础,表现神话和传奇故事为主,题材比较严肃。

这种歌剧通常有三幕,在宣叙调和咏叹调之间交替。

改革的原因

歌手们对咏叹调形式的滥用,包括单纯炫耀声音技巧。

18世纪后半叶,一些作曲家开始反对僵化的正歌剧他们寻求更有表现力、更有戏剧性和更灵活的结构。

实际上,歌剧改革的潮流也是在启蒙运动“返回自然”的观念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维也纳古典乐派

概述

18世纪下半叶,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发展到了最兴盛的时期,出现了以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为代表的维也纳古典乐派。

实际上,最典型和最完美的古典主义音乐的代表只是海顿和莫扎特,而贝多芬已经开始向成熟的古典风格发出了挑战,他中晚期的音乐风格已经预示了浪漫主义的一些特征。

弦乐四重奏(StringQuartet)

弦乐四重奏由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组成,是古典主义时期最重要的室内乐形式,也是室内乐中最理想、最融洽、最经典的组合,虽然在这种组合中找不到交响乐般庞大的气势,看不到歌剧中宏大的场面,但这种体裁的音乐以精致抒情为本,能营造出人与人之间亲切交谈式的音乐氛围。

它最初仅限于家庭、沙龙范围,是贵族雅士自娱自乐的音乐形式,随后在历史的流变中,它从贵族庭院走向世俗舞台,发展成一种表达人类情感最深刻、最细致的重要器乐体裁。

《C大调皇帝弦乐四重奏》

StringQuartetinCmajor,Op.76No.3,“Emperor”

第二乐章,稍慢板,如歌的。

“皇帝”这个名字也是因这个乐章而得来的。

在这里,海顿采用了他的另一首作品《上帝保佑弗朗茨皇帝》的旋律作为乐章的主题。

实际上,这个乐章就是由这个主题加上四段变奏所组成的,现在的德国国歌也是采用了这段旋律。

交响套曲的结构

第一乐章快板

奏鸣曲式

第二乐章行板、慢板或广板

奏鸣曲式或变奏曲式

第三乐章小步舞曲

第四乐章快板或急板

回旋曲式或回旋奏鸣曲式

《D大调第一零四交响曲》

第四乐章,充满活力的快板。

乐章开始以一小段沉稳的圆号低音逐渐与大提琴合奏奏响主题,随后曲子旋律逐渐加快,最后以一个固定的节奏展现出民间的欢快场面。

《惊愕交响曲》

第二乐章速度变慢,开始部分是弱起,轻得没有变化,刹那间乐队用最大的音量演奏,爆发强烈声音,定音鼓猛烈地敲击模仿惊雷的声音,狠狠把打盹的观众们惊醒。

主题:

幽默、滑稽、

第一变奏小提琴演奏

第二变奏加入木管乐器C大调转为c小调,ff强音记号

第三变奏在弱的力度下使主题更活泼、轻松

第四变奏加强配器和力度、运用琶音、附点节奏等

浪漫主义时期音乐-从早期到中期

“浪漫主义”

具体的时间划分一般是从1820年前后到1900年前后

浪漫主义音乐的典型特征:

1.浪漫主义音乐更加强调个人情感的表现。

2.古典主义的曲式得到扩展,变得更加自由。

3.半音化或不协和音的使用增多,更大规模地引入了远关系的调性。

4.认为器乐是表现语言无法传达的情感的理想手段。

5.强调音乐和文学等姊妹艺术的紧密联系,这种联系在艺术歌曲和标题音乐中得到重要的体现。

6.注重音乐的民族性,促进了民族乐派的产生。

19世纪法国歌剧

法国大歌剧

●这种大歌剧迎合了中产阶级观众的兴趣,采用大规模的戏剧构思,并强调宏伟壮观的戏剧场面的展示。

它通常采用历史题材,经常出现人物众多的场景和紧张的戏剧冲突,乐队、舞蹈与合唱的运用也很有效果。

●代表人物

梅耶贝尔(1791-1864),《胡格诺教徒》

奥柏(1782-1871),《波蒂契哑女》

阿列维(1799-1862),《犹太女》

法国喜歌剧

●19世纪,法国喜歌剧与大歌剧并行发展,和18世纪一样,二者的区别在于这种喜歌剧用对白而不用宣叙调。

规模一般比大歌剧要小一些,音乐也更简单,要求的演员较少,不用历史题材,情节是喜剧性的或感伤的。

●代表人物

奥柏(1782-1871),《魔鬼兄弟》

比才(1838-1875),《卡门》(法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梅里美的作品改编)

谐歌剧

●谐歌剧又称轻歌剧,出现于法国第二帝国期间。

谐歌剧从喜歌剧发展而来,但更强调喜歌剧中的机智讽刺的因素。

这种歌剧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其娱乐性的价值是不能低估的。

●代表人物

奥芬巴赫(1819-1880)

《地狱里的奥菲欧》、《美丽的海伦》

抒情歌剧

●抒情歌剧是一种介乎于喜歌剧和大歌剧之间的形式,它的规模比喜歌剧大,但又比大歌剧小。

它的题材主要取自浪漫的戏剧或幻想的文学,音乐上强调优美抒情的旋律。

●代表人物

古诺(1818-1893),《浮士德》、《罗米欧与朱丽叶》

圣-桑斯(1835-1921),《参松和达丽拉》

十九世纪的意大利歌剧

●罗西尼《塞维利亚的理发师》

●多尼采蒂《爱的甘醇》

●贝里尼《诺尔玛》

●威尔第《茶花女》、《阿伊达》、《奥塞罗》

●马斯卡尼(真实主义)《乡村骑士》

●普契尼《托斯卡》、《图兰多》

 

19世纪的民族主义音乐

Ø主要地区:

北欧、东欧、俄罗斯

Ø特点与原因

●把本国的民族民间音乐作为创作的基础。

●把浪漫主义音乐手法与民族音乐的因素有机结合。

●这些国家在19世纪出现的民族独立和复兴民族文化的运动促进了民族主义音乐的产生。

晚期浪漫主义和印象主义

十九世纪末的社会背景

•十九世纪最后几十年,欧洲的资本主义和平的发展,但各种社会矛盾也在逐渐激化,最终导致二十世纪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文学艺术中也出现了各种新的流派,音乐中的浪漫主义进入最后的阶段,一个古典和浪漫主义的时代即将结束

世纪之交的两个流派

•晚期浪漫主义(德奥)

•主要代表:

马勒和R·施特劳斯

•印象主义(法国)

•主要代表:

德彪西和拉威尔

•这两个流派都在十九和二十世纪之间起到了桥梁作用

 

 

一些名词

协奏曲(concerto)

原意是在一起比赛,协奏曲也就是两种因素既竞争又协作的意思。

协奏曲最早是作为一种声乐体裁出现的,十六世纪指意大利的一种有乐器伴奏的声乐曲。

巴罗克时期形成的由几件独奏乐器组成一组与乐队竞奏的称为大协奏曲。

古典乐派时期形成的由小提琴、钢琴、大提琴等一件乐器与乐队竞奏的协奏曲称“独奏协奏曲”。

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以及浪漫乐派的许多作曲家均作有大量的独奏协奏曲作品。

交响诗

用来指不严格遵守古典曲式和以某种文学性或描绘性的乐思为基础的单乐章作品。

艺术歌曲

艺术歌曲是音乐史上一种特定的体裁。

在德国,由舒伯特、舒曼、勃拉姆等作曲家创作的歌曲被称为Lied;在法国,与之同类的歌曲被称为Melodie。

它原本的意思是“这种微妙的艺术用不同于歌剧的方法,令人领会到歌词中戏剧性的内容”。

(1)诗与音乐的结合

(2)以钢琴伴奏(独唱)

(3)结构精致

(4)内容丰富

(5)要求演唱者具备较高的演唱技巧与艺术修养

标题音乐与非标题音乐

1)标题音乐是指用文字说明创作意图和作品思想内容的器乐曲。

“标题音乐”往往与“纯音乐”(非标题音乐)相对应。

有的作品只用标题作曲名;有的作品除了标题之外还另加文字说明。

2)标题音乐的演奏形式多为独奏、重奏、合奏等。

3)按内容区分有两类,一是戏剧性的,一是描绘自然景物或世俗风情的。

4)按音乐构思可分为三类,一是情节性的,二是描绘性的,三是哲理性的。

如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就属于情节性的。

真实主义

真实主义来自文学,主张真实地反映社会底层穷苦人民的悲惨遭遇,带有强烈的地方色彩和紧张激烈的戏剧冲突。

著名人物简介

C·P﹒EBach

巴赫的两个儿子是“善感风格”的代表。

WilhelmFriedemannBach,1710~1784的一些作品在风格上比较保守,常有自由随想的性质和突然的情绪对比。

二儿子CarlPhilippEmanuelBach,1714~1788的一些键盘作品最典型地体现了“善感风格”的特点。

C.P.E.BachNo.4PianoSonata(AMajor)Secondmovement

格鲁克(ChristophWillibaldGluck)

格鲁克歌剧改革

Ø格鲁克ChristophWillibaldGluck(1714—1787)德国

改革思想:

“音乐为戏剧的情节和表现的诗意服务”

Ø改革内容:

使序曲,合唱,舞蹈和乐队的运用与剧情密切联系起来。

消除歌唱家即兴炫耀技巧的花腔段落。

减少咏叹调和宣叙调之间的对比。

取消割裂歌词的间奏,避免不自然的返始咏叹调、创作出宣叙调,咏叹调与合唱组成的复合场景。

Ø代表作:

《奥菲欧与优丽狄茜》(1762)

《阿尔采斯特》(1767)《伊菲基尼在奥里德》(1774)

海顿(JosephHaydn)

Ø奥地利作曲家“交响乐之父”(1732-1809)

Ø生平要点

1761年起,在埃斯特哈齐宫中工作了近30年,创作了大量作品。

90年代,两次访问英国,创作了12首伦敦交响曲,达到创作的顶峰。

最重要的创作了104部交响曲和68首四重奏。

 

莫扎特(WolfgangAmadeusMozart)

奥地利作曲家“音乐神童”(1756-1791)

生平要点

出生于萨尔斯堡,六岁便在父亲带领下到欧洲各地旅行演出,对后来的创作很有影响。

最后十年在维也纳度过,创作了最伟大的作品。

最重要的作品是器乐曲和歌剧。

Ø器乐作品

•17首钢琴奏鸣曲

•23首弦乐四重奏

•41首交响曲

•27首钢琴协奏曲

Ø歌剧

•《后宫诱逃》(1782)歌唱剧

•《费加罗的婚礼》(1786)意大利歌剧

•《唐•乔万尼》(1787)意大利歌剧

•《女人心》(1790)意大利歌剧

•《魔笛》(1791)德语神话寓言歌剧

莫扎特的协奏曲创作

•莫扎特以大量的创作二十七首钢琴协奏曲,六首小提琴协奏曲,以及长笛、单簧管、小号、圆号等为独奏乐器的协奏曲确立了至今还被袭用着的协奏曲形式。

这种协奏曲由一件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协同演奏,独奏部分具有鲜明的个性和高度的技巧性。

•通常包括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用奏鸣曲式(后部有一个华彩段)

第二乐章多为抒情的慢板(有时也插入较短的华彩段)

第三乐章回族曲式或奏鸣曲式(有时也插入较短的华彩段)

起初,华彩段由演奏家根据乐曲的基本主题作即兴发挥,到十九世纪后则由作曲家写成固定的曲谱。

现代音乐家演奏古典协奏曲时所用的华彩段曲谱,是由后来的作曲家写成的。

 

Ø莫扎特—《费加罗的婚礼》

《费加罗的婚礼》取材于当时在奥地利被禁演的博马舍的戏剧《费加罗三部曲》中的第二部,歌剧脚本由意大利诗人达·蓬特改编,1786年首演,改编后的脚本虽然削弱了原剧对封建社会的抨击,增添了抒情性的描写,但仍不失原作的批判精神而且揭露和讽刺了以伯爵为代表的封建贵族的虚伪和骄奢淫逸的生活,颂扬了以费加罗、苏珊娜为代表的“第三等”人民正直、机智、勇敢的品质。

表现了同封建主义斗争必胜的乐观主义精神。

这部歌剧音乐创作有以下特点:

没有沿用当时流行的意大利喜歌剧的夸张和杂耍式的手法,而是描绘了人物性格,既有前后连贯的统一性,更着重刻画不同人物的复杂心理增加了强烈的抒情性,并在剧中发挥了重唱的技巧和表现力。

贝多芬(LudwigvanBeethoven)

Ø

德意志古典音乐作曲家,被尊称为“乐圣”

(1770-1827年)

Ø贝多芬创作分期

•早期1770-1802年

从波恩到维也纳,继续学习深造,但以显示出自己独特的个性

第1-2交响曲,前三首钢琴奏鸣曲

•中期1803-1814年

创作成熟期,大量杰作产生,最典型的风格时期

第3-8交响曲,第3-5钢琴协奏曲,歌剧《费德里奥》

•晚期1815-1827年

音乐与内在自我的联系更加紧密,预示了浪漫主义

第9交响曲,《庄严弥撒》,最后6首弦乐四重奏

舒柏特(FranzSchubert)

Ø奥地利作曲家“歌曲之王”(1797-1828)

Ø艺术歌曲:

声乐套曲,用一套艺术歌曲讲述一个连续的故事。

舒伯特两套声乐套曲是《美丽的磨坊女》和《冬之旅》。

《菩提树》

门前有棵菩提树,生长在古井边我做过无数美梦在它的绿荫间

也曾在那树干上刻下甜蜜诗句无论快乐和痛苦常在树下留连

今天像往日一样,我流浪到深夜我在黑暗中行走,闭上了我的双眼

好像听见那树叶对我轻声呼唤

同伴,回到我这里,来找寻平安!

凛冽的北风吹来,直扑上我的脸

把头上帽子吹落我仍坚定向前如今我远离故乡,转眼有许多年

但仍常听见呼唤到这里寻找平安!

Ø《小夜曲》

舒伯特于1828年他逝世前数月完成这首小夜曲。

原为作者声乐套曲《天鹅之歌》的第四首,由维也纳音乐出版家哈斯林格题名,意借天鹅临死才放喉歌唱之说,暗示这一套曲为作者绝笔。

《小夜曲》是作者根据诗人莱尔斯塔勃的诗所作,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曲。

这首《小夜曲》由于旋律优美、动听,也被改编成器乐曲演奏,广受人们喜爱。

歌曲结构为二部曲式,大小调交替发展。

第一段d小调旋律轻盈婉转,情绪柔和明朗,模仿吉它的伴奏,表现了一位青年向心爱的姑娘倾诉爱慕之情。

 

第一段歌词是对四周幽静环境的描绘。

接着是8小节抒情而安谧的间奏。

  

第二段中部转D大调,运用了变化音,调性的变化使感情变得激动,形成全曲高潮。

  

尾声的旋律和节奏加入了新的因素。

随着以D大调为主,带有大小调综合倾向的结束句由强渐弱,表现了爱情的歌声在优美恬静的夜色中渐渐远去。

Ø钢琴独奏曲和室内乐

浪漫主义钢琴小品

六首《音乐的瞬间》(D.789)

《八首即兴曲》(D.899、935)

Ø大型钢琴作品

21首钢琴奏鸣曲

Ø室内乐作品

《鳟鱼五重奏》(D.667)

三首晚期四重奏(D.804,D.810,D.887)

弦乐五重奏(D.956)

Ø交响曲

9首交响曲中最著名的是《未完成交响曲》(D.759,1822)《C大调(伟大)交响曲》(D.944,1825~1828)

《未完成交响曲》

此曲不仅是舒伯特交响曲中最杰出的作品,也是浪漫音乐的一部绝世佳作。

它抒发了作者内心世界的矛盾冲突,忧伤情绪充满了整个乐曲。

透明清纯、优美丰富的旋律,不加装饰和声和音色,这种作曲手法非常新鲜,这是此曲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交响曲之一的重要原因。

第一乐章,中庸的快板,b小调,3/4拍,比较简单的奏鸣曲形式。

曲初由低音弦奏出富有暗示性的旋律,名指挥家温加纳形容为"好像是来自地底世界的声音"。

这段旋律,在第一乐章和第二乐章中都担任重要的角色。

第二乐章,稍快的行板,E大调,3/8拍。

整个乐章行如流水,布局和发展都舒缓自然。

这一乐章的主题十分出名,是一个旋律优美的典雅主题,由第一小提琴呈现,把听众带入了一个宁静而充满幻想的意境。

柏辽兹(HectorLouisBerlioz)

法国作曲家(1803-1869),他同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大师--雨果及浪漫派画家德拉克洛瓦相提并论,堪称法国浪漫主义三杰。

Ø标题交响曲

《幻想交响曲》(1830)-标题交响曲和交响诗的样板

《哈罗德在意大利》(1834)-根据拜伦的长诗

《罗米欧与朱丽叶》(1839)-戏剧交响乐

Ø歌剧

《特洛伊人》(1856-1858)-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的诗歌戏剧传奇

《浮士德的责罚》(1846)-原设定为演奏会音乐

Ø书作

《配器法》(1842)-被世人推崇为近代作曲技术理论的典范。

门德尔松(FelixMendelssohn)

Ø德国作曲家(1809-1847)

Ø管弦乐曲

五部交响曲:

《意大利交响曲》、《苏格兰交响曲》

音乐会序曲:

《仲夏夜之梦》、《赫布里底群岛》、

《平静的大海与幸福的航行》

Ø钢琴作品

《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无词歌》songswithoutwords

(《无词歌》是一种宛如歌曲的钢琴小曲,其中包含一个歌曲性质的旋律和相应的伴奏部分,无词歌为门德尔松首创,它没有歌词,但门德尔松认为他的无词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比歌词要明确。

Ø在音乐的启蒙运动上,他使人们遗忘了几乎一百多年的作品—巴赫的《马太受难乐》重放光芒,这是音乐史上的最重大事件之一,从此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巴赫。

Ø在音乐教育上,他创办了德国第一所音乐学院—莱比锡音乐学院,为近代的过音乐教育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舒曼(RobertSchumann)克拉拉·舒曼(ClaraSchumann)

 

舒曼(RobertSchumann)

Ø德国作曲家(1810-1856)

Ø钢琴作品

《狂欢节》、《蝴蝶》、《童年情景》

Ø艺术歌曲

两部声乐套曲《妇女的爱情与生活》、《诗人之恋》

Ø大型作品

《第一交响曲》、《a小调钢琴协奏曲》、《第四交响曲》

Ø音乐评论

1835-1844年,独自编辑《新音乐杂志》,他的评论具有极为精到的专业眼光。

肖邦(FryderykFranciszekChopin)

Ø波兰作曲家“钢琴诗人”(1810─1849)

Ø乐队和钢琴音乐-两部钢琴协奏曲

玛祖卡舞曲-最具波兰民间乡土气息的体裁

波罗奈滋舞曲-民族意识和情愫体现得最为强烈的体裁

夜曲和圆舞曲-最富有浪漫气质的体裁

谐谑曲和叙事曲-单章大型体裁作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前奏曲和练习曲-一种全新的创造

勃拉姆斯(JohannesBrahms)

Ø德国作曲家(1833–1897)

Ø主要作品

4部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