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六章辨伪辑佚.ppt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2890349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PPT 页数:192 大小:6.3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六章辨伪辑佚.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92页
第五六章辨伪辑佚.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92页
第五六章辨伪辑佚.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92页
第五六章辨伪辑佚.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92页
第五六章辨伪辑佚.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92页
第五六章辨伪辑佚.ppt_第6页
第6页 / 共192页
第五六章辨伪辑佚.ppt_第7页
第7页 / 共192页
第五六章辨伪辑佚.ppt_第8页
第8页 / 共192页
第五六章辨伪辑佚.ppt_第9页
第9页 / 共192页
第五六章辨伪辑佚.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2页
第五六章辨伪辑佚.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2页
第五六章辨伪辑佚.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2页
第五六章辨伪辑佚.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2页
第五六章辨伪辑佚.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2页
第五六章辨伪辑佚.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2页
第五六章辨伪辑佚.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2页
第五六章辨伪辑佚.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2页
第五六章辨伪辑佚.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2页
第五六章辨伪辑佚.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2页
第五六章辨伪辑佚.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192页
亲,该文档总共19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五六章辨伪辑佚.ppt

《第五六章辨伪辑佚.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六章辨伪辑佚.ppt(19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五六章辨伪辑佚.ppt

中国古代文献学,文理学院魏小利187-0368-2334,表紧张,期中测试,一、将下列文字转写成简体字并加现代标点,并试着翻译。

此孔子於易所以著文言之篇也古人歌詩箴銘諺語凡有韻之文皆此道也爾雅釋訓主於訓蒙子子孫孫以下用韻者三十二條亦此道也孔子於乾坤之言自名曰文此千古文章之祖也為文章者不務協音以成韻修詞以達遠使人易誦易記而惟以單行之語縱橫恣肆動輒千言萬字不知此乃古人所謂直言之言論難之語非言之有文者也非孔子之所謂文也,二、简答题。

(任选一道作答)1、研究古代文献学在当代有何重要意义?

试简述之。

2、你认为如何学好中国古代文献学?

期中测试,文献整理练习

(一),古人無筆硯紙墨之便往往鑄金刻石始傳久遠其著之簡策者亦有漆書刀削之勞非如今人下筆千言言事甚易也許氏說文直言曰言論難曰語左傳曰言之不文行之不遠此何也古人以簡策傳事者少以口舌傳事者多以目治事者少以口耳治事者多故同為一言轉相告語必有愆誤是必寡其詞協其音以文其言使人易於記誦無能增改且無方言俗語雜於其間始能達意始能行遠,此孔子於易所以著文言之篇也古人歌詩箴銘諺語凡有韻之文皆此道也爾雅釋訓主於訓蒙子子孫孫以下用韻者三十二條亦此道也孔子於乾坤之言自名曰文此千古文章之祖也為文章者不務協音以成韻修詞以達遠使人易誦易記而惟以單行之語縱橫恣肆動輒千言萬字不知此乃古人所謂直言之言論難之語非言之有文者也非孔子之所謂文也,阮元研经室文集三卷二文言说古人无笔砚纸墨之便,往往铸金刻石,始传久远。

其著之简策者,亦有漆书刀削之劳,非如今人下笔千言,言事甚易也。

许氏说文:

“直言曰言,论难曰语。

”左传曰:

“言之不文,行之不远。

”此何也?

古人以简策传事者少,以口舌传事者多,以目治事者少,以口耳治事者多,故同為一言,转相告语,必有愆误,是必寡其词,协其音,以文其言,使人易于记诵,无能增改,且无方言俗语杂于其间,始能达意,始能行远。

此孔子於易所以著文言之篇也。

古人歌詩、箴銘、諺語凡有韻之文,皆此道也。

爾雅釋訓主於訓蒙,“子子孫孫”以下用韻者三十二條,亦此道也。

孔子於乾、坤之言,自名曰“文”,此千古文章之祖也。

為文章者,不務協音以成韻,修詞以達遠,使人易誦易記,而惟以單行之語,縱橫恣肆,動輒千言萬字,不知此乃古人所謂直言之言,論難之語,非言之有文者也,非孔子之所謂文也。

第五章古典文献的辨伪,“天下多少是伪书!

开眼看得透,自无多书可读。

”-朱熹朱子语类“一分真伪,而古书去其半。

”-张之洞輏轩语语学,一、伪书及其产生的原因二、辨伪及其方法三、辨伪的产生和发展,一、伪书及其产生的原因,

(一)何谓伪书?

(二)伪书产生的原因(三)作伪的主要手段,

(一)何谓伪书?

伪书三要素:

1、作者不真2、年代不真3、内容不真,1、作者不真如管子、商君书,两书皆非原名。

2、年代不真成书于战国、秦汉时期之际的周礼,托名为周公所著。

3、内容不真如亢仓子、子华子,历代史志目录均无记载,因某书中提及其人其事,故被人借机附会伪造出来。

如老子化胡经,是附会史记中老子西出函谷关写成。

梁启超古书真伪及其年代作伪的动机:

A、有意作伪:

托古、邀赏、争胜、炫名、巫善、掠美B、非有意作伪:

全书误题或妄题;部分误编或附入,

(二)伪书产生的原因,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孔子论语述而篇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

乱世暗主高远其所从来,因而贵之。

-刘安淮南子修务,1、好古托古而伪,文化发达愈久,好古的心事愈强,代远年湮,自然有许多伪造古书以应当时的需要。

这种情形,各国都有,尤其是在中国,造假的本领更是发达!

-梁启超古书之真伪及其年代,易卦托名?

伏羲本草托名?

神农内经托名?

黄帝山海经托名?

大禹,伏羲,神农,黄帝,大禹,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脩。

女脩织,玄鸟陨卵,女脩吞之,生子大业。

大业取少典之子,曰女华。

女华生大费,与禹平水土。

已成,帝锡玄圭。

禹受曰:

“非予能成,亦大费为辅。

”帝舜曰:

“咨尔费,赞禹功,其赐尔皂游。

尔后嗣将大出。

”乃妻之姚姓之玉女。

大费拜受,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柏翳。

舜赐姓嬴氏。

(史记秦本纪),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

父曰太公,母曰刘媪。

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

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於其上。

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史记高祖本纪),太祖高皇帝讳道成,字绍伯,姓萧氏,小讳斗将,汉相国萧何二十四世孙也。

(南齐书高帝本纪上),2、求取功名而伪,西汉是我国伪书发展的第一个高峰赝书之昉,昉自西京乎?

六籍既焚,众言淆乱,悬疣(yu)附赘,假托实繁。

(胡应麟)附赘:

附生于皮肤上的肉瘤;悬疣:

皮肤上突起的瘊子。

比喻多余无用的东西。

张霸,伪造尚书世所传百两篇者,出东莱张霸。

分析合二十九篇以为数十,又采左氏传、书叙为作首尾,凡百二篇。

篇或数简,文意浅陋。

成帝时,求其古文者,霸以能为百两征。

以中书校之,非是。

(汉书儒林传),西晋时,郭象剽窃向秀庄子注初,注庄子者数十家,莫能究其旨要。

向秀于旧注外为解义,妙析奇致,大畅玄风,唯秋水、至乐二篇未竟而秀卒。

秀子幼,义遂零落,然犹有别本。

郭象者,为人薄行,有俊才,见秀义不传于世,遂窃为己注,乃自注秋水、至乐二篇,又易马蹄一篇,其余众篇,或定点文句而已。

后秀义别本出,故今有向、郭二庄,其义一也。

(世说新语文学),隋文帝时,刘炫伪造连山易、鲁史记等百余卷“左画方,右画圆,口诵,目数,耳听,五事同举,无有遗失”。

(隋书刘炫传),3、政治、学术谋私而伪,

(1)学术谋私:

为维护学派的学说,争胜对方刘歆提倡古文而篡改古书:

据考,周官、仪礼、礼记、史记等书中的部分篇章,都经过了刘歆的改窜。

(康有为新学伪经考汉书刘歆王莽传辨伪),王肃嫉妒郑玄,伪造孔子家语及圣证论郑氏学行五十载矣,自肃成童,始志于学,而学郑氏学矣。

然寻文责实,考其上下,义理不安,违错者多,是以夺而易之。

世未明其款情,而谓其苟驳前师,以见异于人,乃慨然而叹曰,岂好难哉?

予不得已也。

圣人之门,方壅不通;孔氏之路,枳棘充焉。

岂得不开而辟之哉?

若无由之者,亦非予之罪也。

是以撰经礼申明其义,及朝论制度,皆据所见而言。

孔子二十二世孙有孔猛者,家有其先人之书,昔相从学,顷还家,方取以来,与予所论,有若重规叠矩。

(王肃孔子家语序),初,肃善贾(逵)、马(融)之学,而不好郑氏肃作圣征论以讥短玄。

(三国志王肃传),

(2)政治泄愤:

制造舆论而伪造书籍,陷害对方牛、李党争为泄愤而伪造古书:

李德裕的门人韦瓘用牛僧孺的姓名,伪造周秦行纪,以此诬蔑牛僧孺。

周秦行纪:

以身与帝王后妃冥遇,欲证其身非人臣相也,将有意于狂颠。

及至戏德宗为沈婆儿,以代宗皇后为沈婆,令人骨战,可谓无礼于其君甚矣!

欧阳询与无名氏补江总白猿传屹妻纤白,甚美。

其部人曰:

“将军何为挈丽入经此?

地有神,善窃少女,而美者尤所难免,宜谨护之。

”屹甚疑惧,夜勒兵环甚庐,匿妇密室中,谨闭甚固,而以女奴十余伺守之。

尔夕,阴风晦黑,至五更,寂然无闻。

守者怠而假寐,忽若有物惊悟者,即己失妻矣。

关扃如故,莫知所出。

出门山险,咫尺迷闷,不可寻逐。

迨明,绝无其迹。

“文学善书,知名于世”,4、混同误编而伪,

(1)注解混入原文如庄子,庄子的内篇是庄周原作,外篇为后人注解庄周的书。

后世的抄书人把内、外篇抄在一起同列在庄周名下,误编为一书。

(2)续作混入原作的如史记,凡百三十篇,其后,刘向等18人次相持续作。

汉书司马迁传称“十篇缺,有录无书”,但是没有列举所缺篇目。

史记原文只有526,500字,而今本史记则有555,600多字,比原来的多出了29,000多字。

补史记者,有姓名可考的只有褚少孙一人,补十篇,即三代世表、建元以来侯者年表、陈涉世家、外戚世家、梁孝王世家、三王世家、田叔列传、滑稽列传、日者列传、龟策列传。

凡所补文字之前均冠以“褚先生曰”以说明其增补的意图以及史料来源。

(3)杂抄误为专书的先秦诸子的著作中较普遍如管子,本是多人、多时,甚至是多家的杂抄,被误认为管仲一人专书。

(三)作伪的主要手段,1、作者假托他人2、后人改题著者3、割去序跋4、伪撰序跋5、沿袭旧名而作新书6、节采某书,更易新名7、缀合群书,造为新编8、变乱旧例,以充新编9、自著自注10、书以篆籀,而充古本11、以假搀真窜乱旧帙,二、辨伪及其方法,

(一)辨伪的含义

(二)辨伪的方法(三)辨伪的原则,

(一)辨伪的含义,1、广义辨伪对一切有真伪问题的事物进行考察鉴别,以定其真伪。

凡有真伪问题者如古史、古书、古器物、古碑刻、古字画等,均在其辨识范围之内。

2、狭义辨伪主要指辨别古典文献的真伪。

其任务是确定图书文献的真实作者、年代、体现其原本的文献归属。

据报道,上海发现了一张可能是元朝棉纺织革新家黄道婆的真人画像。

某同学想从下列四方面考证画像真伪,最关键的应该是确认画像的:

A人物年龄B尺寸大小C创作时间D色彩浓淡,考证认定图书文献形成的真实年代则是文献辨伪的核心内容。

3、辨伪的意义无论作任何研究,材料的鉴别,是最必要的基础阶段。

材料不够,固然大成问题;而材料的真伪或时代性未规定清楚,那比缺乏材料还更加危险。

因为材料的缺乏,顶多得不出结论而已;而材料不正确,便会得出错误结论。

这样的结论,比没有更要有害。

(郭沫若十批判书),

(二)辨伪的方法,胡应麟四部正讹:

八法梁启超古书真伪及其年代第四章“辨伪的方法”:

十二法,1)从目录文献入手,考察古籍文献的流传以辨真伪。

2)从历史事件等入手,考察其发生的时间与作者在世的时间以辨其真伪。

3)从作者生平入手,考察作者生平事迹和著述等以辨其真伪。

4)从文风语体入手,考察其出现的特定文风、语词、文体等以辨其真伪。

5)从征引文献入手,考察其与传本的异同、时代的前后等以辨其真伪。

6)从思想内容入手,考察其体现的学术观点、语词文风等以辨其真伪。

(一)为前代著作的,而前代不见著录或者没有人引用过的书,一般是伪书。

如连山、归藏。

(二)前代有著录,但是散佚已久,忽然出现,且来历不明,一般就是伪书。

如关尹子。

(三)前代有著录,但是今本在卷数、篇目、作者诸方面与原作录本不同。

今本一般是伪书,或者可疑。

如鶡冠子。

从著录体授上检查人事从文字体裁上检查从事迹制度上检查从时代背景上检查时代辨伪方法从进化历程上检查从作者根本主张上检查思想从思想渊源上检查从思想影响上检查旁证从它书征引上检查,曹聚仁国故学大纲,辨伪的结果:

一是被认为是“真”的古籍考证后可能被定为“伪”书;二是被认为是“伪”的古籍,考证后可能被恢复为“真”(如孙子兵法);三是被认为是“伪”的古籍,考证后实际可能有伪句伪段;四是被认为是“伪”的古籍考证结果可能真伪参半(如古文尚书);五是被认为全伪之书,考证结果可能有部分“真”的文段。

1、尊重而不迷信前人,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不存门户之见,不简单从固有观念出发,以求真为最高目的。

(三)辨伪的原则,2、分清主体与局部、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古代文献搀入部分伪作的现象较为普遍,如苏轼文集中飓风赋、思子台赋确属伪篇,但如因此而怀疑文集真伪,显然武断以至荒唐。

3、关注考古新发现,吸取最新研究成果。

如曾被定为伪书的尉缭子、曾受到怀疑的孙子兵法都随着1970s山东银雀山出土文献的发现而被确定为真实,天冷了,小伙伴们多加衣,上节内容回顾,第五章古典文献的辨伪一、伪书及其产生的原因

(一)何谓伪书

(二)伪书产生的原因(三)作伪的主要手段二、辨伪及其方法

(一)辨伪的含义

(二)辨伪的原则(三)辨伪的方法,本节内容,第五章古典文献的辨伪三、辨伪的产生和发展四、伪书的价值古典文献整理练习

(二)第六章古典文献的辑佚一、辑佚及其原因二、古典文献的亡佚

(一)文献亡佚的原因,

(一)疑古时期-先秦

(二)萌芽时期-两汉(三)自觉时期-唐宋(四)兴盛时期-明清(五)现代辨伪的主要特征(六)当代辨伪工作的新进展,三、辨伪的产生和发展,

(一)疑古时期-先秦,文献辨伪大致滥觞于春秋战国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

-孟子尽心下,“孔、墨之后,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取舍相反不同,而皆自谓真孔、墨,孔、墨不可复生,将谁使定后世之学乎?

孔子、墨子俱道尧、舜,而取舍不同,皆自谓真尧、舜,尧、舜不复生,将谁使定儒、墨之诚乎?

”-韩非子显学,

(二)萌芽时期-两汉,汉志中将疑似的书籍,在其后的小注中标明:

“老子弟子,与孔子并时,而称周平王间,似依托者也。

”(文子),王充论衡被称为:

“疾虚妄古之实论,讥世俗汉之异书。

”“冀悟迷惑之心,使知虚实之分”(论衡对作篇),(三)自觉时期-唐宋,柳宗元辨列子非国语左氏国语,其文深闳杰异,固世之所耽嗜而不已也。

而其说多诬淫,不概于圣。

余惧世之学者溺其文采而沦于是非,是不得由中庸以入尧、舜之道。

本诸理,作非国语。

宋代疑古之风兴盛欧阳修:

易童子问,对易经的系辞、文言、说卦、序卦、杂卦“孔子作说”提出怀疑;诗本义辨正毛传、郑笺疑误百余处;辨史记等文献谬误之作。

王安石疑春秋司马光疑孟子,朱熹:

诗序辨说,以诗序为东汉卫宏所作;又作孝经刊误指出“孝经疑非圣人(孔子)之言”;又认为古文尚书及孔传、书序皆伪。

(四)兴盛时期-明清,明宋濂诸子辨,辨别四十部子书的真伪。

以专书来辨别古书真伪的,宋濂是第一人。

梅鷟的尚书考异是现存最早的专辨一书的专书。

胡应麟四部正讹辨伪成熟的标志性著作。

清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清儒辨伪工作之可贵,不在其所辨出之成绩,而在其能发明辨伪方法而善于运用。

对于古书发生问题,清儒不如宋儒之多而勇,然而解决问题,宋儒不及清儒之慎而密。

宋儒多轻蔑古书,其辨伪动机往往由主观的一时冲动。

清儒多尊重古书,其辨伪程序,常用客观的细密检查。

”四库全书总目辨定或者怀疑的伪书有570余部。

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王国维今本竹书纪年疏证,遗书:

“五十之年,只欠一死。

经此世变,义无再辱”陈寅恪:

“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清华大学王静安先生纪念碑铭),(五)现代辨伪的主要特征实证主义史学思潮成为主流顾颉刚为代表的“古史辨”梁启超为代表的理性派张心瀓(chng)为代表的目录学派,1、古文献辨伪更加客观严谨2、辨伪学科建设日渐完善3、辨伪学史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六)当代辨伪工作的新进展,孙钦善古代辨伪学概述(1983)郑良树古籍辨伪学(1993)杨昶辨伪学讲义(1993)杨绪敏中国辨伪学史(1999)邓瑞全、王冠英主编中国伪书综考,收录古近代伪书或有作为嫌疑书籍1200种,四、伪书存在的价值,1、保存古代佚书的价值列子虽为伪书,但书中存留较多古代文献资料,如杨朱学说等。

2、保存古代神话资料山海经虽非大禹所作,但其记述古代地理和神话,价值重大,以至被誉为中国古代神话的渊薮。

3、保存古代文化制度周礼实非周公所作,且成书年代至今仍无定论,当非周代之书,但其反映周代后期之秦汉政治当为无疑,其价值自不可抹杀。

4、保存古代学术思想列子即为反映魏晋学术思想的重要资料,5、保存古代自然科学本草(托名神农)、内经(托名黄帝)、周髀算经(托名周公)等作者显然伪托,但其本身却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医学著述和数学著作,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6、保存古代语言资料古文尚书、周礼等语言风格、用词习惯均很大程度保存上古面貌,对研究上古语言文字意义不可低估。

陈寅恪:

“盖伪材料亦有时与真材料同一可贵。

如某种伪材料,若径认为其所依托之时代及作者之真产物,固不可也;但能考出其作伪时代及作者,即据以说明此时代及作者之思想,则变为一真材料矣。

”,第六章古典文献的辑佚,一、辑佚及其原因二、古典文献的亡佚情况三、辑佚的基本问题与方法四、历代辑佚工作概述,一、辑佚及其原因,1、何为辑佚辑:

聚集,特指聚集材料编书佚:

同“逸”文献学之辑佚,是指将散见于图书文献中的残篇散句等各种佚存之文字逐一摘录,按一定的方法原则加工后编辑成册(篇),使之集中复现流传的文献整理活动。

狭义辑佚:

单指辑佚书;广义辑佚:

有辑佚书、辑佚文、辑佚诗、辑佚书目等。

2、需要辑佚的原因,历代古籍文献的大量散佚

(1)名亡实亡

(2)名存实亡(3)名亡实散:

整本书已亡佚,但实际分散存在各书之中。

如三家诗、魏武帝集。

(4)名存实散:

整本书名义上还在,但有部分篇章段落亡佚。

如战国策、论语。

(二)古典文献的亡佚情况,1、历代文献散佚的状况A、先秦文献汉志所收文献614种,现仅存87种(其中完整42种,残本45种)。

B、两汉总数约有2000种,而四库全书总目收录仅100种,今存汉人著述(含辑佚本)总约120种。

C、三国姚振宗三国艺文志“1122部”,四库全书总目“24部”D、两晋文廷式补晋书艺文志“2438部”,四库全书总目“33部”,E、南北朝杨家骆“7094部”,“81部”F、唐代新唐书艺文志6500种左右四库全书总目收录唐人著作也仅307部,如此温暖,也是醉了,上课了。

右楚辞集注八卷今所校定其第录如上盖自屈原赋离骚而南国宗之名章继作通号楚辞大抵皆祖原意而离骚深远矣窃尝论之原之为人其志行虽或过于中庸而不可以为法然皆出于忠君爱国之诚心原之为书其辞旨虽或流于跌宕怪神怨对激发而不可以为训然皆生于缱绻恻怛不能自已之至意虽其不知学于北方以求周公仲尼之道而独驰骋于变风变雅之末流以故醇儒庄士或羞称之,右楚辞集注八卷,今所校定,其第录如上。

盖自屈原赋离骚而南国宗之,名章继作,通号“楚辞”,大抵皆祖原意,而离骚深远矣。

窃尝论之:

原之为人,其志行虽或过于中庸而不可以为法,然皆出于忠君爱国之诚心。

原之为书,其辞旨虽或流于跌宕怪神、怨对激发而不可以为训,然皆生于缱绻(缠绵)恻怛(cd,哀伤),不能自已之至意。

虽其不知学于北方,以求周公、仲尼之道,而独驰骋于变风、变雅之末流,以故醇儒庄士或羞称之。

然使世之放臣屏子怨妻去妇抆泪讴唫于下而所天者幸而听之则于彼此之间天性民彝之善岂不足以交有所发而增夫三纲五典之重此予之所以每有味于其言而不敢直以词人之赋视之也然自原著此词至汉未久而说者已失其趣如太史公盖未能免而刘安班固贾逵之书世复不传及隋唐间为训解者尚五六家又有僧道骞者能为楚声之读今亦漫不复存无以考其说之得失,然/使世之放臣屏子、怨妻去妇,抆泪讴唫于下,而所天者/幸而听之,则于彼此之间,天性民彝之善,岂不足以交有所发,而增夫/三纲五典之重?

此予之/所以每有味于其言,而不敢直以词/人之赋/视之也。

然/自原著此词,至汉未久,而说者/已失其趣,如太史公盖未能免,而刘安、班固、贾逵之书,世复不传。

及隋、唐间,为训解者尚五六家,又有僧道骞者,能为楚声之读,今亦漫不复存,无以考其说之得失。

上节内容回顾,第五章古典文献的辨伪三、辨伪的产生和发展四、伪书的价值第六章古典文献的辑佚一、辑佚及其原因二、古代文献的亡佚情况1、历代文献散佚的状况,2、文献亡佚的主要原因

(1)书厄各种战乱兵祸、自然灾害及管理不善均导致大量文献被毁,牛弘论图书“五厄”隋书牛弘传:

“弘初在襁褓,有相者见之,谓其父曰:

此儿当贵,善爱养之。

臣以经书自仲尼已后,迄于当今,年逾千载,数遭五厄。

”,秦始皇下令焚书,坟籍扫地皆尽,此为第一厄;王莽末年,长安兵起,宫室图书,并从焚烬,此为第二厄;汉献帝移都时,吏民扰乱,图书缣帛,皆取为帷囊,此为第三厄;刘曜、石勒覆灭京华,朝章国典,从而失坠,此为第四厄;周师入郢,梁萧绎悉焚典籍于外城,此为第五厄。

胡应麟续“五厄”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

“牛弘所论五厄,皆六代前事,书自六朝之后复有五厄。

”,隋开皇之盛极矣,未几皆烬于广陵。

唐开元之盛极矣,俄顷悉灰于安史。

肃、代二宗,存加鸠集,黄巢之乱,复致荡然。

宋世图史,一盛于庆历,再盛于宣和,而女真之祸成矣。

三盛于淳熙,四盛于嘉定,而蒙古之师至矣。

近人祝文白又续“五厄”:

一为李自成陷北京二为绛云楼之烈焰三为清高宗之焚书(编修四库全书)四为咸丰朝之英法联军五为中华民国时代的八年抗日战争,秦孝公在商鞅的建议下“燔诗、书而明法令”。

秦始皇焚书,“史官非秦记皆烧之,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

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

以古非今者族。

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

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

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史记秦始皇本纪)城旦:

秦汉时的一种刑罚名。

秦服四年兵役,汉确定其刑期为五年,夜里筑长城,白天防敌寇(站岗)。

淳于越:

“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西汉末年战乱,隋书牛弘传请开献书之路表:

“及王莽之末,长安兵起,宫室图书,并从焚烬。

”隋书经籍志谓七略所载“大凡三万三千九十卷,王莽之末,又被焚烧。

”,东汉末年董卓之乱,后汉书儒林传:

“及董卓移都之际,吏民扰乱,自辟雍、东观、兰台、石室、宣明、鸿都诸藏典策文章、竟共剖散,其缣帛图书,大则连为帷盖,小乃制为縢囊。

及王允所收而西者,裁七十余乘,道路艰远,复弃其半矣。

后长安之乱,一时焚荡,莫不泯尽焉。

”,西晋末年惠怀之乱,梁阮孝绪七录序:

“惠怀之乱,其书略尽。

江左草创,十不一存。

”隋书经籍志序:

“惠怀之乱,京华荡覆,渠阁文籍,靡有孑遗。

”,梁元帝焚书,太平御览卷六百十九引三国典略:

“周师陷江陵,梁王知事不济,入东阁竹殿,命舍人高善宝焚古今图书十四万卷,欲自投火与之俱灭,宫人引衣,遂及火灭尽。

并以宝剑斫柱令折,叹曰:

文武之道,今夜穷矣。

”,王夫之:

“江陵陷,元帝焚古今图书十四万卷,或问之,答曰读书万卷,犹有今日,故焚之,未有不恶其不悔不仁而归咎于读书者,曰书何负于元帝哉。

”,梁书元帝本记:

“既长好学,博综群书,下笔成章,出言为论,才辩敏速,冠绝一时。

暨季江:

“徐娘虽老,仍尚多情。

”,隋末唐初,隋书经籍志:

“大唐武德五年克平伪郑(王世充),尽收其图书及古迹焉,命司农少卿宋遵贵载之以船,溯河西上,将至京师,行经砥柱,多被漂没。

其所存者,十不一二。

”,安史之乱,旧唐书经籍志序:

“自后毋煚又略为四十卷,名为古今书录,大凡五万一千八百五十二卷。

禄山之乱,两都覆没,乾元旧籍,亡散殆尽。

”,黄巢起义,旧唐书经籍志:

“开成初,四部书至五万六千四百七十六卷。

及广明初,黄巢干纪,再陷两京,宫庙寺署,焚荡殆尽,曩时旧籍,尺简无存。

”“内库烧为锦绣灰。

”,靖康之难,宋史艺文志记载:

“迨夫靖康之难,而宣和、馆阁之储,荡然靡遗。

”,李自成起义,钱谦益牧斋有学集:

“岁积代累二百有余载,一旦突遭焚如,销沉于闯贼之炬,内阁之书尽矣。

而内府秘殿之藏如故也。

煨烬之余,继以狼藉,举凡珠囊玉笈、丹书绿字,绨几之横陈、乙夜之进御者,用以汗牛马,制骆驼,蹈泥沙,藉粪土,求其化为飞尘,荡为烈焰而不可得。

自丧乱以来,载籍之厄,未之有也。

”,乾隆禁毁,近人邓实:

“昔者之毁,乃官府之所藏,而山岩屋壁尚有存者。

今之毁,并毁及民间,而比户诛求,其所留遗者亦仅矣!

”,奏缴咨禁书目录条款:

明末清初对清朝统治不满的书。

钱谦益、屈大均等被高宗钦定法办诸人的书全毁,载入其议论,选及诗词者需抽毁。

天文占验之书。

不符合正统道德观念的书。

太平天国起义,张秀民中国印刷史:

“太平天国起义,南方战火连年,扬州文汇阁及镇江金山文宗阁四库全书全毁,杭州文澜阁四库全书亦不全,其他民间藏书损失尤巨,一般士子缺乏读本。

”,庚子事变,张忱石永乐大典史话:

“翰林院坐落在东交民巷,与使馆区相接,该地沦为战场,存放永乐大典的敬一亭被毁。

该书绝大部分为兵火所焚,其余也散落瓦砾中,遍地皆是。

帝国主义侵略军竟用永乐大典来代替砖块,构筑工事和铺路,甚至做成马槽,肆意践蹋。

一些稍微懂得此书价值的侵略者,又乘机抢劫。

英国使馆与翰林院毗邻,可谓“近水楼台”,劫走最多。

使馆官员翟理斯在使馆被围日记中写到,当硝烟余烬尚未完全熄止的时候,他从翰林院的废墟中拾来一些永乐大典,其中卷一三三四五这一册,被作为战利品后来交给他父亲收藏。

”,英国人普南特威尔庚子使馆被围记1900年6月24日记云:

“翰林院者,乃中国十八省之牛津、剑桥、海德堡、巴黎也,中国读书人最崇敬者阙维翰林。

院中排积成行,皆前人苦心之文字,均手钞本,凡数千万卷。

所有著作为累代之传贻,不悉其年。

又有未上漆之木架,一望无尽,皆堆置刻字之本板。

在枪声极猛之中,以火具抛入,人尚未知,而此神圣之地已烟焰上腾矣。

无价之文字亦多被焚,龙式之池及井中均书函狼藉,为人所抛弃。

”,有绸面华丽之书,皆手订者。

又有善书人所书之字,皆被人随意搬移。

其在使馆中研究中国文学者,见宝贵之书如此之多,皆在平时所决不能见者,心不能忍,皆欲拣选抱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