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模板汇总8篇.docx

上传人:w**** 文档编号:1289074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0.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模板汇总8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模板汇总8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模板汇总8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模板汇总8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模板汇总8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模板汇总8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模板汇总8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模板汇总8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模板汇总8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模板汇总8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模板汇总8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模板汇总8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模板汇总8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模板汇总8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模板汇总8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模板汇总8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模板汇总8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模板汇总8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模板汇总8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模板汇总8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模板汇总8篇.docx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模板汇总8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模板汇总8篇.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模板汇总8篇.docx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模板汇总8篇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1教学内容:

教材第15~16页的例4和第16页的试一试、练一练,完成练习

  三第1~3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了解圆柱体积的含义,进一步理解

  体积和容积的含义。

  2.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的进程,掌

  握圆柱体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并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引导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渗透、体验知识间相互转化的思想方法。

  重点难点:

掌握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资源:

  PPT课件圆柱等分模型教学过程:

一、联系旧知,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1.呈现例4中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直观图。

  2.提问:

这几种立体的体积你都会求吗?

你会求其中哪些立体的体积?

启发:

大家想不想知道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

猜想一下:

圆柱体

  积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怎么算?

  3.引入:

我们的猜想对不对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一下圆柱

  的体积计算公式。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教学例4

  1.观察比较引导学生观察例4的三个立体,提问⑴这三个立体的底面积和高都相等,它们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⑵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定相等吗?

为什么?

⑶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可能相等吗?

为什么?

  2.实验操作⑴谈话:

大家都认为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可能是

  相等的,而且都等于底面积乘高。

那用什么办法验证呢?

让学生在小组中说说自己的想法。

  提醒:

圆的面积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

我们能不能将圆柱转化成长方体呢?

  ⑵提出要求:

你能想办法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吗?

各小组说出自己的想法,有条件的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圆柱,操作一下。

  ⑶讨论交流:

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16份,切开后能否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操作教具,让学生观察。

引导想像:

如果把底面平均分的份数越来越多,结果会怎么样?

演示一组动画课件演示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

拼成的立体会越来越接近长方体。

  3.推出公式⑴提问:

拼成的长方体与原来的圆柱有什么关系?

指出:

长方体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相等;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

  ⑵想一想:

怎样求圆柱的体积?

为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并板书圆柱的体积公式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⑶引导用字母公式表示圆柱的体积公式:

V=sh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V=sh

  三、分层练习,发散思维,教学试一试⑴让学生列式解答后交流算法。

  ⑵讨论:

知道什么条件就一定能算出圆柱的体积了?

分别怎么算?

  四、巩固拓展练习

  1.做练一练第1题。

  ⑴说一说:

这两个圆柱中都是已知什么?

能算出圆柱的体积吗?

⑵各自练习,并指名板演。

  ⑶对照板演,说说计算过程。

  2.做练一练第2题。

  已知底面周长和高,该怎么求它的体积呢?

引导学生根据底面周长求出底面积。

  五、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有哪些收获?

还有什么疑问?

  六、作业练习三第1~3题。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2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节数学综合应用的实践活动课,是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新增加的一个内容。

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解决问题教学在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它既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过程,又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

本册教材设计了确定起跑线这个数学综合运用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性活动,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动手实践解决问题,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分析:

在教学本课之前,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圆的概念、圆的画法还有圆周长的计算方法等知识。

学生具备一定的小组自我探究的能力,可以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学习。

  学生对体育活动也很喜欢,相当一部分学生去过体育场,对体育

  场的跑道和起跑线并不陌生。

通过电视节目学生对起跑时运动员不能站在同一起跑线的现象也有一定的认识,但具体这样做是为什么、相邻两跑道起跑线该相差多远呢?

学生可能很少从数学的角度去认真的思考。

也很难通过经验和观察得到,需要学生收集相关的数据,具体分析起跑线的位子与什么有关。

所以在教学中学生可能会在相邻跑道相差多远这一点上有些困难。

  教学目标:

  1、通过该活动让学生了解椭圆式田径场跑道的结构,学会确定起跑线的方法。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利用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活动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探索的乐趣,感受到数学在体育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

运用圆的有关知识计算。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提高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关键:

体会数学知识在体育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汇报调查,引入课题

  1、汇报调查情况课前,我让大家调查运动场的情况,你们得到了哪些信息?

  2、课件显示如下情境图:

师:

图上画的是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并引导得出:

运动员进行跑步比赛。

  师:

在一些短跑比赛中,运动员所在的起跑位置是不一样的,你知道为什么吗?

引导学生回答:

弯道处外圈比内圈长一些。

  3、揭示课题,下面我们就用几个具体的例子来验证同学们想法是否正确。

  二、结合实例、探究问题实例

  一:

课件显示:

淘气和笑笑分别从A,B处出发,沿半圆走到C,D。

他们两人走过的路程一样长吗?

  笑笑所走路线的半径为10米,她走过的路程是米。

  淘气所走的路线半径为米,他走过的路程为米。

  两人走过的路相差米。

  1、理解题意根据这幅情境图,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指名回答。

  2、小组讨论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待大多数学生基本解决上面3个小题后,在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抽生汇报,教师板书。

实例

  2:

课件显示:

了解跑道结构:

出示完整跑道图

  1、观察跑道由哪几部分组成?

  2、在跑道上跑一圈的长度可以看成是哪几部分的和?

  简化研究问题:

  1、85.96米是指哪部分的长度?

一条直道吗?

  2、讨论:

运动员沿跑道跑一圈,各跑道之间的差距会在跑道的哪一部分呢?

  3、小结:

既然与直道无关,为了便于我们更好的观察,暂时将直道拿走看看差距在那里,好吗?

  寻求解决方法:

  1、左右两个半圆形的弯道合起来是一个什么?

  2、讨论:

你怎样找出相邻弯道的差距?

相邻弯道差距其实就是谁的长度之差?

  3、交流小结:

只要计算出各圆的周长,算出相邻两圆相差多少米,就是相邻跑道的差距,也就是相邻起跑线相差多少米。

  、动手解决问题:

  1、计算圆的周长要知道什么?

  2、课件出示:

第一道的直径为

  72.6米,第二道是多少?

第三道呢?

  3、教师带领学生填写表格的前两道,注意计算第1道和第2道相差米数,应指导学生完成。

引导学生将

  3.14159换成进行计算汇报结论:

相邻起跑线相差都是

  2.5,也就是道宽2。

说明起跑线的确定与道宽最有关系。

  4、计算相邻起跑线相差的具体长度:

2.5=

  2.53.14=

  7.85米师:

同学们通过努力找到了起跑线的秘密,运动员们的比赛应该把起跑线依次提前

  7.85米才公平。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400米的跑步比赛,道宽为

  1.5米,起跑线该依次提前多少米?

  四、拓展延伸、自我评价

  1、解决问题:

在运动场上还有200米的比赛,道宽为

  1.25米,起跑线又该依次提前多少米?

  2、课后自学课本第45页你知道吗?

  五、全课小结:

谈一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3教学内容:

比较正数和负数的大小。

  教学目的:

  1、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

  2、初步体会数轴上数的顺序,完成对数的结构的初步构建。

  教学重、难点:

负数与负数的比较。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读数,指出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8

  5.6+

  0.9-+0-82

  2、如果+20%表示增加20%,那么-6%表示。

  二、新授:

  教学例3:

  1、怎样在数轴上表示数?

  2、出示例3:

  提问你能在一条直线上表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吗?

  让学生确定好起点、方向和单位长度。

学生画完交流。

  教师在黑板上话好直线,在相应的点上用小图片代表大树和学

  生,在问怎样用数表示这些学生和大树的相对位置关系?

学生回答,教师在相应点的下方标出对应的数,再让学生说说直线上其他几个点

  代表的数,让学生对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正负数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

  总结:

我们可以像这样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像这样

  的直线我们叫数轴。

  引导学生观察:

  A、从0起往右依次是?

从0起往左依次是?

你发现什么规律?

  B、在数轴上除可以表示整数外,还可以表示分数和小数。

请学

  生在数轴上分别找到

  1.5和-

  1.5对应的点。

如果从起点分别到

  1.5

  练习:

做一做的第

  1、2题。

  教学例4:

  1、出示未来一周的天气情况,让学生把未来一周每天的最低气

  温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比较他们的大小。

  2、学生交流比较的方法。

  3、通过小精灵的话,引出利用数轴比较数的大小规定:

在数轴

  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4、再让学生进行比较,利用学生的具体比较来说明“-8在-6的

  左边,所以-8〈-6”

  5、再通过让另一学生比较“8〉6,但是-8〈-6”,使学生初步

  体会两负数比较大小时,绝对值大的负数反而小。

  6、总结:

负数比0小,所有的负数都在0的左边,也就是负数

  都比0小,而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7、练习:

做一做第3题。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一第

  4、5题。

  2、练习一第6题。

  3、某日傍晚,黄山的气温由上午的零上2摄氏度下降7摄氏度,这天傍晚黄山的气温是

  摄氏度。

  四、全课总结

  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负数比0小,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第二课教学反思:

许多教师认为“负数”这个单元的内容很简单,不需要花过多精力学生就能基本能掌握。

可如果深入钻研教材,其实会发现还有不少值得挖掘的内容可以向学生补充介绍。

  例3——两个不同层面的拓展:

  1、在数轴上表示数要求的拓展。

  数轴除可以表示整数,还可以表示小数和分数。

教材例3只表示出正、负整数,最后一个自然段要求学生表示出—

  1.5。

建议此处教师补充要求学生表示出“+

  1.5”的位置,因为这样便于对比发现两个数离原点的距离相等,只不过分别在0的左右两端,渗透+

  1.5和—

  1.5绝对值相等。

  同时,还应补充在数轴上表示分数,如—1/

  3、—3/2等,提升学生数形结合能力,为例4的教学打下夯实的基础。

  2、渗透负数加减法教材中所呈现的数轴可以充分加以应用,如可补充提问:

在“—2”位置的同学如果接着向西走1米,将会到达数轴什么位置?

如果是向东走1米呢?

如果他从“—2”的位置要走到“—4”,应该如何运动?

如果他想从“—2”的位置到达“+3”,又该如何运动?

其实,这些问题就是解决—2—1;2+1;—4—;3—等于几,这样的设计对于学生初中进一步学习代数知识是极为有利的。

  例4——薄书读厚、厚书读薄。

  薄书读厚——负数大小比较的三种类型例4教材只提出一个大的问题“比较它们的大小”,这些数的大小比较可以分为几类?

每类比较又有什么方法,教材则没有明确标明。

所以教学中,当学生明确数轴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基础上,我还挖掘三种不同类型,一一请学生介绍比较方法,将薄书读厚。

  将厚书读薄——无论哪种类型,比较方法万变不离其宗。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4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圆柱体积公式,会用公式计算圆柱体积,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讨论等数学活动过程,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引导学生探讨问题,体验转化和极限的思想。

  3、在图形的变换中,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并进一步发展其空间观念,领悟学习数学的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唯物辨证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1、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正确应用。

  2、借助教具演示,弄清圆柱与长方体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体、圆柱形容器若干个;学生准备推导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用学具。

  教学设想《圆柱的体积》是学生在有了圆柱、圆和长方体的相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在知识与技能上,通过对圆柱的具体研究,理解圆柱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会计算圆柱的体积,在方法的选择上,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通过想象、课件演示、实践操作,从经历和体验中思考,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解决问题,体现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去”的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知识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善于探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疑引入“水是生命之源!

”节约用水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前两天,老师家的水龙头出了问题,拧上阀门之后,还是不停的滴水,你们看,一刻钟就滴了这么多的水。

  1、出示装了水的圆柱容器。

  启发思考:

容器里面的水形成了什么形状?

你能知道这些水的体积?

讨论后汇报:

生1:

用量筒或量杯直接量出它的体积;生2:

用秤称出水的重量,然后进一步知道体积;生3:

把它倒入长方体容器中,从里面量出长、宽和水面的高后再计算。

  师:

现在老师只有这些工具,你怎么办?

生1:

把水到入长方体容器中……生2:

我们学过了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只要量出长、宽、高就行

  2、创设问题情境。

  师:

如果要求某些建筑中圆柱形柱子的体积,或是求压路机圆柱形大前轮的体积,能用同学们想出来的办法吗?

  师:

今天,就让我们来研究解决任意圆柱体积的方法。

  二、经历体验,探究新知

  1、回顾旧知,帮助迁移教师首先提出具体问题:

圆柱体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些几何图形有联系?

生1:

圆柱的上下两个底面是圆形生2:

侧面展开是长方形……生3:

说明圆柱和我们学过的圆和长方形有联系师:

请同学们想想圆柱的体积与什么有关?

生1:

可能与它的大小有关生2:

不是吧,应该与它的高有关

  请大家回忆一下:

在学习圆的面积时,我们是怎样将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推导出圆面积公式的。

  配合学生回答演示课件。

  2、小组合作,探究新知启发猜想:

我们要解决圆柱的体积的问题,可以怎么办?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操作体验。

  把圆柱的底面积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然后把圆柱切开,再把它拼起来,就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了。

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分的份数越多,形体中的越接近,也就越接近长方体。

同时演示一组动画

  学生小组汇报交流:

近似的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近似的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近似的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

根据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得出圆柱的体积也等于底面积乘高。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报,用教具进行演示。

  概括板书:

根据圆柱与近似长方体的关系,推导公式: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V=sh设计意图:

首先通过学生的联想建立圆柱体和长方体的联系,初步建立转化的雏形,然后再通过实践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5

  一、游戏导入

  1、游戏:

我们来玩个游戏轻松一下,游戏叫做《我反我反我反反反》。

游戏规则:

老师说一句话,请你说出与它相反意思的话。

  ①向上看②向前走200米③电梯上升15层。

  2、下面我们来难度大些的,看谁反应最快。

  ①我在银行存入了500元。

②知识竞赛中,五班得了20分。

  ③10月份,学校小卖部赚了500元。

④零上10摄氏度。

  说明什么是相反意义的量

  3、谈话:

周老师的一位朋友喜欢旅游,11月下旬,他又打算

  去几个旅游城市走一走。

我呢,特意帮他留意了一下这几个地方在未来某天的最低气温,以便做好出门前衣物的准备。

下面就请大家一起和我走进天气预报。

  二、教学例1

  1、认识温度计,理解用正负数来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温度。

  课件出示地图:

点击南京出示温度计和南京的图片。

首先来看一下南京的气温。

  这里有个温度计。

我们先来认识温度计,请大家仔细观察:

这样的一小格表示多少摄氏度呢?

5小格呢?

10小格呢?

  B、现在你能看出南京是多少摄氏度吗?

你是怎么知道的?

  上海的气温:

上海的最低气温是多少摄氏度呢?

拨的时候是怎样想的呢?

指出:

上海的气温比0℃要高,是零上4摄氏度。

  了解首都北京的最低气温:

北京又是多少摄氏度呢?

与南京的0℃比起来,又怎样了呢?

你能用一个手势来表示它和0℃的关系吗?

你能在温度计上拨出来吗?

比较:

  “4℃”和“—4℃”的意义相同吗?

有什么不同?

  ①上海的气温比0℃高,是零上4摄氏度,我们可以记作+4℃,读作正四摄氏度,写的时候先写一个正号再写一个4,大家跟我一起来比划一下。

+4也可以直接写成4,把正号省略了。

所以同学们所说的4℃也就是+4℃。

  负号能不能省略不写?

为什么?

②北京的气温比0℃低,是零下4摄氏度。

我们可以用-4℃来表示零下4摄氏度。

跟老师一起来读一下。

写的时候可以先写一个负号再写一个4就可以了,同桌互相比划一下。

  小结:

通过刚才对三个城市的温度的了解,我们知道记录温度时,以0℃为界线,用象+4或4这些数可以来表示零上温度,用-4这样的数可以表示零下温度。

  2、试一试:

学生看温度计,写出各地的温度,并读一读。

  3、听一段中央台的天气预报,将你听到城市的最低和最高温度记录下来。

  4、小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得出:

以零摄氏度为界线,零上温度用正几或直接用几来表示,零下温度用负几来表示。

  三、学习珠峰、吐鲁番盆地的海拔表达方法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

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从山脚到山顶,气温相差很大,这是和它的海拔高度有关的。

最近经国家测绘局公布了珠峰的最新海拔高度。

老师把有关网页带来了。

谁来读一读这段介绍。

  2、今天老师还带来一张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图,请看。

从图上,你看懂了些什么?

  3、我们再来看新疆的吐鲁番盆地的海拔图。

  你又能从图上看懂些什么呢?

  4、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

大家再想

  想:

你能用一种简单的方法来记录一下这两个地方的海拔吗?

交流:

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可以记作:

+

  8844.43米或

  8844.43米。

  吐鲁番盆地的海拔可以记作:

-155米。

  小小结:

以海平面为界线,+

  8844.43米或

  8844.43米这样的数

  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上的高度,-155米这样的数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下的高度。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6教学内容:

例5体现了找规律对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这里的规律的一般化表述是:

以平面上几个点为端点,可以连多少条线段。

这种以几何形态显现的问题,便于学生动手操作,通过画图,由简到繁,发现规律。

  解决这类问题的常用策略是,由最简单的情况入手,找出规律,以简驭繁。

这也是数学问题解决比较常用的策略之一。

  例6以选送节目为题材,讨论怎样分两步找出组合数,再求选送方案的总数。

这里渗透了作为排列组合基础之一的’乘法原理。

  例7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逻辑推理问题,借助列表,则比较容易逐步缩小范围,找到答案。

这里渗透了逻辑推理的常用方法排除法。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观察、探索,使学生掌握数线段的方法。

  2.渗透化难为易的数学思想方法,能运用一定规律解决较复杂

  的数学问题。

  3.培养学生归纳推理探索规律的能力。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找到数线段的方法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教学指导:

  1.出示例5前,可以先让学生说说几年来每一学期的数学广角

  学了些什么。

  探索例5时,应当先让学生理解问题。

可以通过读题、说题意,使学生明白每两点之间都能连一条线段。

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在纸上画画、试试,再来讨论有没有什么好方法

  2.探究例6时,可以直接给出题目,由学生自己尝试,也可以将例题分解,让学生先回答

  3.探究例7时,必须先让学生仔细读题,理解题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游戏设疑,激趣导入。

  1.师:

同学们,课前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吧,请你们拿出纸和笔在纸上任意点上8个点,并将它们每两点连成一条线,再数一数,看看连成了多少条线段。

  2.师:

同学们,有结果了吗?

大家别着急,今天,我们就一起

  来用数学的思考方法去研究这个问题。

  新知学习

  二、逐层探究,发现规律。

  1.从简到繁,动态演示,经历连线过程。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7第1课时圆柱的认识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教材第17页圆柱的认识、第18页例1和第

  19页例2。

  内容简析圆柱的认识:

通过观察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圆柱。

  例

  1:

通过观察圆柱,认识圆柱的侧面、底面和高。

  例

  2:

通过观察图形,掌握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教学目标

  1.认识圆柱的侧面、底面和高;认识圆柱的侧面展开图,理解圆

  柱侧面展开图与圆柱的关系。

  2.通过观察、发现、交流,让学生自主探究,掌握学习方法。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判断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

使学生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理解圆柱侧面展开图与圆柱的关系。

  难点:

圆柱侧面展开图与圆柱的关系,建立圆柱的空间观念。

  教法与学法

  1.在教法上,应加强直观演示和操作,利用多媒体课件从实物中抽象出圆柱的图形,帮助学生建立圆柱的表象,再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并总结出圆柱的特征。

  2.在学法上,学生把观察和动手操作相结合,通过摸一摸、量一量、画一画等实践操作活动认识圆柱的特征。

本节课也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加强小组合作与交流。

  承前启后链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实物展示法:

教师拿出一个做好的圆柱模型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摸一摸、看一看,初步感知圆柱;紧接着让学生观察这个圆柱的特征,观察圆柱的组成。

  学生

  1:

圆柱由三部分组成:

两个圆和一个曲面。

  学生

  2:

两个圆的面积相等。

  学生

  3:

……教师表扬并鼓励学生的回答。

课件展示法:

  1.课件出示“旋转门”的画面,引导联想:

你看到了什么?

想到了什么?

  我看到了旋转门,想到了它转起来会形成一个圆柱。

  2.课件出示:

比萨斜塔、客家围屋、立柱、蜡烛、水杯等。

课件抽出圆柱的几何模型。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圆柱。

  动手操作法:

让学生拿出所带的硬纸板、直尺、剪刀、圆规等学具,小组合作,教师引导动手制作圆柱的模型。

  小组展示制作成果,教师给予评价。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教学例1整体感知圆柱①谈谈圆柱,大家知道什么是圆柱吗?

请同学说说你理解的圆柱。

  ②找找圆柱,请同学找出生活中圆柱形状的物体。

  引导学生阅读观察教材第17页几个圆柱物体的图形,认识圆柱。

  教学例

  1:

出示教材第18页例

  1:

观察一个圆柱形的物体,看一看它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的,有什么特征。

  ①认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