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操作规范流程.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893444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68.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操作规范流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操作规范流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操作规范流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操作规范流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操作规范流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操作规范流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操作规范流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操作规范流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操作规范流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操作规范流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操作规范流程.docx

《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操作规范流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操作规范流程.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操作规范流程.docx

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操作规范流程

钢筋位置以及保护层厚度检测

一、总则

1、为加强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统一混凝土部钢筋位置和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方法,提高各检测单位检测精度,采用混凝土部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依据标准为《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GB50204-2002)附录E:

结构实体钢筋保护层厚度检验以及《混凝土中钢筋检测技术规程》(JGJ/T152-2008)。

2、本方法适用于测定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部钢筋位置和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

3、混凝土结构部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除满足本规程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二、检测参数和名词术语

1、钢筋保护层厚度:

对于混凝土结构表面到受力主筋外侧的距离。

对于光圆钢筋,为混凝土表面与钢筋表面间的最小距离,对于带肋钢筋,其值如图1所示。

图1带肋钢筋保护层厚度C

≈C

2、指示钢筋保护层厚度

检测时仪器显示的钢筋保护层厚度

3、钢筋的示值直径

检测时仪器指示的钢筋直径。

4、钢筋位置的测试偏差

仪器所指示的钢筋轴线与钢筋实际轴线之间的最小距离。

5、相关符号

C

——

第i个测点指示钢筋保护层厚度;

C

——

第i个测点指示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平均值;

C

——

探头垫块厚度;

——

修正系数;

S

——

钢筋平均间距。

 

6、钢筋保护层最小厚度规定:

受拉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mm)*

环境

类别

≤C20

C25~C45

≥C50

≤C20

C25~C45

≥C50

≤C20

C25~C45

≥C50

20

15

15

30

25

25

30

30

30

a

-

20

20

-

30

30

-

30

30

b

-

25

20

-

35

30

-

35

30

-

30

25

-

40

35

-

40

35

注:

1、该表格数据来源于建设规图集;不同规(防水混凝土、轻骨料混凝土等)有不同的要求;

2、预制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钢筋端头的保护层厚度一般为10mm。

预制的肋形板,其主肋保护层厚度可按粱考虑。

3、要求使用年限较长的重要建筑物和受沿海环境侵蚀的建筑物的承重结构,当处于露天或室高湿度环境时,其保护层厚度应适当增加。

4、有防火要求的建筑物,其保护层厚度尚应遵守防火规有关规定。

5、由此可见钢筋保护层最小厚度与构件种类、混凝土强度、环境条件、构件受力状态、使用寿命、防火等级等因素相关。

7、测试方法

(1)电磁感应法钢筋探测仪检测方法

原理:

由单个或多个线圈组成的探头产生电磁场,当钢筋或其它金属物体位于该电磁场时,磁力线会变形。

金属所产生的干扰导致电磁场强度的分布改变,被探头探测到,通过仪器显示出来。

如果对所检测的钢筋尺寸和材料进行适当的标定,可以用于检测钢筋位置、直径及混凝土保护层厚度。

(2)雷达仪检测方法

由雷达天线发射电磁波,从与混凝土中电学性质不同的物质如钢筋等的界面反射回来,并再次由混凝土表面的天线接收,根据接收到的电磁波来检测反射体的情况。

(3)局部破损检测方法

采用对钢筋位置无明显扰动的方法将混凝土结构进行局部破损并对钢筋保护层厚度和位置直接测量的方法。

采用局部破损方法需要及时修补。

三、检测方法

1、一般规定

(1)应根据所测钢筋的规格、深度以及间距选择适当的仪器,并按仪器说明书进行操作。

(2)采用电池供电的仪器,检测中应确保电源充足,检测结束后应对仪器及电池进行保养。

对于既可采用电池供电,也可采用外接电源供电的仪器,应该在两种供电情况下分别对仪器进行校准。

(3)仪器在检测前应进行预热或调零,调零时探头必须远离金属物体。

在检测过程中,应经常检查仪器是否偏离初始状态并及时进行调零。

(4)检测前宜具备下列资料:

1工程名称及建设、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名称;

2结构或构件名称以及相应的钢筋设计图纸资料;

3混凝土是否采用带有铁磁性的原材料配制;

4检测部位钢筋品种、牌号、设计规格、设计保护层厚度、结构构件中是否有预留管道、金属预埋件等;

5必要的施工记录等相关资料;

6检测原因。

(5)根据钢筋设计资料,确定检测区域钢筋的可能分布状况,并选择适当的检测面。

检测面宜为混凝土表面,应清洁、平整,并避开金属预埋件。

检测条件

(6)对于具有饰面层的构件,应清除饰面层后在混凝土面上进行检测,检测面应平整、清洁。

(7)对于含有铁磁性原材料的混凝土应进行足够的实验室验证后方可进行检测。

(8)钢筋保护层厚度的检测,可采用非破损或局部破损的方法,也可采用非破损方法并用局部破损方法进行修正。

(9)非破损检测方法因对被检测结构无损伤,适用于大量结构构件、大面积检测。

但其检测准确性受仪器精度,检测人员经验等影响较大。

(10)局部破损检测方法因对被检测结构有损伤,适用于少量结构测点的抽样检测。

其检测准确性较高,可与非破损检测方法结合使用,对非破损方法检测结果进行修正。

钻孔、剔凿时,不得损坏钢筋,实测应采用游标卡尺,量测的精度应为0.1mm。

(11)钢筋保护层厚度检验的结构部位和构件数量,应符合下列要求:

检测频率

1钢筋保护层厚度检验的结构部位,应由监理(建设)、施工等各方根据结构构件的重要性共同选定;

2对梁类、板类构件,应各抽取构件数量的2%且不少于5个构件进行检验;当有悬挑构件时,抽取的构件中是挑梁类、板类构件所占比例均不宜小于50%。

(12)对选定的梁类构件,应对全部纵向受力钢筋的保护层厚度进行检验;对选定的板类构件,应抽取不少于6根纵向受力钢筋的保护层厚度进行检验。

对每根钢筋,应在有代表性的部位测量1点。

2、仪器性能要求

(1)仪器应具有产品合格证,并在仪器的明显位置上具有唯一性标识,包括名称、型号、出厂编号等。

(2)仪器应定期进行校准,当混凝土保护层的厚度为10~50mm时,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检测的允许误差为±1mm,钢筋间距检测的允许误差为±3mm,正常情况下,仪器校准有效期一般为一年。

(3)发生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对仪器进行校准:

1新仪器启用前;

2超过校准有效期限;

3检测数据异常,无法进行调整;

4经过维修或更换主要零配件(如探头、天线等)。

3、电磁感应法钢筋探测仪检测技术与方法

(1)检测前应根据检测结构构件所采用的混凝土,对电磁感应法钢筋探测仪进行校准,校准方法见附录。

应对钢筋探测仪进行预热和调零,调零时探头应远离金属物体。

在检测过程中,应检测钢筋探测仪的零点状态。

(2)检测前宜结合设计资料了解钢筋布置情况。

检测是应避开钢筋接头和绑丝,钢筋间距应满足钢筋检测仪的要求。

(3)进行钢筋位置检测时,探头有规律地在检测面上移动,直到仪器显示接收信号最强或保护层厚度值最小时,结合设计资料判断钢筋位置,此时探头中心线与钢筋轴线基本重合,在相应位置做好标记。

按上述步骤将相邻的其它钢筋逐一标出。

(4)钢筋定位后可进行保护层厚度的检测:

1设定好仪器量程围及钢筋直径,沿被测钢筋轴线选择相邻钢筋影响较小的位置,并应避开钢筋接头,读取指示保护层厚度值C

每根钢筋的同一位置重复检测2次,分别读取2次测得的混凝土保护层的检测值。

2对同一处读取的2个保护层厚度值相差大于1mm时,该组检测数据应无效,并查明原因,在该处应重新进行检测。

仍不满足要求,应更换钢筋探测仪或采用钻孔、剔凿的方法进行验证。

注:

大多数仪器要求钢筋直径已知方能检测保护层厚度,此时仪器必须按照钢筋实际直径进行设置。

(5)当实际保护层厚度值小于仪器最小示值时,可以采用附加垫块的方法进行检测。

自制垫块对仪器不应产生电磁干扰,表面光滑平整,其各方向厚度值偏差不大于0.1mm。

所加垫块厚度C

在计算时应予扣除。

(7)检测钢筋间距时,应将连续相邻的被测钢筋一一标出,不得遗漏,并不宜少于7根钢筋(6个间隔)时,也可以给出被测钢筋的最大间距、最小间距,并计算钢筋平均间距。

(8)遇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选取至少30%的钢筋且不少于6处(当实际检测数量不到6处时应全部抽取),采用钻孔、剔凿等方法验证:

1认为相邻钢筋对检测结果有影响

2钢筋公称直径未知或有异议

3钢筋的实际根数、位置与设计有较大偏差或无资料可供参考;

4钢筋以及混凝土材质与校准试件有显著差异。

 

四、检测结果判定

4.1、钢筋保护层厚度检验时,纵向受力钢筋保护层厚度的允许偏差,对梁类构件为+10mm,-7mm;对板类构件为+8mm,-5mm。

4.2、对梁类、板类构件纵向受力钢筋的保护层厚度应分别进行验收。

4.3、结构实体钢筋保护层厚度验收合格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全部钢筋保护层厚度检验的合格点率为90%及以上时,钢筋保护层厚度的检验结果应判为合格;

(2)当全部钢筋保护层厚度检验的合格点率小于90%但不小于80%,可再抽取相同数量的构件进行检验;当按两次抽样总和计算的合格点率为90%及以上时,钢筋保护层厚度的检验结果仍应判为合格;

(3)每次抽样检验结果中不合格点的最大偏差均不应大于4.1条规定允许偏差的1.5倍。

五、检测部位的选择

各类标准中均提到钢筋保护层厚度的检验结构部位,应由监理(建设)单位、施工等各方根据结构构件的重要性共同确定。

确定时应选取结构安全影响比较大的部位进行检测。

如砖混结构工程中的顶板、梁、悬挑阳台板等构件。

顶板检测区域要选择顶板底面靠近顶板中心的区域,确检测的底排受力钢筋;梁体检测区域要选择梁体跨中区域或四分之一区至四分之三区域且检测全部的主筋;悬挑的阳台板要检测上表面靠近阳台根部的上排受力钢筋。

 

附录A电磁感应式钢筋探测仪的校准方法

A.1校准试件的制作

A.1.1可根据仪器对于隔离材料的敏感程度任意选择下列一种方法制作校准用试件:

1采用对仪器不产生电磁干扰的混凝土、木材、塑料、环氧树脂等材料,制作长方体试件,将一定直径的一根钢筋预埋于其中,钢筋埋置时两端应露出试件,长度宜为50mm以上。

试件表面应平整,钢筋轴线平行于试件表面,从试件四个侧面量测其钢筋的埋置深度应不相同,并且钢筋两外露端面至试件四个平行表面的垂直距离差应在0.5mm之。

试件的尺寸、钢筋埋深可根据仪器的量程设定。

宜选择直径为16mm~25mm的钢筋,其埋置深度的变动幅度宜在10mm~60mm之间。

试件尺寸可参考图A.1。

图A.1校准用试件尺寸示意图

1-直径16mm钢筋2-校准试件

2用平整的、对仪器不产生电磁干扰的、具有一定厚度的平板若干,其四边的厚度差不超过0.2mm,作为垫在钢筋上的隔离材料。

3采用对仪器不产生电磁干扰的混凝土、木材、塑料、环氧树脂等材料,制作长方体试件,在试件中预留若干与试件表面平行的孔,各孔与试件表面的距离不同,距离至少应为10mm~60mm之间,且孔两端与试件表面的最小距离偏差不得大于0.5mm。

孔的直径略大于所选择校准用的钢筋,一般为16mm~25mm。

A.1.2当仪器对于不同的隔离材料,其检测数据有显著变化的时候,必须采用混凝土制作校准试件,且应根据当地常用的原材料制作不同强度等级的试件,分别对仪器进行校准。

A.1.3对于采用混凝土制作的试件,其任何原料均不得含有铁磁性,且应在混凝土龄期达到28d以后使用。

A.2校准项目及指标要求

A.2.1钢筋位置检测误差应小于±3mm,任何情况下不得大于±5%。

A.2.2钢筋保护层检测误差,在保护层厚度值为10~60mm围应小于±1mm。

A.2.3对于具有钢筋直径检测功能的数显仪器,直径检测误差应小于±2mm。

A.3校准步骤

A.3.1校准过程中应始终确保仪器供电电压稳定、电源充足,并使外界的电磁干扰降到最小。

A.3.2在试件各测试表面标记出钢筋的实际轴线位置,用游标卡尺量测钢筋两外露端面在各测试面上的实际保护层厚度值,取其平均值,精确至0.1mm,并量测钢筋直径,精确至0.1mm。

A.3.3正确操作仪器,在试件上进行扫描,标记出仪器所指定的钢筋轴线,用钢卷尺量测试件表面仪器所测定的钢筋轴线与实际钢筋轴线之间的最大偏差。

记录仪器指示保护层厚度值。

对于具有直径检测功能的仪器,应进行直径检测。

A.3.4将仪器检测值和实际量测值进行对比,当仪器所有项目指标均符合A.2的要求时,判定仪器合格。

当部分项目指标以及量程围符合A.2的要求时,可判定其部分合格,但应限定仪器的使用围,并指明其符合的项目和量程围以及不符合的项目和量程围。

A.3.5经过校准合格或部分合格的仪器,应注明所采用的校准试件的钢筋牌号、规格以及混凝土材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