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或电子设备电磁兼容测试方法及应对策略剖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894221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19.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气或电子设备电磁兼容测试方法及应对策略剖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电气或电子设备电磁兼容测试方法及应对策略剖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电气或电子设备电磁兼容测试方法及应对策略剖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电气或电子设备电磁兼容测试方法及应对策略剖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电气或电子设备电磁兼容测试方法及应对策略剖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电气或电子设备电磁兼容测试方法及应对策略剖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电气或电子设备电磁兼容测试方法及应对策略剖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电气或电子设备电磁兼容测试方法及应对策略剖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电气或电子设备电磁兼容测试方法及应对策略剖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电气或电子设备电磁兼容测试方法及应对策略剖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电气或电子设备电磁兼容测试方法及应对策略剖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电气或电子设备电磁兼容测试方法及应对策略剖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电气或电子设备电磁兼容测试方法及应对策略剖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电气或电子设备电磁兼容测试方法及应对策略剖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电气或电子设备电磁兼容测试方法及应对策略剖析.docx

《电气或电子设备电磁兼容测试方法及应对策略剖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气或电子设备电磁兼容测试方法及应对策略剖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电气或电子设备电磁兼容测试方法及应对策略剖析.docx

电气或电子设备电磁兼容测试方法及应对策略剖析

本文简述了电气和电子设备电磁兼容性能测试的几方面内容及应对策略。

电气和电子设备电磁兼容测试主要包括五大方面内容:

①静电放电抗扰度测试;②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测试;③浪涌(冲击)抗扰度测试;④电压暂降和短时中断抗扰度测试;⑤EMC射频传导抗扰度测试。

这五项测试结果基本能反映被测试电气和电子设备的电测兼容性能,即自身抗电磁干扰能力。

一、静电放电抗扰度测试

1、静电的危害

从本质上讲,静电放电是指带电体周围的场强超过周围绝缘介质的击穿场强时,因介质产生电离而使带电体上的电荷部分或全部消失的现象。

相对被研究的物体来说,静电放电(ESD)可以分为直接放电和间接放电。

直接放电产生的直接损伤是由于静电放电电流产生的焦尔热形成热效应或静电荷产生的电场通过电容耦合感应电压而导致的电介质击穿。

间接损伤则是由间接放电时辐射电磁场形成的瞬态电磁干扰或损伤。

目前,静电放电产生的电磁干扰源对电子产品来说是一种重要的危害源。

静电带电体周围形成的强电场可以使MOS场效应器件栅氧化层击穿或金属化线间介质击穿,造成电路失效;ESD辐射场多次辐照可在半导体器件中造成潜在失效,导致电路和设备可靠性降低;此外,快速瞬变的电磁场可以在电路中感应电压,在低压电路中形成过电压或过电流导致电子设备的损伤。

电磁脉冲场直接作用于LCM的驱动芯片,就会形成逻辑干扰、硬损伤或潜在失效。

其表现为驱动IC被死锁、强制复位、乱码显示等情况,严重的会彻底损坏。

2、测试方法

测试依据:

GB/T17626.2-2006。

对防护壳的外露螺钉、机壳导电面进行接触放电。

放电电平依据实验等级确定,用1次/秒的方式,对怀疑放电点至少进行10次放电。

对操作者在使用中可触及的操作面板、操作按键等进行空气放电。

放电电平依据实验等级确定,先用20次/秒的方式先预扫放电一遍。

再对怀疑放电点以1次/秒进行10次放电。

测试简图如图1所示。

图1静电放电抗扰度测试简图

3、应对策略

电磁能量的传输方式有两种:

传导传输方式和辐射传输方式。

因此,从被干扰的敏感器件或设备来看,电磁能量的藕合可分为传导耦合和辐射耦合两类。

传导传输是指在电磁源和敏感器件之间有完整的电路连接时,电磁信号沿着连接电路传递到敏感器件而发生作用。

根据连接电路的不同,传导耦合可分为三类:

电阻性耦合、电容性耦合、电感性耦合。

辐射传输是通过空间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周围空间辐射能量。

针对这两种传输方式,静电防护手段主要有屏蔽、滤波、接地、端口增加防护网络等。

1)屏蔽

所谓屏蔽是用导电或导磁体的封闭面将内外两侧空间进行的电磁性隔离。

金属屏蔽体对电磁场的屏蔽原理主要是反射和吸收作用。

由于电磁波在空间传播的波阻抗和在金属中的波阻抗相差很大,因此电磁波到达空间和金属界面时会产生反射。

电磁波在穿透屏蔽中的能量损耗主要是由涡流引起。

对辐射电磁脉冲场来说,屏蔽是一种十分有效的防护方法。

但是,静电放电电磁脉冲做为一种近场危害源,有其自身的特点,因而对屏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①静电放电辐射场近场中既有较高的电场峰值,同时也有较高的磁场峰值,而且具有极宽的频率范围,因此对静电放电电磁脉冲场的屏蔽应为电磁屏蔽。

这就要求屏蔽体的材料既要有较好的电导率,同时还要有较好的磁导率,通常采用组合屏蔽,可用铁镀铅锡合金、铁镀铜或铁镀铜再镀银等,也可以把铜皮一铁皮一铜皮紧紧接合在一起,构成组合屏蔽技术。

在单层屏蔽增加屏蔽层厚度不能满足要求时,还可以用采用双层屏蔽。

双层屏蔽时,两层之间必须隔离绝缘,否则起不到双层屏蔽的作用,靠近源的屏蔽层应采用稍低磁导率,高饱和电平的材料,以避免磁饱和,而第二层则采用高磁导率的材料。

通常内屏蔽及印制电路板浮地,必要时内屏蔽可以采用静电接地,外屏蔽体必须有效地接系统地。

②由于静电放电产生的电磁脉冲场具有宽频带特性,这就意味着它能通过较小的孔缝耦合到屏蔽体内,对内部的电子线路形成干扰。

因此,要求屏蔽体有较高的屏蔽完整性。

由于电源及信号的输入输出或出于散热等的需要,电子设备总会出现一些孔缝,这些缝隙会破坏了屏蔽体的完整性。

为此,应采取相应措施。

对于孔洞可用金属帽、金属网、凿孔金属板盖上,为了保证良好接触即减小缝隙,应清除绝缘涂覆层,可用螺钉、螺栓或铆钉等紧固,必要时连续熔焊或铜焊,加弹性垫片或EMI型衬垫(防电磁垫圈)。

此外,还应合理安排内部电子线路的布置,并与接地、滤波等措施结合起来使用。

在进入屏蔽体的入口处,采用穿心电容、加装磁心、滤波器等方式消除电磁干扰。

穿心电容和磁珠对高频噪声能有效地抑制,也可以将两者结合起来使用。

2)端口防护

在被保护对象之前并联一组保护电路或器件,当电路中出现因电磁脉冲耦合产生的瞬态过电压时,保护电路先行击穿,吸收电磁脉冲的大部分能量并转化为其它形式,将被保护元器件两端的电压控制在其能承受的范围内。

静电放电瞬态电磁脉冲源的特点是:

上升沿极陡,频谱极宽;幅值很高;作用时间短,峰值功率很大。

因此,瞬态电磁脉冲引起的过电压保护器件必须有极快的响应速度、较高的耐压能力和较大的通流量,同时还应具有自恢复能力。

从响应特性来看,过电压保护器件有硬响应特性和软响应特性元件两种。

硬响应特性元件在工业CE标准中称为电压开关型。

这种保护器件在没有过电压时呈现出高阻抗,但一旦响应瞬态过电压时其阻抗就突变为低值,它又称为“克罗巴型”。

如火花隙和气体放电管(GDTs)。

由于此类元件开关电压较高,一般用于电气设备中。

软响应特性元件称为限压型(或箱压型)。

当没有瞬态过电压时为高阻抗,但随电涌电压和电涌电流的增加其阻抗会不断地减小,常用的元件有齐纳二极管、压敏电阻(MOV)、瞬态抑制二极管(TVS)和电流型硅浪涌保护器件(CSSPD)。

这类防护器体积相对较小,箱位电压低,多用于电子电路中对低压CE的保扩。

下面介绍常见的几种过电压防护器件。

①瞬态抑制二极管(TVS)

TVS是一种Pn结器件,它是由从事电压瞬变防护工作30年的美国学者RichardVnoBarandy(现任ProtekAdviees公司总裁)发明。

该器件是利用pn结正向压降和反向雪崩的特性制成的,有单向和双向之分。

当瞬变电压超过其击穿电压时,其反向击穿时呈典型的Pn结雪崩击穿特性,阻抗立即降至很

低的导通值,允许大电流通过,并将电压钳位到预定水平,从而有效地保护电子线路的元器件,防止烧毁或损坏。

TVS的最大优点是钳位系数小。

钳位系数越小,防护瞬变电压和浪涌的效果越好。

此外,它还有体积小,响应时间极短(可达ps数量级)的优点,而且内阻非常小,可以把残压限制到很小的范围内。

目前国外已开发2.8/3.SV低压TVS,以适应低压微处理器和CI的防护。

因此,TVS二极管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范围,在各种电路、传输线路及电器设备中,都可用作瞬态过电压保护。

它的缺点是电容量较大。

选用时,主要是参考其工作电压、响应速度及峰值功率。

②硅双向浪涌吸收器(DSSA)

其主要特点是:

(a)具有双向浪涌吸收特性,将一只DSSA并接于被保护设备的输入信号线之间,则可吸收来自任一信号线上的瞬变过电压。

(b)电容量小,对数据接口电路的信号衰减很小。

(c)浪涌电流容量大,从50A可到20OA。

(d)瞬态过电压响应速度快,与TVS一样,为皮秒数量级。

(e)导通电压降小,浪涌吸收效果优异,与MOV和TVS相比,它由阻断跃变为导通之后几乎相当于短路。

(f)采用玻璃钝化工艺,具有很高的可靠性。

二、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测试

1、电快速瞬变脉冲群的危害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是由电感性负载(如继电器、接触器等)在断开时,由于开关触点间隙的绝缘击穿或触点弹跳等原因,在断开处产生的暂态骚扰。

当电感性负载多次重复开关,则脉冲群又会以相应的时间间隙多次重复出现。

这种暂态骚扰能量较小,一般不会引起设备的损坏,但由于其频谱分布较宽,所以会对电子、电气设备的可靠工作产生影响。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试验的目的就是为了检验电子、电气设备在遭受这类暂态骚扰影响时的性能。

重复快速瞬变试验是一种将由许多快速瞬变脉冲组成的脉冲群耦合到电气和电子设备的电源端口、信号和控制端口的试验。

试验的要点是瞬变的短上升时间、重复率和低能量。

因此,该项目测试适用于那些交流市网供电的电子电气产品。

对那些由公共的长直流电源线供电的电子电气产品和那些有电信端口和长的控制、信号端口的电子电气产品的相应端口也应进行该项目测试,因为这些长的交/直流电源线和信号控制线在工作时可能会感应到周围的设备产生的电快速瞬变脉冲干扰;同时,与公共的交/直流供电网络共用电源的其他设备可能会产生电快速瞬变脉冲干扰传输到公共供电网络,干扰同一供电网络的其他设备。

对那些不含电子电路的电气设备,有些产品标准可能认为其肯定可以通过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测试,因此不再对其提出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测试要求。

电快速脉冲对设备影响的原因有三种。

1)通过电源线直接传导进设备的电源,导致电路的电源线上有过大的噪声电压。

当单独对火线或零线注入时,在火线和零线之间存在着差模干扰,这种差模电压会出现在电源的直流输出端。

当同时对火线和零线注入时,仅存在着共模电压,由于大部分电源的输入都是平衡的(无论是变压器输入,还是整流桥输入),因此实际共模干扰转变成差模电压的成分很少,对电源的输出影响并不大。

2)干扰能量在电流线上传导的过程中,向空间辐射,这些辐射能量感应到邻近的信号电缆上,对信号电缆连接的电路形成干扰(如果发生这种情况,往往会在直接向信号电缆注入试验脉冲时,导致试验失败)。

3)干扰脉冲信号在电缆(包括信号电缆和电源电缆)上传输时产生的二次辐射能量感应进电路,对电路形成干扰。

2、测试方法

测试依据:

GB/T17626.4-2008。

分别对电源线、信号线、控制线施加一定等级的电快速瞬变脉冲群,受试设备应能正常工作。

测试简图如图2、图3所示。

图2电源线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测试简图

图3信号线、控制线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测试简图

3、应对策略

1)针对电源线试验的措施

解决电源线干扰问题的主要方法是在电源线入口处安装电源线滤波器,阻止干扰进入设备。

快速脉冲通过电源线注入时,可以是差模方式注入,也可以是共模方式注入。

对差模方式注入的一般可以通过差模电容(X电容)和电感滤波器加以吸收。

若注入到电源线上的电压是共模电压,滤波器必须能对这种共模电压起到抑制作用才能使受试设备顺利通过试验。

下面是用滤波器抑制电源线上的电快速脉冲的方法。

①设备的外壳是金属的情况

这种情况是最容易的。

因为外壳是金属的,它与地线面之间有较大的杂散电容,能够为共模电流提供比较固定的通路。

这时,只要在电源线的入口处安装一只含有共模滤波电容的电源线滤波器,共模滤波电容就能将干扰旁路掉,使其回到干扰源。

由于电源线滤波器中的共模滤波电容受到漏电流的限制,容量较小,因此对于干扰中较低的频率成分主要依靠共模电感抑制。

另外,由于设备与地线面之间的接地线具有较大的电感,对于高频干扰成分阻抗较大,因此设备接地与否对试验的结果一般没有什么影响。

除了选择高频性能良好的滤波器以外,在安装滤波器时,注意滤波器应靠近金属外壳上的电源入口处,防止电源线二次辐射造成的干扰。

②设备外壳是非金属的情况

如果设备的外壳是非金属的,必须在外壳底部加一块金属板,供滤波器中的共模滤波电容接地。

这时的共模干扰电流通路通过金属板与地线面之间的杂散电容形成通路。

如果设备的尺寸较小,意味着金属板尺寸也较小,这时金属板与地线面之间的电容量较小,不能起到较好的旁路作用。

在这种情况下,主要靠电感发挥作用。

此时,需要采用各种措施提高电感高频特性,必要时可用多个电感串联。

2)针对信号线、控制线试验应采取的措施

快速脉冲通过信号/控制线注入时,由于是采用容性耦合夹注入,属共模注入方式。

①信号电缆屏蔽

从试验方法可知,干扰脉冲耦合进信号电缆的方式为电容性耦合。

消除电容性耦合的方法是将电缆屏蔽起来,并且接地。

因此,用电缆屏蔽的方法解决电快速脉冲干扰的条件是电缆屏蔽层能够与试验中的参考地线面可靠连接。

如果设备的外壳是金属的并是接地的设备,这个条件容易满足。

当设备的外壳是金属的,但是不接地时,屏蔽电缆只能对电快速脉冲中的高频成分起到抑制作用,这是通过金属机壳与地之间的杂散电容来接地的。

如果外壳是非金属外壳,则电缆屏蔽的方法就没有什么效果。

②信号电缆上安装共模扼流圈

共模扼流圈实际是一种低通滤波器,只有当电感量足够大时,才能对电快速脉冲群有效果。

但是当扼流圈的电感量较大时(往往匝数较多),杂散电容也较大,扼流圈的高频抑制效果降低。

而电快速脉冲波形中包含了大量的高频成分。

因此,在实际使用时,需要注意调整扼流圈的匝数,必要时用两个不同匝数扼流圈串联起来,兼顾高频和低频的要求。

③信号电缆上安装共模滤波电容

这种滤波方法比扼流圈具有更好的效果,但是需要金属外壳作为滤波电容的地。

另外,这种方法会对差模信号有一定的衰减,在使用时需要注意。

④对敏感电路局部屏蔽

当设备的外壳为非金属外壳,或者电缆的屏蔽和滤波措施不易实施时,干扰会直接耦合进电路。

这时只能对敏感电路进行局部屏蔽。

屏蔽体应该是一个完整的六面体。

三、浪涌(冲击)抗扰度测试

1、浪涌的危害

浪涌电压是电网上突发的瞬间电压变化,时间很短,一般在几十微秒,

幅度可以达到数千伏。

浪涌电压是现代电网上最常见的电能质量问题之一,对现代化的自动控制设备和信息设备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浪涌电压的产生原因有两个,一个是雷电,另一个是电网上的大型负荷接通或断开(包括补偿电容的投切)时产生的。

其中,后者占到浪涌现象的80%以上。

类似于电容投切浪涌这种内部电网上产生的浪涌电压虽然十分频繁,但是幅度较小,最大的危害是导致设备误动作,很少导致设备损坏。

但是雷电导致的浪涌电压,其幅度很高,可能会导致电子设备的硬件损坏。

2、测试方法

测试依据:

GB/T17626.5-2008。

该干扰施加在设备电源输入端,干扰等

级依据设备通用技术条件确定。

测试简图如图4所示。

图4浪涌(冲击)抗扰度测试简图

3、应对策略

浪涌干扰的最大特点是干扰源的内阻特别低,而干扰的能量又特别大,

因此普通的滤波器和抗干扰磁芯对于浪涌干扰的抑制都无能为力,必须选用浪涌抑制器(SPD)。

常用的浪涌抑制器有气体放电管、金属氧化物压敏电阻、硅瞬变电压吸收二极管和固体放电管等几种。

①气体放电管

由于响应速度低、有后续电流、离散性大、档次稀疏,适合于做一次粗保护。

在交流或直流电源系统中使用时,必须要采取措施克服后续电流的有害影响。

②压敏电阻

不同的容量可以用在不同地方(自一次粗保护至组合式保护器中的一次或二次保护)。

但因静电容大,不宜用在高频电路。

此外,还有过载老化问题(残压比提高及漏电流增加),使用中要注意。

③硅瞬变电压吸收二极管

因电流荷载能力较差,但电压档次密,比较适合于做设备的板级保护。

在多级保护中,常作为最后一级精细保护使用。

由于有静电容,在高速电路中使用应有特殊措施。

④固体放电管

适合于做自网络到设备及部件一级的一般保护。

以上器件在一个系统中可组合使用,取长补短,发挥各自最大效能。

四、电压暂降和短时中断抗扰度测试

1、电压暂降和短时中断的危害

电压跌落、短时中断是由电网、变电设施的故障或负荷突然出现大的变化所引起。

在某些情况下会出现两次或更多次连续的跌落或中断。

电压变化是由连接到电网的负荷连续变化引起的。

这些现象本质上是随机的,其特征表现为偏离额定电压并连续一段时间。

电压瞬时跌落和短时中断不总是突发的,因为与供电网络相连的旋转电机和保护元件有一定的反作用时间。

如果大的电源网络断开(一个工厂的局限或一个地区中的较大范围),电压将由于有很多旋转电机连接到电网上使之逐步降低。

因为这些旋转电机短期内将作为发电机运行,并向电网输送电力,这就产生了电压渐变。

作为大多数数据处理设备,一般都有内置的断电检测装置,以便在电源电压恢复以后,设备按正确方式启动。

但有些断电检测装置对于电源电压的逐步降低却不能快速做出反应,结果导致加在集成电路上的直流电压已降低到最低运行电压水平之下,由此造成了数据的丢失或改变,这样,当电源电压恢复时,该数据处理设备就不能正确启动了。

2、测试方法

测试依据:

GB/T17626.11-2008。

该干扰施加在设备电源输入端,干扰等

级依据设备通用技术条件确定。

测试简图如图5所示。

图5电压暂降、短时中断抗扰度测试简图

3、应对策略

使用开关电源是应对此类干扰的主要方法。

1)开关电源的电压暂降抗扰性分析

开关电源的恒输入功率特性(负输入阻抗特性)使得其电压暂降抗扰性特别强壮。

线路电压降低时,输入电流自动升高以维持输出电压(功率)不变,以保证负载正常工作。

反之亦然。

极宽的输入电压范围这一特殊优点,使开关电源成了对付电压暂降的“专家”。

当然,线路电压暂降太多(电压过低)时,过高的输入电流成了损坏电源的潜在危险。

不过,合理的器件裕量设计和早已成熟的保护技术可使这些危险迎刃化解。

2)开关电源的短时中断抗扰性分析

开关电源电路中舍弃了工频变压器,而将市电直接整流滤波贮能,再经隔离变换,输出整流滤波就可以获得多种不同电压电流档次的直流输出。

此处的市电直接整流,高压滤波方式给贮能电容的选择带来很大灵活性,滤波贮能电容可按公式

(1)选取,其中I与电源设计功率直接相关,一般可视为恒定。

(1)

在市电稳定时,一经设计选定也可视为恒定,此时电容C与维持提供电流时间t成正比关系,C取值大,若遇短时电源中断,该电容提供贮能继续维持输出的时间必然长,即可明显提高短时中断抗扰性。

当然C的取值也要遵从一定原则,不能无限取大,电容C取值越大,正常工作时整流管导通时间就越短,但导通电流峰值越高,对电网产生的谐波干扰就越大,而且开机浪涌电流与正常工作电流差值也越大,烧坏电源的危险及解决这一问题的难度也越大。

另外太大的电容又可能与线路引线电感产生谐振,破坏电源正常工作。

在线性电源中,市电经工频变压器降压、整流、到滤波贮能电容器上电压通常是20V至30V数量级。

为获得预定的滤波与贮能效果,C取值常为2000μF数量级。

而开关电源中直接整流到滤波电容上电压是300V数量级,这样为获得同样的滤波贮能效果,C取值200μF即可。

受同一电容取值原则限制,显然开关电源贮能电容取值范围要明显大于线性电源。

五、EMC射频传导抗扰度测试

1、射频传导干扰的危害

工作在各个频段的射频发射机,向空间发射电磁波形成的电磁场,是最典型的骚扰源。

该电磁场可能作用在与被骚扰设备相连接的整个电缆上。

虽然被骚扰设备(多数是较大系统的一部分)的尺寸通常比骚扰信号频率的波长短,但是连接到被骚扰设备的输入和输出线,例如电源线、控制线、接口电缆等,其长度通常可能是几个波长,因此其很可能成为无源的接收天线网络。

假定连接被骚扰设备的电缆网络处于谐振的方式(λ/4和λ/2开路偶极子),连接到处于谐振方式的电缆网络的敏感设备易受到电缆网络上流过的骚扰电流的影响,从而使敏感设备发生故障或工作失效。

2、测试方法

测试依据:

GB/T17626.6-2008。

分别对电源线、信号线、控制线施加一定等级的射频干扰,受试设备应能正常工作。

干扰的注入方式有:

耦合/去耦网络(在作电源线试验时常用,当信号线数目较少时也常采用);电流钳和电磁耦合钳(特别适合于对多芯电缆的试验。

其中电磁耦合钳在1.5MHz以上频率时对试验结果有良好的再现性;当频率高于10MHz时,电磁耦合钳比常规的电流钳有较好的方向性,并且在辅助设备信号参考点与参考接地板之间不再要求有专门的阻抗,因此使用更方便)。

测试简图如图6、图7所示。

图6电源线射频传导抗扰度测试简图

图7控制线、信号线射频传导抗扰度测试简图

3、应对策略

分析得知,由射频场感应所引起的传导干扰属共模干扰,当按照抑制共模信号的处理办法去解决。

通过前述几项试验(特别是静电放电、脉冲群试验)后,对做由射频场感应所引起的传导干扰抗扰度试验一般应无大碍。

如果还是不能通过,则应通过对滤波的加强及改善受试设备内部的布线和布局来解决。

具体做法如下。

1)对电源线的处理

①加装电源线滤波器,如果已经有滤波器,则更换更高性能的滤波器。

必要时也可在现有滤波器上采取改进措施。

注意滤波器的安装位置(尽可能放在受试设备电源线入口端)和安装情况,要保证滤波器外壳接地良好;②检查电源线附近有无信号电缆存在,有无可能是因为信号电缆与电源线之间的耦合使电源线的传导骚扰感应到信号电缆上。

如有,可以拉大两者之间的距离或采用屏蔽措施。

2)对信号线的处理

①注意信号线周围有无其他辐射能量(附近的布线或印制板的布局)被

引到信号线上。

如有,可以拉大两者的距离,采用屏蔽措施或考虑改变设备内部布局和印制板的布局;②在信号线上套铁氧体磁环(或铁氧体磁夹)。

这一措施对于干扰频率比较高的情况比较有效;③对信号线进行共模滤波,必要时采用滤波连接器(或滤波阵列板)。

注意滤波器的参数,由于传导干扰不合格的频率比由辐射干扰不合格的频率要低得多,因此取用的元件参数应当偏大一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