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教学质量阶段检测与评估一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894339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2.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教学质量阶段检测与评估一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一教学质量阶段检测与评估一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一教学质量阶段检测与评估一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一教学质量阶段检测与评估一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一教学质量阶段检测与评估一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高一教学质量阶段检测与评估一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高一教学质量阶段检测与评估一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高一教学质量阶段检测与评估一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高一教学质量阶段检测与评估一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高一教学质量阶段检测与评估一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高一教学质量阶段检测与评估一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高一教学质量阶段检测与评估一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高一教学质量阶段检测与评估一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高一教学质量阶段检测与评估一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高一教学质量阶段检测与评估一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高一教学质量阶段检测与评估一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教学质量阶段检测与评估一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

《高一教学质量阶段检测与评估一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教学质量阶段检测与评估一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一教学质量阶段检测与评估一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

高一教学质量阶段检测与评估一语文试题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一教学质量阶段检测与评估

(一)语文试题含答案

刘倩曹鸿盛潘丽赵明达刘畅潘丽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承认遗传和环境对“天才”的产生影响非常重大,但是它们都不能完全解释天才,个人还有努力的余地。

最容易显出天才的地方是灵感。

我们只须就灵感研究一番,就可以见出天才的完成不可无人力了。

  我们借心理学的帮助来分析灵感,可以发现灵感有以下三个特征:

一、它是突如其来的,出于作者自己意料之外的。

二、它是不由自主的,有时苦心搜索而不能得的偶然在无意之中涌上心头。

三、它也是突如其去的,练习作诗文的人大半都知道“败兴”的味道。

“兴”也就是灵感。

兴会来时最忌外扰。

本来文思正在源源而来,外面狗叫一声,便会把思路打断。

断了之后就想尽方法也接不上来。

  灵感既然是突如其来,突然而去,不由自主的,那不就无法用人力来解释了吗?

从前人大半以为灵感非人力,以为它是神灵的感动和启示,但是从近代心理学发现潜意识活动之后,这种神秘的解释就不能成立了。

潜意识是指自己的意识所不能察觉到的心理活动。

心理学家根据催眠等类似事实,断定人于意识之外又有潜意识,在潜意识中也可以运用意志、思想。

在通常健全心理中,意识压倒潜意识,只让它在暗中活动。

在变态心理中,意识和潜意识交替来去。

它们完全分裂开来,意识活动时潜意识便沉下去,潜意识涌现时,便把意识淹没。

  灵感就是在潜意识中酝酿成的情思猛然涌现于意识中的状态。

在意识中思索的东西应该让它在潜意识中酝酿一些时候才会成熟,所以心理学家有“夏天学溜冰,冬天学泅水”的说法。

灵感是潜意识中的工作在意识中的收获。

它虽是突如其来,却不是毫无准备。

法国大数学家潘嘉贵常说他的关于数学的发明大半是在街头闲逛时无意中得来的。

但是我们从来没有听过有一个人向来没有在数学上用功夫,猛然在街头闲逛时发明数学上的重要原则。

不过灵感的培养也不必限于读书,人只要留心,处处都是学问。

艺术家往往在他的艺术范围之外下功夫,在别种艺术之中玩索得一种意象,让它沉在潜意识里去酝酿一番,然后再用他的本行艺术的媒介把它翻译出来。

各门艺术的意象都可触类旁通。

书画家可以从剑的飞舞或鹅掌的拨动之中得到一种特殊的筋肉感觉来助笔力,可以得到一种特殊的胸襟来增进书画的神韵和气势。

推广一点说,凡是艺术家都不宜只在本行小范围之内用功夫,须处处留心玩索,才有深厚的修养。

鱼跃莺飞,风起水涌,以至于一尘之微,当其接触感官时我们虽常不自觉其在心灵中可生若何影响,但是到挥毫运斤时,他们都会涌到手腕上来,在无形中驱遣它,左右它。

在作品的外表上我们虽不必看出这些意象的痕迹,但是一笔一划之中都潜寓它们的神韵和气魄。

这样意象的蕴蓄便是灵感的培养。

(节选自朱光潜《谈美》)

1.下列关于“灵感”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灵感是最容易彰显出天才的地方,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灵感,可以看出灵感与平时所下的功夫密不可分。

B.灵感是突如其来的,也是突如其去的,不由自主的灵感忌讳外界的干扰,很多文人都体会过“败兴”的滋味。

C.在潜意识活动被近代心理学发现之前,由于灵感的三个特征,大半人会以为它是神灵的感动和启示。

D.灵感尽管出于艺术家的意料之外,但也不是毫无准备的,它是读书这个潜意识活动在意识中的收获。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要想完全解释天才这一概念,遗传、环境、个人的努力这三个因素缺一不可,是因为三者对天才的产生都有重大的影响。

B.与健全心理不同,变态心理中的潜意识与意识交替来去,逐步分裂开来,二者不可同时占据主导位置,此消彼长。

C.各门艺术的意象都是触类旁通的,因而艺术家往往受到另一种艺术的启发,经过潜意识的酝酿,展现在本行的艺术中。

D.真正的艺术家不拘泥于本行小范围的艺术,而在别种艺术的玩索中获得深厚的修养,表明灵感的培养得益于灵感的蕴育。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灵感是突如其来的,意思是说,表面上作者丝毫不费心血,甚至有时作品已经创造成功了,他自己才知道无意中又完成了一件作品。

B.受催眠者醒过来后,对于催眠状态中所做的事往往完全不知道,这一例子说明即使意识察觉不到,我们也可以知道潜意识的存在。

C.“夏天学溜冰”的说法,表明不在冬季而在夏季学习如何溜冰,溜冰的技能却恰恰在这个不溜冰的时节里培养出来了。

D.数学家潘嘉贵在街头闲逛获得灵感的事例,与杜甫所推崇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说明灵感不是毫无准备的。

2、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拜住,安童孙也。

至大二年,袭为宿卫长。

英宗在东宫,问宿卫之臣于左右,咸称拜住贤。

遣使召之,欲与语。

拜住谓使者曰:

“嫌疑之际,君子所慎。

我长天子宿卫而与东宫私相往来,我固得罪,岂太子福耶?

”竟不往。

至治元年正月,帝欲结彩楼于禁中,元夕张灯设宴。

时居先帝丧,参议张养浩上疏,拜住谓当进谏,即袖其疏入奏,帝悦而止,仍赐养浩帛,以旌直言。

三月,从幸上都,帝以行宫亨丽殿制度卑隘,欲更广之。

奏曰:

“陛下初登大宝,不求民瘼,而遽兴大役以妨务农,恐失民望。

”从之。

帝尝谓拜住曰:

“朕委卿以大任者,以乃祖安童相世祖克成善治也。

时右丞相铁木迭儿屡杀大臣,鬻狱卖官,广立朋党,凡不附己者必以事去之。

尤恶平章王毅,右丞高昉。

因京诸仓粮储失陷,欲奏诛之。

拜住密言于帝:

“论道经邦,宰相事也。

以金谷细务责之,可乎?

”帝然之,俱得不死。

铁木迭儿复引参知政事张思明为左丞以助己。

思明忌拜住方正,谋中害之。

左右得其情,乘间以告,且请备之。

拜住曰:

“大臣协和,国之利也。

今以右相仇我,我求报之,非特吾二人之不幸,亦国家之不幸。

汝辈毋复言。

”夏六月,拜住以海运粮视世祖时顿增数倍,今江南民力困极,而京仓充满,奏请岁减二十万石,帝遂免之。

时铁木迭儿过恶日彰,拜住悉以奏闻。

上悟,夺其官。

奸党铁失等甚惧,乃生异谋。

晋王也孙帖木儿时镇北边,铁失潜遣人至王所,告以逆谋,约事成推王为帝。

王命囚之,遣使赴上都告变。

未至,车驾南还,次南坡,铁失等夜以所领阿速卫兵为外应,杀拜住,遂弑帝于行幄。

晋王即位,铁失等伏诛。

诏有司备仪卫,百官耆宿前导,舆拜住画相于海云寺,大作佛事。

观者万数,无不叹惜泣下。

(选自《元史·列传第二十三·拜住传》,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乃祖安童相世祖克成善治也相:

辅助

B.以金谷细务责之责:

责罚

C.铁木迭儿复引参知政事张思明为左丞以助己引:

推荐

D.拜住以海运粮视世祖时顿增数倍视:

观察

5.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能直接表现拜住“贤”的一组是(3分)

①嫌疑之际,君子所慎②而遽兴大役以妨务农,恐失民望

③大臣协和,国之利也④奏请岁减二十万石

⑤遣使赴上都告变⑥观者万数,无不叹惜泣下

A.①③⑤B.①③④

C.②③④D.②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拜住是元初名相安童的孙子。

早年在朝廷官袭宿卫长,后虽然得到太子的欣赏,但他宁可得罪太子,也不愿招来祸端。

B.拜住支持张养浩上疏,劝阻元帝在服丧期间张灯设宴庆祝元宵,并且带着张养浩的奏章进谏,使张养浩得到了元帝的奖赏。

C.右丞相铁木迭儿在朝中打击异己,滥杀大臣。

拜住暗中进言,使王毅、高昉得以保全。

张思明因忌恨拜住方正而密谋陷害时,拜住则不予计较。

D.在奸党铁失的叛乱中,拜住不幸被杀;晋王即位后,诛杀铁失,将拜住的画像送到寺庙,并为他举行了隆重的祭奠仪式。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三月,从幸上都,帝以行宫亨丽殿制度卑隘,欲更广之。

(5分)

译文:

(2)今以右相仇我,我求报之,非特吾二人之不幸,亦国家之不幸。

(5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8~9题。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8.作者采用哪种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难舍之情?

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5分)

答:

9.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选择其中一个词简要分析。

(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_____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2)沧海月明珠有泪,。

(李商隐《锦瑟》)

(3),此时无声胜有声。

(白居易《琵琶行》)

(4)住近湓江地低湿,。

(白居易《琵琶行》)

(5),以手抚膺坐长叹。

(李白《蜀道难》)

(6),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李白《蜀道难》)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拾穗

王往

小布总是天一亮就去拾穗。

去迟了,那些老奶奶就把穗子全拾光了。

  小布在腰间拴了根草绳子,把布袋子的一角系在绳子上,就在五月的槐花的清香里出发了。

起得再早,她也会碰见拾穗的老奶奶。

别看这些老奶奶躬腰驼背的,走路快着呢,一只手来回划着,头一点一点的,好像风里起伏着的麦穗。

小布紧紧地跟着她们,不敢有半步落下了。

  不过,先到麦田拾起第一根麦穗的还是小布。

快到麦田时,小布就会奔跑起来。

那些老奶奶就在后面笑:

小鬼豆子,能干呢,哪个跟你抢哟!

  平原上的太阳没遮没拦,上升一点,天就明朗一点,田野就开阔一点。

开始的时候,处处是潮漉漉的,鸟儿的叫声也带着露水,麦田上空像晾晒着刚洗的白纱。

小布和老奶奶们弯着腰,踩着被夜露浸软了的麦茬,一块一块田拾过去。

猛一抬头,天就高了,明朗了,阳光已经铺到没收割的麦子上了。

麦芒像一把把的梳子,把阳光梳得均匀,把光线梳得透亮。

通向村庄的路上,已经有拿着扁担和镰刀的人奔着它们来了。

  这个时候,拾穗的人就要回家吃饭了。

田野里响着招呼声:

  “陈奶哎,回家吃饭啦。

  “就走啦。

你拾了不少嘛,冯奶。

  “没你的多哟,你格老不死的腿脚快!

  “呵呵,新麦还没打下,不吃新麦子我才不死呢。

走啦——”小布听着就格格跟着笑。

老奶奶们也催她,这个说:

“小鬼豆子,走啦!

”那个说:

“吃了饭,再来哟,小鬼豆子!

  她们越催,小布越要再拾几根,让她们急。

等她们走出田头,她跑着跟了上去。

她们边走边比着谁拾的多,比来比去,还是小布拾的多。

冯奶奶就说,小鬼豆子眼尖,比不过她的!

陈奶奶也跟着说,眼尖,人也精,这丫头哪家娶去哪家有福气!

小布脸上红,心里高兴。

沉沉的袋子不时撞一下她的腿,让她心里装满实实在在的欢喜。

  吃了早饭,小布又去拾穗了。

  在一块田头,小布碰上了陈奶奶和冯奶奶。

陈奶奶和冯奶奶坐在田埂上歇着呢。

小布看到她们俩之间有一棵站着的麦子,就伸手去掐穗子。

刚要掐到,陈奶奶一手拉住了她。

冯奶奶也直朝她摆手。

小布说:

“谁叫你们不要的,就在你们腿旁,你们看不见嘛。

  陈奶奶说:

“我们都看见了,这麦子不能拾。

  小布问:

“怎么不能拾呀?

  陈奶奶说:

“小鬼豆子,你不懂吧,这棵麦子是主人家故意留下来的。

  “这叫留种子,”冯奶奶站起身子说,“留下了种子,来年才有收成啊。

  小布说:

“哦。

可是我刚才拾的那块田就没有看见田头留下一棵呢。

  陈奶奶说:

“这家人,真糊涂,这事也能忘了,唉。

她们就一起走到那家的田头,陈奶奶栽上麦子,冯奶奶就用土培上了。

  冯奶奶说:

“小布,记着,以后别拾人家留种的麦子啊。

  小布说:

“奶奶,我记得了。

  陈奶奶又说:

“人不也是这样嘛,你看这一田的人,这一庄一庄的人,都不是像麦种生麦子一样,一个个的,一代代的生出来了。

  小布的脸全红了,她背过了身子。

  吃了午饭,小布又去拾穗了。

傍晚时,小布和陈奶奶、冯奶奶碰到了一起,她们的影子落在麦茬上,夕阳跟着她们走。

小布默不作声,陈奶奶和冯奶奶不住说话。

  “你老说我是老不死,告诉你,我能吃上新麦子,你呢?

  “我呀,我不会比你少吃一顿,就是不知能不能吃上新米。

  “你能吃上新米,我恐怕不行了,人家说像我这种病活不了5个月呢,这都过了5个月了,老天爷哪能让你拖到秋天。

  “我也不行了,想拖到秋天,难。

唉,我比你先得的病,能跟你一起吃上新麦子,我就自足了,你格老不死的,多活一天,我就跟着你活一天。

  小布一回头,看见她们已经到她身边了。

小布就奔跑起来,吓了她们一愣。

  小布跑到田头,又顺着田埂跑到很远的一块空地里。

她坐在地上,放声哭起来。

  秋天到了,稻子熟了,风在大平原上滚动,一望无际的稻子垂下穗子,沙拉沙拉地响着。

  稻子熟了,又收了,每家的田头照例留着一棵。

  小布又去拾穗了,傍晚时,小布拾了半袋子稻穗,在田埂上歇了一会儿,又去拾了两根最饱满的,给陈奶奶和冯奶奶送去了。

  陈奶奶和冯奶奶就在田头的河坡上住着。

她们坟头的芦花全白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xx年21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紧紧抓住人物特征,从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对小布进行精雕细刻

式的描写,为我们呈现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B.这篇小说以拾穗的日常生活作为着眼点,从平淡的日常生活中挖掘触动人

心的点点滴滴,既亲切自然又耐人寻味。

C.作为次要人物的两位老人——陈奶奶和冯奶奶善良、慈爱,她们对小布喜

爱、包容,但谈论起自己的生死,却流露出无可奈何的悲哀。

D.留麦种”这个细节,不仅可以窥见人们内心世界的善良美好,还使得拾穗

这件小事上升到了“人类繁衍、生生不息”的高度,言近旨远。

E.这篇小说故事情节完整,没有大起大落,读来波澜不惊,叙述张弛有度,

却让读者感受到了生活的真实,感情的真实。

(2)小说第四段对于乡村景致的集中描写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3)请简要分析小布这个人物形象的特点。

(6分)

答:

(4)有人从这篇小说中读到了生活的诗意,也有人从小说中读出了生活的苦难,你的阅读感受如何?

请结合原文阐述。

(8分)

答:

4、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

A.炮烙(luò)呜咽(yè)蹿跳(cuàn)铮铮铁骨(zhēng)

B.懵懂(méng)砧子(zhēn)搭讪(shàn)按捺不住(nài)

C.盥洗(guàn)嬷嬷(mé)瘦削(xuē)敛声屏气(bing)

D.间或(jiàn)内帏(wéi)劲旅(jìng)悄无声息(qiao)

1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罪:

归罪

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已戴:

顶着东西

C.数罟不入洿池洿:

污浊

D.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检:

制止

 

1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30多年的社会变迁,小城中的破屋残垣早已面目全非,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的高楼。

B.各地的分公司常常觉得天高皇帝远,总部望尘莫及,经常自作主张,各自为政。

C.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字字笔走龙蛇,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D.某贪官受审时,要求法官手下留情,他情愿回老家种田。

这种不情之请真是可笑至极。

1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从医学角度看,早餐在供应血糖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吃或少吃早餐,会使血糖不断下降,造成思维减慢、出现低血糖休克,甚至精神不振。

B.据专家预测,未来10年,我国私人飞机市场规模每年将增长20%—25%,10年内我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私人飞机拥有国。

C.为了给村民们讨个说法,从前年冬天开始,年近花甲的老村长就带他和两个弟弟踏上了这条漫长而艰辛的告状之路。

D.调查结果显示,近40%以上的老年人在消费时曾经被骗,最容易让老人被骗的消费品是:

保健品、促销品、旅游商品以及预付消费等。

16.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除了法家思想基本没有在中国占据过统治和主导地位,另一原因,是大多数中国人抱着实用主义的态度去对待规则,而并不是发自内心的自觉遵守规则。

?

对我利大于弊的,便去遵守和利用规则;反之,就无视规则。

?

但规则存在,并不一定得到广泛认可。

?

“中国式过马路”凸显的,是中国人规则意识的集体漠视。

?

在中国,规则意识很早就有,格言古语都强调,最著名的便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

“灵活变通”被赞扬,尽管这种变通,有时是违背法律和道德的,而只要在当时得到好处,就大行其道。

A.?

?

?

?

?

?

B.?

?

?

?

?

?

C.?

?

?

?

?

?

D.?

?

?

?

?

?

17.将下面文字概括为一句话新闻,不超过20个字。

(5分)

随着电脑、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使用键盘输入,手写汉字的能力下降。

近期,中央电视台科学教育频道播出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引起很多观众跟随节目进程做汉字听写自我检测。

有观众在网上晒出自己的听写结果,其中不少常用字都被写错或忘记。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爱调研旗下问卷网发起的一项调查(2517人参与)显示,65.7%的受访者正在收看《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这个节目。

98.8%的受访者坦言自己曾遇到过提笔忘字的情况。

关于提笔忘字的原因,调查中,92.0%的受访者认为是人们习惯使用方便快速的电脑输入法,手写越来越少;72.3%的受访者认为与人们热衷看视频,很少阅读文字读物有关;43.9%的受访者认为是由于当前汉字文化受重视程度降低;20.1%的受访者认为原因在于少儿阶段汉字书写基础打得不牢。

答:

五、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江苏省扬州大学附中学生徐砺寒在骑车上学途中,不小心碰坏了一辆宝马车的后视镜,他在原处等待了近半小时后,留下一张表达歉意和联系方式的纸条,表示承担责任。

受损车主知情后深受感动,当即放弃索赔。

当地一家汽车修理公司获悉后,表示愿意免费修理受损车辆。

请围绕以上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谈谈自己的认识和感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参考答案

高一语文一模块考试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9分)

1.D是“工作”,而不是“读书”,与原文不符,属于偷换概念。

2.B是“完全”,而不是“逐步”,与原文表现的程度不符,属于程度上的以偏概全。

3.C原文语境中要表明的是“溜冰本来是在前一个冬天练习的,今年夏天你虽然是在做旁的事,没有想到溜冰”,属于张冠李戴的曲解文意。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4.D视:

比照,与……比。

5.C(?

是拜住的行事准则?

是晋王所为?

是间接表现)

6.A.拜住不与太子结交是防止天子猜疑,二人都会因之获罪,而非他要得罪太子。

7.

(1)拜住跟随皇帝到上都,皇帝认为行宫亨丽殿规模狭小,想再扩建它。

(“幸”“制度”“卑隘”“广”及句子大意各1分)

(2)张思明现在因为右宰相仇恨我,我如果谋求报复他,这不只是我们两人的不幸,也是国家的不幸。

(“以”“仇”“报”“特”,句子大意各1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1)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写湖边柳条藤蔓拉着他,黄莺也像在用鸣叫频频挽留,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主客移位也可;明明是诗人因迁居别处而舍不得离去,却用湖边柳条藤蔓拉住他和黄莺频频鸣叫挽留来表现,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难舍之情】

(2)“系”字有‘拉。

牵’之意,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

“啼”字有‘呼。

唤’之意,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啼哭。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暂略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

(1)(5分)

【参考答案】B3分,D2分,C1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

【解析】(C项“流露出无可奈何的悲哀”不全面,应还有“对死亡的从容淡定”;A项“精雕细刻式的描写”错,是白描手法;E项“这篇小说故事情节完整”错,小说没有完整的结构,是选取几个情节片段串联在一起。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小说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2)(6分)

【参考答案】

描绘了乡村的生活场景,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一个特定的舞台,使故事的呈现自然而舒展。

渲染了清新明净、宁谧淡远的氛围,烘托人物勤劳、善良、淳朴的形象。

景物描写衬托了小布和老奶奶们拾穗时愉快的心情。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分析小说表现手法和领悟作品艺术魅力的能力。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D

13.C“洿”是深的意思。

14.C“笔走龙蛇”形容书法笔势雄健活泼。

A“面目全非”形容事物的样子变得很厉害,贬义,不用于褒义指变化大;B“望尘莫及”比喻远远落后,此处可以改为“鞭长莫及”,形容力量达不到;D“不情之请”指不合理的要求,是对自己的请求的客气说法,此处用错对象。

15.B

A:

语序不当,应为“造成精神不振、思维减慢,甚至出现低血糖休克。

C:

表意不明。

“两个弟弟”是老村长的还是“他”的,有歧义。

D:

不合逻辑,“近”与“以上”矛盾;“保健品、促销品、旅游商品”不属于并列关系,“预付消费”也不属于“消费品”。

16.A(4是全段的总起,放在句首,53构成转折,3承接5,126是承接53解释原因,26是对1的解释,紧接1,6是对2的补充,紧接2,5是结论,在最末。

17.越来越多的人手写汉字的能力下降。

(“多数人”“手写汉字的能力”“下降”每个要点各2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拜住是安童的孙子。

至大二年,承袭祖上职位担任宿卫长。

英宗做太子时,向身边侍卫询问宿卫的情况,侍卫们都说拜住这个人很贤能。

英宗派人去召他前来,要和他交谈。

拜住对使者说:

“在可能产生嫌疑的时候,君子应该小心对待。

我担任天子的宿卫长,如果与太子私自往来,我固然会获罪,大概也不是太子的幸事吧?

”他最终也没有去见太子。

至治元年正月,英宗想在宫中搭建彩楼,元宵节夜晚张灯设宴。

当时英宗还处在为先帝服丧期间,参议张养浩上书劝谏,拜住认为应该进谏,便带着张养浩的奏疏向英宗上奏,英宗高兴地接受了劝谏,停止了喜庆活动,并赏赐锦帛给张养浩,来表彰他敢于直言。

三月,拜住跟随皇帝出巡上都,皇帝认为当地行宫亨丽殿规模狭小,想再加以扩建。

拜住上奏说:

“陛下刚登上大位,不去了解民间疾苦,却急于大兴土木导致影响农业生产,恐怕会让老百姓失望。

”英宗听取了拜住的意见。

英宗曾对拜住说:

“我把重任委托给你,是因为你的祖父安童辅佐世祖能够很好地治理天下。

当时右丞相铁木迭儿多次杀害大臣,买卖官司,卖官鬻爵,大肆结党营私,凡是不肯依附自己的一定借故除掉。

尤其憎厌平章王毅和右丞高昉,以京城各粮仓储藏的粮食缺失为理由,要上奏英宗将二人杀掉。

拜住私下对皇帝说:

“讨论治国大计,是丞相的职责,如果用钱粮上的小事来责罚他们,合适吗?

”英宗认为他说得对,于是王毅和高昉都得以活命。

铁木迭儿又推荐参知政事张思明担任左丞来帮助自己。

张思明忌恨拜住为人正直,阴谋中伤陷害拜住。

拜住身边的人得知内情后,就找机会把这些情况告诉了拜住,并且提请拜住防备他们。

拜住说:

“大臣合作协调,是国家的幸事。

现在因为右宰相仇视我,我便想法报复,这不只是我们二人的不幸,也是国家的不幸。

你们不必再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