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师编山香心理学笔记表格版必背.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894540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1.4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教师编山香心理学笔记表格版必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山东教师编山香心理学笔记表格版必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山东教师编山香心理学笔记表格版必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山东教师编山香心理学笔记表格版必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山东教师编山香心理学笔记表格版必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山东教师编山香心理学笔记表格版必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1页
山东教师编山香心理学笔记表格版必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1页
山东教师编山香心理学笔记表格版必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1页
山东教师编山香心理学笔记表格版必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1页
山东教师编山香心理学笔记表格版必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1页
山东教师编山香心理学笔记表格版必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1页
山东教师编山香心理学笔记表格版必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1页
山东教师编山香心理学笔记表格版必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1页
山东教师编山香心理学笔记表格版必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1页
山东教师编山香心理学笔记表格版必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1页
山东教师编山香心理学笔记表格版必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1页
山东教师编山香心理学笔记表格版必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1页
山东教师编山香心理学笔记表格版必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1页
山东教师编山香心理学笔记表格版必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1页
山东教师编山香心理学笔记表格版必背.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教师编山香心理学笔记表格版必背.docx

《山东教师编山香心理学笔记表格版必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教师编山香心理学笔记表格版必背.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东教师编山香心理学笔记表格版必背.docx

山东教师编山香心理学笔记表格版必背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既研究动物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

2.学科性质:

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间、边缘学科

3.人的心理可划分为:

心理过程、心理状态、人格

4.

心理现象

心理过程

认知过程——感觉、知觉、思维、想象、记忆

情绪情感过程——情绪、情感

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个性心理(个体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性的综合,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特征)

个性心理倾向性——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价值观、世界观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性格、气质

关系

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

心理状态是人在某一时刻的心理活动水平,是联系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的过渡阶段

5.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6.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神经元分为感觉神经元(传入)、运动神经元(传出)、中间神经元(联络):

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三个部分组成,刺激传导顺序:

树突,细胞体,轴突,突触,下一个神经元。

神经系统

外周神经系统

解剖

12对脑神经(有感觉、运动、混合神经)和31对脊神经(分管颈部以下身体相关部位的感觉和运动)

功能

躯体神经系统

到达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神经。

自主神经系统

(植物神经)

拮抗作用,支配内脏器官,与情绪有关。

一般不受意识支配(训练可稍条件)

分为:

交感神经(兴奋,调动能量)副交感神经(冷静,维持机能平衡)

中枢神经系统

脊髓

脊髓灰质、脊髓白质

延髓:

生命中枢

作用:

中枢神经系统最低级部位,传递消息,膝跳反射

脑干

(与脊髓连接,最古老)

中脑、桥脑、延脑、脑干网状结构

间脑

(脑干上,脑半球覆盖)

丘脑

除嗅觉外所有感觉的中枢

上丘脑

嗅觉和某些激素调节

下丘脑

自主神经系统在大脑皮层下的重要神经中枢,调节内脏系统活动

底丘脑

调节肌张力,使运动能够正常进行

小脑(延脑桥脑后)

身体平衡,调节肌肉紧张度

大脑(端脑)

胼胝体连接两半球

额叶(前回、运动)顶叶(后回、感觉)颞叶(听觉功能)枕叶(枕极、视觉)

大脑皮层的高度发达是人脑的主要特征。

发育缓慢为沟,较快为回。

7.

反射

无条件反射

先天、无意识本能行为

条件反射(信号反射)

后天经过学习,有意识学习得来的知识、技能、经验

大脑皮层的功能(巴普洛夫)

第一信号系统

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望梅生津、人和动物都有

第二信号系统

词语作为条件刺激,人类特有

8.

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

兴奋和抑制的扩散和集中

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

(同时性、继时性)

负诱导:

兴奋引起或加强抑制(通宵打游戏致第二天无精打采:

相继负诱导)

正诱导:

抑制引起或加强兴奋(睡眠到醒来:

相继正诱导)

9.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客观现实决定人的心理

狼孩表明社会存在是人的心理内容的决定部分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像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的反映

主观性:

人心不同

能动性:

主动

10.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历史背景

亚里士多德《论灵魂》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心理现象的著作

历史渊源

1理论基础:

近代哲学思潮,特别是唯理论和经验论

2试验方法:

来自于实验生理学

科学心理学诞生

1879年冯特德国莱比锡大学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心理学脱离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

心理学之父

研究原则

客观性、发展性、实践性原则

研究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测验法

1.感知觉

定义: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最简单的心理现象。

认识的起点。

分类

适宜刺激

感受器官

视觉

380~780nm的电磁波

也叫光波

视网膜上视细胞

锥:

明视觉、细节颜色;杆:

暗视觉、明暗轮廓

听觉

16~20000Hz的空气振动叫声波

1000-4000hz最敏感

内耳耳蜗

嗅觉

能挥发有气味的物质;嗅觉是最古老的感觉

鼻腔上膜的嗅细胞

味觉

溶解有味道的物质

舌面、上颚的味蕾:

甜(舌尖)、酸(舌边后部)、苦(舌根)、咸(舌边前部)

皮肤感觉

触、压、振动、温、冷和皮肤痛觉

触感受器或压感受器等

平衡觉(静觉、姿势感觉)

内耳中的前庭

运动觉(动觉)

内脏感觉(机体觉)

内脏器官的壁上

痛觉

没有

遍布全身

定义:

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观察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高级形式,又叫“思维的知觉”。

观察力是指人迅速、敏锐地发现事物细节和特征等方面的知觉能力,是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

知觉

对象

不同

分类

 

大小知觉

与视象大小、距离、参照物有关

形状知觉

边界扫描提供动觉信息、触摸提供触觉信息

方位知觉

自身做参照物、双耳听觉的时间差和强度差为参照(正前和正后难判断)

深度知觉

肌肉运动线索(眼睛调节—肌让水晶体凸凹眼视轴辅合--对眼)

单眼线索(对象的重叠、线条的透视、空气的透视、明暗阴影、运动视差)、双眼线索(主要线索,立体电影)

时间知觉

对事物运动的速度、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判断准确度:

听觉>触觉>视觉生物钟24小时为单位

运动知觉

真正运动的知觉:

物体在空间位移产生的知觉

似动知觉:

动景运动(霓虹灯、电影,又称最佳运动或Phi运动),诱导运动(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静止物体运动月亮动云不动),自主运动(暗室烟头动),运动后效(注视像一个方向运动的物体后,静止物体向相反方向移动)

社会

知觉

是个体在生活实践中,对别人、对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也叫社会认知。

包括对别人的知觉、自我知觉、人际知觉。

常见社会知觉偏差:

刻板印象、晕轮(光环)效应、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投射效应(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角色效应

错觉

在特定条件下对事物必然会产生的某种固有倾向的歪曲知觉,是不正确的知觉。

种类包括:

大小错觉、性状和方向错觉、时间错觉、倾斜错觉

感知觉的关系

感觉的规律

感受性

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敏感刺激)的感觉能力,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

感觉阈限

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度量感受性,与感受性成反比

绝对感觉阈限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绝对阈限;绝对感受性

差别感觉阈限

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又叫差别阈限、最小可觉差,缩写j.n.d;差别感受性

感觉的相互作用规律:

同一感觉中

感觉适应

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变化的现象

视觉:

明适应(5分钟)、暗适应(半小时)

听觉适应不明显

嗅觉: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痛觉适应很难

感觉对比

同时对比

继时对比

感觉后效

(感觉后像、感受后效)

视觉后像:

正后像(后像与刺激在品质上相同)、负后像

不同感觉中

对某一感受器的微弱刺激能提高其他感受器的感受性

对某一感受器的强烈刺激能降低其他感受器的感受性

感觉的补偿

联觉

红色热烈

知觉的规律

选择性——选为知觉内容的事物称为对象,衬托对象的事物称为背景。

对象知觉的格外清晰,而背景则知觉的比较模糊。

转换条件:

客观事物发生变化;知觉者的经验、目的、兴趣等

影响因素:

(1)客观方面:

刺激物的绝对强度;差异律;活动律;新颖性;组合律

(2)主观方面:

知觉有无目的和任务;个体已有知识经验的丰富程度;个人的动机、需要、兴趣、定势、情绪状态等

理解性——用过去的经验对知觉到的外在物体讲行解释,并用词揭示出来。

整体性——把物体的各部分和各种属性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

影响因素:

(1)知觉对象的特点

(2)对象各组成部分的强度关系(人的面部特征)(3)知觉对象各部分之间的结构关系(4)依赖于知觉者本身的主观状态,知识和经验

恒常性——条件发生变化,但知觉的映像却保持相对稳定不变,包括大小、形状、颜色、明度、声音等。

2.感知觉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遵循感知规律,开展直观教学

2.学生观察力的发展和培养

观察的品质:

目的性、精确性、全面性、深刻性

学生观察力的发展:

小学生:

观察的目的性较差;缺乏精确性;缺乏顺序性;缺乏深刻性

高中生:

具有明确目的性;持久性明显发展;精确性提高;概括性增强

培养:

3.学生感知觉的发展:

6岁后出现颜色爱好的性别差异;中学生视觉敏感发展到一生中最高水平。

4.记忆

定义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

是人的心理过程在时间上的持续。

是一种积极的、能动的活动。

品质

指记忆能力的好坏

敏捷性:

速度、效率

持久性:

保持

准确性:

正确、精确

准备性:

提取和应用

分类

根据信息从输入到提取所经过的时间、信息编码方式和记忆阶段

瞬时记忆(感觉记忆或感觉登记):

1秒内,容量较大,事物形象

短时记忆:

1分内,7±2,听觉,形象记忆

长时记忆:

1分钟以上,无限,语义或形象

根据记忆的内容和经验的对象

形象记忆(表象形式;视觉记忆、听觉记忆为主)、情景记忆、情绪记忆、语义记忆(语词一逻辑记忆)、动作记忆(运动记忆)

根据记忆时意识参与的程度

外显记忆

内隐记忆

根据信息加工和储存的内容不同

陈述性记忆

程序性记忆

 

过程

识记

分类

根据有无目的性:

无意识记(没有目的、不需意志努力)、有意识记(有目的、需要意志努力)

根据识记材料的性质和识记方法不同

机械识记:

根据材料的外在联系、多次重复、死记硬背

必要性

意义识记(理解记忆、逻辑记忆):

根据材料的内在联系、运用已有知识经验

(谐音记忆Π)意义识记的效果在全面性、准确性、巩固性或速度方法都由于机械识记

规律

(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

识记的目的与任务;识记的态度和情绪状态;活动任务的性质;材料的数量和性质;识记的方法(根据对识记材料的组织方式不同,分为整体识记和部分识记【综合识记效果更理想】;根据识记的时间安排,分为集中识记和分散识记【分散识记效果优于集中识记】)

 

保持

保持的规律:

量:

(1)遗忘

(2)记忆恢复(记忆回涨):

儿童和不完全学习

质:

(1)不重要的细节消失,主要内容和显著特征保持

(2)某些特点和线索被有选择地保留,并加工为更易理解的事物

遗忘

不能回忆或再认、错误的回忆或再认;不说信息完全丧失,而是提取不出或提取错误(信息加工理论)

规律

【德】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遗忘是有规律的,即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呈负加速,且到一定程度就不再遗忘了

(1)有意义材料比无意义材料遗忘慢

(2)数量多的材料遗忘快(3)两种相似材料,前后间隔时间短,容易相互干扰造成遗忘(4)学习程度不够的材料易遗忘

影响因素

1学习材料的性质(材料的种类、长度、难度、意义性)2系列位置效应(前摄抑制、倒摄抑制)3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过度学习;150%)4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5识记的方法6时间因素7情绪和动机

原因

1消退说:

得不到强化致消退

2干扰说:

前摄抑制、倒摄抑制

3压抑(动机)说:

弗洛伊德情绪紧张引起遗忘(考试)

4提取失败说:

舌尖现象、话到嘴边现象

5同化说(认知结构说)奥苏贝尔遗忘是知识的组织和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积极/消极的遗忘

复习

1及时复习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3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4复习方法多样化5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6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7掌握复习的量

再现(再认或回忆)

再认:

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呈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是记忆的初级表现形式。

回忆:

过去经历的事物不在面前,在头脑中把它重新呈现是心理过程;是记忆的最高表现

回忆的条件(影响追忆的因素):

1是否有正确的中介联想:

接近律、相似律、对比律、因果律

2是否有平静的情绪状态

追忆:

5.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依据记忆规律合理安排和组织教学

合理安排教学

向学生提出具体的识记任务

使学生处于良好的情绪和注意状态

充分利用无意识记的规律组织教学

使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并把它系统化

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品质,提高其记忆能力

2依据记忆规律有效地组织复习

复习时机

复习方法

复习次数

重视对记忆品质的培养

注意用脑卫生

6.学生记忆的发展

小学生记忆的发展

1从无意记忆为主转变为有意记忆为主,是小学生记忆质的发展的第一个特点

2从机械记忆为主向意义记忆为主过渡,是小学生记忆质的发展的第二个特点

3从具体形象记忆向抽象逻辑记忆的方向发展,是小学生记忆质的发展的第三个特点(小学生记忆的主要方式是形象记忆)

中学生记忆的发展

高中生处于记忆发展的黄金时代

有意记忆

理解记忆

抽象记忆

6表象

定义

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再现的过程

分类

根据表象产生的主要感觉通道划分:

视觉表象、听觉表象、运动表象

根据表象创造程度的不同划分:

记忆表象(即表象,较模糊、暗淡、片段、不稳定)和想象表象(即想象)

特征

直观性

概括性

可操作性:

库珀和谢帕德心理旋转试验

7.想象

定义

人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属于思维范畴。

分类

 

根据想象的目的性和计划性划分

有意想象(随意想象):

有目的、自觉

根据创造程度不同:

再造想象:

依据词语或符号的描述、示意在头脑中形成与之对应的新形象

创造想象:

按照一定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综独立地创造新形象【幻想(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和一个人的愿望相联系并指向未来的想象,可实现的叫理想;不可实现的叫空想;科学幻想)】

再造想象产生的条件:

必须有丰富的表象储备;为再造想象提供的词语和实物标志要准确、鲜明、生动;正确理解词语与实物标志的意义

创造想象产生的条件:

强烈的创造愿望;丰富的表象储备;积累必要的知识经验;原型启发;积极的思维活动;灵感

无意想象(不随意想象):

无目的、不自觉白日梦;梦是无意想象的极端表现

加工方式

(1)黏合

(2)夸张(3)拟人化(4)典型化

功能

(1)预见

(2)补充(3)替代(4)调节

品质

(1)主动性

(2)丰富性(3)生动性(4)现实性(5)新颖性(6)深刻性

8.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想象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P292

(1)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再造想象

(2)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

四引导、一注意、一结合

9.言语

语言和言语

语言是符号系统、思维和交际的工具、社会现象

言语是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心理现象词

特点

(1)目的性

(2)开放性(3)规则性(4)离散性(5)社会性和个体性

言语分类

形式:

听说读写

外部言语:

交际用

口头言语

对话言语

独白言语:

独自进行报告、演讲

书面言语写文章

内部言语:

支持思维,不出声,特点——发音器官隐蔽性、缩减性、速度快默读

言语的感知和理解

感知:

理解:

概念、过程(词、句、文)

语言获得理论

强化说

先天决定论:

乔姆斯基

相互作用论

10.思维

思维的概念

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最高级

思维的特征

间接性:

认识没接触的事物、认识不能感知的事物,预见事件

概括性:

抽取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形成概念、得出事物之间内在联系;

品质

(1)广阔性与深刻性

(2)独创性与批判性(3)灵活性与敏捷性(4)逻辑性和严谨性(是思维品质的中心环节,集中体现)

培养:

用科学的言语方法,去积极地解决问题P297

 

分类

根据思维过程中凭借物的不同:

动作思维(三岁前幼儿、聋哑人)、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根据思维过程是以日常经验还是理论为指导:

经验思维、理论思维

根据结论是否有明确的思考步骤:

分析思维、直觉思维(敏捷性、直接性、减缩性、突然性、猜测性灵感)

根据思维的指向性:

聚合思维(求同思维、集中思维、辐合思维、汇聚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分散思维、辐射思维)

根据思维的创造程度:

再造性思维(常规性思维、习惯思维;思维创造水平低)、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

特征:

1新颖独特性(最本质)2是多种思维的结晶,既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统一,也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统一,核心是发散思维3创造性想象的积极参与4灵感状态

过程:

准备期→酝酿期→豁朗期→验证期

常见的创造性课程:

7

促进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创造技法:

1头脑风暴法(奥斯本)2系统探求法(5W2H)3联想类比法4组合创新法5对立思考法6转换思考法7检查单法(创造技法之母奥斯本)戴维斯与豪特曼创造力训练法

基本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归纳、演绎)

一般过程

分析与综合(基本过程)、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

学生思维的发展

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征——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关键年龄:

小学四年级10~11岁)

中学生:

抽象逻辑思维、形式逻辑思维、辩证逻辑思维

11.概念

概念

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性的反映,并以词来标示和记载。

既是产物又是思维活动借以进行的单元。

每一个概念都有内涵(本质属性)和外延(范围),且两者是反变的关系

概念是有层次的

种类

结构

概念名称、概念定义、概念属性、概念例证

概念学习过程

概念的获得

概念形成:

抽象化→类化→辨别发现学习是概念形成的主要方式

概念同化:

接受学习是概念同化的主要方式

概念的运用

概念的形成(掌握)

是指个体借助于语言,从成人那里继承和学会包含于概念中的知识和经验的过程

1以感性材料作为概念掌握的基础2合理利用过去的知识经验3提供概念范例,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适当运用比较4突出有关特征,控制好无关特征的数量和强度,正确而充分地使用“变式”

概念转变的影响因素

(1)学习者的形式推理能力

(2)学习者的先前知识经验(强度、一致性、坚信度)(3)学习者的元认知能力(4)学习者的动机,对知识、学校的态度

12.注意

定义

是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一种心理状态,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特点

指向性、集中性

功能

选择;跟踪和保持;调节和监督

分类

根据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分为:

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

无目的、无意志努力;注意的初级形式;人和动物

有意注意(随意注意):

有目的、需意志努力;高级形式;人特有

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

有目的、无需意志努力;特殊形式

形成条件:

对活动的浓厚兴趣;活动的自动化

规律

注意的外部表现:

适应性运动;无关运动的停止;呼吸运动的变化;

注意产生和维持的条件:

1.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

(1)客观条件:

刺激物强度;对比;活动和变化;新异性

(2)主观:

当时的需要;当时的情绪;当时的需要;个体知识经验

2.维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1)加深对目的任务的理解

(2)合理组织活动(3)间接兴趣(4)排除内外因素干扰

品质

稳定性:

起伏、分散(无关)

广度:

与紧张度呈反变简单任务下,注意广度是7±2

分配:

指向不同对象

条件:

(1)同时进行两种活动,必须有一种是熟练的

(2)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都熟练(3)几种不同活动成为一套统一的组织

转移:

主动

学生

小学生:

从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过渡;注意的有意性由被动变主动

注意稳定性:

(1)5-7岁15分钟;7-10岁20分钟;10-12岁25分钟;12岁以后30分钟

(2)女生高于男生

中学生:

有意注意;深化;个体差异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2)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3)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4)根据注意的外部表现了解学生的听课状态

13.情绪和情感

概念

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1.以人的需要为中介。

2.主观感受、内心体验。

3.外部表现形式:

表情。

4.会引起一定的生理变化:

内分泌腺

联系

情绪是情感的基础,情感离不开情绪;对人类而言,情绪离不开情感,是情感的具体表现

区别

情绪是过程,生理需要,人物都有,原始的、低级的,情景性、易变性,冲动性、外部表现

情感指内容,社会需要,人有,后继的、高级的,稳定性、持久性,内隐、深沉

情绪分类

从生物进化角度:

基本情绪(原始情绪):

快乐、愤怒、悲哀、恐惧

复合情绪:

敌意(愤怒、厌恶、轻蔑)、焦虑(恐惧、内疚、愤怒)等

从情绪状态角度:

(强度和持续性、紧张度)

心境(心情):

微弱、持久、弥漫,重要意义的事件引起

激情:

强烈、爆发式,时短,重大、突如其来的事件或意向冲突引起(人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激情状态,也能够有意识地调节和控制)

应激:

意外或危险时出现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

应激源(躯体性、心理社会性);应激反应含生理反应、心理反应。

强烈和持久会损害工作效能,造成对疾病或障碍的易感状态,在其他的共同作用下使人患病

情感分类

高级情感(情感的社会内容)

道德感(道德标准的主观体验)、美感(情感体验,主客观对立统一)、理智感(智力活动产生、好奇心)

功能

适应(婴儿交流)、动机(内驱力、认识活动)、组织(促进、破坏)、信号(表情,微笑友好,早于言语)、健康(一个小丑进城)、感染(共鸣、移情)

变化维度

动力性(增力-减力)、激动度(激动-平静)、强度(强-弱)、紧张度(紧张-轻松)体现了“两极性”

情绪和情感与认识过程的关系

(1)认识过程是情绪和情感的基础,并引导情绪和情感的发生

(2)情绪和情感伴随着认识活动的发展而发展(3)情绪和情感反过来对认识过程起调节作用

情绪和情感的外部表现

表情:

包括面部表情(鉴别标志)、姿态表情、语调表情;有先天人类共有的、多是后天模仿学习获得的

自我防御机制(弗洛伊德)

(1)否认

(2)压抑(3)合理化(文饰)(酸葡萄、甜柠檬)(4)移置(5)投射(6)反向形成(7)退行(8)过度代偿(过度补偿)(9)抵消(10)升华(11)幽默(12)认同

良好情绪的标准

(1)能正确反映一定环境和情境的影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

(2)能对引起情绪的刺激做出适当强度的反应(3)具备情绪反应的转移能力(4)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对学生情绪调节的指导

(1)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

(2)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3)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问题(调整认知)(4)教会学生情绪调节的方法(

认知调节法埃利斯情绪的ABC理论

合理宣泄(自我排解)

意志调节

转移注意

幽默法(5)通过实际锻炼提高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

中学生情绪的发展

初中生

半成熟、半幼稚的矛盾性特点

(1)强烈、狂暴性与温和、细腻性共存

(2)可变性和固执性共存(3)内向性和表现性共存

高中生

情绪的延续性、丰富性、特异性、情绪体验的深刻性、情绪体验更加细腻

中学生情感的发展

初中生

自我意识增强,自尊的需要迫切;情感有文饰、内隐和曲折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