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观察论文植物学论文生物学论文.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895673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2.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植物观察论文植物学论文生物学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植物观察论文植物学论文生物学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植物观察论文植物学论文生物学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植物观察论文植物学论文生物学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植物观察论文植物学论文生物学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植物观察论文植物学论文生物学论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植物观察论文植物学论文生物学论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植物观察论文植物学论文生物学论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植物观察论文植物学论文生物学论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植物观察论文植物学论文生物学论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植物观察论文植物学论文生物学论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植物观察论文植物学论文生物学论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植物观察论文植物学论文生物学论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植物观察论文植物学论文生物学论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植物观察论文植物学论文生物学论文.docx

《植物观察论文植物学论文生物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植物观察论文植物学论文生物学论文.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植物观察论文植物学论文生物学论文.docx

植物观察论文植物学论文生物学论文

植物观察论文-植物学论文-生物学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种植植物是一项长期研究的观察活动,要做好物候期观察与记录,记好管理笔记。

植物观察论文就是对种植植物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探讨,提出解决策略,本篇文章就为大家介绍几篇植物观察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植物观察论文优选范文10篇之第一篇:

一种植物抑菌液的抑菌效果与皮肤刺激观察

  摘要:

目的观察一种植物抑菌液的抑菌效果及其皮肤刺激性,为实际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采用抑菌环试验和动物试验法,对该抑菌液的体外抑菌效果和多次皮肤刺激试验进行观察。

结果该抑菌液由栀子、诃子和川楝子等植物提取物组成,其原液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均有抑菌作用。

将该抑菌液密封包装放置于37℃存放3个月,其抑菌效果基本不下降。

该抑菌液对家兔完整皮肤多次刺激试验刺激指数为0.98.结论该植物抑菌液对细菌繁殖体和真菌具有一定抑菌作用,对家兔多次皮肤刺激强度为轻刺激性。

  关键词:

植物抑菌液;抑菌效果;皮肤刺激;

  Abstract:

  ObjectiveToobservetheantibacterialeffectofthisantibacteriallotionandmultipleskinirritationtests,soastoprovidescientificbasisforpracticalapplication.MethodsTheinhibitionringtestandanimalexperimentswereusedtoobserveinvitrotheantibacterialeffectandmultipleskinirritationtestsoftheantibacteriallotion.ResultsTheantibacteriallotionwascomposedofplantextractssuchasgardenia,myrobalan,szechwanChinaberryfruit.ThestocksolutionofthisplantantibacteriallotionhadantibacterialeffectsonEscherichiacoli,StaphylococcusaureusandCandidaalbicans.Theantibacterialeffectwasnotsubstantiallyreduced,evenwhichwasstoredinasealedpackageat37℃for3months.Thestimulatingindexoftheantibacteriallotiononrabbitsintactskinwas0.98.ConclusionTheplantantibacteriallotionhasacertainantibacterialeffectonbacterialpropagulesandfungi,anditismildlyirritatingtorabbitswithmultipleskinstimuli.

  Keyword:

  plantantibacteriallotion;antibacterialeffect;skinirritation;

  植物抗抑菌制剂及其应用一直都是学者们研究的一个热点,已有越来越多的植物抗抑菌产品投放市场。

本研究植物抑菌液是一种以栀子、诃子和川楝子提取物为主要原料制备而成的黄褐色乳状液体制剂。

栀子为茜草科植物,以其成熟果实入药,具有清热解毒和消肿止痛的作用[1].据报道,栀子提取物对流感病毒等6种病毒有抑制作用[2].研究证明,中草药诃子和川楝子也具有清热解毒和体外抗抑菌作用[3,4,5].本研究选择栀子、诃子和川楝子等植物提取物制作的抑菌制剂为目标,观察其体外抑菌效果及其皮肤刺激性,以探索其体外抗菌实用价值。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本研究所用植物抑菌液为一种抑菌洗液,其主要成分为栀子、诃子和川楝子提取物,制备成黄褐色乳状液体制剂(国内产品)。

  试验菌种有大肠杆菌(8099)、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6538)和白色念珠菌(ATCC10231)均由原军事医学科学院消毒检测中心提供。

  试验动物为日本大耳白色家兔,由芳元缘养殖场提供,试验动物生产许可证号:

SCXK(京)2014-0012,试验动物质量合格证号:

11804900001203,试验动物使用许可证号:

SYXK(蒙)2015-0002.

  1.2试验方法

  1.2.1微生物污染指标检测

  试验前,取该抑菌液,采用活菌计数法对其进行细菌总数和真菌总数检测,确定其初始污染菌量,除细菌总数之外,还分离目标菌大肠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溶血性链球菌等。

  1.2.2抑菌试验方法[6]

  

(1)试验菌悬液的制备:

取试验菌株单个典型菌落接种斜面培养基,经37℃培养24h,取新鲜斜面培养物,用磷酸盐缓冲液(PBS)洗下菌台,混匀后稀释配制成试验菌悬液。

用PBS液稀释并配制成含菌量为5105~5106cfu/mL试验菌悬液备用。

(2)抑菌试验:

采用纸片扩散(抑菌环)试验法。

将沾湿植物抑菌液的直径6mm滤纸片,贴在事前混入试验指标菌的染菌平板上。

每次试验贴放1个染菌平板,每个平板贴放4片试验样片,一片阴性对照样片。

使样片紧贴于平板表面,各样片中心之间相距25mm以上,与平板的周缘相距15mm以上,盖好平板。

置于37℃培养箱,培养18h观察结果。

用游标卡尺测量抑菌环的直径(包括贴片)并记录。

试验重复3次。

(3)评价标准:

抑菌环直径大于7mm者,判为有抑菌作用,3次重复试验均有抑菌作用结果者,判为合格。

阴性对照组应无抑菌环产生,否则试验无效。

  1.2.3稳定性试验

  将该抑菌液密封包装一式3份放置于37℃恒温培养箱内存放3个月,取储存前后的抑菌液进行抑菌试验,观察抑菌环直径与储存前结果相比,以判定该抑菌液储存稳定性。

  1.2.4多次皮肤刺激试验

  选用3只皮肤完好的白色健康家兔,在试验前24h,将家兔背部脊柱两侧的毛剪掉,去毛范围左、右各约3cm3cm.次日将受试物0.5mL涂抹于面积为2.5cm2.5cm的一侧去毛完整皮肤上,另一侧去毛皮肤为空白对照。

在涂抹4h后,用温水除去残留受试物。

每天涂抹一次,连续涂抹14d.在每次涂抹24d后观察结果,按照皮肤刺激反应的评分标准评分。

按照公式计算刺激指数,并以皮肤刺激强度分级标准判定皮肤刺激强度。

  2结果

  2.1微生物污染指标试验结果

  试验结果表明,该抑菌液中细菌总数为0cfu/mL、真菌总数0cfu/mL,未检出大肠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溶血性链球菌等致病菌(表1)。

  表1细菌菌落总数、真菌菌落总数、初始污染菌检测结果

  2.2抑菌试验结果

  试验结果显示,该植物抑菌液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有抑菌作用,尤其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很好的抑菌作用,阴性对照无抑菌环产生(表2)。

  表2某植物抑菌液对各试验菌的抑菌效果

  2.3稳定性试验结果

  将该抑菌液密封包装放置于37℃、相对湿度75%以上恒温培养箱内存放3个月,该植物抑菌液对白色念珠菌和大肠杆菌仍有抑菌作用(表3、4)。

结果提示,该抑菌洗液储存稳定性较好。

  表3储存后抑菌液对白色念珠菌的抑菌效果

  注:

菌悬液含菌数为2445000cfu/mL.

  表4储存后抑菌液对大肠杆菌的抑菌效果

  注:

菌悬液含菌数为1383333cfu/mL.

  2.4多次皮肤刺激试验结果

  经过多次皮肤刺激试验,该抑菌液对家兔的多次皮肤刺激指数为0.98.判定该抑菌液对家兔皮肤的刺激强度为轻刺激性。

  3讨论

  我国的中草药资源非常丰富,我国劳动人民应用中草药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许多中草药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

由于中草药具有来源广泛、价格便宜、副作用小、不易残留等优点,一些中药制剂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

不同的中草药在抑菌效果上也有很大差异,中草药成分复杂,其抑菌成分可能是单一的,也可能是多种的,将中草药抑菌成分进行提纯可能会达到更好的抑菌效果。

  该抑菌液是一种以栀子提取物、诃子提取物和川楝子提取物为原料制备而成的黄褐色乳状液体制剂,主要用于抑制真菌(白色念珠菌),试验结果表明,该抑菌液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均有抑菌作用,抑菌性能稳定。

该抑菌液对白色念珠菌的抑菌效果明显强于对大肠杆菌的抑菌效果,它的机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对试验动物皮肤的刺激指数为0.98,刺激强度为轻刺激性。

该抑菌液在抑菌效果和稳定性试验方面能够达到2002年版《消毒技术规范》的要求。

由此可见,由栀子、诃子和川楝子提取物为原料制备而成的该抑菌液有望进一步开发利用,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国药典(一部)[M].: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

248.

  [2]王意忠,崔晓兰,高荚杰,等。

栀子提取物抗病毒试验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6,31(14):

1176.

  [3]张蕊。

诃子的提取工艺优化与抑菌活性研究[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3,34(5):

13-16.

  [4]陈娟,刘绍贵。

不同煎煮方法对诃子中鞣质含量的影响[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9,19(3);8-9.

  [5]李仲兴,王秀华,岳,等。

诃子对335株临床菌株的体外抑菌活性的研究[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0,7(6):

393-394.

  [6]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消毒技术规范[S].2002.

  文献来源:

樊树理,吴建美,张利平。

一种植物抑菌液的抑菌效果与皮肤刺激观察[J].中国消毒学杂志,2020,37(03):

179-180+183.

植物观察论文优选范文10篇之第二篇:

泡桐属植物花粉不同处理方法的扫描电镜观察

  摘要:

采用干燥器干燥和常规生物电镜样品制备两种方法,分别对白花泡桐、川泡桐、毛泡桐和台湾泡桐4种泡桐的花粉进行处理,用扫描电镜对两种不同处理后的4种泡桐花粉进行观察,结果表明:

相比于常规生物电镜样品制备,直接采用干燥器干燥法制样,会导致花粉产生明显的变形。

实验结果可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信息。

  关键词:

泡桐;花粉;扫描电镜;变形;

  Abstract:

  ThepollensofP.fortunei(Seem.)Hemsl.,P.fargesiiFranch.,P.tomentosa(Thunb.)Steud.,andP.kawakamiiItowereexaminedbyscanningelectronmicroscope(SEM)。

TwodifferentpreparationtechniqueswereusedfortheSEMsamplesbydryingindesiccatororconventionalmethod.Theresultsshowedthatdryingindesiccatordirectlyleadstoobviousdeformationsofpollencomparedwiththeconventionalmethod.Thestudyprovidessomeusefulinformationforrelatedscienceresearchers.

  Keyword:

  Paulownia;pollens;SEM;deformation;

  植物花粉的形态特征携带了大量的遗传演化信息,因其形态特征较为稳定,且主要受基因控制,因此人们利用扫描电镜对植物花粉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和比较以寻求其规律性[1,2],目前在植物的分类及系统演化研究中已作为一个重要指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3,4,5].在泡桐属植物分类及系统演化研究中,通过花粉的形态特征观察也为其亲缘关系和系统演化方式提供了依据[6,7].然而,很多研究者在对植物花粉做扫描电镜观察前是直接将花粉干燥、粘台、喷金观察,并不做常规生物电镜样品处理[8,9,10],这种方法处理花粉可能会导致花粉的变形,影响对花粉真实形貌的观察[11].

  作者以白花泡桐、川泡桐、毛泡桐和台湾泡桐4种泡桐的花粉为材料,以干燥器干燥和常规生物电镜样品制备2种方法进行处理,用扫描电镜对2种不同处理后的4种泡桐花粉样品进行了观察,对其形态及两种不同处理的效果进行了分析,以期为相关科研工作者在泡桐分类研究以及泡桐花粉及相似类型花粉制备时提供借鉴。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实验材料来自江西省林业科学院位于江西省共青城市的泡桐基地。

  2016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于江西的共青城采取了即将开放的白花泡桐[Paulowniafortunei(Seem.)Hemsl.]、川泡桐(PaulowniafargesiiFranch.)、毛泡桐[Paulowniatomentosa(Thunb.)Steud.]和台湾泡桐(PaulowniakawakamiiIto)4种泡桐的花枝,带回实验室进行隔离水培。

  1.2方法

  1.2.1干燥器干燥处理

  取白花泡桐、川泡桐、毛泡桐和台湾泡桐4种泡桐的花粉各1份,将花粉密实包裹在滤纸包中,作好标记,置于干燥器中进行干燥。

  1.2.2常规生物电镜样品制备

  用枪头取白花泡桐、川泡桐、毛泡桐和台湾泡桐4种泡桐的花粉各1份,分别装在4个2mL离心管中,各加入1.8mL浓度2.5%、pH6.8的戊二醛溶液,作标记,4℃固定过夜;再用0.1molL-1,pH7的磷酸缓冲液常温漂洗3次,每次15min;用30%、50%、70%、80%、90%各浓度的乙醇梯度脱水,每次15min;100%浓度乙醇脱水20min;纯丙酮处理2次,每次20min;(提示:

以上步骤每做下一步之前均需离心,2000r/min,离心30s,使花粉沉淀,倒掉上清液);在通风橱中干燥30min;然后将花粉连同开盖的离心管密实包裹在滤纸包中,撕拉膜固绑,置于干燥器内干燥。

  1.2.3电镜观察

  待花粉干燥后,用小块导电胶带一面粘取少量的对应花粉,再用洗耳球吹掉多余花粉,并将导电胶的另一面粘在扫描电镜样品台上喷金,之后,用JFC-1600型扫描电镜观察并拍照。

  图1不同处理条件下4种泡桐花粉形态的扫描电镜照片。

  Fig.1SEMimagesofpollensof4Paulowniaspeciesunderdifferenttreatmentconditions.

  a1-a4.常规处理白花泡桐,Bar=10m,5m,5m,1m;b1-b4.干燥器干燥白花泡桐,Bar=10m,5m,2m,1m;c1-c4.常规处理川泡桐,Bar=50m,5m,5m,1m;d1-d4.干燥器干燥川泡桐,Bar=20m,10m,5m,1m;e1-e4.常规处理毛泡桐,Bar=20m,5m,5m,1m;f1-f4.干燥器干燥毛泡桐,Bar=10m,5m,5m,1m;g1-g4.常规处理台湾泡桐,Bar=50m,5m,10m,1m;h1-h4.干燥器干燥台湾泡桐,Bar=10m,5m,5m,1m.

  a1-a4.PollensofP.fortuneitreatedbyconventionalmethod;b1-b4.PollensofP.fortuneitreatedbydryingdirectly;c1-c4.PollensofP.fargesiitreatedbyconventionalmethod;d1-d4.PollensofP.fargesiitreatedbydryingdirectly;e1-e4.PollensofP.tomentosatreatedbyconventionalmethod;f1-f4.PollensofP.tomentosatreatedbydryingdirectly;g1-g4.PollensofP.kawakamiitreatedbyconventionalmethod;h1-h4.PollensofP.kawakamiitreatedbydryingdirectly.

  2结果与分析

  2.1四种泡桐花粉结构形态分析

  4种泡桐花粉结构外形基本一致(见图1),形状较规则,均为近球形(见图1a1、c1、e1、g1);赤道面观为近圆形(见图1a2、c2、e2、g2),极面观为三浅裂圆形(见图1a3、c3、e3、g3),萌发孔为3(拟)孔沟,沟膜轮廓不平,具明显极性,沟界极区明显。

表面具网状雕纹(见图1a4、c4、e4、g4)),网眼大小分布大都不均匀,沟间区的网眼至沟边和极区常变小。

4种泡桐的网眼大小、孔沟形状存在一定的差别。

白花泡桐花粉孔沟沟端钝圆,其余3种泡桐花粉沟端尖锐;4种泡桐花粉表面网眼大小为白花泡桐花粉网眼最大,其次是台湾泡桐,川泡桐网眼最小;4种泡桐花粉中以白花泡桐与川泡桐花粉网眼分布较均匀,大小形状较规则。

  2.2两种不同干燥方法处理的效果分析

  2种不同干燥方法处理的效果不同:

采用常规生物电镜样品制备,然后用干燥器干燥处理的4种泡桐花粉无收缩变形,呈近圆形;萌发沟宽阔、明显,表面网眼小,且形状几乎都不规则(见图1a1~a4、c1~c4、e1~e4、g1~g4)。

而直接采用干燥器干燥处理的4种花粉,与常规电镜样品处理比较均有了明显的变形,从赤道面看,4种泡桐花粉粒实体从赤道观均变形为长椭圆形;且萌发沟向内凹陷,变窄成一道缝隙,萌发孔消失;而极面观仍为三浅裂圆形;花粉表面的网眼由于花粉粒的收缩而变大,网眼形状也大都变为圆形或近圆形(见图1b1~b4、d1~d4、f1~f4、h1~h4),比常规处理花粉的网眼大小、形状更为均匀(见图1a4~h4)。

  3讨论

  植物种类很多,植物花粉类型同样也多,且复杂。

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花粉,根据花粉单粒存在或处于集合状态,萌发孔的有无,以及萌发孔的形态、位置、数目等特征,裸子植物花粉主要被分为五个类型,被子植物的花粉被分成十几个类型[11,12].经扫描电镜观察分析,白花泡桐、川泡桐、毛泡桐和台湾泡桐4种泡桐花粉均为具3孔沟型,其轮廓形态特征基本一致。

花粉近球形,具3孔沟,沟轮廓不平,表面具清楚的网状雕纹,沟间区至沟边缘以及两极部分网眼变小。

但花粉表面的网状雕纹大小、形态以及沟尖端形状在种间存在差异,可作为该属分类和演化关系研究的重要孢粉学指标。

  对上述4种泡桐花粉,直接采用干燥器干燥法制样均产生了明显的变形,其形状、表面网状雕纹以及萌发沟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形,4种泡桐花粉之间的某些差异性因变形而导致不明显,这些变形影响对花粉的真实样貌以及不同花粉间差异性的观察,应当采用常规生物电镜制样。

但在植物花粉的制样过程中常采用干燥器干燥法、自然阴干法等直接干燥法制样,或直接粘台喷镀和固定后粘台喷镀进行花粉样品制备,这些方法对极少数壁厚、含水量小的花粉或许能够满足研究需要。

而壁薄、含水量大的植物花粉会在离开植物机体后,形态上会迅速发生变化[13].对于花粉壁较薄且含水量大的泡桐花粉,若直接干燥会使泡桐花粉内大量水分散失,无法保持花粉的微细结构,导致其形态变形。

所以,在对泡桐花粉以及与其类似的花粉电镜制样时应当采取常规生物电镜制样,而对于花粉壁结构比较特殊,如花粉壁很薄且不完整甚至外壁缺失的花粉,则要通过不同的特殊制样方法进行样品制备,以免影响对其花粉真实形态的观察,给科研工作者带来误导。

  参考文献

  [1]孙崇波,向林,施季森,等。

兰科5属常见栽培品种花粉块形态的扫描电镜观察[J].园艺学报,2010,32(12):

1969-1974.

  [2]顾欣,张延龙,牛立新。

中国西部四省15种野生百合花粉形态研究[J].园艺学报,2013,40(7):

1389-1398.

  [3]刘有春,陶承光,刘威生,等。

花粉形态在核果类果树遗传起源和系统关系研究中的应用[J].园艺学报,2013,40(9):

1701-1709.

  [4]周兰英,王永清,张丽。

26种杜鹃属植物花粉形态及分类学研究[J].林业科学,2008,44

(2):

55-63.

  [5]吴祝华,施季森,席梦利,等。

百合种质资源花粉形态及亲缘关系研究[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7(4):

406-412.

  [6]熊金桥,陈志远。

泡桐属花粉形态及其与分类的关系[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1991(3):

280-284.

  [7]卢龙斗,谢龙旭,孙富丛,等。

泡桐属植物花粉形态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4):

51-53.

  [8]王美军,黄乐,蒋建雄,等。

刺葡萄花粉形态观察[J].果树学报,2014,31(4):

610-616.

  [9]陈鹏,刘静波,罗赛男,等。

湖南省柚类种质资源的花粉形态研究[J].园艺学报,2016,43(7):

1357-1366.

  [10]魏国芹,李芳东,孙玉刚,等。

甜樱桃20个品种花粉粒形态扫描电镜观察[J].果树学报,2014,31(S1):

41-47.

  [11]张国云,张雯婷,姚娟妮,等。

不同处理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