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涝工程施工组织设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897423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148 大小:717.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排涝工程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8页
排涝工程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8页
排涝工程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8页
排涝工程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8页
排涝工程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8页
排涝工程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8页
排涝工程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8页
排涝工程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8页
排涝工程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8页
排涝工程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8页
排涝工程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8页
排涝工程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8页
排涝工程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8页
排涝工程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8页
排涝工程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48页
排涝工程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48页
排涝工程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48页
排涝工程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48页
排涝工程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48页
排涝工程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48页
亲,该文档总共14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排涝工程施工组织设计.docx

《排涝工程施工组织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排涝工程施工组织设计.docx(14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排涝工程施工组织设计.docx

排涝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茅洲河流域(宝安片区)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设计采购施工项目总承包)

桥头片区排涝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审批:

审核:

校核:

编制:

 

中国水利水电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

茅洲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宝安九标项目经理部

二〇一六年七月二十日

1概述-1-

1.1工程概况-1-

1.2编制依据-1-

1.3施工内容-2-

1.4施工条件-8-

2施工重点-9-

2.1工期紧、工点多,需理合理组织施工-9-

2.2征地拆迁、管线改迁、交通疏解-11-

2.3河道清淤-11-

2.4城市中心区的和谐施工-12-

3项目组织机构-13-

4总体部署-14-

5施工总平面布置-15-

5.1布置原则-15-

5.2施工交通布置-15-

5.3施工供电-18-

5.4施工照明-20-

5.5施工供水-21-

5.6施工供风-22-

5.7施工通讯-22-

5.8主要施工辅助企业及占地面积-23-

5.9生活办公营区规划-24-

5.10施工排水-24-

5.11施工弃土-25-

6主要施工方案-25-

6.1施工导流-25-

6.2施工期安全度汛与防洪措施-27-

6.3河道清淤疏浚工程-28-

6.4支护工程-28-

6.5土方开挖工程-35-

6.6土方填筑工程-36-

6.7地基处理工程-37-

6.8混凝土工程-39-

6.9金属结构及设备安装-42-

6.10砌筑工程-43-

6.11建筑物拆除-45-

6.1210KV外线工程-45-

6.13管线改迁工程-48-

6.14雨季施工措施-50-

7施工进度计划-50-

7.1控制工期-50-

7.2进度安排-51-

7.3关键线路-56-

7.4高峰强度-56-

7.5工期的保证措施-56-

8主要资源配置-59-

8.1主要人力资源-59-

8.2主要机械设备资源-59-

9施工技术保证措施-60-

9.1技术管理组织机构-60-

9.2技术管理职责-60-

9.3技术文件编制内容和审批程序-62-

9.4图纸会审-63-

9.5技术交底-63-

9.6工程试验和工程测量-64-

10施工质量保证措施-64-

10.1质量方针、目标-64-

10.2质量管理组织机构-64-

10.3质量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65-

10.4施工质量管理措施-70-

10.5质量保证技术措施-73-

10.6开展质量管理活动-75-

11施工安全保证措施-77-

11.1施工安全目标和管理职责-77-

11.2安全生产保证体系-78-

11.3安全保证措施-80-

11.4安全防护措施-84-

12文明施工及环境保护措施-91-

12.1文明施工管理方案-92-

12.2环境保护管理方案-94-

13施工测量-95-

13.1测量程序-95-

13.2平面控制测量-96-

13.3高程控制测量-96-

13.4施工放样测量-96-

13.5施工控制测量成果的检查和检测-97-

13.6施工测量精度的保障措施-97-

14试验检测-97-

14.1原材料检验-97-

14.2填筑碾压试验-98-

14.3管道密闭性试验-98-

14.4闸门静平衡试验-100-

14.5闸门无水启闭试验-100-

14.6钢板桩检测-100-

15监控量测-101-

15.1施工过程的监控量测-101-

15.2永久设施的监控量测-102-

15.3水平位移、沉降位移及应力允许值和预警值-106-

15.4应急预案-106-

 

桥头片区排涝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1概述

1.1工程概况

桥头片区排涝整治工程为茅洲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的一个重要分项工程,工程主要目标为解决桥头片区的排涝问题,其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为20年。

本工程采用“高水高排,低水抽排”的排涝布置方案,拟结合上寮河和新桥河整治,通过对下游低区河道两岸的雨水排放口进行封堵或设置闸门、拍门及沿路建设分洪箱涵、上寮河箱涵高低水分离改造等措施,使高区洪水不再进入低区,高水通过上寮河及新桥河下泄至岗头调节池,低区涝水通过分散建设的各排涝泵站就近抽排至以上高水河道。

排涝工程主要建筑物包括排涝泵站工程、雨水收集工程、高水行洪通道建设、主排水通道疏浚及清淤工程、泵站前池截污及补水工程。

排涝泵站建设共包括新建泵站3座,分别为上寮河口泵站、洋下泵站及新桥公园泵站;原址拆除扩建泵站1座,为新上星泵站;改造泵站4座,分别为新桥

下西、祠堂、地堂头及大庙新村泵站;保留泵站2座,分别为桥头旧村泵站及上

寮泵站,工程完工后本片区共有10座泵站发挥排涝功能。

雨水收集工程主要包

括上星村雨水收集管渠及上寮村雨水收集管渠。

高水行洪通道建设主要包括上寮

河下游段河道整治工程(上寮河箱涵出口至岗头调节池段)、广深公路分洪涵洞

工程及上寮河高、低水分离改造工程。

主排水通道清淤及疏浚工程主要对片区主

排水通道进行疏浚及清淤。

泵站前池截污及补水工程主要为结合泵站建设及上寮

河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中的补水工程建设,对新上星泵站前池进行截污及补水,

改善场区水环境。

桥头片区排涝工程泵站总排涝服务面积为7.794km2,泵站总装机流94.05m3/s(其中新建及改、扩建泵站规模为90.88m3/s,保留泵站规模为3.17m3/s),总装机功率7427kW(其中新建及改、扩建泵站装机为7200kW,保留泵站装机为227kW)。

1.2编制依据

(1)桥头片区排涝工程相关设计图纸;

(2)本工程有关合同文件;

(3)《深圳宝安桥头片区排涝整治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4)《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5)《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

(6)《基桩和地下连续墙钻芯检验技术规程》DBJ15-28-2001;

(7)《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

(8)《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99;

(9)《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JGJ33-2001;

(10)《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2005;

(11)《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12)《建筑桩基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14);

(13)《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

(14)《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

(15)《深圳市建筑基桩检测规程》SJG09-2015;

(16)《深圳市基坑支护技术规范》SJG05-2011;

(17)施工现场勘查资料;

(18)国家及有关部委颁布的标准、规范、规程、政策及质量验收评定标准;

(19)与本工程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深圳市有关规定。

1.3施工内容

本工程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排涝泵站工程、雨水收集工程、高水行洪通道建设、主排水通道疏浚及清淤工程、泵站前池截污及补水工程。

主要施工工程量如下:

桥头片区排涝整治工程主要工程量表表1.3-1

序号

工程项目名称

(万m3)

钢筋

(t)

淤泥开挖

(万m3)

土方开挖

(万m3)

回填

(万m3)

桩基

(m/万m3)

备注

1

新建

泵站

工程

上寮河口

2.9

4211.80

2.39

7.07

3.11(n)

17422/1.16

2

新上星

0.52

671.13

0.08

0.97

0.69(f)

6201/0.22

3

新桥公园

0.39

819.51

0.09

0.75

0,13(f)

4468/0.33

4

洋下

0.78

1307.05

2.38

0.77(n)

6579/0.52

5

雨水

收集

工程

上星村

0.14

152.00

0.59

0.19(f)

6

上寮村

0.39

525.83

1.49

0.61(f)

7

高水

行洪

通道

上寮河

0.6

2002.25

3.49

3.49

16090/1.37

8

广深公路

2.23

336.99

1.06

0.3(f)

9

高低水分离

0.07

76.9

10

主排水通道清淤疏浚

下西村鱼塘

0.28

11

大庙村鱼塘

0.3

12

洋下村排水渠

0.27

13

上寮河村

1.38

14

壆岗段箱涵

1.46

15

南美西路段箱涵

0.41

16

万丰段箱涵

0.59

合计

8.02

10103.46

7.25

17.8

9.16

50760/3.6

注:

回填量中n-水泥土;f-石粉渣;其中水泥土回填总量为3.88万m³,土方回填量为3.49万m³,石粉渣回填总量为1.79万m³。

1.3.1排涝泵站工程

(1)上寮河口泵站

上寮河口泵站枢纽主要由泵站建筑物、高水通道、低水自排通道及截污建筑物组成。

其中泵站建筑物包括站前闸、前池、进水池、泵房、配电室、出水闸等。

泵站共装机5台,总装机容量4000千瓦,设计排涝流量为56.0m3/s。

泵站场区位于上寮河左岸与拟建新颜路之间的空地上,泵房顺水流方向长17.72m,垂直水流方向长33.9m,泵房内共装置5台1800ZDB-125(0°)型潜水轴流泵,机组间距为6.5m。

出水闸位于泵房下游侧,与机组出水流道相接,设置有事故检修闸门,出水闸出口设置消力池、海漫与上寮河主河道相接。

将现状上寮河箱涵及壆岗箱涵出口段约130m及出口9孔截污闸闸进行拆除,新建高、低水箱涵与泵站进水渠(低水通道)及高水通道相接,新建高、低水箱涵均设置两孔,孔口尺寸7.0×4.0m(宽×高),在河道桩号H0+538.974位置高、低水箱涵出口均设置控制闸门,闸室下游为明渠段。

(2)新上星泵站

新上星泵站位于上寮河箱涵东侧,距离上寮河箱涵进口约88.0m。

新上星泵站的主要任务是解决新桥排水分区中部低洼地带(C3分区)的内涝问题。

拟建新上星泵站站址处现状为一面积较大的水塘,在水塘西南侧已建有两座排涝泵站,分别为新二旧村泵站及上星泵站。

本次整治拟将两泵站拆除后合建一座排涝泵站—新上星泵站,同时抽取新二旧村及上星村的雨水。

拟建新上星泵站总排涝规模为6.5m3/s,共装机3台,总装机容量为750kW。

泵站进水池与新二旧村鱼塘相连,两村雨水由雨水管道汇入新二旧村鱼塘后,由新建泵站抽排至下游上寮河箱涵。

为满足泵站在外河低潮位时的自排要求,拟在原上星泵站站址处新建自排涵闸。

由于现状新二旧村鱼塘除接纳雨水外,旱季污水也排入鱼塘,致使鱼塘水质黑臭。

本次拟结合泵站建设,通过在鱼塘周围设置截污箱涵,对鱼塘周边进行截污,以改善水环境。

泵站建筑物主要由前池、进水池、泵房、出水涵洞、自排涵闸、配电室及截污建筑物组成。

(3)新桥公园泵站

新桥公园泵站位于新桥河左岸明德幼儿园附近,泵站对面为新桥公园,泵房距离跨新桥河的永荣路桥梁约50.0m。

新桥公园泵站的主要任务是解决新桥排水分区东北部低洼地带(C2分区)的内涝问题。

现状沿新桥一路西侧有一条排水渠道,向北流入新桥河。

根据《深圳市宝安区沙井永荣路新建工程初步设计报告》(中国瑞林工程技术有限公司,2013.09),新桥一路将来改造建设成为永荣路以后,该条排水渠道将被改造成排水箱涵,箱涵断面尺寸为5.6×2.3m,箱涵向北排入新桥河,箱涵出口设有防洪闸。

拟建新桥公园泵站接永荣路排水箱涵,设计流量为7.2m3/s,共装机3台,总装机容量750kW。

泵站建筑物包括进水涵洞、拦污栅室、进水室、泵房、配电室、自排涵闸等。

泵站进水涵洞与永荣路西侧排水箱涵相接,在外河高潮位时将排水箱涵出口防洪闸关闭,来水通过泵站进水涵洞进入泵站进水池,抽排至新桥河。

(4)洋下泵站

洋下泵站位于新桥洋下社区北部,磨圆涌入潭头河处,泵房距离芙蓉西路约60.0m。

洋下泵站的主要任务是解决洋下排水分区低洼地带的内涝问题。

洋下泵站设计排涝流量为18.0m3/s,共装机3台,总装机容量1500kW。

洋下泵站主要建筑物包括进水渠、前池、进水池、泵房、出水闸、出口连接段、自排涵闸、配电室及管理房屋等。

泵站将上游磨圆涌内汇水抽排入下游潭头河,当外河潮位较低,具备自排条件时,关闭机组,打开自排闸进行自排。

(5)下西、祠堂、地堂头及大庙新村泵站改造

现新桥社区4座排涝泵站存在的主要问题为:

①排涝能力不足,根据计算,该4座泵站总体排涝服务面积为0.369km2,该片区市政2年一遇排涝设计排涝流量为7.5m3/s,现状4座泵站总体排涝能力不能满足片区设计排涝标准要求;②泵站电气设备老化严重,且只有1回路380V柴油发电机供电。

本次改造主要进行电气设备改造,并新增1回路380V低压电源作为主供电源,更换的柴油发电机作为备用电源。

1.3.2雨水收集工程

雨水收集工程包括上星村雨水收集涵洞及上寮村雨水收集涵洞工程。

(1)上星村雨水收集涵洞工程

现状上星村雨水主要由各雨水管道穿过向西路及文明路后自排进入上寮河,或经由向西路路边排水明沟进入上星泵站前池或新二泵站前池,然后自排或经现有上星及新二泵站抽排进入上寮河箱涵。

本次改造拟将原上星泵站和新二泵站拆除,并在原址建设新上星泵站,故需新建上星村雨水收集管渠,以有效收集片区雨水并排入新上星泵站前池。

根据片区地形及排水管网分布情况,新建雨水收集箱涵沿向西路及文明路敷设,起点位于文明路与新沙路交口,终点为新上星泵站前池。

雨水收集箱涵设计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断面尺寸1.5×1.5m~1.5×2.0m,总长度418m。

(2)上寮村雨水收集管渠工程

本次对上寮村现有上寮泵站暂不进行扩建,只结合上寮河整治,沿上寮河右岸河滨南路建设雨水收集管渠,并在管渠出口设置控制闸门,以防止河水倒灌,达到高、低水分离的目的。

以上寮泵站为界,上寮村雨水收集管渠分为上、下游两支。

上游雨水收集管渠起点为企安路南侧,起点至创新路段为DN800~DN1000雨水管,长度316m,创新路至上寮泵站段为2.5×2.0m箱涵,长度621m。

下游雨水收集管渠起点为新沙路,与终点上寮泵站之间均敷设1.5×2.0m箱涵,长度为253.0m。

以上两条雨水收集箱涵末端均设置闸井,井内临河侧分别设雨水及污水控制闸门,其中雨水控制闸门通向河道,污水控制闸门接河道截污干管。

1.3.3高水行洪通道建设

本工程高水行洪通道为新桥河、上寮河及潭头河,三条河道的整治另行立项,列入本工程的高水行洪通道建设工程包括:

①上寮河高、低水分离改造工程;②上寮河下游段(河口泵站—岗头调节池段)整治工程;③广深公路分洪涵洞工程。

(1)上寮河箱涵高、低水分离改造

现状上寮河箱涵共3孔,本次改造拟利用上寮河3孔箱涵中的最左侧1孔作为万丰河的排涝通道,即中心路以下上寮河3孔排水箱涵中,2孔用于排洪,1孔用于万丰河排涝。

故拟对原上寮河箱涵进行高、低水分离,具体措施为:

在新上星泵站北侧,结合泵站连通箱涵建设,在上寮河箱涵左侧1孔设置高、低水分离控制闸,并在闸门上游沿箱涵左边孔与中孔之间的中墩设置10个φ1500连通孔,同时封堵闸门下游侧高、低水箱涵之间的连通孔。

此外,为防止上寮河洪水倒灌进入两侧低区,拟结合上寮河整治,对现状汇入上寮河的雨水管(涵)出口视具体情况加设闸门、拍门或进行封堵后设置排水归并管道,以达到高、低水分离的目的。

(2)上寮河下游段河道整治工程

上寮河(上寮河箱涵出口-岗头调节池段)总长度约540m,本次拟对其进行整治,整治后河道断面型式为矩形,河底宽度40.0~60.0m,并对现状河道进行疏浚,两岸为钢筋混凝土灌注桩排桩挡墙,渠顶设置钢筋混凝土防浪墙。

整治段河道左岸堤脚埋设有截污箱涵将上寮河污水系统与下游排涝河污水系统相接。

(3)广深公路分洪涵洞

桥头片区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广深公路以西为集中低区,广深公路以东地势较高,具备自排的条件。

现状沿广深公路已埋设有多条雨水管道,可将广深公路以东距离上寮河及新桥河较近区域的来水截流至上寮河及新桥河,但广深公路以东距离上寮河与新桥河较远区域的雨水却无法排入河道,在进入南美路排洪渠,穿过广深公路后进入下游低区。

为使高、低水分离,需沿广深公路建设分洪涵洞使广深公路以东高区来水直接排入新桥河,避免其进入下游低区,以达到高、低水分离的目的。

广深公路分洪涵洞沿广深公路西侧敷设,总长度约264m,单孔钢筋混凝土结构,断面尺寸5.0×2.5m,涵底高程2.45m~2.16m。

涵洞出口与新桥河截污干管交叉处设置转换井,旱季箱涵内污水通过转换井进入新桥河截污干管,雨期洪水直接进入新桥河河道。

1.3.4主排水通道疏浚及清淤工程

本次清淤范围主要包括:

下西泵站鱼塘、大庙新村中部的狭长水道、洋下片区磨圆支涌、上寮河箱涵(宝安大道段)左侧河涌及壆岗箱涵、万丰箱涵、南美西路排水箱涵,总清淤量为46811m3。

对于有通车条件的区域(如鱼塘、宽度较大的渠道)采用机械清淤,对于涵洞及大庙新村中部的狭长水域,由于水域宽度较小,且四周建筑物密集,车辆无法通行,拟采取人工清淤的方式进行清淤。

1.3.5泵站前池截污及补水工程

根据现场踏勘,现状上星泵站鱼塘内水质黑臭。

本次改造拟结合泵站建设对新上星泵站前池进行截污改造,以改善水质,提高泵站场区水环境质量。

具体改造措施为:

在前池周围埋设截污箱涵,旱季污水直接进入截污箱涵,由泵站自排闸排至外河。

截污改造后,为维持前池水位,拟结合上寮河综合整治工程对前池进行间歇性补水。

根据上寮河综合整治工程补水方案,上寮河截污后利用上游屋山水库放水对河道进行补水。

结合上寮河补水方案,本工程泵站前池截污后的补水措施为:

沿上寮河暗涵右岸道路敷设DN300的PE补水放空管共125m连接至新上星泵站前池。

1.3.6机电及金属结构

(1)水力机械

本工程各泵站特征扬程1.5~6.7m,水泵单泵流量11.2~2.17m3/s,根据泵站的特征扬程和流量,本工程各泵站均选择立式潜水轴流泵为推荐机组方案。

各泵站泵型、电机及机组台数见表1.3-2。

泵站机组型式及台数统计表表1.3-2

泵站名称

水泵型式

配套电机型号

机组台数

上寮河口泵站

1800ZDBX-125(0°)

YQGN850-6

5

新上星泵站

900ZDB-85

YQGN740M3-12

3

新桥公园泵站

900ZDB-85

YQGN740M3-12

3

洋下泵站

1400ZDB-100B

YQGN990-16

3

(2)电气

①电气一次

本工程上寮河口泵站为大型泵站、洋下泵站为中型泵站,其余均为小型泵站,新建泵站供电电源引入根据当地供电现状及规划实际情况和泵站特点等考虑,各泵站二回路10KV电源均可从附近10KV市电环网引取,供电部门进行线路负荷调整以满足泵站用电负荷容量需求。

本工程无功补偿有10KV母线上集中自动补偿和0.4KV低压母线上集中自动补偿。

根据和沙井供电部门初步沟通,确定无功补偿方案。

补偿后的10KV侧或0.4KV侧功率因数均达到0.95,均通过自动投切改变电容器组的数量来满足功率因数的要求。

②电气二次

本工程自动控制系统要求在调度中心能够对本工程新建的4座泵站(上寮河口泵站、新上星泵站、新桥公园泵站、洋下泵站)、本工程改造的4座泵站(下西泵站、大庙新村泵站、地堂头泵站、祠堂泵站)进行统一调度管理。

根据本工程排涝泵站规模及工艺本身特点,本工程自动控制系统均采用计算机、PLC和控制网络组成的集散型控制系统。

自动控制系统设有调度级、中控级、现地级三级,采用开放环境下的分层分布式结构。

本工程调度层设置在上寮河口泵站副厂房二楼调度室,调度中心控制室内主服务器等组成办公局域网,采用光纤(以太网)进行数据通讯和信息交换。

集中调度室监控计算机和各级中控室及现场控制站采用光纤进行数据通讯及信息交换,完成对生产过程仪表和设备的监视和控制。

上寮河口泵站、洋下泵站、新桥公园泵站、新上星泵站均设有中控室监控层,其中新桥公园泵站中控层作为新桥公园泵站、改造的四座泵站(下西泵站、大庙新村泵站、地堂头泵站、祠堂泵站)共同的中控层,本工程改造的四座泵站(下西泵站、大庙新村泵站、地堂头泵站、祠堂泵站)各设置一个现地控制层,其现地控制层由水泵控制柜自带PLC构成。

1.3.7消防

各泵站消防设计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和确保重点,兼顾一般,便于管理、经济实用的原则。

本工程引起火灾的主要部位是配电室、泵房、管理用房以及电缆通道等。

因此,应以配电室内电气设备为消防重点。

对于上述消防范围内的建筑物按消防设计规范的要求,确定其耐火等级与火灾危险性类别,合理确定建筑物防火间距。

对于丙类电气设备场所设置安全出口及防火门,并配备手提式灭火器等灭火器材。

电缆全部采用阻燃电缆,并采取阻火包、防火隔板、防火涂料、防火堵料等防火措施。

1.4施工条件

桥头片区排涝工程位于宝安区沙井街道,附近有广深高速、107国道及周边市政道路,施工对外交通较为方便。

关于施工用水,可根据周边市政供水情况,利用供水管网解决或车辆运输。

上寮河口泵站施工用电量较大,工程施工用电考虑与永久站用电结合,从附近高压线路接引,在施工场地设专用变压器,并配置备用电源,保证系统停电后的应急排水和照明用电;其他工程用电量不大,可就近接驳市政供电系统。

本工程所需建筑材料,砼采用商品砼,钢材为市场购买。

(1)工程地质条件

工程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下古生界(Pzl)片麻岩以及第四系覆盖层,覆盖层包括人工填土层(Q4S)、第四系全新统河湖相沉积的松散堆积层(Q4al)、新近沉积的第四系冲积层(Q3al),按地层从老至新简述如下:

下古生界(Pzl):

灰色、灰绿色片麻岩,在区内西面、西南面残丘以及东面芙蓉尾、大头岗等山岗出露,为工程区内最广泛存在的地层,总厚度大于720m。

第四系覆盖层由基岩残积层(Qpzel)、新近沉积的冲积层(Q3al)、全新统河流冲积松散堆积层(Q4al)及人工填土层(Q4s)构成:

基岩残积层(Qpzel):

主要为砂质黏性土、含砾粉质黏土层,褐红色~黄褐色为主,局部原岩结构尚可辨认,片区内平均厚度7.5m~9.5m。

阶地冲积层(Q3al):

主要由上部黏性土层、下部砂层组成,上部黏性土层包括花斑黏土、夹砂粉质黏土,分布广泛稳定,下部砂层分布不连续,且厚度较小。

该冲积层在片区内平均厚度3m~9m不等,下部砂层在不同河涌流域分布厚度有差异:

在上寮河区域分布厚度小,多缺失;在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