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学教学大纲.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899839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41.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貌学教学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地貌学教学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地貌学教学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地貌学教学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地貌学教学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地貌学教学大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地貌学教学大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地貌学教学大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地貌学教学大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地貌学教学大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地貌学教学大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地貌学教学大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地貌学教学大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地貌学教学大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地貌学教学大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地貌学教学大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地貌学教学大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地貌学教学大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地貌学教学大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地貌学教学大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貌学教学大纲.docx

《地貌学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貌学教学大纲.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地貌学教学大纲.docx

地貌学教学大纲

《地貌学》教学大纲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地理科学专业:

主干课、专业类基础课。

(二)教学目的

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发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作为地理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地貌学的理论部分所涉及的内容与地理学的各门分支学科均发生密切的关系。

地貌学的知识体系也有较为广泛的使用性,如在土地科学、城乡建设规划、水利、交通和港口工程的建设、水土保持等方面,地貌学的知识均可以发挥相应的作用。

地理系本科生《地貌学》的教学的主要目的和基本要求是,通过课堂教学和野外实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地貌学的基本理论和主要工作方法。

学会在野外识别主要的地貌类型,判断各种地貌类型的成因、分布规律,一般掌握利用地貌形态判断环境演变的基本原理。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大量的图片、幻灯片,向学生展示祖国各地的自然面貌,如青藏高原的现代冰川、冰缘地貌形态,干旱地区的风成沙丘和黄土堆积,各种气候条件下的岩溶地貌形态、以及我国主要河流不同河段的河床及冲积平原形态。

在进行科学知识传授的同时,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教学内容

本课程注重反映现代地貌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体系,讲授内容以目前地貌学理论和技术进行组织与安排。

课程从不同时空尺度深入地研究各种地貌的特征、形成过程、发展趋势与演变规律,总体框架分为地貌学基本理论、各种地貌的特征与成因以及中国大陆地貌格局的形成演化三部分内容。

具体包括地貌学的研究内容及其意义、地貌学史和基本理论、全球大地构造地貌、坡地发育与重力地貌、流水地貌、岩溶地貌、冰川地貌、冻土地貌、风沙地貌、黄土地貌、海岸地貌与气候地貌,最后讨论中国构造、气候地貌的形成以及青藏高原在地质历史时期的发展演化。

(四)教学时数

总计38学时。

(五)教学方式

该课程在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上注重能力培养,采用课堂讲授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完成教学任务。

通过课堂讲授来完成专业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与原理的系统学习,通过具体的野外实习,使学生的实践能力获得提高,达到对地貌学较深的理解和掌握。

根据地貌学插图多、内容杂的特点,课堂讲授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授课结合的方式。

(六)学时分配

学时

节、目

第01-02学时

第1章

绪论

§1地貌学的研究内容

1.1地貌学定义

1.2地貌学的研究内容

1.3地貌学的学科分类

1.4地貌学的研究意义

§2地貌的构成和形态测量

2.1地貌的构成

2.2形态描述与测量

2.3地貌年龄

第03-04学时

§3地貌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3.1野外研究方法

3.2室内研究

§4地貌学的发展简史

4.1地貌学在国外的发展概要

4.2中国地貌学的发展

第05-06学时

第2章

构造地貌

§1大陆与海洋

1.1大陆与海洋的分布

1.2大陆与海洋分异的原因

1.3大陆漂移与板块构造

§2大地构造地貌

2.1海洋巨地貌

2.2大陆边缘巨地貌

2.3大陆巨地貌

§3地质构造地貌

3.1水平岩层的构造地貌

3.2单斜岩层的构造地貌

3.3褶曲构造地貌

3.4断层构造地貌

3.5岩浆活动构造地貌

第07-08学时

第3章

风化作用

§1风化作用的类型

1.1物理风化

1.2化学风化

1.3生物风化

§2风化阶段

2.1物理风化为主的阶段

2.2化学风化为主的阶段

第09-10学时

§3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

3.1气候因素

3.2地形因素

3.3地质因素

§4残积物、风化壳与古土壤

4.1残积物、风化壳与古土壤的概念

4.2残积物的特征和类型

4.3古风化壳与古土壤

第11—12学时

第四章

坡地发育与重力地貌

§1坡地的概念与分类

1.1坡地

1.2坡地的分类

1.3坡面上的地貌与块体运动的力学分析

§2崩塌及其地貌

2.1崩塌及其类型

2.2崩塌的形成条件及触发因素

2.3崩塌坡的稳定性评价

2.4崩塌堆积地貌

§3滑坡及其地貌

3.1滑坡及其特征

3.2滑坡的类型、发生过程与影响

因素

3.3滑坡稳定性分析

第13—14学时

§4蠕动过程及其地貌

4.1蠕动及其类型

4.2蠕动的速率及其剖面分布§5坡面冲刷

5.1雨滴击溅侵蚀

5.2坡面流水侵蚀

5.3坡面流

5.4坡面流水侵蚀量估算

5.5坡积物

第15—16学时

§6坡面发育

6.1坡面过程特征概括

6.2坡地发育模式

§7夷平面

7.1夷平面的概念与成因

7.2夷平面的形成时代

7.3夷平面的变形

第17—18学时

第5章

§1河流流水作用

1.1水流的基本特性

1.2河流的侵蚀作用

1.3流水的搬运作用

1.4流水的堆积作用

§2沟谷地貌

2.1沟谷侵蚀地貌

2.2沟谷堆积地貌(洪积扇)

2.3泥石流

第19-20学时

流水地貌

§3河床地貌

3.1河床的纵剖面

3.2河床地貌形态

3.3河床的平面形态

§4河漫滩

4.1河漫滩的结构

4.2河漫滩的形成

4.3河漫滩上的微地貌形态

第21-22学时

§5河谷地貌与河流阶地

5.1河谷地貌

5.2河流阶地

§6冲积平原

6.1冲积平原的形成条件与形成过程

6.2冲积平原的地貌结构与物质结构

第23-24学时

§7流域地貌

7.1水系的形式

7.2分水岭的迁移与河流袭夺

7.3水系的发展

7.4水系发展的几个规律

第25学时

第6章

岩溶地貌

§1岩溶作用

1.1岩溶作用的化学过程

1.2岩溶作用的基本条件

1.3岩溶水的动态

§2岩溶地貌

2.1地表岩溶地貌

2.2地下岩溶地貌

§3岩溶地貌发育的几个问题

3.1岩溶基准面问题

3.2岩溶地貌的地带性特征

3.3古岩溶

第26-27学时

第7章

冰川地貌与冰川堆积物

§1冰川的形成与类型

1.1冰川的形成

1.2冰川的类型

1.3冰川作用

§2冰川侵蚀地貌

2.1冰斗、刃脊、角峰

2.2冰川槽谷

2.3悬谷

2.4羊背岩(鼻状地形)、磨光面

§3冰磧物与冰川堆积地貌

3.1冰磧物的基本特征

3.2冰磧地貌

§4冰水堆积物及冰水堆积地貌

4.1冰前沉积及其地貌

4.2冰川接触沉积及其地貌

§5冰川地貌发育与古冰川

5.1冰川地貌组合

5.2冰期与古冰川作用

5.3古冰川的鉴别标志

第28-29学时

第8章

冻土地貌

§1冻土的一般概念

1.1冻土的基本特征

1.2冻土的厚度与分布

1.3影响冻土发育的因素

§2地下冰

2.1构造冰

2.2洞脉冰

2.3埋藏冰

§3冻土区地下冰

3.1冻结层上水

3.2冻结层间水

3.1冻结层下水

§4冻土地貌

4.1石海、石河

4.2构造土

4.3融冻泥流阶地

4.4热力岩溶

4.5冰丘、冰椎

4.6雪蚀洼地与高夷平阶地

§5古冰缘现象研究

5.1冰缘沉积物

5.2古冰缘及其环境意义

第30学时

第9章

风沙地貌

§1干旱区与风沙作用

1.1干旱区

1.2风沙作用

§2风沙地貌

2.1风蚀地貌

2.2风积地貌

2.3沙丘移动

2.4风成沙的主要沉积特征

§3荒漠地貌发育

3.1荒漠的类型

3.2沙漠的成因

3.3沙漠化

第31-32学时

§1黄土、古土壤与黄土地层

1.1黄土

1.2古土壤

第10章

黄土地貌

1.3黄土的成因与黄土-古土壤的形成

1.4黄土地层

§2黄土地貌及其作用营力

2.1作用营力

2.2黄土地貌

§3黄土地貌发育

3.1黄土堆积前的古地貌特征

3.2黄土堆积过程中的地貌发育

第33-34学时

第11章

海岸地貌

§1海岸带的动力作用

1.1波浪作用

1.2潮汐作用

1.3海流作用

§2海岸地貌

2.1海岸侵蚀地貌

2.2海积地貌

§3河口地貌

3.1河口的类型和分类

3.2河口区的动力特性

3.3河口地貌发育

第35-36学时

第12章

地貌学基本理论简介

§1地貌侵蚀循环理论

1.1地貌侵蚀循环理论提岀的历史背景

1.2地貌侵蚀循环理论的基本内容

1.3地貌侵蚀循环理论评价

§2山麓梯地理论

2.1山麓梯地理论提岀的历史背景

2.2山麓梯地理论的基本内容

2.3山麓梯地理论评价

§3山麓剥蚀平原理论

3.1山麓剥蚀平原理论提岀的历史背景

3.2山麓剥蚀平原理论的基本内容

3.3山麓剥蚀平原理论评价

§4地貌系统临界理论

4.1地貌系统临界理论提岀的历史背景

4.2地貌系统临界理论的基本内容

4.3地貌系统临界理论评价

第37-38学时

复习、总结、答疑

二、本文

第一章绪论

教学要点:

(1)地貌学是研究固体地球表面形态及其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的科学。

(2)地貌学是内外营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3)地貌的构成要素包括几何形态要素和组成物质要素。

(4)地貌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野外研究方法,室内研究方法。

(5)地貌学的学说主要有:

W.Davis学说、W.Penek学说、C丄.King学说等。

教学内容:

§1地貌学的研究内容

1.1地貌学定义

1.定义:

2.概述

3.地貌与地形的差异

1.2地貌学的研究内容

1.地貌的形态特征及物质组成

2.地貌的形成

3.地貌的发展

4.分布

1.3地貌学的学科分类

1.4地貌学的研究意义

§2地貌的构成和形态测量

2.1地貌的构成

1.要素

2.地貌的基本形态

2.2形态描述与测量

1.面积

2.高度与深度

3.垂直切割深度

4.地面坡度

5.水平的切割密度

2.3地貌年龄

1.地貌年龄

2.确定地貌年龄的方法

§3地貌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3.1野外研究方法

1.地貌的形态研究

2.组成物质研究

3.形成条件研究

4.地貌过程研究

5.地貌成因分析

3.2室内研究

1.地形图分析

2.遥感分析

3.沉积物分析

4.模拟研究

5.年代分析

§4地貌学的发展简史

4.1地貌学在国外的发展概要

1.W.Davis学说

2.WPenek学说

3.CL.King学说

4.20世纪50-60年代部门地貌学的发展

4.2中国地貌学的发展

中国地文期学说

考核要求:

(1)掌握地貌学的含义及形成地貌的两个原因。

(2)熟悉地貌的构成要素。

(3)了解地貌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构造地貌

教学要点

(1)大陆与海洋分异的原因,地壳均衡的含义。

(2)板块构造学的发展历史及其证据,岩石圈与软流圈。

(3)大地构造地貌:

海洋巨地貌、大陆边缘巨地貌和大陆巨地貌。

(4)地质构造地貌的分类和具体类型:

水平岩层构造地貌、单斜岩层构造地貌、褶曲构造地貌、断层构造地貌、岩浆活动构造地貌。

教学内容:

§1大陆与海洋

1.1大陆与海洋的分布

1.2大陆与海洋分异的原因

1.陆壳与洋壳

2.地壳均衡

1.3大陆漂移与板块构造

1.板块构造学的发展历史及其证据

2.

3.

4.

岩石圈与软流圈

板块边界和板块相对运动

§2大地构造地貌

板块运动速度与全球板块构造

2.1海洋巨地貌

1.大洋中脊

2.大洋盆地

2.2大陆边缘巨地貌

1.沟、弧、盆地貌

2.安第斯山边缘

3.稳定大陆边缘

2.3大陆巨地貌

1.构造山系

2.大陆裂谷

3.构造高原与盆地、平原

4.构造运动的速率

§3地质构造地貌

3.1水平岩层的构造地貌

1.构造高原与构造平原

2.方山与桌状台地

3.塔状地形

4.构造阶地(假阶地)

3.2单斜岩层的构造地貌

1.单面山和猪背脊

2.单斜地层地区的水系形式

3.3褶曲构造地貌

3.4断层构造地貌

1.断层垂直错动形成的构造地貌

2.断层水平移动形成的构造地貌

3.5岩浆活动构造地貌

1.岩浆侵入形成的构造地貌

2.岩浆喷发形成的构造地貌

考核要求:

(1)掌握板块构造学的发展历史及其证据,掌握各种类型的地质构造地貌。

(2)理解地壳均衡、岩石圈与软流圈的概念;

(3)了解大陆与海洋分异的原因。

第三章风化作用

教学要点:

(1)风化和风化作用的含义。

(2)风化作用的三种基本类型:

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

(3)风化作用的阶段:

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富钙阶段、富硅铝阶段、富铝阶段)

(4)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

气候、地形、地质等。

(5)残积物、风化壳和古土壤的区别。

教学内容:

§1风化作用的类型

1.1物理风化

1.御荷剥离作用

2.热力风化作用

3.冻融风化(冰劈作用)

4.盐风化作用

1.2化学风化

1.溶解作用

2.水化作用

3.水解作用

4.碳酸化作用

5.氧化作用

1.3生物风化

1.生物物理风化

2.生物化学风化

§2风化阶段

2.1物理风化为主的阶段

2.2化学风化为主的阶段

1.富钙阶段

2.富硅铝阶段

3.富铝阶段

§3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

3.1气候因素

3.2地形因素

3.3地质因素

4.1残积物、风化壳与古土壤的概念

4.2残积物的特征和类型

4.3古风化壳与古土壤考核要求:

(1)掌握风化作用的三种基本类型:

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

(2)了解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

第四章坡地发育与重力地貌

教学要点:

(1)坡地是指坡度大于20的地面。

其分类包括形态分类、成因分类、组成物质分类、和工程稳定分类。

(2)重力地貌的三种主要类型:

崩塌、滑坡和蠕动。

(3)坡地发育的模式:

Davis的模式、W.Penek的模式、C.L.King的模式、M.A.Carson等人的观点。

(4)夷平面的形成。

教学内容:

§1坡地的概念与分类

1.1坡地

1.2坡地的分类

1.坡地的形态分类

2.坡地成因分类

3.坡地组成物质分类

4.坡地的工程稳定分类

1.3坡面上的地貌与块体运动的力学分析

1.坡面上土粒、岩屑的运动

2.坡地表层岩体与土体的运动

§2崩塌及其地貌

2.1崩塌及其类型

1.崩塌及其特征

2.崩塌的类型

2.2崩塌的形成条件及触发因素

1.形成条件

2.触发因素

2.3崩塌坡的稳定性评价

1.板状崩塌的稳定性分析

2.岩崩稳定性分析

2.4崩塌堆积地貌

§3滑坡及其地貌

3.1滑坡及其特征

1.滑坡体

2.滑动面与滑动带

3.滑坡壁

4.滑坡阶地

5.滑坡舌与滑坡鼓丘

6.滑坡洼地与滑坡湖

7.滑坡裂缝

3.2滑坡的类型、发生过程与影响因素

1.滑坡的类型

2.滑坡的发展阶段

3.影响滑坡的因素

3.3滑坡稳定性分析

1.浅层滑坡的稳定性分析

2.深层滑坡

4蠕动过程及其地貌

§

4.1蠕动及其类型

1.定义

2.类型

4.2蠕动的速率及其剖面分布

§5坡面冲刷

5.1雨滴击溅侵蚀

5.2坡面流水侵蚀

5.3坡面流

5.4坡面流水侵蚀量估算

5.5坡积物

§6坡地发育

 

6.1坡面过程特征概括6.2坡地发育模式

1.Davis的模式

2.W.Penek的模式

3.C.L.King的模式

4.M.A.Carson等人的观点

7.1夷平面的概念与成因

7.2夷平面的形成时代

7.3夷平面的变形

1.断裂变形

2.拗曲与断裂变形

3.掀斜上升与断裂变形

考核要求:

(1)掌握崩塌、滑坡和蠕动三种重力地貌的形成、特征。

(2)了解坡面发育的四种模式。

(3)了解夷平面的概念和成因。

第五章流水地貌

教学要点:

(1)河流的三种作用:

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堆积作用。

(2)河流地貌的类型及其特征:

沟谷地貌、河床地貌、河谷地貌与河流阶地、冲积平原。

(3)分水岭的迁移与河流袭夺。

教学内容:

§1河流流水作用

1.1水流的基本特性

1.层流与紊流

2.河道环流与螺旋流

3.旋涡流

1.2河流的侵蚀作用

1.河流侵蚀作用的强度

2.河流侵蚀的类型

1.3流水的搬运作用

1.推移

2.跃移

3.悬移

4.溶解(化学)搬运

1.4流水的堆积作用

§2沟谷地貌

2.1沟谷侵蚀地貌

1.纹沟

2.细沟

3.切沟

4.冲沟

5.坳沟

2.2沟谷堆积地貌(洪积扇)

1.洪积扇的结构

2.洪积扇的研究意义

2.3泥石流

1.形成条件

2.泥石流的基本类型

3.泥石流堆积物与洪积物的主要差异

4.

§3河床地貌

§4河漫滩

 

4.1河漫滩的结构4.2河漫滩的形成

4.3河漫滩上的微地貌形态

1.滨河沙堤

2.心滩沙堤

3.堰堤型河漫滩

河谷地貌与河流阶地

§5

5.1河谷地貌

1.河谷的组成要素

2.河谷的形态

3.河谷的不对称性

5.2河流阶地

1.河流阶地的组成要素

2.河流阶地成因

3.河流阶地类型

4.河流阶地的时代确定与研究意义

6.1冲积平原的形成条件与形成过程

6.2冲积平原的地貌结构与物质结构

§7流域地貌

7.1水系的形式

7.2分水岭的迁移与河流袭夺

1.分水岭的迁移

2.河流袭夺

7.3水系的发展

1.水系发展的初期阶段

2.水系发展的中期阶段

3.水系发展的晚期阶段

7.4水系发展的几个规律

1.水道分枝比

2.水道数量

3.水道平均长度

4.水道总长度

5.水道纵比降

6.流域面积

考核要求:

(1)掌握河流地貌的类型及其特征:

沟谷地貌、河床地貌、河谷地貌与河流阶地、冲积平原;

(2)理解河流的三种作用:

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堆积作用;

(3)了解分水岭的迁移与河流袭夺。

第六章岩溶地貌

教学要点:

(1)岩溶作用的化学过程、岩溶作用的基本条件:

岩石和水。

(2)地表岩溶地貌和地下岩溶地貌的类型和特征。

(3)岩溶地貌的地带性特征。

教学内容

§1岩溶作用

1.1岩溶作用的化学过程

1.2岩溶作用的基本条件

1.岩石

2.水

1.3岩溶水的动态

1.垂直渗透带

2.季节变动带

3.水平流动带

4.深部滞流带

§2岩溶地貌

2.1地表岩溶地貌

1.溶沟、石芽、石林

2.落水洞

3.漏斗(岩溶漏斗)

4.岩溶洼地

5.坡立谷

6.干谷与盲谷

7.峰丛、峰林和孤峰

2.2地下岩溶地貌

1.溶洞的发育与溶洞的成层性

2.溶洞堆积物及其堆积地貌形态

§3岩溶地貌发育的几个问题

3.1岩溶基准面问题

3.2岩溶地貌的地带性特征

1.热带-亚热带季风型岩溶

2.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型岩溶

3.温带湿润气候的岩溶

4.寒冻及高山型岩溶

5.干燥地带的岩溶

3.3古岩溶

考核要求:

(1)掌握地表岩溶地貌和地下岩溶地貌的类型和特征;

(2)熟悉岩溶作用的基本条件:

岩石和水。

(3)了解岩溶地貌的地带性特征。

第七章冰川地貌与冰川堆积物

教学要点:

(1)冰川的形成、冰川的四种类型:

山岳冰川、山麓冰川、大陆冰川(盖)、高原冰川(帽)。

(2)冰川作用及冰川侵蚀地貌、冰川堆积地貌、冰水堆积地貌的类型及其特征。

冰磧物的基本特征。

(3)古冰川遗迹的确定。

教学内容:

§1冰川的形成与类型

1.1冰川的形成

1.雪线

2.成冰作用

3.冰川运动

1.2冰川的类型

1.山岳冰川

2.山麓冰川

3.大陆冰川(盖)

4.高原冰川(帽)

1.3冰川作用

1.冰川的侵蚀作用

2.冰川的搬运作用

3.冰川的堆积作用

§2冰川侵蚀地貌

2.1冰斗、刃脊、角峰

2.2冰川槽谷

2.3悬谷

2.4羊背岩(鼻状地形)、磨光面

§3冰磧物与冰川堆积地貌

3.1冰磧物的基本特征

1.粒度特征

2.岩性特征

3.矿物特征

4.结构特征

5.形态特征

6.冰磧物的砂粒特征

3.2冰磧地貌

1.冰磧丘陵

2.鼓丘

3.终磧堤

4.侧磧堤

§4冰水堆积物及冰水堆积地貌

4.1冰前沉积

1.冰水扇

2.冰水阶地

3.冰湖沉积

4.2冰川接触沉积

1.冰砾阜阶地与冰砾阜

2.锅穴

3.蛇形丘

§5古冰川遗迹的确定

5.1冰川地貌组合

1.

山地冰川地貌组合

2.

大陆冰川地貌组合

5.2冰期与古冰川作用

1.

冰期的概念

2.

冰期与气候变化

3.

古冰川作用

5.3古冰川的鉴别证据

1.

地貌证据

2.

沉积物证据

3.

其他证据

考核要求:

(1)掌握冰川作用及冰川侵蚀地貌、冰川堆积地貌、冰水堆积地貌的类型及其特征;

(2)熟悉冰川的形成、冰川的类型;

第八章冻土地貌

教学要点:

(1)冻土的基本特征及影响冻土发育的因素(气候、海陆分布、土质、水分、传热性能、地形坡向、植被、雪盖等)。

(2)冻土地貌的类型和基本特征。

教学内容:

§1冻土的一般概念

1.1冻土的基本特征1.2冻土的厚度与分布

1.3影响冻土发育的因素

1.气候

2.海陆分布

3.土质、水分、传热性能

4.地形坡向

5.植被、雪盖

2.1构造冰

1.

胶结冰

2.

分凝冰

3.

侵入冰

4.

裂隙冰

2.2洞脉冰

1.

脉冰

2.洞穴冰

2.3埋藏冰

§3冻土区地下冰

3.1冻结层上水

3.2冻结层间水

3.1冻结层下水

§4冻土地貌

4.1石海、石河

4.2构造土

1.泥质构造土

2.石质构造土

4.3融冻泥流阶地

4.4热力岩溶

4.5冰丘、冰椎

4.6雪蚀洼地与高夷平阶地

§5古冰缘现象研究

5.1冰缘沉积物

5.2古冰缘及其环境意义考核要求:

(1)掌握冻土地貌的类型和基本特征;

(2)熟悉冻土的基本特征及影响冻土发育的因素。

第九章风沙地貌

教学要点:

(1)干旱区的分布,风沙作用的三种类型:

风蚀作用、搬运作用、堆积作用。

(2)熟悉风沙地貌的类型和风沙的沉积特征。

(3)荒漠的类型和沙漠化。

教学内容:

§1干旱区与风沙作用

 

1.1干旱区

1.定义

2.分布

1.2风沙作用

1.风蚀作用

2.搬运作用

3.堆积作用

 

§2风沙地貌

 

2.1风蚀地貌

1.风棱石

2.石窝

3.风蚀蘑菇和风蚀柱

4.风蚀垄槽(雅丹地貌)

5.风蚀洼地

6.风蚀谷地与风蚀城堡

2.2风积地貌

1.横向沙丘

2.纵向沙丘

3.多向风形成的沙丘(金字塔沙丘)

2.3沙丘移动

1.沙丘移动的方向

2.沙丘移动的方式

3.沙丘移动的速度

2.4风成沙的主要沉积特征

1.机械组成特征和分选特征

2.风成沙的形态特征和表面结构

3.物质组成特征

4.层理特征

3荒漠地貌发育

§

3.1荒漠的类型

1.

岩漠

2.

砾漠

3.

沙漠

4.

泥漠

3.2沙漠的成因

1.气候干旱

2.丰富的沙源

3.3沙漠化

1.概念

2.成因考核要求:

(1)理解风沙作用的方式;

(2)熟悉风沙地貌的类型和风沙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