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黄金时代》读后感五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903622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黄金时代》读后感五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关于《黄金时代》读后感五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关于《黄金时代》读后感五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关于《黄金时代》读后感五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关于《黄金时代》读后感五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关于《黄金时代》读后感五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关于《黄金时代》读后感五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关于《黄金时代》读后感五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关于《黄金时代》读后感五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黄金时代》读后感五篇.docx

《关于《黄金时代》读后感五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黄金时代》读后感五篇.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关于《黄金时代》读后感五篇.docx

关于《黄金时代》读后感五篇

关于《黄金时代》读后感五篇

【篇一】关于《黄金时代》读后感

  在我还未上大学以前,就有听说大学一定要读王小波和周国平的书,以前不以为意,只是觉得是这样的吧。

后来上了大学开始接触王小波的书籍,第一本读他的书是叫《我的精神家园》,读完觉得特别受启发,感觉自己被打开了精神家园的机关。

而后我接触他的书里让我最印象深刻的就是《黄金时代》了,这本书带给我的是更深的思考,所以在此想谈谈这本书带给我的体悟。

  《黄金时代》这本书讲的是陈清扬被群众认为是破鞋,于是找王二证明她不是破鞋,但王二并没有让陈清扬去证明她不是个破鞋,相反,王二倒倾向于让陈清扬证明自己是个破鞋,后来,王二借以“伟大的友谊”之名和陈清扬搞起了“破鞋”,然后出逃,离开了农场,先是到后山,后来又驻扎在章风山。

半年后,在陈清扬的建议下,他们又主动回到农场,“出斗争差”,写交代材料,如此,直到“*”结束。

很多人或许看这本书是为了看其中的性爱描写部分,但是我觉得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性爱部分的吸引,更重要的是作品通过对性爱的正面书写,对现实的批判和嘲讽,对生存状态的反思,对人性自由和本真的彰显。

  王小波《黄金时代》读书笔记1500字.jpg

  现实中的陈清扬最初不是破鞋却被群众叫做破鞋,她越是竭力证明自己不是破鞋却越是没有人愿意相信她,而后来她和王二搞起了破鞋,王二受伤,她当众跑去看他,这也就直接向群众表明自己就是破鞋,可是结果却是相反的,没有人再敢去说陈清扬是破鞋,大家虽然心知肚明,但是也不敢直接当众说出来了。

不是破鞋反被叫破鞋,成破鞋了却反而没人叫。

这不就是对现实的活生生的批判和讽刺吗。

  王二是一个典型的“小人物”,也是“多余人”。

他是个21岁的青年,思想敏锐,忍受着饥饿,蚂蟥,繁重的劳动对肉体的折磨,忍受着军代表这样的恶人的压迫,却无法逃避,内心里滋生了仇恨意识,陷入孤独与苦闷。

王二象征的是人的需求与物质精神贫乏现实间的某种冲突。

《黄金时代》还原了“*”时期荒诞的社会现象,正如王小波先生所说:

“六七十年代,中国处于非性的时代。

在非性的年代里,性才会成为生活的主题。

古人说:

‘食色性也。

’想爱和想吃都是人性的一部分,如果得不到,就成为人性的障碍。

”所以这本书让我了解了非性时代带给人们的束缚,也展现了人们对于性的真诚渴望。

对生存状态的反思,对人性自由和本真的彰显也渐渐流露出来。

  看完黄金时代,我觉得不仅仅是因为看到了现实的残酷刀光刻在陈清扬和王二的身上,我觉得那就是我们每个人被现实折磨的样子,陈清扬最终成为群众口中所八卦的“破鞋”,我看到了她对这个现实世界的失望和她的无奈。

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是陈清扬的缩影,她的命运我们或许经历着,或许是看到别人经历着的见证者,我们被现实打压,无奈地选择生存,活下去,我们在身边的人和自己身上看到人性的闪光点和阴暗面。

  我特别喜欢书里面的一段话:

“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

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

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槌的过程。

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槌的牛一样。

”年轻的时候真的是这么想的,后来长大了慢慢明白了一些人生道理,生活没有那么容易,人活着没有那么容易,就算是想单纯的活着这件事都不是那么容易,很多人一生都是在被生活打击,带着支离破碎的心走向人生的终点。

在还未老去的年纪就早已没了奢望,没有了目标,只有孤独的等待死亡。

  虽然我有听说,活着就是有痛苦,痛苦是证明活着,但是还是难免对人生感到一丝失望,但又还是只能选择在偷偷抹干眼泪后微笑面对前方未知的路途,如果可以,我希望自己抱着一份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的奢望前行。

【篇二】关于《黄金时代》读后感

  第一次读王小波的时候还是初中——《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面对生活的围攻,它逃离了。

从来没把生活的预设放在眼里。

命运藩篱1米高,它死也要跳到1米2,逃离。

跳不到,就死,在命运面前束手就擒,那是不可能。

  继值得尊敬的猪之后,就没看过王小波的其他作品了。

直到我到了20几岁的这个年纪,从自信满满的“什么也锤不了我”的生猛状态,开始进入缓慢受锤的过程,被那句“想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撂倒了,就躺下看看这本久仰大名,未尝见面的大作。

  真诚是一个作家最重要的品质,王小波在这本《黄金时代》中呈现的状态,是一个最棒的作家。

他把一个时代写得流光溢彩,让人在一片惨淡不公中,还笑了出来。

  “浑”的王二、在破鞋路上一去不复返爱上王二那两巴掌的陈清扬、龟头血肿的李先生、被鸭子馋死的刘老先生还有小转玲、二妞子、线条……看完了,这些人都还活生生立在纸上。

食色性,他都要,就是要过的坦荡荡,好看的好玩的,说。

好惨好难的,说。

铁锅煮屎、脑浆迸散,什么玩意儿都清清楚楚摆出来。

  王二一辈子都在黄金时代中活着,王二本人就是那只特立独行的本猪。

  “哭哭啼啼,没有出息”是吧,那“敲锣打鼓,清清楚楚”有没有出息,有没有出息!

【篇三】关于《黄金时代》读后感

  从前我说不出最喜欢的作家,今天后有了,他叫王小波。

21年前的今天,他与世长辞,给我们留下浪漫骑士、行吟诗人的背影。

20多年过去了,我捧着《黄金时代》,仿佛置身那个时代,感受着人生的荒诞和悲喜。

  《黄金时代》这本书里收录了几篇小说:

《黄金时代》、《三十而立》、《似水流年》、《革命时期的爱情》、《我的阴阳两界》,主人公的名字都是王二,这些故事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当然最为人所称道的还是性爱描写大胆、语言幽默风趣的《黄金时代》。

说到《黄金时代》大家一定会想到的句子肯定是:

“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

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

”而我最喜欢的句子是后面那句“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一个缓慢受槌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像挨了槌的牛一样。

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

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捶不了我。

”在生命的黄金时代,我们都有很多奢望:

要爱、要生活,要把眼前的一世当做一百世一样。

而生活的追剿和无力的反抗,最终使得爱、恨、执着如同风中的柳絮一样飘散开去。

即便如此,我们仍然要像战士一样战斗一生。

  陈清扬因拒绝军代表调戏,被从医院调到山上十五队当队医。

大家认为结了婚的女人不偷汉,就该面色黝黑,乳房下垂。

而陈清扬很漂亮,这在革命时期,竟然成为一种原罪,使她被众人称作破鞋。

作为高级知识分子的她并不认为破鞋有何不好,破鞋都很善良,问题在于她并不是破鞋。

  与此同时,王二作为北京知青在云南山下十四队插队。

当陈清扬找他证明自己不是破鞋时,他奉上了江湖好汉中的“伟大的友谊”,并提议和陈清扬进行一场性交。

那些关于“伟大友谊”的论述像咒语一样令陈清扬着迷,两人在月下的山头墩了“伟大的友谊”。

  性爱在书中不再是单纯的欲望倾泻,是伟大的造反,是思想的造反,是王二和陈清扬之间心照不宣的向军代表等势力的反抗,就像《1984》中温斯顿和裘丽娅的性爱那样。

性爱本应是受到了自身力量的推动,但自发地做一件事有时候是不被许可的,无革命的性爱就是受到资产阶级思想的腐蚀和阶级敌人的引诱,是要被斗争的。

  这两个与周围格格不入的年轻人形成了联盟,每当被开完斗争会后都会性欲膨胀,墩一墩他们“伟大的友谊”,如同堂吉诃德般反抗着社会的种种荒谬。

读后感这是两个精神独立的知识分子所形成的政治联盟。

而从陈清扬爱上王二的那一刻起,这种联盟就不再纯粹,陈清扬精神的独立性也岌岌可危。

我想这也是她最后选择独自默默离开的原因,她的人生怎么能让王二来负责。

  关于陈清扬心理描写最细腻的部分,当属章风山那段。

两人在荒野中交合,极目四野,都是灰蒙蒙的水雾,陈清扬觉得非常寂寞,非常孤独。

一方面她想要保持与王二纯粹、独立的精神联盟,另一方面又无可救药地爱上了他。

冷雨沁进毛孔,她感到悲从中来、不可断绝。

  作为一个女性,我无法接受王二的爱情观以及他将性与爱分离的态度,可以说他是有点浑蛋的。

但他就是用这样略微浑蛋的人生态度穿透了生命与生俱来的荒诞,轻轻触摸到了宇宙的真实。

面对浑蛋的生活,他同样用“浑蛋”去玩乐它。

【篇四】关于《黄金时代》读后感

  因为这是很棒的书,所以我读了三遍,第一遍看故事,第二遍梳理全文,第三遍琢磨意思。

但是三遍下来,我仍是朦朦胧胧,最后我想,这本书是不是就在写朦朦胧胧。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故事背景在时期,陈清扬丈夫蹲了监狱,王二是二十一岁的处男知青。

开篇,陈清扬找王二要证明自己不是破鞋。

而王二说:

我可以从逻辑上证明她不是破鞋,如果陈清扬是破鞋,即陈清扬偷汉,则起码有一个某人为其所偷。

如果不能指出某人,所以陈清扬偷汗不成立。

但是我偏说,陈清扬就是破鞋,而且这一点毋庸置疑。

  王二是什么人,知青,广义泛指有知识的青年,一般指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

在所有的人都说她是破鞋时,她认为王二是知识分子,所以她认为他完全有理由找他理论自己是不是破鞋这件事。

可王二说他可以从逻辑证明,但他不证明,他就说陈清扬是破鞋,而且毋庸置疑。

因为所有人都说她是破鞋,她就是破鞋,比如你是白的,所有的人都说你是黑的,那你就是黑的,这不许要理由,更不需要逻辑。

  但是下文讲,陈清扬说,她证明自己不是破鞋不是因为破鞋本事不好,因为破鞋通常具有善良,乐于助人等美好品质,她钦佩,但是自己根本不是,所以要实事求是,可是她又无法证明。

  之后又传她和王二搞破鞋,王二的逻辑是,证明他们的清白有两条:

1,陈清扬是处女。

2,王二没有性交能力。

所以他们就是搞了破鞋。

  后来,陈清扬觉得她在每件事情上都是清白无辜,王二说,你竟然觉得自己清白无辜,这本身就是的罪孽。

  照我的看法,每个人的本性都是好吃懒做,好色贪淫,假如你克勤克俭,守身如玉,这就犯了矫饰之罪,这比好吃懒做,好色贪淫更可恶。

  陈清扬没附和,但是她听进去了。

所以,王二很轻易地就哄她和他做了爱,打着伟大友谊的旗号。

陈清扬说自己着了他的道,但还是让他做了。

  后来出了打架事件,三闷儿和王二打架,三闷儿的寡妇妈给了他要命一击,陈清扬赶来时,对他的第一话是:

你别怕,要是你瘫了,我照顾你一辈子。

后来他没事,陈清扬没去看他。

我认为,那时候,陈清扬就对王二有了别样的感情,所以她要及时制止,他们直接是伟大的友谊,就是性,填补各自空虚,别的没有,不需要有。

  下面更提到,王二是个不被看好的知青,打架事件后,公布了和陈清扬的破鞋事件,只好在队里的知青当工人时,他在乡下喂猪。

而陈清扬是因为军代表调戏她,她扇了她一巴掌,只好留在这里。

  下面,军代表问话,王二当哑巴。

军代表很气愤,叫他写检讨,关他们,他们逃走,军代表走后他们又回来。

后来挨斗。

  再之后是九十年代的事了,他们见面后做了一次爱,王二还是回忆之前。

回忆在章风山的做爱事件,刘大爹后的做爱事件,还有人民群众一高兴就要把他们绑起来。

  陈清扬说:

人活在世上,就是为了忍受摧残,一直到死。

想明白这一点,一切都能处之泰然。

  而那时,陈清扬还认为自己是无辜的。

她和王二指尖只是伟大的友谊。

做爱是友谊的一种表现形式。

  后来,王二在深山里在她的屁股上打了两下,彻底玷污了她的清白。

  因为什么?

王二的这两巴掌是将她看做了自己的女人,陈清扬因为这样爱上了王二,那他们之间的做爱就不再是伟大的友谊。

  王二写了很长时间的交代材料,但领导说交代不彻底,后来陈清扬写了一份,领导就再也不提交代材料这件事。

在车站上陈清扬说,这篇材料交上去,团长拿起来就看。

看完了面红耳赤,就像你的小和尚。

后来见过她这篇交待材料的人,一个个都面红耳赤,好像小和尚。

后来人保组的人找了她好几回,让她拿回去重写,但是她说,这是真实情况,一个字都不能改。

人家只好把这个东西放进了我们的档案袋。

  陈清扬说,承认了这个,就等于承认了一切罪孽。

在人保组里,人家把各种交待材料拿给她看,就是想让她明白,谁也不这么写交待。

但是她偏要这么写。

她说,她之所以要把这事最后写出来,是因为它比她干过的一切事都坏。

以前她承认过分开双腿,现在又加上,她做这些事是因为她喜欢。

做过这事和喜欢这事大不一样。

前者该当出斗争差,后者就该五马分尸千刀万剐。

但是谁也没权力把我们五马分尸,所以只好把我们放了。

  让我们再来回忆之前他们所说的话,陈清扬认为“男人就要使用她,这简直没有道理。

”对丈夫也这样:

“等着他有一天自己感到惭愧,自己来解释为什么干了这些。

可是他什么也没说”

  大家认为上山养伤的王二成了“问题”。

朋友找王二能证明“大家在此地受到很坏的待遇”;领导认为王二不存在“说明此地没有一个知青被打晕”。

“因为这些事我无从想像,所以是我存在的证明。

”【篇五】关于《黄金时代》读后感

  对于一个对萧红无甚了解的观众而言,《黄金时代》就是一篇巨细靡遗的个人编年表。

然而在看罢这篇长达三小时的编年表之后,却无助于引发人们对于萧红更进一步的兴趣。

这位在中国近代文学占据煊赫一席之地的天才女作家,其生平在方寸银幕间贫乏无趣得泯然众人。

  显而易见的一点是,颇具文学情怀的导演许鞍华和编剧李樯,都尊萧红为自己心中的偶像。

片中直接从萧红作品中撷取的大片对白,精确到具体日期的一个个细碎事件描述,以及力求还原当年时代风貌的服装和道具(需要强调的一点是,以上这些是许鞍华和李樯从可证的史料中收集而来),都彰显出编导渴望还原一个客观、真实的萧红的深切诉求。

  然而,也许正是因为过于渴求客观与真实,影片采用了最为笨拙的方式去演绎萧红的一生。

它从萧红第一段失败的恋情开始,事无巨细地一点点推进着人生前进的步调。

与萧红有过交集的成群的人物走马灯似的出现在银幕上,留下零星的事件,便迅即离去。

观众只是明白发生了什么,却难以理解一切为何以及如何发生。

对于更多史料难以确证或影像无力表达的部分,则采取了令人惊异的由演员面对观众大段念白的方式予以呈现。

这些频繁出现的间离段落,犹如一则旨在介绍史实的电视纪录片,让整部影片本已破碎飘零的同时,更让人有出戏之感。

以至于有论者感慨影片更像是一部资料翔实的论文,而非电影。

事实上,即便将其视作一篇论文,其论据材料之取舍,也值得商榷。

对于理解萧红的性格至关重要的童年家庭部分以及与萧军端木等人感情关系的诸多细节全部按下不表,却对每一次文人的聚会就餐细节描绘得丝毫不差,而对于萧红与萧军、端木难以善终的两端感情尽数归咎于男方(萧军的狂放与多情,端木的懦弱与自私),多少也有悖常理——感情终归是两个人的事,问题怎可能单属一方?

  以上种种,归根结底都是编导有意无意的粉丝心态使然。

《黄金时代》犹如他们向偶像致敬的赞美诗,其中关于偶像的描写都是俯就身躯的仰望,必然容不得一丝瑕疵与污垢存在。

因此,萧红自身性格的缺陷,都成了《黄金时代》里尴尬的留白。

而这些散落四处的留白,对于对萧红其人其文并不熟悉的当代观众而言,甚至成了理解故事发展的隔阂与阻碍。

至于不少人曾经期待的,通过这样一部深入描摹民国文人的史诗巨作尽显一个时代之文化风流的主旨也彻底落空。

片中虽然出现了大量与二萧有过来往与交集的文人雅士,然而后者基本沦为了侧面讲述萧红生平的刻板道具,如王千源、田原、祖锋、王紫逸等人的所有作用几乎就是朗诵几段长篇大论的念白,所饰人物的性格则没有丝毫表现。

在这方面而言王志文饰演的鲁迅或许是的例外,举手投足间的三言两语,多少表现出一代文豪的风度与气质,而讽刺的是,王志文也是这一众配角中没有去读那尴尬念白的一位。

  影片将全部的焦点统统对准萧红一人身上,除了令大量原本各具风貌的配角沦为脸谱式过客外,还丢掉了主人公所处时代的真实背景。

二萧身在上海与武汉之时,恰逢抗日战争最为惨烈之际,加上二萧所在的左翼作家阵营,也遭到了政府*的围追堵截。

他们的每一次出行,其实都是在谨小慎微的状态下进行,而每一次辗转和迁徙,则都是迫不得已的转移。

然而,战火在影片中,仅仅是在最后的香港段落有一短暂的呈现,在其余大部分时间里都隐身幕后。

给人的错觉竟然是,二萧与友人的活动与来往,皆如闲庭信步般洒脱自如,甚至有点像《午夜巴黎》中文人间的谈笑风生。

  许鞍华和李樯执迷于萧红非凡的文字(这一点的确值得称道和书写),却忽略了作为一部电影的导演和编剧更本职的使命——从历史与生活中提炼素材进行艺术加工与升华。

即便是表现萧红才华满溢的文字,作为一部电影也更应该尝试用相应的影像而非生搬对白这样的方式来实现。

而两人用为尊者讳的方式描写自己心中的偶像,更是犯了优秀传记片之大忌。

这种情感认同上的主观,恰恰违背了他们对于“客观”的孜孜以求。

  所幸,从片方发布先导海报起一直在强调的“自由”这一核心命题,经由萧红崎岖坎坷的一生多少算是被凸显了出来。

从年少时为了爱人逃家私奔,到与未婚夫忍受周遭白眼在旅馆闷居四个月,以及后来始终不愿成为男性附庸、谋求自我独立的意识,贯穿了萧红的一生。

再加之其对政治的懵懂,令其没有盲目跟风抱团,而是执着地忠于自我风格进行文学创作,更令其在同时代人群中经历时光的洗礼焕发出神采。

当然,就这一点而言,《黄金时代》也还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

  我们所能欣慰与感叹的,是许鞍华有勇气在如今这样的时代拍摄一部与普罗大众存在天然隔阂的巨作,其罔顾左右的气魄倒是与萧红有了几许遥隔时空的共鸣。

至于那个许鞍华想要表现的充满魅力的真实的萧红,只存在于电影之外,甚至萧红的文字之外更多的历史想象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