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语文书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905070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6.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下册语文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四年级下册语文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四年级下册语文书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四年级下册语文书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四年级下册语文书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四年级下册语文书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四年级下册语文书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四年级下册语文书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四年级下册语文书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四年级下册语文书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四年级下册语文书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四年级下册语文书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四年级下册语文书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四年级下册语文书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四年级下册语文书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四年级下册语文书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四年级下册语文书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四年级下册语文书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下册语文书教案.docx

《四年级下册语文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下册语文书教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年级下册语文书教案.docx

四年级下册语文书教案

四年级下册语文书教案

四年级下册语文书教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四年级下册语文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举目无亲”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孔子是怎么刻苦、谦虚、好学的,知道孔子为什么能够被人们称为圣人。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讲一讲孔子给你印象最深的一两件事。

  过程与方法

  这是一篇哲理性很强的文章,文章故事情节生动,教师要调动学生自读的积极兴趣,引导他们合作探究,抓关键词语,引导学生体会,还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在集体的反馈中受到启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孔子的敬佩和爱戴之情。

  2、教育学生学习孔子刻苦、谦虚、好学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难点:

  知道孔子是怎么刻苦、谦虚、好学的。

知道孔子为什么能够被人们称为圣人。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2、搜集资料,全面了解孔子。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读孔子的语录,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下列句子,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学无止境。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师导:

这些都是我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教育名言。

  3、组织学生反馈搜集到的资料,了解孔子。

  4、师导:

同学们,孔子为什么能够成为我国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呢?

今天,我们就走进孔子求学、成长的故事。

  (从孩子们熟悉的孔子的名言人手,激发学生认识、了解孔子的兴趣。

通过资料的反馈。

使学生对孔子有个较全面的了解。

同时,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提纲导路,合作学习

  1.借助拼音。

认读生字.把课文读通顺,读准确。

  2.说说课文写了孔子的哪些事情。

  3.读了课文,然后完成下面的填空。

孔子是我国的家、家、家。

孔子是一个家境的孩子。

孔子是一个的大学者。

孔子读书。

孔子,,不管对方是什么身份。

  三、检查生字

  1.教师出示本课的生字词语,指名读一读,教师再强调。

  字音:

“仲”是卷舌音,“惭”“诵”“祀”是平舌音。

字形:

“艰”字右边不能多一点,写成“良”;“懂”是左右结构,不能写成上下结构。

  2.教师再出示上述词语,大家一起读一读。

  3.分段指名读课文。

其他倾听,帮忙正音。

  4.全班齐读课文。

(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体验团结合作的快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帮助学生树立合作的意识,在自读中,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

  四、集体反馈,整体感知

  1.指名反馈刚才自读时完成的填空题。

  2.要求学生用上“虽然?

?

但是?

?

”“不但?

?

而且?

?

”“因为?

?

所以”,把所填的内容连成连贯的一段话。

  (孔子虽然家境贫寒,但是他读书非常勤奋。

而且他谦虚好学,不懂就问,所以成了远近闻名的大学者,是我国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在反馈中,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并通过串联句子的方式。

让学生初步体会到孔子成功的原因,激发学生对于孔子的敬佩和赞叹之情,使学生的思想受到启迪)

  五、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填空练习,我们知道孔子的成功和他自己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课文还给我们介绍了不少他求学的故事呢!

下节课我们再来深入地了解孔子的故事。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深入学习课文,了解孔子求学的故事,感悟孔子成功的原因

  2、总结全文,拓展延伸,了解孔子的其他故事。

使学生受到启发。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一说孔子的故事,以及其他名人相关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新课

  教师: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孔子是我国古代圣人。

他家境虽然贫寒,但是他、终于成了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二、品读句子,深入认识孔子

  1.师导:

同学们,课文在给我们介绍孔子时候。

写了孑L子的两个小故事。

请大家把这两个读一读,并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2.指名反馈。

贵族孙氏请读书人吃饭,孔子被赶走,他只好羞愧地离开。

孔子进太庙不懂就问。

  3.指名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其他思考:

孔子为什么会被大贵族孙氏的门将赶走?

  4.指名反馈:

因为大贵族孙氏请的是有身份的读书人。

孔子当时家境贫寒,根本没有钱读书。

  5、引导学生想像:

同学们,当时孔子满脸羞愧,只好离开了。

大家想像一下,他心里会怎么想呢?

(指名说一说;我一定要读书,成为有身份的读书人)

  6.师导:

从那以后,孔子读书非常刻苦。

他是怎么读书的呢?

(指名反馈:

他—边给别人看管仓库和牛羊,一边抽空读书)

  7.引导学生用“一边?

?

一边?

?

”进行说句练习。

  8.教师:

第二个故事主要表现的是孔子的什么优秀品质呢?

(谦虚好学,不懂就问)

  9.读课文第四自然段,画出让你感受到孔子谦虚好学,不懂就问的句子。

  10.集体反馈。

教学建议;

  ★学生找出句子.读一读。

  ★说说你是怎么从这句话中感受到孔子谦虚好学,不懂就问的品质的。

  ★指导学生抓住关键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11.教师小结:

同学们,孔子就是这样孜孜不倦地学习,最后成了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之一,被后世的儒家尊奉为圣人。

  12.教师导读:

让我们怀着对孔子的敬佩和赞叹之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在读故事中,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像,体会孔子发奋图强的内心活动。

组织学生在画句子,说体会,有感情朗读中进一步体会孔子优秀的品质)

  三、拓展延伸,说故事

  1、师导:

同学们。

孔子学识渊博,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他首倡有教无类及因材施教。

成为当时学:

术下移、私人讲学的先驱和代表,故后人尊为“万世师表”及“至圣先师”。

他的学生们把他所说的话和他的—些事迹辑录成了一本书。

叫《论语》。

你们搜集了哪些孔子的故事呢?

  2.学生反馈搜集到的资料。

讲孔子的故事。

  四、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

孔子学识渊博,品行高尚.受到了后人广泛的尊敬。

人们修建孔庙纪念他。

每到孔子的诞辰,孔子的故乡山东曲埠都要举办孔子文化节,进行隆重的祭孔活动。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课后的词语。

  2、和同学交流你所搜集到的孔子的故事。

  3、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论语》。

  板书设计:

  孔子的故事

  勤奋刻苦谦虚好学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表演。

  3、激发学生对“不劳而获、贪得无厌”的老太婆的厌恶之情。

教育学生做事情要有主见,不能像渔夫那样懦弱。

  4.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小组合作探究,知道金鱼为什么把一切都变回原来的样.

  教学重点:

  知道金鱼为什么把一切变回原来的样子,感悟其中的道理:

贪得无厌终归是没有好下场的

  教学准备:

  师生可共同查阅有关普希金的生平资料,包括人物照片、主要作品、创作成就、诗人的生活经历等,以加深对本课思想内容的理解。

  课时:

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同学们听说过《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吗?

听说过《神灯》吗?

是这些故事伴随我们长大,是这些故事给了我们无数的幻想,是这些故事教我们分辨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

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个同样的故事《渔夫和金鱼》。

  2.今天学一篇诗歌体裁的外国名著。

关于普希金,大家了解些什么?

  3.(板书课题)本课是一首童话诗,又是外国文学作品,在表现形式和语言习惯上与已往学过的诗歌有较大的差异。

如有小节间隔;有诗句上的重叠表现;有括号内的注解说明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朗读。

  思考:

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反馈。

(渔夫打到一条会说话的金鱼,金鱼哀求渔夫放了它,并许诺要用贵重的报酬答谢老人。

渔夫的妻子老太婆向金鱼提出各种要求,金鱼一一答应了她。

当老太婆提出要当海上的女霸王时,金鱼收回了她的一切,老太婆回到了从前,变得一无所有。

  3.分组分节朗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理清线索。

  1.快速阅读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理清全诗线索。

  第1节:

交代故事的起因。

(老头儿打鱼网上了一条会说话的金鱼,金鱼哀求渔夫放了它,并许诺要用贵重的报酬答谢老人。

  第2—9节:

讲述事情发展的经过。

(老太婆向金鱼提出要木盆、要木房子、要当贵妇人,金鱼一一答应。

  第10、11节:

讲述事情发展的结果。

(老太婆提出要当海上的女霸王,金鱼收回了她的一切,老太婆回到了从前,变得一无所有。

  2.按“起因——经过——结果”三部分读课文。

  四、细读课文,探究人物特点。

  1.自由读课文。

  思考:

①课文的人物各有什么特点?

  ②用“—”标出老太婆提出要求的诗句;用“﹏”标出老太婆态度变化的词句。

  2.讨论交流。

  

(1)研读描写老太婆的诗句。

  ①老太婆向金鱼提出了几次要求?

每次的要求是什么?

(四次。

她向金鱼“要新木盆——要木房子——要做贵妇人——要做海上女霸王”。

  ②她的态度有哪些变化?

(指着老头儿就骂——骂得更厉害——指着丈夫破口痛骂——脾气发得更厉害。

  ③老太婆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贪得无厌、凶狠残暴)

  

(2)研读描写渔夫和金鱼的诗句。

  ①渔夫做了哪些事情?

说明了什么?

(帮助老太婆做了不安守本分的事。

如:

帮助老太婆向金鱼不断地索要不属于自己的物品、权力、地位:

要洗衣服用的木盆子;要住的木房子;要贵妇人的名分;要女霸王的权力,甚至要求金鱼供她使唤。

说明他心地善良,但对老太婆一味迁就,显得过分软弱。

  ②金鱼面对老太婆的要求是怎样做的?

(老太婆提出的前三次要求金鱼都一一答应了。

当老太婆提出要当海上的女霸王,金鱼收回了她的一切。

  3.课文中的几个人物你喜欢谁?

不喜欢谁?

为什么?

(老太婆凶狠残暴、贪得无厌;渔夫心地善良,但过分软弱;金鱼心地善良,知恩图报,并信守诺言,言而有信。

  4.引导学生了解“大海”在诗中的态度变化和它的象征意义。

  

(1)用着重点标出描写大海风浪变化的语句。

(轻微地起着波浪——海水发起浑来——海水不安静起来——海面上起了黑色的大风浪,激怒的波涛翻动起来,奔腾、狂吼。

  

(2)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

(诗中“大海”没有说一句话,但在全诗中它是“正义”的化身。

“蔚蓝的大海”有强烈的爱憎情感,随着老太婆“蛮横无理、贪得无厌”一步步升级,大海随之变化:

轻微地起着波浪——海水发起浑来——海水不安静起来——海面上起了黑色的大风浪,激怒的波涛翻动起来,奔腾、狂吼。

它在诗中的态度变化既代表着金鱼姑娘,也代表着人世间一切正义人们的共同心声。

  五、表演故事,深化理解。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老师这里有几张图画,看看谁能按照故事的剧情把它们按顺序排列出来?

  3.师:

今天我们来将这个故事改编成一个小音乐剧,为了让观众看得清楚明白,我们需要把它划分出几幕来演,你们觉得把它编成几幕比较合适?

  ①指导学生把握诗中不同人物形象的语气,展开想象,补充情节、补充语言。

  ②在小组内表演。

  ③指名表演,评议。

  六、总结全诗,拓展延伸。

  1.读了普希金的这首诗,你体会到了什么?

(贪得无厌终归是没有好下场的。

美好的生活要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去创造。

  2.如果请你去和课文中的角色交谈,你准备和谁说些什么?

  课外实践

  1.朗读课文,写一篇读后感。

  2.把课文改成课本剧演一演。

  3.课外阅读其他古典诗歌名著。

  板书设计:

  贪

  当女霸王

  贪

  当贵妇

  贪贪得无厌

  贪要木房一无所有

  要木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精致”“情愿”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讲一讲这个故事。

  过程与方法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合作学习的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讨论交流,读、说、议中理解课的内容,体会故事蕴涵的做人处事的道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爷爷的敬佩和赞叹的思想感情。

  2、启迪教育学生要认真地对待每一件事情,并尽自己所能努力反民事情做得完美。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感悟课文所蕴涵的人生哲理。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讲一讲这个故事。

  教学过程:

  一、读题,导入新课

  1、教师板书课题,全班读课题。

  2、教师导读:

同学们,这篇课文围绕国王的宝碗讲了一件什么事?

又将给我们是什么启示呢?

请大家自读课文。

  二、出示要求,学生自读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把生字词多读几遍。

  2、思考:

课文围绕国王的宝碗讲了一件什么事?

  3、画出乌斯曼老爹说的话,并读一读。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自读,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三、检查生字,整体感知

  1、检查生字新词

  

(1)教师出示本课的生字新词,指名读—读,其他正音,教师再强调。

字音:

“曼”是前鼻音;“瓷”是平舌音;“拢”的声母址“|”字形:

注意“陶”字的右边里面足“伍”;“傻”下中部分的撇和点不能丢,注意区别“意”和“竞”。

  

(2)教师再出示生字词语卡片,让学生在读中巩固

  2、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学生读通课文的情况。

  3、指名说一说课文国王的宝碗讲厂—件什么事?

(国王的宝碗不小心打碎了。

他要求陶工们把碗补好,不然就绞死他们。

陶工们只好请乌斯曼老爹帮忙,乌斯曼老爹用了—年时间研制出和国王的宝碗—样的碗,但却没有把这个秘密告诉国王和陶工们)

  (反馈白读的情况,发挥教师和学生的多边互动作用,交流学生的情况。

重点认读生字,积累词语,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要点语,说一说,巩固对生字的认读和书写,整体温表感知课文内容。

  四、理清条理,讲故事

  1、引导学生想—想事情的起因

  2、指名反馈。

  起因:

国王的宝碗不小心打碎了,他要求陶工们把碗补好,不然就绞死他们。

  经过:

陶工们只好请乌斯曼老爹帮忙,乌斯曼老答应他们用一年的时间试

  结果:

一年后,乌斯曼老爹研制出—个和国王的宝碗一样的瓷碗。

却不肯把方法告诉大家。

加法尔发现了其中的秘密。

  3、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把这个故事说—说。

  4、指名说一说这个故事。

(在讲故事,让学生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训练学生说的能力)

  五、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

同学们,乌斯曼老爹的秘密到底是什么呢?

我们下节课再来探讨这个问题。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乌斯曼老爹话的含义,从中悟出道理。

  2、总结全文,明白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听写下列词语;

  精致观赏陶工浑身裂缝奇妙情愿沉默笑眯眯

  2、师导:

今天,我们来看看乌斯曼老爹的秘密到底是什么?

  二、理解句子、感悟道理

  1、师导:

同学们,请大家再读课文,想一想乌斯曼老爹的秘密到底是什么?

  2、指名反馈,教师引导,(乌斯曼老爹换给国王的宝碗并不是原来的`那个,而是他自己重新做的)

  3.教师质疑:

是呀,这只宝碗并不是补好的,而是重新做的。

同学们,这只宝碗能修补的没有一点儿裂缝吗?

(不可能)那乌斯曼老爹为什么要答应帮助陶工们呢?

(指名反馈:

因为如果他不答应,陶工们就必死无疑)

  4.教师出示句子,引导读一读。

我们来看看乌斯曼老爹当初是怎么答应陶工的请求的。

乌斯曼老爹想了想说:

“到你们国王那儿去,让他给我一年期限,也许我能想出办法来。

  

(1)教师:

同学们,乌斯曼老爹真的是要用一年的时间去想修补宝碗的办法吗?

(不是)

  

(2)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想像:

你能想像一下,他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这个宝碗肯定是修不好的,可是如果我不答应,这些陶工就都会被绞死。

如果我用一年的时间试着去重新研制一个和这个宝碗一样的瓷碗,成功的话,他们才有可能获救?

?

  5.教师:

乌斯曼老爹成功了吗?

(成功了)可是他没有把这个秘密告诉任何人,这是为什么呢?

(保住大家的性命),

  6.教师导读:

乌斯曼老爹想保住大家的性命,所以没有把自己的办法告诉大家,可是大家就是好奇,把乌斯曼老爹围起来,想问个明白。

这时老爹是怎么说的呢?

(指名读,教师出示句子)我和你们做的一样,没有什么秘密。

我认真对待每一件陶器,努力把它做得精致完美。

  

(1)指名说说乌斯曼老爹的秘密是什么?

(认真、努力)

  

(2)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吗?

(只要认真、努力地去做一件事情,就能事情做得完美)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7.教师引导;乌斯曼老爹说的话中还有哪一句和这一句的意思差不多?

(指名反馈)热爱自己的工作吧,只要认真对待每一件陶器,就没有做不到韵事。

  

(1)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乌斯曼老爹认真对待每一件陶器,努力研究,一次又一次地尝试,终于研制出和国王的宝碗一样的瓷碗。

本来根本做不到的事情他用自已的认真和努力做到了)

  

(2)从乌斯曼老侈说的这句话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学生自由地说一说)

  (3)教师出示下列句子,学生读一读,加深学生对这个道理的感悟。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有志者事竟成。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话。

(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抓住乌斯曼老爹说的话,进行深入的探究,在理解句子意思的过程中,感悟其中的道理,使学生受到启发)

  三、总结全文,谈感想

  1、教师:

同学们,乌斯曼老爹用自己的认真和努力,研制出一个和国王的宝碗一模一样的瓷碗,挽救了所有陶工的生命。

这本来是不可能的事情,但经过乌斯曼老爹的努力,这件事情成了可能。

你们想对乌斯曼老爹说什么呢?

(学生抒发自己的感要卢)

  2、教师:

这个故事又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学生自由地说一说,教师适当地引导:

要认真地对待每一件事情,并尽自己所能努力把事情做得完美)

  四、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

同学们,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只要你们认真地对待每一件事情,并努力地去把这件事情做好,你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国王的宝碗

  宝碗破碎一年后宝碗“完璧归赵”

  认真、努力(重新研制)

  教学目标:

  1.认读“粽、檐、辅、措、诬、颂”6个生字,会写“佩、戴、措、施、疏、颂、驾、尸、俗”9个生字,掌握“佩戴、爱戴、措施、诬陷、尸体、习俗”等词语。

  2.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学习复述课文。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知道爱国诗人屈原的事迹并进行民族精神教育。

  教学重难点:

  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了解并复述端午节的由来。

  课前准备:

  1.生字词投影片。

  2.课文中屈原插图。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国有很多传统的节日,你们都知道哪些?

  2.每一个节日的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30课《端午节的由来》,看看端午节背后有什么样感人的故事。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提出学习要求。

  

(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和新词。

  

(2)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学生根据学习要求自读。

  三、集体反馈,掌握生字

  1.出示生字词语,指名读。

(展示课件第二屏)

  佩戴措施传颂尸体习俗疏远

  诬陷爱戴粽子屋檐辅佐驾着

  2.教师根据学生认读的情况,进行强调。

  字音:

“措、颂、俗”是平舌音,“尸、疏”是翘舌音。

  字形:

“施”的右半边不要写成“也”。

“疏”的左半边最后一笔是提,右半边第四笔的点不要漏掉。

  3.齐读词语。

  4.理解词语的意思。

  爱戴:

衷心敬爱与拥护,多用于对长辈。

  诬陷:

诬告陷害。

  谗言:

陷害人的坏话。

  5.指名反馈:

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课文主要讲了我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由来,是为了纪念忧国忧民、愤然跳江的屈原,人们纷纷把食物投入江中,保护屈原的尸体不受水族侵害。

后来,人们在每年的五月初五都往水中投粽子,一直流传到现在。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试着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段意。

  2.组内交流。

  3.代表反馈。

  第一段(第1、2自然段):

介绍端午节的日期和习俗。

  第二段(第3—6自然段):

具体介绍端午节的由来。

  第三段(第7自然段):

至今人们仍保留在端午节那天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

  4.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课堂小结

  课文主要介绍了端午节的由来,文章把人们纪念屈原的活动记录得十分详细。

下节课,我们再继续学习课文,感受屈原那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六、板书设计

  端午节的由来

  吃粽子赛龙舟

  (纪念屈原)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揭题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谁能简要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课文分为几部分?

每部分都讲了什么?

  3.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深入了解端午节的由来。

  二、学习第一、三部分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展示课件第三屏)

  

(1)农历()月()日是端午节,端午节的习俗有()、()、()、()等。

  

(2)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国的()。

端午节已有()年的历史。

  2.学生自由读后和同桌讨论。

  3.指名答。

  4.齐读。

  三、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一)学习第三自然段。

  1.屈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值得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怀念?

  指名读本段,其余同学边听边用笔画出介绍屈原的有关语句。

  指名答。

(的诗人、有名望的官员、忠诚爱国、很有才干……)

  2.就是这样一个爱国、有才干、深受百姓爱戴的人,却受到了朝廷中有些权贵的诬陷和楚王的疏远,这又是为什么呢?

谁能在文中快速找出来。

  指名答。

(因为他们对屈原提出的改革措施非常不满,这些措施触犯了他们的利益。

  3.权贵们是怎样对待屈原的?

  指名答。

(他们想方设法诬陷屈原,无中生有地在楚王面前说他的坏话。

  4.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什么叫“想方设法”“无中生有”?

  想方设法:

开动脑筋,思索解决问题的办法。

  无中生有:

指没有事实依据而凭空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