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至四单元检测试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906583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536.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至四单元检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新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至四单元检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新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至四单元检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新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至四单元检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新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至四单元检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新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至四单元检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新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至四单元检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新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至四单元检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新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至四单元检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新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至四单元检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新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至四单元检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新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至四单元检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新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至四单元检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新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至四单元检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新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至四单元检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新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至四单元检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新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至四单元检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新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至四单元检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新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至四单元检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新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至四单元检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至四单元检测试题含答案.docx

《新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至四单元检测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至四单元检测试题含答案.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至四单元检测试题含答案.docx

新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至四单元检测试题含答案

从宇宙看地球

[A级—合格达标检测]

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探测器(如图)携带2kg月球样品,在内蒙古预定区域安全着陆,标志着我国首次月球采样返回任务圆满完成。

据此完成1~3题。

1.从天体类型看,在宇宙中运行的嫦娥五号探测器、月球、地球分别属于(  )

A.卫星、行星、恒星   B.卫星、卫星、行星

C.人造天体、卫星、行星D.人造天体、行星、恒星

2.下列关于月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常年风力微弱B.天空呈蔚蓝色

C.易受陨石撞击D.月面温差较小

3.当太阳活动剧烈时(  )

A.地球高纬度地区极光出现频率变低

B.月球探测器太阳能发电板电量剧增

C.地球上火山地震发生频率增大

D.探测器与地面联系易受到干扰

解析:

1.C 2.C 3.D 第1题,在宇宙中运行的嫦娥五号探测器,属于人造天体;月球属于地球的卫星,地球属于行星。

故C正确。

第2题,月球上几乎没有大气,不会产生大气的水平运动,没有风,故A错误;月球表面近似于真空状态,几乎没有空气,无法散射太阳辐射蓝紫光,所以不会看到蓝天,故B错误;月球表面没有大气保护,易受陨石撞击,故C正确;因为月球表面没有大气,所以温差较大,故D错误。

第3题,太阳活动高峰期,地球高纬度地区极光发生频率增大,故A错误;太阳能电池板是储存太阳辐射能,与太阳活动无关,故B错误;火山、地震是地球内力作用产生的,与太阳活动无关,故C错误;太阳活动(黑子和耀斑),将会对地球通信、地磁场等产生影响,故D正确。

2020年9月8日,为褒扬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先生在月球与深空探测领域的突出贡献,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将编号为281880号的小行星正式命名为“吴伟仁星”。

据此完成4~5题。

4.试推断“吴伟仁星”位于下列哪个天体系统中(  )

A.地月系B.太阳系

C.比邻星系D.河外星系

5.下列关于“吴伟仁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它环绕太阳运动

B.它的体积与地球相似

C.它位于地球和火星之间

D.它四周被厚厚的大气层所包裹

解析:

4.B 5.A 第4题,根据材料可知,“吴伟仁星”属于小行星,位于太阳系中的小行星带,据此分析本题选B。

第5题,“吴伟仁星”是小行星,引力小、体积小,其四周没有被厚厚的大气层所包裹;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小行星类似行星并环绕太阳运动。

A正确,B、C、D错误。

下图是摄影爱好者拍摄的“银河与极光交相辉映”的照片。

据此完成6~7题。

6.照片中的“银河”是拍摄者看到的(  )

A.地月系B.太阳系

C.银河系D.河外星系

7.为了取得最佳效果,拍摄者应提前在网站查询的信息是(  )

A.太阳辐射强度B.耀斑活动周期

C.大气层的厚度D.八大行星位置

解析:

6.C 7.B 第6题,银河系是由众多恒星构成的庞大天体系统,因恒星距离地球遥远,因此从地球看银河系为一条形状不规则的银白色光带。

故选C。

第7题,极光现象是太阳活动引发的,为了取得最佳效果,拍摄者应提前在网站查询的信息是耀斑活动周期,B对。

太阳辐射强度、大气层的厚度、八大行星位置与极光现象出现无关,A、C、D错。

2021年11月4~6日,第十三届中国(无锡)国际新能源大会暨展览会(简称“CREC”)将在无锡举行。

展会将由“高端论坛+专业展览”相结合,集中展示太阳能光伏、储能、氢能、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应用。

读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完成8~9题。

8.下列能源中,不是来自太阳辐射能的是(  )

A.地热能B.风能

C.煤炭D.水能

9.图中甲地欲打造成为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下列不属于其优势的是(  )

A.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

B.人口多,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大

C.阴天少,天气晴朗,日照时间长

D.污染轻,尘埃较少,大气透明度好

解析:

8.A 9.B 第8题,地热能是来自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能量,不是来自太阳辐射能,故A符合题意。

煤炭是地质时期植物累积下来的太阳能,其能量来自太阳辐射。

从根本上说,水能和风能也都是来自太阳辐射的能量。

故B、C、D不符合题意。

第9题,甲地区位于我国青藏高原,该地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气候较为干燥,阴天少,天气晴朗,日照时间长;地处高原,人口稀少,经济落后,故污染轻,尘埃较少,大气透明度好。

因此B选项不属于甲的优势,A、C、D属于其优势,故B符合题意。

有了水和空气之后,太古宙中期才出现了最原始的生物。

读显生宙地质年代简表,完成10~11题。

10.地球上的水能以液态形式存在是由于(  )

A.有月球环绕转动B.日地间距离适中

C.原始海洋的形成D.体积、质量适中

11.显生宙最晚期植物演化所处的阶段为(  )

A.藻菌时代B.蕨类时代

C.裸子时代D.被子时代

解析:

10.B 11.D 第10题,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公转、自转周期适当,能接收到的太阳光热适中,使地球表面温度适宜,所以地球上的水能以液态形式存在,故B正确;体积、质量适中,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是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条件,故D错误;地球上的水能以液态形式存在与有月球环绕转动、原始海洋的形成无关系,故A、C错误。

第11题,生物的进化规律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化过程。

其中植物的演化从早到晚的顺序是海生藻类时代、陆生孢子植物时代、裸子植物时代、被子植物时代。

所以显生宙最晚期植物演化所处的阶段为被子植物时代,故D正确,A、B、C错误。

读示意图,回答12~13题。

12.若图中表示的是太阳大气外部结构示意图,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a层为日冕层,c层为光球层

B.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年际变化与太阳活动的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

C.b层太阳活动主要表现为黑子,c层太阳活动主要为耀斑

D.当a、b层太阳活动增强时,可能使地球产生“磁暴”现象

13.若图中表示的是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为地壳,b为地核,c为地幔

B.a为地核,b为地壳,c为地幔

C.a为地幔,b为地壳,c为地核

D.a为地壳,b为地幔,c为地核

解析:

12.C 13.D 第12题,太阳大气层由里到外依次是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A对;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年际变化与太阳活动的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B对;b层为色球层,太阳活动主要表现为耀斑,c层为光球层,太阳活动主要为黑子,C错;当日冕层、色球层太阳活动增强时,可能使地球产生“磁暴”现象,D对。

故选C。

第13题,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由外到内依次是地壳、地幔、地核。

故a是地壳,b是地幔,c是地核。

故选D。

14.读地球演化历程中的典型复原图片,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甲图中动物及其生存环境的突出特点。

(2)乙图景观出现的时间是__________,简述该时间气候的突出特征及其影响。

(3)描述地球上动物从甲图演化为乙图的主要过程。

解析:

(1)题,读图可知,甲图中动物为无脊椎动物,其生存环境的突出特点为生活在海洋环境中。

(2)题,乙图中的原始人出现在新生代的第四纪,该时间气候的突出特征是全球气候数次冷暖交替变化。

突出影响是气候寒冷期,冰川范围扩大,海平面下降,许多生物向较低纬度迁移;气候温暖期,冰川范围缩小,海平面上升,海水浸没了若干低洼的地方等。

第(3)题,本题主要考查地球上动物从甲图演化为乙图的主要过程,解题关键在于熟练掌握物种(动物)的演化过程。

物种(动物)的演化过程是海生无脊椎动物→鱼类(脊椎动物)→两栖类→陆地爬行动物→鸟类→哺乳动物→人类。

答案:

(1)动物为无脊椎动物;生活在海洋环境中。

(2)新生代的第四纪 气候的突出特征:

全球气候数次冷暖交替变化。

 突出影响:

气候寒冷期,冰川范围扩大,海平面下降,许多生物向较低纬度迁移;气候温暖期,冰川范围缩小,海平面上升,海水浸没了若干低洼的地方等。

(3)海生无脊椎动物→鱼类(脊椎动物)→两栖类→陆地爬行动物→鸟类→哺乳动物→人类。

[B级—等级素能演练]

读地质时期(局部)全球气温、降水量变化示意图,完成1~2题。

1.恐龙繁盛时期全球气候特征是(  )

A.总体比较寒冷B.总体比较湿润

C.冷暖干湿交替D.温暖干旱明显

2.在图示甲时期(  )

A.被子植物繁盛B.大陆冰川覆盖面积广

C.海平面高于现代D.水稻小麦等频频歉收

解析:

1.D 2.B 第1题,恐龙繁盛时期是中生代,图示中生代全球气温较高,全球降水较少,即全球温暖干旱明显。

选D正确。

第2题,图示甲时期是古生代晚期,此时期被子植物并没有繁盛;图示该时段温度较低,降水较多,可能大陆冰川覆盖面积广;温度低,海平面较低;这时期还没有传统农业。

选B正确。

读下面两幅图,回答3~4题。

3.月球地震波与地球地震波相比较,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都是纵波速度始终大于横波的

B.在地壳和月壳以下都有突然加速的过程

C.月球表面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大于地球表面

D.月球表面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小于地球表面

4.根据图乙中所示内容,可以判断出(  )

A.月球表面附近发生地震时有一地只能探测到纵波,而不能探测到横波

B.月球内部结构中存在“软流层”

C.月球内部只能分为两层

D.通过图中地震波速度的变化,我们只能看出有一个不连续界面

解析:

3.C 4.D 第3题,读图可知,月球表面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小于地球表面。

第4题,月球表面没有大气和水,所以在月球表面均能探测到横波和纵波;“软流层”从图乙中地震波变化上无法显示出来;图中只是表示的月壳与月幔,只能看出有一个不连续界面。

5.下图为世界部分地区年太阳总辐射分布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图中从A→B→C年太阳总辐射量的分布规律,并说明其主要影响因素。

(2)图中D处是我国年太阳总辐射量最贫乏的地方,试分析其原因。

(3)图中E处是我国年太阳总辐射量最高的地区,试分析其昼夜温差大的原因。

解析:

(1)题,读世界部分地区年太阳总辐射分布图可知,从A→B→C年太阳总辐射量是不断减少的;读图可知,A→B→C纬度逐渐增高,太阳高度角逐渐变小,其主要影响因素为纬度因素。

(2)题,读图可知,D位于我国的四川盆地,该区域的气候温暖湿润,降水量比较大,空气中水汽含量多;且该处为盆地地形,地形比较封闭,不利于水汽扩散,阴天雾天多,所以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从而使得该区域的太阳能资源比较贫乏。

第(3)题,读图可知,E位于我国青藏高原,该处为高原地区,海拔比较高,大气比较稀薄;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比较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比较大,气温相对较高;夜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地面热量损失比较严重,气温相对较低,因此,E处的昼夜温差比较大。

答案:

(1)分布规律:

从A→B→C年太阳总辐射量不断减少;主要影响因素:

纬度(太阳高度角)。

(2)D处是四川盆地,气候温暖湿润,空气中水汽含量多;盆地地形不利于水汽扩散,阴天雾天多,所以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导致太阳能资源贫乏。

(3)E处是青藏高原,海拔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气温相对较高;夜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气温相对较低,因此昼夜温差大。

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

[A级—合格达标检测]

近年来,随着机动车数量的剧增,机动车尾气已成为重庆城区大气的重要污染物。

为打赢蓝天保卫战,2019年5月起,重庆市实施机动车新排放标准,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量。

下图中的箭头表示近地面大气辐射的方向。

据此完成1~2题。

1.机动车尾气排放到大气中,会改变大气的(  )

A.组成成分     B.运动速度

C.垂直分层D.地转偏向力

2.实行新标准以后,汽车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减少,M方向的辐射将(  )

A.增强B.减弱

C.不变D.为0

解析:

1.A 2.B 第1题,机动车尾气排放到大气中,会增加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含量,会改变大气的组成成分,A正确。

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M方向的辐射由大气指向地面,为大气逆辐射,汽车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减少,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下降,大气逆辐射减弱。

故选B。

三七是一种珍贵的中草药,主产区位于我国云南文山州。

图1为小红同学暑假在当地拍摄的三七种植大棚照片,上覆黑色的透气尼龙网;图2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据此完成3~4题。

3.图1中尼龙网的用途是(  )

A.削弱aB.削弱b

C.增强cD.增强d

4.推测三七的生长习性是(  )

A.耐高温B.喜强光

C.喜温湿D.耐干旱

解析:

3.A 4.C 第3题,图2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a是经过大气削弱作用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b是地面辐射,d是大气逆辐射。

尼龙网的用途是遮挡太阳光,削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故A正确。

第4题,云南省纬度低、海拔较高,气候温和,暑假期间,太阳辐射强,三七需要覆盖尼龙网,说明其怕强光,尼龙网可以减弱植物蒸腾和棚内水分蒸发,说明其喜温湿,故C正确。

天津位于渤海西岸,是海风的多发地带,位于天津市中心城区东南部的塘沽站,是距离渤海最近的气象观测站。

下图示意某典型海风日塘沽站风向和风速的日变化,0°/360°代表正北方向,90°代表正东方向,180°代表正南方向,270°代表正西方向。

据此完成5~7题。

5.该日凌晨塘沽站吹陆风,其风向为(  )

A.东北风B.东南风

C.西北风D.西南风

6.该日塘沽站的海风大约持续(  )

A.3小时B.5小时

C.8小时D.13小时

7.与夏季相比,冬季塘沽站海风(  )

A.开始早,结束早B.开始早,结束晚

C.开始晚,结束晚D.开始晚,结束早

解析:

5.D 6.C 7.D 第5题,读图可知,该日凌晨的风向约为225°,由材料可知,风向180°代表正南方向,270°代表正西方向,因此此时风向为西南风。

故选D。

第6题,结合上题分析,该日陆风的风向为西南风,则海风的风向为东北风,约为135°,读图可知,其持续的时间大约从12时至20时,约8小时。

故选C。

第7题,根据海陆风形成原理可知,白天吹海风,夜晚吹陆风。

冬季塘沽站昼短夜长,比夏季日出晚,日落早,因此海风开始晚,结束早。

故选D。

为了建设节约型社会、改善学校的生态环境,南宁市某高中学校规划建设“海绵校园”(如下图所示)。

读图,完成8~9题。

8.建设“海绵校园”将首先影响水循环的(  )

A.地表径流B.降水

C.蒸发D.水汽输送

9.铺设透水砖和增加绿化面积在建设“海绵校园”中所起的主要作用是(  )

A.加快地下径流的排出

B.加速地表水的蒸发

C.美化环境

D.增加雨水和地表径流的下渗

解析:

8.A 9.D 第8题,建设“海绵校园”,可以增加下渗、增加地下径流,减少地表径流,故A正确,B、C、D错误。

第9题,铺设透水砖和增加绿化面积能增加下渗,减少地表水蒸发,增加雨水的存蓄量。

植被还有涵养水源、增加空气湿度的作用。

在本题情境下美化环境不是其主要作用。

故选D。

下图为黄海海域温度与盐度分层图。

读图,回答10~11题。

10.一年中,黄海海域上下层盐度差最小的季节是(  )

A.春季B.夏季

C.秋季D.冬季

11.影响黄海海域表层水温的主要因素是(  )

A.太阳辐射B.洋流

C.潮汐D.海浪

解析:

10.D 11.A 第10题,读图可知,一年中,黄海海域上下层盐度差最小的季节是冬季。

第11题,由图看出,黄海海域表层水温夏季高,冬季低,这是因为夏季太阳辐射强,气温高,冬季太阳辐射弱,气温低。

驯鹿是一种迁徙动物,春天一到,便离开越冬地往北迁往繁育地。

下图为加拿大驯鹿迁徙路线图。

读图,完成12~13题。

12.与驯鹿的越冬地主要植被景观相符的是(  )

13.影响驯鹿越冬地和繁育地植被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海陆位置B.洋流分布

C.纬度位置D.地面状况

解析:

12.A 13.C 第12题,驯鹿是一种迁徙动物,主要在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之间迁徙,驯鹿的越冬地应该纬度较低,应该为亚寒带针叶林带,主要植被景观与之相符的只有A;B是热带雨林气候的板根,C是荒漠,D是热带草原,故B、C、D错误,A正确。

第13题,驯鹿越冬地和繁育地植被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热量,为纬度因素,故C正确,A、B、D错误。

1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为了缓解全球变暖,英国科学家设想将足球场大小的氦气球升到约19千米的高空,并用软管相连,向大气中输送大量微粒,以降低地球表面的温度。

左图示意大气受热过程(数码代表各种辐射),右图示意大气垂直分层。

(1)左图中序号代表的辐射是②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

(2)按照该科学家的设想,氦气球上升到右图中大气的___________层(填名称)停止,该层大气以__________运动为主。

(3)若输送到空中的微粒可以缓解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因为这些微粒会使左图中_______(填序号)减弱。

秋季在农田中燃烧秸秆预防霜冻,主要是因为烟幕可增强________(填序号)。

解析:

(1)题,根据大气的受热过程,②箭头由地面指向大气,为地面(长波)辐射,③箭头由大气指向地面,为大气逆辐射。

(2)题,为了缓解全球变暖,英国科学家设想将足球场大小的氦气球升到约19千米的高空,19千米的高空位于大气的平流层,平流层大气以水平(平流)运动为主。

第(3)题,根据大气的受热过程,①为太阳辐射,③是大气逆辐射,若输送到空中的微粒可以缓解全球气候变暖,这些微粒会使左图中太阳辐射①减弱,以降低地球表面的温度。

秋季在农田中燃烧秸秆预防霜冻,主要是因为烟幕可增强大气逆辐射③,从而起到保温作用,防御霜冻。

答案:

(1)地面(长波)辐射 大气逆辐射

(2)平流 水平(平流)

(3)① ③ 

[B级—等级素能演练]

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返回舱在距地面高度约120km处高速进入地球大气层,实施初次气动减速,下降至预定高度后,返回器向上跃出大气层,之后,返回舱再次进入大气层,实施二次气动减速,在距地表50km的高度返回舱与大气层激烈摩擦。

下图示意“嫦娥五号”探测器返回路径。

据此完成1~2题。

1.“嫦娥五号”初次进入大气层进行减速时位于(  )

A.对流层B.平流层

C.臭氧层D.高层大气

2.“嫦娥五号”在距地表50km降落至地面的过程中气温变化是(  )

A.持续降低B.先降低,后升高

C.持续增高D.先升高,后降低

解析:

1.D 2.B 第1题,由材料可知,“嫦娥五号”在距离地面120千米处实施初次减速,对流层厚度一般为8~16km,A错。

平流层顶距离地面大约50km,B错。

臭氧层在平流层内,距离地面20~40km,C错。

平流层顶以上为高层大气,初次减速在高层大气中,D对。

第2题,“嫦娥五号”在距离地表50km时,位于平流层中,此时气温逐渐降低,然后进入对流层,随着距离地面越近,气温升高,所以“嫦娥五号”在距地表50km降落至地面的过程中气温变化是先降低后升高。

故选B。

波浪能是一种新能源,我国海域辽阔,波浪能资源丰富。

波浪能发电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目前尚处于试验阶段。

下图示意我国渤海海域波浪能流密度的空间分布。

据此完成3~4题。

3.仅考虑发电效率,最适宜建设波浪能发电站的海域是(  )

A.MB.N

C.QD.K

4.下列海域冬季波浪能资源最丰富的是(  )

A.MB.T

C.SD.Q

解析:

3.D 4.B 第3题,读图可知,图中K海域年均波浪能流密度最大,最适宜建设波浪能发电站,故D项正确。

第4题,读图可知,该区域冬季盛行西北风。

受盛行风影响,陆地的西北岸为迎风岸,海浪较大;陆地的东岸为背风岸,风浪较小。

T海域位于陆地的西北岸,冬季波浪能资源最丰富,故B项正确。

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希望中学地理实验小组对某城市四个住宅小区的环境进行观察测算,得到了白天(晴天)6:

00至18:

00的温升数据并绘制了图1、图2(基准温度取某日平均温度)。

材料一 下表为几种下垫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率情况表。

下垫面

道路(沥青)

混凝土

吸收率

0.8~0.95

0.65~0.9

0.6~0.8

0.65~0.8

下垫面

土壤

沙漠

吸收率

0.6~0.95

0.55~0.85

0.74~0.84

0.9~0.97

材料二 图1中小区①为建筑与道路表面材料吸收率较高的小区,平均吸收率为0.74;小区②为建筑与道路表面材料吸收率较低的小区,平均吸收率为0.64。

材料三 图2中小区③为风速较大的小区,风速为3m/s;小区④为风速较小的小区,风速为2.5m/s。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下垫面的吸收率对小区气温上升的影响及原因。

(2)根据材料三分析风速与热岛强度(升温幅度)的关系与原因。

(3)分析该实验小组研究成果对小区建筑规划和设计有何启发。

解析:

(1)题,图示小区①建筑与道路表面材料吸收率较高,平均吸收率为0.74;小区②建筑与道路表面材料吸收率较低,平均吸收率为0.64。

小区①较小区②温度变化大,即建筑与道路表面材料吸收率小的小区的温度上升幅度要小于吸收率大的小区。

地面辐射是大气增温的主要原因,而吸收率小的建筑与道路表面材料吸收的太阳辐射热量较少,因此它通过地面辐射释放到空气中的热量较少,大气增温幅度也就小。

(2)题,小区③为风速较大的小区,风速为3m/s;小区④为风速较小的小区,风速为2.5m/s。

而小区③较小区④温度增幅小,说明风速与热岛强度(升温幅度)呈负相关。

风速越大,空气流动性越强,由风带走的热量也越多,因而风速大有助于减弱小区的“热岛效应”。

第(3)题,实验小组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吸收率小的建筑与道路表面材料吸收的太阳辐射热量较少,要尽量使用对太阳辐射吸收率较小的建筑材料,避免采用对太阳辐射吸收率较大的沥青、混凝土来铺装全部地面;绿地和水面比热容大,增加小区的绿地和水面,以增加下垫面热容量(减少地面辐射量);风速大有助于减弱小区的“热岛效应”,可通过合理布置小区建筑物(建筑密度布局要适当),加强小区的自然通风,从而有效改善小区“热岛效应”。

答案:

(1)影响:

建筑与道路表面材料吸收率小的小区的温度上升幅度要小于吸收率大的小区。

原因:

吸收率小的建筑与道路表面材料吸收的太阳辐射热量较少,因此它通过地面辐射释放到空气中的热量较少。

(2)关系:

风速与热岛强度(升温幅度)呈负相关。

原因:

风速越大,空气流动性越强,由风带走的热量也越多,因而风速大有助于减弱小区的“热岛效应”。

(3)尽量使用对太阳辐射吸收率较小的建筑材料,避免采用对太阳辐射吸收率较大的沥青、混凝土来铺装全部地面;增加绿地和水面,以增加下垫面热容量(减少地面辐射量);通过合理布置小区建筑物(建筑密度布局要适当),加强小区的自然通风,从而有效改善小区“热岛效应”。

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

[A级—合格达标检测]

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和淀积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地貌形态的总称。

与其他地貌一样,喀斯特地貌经历幼年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后,如果该地块再次被抬升,又会再次经历类似的变化过程,即“侵蚀循环”。

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序号所示地貌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A.③②①④     B.①②④③

C.③④①②D.②①④③

2.关于图①所处阶段地貌特征的描述,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