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中庸节选学案新人教版选修文化研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908721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18.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中庸节选学案新人教版选修文化研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中庸节选学案新人教版选修文化研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中庸节选学案新人教版选修文化研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中庸节选学案新人教版选修文化研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中庸节选学案新人教版选修文化研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中庸节选学案新人教版选修文化研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中庸节选学案新人教版选修文化研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中庸节选学案新人教版选修文化研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中庸节选学案新人教版选修文化研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中庸节选学案新人教版选修文化研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中庸节选学案新人教版选修文化研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中庸节选学案新人教版选修文化研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中庸节选学案新人教版选修文化研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中庸节选学案新人教版选修文化研读.docx

《高中语文中庸节选学案新人教版选修文化研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中庸节选学案新人教版选修文化研读.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中庸节选学案新人教版选修文化研读.docx

高中语文中庸节选学案新人教版选修文化研读

Coca-colastandardization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ZZT18】

 

高中语文中庸节选学案新人教版选修文化研读

第四单元 修齐治平

《中庸》节选

《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的着作。

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

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中庸》与《大学》,至北宋程颢、程颐百般褒奖宣扬,甚至认为《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作《中庸集注》,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

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为中国古代士人必读的经典,对古代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中庸》系统而完整地阐发了儒家“中庸”的思想,其内容丰富,不仅提出了“中庸”作为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而且还以此为基础讨论了一系列的问题,涉及儒家学说的各个方面。

它强调“中庸之道”是人们片刻也不能离开的,实行“中庸之道”,还必须尊重天赋和本性,通过后天的学习。

它要人们贯彻孔门相传的“忠恕之道”,又提出了有德之人必须做好“三达德”,实行“五达道”,才能达到“中庸”的境界。

书中还阐述了学习程序,并强调“择善而固执之”的勤奋不懈的精神。

这些为学程序与顽强的学习精神,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一、注音

中庸________ 须臾________

忌惮________笃行________

二、解释词义

三、古今异义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

古义________ 今义________

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古义________ 今义________

四、指出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

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________

君子而时中 ________

小人而无忌惮也 ________

道之不明也 ________

力行近乎仁 ________

尊贤也,亲亲也 ________

子庶民,则百姓劝 ________

来百工 ________

柔远人 ________

怀诸侯 ________

五、辨句式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________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________

恐惧乎其所不闻________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________

诚者,天之道也________

六、积累名句

好学近乎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博学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笃行之。

答案:

一、yōnɡ yú dàn dǔ

二、率:

动词,遵循 副词,全都 动词,率领 副词,全都

莫:

代词,没有什么东西 副词,没有 副词,没有

代词,没有什么东西 代词,没有人 通“暮”,夜晚 副词,不如

微:

名词,细微之事 如果没有 形容词,不明亮

名词,细小的事物 形容词,低微 形容词,低下

体:

动词,体恤,体谅 名词,身体 名词,格局,规矩

名词,形体

明:

动词,弘扬 形容词,准确 形容词,聪明 动词,显示 形容词,聪明 动词,彰明

三、古义:

原则 今义:

经典;经过;经营等等

古义:

坚持原则不妥协 今义:

古板执着,不懂变通

四、名词活用为动词,有其位置、安于其位 名词作状语,时常、常常 动词活用为名词,害怕的地方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弘扬 名词作状语,努力地 名词活用为动词,热爱 名词活用为动词,爱护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来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安抚 名词活用为动词,归顺

五、判断句 介词结构后置句 介词结构后置句 判断句 判断句

六、力行近乎仁 知耻近乎勇 审问之 慎思之 明辨之

一、基础巩固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

适合

②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达:

通行的

B.①中庸其至矣乎!

民鲜能久矣鲜:

很少

②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及:

达到

C.①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凡:

大凡

②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昆:

哥哥

D.①明辨之,笃行之笃:

忠厚

②学之弗能,弗措也措:

安置

2.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

B.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C.从容中道,圣人也

D.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传为孔子弟子曾参作。

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

B.“大学”相对“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言,讲的是治国安邦的大道理、大学问。

C.《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传为子思所作,是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论着。

D.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把它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

二、文本研探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5~9题。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仲尼曰: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子曰:

“中庸其至矣乎!

民鲜能久矣!

子曰:

“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子曰: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5.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命之谓性   命:

赋予

B.喜怒哀乐之未发发:

发生

C.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育:

孕育

D.小人而无忌惮也惮:

害怕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B.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C.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D.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

7.下列语句间的关系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  )

A.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B.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C.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D.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

8.下列对原文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认为,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着。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B.孔子认为,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无过无不及;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

C.孔子总结自己的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是:

聪明的人认识过了头;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这种主张。

D.孔子认为,知道了管理人的方法,就知道了修身的方法;知道了修身的方法,就知道了治理天下国家的方法了。

9.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庸其至矣乎!

民鲜能久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深化扩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

哀公问政。

子曰:

“文武之政,布在方策①。

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人道敏②政,地道敏树。

夫政也者,蒲庐③也。

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④,尊贤之等,礼所生也。

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齐明盛服⑤,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既禀称事,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言前定则不跲⑥,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

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

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

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

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节选自《中庸》)

注:

①方:

书写用的木板。

策:

书写用的竹简。

②敏:

勉力,用力,致力。

③蒲庐:

即芦苇。

芦苇性柔而具有可塑性。

④杀:

减少。

⑤齐明盛服:

穿着庄重整齐的服装。

⑥跲(jiá):

说话不通畅。

10.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武之政,布在方策  布:

分布

B.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远:

远离

C.所以劝亲亲也劝:

劝勉

D.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豫:

预备

1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12.下列语句,最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的一项是(  )

①夫政也者,蒲庐也

②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

③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

④继绝世,举废国

⑤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

⑥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

A.①④⑤B.②③⑥

C.①④⑥D.②③⑤

13.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认为,治理人的途径是勤于政事,就像治理地的途径是多种树木一样。

B.孔子解释说,“仁”就是爱人,“义”就是要适宜地做事,这都是礼的要求。

C.做任何事情,事先预备才会成功,没有预备就会失败。

说话做事都是这样。

D.文章在结尾处告诉人们怎样做才能使自己到达真诚,即要明白什么是“善”。

14.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解析:

D项,笃:

坚持,措:

放下。

答案:

D

2.解析:

A项,“者”,①表停顿;②代词,……的人。

B项,“其”,①代词,他;②语气词,表推测。

C项,“乎”,都相当于“于”,介词。

D项,“之”,①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代词,他。

答案:

C

3.解析:

C项,“从容”在文中的意思是“自然而然”,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是“不慌不忙”。

答案:

C

4.解析:

D项,表述错误,是南宋朱熹作《中庸集注》,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

答案:

D

5.解析:

B项,“发”的意思是“出现,表现出来”。

答案:

B

6.解析:

B项的“之”是助词“的”,其余的三项都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答案:

B

7.解析:

在所给的四个语句中,D项是承接关系,其余的是并列关系。

答案:

D

8.解析:

D项,原文是“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答案:

D

9.解析:

在这三个被翻译的语句中,翻译的重点是文言虚词的用法,如“也者”“矣乎”“近乎”等,要辨明其用法和所表达的语气。

答案:

(1)和,是天下普遍通行的行为准则。

(2)中庸是天下的至道(最高的道德标准)呀!

可是人们已经很少能做到了,(这种情况)已经有很长时间了!

(3)好学的人,离智者也就不远了;无论任何事都竭尽所能去做的人,离仁者也就不远了;时时刻刻把“荣辱”二字记在心上的人,离勇者也就不远了。

10.解析:

A项,布:

陈列,写。

答案:

A

11.解析:

A项,“为”,都是动词,治理。

B项,“以”,都是介词,按照。

C项,“而”,都是连词,表并列关系。

D项,“之”,①助词,的;②代词,这样。

答案:

D

12.解析:

④说明对待诸侯国的方法,⑥强调的是“诚”。

排除这两项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

D

13.解析:

B项,对“义”的解释不当,原文是“义者宜也”,就是事事做得适宜的意思。

答案:

B

14.

(1)他们在世,这些政事就实施;他们去世,这些政事就废弛。

(2)让他们官位高,让众多的人供他们使用,这是为了劝勉大臣。

(3)赠送丰厚,纳贡菲薄,这是为了安抚诸侯。

参考译文:

鲁哀公询问政事。

孔子说:

“周文王、周武王的政事都记载在典籍上。

他们在世,这些政事就实施;他们去世,这些政事也就废弛了。

治理人的途径是勤于政事,治理地的途径是多种树木。

说起来,政事就像芦苇一样。

所以,政事完全取决于用什么人,要得到适用的人在于修养自己,修养自己在于遵循大道,遵循大道要从仁义做起。

仁就是爱人,亲爱亲族是最大的仁;义就是事事做得适宜,尊重贤人是最大的义;至于说亲爱亲族要分亲疏,尊重贤人要有等级,这都是礼的要求。

所以,君子不能不修养自己;要修养自己,不能不侍奉亲族;要侍奉亲族,不能不了解他人;要了解他人,不能不知道天理。

穿着庄重整齐的服装,不符合礼仪的事坚决不做,这是为了劝勉其修养自身;驱除小人,疏远女色,看轻财物而重视德行,这是为了尊崇贤人;提高亲族的地位,给他们以丰厚的俸禄,与他们爱憎相一致,这是为了劝勉亲爱亲族;让他们官位高,让众多的人供他们使用,这是为了劝勉大臣;真心诚意地任用他们,并给他们以较多的俸禄,这是为了体恤群臣;使用民役不误农时,少收赋税,这是为了爱民如子;经常视察考核,按劳付酬,这是为了招纳工匠;来时欢迎,去时欢送,嘉奖有才能的人,救济有困难的人,这是为了优待远客;延续绝后的家族,复兴灭亡的国家,治理祸乱,扶持危难,按时接受朝见,赠送丰厚,纳贡菲薄,这是为了安抚诸侯。

总之,治理天下和国家有九条原则,实行这些原则的道理都是一样的。

任何事情,事先有预备就会成功,没有预备就会失败。

说话先有预备,就不会中断;做事先有预备,就不会受挫;行为先有预备,就不会后悔;道路预先选定,就不会走投无路。

在下位的人,如果得不到在上位的人信任,就不可能治理好平民百姓;得到在上位的人信任有办法:

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就得不到在上位的人信任;得到朋友的信任有办法:

不孝顺父母就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孝顺父母有办法:

自己不真诚就不能孝顺父母;使自己真诚有办法:

不明白什么是善就不能够使自己真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